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新編「釵鈿情」有感 ─兼論傳統戲曲的現代化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2002.9

九月初得暇觀賞了新編的長生殿─「釵鈿情」,這是國光劇團千禧年的大戲,由海峽兩岸人士合作編演。台灣朱芳慧任藝術總監,劉慧芬編劇,大陸一級導演石玉昆執導,大陸一級作曲家朱紹玉編腔,台灣張維文舞臺設計,任懷民燈光設計,魏海敏飾楊貴妃,唐文華飾唐明皇。這齣戲將原本長達五十齣的「長生殿」濃縮成兩個多小時的現代京劇,製作得很用心。它初步給人的感覺是「好看」,而好看的原因主要是此戲的聲光效果、節奏感、佈景都很現代化。全戲演出時換幕與劇情交代的速度相當快。重要感情表現大體使用傳統京戲唱腔,其他地方則大量運用新編的合唱、舞隊乃至話劇式的舞臺表演。舞臺與燈光設計常見巧思,結束時以白綾自空垂下的手法象徵貴妃自盡與明皇的追思,尤其讓人印象深刻。服裝鮮麗而多變化,並多採用唐代式樣,頗能吸引觀眾的注意。編腔尤其突出,多採取仿唐曲調,並加入徽調、秦腔與新疆古樂,一些重要的新譜主旋律更讓人有繞樑三日之感。至於安祿山剛出場時,犯罪待審,採用蹲姿,一旦得勢之後,霍然挺立的手法,也讓人耳目一新。主要演員都相當稱職,而司鼓、京胡與文武場也具見工力。全劇演出時一氣呵成,雖然有少數幾幕的銜接不很自然,不過大體還算流暢,更何況觀眾對此故事的情節本來耳熟能詳,所以對於編劇上的問題也不會很介意。這些都是讓這齣戲好看的主要因素。

然而這齣戲仍然有一些讓人遺憾的地方。首先是聲腔的表現:傳統的京戲以聲腔的表現為其靈魂,這齣戲在提高現代化的聲光舞臺效果之時,卻有意無意間壓低了聲腔的表現力。魏海敏以梅派為宗的唱腔,細緻婉轉,溫潤甜美,本身相當動人。然而在劇情步調太快,唱腔表現的完整性大受壓縮的情形之下,很難充分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只有在後半場貴妃一段較長時間的自訴,其聲情動人處才得到比較充分的展現。至於唐文華以老生唱腔來飾唱唐明皇,則只能說是一種不幸。唐文華的嗓音雖略嫌不夠厚實,但唱工頗有韻味,作表細緻,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演員。然而一旦以老生唱腔唱唐明皇,則很難表現出這一位風流天子的溫柔蘊藉。老生唱腔畢竟較適合唱忠孝節義的內容,唱起生旦戲來,實在格格不入。洪昇的「長生殿」原著中,唐明皇的角色本來由小生中的官生來飾演最為適合,因為官生既可表現官家的持重,又可表現小生的風流。「長生殿」原本是崑曲,而崑曲唱腔與作工的細膩婉轉,本來特別適合生旦戲。改成京劇的西皮二黃與作工之後,已經吃了虧;再用老生的唱腔一唱,可謂情味大變。改戲之困難,由此可見一斑。

至於用現代的編劇手法來重編老戲之優勢在於觀眾對劇情本來熟悉,只要將原來重要的劇情突出表現,則不容易失敗。然而一旦現代化後,除了節奏太緊、手法太繁而使得主角的聲情難以表現外,整個戲的味道變得像現代的歌舞劇,而崑曲乃至京戲所原本見長的抒情性便大幅降低。大陸上這些年來新編的戲經常走這種路線,其結果便是熱鬧而不動人,乍看好看但是不耐看。至於下半場一開始用類似話劇的手法表現百姓因貴妃愛吃荔枝而飽受侵擾一幕,其表現的方式更是突兀,而與全劇的風格難以銜接。大抵中國文學與戲劇本以抒情性最為見長,傳統的戲曲表演不重視舞臺設計、服裝與龍套程式化、節奏慢,不僅源自歷史條件的限制與前現代的生活節奏,更重要的是為了要充分表現主角的聲情。這也是人所週知的以前人不說看戲,而說「聽戲」的原因。現代化的京劇,固然「好看」,然而卻未必耐看,更不容易耐聽。如何保持傳統戲曲卓越的抒情性,又能兼顧現代化「好看」的要求,真是從事京戲新編者的主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