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4柯P勞動局長全民普選的成功機會很大

2014年12月4日,《蘋果日報論壇》。

作者:吳展良(台大歷史系教授)

柯文哲讓勞動局長透過全民普選這件事引發熱議,他所受到的批評主要來自於兩方面:其一是質疑全民普選理念的本身,認為這樣的職位是否能真正經由全民普選產生足夠專業化的人才,以及全民普選產生後的人是否會有既要對市長負責,又要對選民負責,產生矛盾衝突的問題。另一個批評則主要是遴選委員會中是否有太多資方代表以及組成、運作方式的問題。

就第一點而言,柯P想要讓勞動局長由全民普選,這個「全民」指的是年滿十八歲的台北市民或在台北市工作的人,而並非如部分批評者所認為的全台甚至全球民眾。此辦法最核心的是要解決台北勞工缺乏適當工會跟工會領袖來為他們表達聲音的問題。因為台灣現有的工會或所謂的工會主席代表都太為資方以及權貴階層所掌握,不能真正反應勞動大眾本身的需求。

在此情況下,被逼出來的一些勞工組織或自救組織也往往非常激進,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當前的勞資對立日益嚴重,尤其隨著貧富差距加大,跟台北市特有的房屋居住問題,都使得勞動階層與資方的矛盾日益擴大,因此需要有一個真正能反映勞方福祉的人。與其由市長自行選派一個勞動局長,當然不如由勞動大眾與市民直接選出能代表他們利益跟聲音的人。

這樣的作法確實可能產生學理上重複負責的問題:這個勞動局長同時需要對選民負責,也需要對市長負責,在某些情況下確實可能產生矛盾。譬如說若涉及台北市的一些對外經貿合作或者內部經濟、福利方面的政策,代表勞動大眾的局長與代表市民全體需求的市長,若發生矛盾,是應當要做內部妥協的。萬一妥協不成,確實可能產生問題。

代表市民全體需求代表的市長依然有權責對於勞動局長予以任免,不至於僵局,但也因此可能會產生糾紛。可是從大局來看,今天更重要的問題顯然是勞動大眾沒能得到適當反應。至於未來可能的糾紛,我相信以柯P的風格,大體上應當是有辦法能夠處理,因為他所致力的本來就是妥協與雙贏的路線。柯P是個勇於負責又能全面授權的人。在競選活動期間,有許多工作他都只提出幾個要點及底線,就完全授權他底下的幕僚團體自由設計,擬出方案的他似乎都全盤接受。他說的「全民當市長」本身就包含了尊重大家的需求、創意與觀念這一點。我想這也是他敢於讓他底下的局長,尤其是必須代表全體勞動者權益的勞動局長放手去代表勞工利益跟聲音的原因。

臺灣目前的情況有許許多多的矛盾,有統獨的矛盾、藍綠的矛盾、勞資矛盾以及權貴跟一般大眾的矛盾,這些矛盾都不會輕易地解決,需要大家彼此包容。柯P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為施政的基本方針,我相信在處理這個極為困難的勞資問題的問題上,應當是最佳的方向。雖然是個大膽而且未必沒有風險作為,卻是有住解決複雜矛盾的一個好方向。因為在這麼多矛盾裡頭,本來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沒問題的解決方案。至於遴選委員會的資方代表問題,我以為,本來勞資雙方就是需要互相尊重,不可能只有勞方的意見,也需要尊重資方。這個勞動局長的人選,必須要有足夠專業、見識與器量。能深入認識到勞動者的需求、整體經濟狀況、未來經濟發展,與資方的處境、才能真正實現勞方的利益。

換言之,必須要是一個真正有見適、能力以及高度的人。所以遴選委員會的設計相當必要,可以比較保證被選舉人確實具有上述能力,不是眾人情緒化地要提誰就提誰。有批評者認為弱勢團體代表不足,我想這可以加強。至於最後遴選出幾位讓大家做選擇,這也可以再討論。目前設定兩位,或許太少,但也不妨從這裡開始嘗試。畢竟這是一個全新的,未來可能具有重大意義的實驗,剛開始難免摸索一陣子。勞資問題必須要彼此妥協包容。尤其是在臺灣充滿了矛盾的政治經濟情況下更必須要妥協,才能落實政策。

至於技術方面的問題,像是如何確保選舉人是真正的市民或台北市工作的人,而不是偽造、假託或重複的?如何能夠充分代表大家意見,而不只是年輕、能上網者的意見?睽諸之前柯P團隊在處理選戰過程中所展現的能力,我想他應當是有辦法克服這些技術性困難。整體而言,這確實是個非常新穎且重大的嘗試。不敢說一定沒問題,但成功的機會很大。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充滿理想與活力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