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論:現代思想傳播媒介的改變

台大歷史系 吳展良(約102學年講)

中國傳統重視學術,學術的價值是高過思想的,思想前後會有變化,學術反而比較穩定。現代以來開始重視小說,認為小說才能進一步將思想散布,梁啟超提倡的「小說界革命」即是著眼於此。文學、小說的感染力已較思想更強,接下來則重視藝術。抗戰時期,各式各樣藝術如木刻版畫、音樂等一一出現,激勵人心,共產黨即擅此道,並積極引用民間的戲曲藝術來策動民心。台灣早先亦繼承傳統,重視學術,到六○年至八○年則有許多思想論戰。

於今日台灣,已經沒有思想論戰,只有偏重現實的政治議題之爭。 隨著社會的日趨多元,文學漸退居次要的地位。以副刊為例,原佔報紙很重要的部份,現在已經位於家庭影視等版面之後。透過各式的新興媒體,如電影、電視,廣義的戲劇反而有著更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重由學術、轉至思想、再至文學、戲劇可說是當代文化的發展走向。戲劇是綜合性的藝術,包羅各式各樣的內容,有形象、色彩、聲音、舞蹈等等,最貼近生活。

在這樣的演變中,人們開始對學術喪失信心與興趣。在傳統社會中,學術思想作為文化價值、政治制度的核心,而目前的情況卻是,大家的興趣都走向藝術戲劇,對人心的直接觸動似乎較深刻的學術思想更為重要。但戲劇本身不會深入價值問題,所重者乃是表現方式,「如何表現」戲劇才是真正關懷的核心。換言之,在今日表達技巧成為了核心。品評藝術創作的好壞,焦點在於表現手法優劣,而不在於內容。為求表達技法的動人與貼切,主題自然便偏重對人性各式複雜幽暗的情感欲望。以推陳出新的方式表現人類的複雜性與欲望,其結果是進一步的解放,走上極端。論其本質,終究是虛無的。

如果無法重得生命的核心價值,最後必定走向虛無。中國現代劇場文化始終缺乏真正的生命,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大陸劇場的流行主要因應抗戰,台灣小劇場流行與背後政治有關,以激烈的手法尖銳批判現實。嚴格而言,兩者皆非真正劇場文化。戲劇在西方有兩千多年傳統,與人生基本態度有關,反映了希臘人對人生的看法,認為人生本不可測度,受到命運的捉弄,無論在深度或廣度上都是僅就現實角度出發所難以企及的。戲劇真正落實必先有傳統的戲劇文化。我們的戲劇文化本質上都是前衛、尖端實驗性的,與一般人民生活較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