各论第二章 心系疾病 第六节 痴呆
第六节 痴呆
【目的要求】
1.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痴呆的发生是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弱,久病耗损等因素所致。
3.掌握痴呆病理变化是脏腑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内生,脑失充养,髓海渐空,神明日损,神机失统所致。
4.掌握痴呆的诊断要点,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鉴别,了解辨病的诊查知识。
5.熟悉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6.熟悉痴呆以综合治疗为主的原则。
7.掌握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辨证论治。
8.熟悉临证用药原则。
【教学内容】
1.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了解)
2.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致神机失统而痴呆。(掌握)
3.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熟悉)
4.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理解)
5.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掌握)
6.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掌握)〈1学时〉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②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③痰浊蒙窍,健脾化湿,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④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熟悉)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经验。(了解)〈1学时〉
【教学时数】
2学时。
一、 概说: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二、 沿革:
中 医古籍中有关痴呆的专论较少。《景岳全书·杂证漠》有“癫狂痴呆”专篇,指出了本病由郁结、不遂、思虑、惊恐等多种病因积渐而成,临床表现具有“千奇万 怪”、“变易不常”的特点,并指出本病病位在心以及肝胆二经,关于预后则认为,本病“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陈士铎《辨证录》立 有“呆病门”,对呆病症状描述甚详,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肝郁乘脾,胃衰痰生,积于胸中,弥漫心窍,使神明受累,髓减脑消而病。陈氏还提出本病治疗以开郁逐 痰、健胃通气为主要方法,立有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至今仍十分常用。
三、讨论范围:
本节以讨论成年人痴呆为主,小儿先天性痴呆不在本节讨论之列。西医学中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脑叶萎缩症、正压性脑积水、脑淀粉样血管病、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疾病可参本节内容辨证治疗。
四、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以内因为主,多由于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精亏耗,脑髓失养,或气滞、痰阻、血瘀于脑而成。
(一)、病因
1.年迈体虚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神机之用。人至老年,脏腑功能减退,年高阴气自半,肝肾阴虚,或肾中精气不足,不能生髓,髓海空虚,髓减脑消,则神机失用而成痴呆。正如《医林改错》所说:“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此外,年高气血运行迟缓,血脉瘀滞,脑络瘀阻,亦可使神机失用,而发生痴呆。
2.情志所伤
所欲不遂,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可致肝气郁结,肝气乘脾,脾失健运,则聚湿生 痰, 蒙闭清窍,使神明被扰,神机失用而形成痴呆;或日久生热化火,神明被扰,则性情烦乱,忽哭忽笑,变化无常。久思积虑,耗伤心脾,心阴心血暗耗,脾虚气血生 化无源,气血不足,脑失所养,神明失用;或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清窍受蒙;或惊恐伤肾,肾虚精亏,髓海失充,脑失所养,皆可导致神明失用,神情失常,发为 痴呆。
3.久病耗损
中风、眩晕等疾病日久,或失治误治,积损正伤,一是可使肾、心、肝、脾之阴、阳、精、气、血亏损不足,脑髓失养;二是久病入络,脑脉痹阻,脑气与脏气不得相接。
(二)、病机
本病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由精、气、血亏损不足,髓海失充,脑失所养,或气、火、痰﹑瘀诸邪内阻,上扰清窍所致。
痴呆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为阴精、气血亏虚,标实为气、火、痰、瘀内阻于脑。
本 病在病机上常发生转化。一是气滞、痰浊、血瘀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或相兼为病,终致痰瘀交结,使病情缠绵难愈。二是气滞、痰浊、血瘀可以化热,而形成肝火、 痰热、瘀热,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耗伤肝肾之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阳上扰清窍,而使痴呆加重。三是虚实之间可相 互转化。实证的痰浊、瘀血日久,若损及心脾,则气血不足;或耗伤心阴,神明失养;或伤及肝肾,则阴精不足,脑髓失养,可转化为痴呆的虚证。而虚证病久,气 血亏乏,脏腑功能受累,气血运行失畅,或积湿为痰,或留滞为瘀,则可见虚中夹实之证。故本病临床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
五、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 记忆力减退,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退,计算力与识别空间位置结构的能力减退,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地回答问题 的能力障碍等为主症。伴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地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其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不能解释或区别词语的 相同点和不同点,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性格特征改变。
2.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病较急。患者可有中风、头晕、外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痴呆与郁证
痴 呆的神志异常需与郁证中的脏躁相鉴别。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多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且无智能、人格、情感方面的变化。而 痴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且病程迁延,其心神失常症状不能自行缓解,并伴有明显的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甚至人格情感的变化。
2.痴呆与癫证
癫 证属于精神失常的疾患,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以成年人多见。而痴呆则属智能活动障碍,是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神志异常疾病,以老年人多见。另一方面,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须指出:重症痴呆患者与癫证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 床难以区分。
3.痴呆与健忘
健忘是以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而痴呆则以神情呆滞,或神志恍惚,告知不晓为主要表现。其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痴呆根本不晓前事,而健忘则晓其事却易忘,且健忘不伴有智能减退、神情呆钝。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这时可不予鉴别。由于外伤、药物所致健忘,一般经治疗后可以恢复。
(三)、相关检查
本病诊断,常需配合影像学检查、电生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神经心理学检查(智商测定)。在神经影像学检查中,对于发现引起痴呆的结构性损害的病变,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及MRI非常重要。对于测量痴呆病人的脑血流,氧、糖等能量代谢的变化,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术(SPET)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具有重要意义。电生理学检查方面常用脑电图(EEG)、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实验室检查中,血脂测定、血液流变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血糖测定、脑血流量测定等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以虚实夹杂者多见。无论为虚为实,都能导致髓减脑消,脏腑功能失调,因而辨证时需分清虚实。
痴呆属虚者,临床主要以神气不足,面色失荣,形体消瘦,言行迟弱为特征,可分为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等证。痴呆属实者,除见智能减退、表情反应呆钝外,临床还可见因浊实之邪蒙神扰窍而引起情志、性格方面或亢奋或抑制的明显改变,以及痰浊、瘀血、风火等诸实邪引起的相应证候。老年痴呆虚实夹杂者多见,或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或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为加强滋补作用、常加血肉有情之品。治疗时宜在扶正补虚、填补肾精的同时,注意培补后天脾胃,以冀脑髓得充,化源得滋。同时,须注意补虚切忌滋腻太过,以免滋腻损伤脾胃,酿生痰浊。
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移情易性,智力和功能训练与锻炼亦不可轻视。
(三) 、证治分类
1、髓海不足证
智能减退,计算力、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失养。
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代表方:七福饮加减。本方益气养血,滋阴补肾,兼有化痰宣窍之功,适用于肝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之痴呆。
常用药:熟地滋阴补肾;鹿角胶、龟板胶、阿胶、紫河车、猪骨髓补髓填精;当归养血补肝;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石菖蒲、远志、杏仁宣窍化痰。
本型以虚为主,但不可峻补,一般多以本方为主加减制蜜丸或膏剂以图缓治,也可用参茸地黄丸或河车大造丸补肾益精。
2.脾肾两虚证
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证机概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髓海失养,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代表方:还少丹加减。本方既能益气健脾,又能补肾益精,适用于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致痴呆之证。
常用药: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滋阴补肾;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助命火,补肾气;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党参、白术、茯苓等、山药、大枣益气健脾;菖蒲、远志、五味子宣窍安神。
3.痰浊蒙窍证
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上蒙,清窍被阻。
治法:豁痰开窍,健脾化浊。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本方重在豁痰开窍,兼以益气健脾,适用于痰浊蒙窍之痴呆。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理气化痰,和胃降逆;制南星去胶结之顽痰;石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浊;甘草、生姜补中和胃。
4.瘀血内阻证
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脑脉痹阻。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适用于瘀血阻滞脑脉,脑脉痹阻脑气所致的痴呆。
常用药:麝香芳香开窍,并活血散结通络;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活血化瘀;葱白、生姜合菖蒲、郁金以通阳宣窍。
痴呆的病程多较长。虚证患者若长期服药,积极接受治疗,部分精神症状可有明显改善,但不易根治。实证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待实邪去,部分患者可获愈。虚中夹实者,则往往病情缠绵,更需临证调理,方可奏效。
七、预防调摄:
精 神调摄、智能训练、调节饮食起居既是预防措施,又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病人应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具有补肾益精作用的食疗 之品,如核桃、黑芝麻、山药等,并戒烟酒。医护人员应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解除思想顾虑。对轻症病人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智能训练,使之逐渐掌握一定 的生活及工作技能,多参加社会活动,或练习气功、太极拳等,避免过逸恶劳。对重症病人则应注意生活照顾,防止因大小便自遗及长期卧床引发褥疮、感染等。要 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
八、结语:
痴 呆属临床常见病。其病因以情志所伤、年迈体虚为主。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病性则以虚为本,以实为标,临床多见 虚实夹杂证。因而痴呆的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证以痰浊蒙窍及瘀血内阻为多,治疗当化痰开窍,活血祛瘀;而痰瘀内结日久,生热化火者,又当清热泻火。虚证以 精、气、血、阴、阳亏虚为多,当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补肾填精、滋阴温阳补益气血等法。由于肾与髓密切相关,因而补肾是治疗虚证痴呆不可忽视的一面。至于 虚实夹杂证,当分清主次,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标本同治,虚实兼顾。另外,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又当重视精神调摄与智能训练。
九、临证备要:
1. 痴呆在临床上除常见以上四种证型外,还可见到以下一些证型:如属气阴两虚者,症见智能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静而少言,倦怠乏力,面白无华或颧红少 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治宜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属气血两虚 者,症见智能减退,神情呆钝,遇事善忘,静而少动,词不达意,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心悸胸闷,夜寐多梦,食欲不振,舌质淡胖或有齿 痕,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补髓充脑,方用当归补血汤或八珍汤加味。属心肾不交者,症见智能减退,神情呆钝,善忘颠倒,言语错乱,烦躁不宁,头晕 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清心,交通心肾,方用交泰丸加味。痴呆病程日久,属阴阳两虚者,症见智能减退,神情呆 钝,静而少动,倦怠懒言,喃喃自语,形体消瘦,骨肉痿弱,四末不温,面晄无华或颧红少泽,腰膝酸软,耳鸣耳聋,二便失禁,食欲不振,夜寐不安或昼夜颠倒, 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弱或沉细数。治宜阴阳两补,益肾健脑,方用左归丸合右归丸。
2.治 疗痴呆的常用中药:补益类药如人参、黄芪、山药、灵芝、何首乌、当归、白芍、地黄、山芋肉、女贞子、黄精、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胡桃仁、海马、淫羊藿、 肉苁蓉、桑椹子、五味子、刺五加、益智仁、鹿茸、冬虫夏草等。利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等。清热药如黄连、大黄等。开窍药如远志、石菖蒲、郁金、麝香等。活血 化瘀药如赤芍、丹参、红花、大黄、桃仁、川芎、三七、葛根、土元等。化痰药如浙贝母、胆南星、天竺黄、陈皮、茯苓、半夏、竹沥、僵蚕等。平肝熄风通络药如 天麻、地龙、全蝎等。临床可据证选药。
十、复习思考题:
1.痴呆的病因是什么?其主要病机是什么?
2.痴呆如何与癫、狂、健忘相鉴别?
3.痴呆的辨证要领和治疗要点是什么?
4.痴呆的主要证型有哪些?其临床症状、治法和代表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