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4誰有權決定歷史如何寫?

台大歷史系 吳展良 (發表於中國時報讀者論壇,2004/11/14or15)

新歷史教科書大綱草案出爐,不出所料的,又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在各種爭論的背後,我們不禁要問,誰有權決定歷史如何寫?這次決策的過程完全黑箱作業,直到要實施前,才匆促推出新綱要。準備在北、中、南表演性地各辦一場所謂「公聽會」,然後在年底前就要付諸施行。這是典型的當政者決定一切的作法,不稱之為新權威主義也不行。

威權時代已矣,我們不應該以政治力強求一律,而應鼓勵不同意見的自由表達。新綱要之所以引發巨大的爭議,除了其內容本來頗多可議外,更重要的是其制訂的過程缺乏程序正義。史地教科書不比科學類的教科書,他直接牽涉到國家的基本定位,以及對於歷史上重大事件的認識。台灣今天的處境困難複雜,各種看法並存是正常的現象,當政者如果企圖利用政治力強行通過合其意圖的綱要,事後必然引發長期而劇烈的反彈。民主政治下政黨輪替是常態,日後反對黨上台,是否也可以照樣用政治力量通過他們所屬意的教科書呢?如果教科書也隨著政黨輪替,那必然是下一代乃至整個國家的災難。

教育部長屬於政治任命,教科書編輯委員又由教育部邀請,其代表性與平衡性自然會受到質疑。解決之道,在於將教育回歸學術與教育界,一方面可以增加其專業性,一方面可以減少政治力量的介入。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是成立全國性的「人文社會科教育委員會」,由全國的學術與教育機構自行選拔專業表現卓著的人仕,共同制訂高中小學教科書的綱要,並處理各種有關人文社會科教育及考試的重大議題。至於該委員會如何組成與選舉才真正具有代表性及可運作性,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自然必須審慎地立法規定。

很多人或許會擔心,如此選舉出的委員會,是否依然會產生對立與紛爭,而無法達成共識。然而在民主政治中,我們本來就必須學習面對各種對立與紛爭,並在互相體諒包容中,求取最大的共識。如果一時實在無法達成共識,亦不妨提出不同版本的綱要,開放給老師自由選教及學生自由選修。至於全國性的大考,則必須同時尊重這些不同的版本,以包容社會原本多樣的聲音。這個過程可能很耗時耗力,然而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權威主義及意識型態的宰制,以落實民主的理念,並反映台灣複雜而多元的歷史與社會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