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師尊慈語:【六和敬】
當你看見同修有欠缺的地方時,你是存什麼心呢?有生發慈悲要來幫助他嗎?或是自己也中毒了,跟著他的情緒,在變動自己的心呢?這就是徒兒能不能化性的關鍵。一個人如果慈悲常存,就不會看見眾生的無明,而會用光明的心來轉化磁場。要知道,『佛道世間成,菩薩苦海行。』
當徒的心地愈掃愈光明,徒才能如為師所說“解套”,解你“煩套”,人世間有什麼煩惱呢?其實沒煩惱,是自己找的,只在一念之間而已,有問題其實是自己找來絆自己的腳。當徒能解開一切,什麼煩惱也沒有了,用善心把你那功名利祿、七情六欲全部掃開,全沒了,就是一身清清靜靜,你所做的就是無心無性,一切真心了,自然恢復赤子心,就可天真、活潑、可愛,哪來的煩惱呢?
懂得『敬』字,便是開始化性了,人與人之間有“六和敬”的修行功課,乃是指“同戒和敬、同見和敬、同行〈利〉和敬、身慈和敬、口慈和敬、意慈和敬”,從我們的視、聽、言、行中去改善,只要願意改,就能變成善。
真正的無價寶就是祥和,修道人就是要帶著祥和之心,很慈祥的對待人家,和和氣氣的對待人,不要排除異己。你認為這個人跟你的想法不同,你就排斥他,這樣可以嗎?和你信念不一致的人,你就不跟他來往,可以嗎?如果說修道人排除異己,哪能夠用道來和天下太平嗎?所以要以祥和對待人。
※ 注:《六和敬》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
在行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處的和樂。同修大眾,同作佛事,必須做到身業清淨,講求和諧快樂,彼此互相幫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顧,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無諍:
在言語上,和諧無諍,就是語言的親切。同修大眾,共同信佛、修道,必須做到語業清淨,說話懇切,言語柔和,和平共處。
三、意和同悅:
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開展。同修大眾,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須做到意業清淨。日常生活中,不違不犯,不比較人我得失,不計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悅才是當下的淨土。
四、戒和同修:
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同修大眾受持戒法,進退有節,儀禮有據,行住坐臥之中,威儀莊嚴。
五、見和同解:
在思想上,建立共識,就是思想的統一。同修大眾對於出世聖道,能如理通達,捨去分別執著,彼此見解一致,達成共識,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
在經濟上,均衡分配,就是經濟的均衡。同修大眾,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和合的表現。身業的實踐,如法共住;語業的談吐,和雅高尚;意業的動念,清淨無染。
廣義而言,一個家庭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美滿安詳;一個團體只要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發揮團體的力量;一個社會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成就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一個國家若能奉行佛法,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成為一個富強康樂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