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4台灣政治核心價值(四):一般民眾的三種傾向

2019/8/14《蘋果日報》。

吳展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因為歷史的原因,台灣本土的知識與文化菁英往往成為日化派、西化派或中華文化派,至於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多經營生意,成為隨順派、實利派與基層本土派。這幾派經常重疊,大抵跟著政府走的可稱隨順派,以實利為主的稱實利派,具有比較強的台灣自主意識者可稱本土派。這幾派的政治意識不強,所以在政治上經常被動或搖擺,也容易與各種不同的政治主張或力量結合。

中南部基層人士對國民黨長期不滿,本土派較多,北部則實利派較多。大商家過去長期與國民黨合作,也懷念過去經濟蓬勃的日子,比較討厭民進黨,容易成為標準的實利派。中、小生意人則不一定,但也莫不重視實利。遭受過白色恐怖或反對國民黨的人士幾乎都成為本土派,與國民黨長期合作者容易成為實利派。至於隨順派則無處不在,這屬於東方政治與文化的傳統,無可厚非。

基層本土派較堅持台灣政治上的自主性,喜歡投綠營,也比較同情強調台灣主體與自由民主的主張。隨順派與實利派對台灣政治的未來沒有一定的堅持,雖比較傾向於維持現狀,但很容易「西瓜偎大邊」,其想法與說法跟著形勢轉。隨順派與實利派無所不在,從政商高層、中產階級,到一般大眾,處處都有。

年齡層越大的,越偏於保守穩定;年齡越輕的,有較高自由民主的嚮往。他們與各方面都有關係,但政治立場一般比較偏藍。但當中共體制趨於專制極權且進逼時,實利派與隨順派亦會轉而支持中間派乃至淺綠。

至於地方的宮廟系統與各種地方派系,傳統上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想法偏於傳統,又討厭西化派,所以容易與中華民國派合流,也容易受到中共的統戰。他們從來以避開政治的方式擴大生存空間,行事又以派系的利益為主,所以更多地屬於隨順派或實利派。他們雖然頗愛台灣也最代表台灣的基層文化,但往往缺乏革新意識與某些「政治道德」的堅持,所以需要與其他的核心價值結合。

小結

綜合上述,台灣無論統獨或藍綠,核心價值的分布頗為複雜,但背後其實主要還是一場中西文化之爭。中國大陸當今已開始有能力對抗美國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企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體制、新道路與新論述。其「舉國體制」的戰鬥力、生產力與競爭力強勁,但其道路與論述對他人一般還缺乏吸引力。這也是自由民主派與西化派在台灣的支持度遠高於中華民國派與中國民族主義派的一大基本原因。

台灣人民與文化大體源出於中國,只有當國民黨與共產黨所代表的中國政治與文化傷了台灣人的心時,台灣人才會轉而擁抱西方(或日本,已從屬於西方)。然而台灣人畢竟不是西方人或日本人,所以並無法只靠西化或日化建立自我。這是前期西化的自由民主派企圖建立台灣主體性的根本性矛盾。

民進黨前期的菁英以在國民黨時期受壓迫的人士為主,他們自身或長輩多在日本時代受較高教育,日化與西化的傾向甚重。高談自由民主與西化卻厭斥一般台灣文化,是以難以與一般民眾合作,轉而與基層社經地位較低的高度不滿份子結合。結果讓一般民眾對其有理論太遠,一般組成份子程度又太低之感,這是以往民進黨長期發展困難的根本原因。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台灣的西化程度快速增加,同情反抗與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普遍,年輕人紛紛投入各種反壓迫運動,使民進黨的力量日益增強。與此同時,中共的專制極權性及其對台灣的威脅越來越強,中華民國派、基層本土派、隨順派與實利派的抵禦能力都不足,是以自由民主派與西化派日益獲得年輕人的青睞。中西對立之勢益發明顯,台灣內部也日益分裂,一切往兩極化發展。重非能夠重建中間道路,勢必導向更激烈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