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規禮節的重要與實踐
一、前言:
觀於古今察於中外,凡是社會能安定,百姓能過著祥和的日子,均來自於社會有完善的制度,人人能守規矩所使然。在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也必須有大家共同認定的規律,其組成的份子,若人人依規矩行事,則不致有違規犯紀的情事產生。在歷史上富強的國家,漸漸走向衰亡的道路,都是來自於各自為了私利,不顧公益,在爭權奪利之中,將團體的規矩破壞殆盡,使得人人無法可循,因而大肆破壞紀律,以致於動搖國本。可見規矩的重要,與我們的安危有息息相關的作用。
規矩是由於眾多人在同一環境中生活在一起,為了維持安定,使得全體能在一定的規範下,共同圓滿達成任務而制訂。在三期末劫大難臨頭之際,上天降下大道來濟世渡人,由彌勒祖師掌天盤,師尊師母掌道盤,諸天仙佛均下凡搭幫助道。有緣佛子得道修行,若不制訂修道規則,將無以規範修道士,故凡真修真辦者均必須遵守佛規禮節,有規可循不致犯錯,有矩可依不致有過,順此道而行,可修成聖道。
佛規禮節對於初入道場學道者而言,表面上雖是略有束縛,但實際上卻是雕琢、造就有志修道者的上乘法門,若能謹守實踐之,則便是﹁道﹂之發露與顯現。修道即是修心,修一顆散亂、外逸的七情六慾的妄心,若無佛規禮節之規範與約束,進而習慣成自然,何以徹底治心?心若不治,又如何能夠邁向聖賢之路?
二、何謂佛規禮節?
何謂佛規?
佛規乃修道者之規戒、規矩、戒律、律法。法律主云:﹁佛規乃是法律、綱紀,是成佛的規範。﹂修道若無規戒之約束與引導,凡夫眾生不易克制私慾妄念,更難抗拒紅塵俗世之種種誘惑,極易隨波逐流,更遑論修道成佛。
任何宗教都有制定信徒應遵守的戒律,如儒家的三省四勿,佛家的戒律有在家戒與出家戒,通常我們知道的是三皈五戒,耶教的十誡:等。白陽弟子除了遵守十五條佛規外,尚要遵守五戒、三清四正:等。修行法門雖有很多種,但守戒絕對是各宗教的共同法門。
何謂禮節?
禮節乃是做人應對進退的準則與規範,也是待人接物的基本修養。三天主考曰:﹁禮是尊敬的表現,鞠躬如也,行禮要合理,故曰節。﹂
﹁禮﹂這個字其所代表的是:左邊為﹁示﹂,即表示之意,右邊為曲、豆,即曲身拾豆,其意乃表示謙虛的樣子。故禮節是一個有尺度、有規範者的表現,代表著一個人的謙下、包容、溫和的態度,一個守禮節的人自然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仰慕。
三、佛規禮節的重要性:
成就佛道的天梯:
靈性來自於天,最終必定循著來時路回到本位;人類是距離佛道最近的眾生,此生的目標除了﹁成佛﹂之外,並無他求。人類降世的目的就是靈性淨化,以還至本處,補天地之不足,並調和萬物。幾萬年無數次的輪迴,今日得人身已到成佛最近的階段,不可再走回頭路,白來這一遭,因此更須明白這重要關鍵要從何做起。欲成就佛道必先圓滿人道,而佛規是﹁成佛之助力﹂,禮節是﹁做人的本份﹂,皆是修身正心之上乘法門。
佛規禮節對我們修行人來說,是必要的一個階梯,幫助我們邁向菩薩道。佛規禮節是超生了死的根本,若不懂戒律、不守戒律,我們會犯很多錯,就如收入不敷支出,故以佛規禮節做一個約束,減少我們的過錯。佛規禮節是幫助我們解脫,不是來束縛我們的,所以十方諸佛在修行當中,都是從佛規禮節先修起,以斷除一切造業的根本。
道雖是上乘法門,但修道必須由根本的佛規禮節開始,不可將佛規禮節當成是末法,認為明師一指已經頓悟自性所在,何須再遵守佛規禮節呢?雖然我們都得道了,但得道後仍要再修道,否則原本帶來的氣稟、業障如何能消除呢?本性又如何能恢復光明而顯現修道人之氣質呢?我們若要清除累世的氣稟、業障,並避免今世再造新業,必須在真理引導下,透過佛規禮節的修持,使自性漸漸回復光明,自性能回復光明,將來方能達到超生了死,進而成就佛道,故佛規禮節乃成就佛道的天梯。
道場綱紀的律法:
修道的道場是修行人聚集修行,策劃及推廣道務的地方,為了淨化自己的心靈並救渡世人,才有修道團體的組成,其意義是非常深遠,其責任是非常重大,其職志是非常神聖。所以道場中的每一份子必須遵守團體的綱紀,維護道場的秩序,不容許有不合作、不配合而破壞團體的行為產生。道場的綱紀即是佛規禮節,若人人能遵守佛規禮節,則道場中有規有矩,道場必成為理想的修道團體。
道場是修道人修道、辦道、渡己渡人之神聖法船。修道人亦是凡人,仍有諸多習氣毛病、個性缺點,若不建立道場綱常、紀律之律法,造罪犯過而不自知,不察不改,人心用事,是非不斷,道場必難嚴整。同修之間亦無法同心共辦,更不能為眾生之楷模,何以接引有緣善信?道場若是倫常綱紀不彰,則法船堪危、眾生堪憂、自身堪慮,空有修道之名而已。故凡真修道者必須遵守佛規禮節,真正做到尊師重道、承上啟下、遵前提後,放下我執、我慢之心,道務之推展方能整體運作,環環相扣,同時建立莊嚴肅穆之修道環境。遵守佛規禮節是每一位天道弟子的重要修持功課,因為佛規禮節為道場綱紀的律法。
修道方針的指南:
宇宙的萬事萬物萬象,其成長都有其道理可循,這個道理就是規矩。天有了規矩,四時有序四季分明,日月星辰依照軌道行進,則一切自然現象能正常;地有了規矩,才有載山川振河嶽的地理,萬物才能正常的成長以養人類。人類也必須要依道理而行,才能參贊天地的化育,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身為天道弟子更是要依理而行,抱道奉行,故首先必須要遵守修道的規矩,也就是佛規禮節,否則失了修道方針,盲修瞎煉,無法修成正果。
佛規禮節乃依聖賢仙佛之腳步足跡所制定,是修道者一切行為的規戒與指南,猶如航行之船必有舵,否則失去控制,失去目標,徒勞往返,空修一場。孟子離婁篇上云:﹁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思是說:雖有古人離婁那樣明亮的眼力,公輸子那樣靈巧的技術,如果不用魯班公所製之圓規及曲尺,就不能製成方圓的器物;有晉國樂師|師曠那樣精辨聲音的聰慧,如果不用六律之標準來節定音階的高低,就不能校正五音;唐堯、虞舜治理國家之道理,若不施行仁政,則不能治理天下得到太平。由以上的說明,我們要明白先天大道乃天地萬物之主宰,修此天道豈能沒有一定的規矩?若無規矩則失去方針,不能達到最後目標,故真修真辦者當以佛規禮節做為修道方針的指南,指引我們邁向成佛之道路。
待人接物的準則:
佛規乃是天戒律,乃幫助眾生成佛的天梯、助力;禮節乃做人的本份與生活圓融的基本條件。修道修心,修者改也,人心改則道心顯。修道要先學做﹁正確的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說: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是很微少啊!而這不同的地方,正是人的天性裏本有的仁德和義理。真正的做人是明白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懂得用正確且合宜的生活態度去待人接物,但要達到正確且合宜的生活態度,則必須遵守佛規禮節。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遵守佛規禮節,如此方能在待人接物上展現合宜的生活態度,這合宜的生活態度即是恭敬辭讓。所以佛規禮節不只是在佛堂中一叩、再叩,拜得很整齊而已,這只是佛規禮節的一部份,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恭敬辭讓。以前周文王治世的時候,有兩位國君為了兩國國界應如何界定而起紛爭計較,誰都不讓誰,於是兩人協議:﹁我們去問文王好了!﹂兩人來到文王所治理的國土|西歧,看到﹁耕者讓畔,行者讓路﹂。意即看到耕種的人互相讓畔(畔即是田埂),一個說這條田埂應該要留在我的土地,我的土地較大;另一個說不行,要留過來我這邊,我這邊比較直,兩個人搶著田埂要留在自己的土地,這叫做耕者讓畔。兩位國君又繼續走,看到了什麼?行者讓路|一群人在路上互相禮讓。結果這兩位國君自覺很慚愧,不敢再去請教文王就回去了。
我們若能遵守佛規禮節,並以佛規禮節做為待人接物的準則,如此成為恭敬辭讓、文質彬彬的君子,必能處處受人歡迎,時時與人結善緣。佛規禮節是登天的階梯,成道的基礎,為人的本份,一個修道之人,無論在道場或在日常生活中都要遵守佛規禮節,以顯道之尊貴。佛規禮節乃待人接物的基本修養,修道士欲成就眾生榜樣,必以日常合宜的生活態度去待人接物,也就是以合宜的言行舉止來以身示道。故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展現修道者的風範,在行、住、坐、臥、身、心、言、行間,均能真正遵守佛規禮節,如此以佛規禮節做為待人接物的準則,必能顯現修道人高尚之氣質,以達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挽化頹風的根本:
由於科技的發達,社會結構的改變,人類不再追求精神的修養,而逐漸著重於物質的享受。因此人心遞變,天道漸廢,私心自用,產生錯誤的人生價值觀。人類無視於社會道德與人間倫常,正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放失本心。由於道德敗壞,三綱五常盡失,倒行逆施,每日沈淪酒色財氣鬥爭中,故罪惡節節高昇。殘暴變成猖狂無度,謀害、搶奪、欺騙、偷襲、縱火、製造事端、劫機等等事件層出不窮,暴戾之氣充塞寰宇。
每日在報紙上看到殺人而不稀奇,色情失禮亂倫而不知恥,不孝不義而不知悔,你爭我奪,造成社會黑暗,人心險詐,作奸犯科,造成種種罪惡,造罪招愆,造因結果。人既不能順天而行,自引起上天震怒,浩劫由此而降,正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道本應劫而降,才有三曹普渡之事實。而劫數之起乃因人心澆漓而造諸惡業。今天我們先得後修,定要從根本做起,方能挽化頹風。若是人人均能遵守佛規禮節,篤行綱常倫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能道化家庭、道化社會,使人生圓滿。人人遵守佛規禮節,轉化人心、血心為道心;濟世化人,移風易俗,潛移默化,化社會亂象為祥和,自然娑婆濁世也可化為蓮花淨土。人人有善心、有善念,社會頹風必可挽化,世間災劫亦可在無形中化解了,故佛規禮節乃挽化頹風的根本要件。
四、佛規禮節的實踐要點:
學習外在禮儀:
所謂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恭恭敬敬的行為,也是待人接物所必須要遵守的準則。我國為文化古國,也是禮儀之邦,故最講究倫理道德,又所謂修天道由人道做起,故身為天道弟子對於天道之禮儀不可不研究。天道之各種禮儀是師尊在世時所制定,採用文王、周公大禮,行禮時表示對仙佛之尊敬、感恩、誠心,所以行禮時一定要莊嚴、肅靜、穩重、安祥。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故禮是我們立身處世,待人接物,進而敬天地、禮神明所必須奉行的準則。詩經上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其作用是規範修道人之身心言行,嚴肅道場倫理綱紀,進而藉以洗滌身心,顯現自性如來,成就自我,彰顯道之尊貴。
天道弟子以獻香叩首為禮,乃因我國傳統以來,以叩首為最尊敬的禮節,如古代帝王祭拜天地時均以跪拜叩首為禮,而今天我們所膜拜的乃是造化天地萬物的真神主宰|明明上帝,以及五教聖人、諸天神聖,故以獻香叩首為禮,以表示最尊敬與感恩之意。既以叩首為禮,自當瞭解叩首之真義:
人一叩合而為命,叩首是找回自家本命,了悟性命即在眼前。所謂眾生皆有佛性,故藉叩首可以善護本心,須臾不離佛性,亦藉著叩首明白靈性出入之門戶。
叩首是收攝身心的妙藥,藉著叩首時雜念收攝於一心。
藉著叩首時迴光返照,靜心反省己身罪過錯,並懺悔改過,使我們自性更加光明。
叩首能使我們低心下氣,謙恭有禮,自然養成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的好習慣。
天道禮儀乃是天道弟子求道後最基本所要學習之禮節,天道弟子要學習之禮儀甚多,故必須趁著有色身時用心學習,凡有相關班程務必參與。天道弟子必須學習之禮儀範圍很廣,但最基本者如:參辭駕禮、各種叩拜禮節、出入佛堂規則、辦道細節::等(可列舉簡述),都要真正明白其真義及熟練。藉有形禮儀之規範,學習低心下氣、謙恭和藹,在日常生活中方能展現修道者之風範,行、住、坐、臥皆能合宜。
培養內在品德:
實踐十五條佛規:
大道是天地萬物的真主宰,是至尊至貴的,所以不能沒有一定的法則,因此 皇在很早以前就訂下了「十五條佛規」。訂定佛規的宗旨,是慈憫修道的眾佛子,若無正確的修持程序法則可以遵從時,則不能有圓滿的成就,致使旁門左道、假師假祖不能分辨,誤人誤己,墜落而不自知,故訂定十五條佛規,使修道者有所適從。
十五條佛規的內容為:尊敬仙佛、遵前提後、齋莊中正、循規蹈矩、責任負起、重聖輕凡、謙恭和藹、勿棄聖訓、莫著形相、手續必清、出告反面、不亂系統、愛惜公物、活潑應事、謹言慎行。皇關心修道人不能明白這三期末劫大災大難的可怕,不能發心修真道,更不明白十五條佛規之重要性而真修真辦,故再次敕令活佛師尊扶乩訓示,將十五條佛規之真義詳細解說,編印成書,書名為「佛規諭錄」。
世間劫數重重,想行大道以救世,必先明白行大道的正確方法,這正確的方法就是實踐「十五條佛規」。佛規是天戒律,也是修行人的明路,學道、修道、辦道的過程中,最重要就是要徹底明瞭佛規,如此行事就能正確而且容易,也就能有真實的成果;若不能明白佛規之真義,進而不能遵守佛規,行事就無基準,方向就不正確,因此難成大事。故身為天道弟子,要在自身顯現道之尊貴與殊勝,修道要能有所成就,首先必須實踐十五條佛規。
實踐佛家五戒:
所謂戒即是戒律之意,戒是防止為非作惡,律是制止惡行的法則。戒律即是防止我們在身口意犯錯的戒規、戒條,是眾生邁向佛道的準則。修道必須實踐佛家五戒,即真正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修道守這五種戒律稱之為五戒,五戒為佛家最基本的戒律,凡我天道弟子也必須遵守五戒而確實去實踐。
修道即是修心,因為心念一動,產生了邪念,身心即有所偏差,所謂「心動於內,則形變於外」即是。最難降伏的也就是心,如果心能降伏,成道就不難。持戒即是降伏、規範這邪妄心的初步,先以有為的戒律,戒除不善之心,使之導於正,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苟能如此方能斷除造業根源,邁向圓滿的菩薩行。
今日我們既是學佛,當要由守戒開始做起,方能斷除造業根源。佛家的戒律相當多,但五戒為佛家在家戒中最基本的戒律,我們天道弟子均是在家修士,聖凡兼修,故以五戒為基本必備之戒律。修道若能持守五戒,可斷除造業根源。在生活中隨時自我檢討約束,從內心思惟以至外在行為,絲毫不敢有妄念或過錯,持之以恆必能變化氣質,提昇品德,健全自我人格,自然成為彬彬有禮,言行一致的修道人,不知不覺中已走上菩提大道了。
實踐三清四正:
求道修道的目的是在找回自己本來的面目,恢復本來的自性,以行功立德而達到超生了死。眾生由於累世的迷昧無知,受紅塵物慾之誘惑,追逐酒色財氣、貪瞋癡愛,以至造成種種不良的習氣、稟性與觀念。放眼現今世風頹敗,人心澆漓,綱常失守,故上天慈悲降下大道,以挽劫難,乃以恢復中國古禮古訓之教化為首,特定下﹁三清四正﹂之規戒,以為修道者之指引,人人言行合一,內外一致,以身示道,樹立世人標杆模範,以警醒迷頑,匡正世風。
所謂三清者乃聖凡清|聖凡辨清,公私分明,要做到不混;錢財清|金錢賬項,來清去白,要做到不貪;男女界限清|男女有別,光明磊落,要做到不染。所謂四正者乃身正|不犯身之三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心正|不犯心之三毒:貪慾、瞋恚、愚癡;言正|不犯口之四惡業:惡口、兩舌、妄言、綺語;行正|所作所為、所見所想皆能坦蕩磊落,光明正大。三清四正是修道人所應有的具體表現,人人遵守佛規禮節,實踐三清四正,方能顯出道之尊貴與高超,並將修道人之風範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來,為眾生立下模範與標杆。若能嚴守三清四正,方能上合天心,下合人意,修道方能成功。
實踐克己復禮:
在論語中記載著: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夫子向孔子請問實踐仁道的問題,孔子說:人若能克制自己的私慾,慾去性自明,使一言一行都復歸於禮,這就是實踐仁道。同時孔子又告訴顏回夫子要達到克己復禮的細目,當要謹守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從約束自身私慾而言,禮的起源在於人的私慾,所以禮的功能就在於節制私慾的奔放,一切德性如果沒有禮的輔助節制,就不能成其為美德。修道若能控制自己的私慾,做任何事都能合理。實踐克己復禮的方法,在於視、聽、言、動都要遵循禮的規範,合於禮的才可以看、可以聽、可以講、可以做。這四勿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規範,若不能守四勿則不能實踐克己復禮。
所謂﹁眼不見心不亂,耳不聽心不煩﹂,人心之所以會起波浪,就是由眼、耳二賊所生。我們為何會妄想雜念很多,是由﹁眼睛﹂看到發生的;我們會生氣發無明火,是﹁聽﹂人家講話引起的;我們的﹁口﹂講話亂講、東西亂吃,因此也造罪;人會犯罪被關進監獄裏,是因為﹁行為﹂不端正,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而引起的。今天身為天道弟子必須端正身心言行,首先要遵守佛規禮節,實踐克己復禮,真正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實踐綱常倫理:
萬物都是起源於上天,稟自上天的能源而存活於世界,人類也不例外。上天的總源頭|就是道,其運作於萬物時,以﹁理﹂的形態出現,所以萬物都有其生存的原理;其在於天為天理;在於地為地理;在於事為事理;在於人為倫理。可見理是萬物在使用時的﹁功能鍵﹂,唯有深入瞭解事物功能的人,才能有效而順利的使用。人性所呈現於相互間的功能,就是﹁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也就是說,對於綱常倫理能瞭解透徹,且能正當使用的人,一定受到人人的尊重與愛戴。
天道降世,直指人心,使天下萬民醒悟本來面目,去惡從善,返璞歸真。人人抱道奉行,而其根本無不以宣化綱常倫理為藍本,所謂人道盡,天道不遠,固人道為做人之根本,本固而枝榮,若做人根本未盡,怎能談論天道!自古以來,萬教經典何嘗不是以闡揚修人道達天道的真理,使百姓奉行綱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規禮節乃是對修道者在身心言行上的規範,為正心修身之明燈與指南,而篤行綱常倫理乃為人處世之準則,也是興衰治亂的根本,故遵守佛規禮節者必要實踐綱常倫理。
五、結論:
佛規禮節乃是修道人必須要遵守的戒律與禮儀,外在的佛規禮節,其作用是規範修道人之身心言行,並為修道團體樹立典範。求道之後先以外在的佛規禮節約束身心,進而從內心自性的反省觀照,最後達到自性本體的清淨光明。
關法律主云:﹁佛規乃是天戒律,謹守佛規前途追,修道不將佛規守,憑何修養登天梯?﹂佛規是成佛的規範,禮節乃做人的準則,修天道由人道做起,故必須確實遵行佛規禮節,將做人的本份盡到圓滿,將來方能登天梯回歸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