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

專注靜心(二)

吳展良老師講授

2020-10-08

本錄尚未經講者校定,僅供大家參考。

一、前言

上次講到程顥所言「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在繼續講之前,我先跟諸位講一下,就是傳統的這些經典跟現代的關係。我不知道諸位是不是有一個感覺,行在臺北的街頭。看到都是各種現代的事物。好像現代的東西都不按照傳統的規律在運作。現在這主要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大陸叫做市場經濟。這一切一切的種種。我年紀越大越覺得說其實人的行為主要是被欲望跟恐懼所驅使。如果觀察一下,你看街上的店,所有的這些店,或者所有的生意都在幹什麼呢?都在滿足欲望。另外還有一些是在避免恐懼、避免害怕。人要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總怕自己不夠高,怕自己不夠漂亮,怕自己這個不如人、被人家比下去。所以,無非是欲望跟恐懼。那我們在這邊講這些古典的東西,很多人會覺得說你陳義太高,是不是?講一些那麼偉大的東西幹什麼?而實際的人生,其實是充滿了苦痛的。

我今天來之前,還接了我一個學生的電話,講了許久。講他家裡發生重要的事情。尤其親人變故之後,家裡很多的問題、事情都會浮現,讓你看盡人生的百態。所以,諸位中間有親人變故的人往往就會發現:哦!原來真實的家族關係,真實的人生原來是這麼個樣子。跟平常書本上講的好像不一樣,跟從小父母粉飾太平的狀況很不一樣,各式各樣的問題都冒出來了。比如財產的問題、誰要負擔什麼的問題、錢的問題、彼此到底未來什麼關係的問題……過去種種的不愉快,未來種種的負擔,全都冒出來了。所以人生真的是很難的。佛家講,「三界如火宅」,這是實話。三界,就是我們人活的這個地方,它是像著火的宅子一樣。因此,這個為欲望跟恐懼所驅使的世界,古往今來,其實不管怎麼樣發展,即使我們現在進步了、科技各方面發達了,其實人生還是蠻辛苦的。年輕的時候就覺得辛苦,比如考聯考很辛苦,大了之後更苦。因為之前你只管聯考就好了,之後你要開始面對人跟人之間種種複雜痛苦、糾纏不已的各種關係,人生其實很難。因此。我們在這裡講「入道莫如敬」。

二、「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

程顥說: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則無間斷,體物而不可遺者,誠敬而已矣,不誠則無物也。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純則無間斷。[1]

像這些話。一般人只覺得你想的好美妙啊。可是我實際的人生怎麼那麼悲苦?我們這裡講要「敬」、要「誠」。上次我也特別發揮了,人生不誠而無物。任何事情,如果不是真實的真誠,都會產生問題。你追女朋友沒有誠意、你結婚沒有誠意,生個孩子誠意不足,你沒真的想要養孩子,你做個事情你不真想做,念這個系沒有誠意,那你就是註定要先是給自己找麻煩,同時給別人產生麻煩痛苦的。

但是這麼高的這個道理跟我們這個充滿了問題跟悲苦的人生到底要怎麼連接在一起呢?這是個問題!其實我要跟諸位講,充滿了問題的人生,古往今來就是這樣子的。說人生痛苦,佛家也說了2000多年了。我們現在的種種糾葛和問題。多半還是來自於人跟人的問題。最近有朋友常給我寫信,這個朋友其實社會經濟地位都很高了,成就也不錯。整天就在講說:哎呀,單位裡的某人又怎麼樣了、某個當權者又如何了,當年什麼事情不公了,現在什麼事情又如何了。說這個道那個,一肚子的怨氣,好像不噴發出來不行似的。因此,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現代或傳統的問題。

也就是說,不要以為我們現代世界就是現代的,人生的問題的本質就會改變,其實還是一樣的!而恰恰是因為現代世界都不講這個學問了,所以人生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這是舉世性的。你看看川普那個德性,其實很多美國人很痛苦,我有一些美國的朋友親戚就很痛苦。當然支持他的人其實也有很多,現在為什麼會鬧成這個樣子呢?簡單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很多年來,美國有很多所謂提倡每一個個人權利,乃至於照顧弱勢者、受害者的聲音是很高的。也就是俗話叫做「左」的聲音,在美國叫做左。意思就是:解放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不要讓有人受壓迫等等如何如何。鬧了很多。那這個「左」的聲音因為在輿論上一直占主流。結果呢,現在很多他們叫“red neck”,就是受教育比較差的、可能高中畢業,做粗活出力的,脖子紅色、粗壯的那種人,還有中西部的農民,他們說:我不幹!你一天到晚讓我照顧那些人,我自己現在就是受害者。所以很多支持川普的人,他也是一肚子怨氣。對於住在城市裡頭的白領、高知識份子們,大談什麼人權、平等,照顧弱勢,他們就很不滿。而且他們還有很多宗教對立,比如同性戀的問題,這些red neck住的鄉下還比較有基督教的傳統,所以衝突的很厲害。有人說美國社會現在承受不了這個事情,快要分裂了。看樣子是這樣子,就是所謂的進步價值(特指美國的進步價值,臺灣進步價值多少已經跟著走了)跟傳統價值的對立。美國的那些比較傳統的或者一般草根性的那些人感覺受不了。現在兩邊都一肚子怨氣。

我講這些幹什麼呢?因為,我們講這個「道」不是講個空中閣樓,我行在臺北的街頭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看到各式各樣子的憤怒、悲苦、愁怨,還有很多難堪的處境。我們是在這個狀況底下生活的,所以來講這個學問。簡單的說:三界如火宅。人生是充滿了很多苦難、衝突、矛盾跟問題的。然後人通常都是高估自己,喜歡罵別人,都覺得跟他不一樣的人都是渾球或者可惡,反正就是壞。然後自己實在是很善良,吃了好多虧、很辛苦,這樣的故事我一輩子聽太多。沒法解決!這不是再高的科技、再進步的文明能夠解決的。像程顥講這個道理,其實很重要的一點,你必須先要捨棄世間的種種欲望,你要超越你種種的恐懼,你才能夠回到事情本來的面目。這很難,而且很大程度上要「無我」。就是說:人幹嘛要這樣?一句話,就是因為人生太苦了,人生問題太多了,你必須要這樣,否則很難的。

諸位不知道信不信這個話,反正大家慢慢看。你慢慢就會發現人生其實問題很多,這些問題也很嚴重。我有一句話常講:95%以上的人,你觀察他一生的作為,基本上就8個大字「鞏固自我,排斥異己」。諸位想想看。人,不管是藍綠紅黃白這些政治上的事情,還有家族裡的事情、親戚朋友的事情。你注意看都是這樣。我經常開會,我就看,才發覺原來,尤其是社會上的很多的這些會議。講的一堆話,其實他背後的用意完全就是鞏固自我,排斥異己,增加自己的好處,打擊對方。話可能講的好聽一點,實際情況就這麼回事。這就是人生。因此不修行是沒有辦法的。

人生只有修行。也只有修行人能夠常保這一種悅樂的狀態。所謂:「『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則無間斷。」你別看他現在講的這麼容易。「『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純則無間斷。」這基本上講的是一種「無我」的狀態。是從「天」的狀態來看事情。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理學家喜歡講天理,天理什麼意思?天就是一個公道。是一個普遍的,不是西方人所說的那種“universal”,但是是一個到處都應當如此,都講得通、都有道理的,雖然因時因地因物有所變化的。西方那個比較不會變化,universal 是不變化的,universal law也是不變化的。但是天理呢?他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但是他也有一個根本的道理,比如說仁義是天理。但仁義在不同狀況裡頭,他的做法顯現並不都一樣。因此,這是要講一種天理遍佈的狀態。而天理遍佈的狀態,只是一個「誠」,只是一個「敬」。為什麼能夠如此誠敬呢?因為他沒有像我們一般人那麼多的私欲,欲望跟恐懼。他是怎麼樣就怎麼樣,比如說面對親人、父母、兄弟,就是一個單純的面對父母兄弟的心,而不是摻雜了很多的算計的心。現在很多人連面對父母兄弟都一堆算計,這是幹嘛呢?就想要他們的錢啊、想讓他們對自己好一點啊,不要對哥哥那麼好啊……吵來吵去的。天理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單純的,回到原本的,人都希望的一種樣態。凡事歸根復命,就是要回到原本的。

以前常講說:孩提之時無有不愛其親者。就是回到我們小時候的你所希望的你所喜歡的跟父母的那種關係。很單純不複雜。為什麼後來沒辦法維持了呢?因為有很多的問題,包括父母肯定有很多的問題,家裡有很多的問題,自己也有很多的問題。要能夠看清楚這些問題,儘量超越這些問題。你才能夠回到一個人性比較良好的狀態。

所以我一開始跟諸位講兩點。第一:這個社會是一個現代社會,這個現代社會裡頭有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並非我們光是靠現代這些科技、知識、技術就能夠解決。那麼,很多時候我們要懂得傳統的珍貴,尤其是古典的珍貴,因為這個傳了幾千年了。在我看來,古典跟現代是互補的。什麼叫互補的?它不能夠取代現代性,我們並不是否定現代,但是光現代也不行。所以當我們講這些古典的東西時,這兩者關係要看清楚。如果你認為他們是衝突的話,這不是個辦法。現在這個世界在非常強大的、快速的運作,他自有他的道理,但他也有他很多的問題,他與古典是互補的。這是第一點。第二:其實三界如火宅。人生的問題很多。所以我們不修不行。不修的話是達不到這樣的境界的。

三、今之學者,惟有義理以養其心

那我們往下看。程子曰:

今之學者,惟有義理以養其心。若威儀辭讓,以養其體。文章物采,以養其目。聲音以養其耳。舞蹈以養其血脈。皆所未備。[2]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今天學者只有靠這個義理來養這個心了。但在經典裡頭所記載的是用禮儀、禮樂。像「威儀辭讓。以養其體。文章物采,以養其目。聲音以養其耳。舞蹈以養其血脈。」這其實是講古代的禮樂。在盛世的時候,社會有整套的,一切種種都合乎理想的這樣一套文化。在這個文化裡頭,各方面來講,它會讓你的心情能夠和悅、平靜而且沉靜,讓你知道如何威儀辭讓(就是你跟人之間關係舉止的動作),你一個人應該怎麼樣活,你看到的文章物采都能養你的目,你看到的東西都會讓你的心能夠和悅、平靜而且沉靜。但是今天呢,不然了啊!宋代如此,何況今天呢?是不是?諸位或是看電視,或是在外面跟人家交往,或是聽到的各種音樂,或是學習的舞蹈,或是日常在看的那些種種。都是沒有辦法讓我們安靜的,都沒有辦法讓我們「敬」。難以讓我們的入道,所以我們只有靠義理以養心了。既然外面世界的種種讓我們的心思越來越亂,越來越充滿了困惑,怎麼辦呢?只好用義理以養其心。那怎麼養心呢?「入道莫如敬」,就是上次跟諸位講的:入道莫如敬、涵養須用敬。你要先能夠非常專注的在你眼前當做的、應做的事情上。

那什麼是你眼前當做該做的事情呢?其實。人多半自己都有感覺的。簡單說,你有很多該做的事。比如你在上課,我在教書。你有父母,年長的有先生或者妻小。有配偶跟小孩。這有很多該做的事。另外一個是你能做的。如果你把該做的都做完了,那你就做你能做的事兒了。所以人生無非是兩個事情。一個是該做的。有很多該做的,該吃就要吃,該睡就要睡,該賺錢就賺錢,該學習要學習,這是擺在眼前的事情。該做的做完了。都處理好了,你還有能做的,這是你自己選擇的。

不管是該做的、能做的,你都要很專注的、誠懇的去做,全心全意去做,你才能夠做得好,才能夠儘快把該做的都做完,你也才知道你選擇的那個能做的東西選的對不對。如果你選錯了,不用怕,人生充滿了錯誤的選擇。但是你只要全心投入,你很快知道他是錯的。如果你覺得你念錯了系、選錯了職業,你先全心全意做做看,然後你很快就知道適不適合了。明白吧?不上不下最麻煩,明明這個東西不適合我,你不適合走這個路,卻又三心兩意,怕東怕西。在欲望跟恐懼當中,又想貪圖這個科系名聲好,又怕說這樣如何如何(學不下去、畢不了業)。不必這樣,你要先努力、專注去做做看,適合你做你就可以做下去,不適合你做,你也還是做不下去的。這個叫做性跟命。人有人的本性,違逆本性的事情是做不下去的。

我們的性。是在天命當中發的。什麼叫天命?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的環境,你的社會,你成長所碰到的一切種種,這個都是你的命。人生有他的個性、有他的天性。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天性也不一樣。有的人特別的聰明,有的人特別篤實。每個人的好處缺點不一樣,家庭環境背景也不一樣。因此,我們的性分是在我們的命當中發展的。這個事情是否你該做?你只有先全心的投入,或者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你先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生命的旅程當中了,你才知道這個路子適不適合你。不要在那裡三心兩意、不上不下。實在沒有辦法做決定,就表示a b c 也差不太多,至少對你目前而言,你還看不出來哪一個好或壞,那你就先選一個你喜歡的去做吧。做做看之後,你很快就知道能不能做了,不要浪費時間在那裡彷徨、迷惑、擔憂,那個沒有用。不知如何選擇,a b c 實在搞不清楚,就先試試看。或者對三個女孩子或者兩個男生有好感,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先觀察觀察(這倒不能隨便先交往交往啊),你就先觀察觀察,觀察一段時間。或者淺淺的見見面,參加一些活動等等,這些事情就是要很投入的,很沉著的,心裡要放得很安靜的去處理。

另外,很多事情也該讀書。一個事情該做什麼決定,需要很多知識,那我就好好把它弄清楚吧。思而不學則殆,要去學、把這個事情弄清楚,不管是去讀書還是去直接實踐去做,都一樣,都是要全心的投入。現在的人生充滿了選擇,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迷惘,眼前該做的事情一定先要做好。我常跟學生講,尤其是要寫論文的學生,我說論文要寫的好最重要是什麼呢?最重要的關鍵:要吃好睡好,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這是最重要的。明白吧?寫論文是很艱苦的一件事情,他要求你把你全部的力量投入進去。呈現你最大的可能。因為不同學生之間,大家都有競爭啊。考試也一樣,先要吃好睡好。有良好的運動習慣。你有了這個,這就是你該做的事情。那剩下的是我能怎麼去準備這個考試,能怎麼去寫這個論文,那就有很多種選擇了,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你搞不清楚的話,就試試看。跟別人討論討論也行,看看書研究研究也行,總之不要在那裡彷徨、在那裡不上不下,那是最悲慘的。一定要投入進去,就這麼一回事。因此。當我們養成這個習慣,凡事都能夠專心投入的時候,你的人生就會快速的進步。怕就是怕,平常都沒有辦法專心投入,心思一直在那裡晃晃的,轉啊轉的,這個就不行。

所以「今之學者,惟有義理以養其心」。上次有同學問這個事情啊,是不是有古典上的源頭?沒有錯。《尚書》裡頭就經常講。二程說,《尚書》講這個「欽」字、「敬」字。「欽」,也是一種敬的狀態。《尚書》是什麼呢?《尚書》是記錄古代一些最有名的,或者是聖王的事蹟,就是記錄那些能夠成大功立大業,然後能夠長治久安,為後世立下規模的聖王。他們當然太厲害了,這些人怎麼做事情呢?這些人做事都是非常的敬,非常的認真,非常的嚴肅,一絲不苟。政治上這是最難的。所以,他們能夠做成大功、立大業,沒有苟且。

我常說你們如果想要讓自己表現好、成績好、自己做的好,生活要嚴謹!什麼叫嚴謹呢?最好能夠早睡早起。若不能早睡早起的話。就是你要起居有定。我常跟我在寫論文的學生講,說你們養成一個習慣:起床之後,10個小時之內,不要做雜事,只做應做的事情跟正事。當然你可以逐漸延長,一開始6小時、8小時,漸漸到起床之後10個小時,只做該做、非做不可的事情跟正事,你就會發現你一天的效率至少提高一倍以上。

一般人起床之後,常常先看看今天有沒有什麼來信啊、昨天的line啊,還有facebook 上有什麼東西啊,翻個新聞啊。然後看的有點累了,休息一下,看兩個好玩的東西,再然後開始打開電腦,就說電腦裡有好多問題啊,我是不是要先把database 弄好了啊,然後這個電腦還有幾個檔案沒有load下來啊,還有一些這個什麼設定沒搞好啊,我先把該輔助我研究的工具都先做好吧。等你都弄完的時候已經傍晚了,然後說我現在開始做正事了,但是人也累了。大部分人生就這麼幹的,我坦白跟諸位講,我們也年輕過,就是東摸西搞,把所有的相關的事物和不必要的事物都摸了一遍,就是該做的事情不做。一般人都是這麼做的,這樣子當然就成不了事。

能夠成功做事的人,一早起來其他什麼雜事都不看,第一,不要看信箱,千萬不要看那個,你前一天晚上剛看過,才過了8個小時,會有什麼大事?真有什麼緊急事情他會call 你的吧。除非你明知今天早上有一封信我必須處理,那就罷了。除此之外,不要看line、不要看臉書,不要看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所有這些通訊軟體統統一律不看!懂吧。先全心全意做那個最難、最需要做的事情。先搞兩三個小時,你就發現一天主軸就定了,然後你這個心思就在那個你該做的事情上。一日之計在於晨,你的主軸就定下來了,其他要處理的事情就好辦了。我也有臉書,我也有line,我也有通訊軟體,我也需要,那就是利用閒暇時候看一看。都是不重要的,稍微看看再回來,起床前10個小時基本上不處理這些事情。那這些事情,到了你累了,晚上閒雜的時候處理一下。利用那些零碎的、人已經感覺累了以後的時間再去處理。

這個習慣一定要養成,這也是屬於「敬」的一部分。所以能做事、能成功的人,一定要生活嚴謹,做事有嚴謹的習慣,然後這樣你會發現人生比較輕鬆。你平常緊張的要死,為什麼?一整天都在那裡混、在那裡浪費時間嘛。當然你最後事情越堆積越緊張,因為沒有在該做事情的時候好好做嘛!你們上我的課就記住啊,回去養成這個習慣,那些什麼亂七八糟,各式各樣的凡是非正事的軟體。累的時候再弄,最好就是晚上用啊。一早起來有精神的時候,絕對就是做正事。明白嗎?一早起來做非做不可的事情跟正事,雜事就統統往後延。這樣夠清楚吧,有沒有問題?

同學提問:如果沒正事怎麼辦?

吳老師答:如果你生活中沒有正事,那你很幸運啊。表示說有大量的閒暇。那你就找一些讓你自己覺得人生可以過得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做。即使如此,你有沒有想過多做點讓自己覺得人生更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覺得你這樣過的很安頓,當然也無妨,但是其實我們都還可以讓人生更發光發熱的。通常來講,看書是一種正事。當然照顧親人也是正事。那如果你有餘力,願意貢獻一點給社區啊,包括周圍的人。這都是非常好的事情。這樣的人生是積德,老一輩子會說這是替下一輩子積福啊。這個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這樣的人生,你自己會覺得比較充實。對人群我還有餘力,我就服務一些,照顧親人、照顧周圍的人,也有很多其他義工、志工可以做。那之後呢,我自己有時間讀一些讓自己覺得身心靈都能夠增進的書,能讓自己身心舒暢的話,這不是很好嗎?就是讓自己的人生一直能夠有更好的內容。基本上是這樣子。其實。人都希望這樣子。從年輕到老,哪個人不希望自己人生能夠更多的發光發熱,能夠更多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讓自己過得更好,讓周圍人過得更好,這就是人生意義。

基督教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一心仰望跟隨上帝,佛家的講法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斷捨離」,解脫人生一切的苦惱,斷掉這個不好的原。儒家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讓自己過得更好,讓別人過得也好。簡單說就是各有各的道理,因為人生很苦,所以為什麼宗教都會教人: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虛空的。你要仰望上帝、你要這個以斷捨離,或者說以斷捨人間的煩惱跟恐懼欲望為主,這自有他的道理。但是你在一方面可以儘量的斷捨離的同時,如果又能夠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不是更有光輝嘛?

人生的欲望是不能多的,多的話實際上就是苦惱多。欲望多的人苦惱一定多,甚至盼望太多的人苦惱都多。因為必不如你之所盼望、必不如你所想所望。反而是你的欲望想望少,只是積極不斷努力於該做的、能做的事。結果,很多的好事情就不斷的來。

四、論語選講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3]

這是很有名的一段話。子張問行:人要怎麼樣做事情啊?人的行為應該怎麼樣啊?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就是說我們的言語要忠信。這是很重要、很簡單的道理,我們講話,當然要忠啊。忠是忠誠的意思,我對這個事情,我是很用心的。我跟你講話我是很誠心誠意的替你著想,替這個事情著想,不是隨便亂講,這叫做忠。用心而可靠,這叫「忠」。「信」就是我講話算話。哪個人不喜歡忠信?難道你喜歡跟人家講話,他講的話根本都是在那裡糊弄你,或者在騙你?那樣講的話根本靠不住的。言當然應當忠信。「行」要篤敬,篤是篤厚,不是那種輕薄之行。不是想到怎樣就怎樣,今天這樣,明天又不這樣子了,要篤厚、篤實、篤敬。「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所以孔子講的是一個很普遍的道理。在宋朝人講,這個就是天理。就是即使到蠻貊之邦,到沒有文化、很落後的地方,他也能夠做得到。人普遍的人性都是這樣子的。「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雖然在你家旁邊、在你最熟悉的地方,言不忠信,行不敬篤也不行。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4]

立,就看到這個東西好像在你的前面一樣。「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衡就是駕車的時候車前的衡木。「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子張把它書在他衣服前面大帶上頭。因此,言忠信行篤敬。論語是很看重「敬」這個字的。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5]

什麼是仁呢?仁,孔子說居處恭,這是一個恭的狀態。現代人有點不習慣,說幹嘛一個人居住就要恭呢。其實,第一:以前人的家族大,這些人也都負政治社會上責任的,所以他當然要比較恭。而且「執事敬」,他做事情要全心全意投入。我剛跟諸位說了,我們的古典經典裡頭,是很看重「敬」字這個道理的。何以故?這些人其實都是要負大責任的。能負大責任的人,必然要能夠恭敬。你做事情不恭不敬肯定是不行的。我剛剛說了,生活要嚴謹。你如果想要做點事情的話,不嚴謹不行。我年紀越長越有這個感受,當然你們現在很多人是因為壓力的驅使,不得不考啊、拼啊,你們那種不叫嚴謹,這叫被逼、被人家驅趕。驅趕跟主動嚴謹不一樣。很可憐,譬如說很多國中生、高中生從早拼到晚,他其實不是嚴謹的生活,他是被逼迫的一種生活,這不是我們講的嚴謹。嚴謹是在於其實你有選擇的,你可以不嚴謹,你可以散散漫漫過日子的時候,因為你想要讓你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充實的內涵。於是你要求自己嚴謹,你才能夠完成更多。你越想要完成自己宏大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事業時,你就必須生活越嚴謹。不是一種被驅趕的,好像很可憐的拼命賺錢、拼命讀書,那個其實不叫嚴謹。是你明明有選擇,然後你選擇了「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孔子跟孔子的這些弟子們,基本上是士大夫或者儲備士大夫,他們是要準備做大事的。所以,必然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做每一樣事情,要有很嚴謹的標準才做的好。這幾句話,我底下會再講,因為要配合朱注再仔細講。我今天先講個大概,重點是跟諸位講說,論語裡頭,重視「敬」的這個話很多的。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6]

道千乘之國。道,換言之,就是引導、領導這個千乘之國。千乘之國是個大國。「乘」是一個兵車,這個兵車上,大抵有三個士,三個士就是三個比較武裝良好的貴族。在周朝初期的時候,旁邊大概有十幾二十個步卒,到了孔子這個時期,大概有三十來個步卒,到了春秋晚期戰國初期的時候,大概有將近七十幾個步卒。所以一乘,在孔子這個時期大概就是將近30來人。千乘就是30000人的部隊。到了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一乘就將近百人。因為還有伙夫,運輸等人幫忙準備,作戰的大概七十幾個,還有後備的二十幾個,一乘就百人,千乘就是10萬人的部隊。那在當時已經算是大國了,10萬人部隊在那個時候不得了。中國的政治規模自古是非常巨大的,全世界很少有這麼巨大的規模,所以這是大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是什麼樣的?就是做什麼事情,第一個字就是「敬」,政治是最艱難的,所以要「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就是要節用,要愛老百姓。「使民以時」,按照四時來使民。應該說不光是按照四時,比如說他農忙的時候,你不能讓他去從事那些工役,修城,鋪路這些事情。要等他農閒的時候才去運用這些民力。所以第一個就是「敬事而信」。你要領導一個大國。首先要敬事而信。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7]

第一個是你要修己。修己要如何?要「敬」。然後才能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那只是這樣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人生是一步步來的,第一件事情要修己,君子自己要先像個樣子。要修己以敬。那“敬”換言之。一切該怎麼做就要怎麼做。君子自有君子的標準,這叫做敬。君子,講話做事有一套該有的學問,該有的禮、樂、射、御、書、數,你都要有,都是要按照該有的標準去修。現在假設說一個大學生,或者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人也是一樣啊,要修己以敬,該怎麼做就要怎麼做。這個是有他的一個標準的。當然每一家的狀況不一樣,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今天跟以前不同。不是說那麼死板的道理。我常說以前的很多大家族的道理今天行不通了,沒法這麼做,因為社會變化太大了,要通情達理,要掌握全域。但是呢,你還是必須修己以敬。這些事情都不簡單,做好一個學生不簡單,做好一個老師不簡單,做好一個父母很不簡單,做好一個子女其實也很不簡單。都不容易,所以叫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就是自己身邊的事情都做好了,要能夠修己以安人。你自己像個樣子,旁邊人也比較容易聽你的話。你舉措都能夠得宜了才能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這個是不容易的事情啊,換言之,你一步步來,不是一下就想到這麼高,只是慕其高遠這個是沒有用的。那我簡單的選了四條論語跟諸位說。論語上是很看重「敬」的。這也就是宋朝人講的涵養須用敬。是有他文本上的根據的。

這是聖人之言。什麼叫聖人?就是以前認為,做人處事都達到一個最高標準的,就是聖人。我們現在人不看重聖人,我們現在人看重得諾貝爾獎的、當總統的,或者賺大錢的。殊不知,你得諾貝爾獎、當總統、賺大錢並不是就能夠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了。雖然各有他的價值跟意義,但是人生有人生的根本的問題。這就是以前為什麼那麼看重孔子,因為孔子講出了做人處事的根本道理,而且其實不光是他講出來,更偉大的是,他實踐出來了。《論語》不是他寫的,是這些弟子崇拜他,把他講的話記下來。如果說他言行不一,或者這個人沒有過人的德性,誰替你這樣寫啊?自己坐那寫很容易,別人認可他,還替他記錄下來就不容易了。在這個意義上講,其實《論語》比《老子》偉大。《老子》這本書,基本上是他自己寫的這番道理。雖然我們現在說這是一個學派寫的,是逐漸累積出來的。《莊子》基本上就內七篇是他自己寫的。自己寫的時候,這個道理我可以寫的很高妙,至於他自己是不是就做到這個道理,我們不知道,也無文獻記載。是不是老子跟莊子真能把他自己本身的道理都能夠做得那麼好?我們不知道。《論語》應當是可靠的,為什麼?因為不是孔子自己寫的,如果你做不到誰理你呀,誰替你花這麼大心思把它記下來?所以這個是最難的地方。整體上來講,《論語》也高過《孟子》。《孟子》是他與弟子萬章、公孫丑退而著其書,多半是萬章在那寫,然後孟子在那裡改,否則不會特別把萬章、公孫丑寫進去。如果孟子自己寫,又何必寫萬章呢?那孟子就是作者嘛。加上萬章、公孫丑,大概是他們在那記錄了。

《論語》沒有作者,是弟子們記下來再把它合在一起的。二程的語錄也是這樣。所以如果有人替你把你的話這樣編下來,這麼看重你,弟子這麼崇拜你,就可見你這個人不簡單了。我們一輩子要做到這個境界很困難,孔子當然是德性有遠遠過人之處,才會得到這麼多弟子的崇敬,乃至於像子貢替他廬墓六年,超過其父母的三年,這是不可思議的一種盛德,而表現的如此之平實。我們現在到哪去找這樣的人?所以以前認為是孔子在做人處事、待人接物上都達到至高的境界。而且他不光是修身齊家,他還有他治國平天下整套的道理。這個道理縱然當時沒有辦法實踐,但也很受國君們的禮敬。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所至之處,各國國君都要向他請教國家大事。雖然聽了之後往往說:哎呀。怕我自己做不到,或者有其他人妒忌孔子,進讒言,怕一旦國君用孔子,他那個位置就沒有了,諸如此類的事情,造成孔子的理念沒有辦法實踐。但是諸位,我們今天去周遊列國看看,誰理我們啊?他一個人出來,各國國君都要見他,這個不是很奇怪的嗎?你們也可以去買張機票,世界各地跑跑看,誰會理我們?所以不簡單,無論是他做人處事,或者說他周遊列國都不簡單。至於說。退而修詩書禮樂或者所謂的刪述六經,那更是偉大的教育跟文獻的事業,這就不一一再說了。

五、提問

好,我們到這裡大家先問問問題,有問題可以問一下。

提問

1.(問題沒聽清)

吳老師答:現在人不相信聖人,覺得哪有這種事情。但這一點對我們的文化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不相信做人處事有一個最高的道理,而且曾經有人實踐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也曾被普遍尊崇的話,實際上到最後我們就喪失了共同的做人處事的道理。諸位說那又會怎麼樣呢?你們慢慢看吧,人的心很複雜的,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到最後都是各行其是。尤其年紀大了之後,什麼花樣、什麼說法,什麼人生的看法都有。就是不會有這個共同的道理。西方哲學也一樣,西方哲學各家的倫理學說、道德學說,到最後就互相推翻,誰也沒有辦法證明誰是對的。找不到一個共同的道理,沒有辦法,這不是再聰明、邏輯再嚴謹就能解決的。厚厚的哲學著作一本又一本,到最後就是互相否定。這個不是用理論或者理性邏輯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生命實踐的問題。

2.想問老師對大陸在海外的孔子學院有什麼看法?

吳老師答:孔子學院是被中共拿來做同時兩方面的事情吧,我詳情不是很知道。一方面大概當然他也想推展中華文化,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政治的目的。包括情報工作,也有很多這樣的資訊跑出來。所以現在很多歐美國家對這個都很存疑。詳細狀況我並沒有特別研究,大概主要這麼一個情形。有沒有其他的?

3.有人問:如何對治懶惰的毛病,感覺在實踐「敬」這個字上,很多習氣都是巨大的障礙。有的時候。想要專注是往往有一些困難。

吳老師答:恰恰是因為大家都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特別要講。如何對付懶惰的問題,其實人懶惰的根源,包括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不喜歡自己懶惰對吧?否則你不會問這個問題,其實你不喜歡自己懶惰的狀態。那你問你為什麼會懶惰呢?通常有各式各樣原因。最常見的就是:累了,事情太多了,這事情好煩呐,這事情太難了……這些種種。因此你要把造成你懶惰的原因自己先去研究研究,把它去除掉。比如說,我好累呀。你就先好好睡一覺吧,休息一下。如果是說,事情太多了,我好煩。那你就把事情減少,不能那麼多事,不要想要那麼多。要是因為這個事情太難,我心裡面覺得怕,鼓不起勁來。那你就先其易做,後其難做。你把這個事情拆開,先從他比較容易的部分去處理。還有你可以考慮一下,你是不是一定要做這個事,我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問說我為什麼這麼懶惰的時候,其實他並不想自己懶惰,一定有些原因造成他這麼懶。你要先要捨棄掉那些造成你懶惰的因。坦白跟諸位講,你們如果是學生的話,為什麼都覺得自己好懶呢?無非兩個原因:第一個。我很累,我很煩,我已經搞了這麼久,實在是不想再搞,我實在提不起勁。第二:這個事情我根本就不喜歡。你喜歡的事情你不懶。你看電視不懶,你打電動也不懶,你去聽演唱會也不懶的,甚至徹夜排隊都可以,對不對?這些事一點也不懶。那因此。你就儘量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我剛剛說了,不要去做你不喜歡的事。那如果說我身邊怎麼都竟是些不喜歡的事,那就考慮一下你是不是該考慮轉系了或者轉行了,你怎麼待在一個這麼樣的泥淖裡頭?你是不是該想辦法突出這個泥淖了?所以人要不懶惰,只有兩個方式,第一個,要做自己喜歡做的、適合做的事。我常和學生說:你一定要去每天想辦法做自己喜歡做事,而減少你不喜歡做的事。你儘量去把生活變成都做你喜歡做的事,最起碼是盡可能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減少那些不喜歡做的事情,人慢慢就有勁了。我下一個主題。本來就有些思考要不要講「如何煥發我們的生命力」,因為那是下一層次。你要先能夠專注靜心,你才能夠煥發生命力,這要一步步來的。因為你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好好去嘗人生的滋味,你沒有辦法專注的時候,你生命的滋味你嘗不到,嘗不到滋味的時候,你沒有辦法提起你的生命力來。我今年六十二了,我是準備幹到我不能動的那一天,跟我同年齡人大部分都已經準備退休了。我沒有退休的概念,準備一路幹到不能動的那一天。其實人生充滿了趣味,充滿了意義,太多太多值得做的、有意思的事情。我每天都從早到晚在那邊做,就是因為我做的都是我覺得很有意義、我很喜歡,也適合我做以及我能做的事。我不適合的,我不能的,沒有意義的事情我一概摒除,我也做不好嘛,我們做幹嘛呢?我也不會去選議員,不會去搞政治,我也不選總統,那些我不能做嘛。雖然我很關心政治,但是做不來,沒法做,沒那條件。所以你要儘量做你喜歡做的事情。要去除那些讓你現在這麼懶惰的,讓你不愉快,讓你沒勁的原因,你慢慢就會變得很有勁兒。聽懂意思吧,這個人生要去調整。

我們為什麼花這麼大力氣講這些事情呢?因為「入道莫若敬」。這個事情是一個入道的方式。那對諸位來講,也是首先要讓諸位的人生能夠大幅進步的方式。我跟諸位說過,我這邊講這個經典講了很多年了,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各方面的道理,其實講的許多了,基本的道理也差不多就是這樣子,至少我能夠掌握明白的主要就是這樣。我就覺得我們現在重點要落實在實踐上,所以這次我們在談怎麼做功夫,怎麼能夠做到這個事情。大家有興趣聽這個講道理嗎?其實現在網上放了700多個影片了,很多。各式各樣,你們回去一查,還可以搜尋不同題材的,都可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都有講。我還有個網站就是「勉仁儒學網站」。你查我的名字「吳展良」也查得到。裡頭也有分「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這些文章,還有一些講演,相關的東西很多了。但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如何進德修業?我政治上其實也蠻常寫文章的,還見諸於報刊,可是我現在比較不喜歡講,原因是大家聽不進去。因為現在大家都很本位主義,每個人都想罵別人,然後覺得自己是對的,這讓話怎麼講呢?我們講這種是要超過各個本位的,超過各種顏色,各種立場的,大家都不喜歡。所以偶爾還是必須講講政治,但是比較少講。我覺得我們今天做的還是先把這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做好,以這個為主。天下的事情講多了也沒用,或者,有些話我說在這裡,各位看看是不是如此。包括現在很多國家大事。好,有沒有問題?

4. 有人問老師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個東西當時講是不是有一種關係政、教的那一種趨向。比如說他說這個“道千乘之國”或者說這個“修己以安百姓”。就是作為一種士大夫的備用人選?

吳老師答:是儲備或者根本就是。

又問:這樣我發現他們有一種關心政治一種趨向吧?

吳老師答:是這樣的。儒家最關心的就是「政」跟「教」,政治跟教化。因為他認為這個是社會、政治安定的根本。所以儒家最關心的是政教,這沒有錯。但是他關心的是很深層的,不是我們現在這種政治。你看我們現在政治,都只關心富強,富國強兵,還有維穩。在臺灣,就是政治上的各種政黨這些種種。這些都是比較一時的事情,儒家講的政治是準備千秋萬世的。所以他講的是很長久的,一個政治跟社會文化要怎麼真正的安頓,所以他講的到最後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整套的東西,他不只是狹義的,所以他才能長久。那你第二個問題是什麼?

又問:我自己在看書的時候,我也看到一些他說什麼功夫論,心性論。這個論到底是什麼?

吳老師答:功夫論是指說我們怎麼樣才能夠做到一個比較理想的人生,這就是功夫,功夫論就是怎麼具體做功夫。心性論是說,我們的心性到底怎麼回事。其實人最複雜的就是人心。我順便跟諸位講一下,很多人覺得文科的沒用啊,因為講了半天誰也不信誰,吵來吵去,就沒什麼結果。其實我跟諸位講,文科其實講到底是一個心靈之戰,也就是說他是針對人心作戰。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想法,每個人都有他的見解,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所以文科面對的是一個複雜而巨大的心靈之戰。當某一些說法成功的時候,這個社會和政治。可能會好或不好。某一些說法成功的時候,這個政治或社會可能會立刻產生某些大的問題。所以文科在做這個事情,你們不要覺得自己無用。所以什麼叫心性,當然心性狹義來說,或者宋朝人講的心性論,主要是我們怎麼樣的修身養性,怎麼樣在心性上下功夫才能讓人達到最好的狀態,這是宋朝人的心性論。我是觸類旁通跟諸位講到整個文科都在論人的心,人腦子裡裝什麼東西的問題。好,有沒有其他的問題?

5. 有人問:這邊講的修己安人。我在想會不會是那時候的人比較淳樸。所以他會容易接受這個的影響。他可以安人,可以到安到百姓。那我們現在的社會,大家人心都很浮動。可能需要更大的力量才有辦法可以做到這裡。

吳老師答:一定程度上是如你所說。確實古人比較淳樸,農業社會上,士大夫跟一般平民的知識水準差很多,所以這些政教上的領導者,如果他自己修己的話,老百姓就比較容易安。我想相關程度上確實如此。但是也不光是如此,也就是說,那些居高位置的人──要安百姓的人,當然要居高位了──他們的一言一行當然就是會對於整個國家有影響。我剛剛前面說了,今天川普影響就很大。他讓美國人很不安,像他就是個標準的不修己的人,然後這個國家不能安。每一國的政治都一樣,無論是中國大陸或者臺灣或者美國、歐洲都一樣,最高的領導人、最高領導階層,如果不修己,安不了的,影響都很大的。是不是這樣?所以你講的是有一部分如此,沒有錯。但是即使到今天,最高領導人或者最高領導階層的影響當然還是巨大的。而且這個修己,請注意,在政治上來講,做一個政治上領導人,你的修己就包括你的所有的政治舉措,必須要合乎仁義理智信的標準,要能夠安邦定國這些種種。這是領導人的修己,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我們一般人修己也不是只修自己,就是要能夠讓你周圍的人都過得好,對吧,有修身齊家的效果。還有什麼其他問題?

6. 有人問:困頓的時候怎麼進行?困頓如果用自省來說的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怎麼進行走下一步?

吳老師答:困頓就是人很困難頓挫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去研究這個困頓的狀況。你今天是什麼樣的困頓?為什麼困頓?這個時候是要去專注研究你的困頓到底是什麼樣的困頓?有些困頓是真困頓,有些困頓,尤其現代人的困頓都怕是假困頓。什麼叫假困頓呢?就是很多事情其實你如果想清楚的話,他沒那麼困頓,所以困頓是要研究的。人生很多的困頓,有時候人覺得自己很困頓。常常學生和朋友跟我講他很困頓。我幫他分析分析,就是說:其實你沒那麼困頓。你自己想清楚,或者找個明白人跟他好好談一談,看看書。你先明白的研究你的困頓,你要專心的去研究你的困頓。是真困頓還是假困頓。那如果是真困頓,比如什麼是真困頓呢?我父母生病了,我家裡沒錢,我又不能去偷,不能去搶,我有很嚴重的問題。那這個怎麼辦呢?那你就要想辦法去處理這個問題。我今天真的很困難,家裡有嚴重的需要,但是我沒錢。怎麼辦呢?那你就要想辦法了啊。看家裡還有什麼資源,其實有很多人是家裡有一些資源,他可以先貸款的,或者找親戚朋友去求助。也就是說,你要面對這個困難,真困頓你就要面對這個困頓。假困頓的話,要看清楚這個困頓。他並不真的那麼困難。如果是真困頓,那你只能全心全意面對他。

因此這必須要專注,當你越專注面對他的時候,你的心其實會比較靜,你不會在那裡焦躁不安。我簡單跟諸位講,我通常大部分聽到這個時代年輕人講的困頓都是假困頓。假困頓什麼意思呢?可能是你想要的太多了。你把不必要的統統丟掉,你就沒那麼困頓了,這是第一點。或者說你想要的東西超過你的條件,比如說我的成績老是這麼爛,我好困頓啊!事實上我很努力,我很用功啊,怎麼成績老是這麼差呢?因為這個一直處於心情很壞的邊緣。其實如果是這一類的困頓的時候。第一:你就要厘清你的目標。什麼叫你成績老這麼爛,你到底有沒有好好的用功,對不對?如果你已經好好用功了,那無非說這個科目不適合你學習,你就只是這個能力。如果這樣的話,你真的已經好好用過功了,也就這麼個成績,這個事情就這樣了。那我就勸你說,這個事,你就看開一點,這個事情不適合你。你儘量去做一點比較適合你,選一些比較適合你的科目。你這方面不要有太高期望了,因為你已經真的很專注的努力過了。譬如有的人數學老不好,不要一天到晚就這麼難過,你該做的努力都努力了,這也就這麼回事,你數學就是不好。看看怎麼發展其他科目吧,你還有什麼其他的天分。或者有的時候我的英文老學不好,該怎麼努力?你都已經努力了,可還學不好。你可以先發展其他的東西,將來可以回頭再弄。明白意思嗎?而且人不要對自己有那麼高不切實際的期望。很多事情,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的就不是你的。你希望樣樣科科都領先是不可能的,諸如此類。我是舉這個事情跟諸位分析,困頓就先分清楚真假。真困頓就好好去面對,假困頓就把不該你的、不屬於你的都丟掉。做應該是你的那個東西,慢慢你就發現人生其實沒什麼困頓。為什麼呢?該做的都做了,結果就這樣,我就認命吧。就這麼回事。以前叫做「知命」就不困頓。那如果真的是困難的,那我就盡力。很遺憾的,因為不在現場,所以也只能。大概這麼講講。我未必能夠那麼針對人家的狀況。就舉一些一般的做法。

六、主一之謂敬

那我們先繼續往下講吧,又答了不少問題了。那底下我們要看。朱子對於涵養須用敬的詮釋。因為現在講功夫論就必須要深入到這個事情。這個事情是可以入道的,是可以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的。那我們看。二程底下最偉大的這個傳人朱子怎麼說。

「伊川云:『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又曰:『人心常要活,則周流無窮而不滯於一隅。或者疑主一則滯,滯則不能周流無窮矣。』道夫竊謂,主一則此心便存,心存則物來順應,何有乎滯?」曰:「固是。然所謂主一者,何嘗滯於一事?不主一,則方理會此事,而心留於彼,這卻是滯於一隅。」[8]

伊川說主一之謂敬。什麼叫做敬呢?我們一心在這個事情上叫做主一。就是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只有這個事情。沒有其他的事情。「無適」就是不往其他地方走,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全心全意,這個叫做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

「人心常要活,則周流無窮而不滯於一隅。」可是又說人要活,不能夠說死挨在同一個事情同一個點上,一直不動,要周流。那於是有人疑惑了,這個一旦主一不就卡死在那裡了嗎?卡死在那裡不就不能周流無窮了嗎?這個「道夫」是朱子一個學生,他就說我自己啊──「竊謂」是客氣話,就是我不敢的意思,我竊據了這個位子──道夫說:「主一則此心便存,心存則物來順應。何有乎滯?」他說一旦主一了,這個心就存,心不亂跑。我們的心常常亂跑,滿腦子雜念,滿腦子擔憂,滿腦子都是去不掉對於過去的這些牽掛甚至於憤怒,還有各種情緒。人一旦主一,心就在這裡了。心在這裡,心便純。「心純則物來順應」,物來自然順應,就是有事情來就順著最合理的解決方法來因應。譬如我剛剛也是要主一,我在主一當中講課。有一個電話打進來,我一看是個重要的電話。那因為我們這課不比一般外面,沒有那麼嚴肅,不是完全不看手機。而且最主要是其實我怕我母親96歲,我電話不敢完全關的,怕說萬一有什麼事情。那要怎麼辦呢?我講完一段,回復三個字:上課中。就告訴對方一個狀況。那就是順應嘛。「有物來就順應,何有乎滯?」就不會凝滯在那裡。

朱子說:「固是」。就是你這樣講沒有錯,但是還不夠好。「然所謂主一者,何嘗滯於一事?」主一就不會滯於事。事情自然有它的起伏。以前叫陰陽變化。有他一個往上去,然後也會下來的過程,有始有終。因此,何嘗滯於一事。「不主一,則方理會此事,而心留於彼,這卻是滯於一隅。」也就是說,你一旦主一,他自然就是會周流無窮而順應的,自己有他自己這個理。你不在這個事情上頭。卻又去心留於另外的事情(彼),這卻是滯於一隅。其實已經覺得不對了,你心還在原來那個地方,就是心留於彼。這是滯於一隅。

又問:「以大綱言之,有一人焉,方應此事未畢,而復有一事至,則當何如?」曰:「也須是做一件了,又理會一件,亦無雜然而應之理。但甚不得已,則權其輕重可也。」[9]

有一個人這個事情還沒有應完,另一個事情又來了,該怎麼辦呢?他說:「也須是做一件了,又理會一件,亦無雜然而應之理。但甚不得已,則權其輕重可也。」所以突然間冒出一個事情,你必須做完這個事情,再理會下一件事情。比如我剛正好來個電話,我當然必須把課講完,即使是重要電話也要如此。這個就是「亦無雜然而應之理」,「甚不得已,則權其輕重」。假如突然間,不得了,我家裡人來了,我母親有狀況,那就跟諸位講抱歉,我必須回去照顧我媽媽。這就是「權其輕重」了,如此而已。換言之,一件事情,有他自己的一個生命。凡事你先投入,等差不多了也要有緩急之分。比如講課講到這個時候大家都累了,那就要讓大家休息一下,中間也要下課,你不能一直講下去。事情本身就會有一個周流無窮的道理,他不會滯的。什麼叫做滯?你心留在一個不該留的地方就是滯。假如說我只顧自己在那一直講,不管諸位,就拼命的講,這也叫滯。講到大家都已經崩潰了,那就是滯於一隅,我心留於彼。這樣是不行的。因此。這個一,其實是當你主一的時候,他是要周流無窮的,不滯於一隅,要順乎他自己的陰陽變化(是動態的)。凡事皆然。「一者,其心湛然,只在這裡。」心要湛。就是澄明的狀態。

「一者,其心湛然,只在這裡。」也就是說,湛然是澄明的。一旦我們專一在一件事情上頭的時候,這個心一方面是非常一心一意,專注在這上的。另一方面,它是一種通徹的狀態。其心湛然,只在這裡。其實你專心的時候心比較輕鬆,也比較安靜,你不專心的時候心不安靜。一旦湛然,就順這個事情本身的那個生命起伏去順應就好了。

七、無適之謂一

什麼叫做一?「無適之謂一」這是程子的話。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就是一心一意做事。敬就是做任何事情時,只有這個事情,沒有其他事情。「無適之謂一」。我們進一步要講,什麼叫做無適之謂一。「只敬則心便一」,諸位說,哎呀我的心好亂,我沒有辦法做其他事情。這表示你不敬,你不敬業,你對這個事情不投入。你對於你做的功課、對你的學習,對你現在在做的這個事情,你的工作或者你對某個人,你都不敬。你要真的敬、真的重視這個事情的時候,自然心便一。比如,我很看重我現在講課,我心當然是一心在這個上頭。諸位如果看重聽這個課,自然也是一心在這個上頭。做什麼事情,全心全意,這個事情才做的好。任何事情不做則已,要做就全心全意。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朱子可是孔子以下古往今來學問最好的大儒,學問大的不得了,我常說朱子的學問叫做精品百貨店。進去琳琅滿目,無美不具,什麼樣的好東西都有,任何事情他會弄得一清二楚,他講任何事情都通透。他哪來這麼大的本領跟學問呢?就從這條路來。這個事情你長期做下去,因為你每一樣事情都全心全意,每樣事情都做得好,每一樣事情都通透,每樣事情都精道,久而久之就是樣樣都厲害,而且什麼事情都看的清楚,他是這麼來的。當然人和人的天賦有差別。但是這個就是發揮你天賦跟潛力的辦法。我們人的潛力都沒發揮,一般人呢有十分的潛力。發揮個兩三分。甚至一兩分。潛力都沒發出來。那你幹嘛呢?整天在那裡自己跟自己打架,整天三心兩意,煩惱這個罵那個,從早到晚都沒在幹正事,做一大堆雜七雜八的事情。然後覺得人生很無聊,很煩惱。你要學這個「敬」,就是入道。從早到晚要做的要麼就是正事,要麼就是絕對必要的事。什麼叫正事?就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事,這叫正事。你覺得沒意思,你幹嘛去做呢?那你人生既然整天都在做你自己覺得有意義的這個事情,那你當然覺得人生就有意義了吧。這很簡單,你自然就會發光發熱了。人生就這麼回事。

「只敬則心便一」。這個功夫很重要,這邊有很多老同學聽我講了很多年的道理,我們現在就是要講功夫,讓這個東西真的能夠上去,諸位要實實在在的回去下功夫才是。諸位自己反省一下,你從早到晚。有多少時間在做正事?做了多少不必要做的事?難怪你的人生會覺得無聊煩悶嘛,很多該做的事情都沒做。所以「只敬則心便一」,你看重這個事情,覺得是正事,你當然會敬。做什麼事情都要「敬」。

堯是初頭出治第一個聖人。尚書堯典是第一篇典籍,說堯之德,都未下別字,「欽」是第一個字。如今看聖賢千言萬語,大事小事,莫不本於敬。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盡。[10]

所以尚書堯典第一個字恰恰是「欽」字。「欽」就是敬的意思。所以

莫不本於敬。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盡。看道理不盡,只是不曾專一。或云:「『主一之謂敬』。敬莫只是主一?」曰:「主一又是『敬』字注解。要之,事無小無大,常令自家精神思慮盡在此。遇事時如此,無事時也如此。」[11]

為什麼看道理不盡呢?就是因為沒有全心全意在這個地方。同一樣事情,能人跟不能人講起來千差萬異。同樣一個台海局勢,同樣一個家庭糾紛,能人、不能人看起來差的非常的遠。當然這有聰明才智和學問之不同,但是很大一點是在於你是不是全副精神在這裡,你的心是不是能夠湛然。你全心在這個上頭,又去掉了很多情緒上的干擾,就會看得清楚。很多人說我一心都在做啊,但那其實是他一心的煩惱。他整天為了家庭問題煩個不休,講起來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或者講起來都是一肚子怨氣,一肚子的難過。這個算不算一心在這呢?這並不是全心在這個上,因為他不是在看這個道理,是在情緒上糾纏。而有修養的人是說,今天一個家庭問題來了,先深呼吸一口氣,因為家裡問題都很難的。然後要此心湛然。用一種清明超然的眼光來看:到底這個問題在哪裡。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觀這一方面。看到自己這一方,看不到其他方,那當然就不可能解決問題。要超出自己,才能此心湛然。然後看得道理盡。

所以理學家的修養,他為什麼要好像光風霽月這樣灑然。他是要把一般人的思慮牽掛、情緒糾纏,先能夠超脫放下,超然來看,這樣才能夠超出自己的立場,看到所有相關者的立場,這個才見得到天理。否則不過就是你個人的私意。大部分人論事情,我聽太多人講事情都是這樣,我們常說道理要聽兩面,我常聽到的都是一面之詞,就是自己這一面,看不到其他面的,那問題永遠解決不了。當然對自己這一面的種種情況,講起來都很痛切。但其他面怎麼樣,其實他也不甚瞭解,也不是很關心。因此要做大事情,當然也包括處理小事情,都必須把我這一面跟對立面都要看清楚才行。因此。要「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

至於書本上的道理,那就相對簡單,因為不牽涉到情緒上的問題和利害得失,那更需要用全部精神就容易看清楚。恰恰是因為一般人碰到自己的事情,都有情緒跟利害得失在裡頭,所以平常要多窮理。你要多看看發生在歷史上的事情,多看看聖人聖賢怎麼處理這些事情,你看多了就知道碰到事情該怎麼辦。都不是單方面的,都是多方面。因此,「『主一之謂敬』。敬莫只是主一?」曰:「主一又是『敬』字注解。要之,事無小無大,常令自家精神思慮盡在此。遇事時如此,無事時也如此。」有事的時候,一心就是全神貫注,無事的時候,也全神關注。而且全神貫注還要不凝滯,要放輕鬆,這樣修煉不容易。全神貫注有時候就緊張起來,那就滯了,凝滯是不行的,必須要放輕鬆。

這是引《尚書》。古人就是看重這個「欽」、這個「敬」。要做像堯這樣偉大的事業,凡事都必須全副精神在這裡,沒那麼容易的。以前我講過戒慎恐懼,你要處理政治上的事情,怎麼可以不戒慎恐懼?談何容易呀。像今天台海的問題、兩岸,還有中華民國跟美國還有對岸的關係,這種事情錯綜複雜。心裡如果不能夠把它放個澄明,放個湛然,然後全副精神這樣下去看,那都是各說各話。但如果做一個領導人的話,不要說國家領導人,你現在當個企業領導人,你也要把這個局面看清楚,否則你怎麼投資,對不對?這個局一般人看不清楚。這個叫做「無適之謂一」。

問敬何以用功。曰:只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12]

裡面沒有妄思,外面沒有妄動,心要清靜。不可以有妄思妄動。那平常就要養得好。不能夠為欲望跟恐懼所綁縛的人,才能不妄思妄動。長期久了就是這樣子。

八、提問

好,有沒有問題?

提問:

7. 有人問:主一之謂敬。跟荀子講的虛一而靜,是不是一個意思。

吳老師答:是有類似的意思。「虛一」就是說這個心要虛。朱子也常講虛靈不昧,虛而靜則能夠見到大清明,這個意思是同一個路子。只是這裡更直接講那功夫,就是「無適之謂一」,非常強調這一點上,這樣是可以得大清明的。還沒其他問題?

8. 有人問:大學講物格而後知至,而近思錄裡面,格物窮理放在存養的前面。那為什麼不強調格物致知,而是強調誠意,強調敬。不是格物致知功夫做足了就敬,就意誠了嗎?

吳老師答:這個事情啊。格物致知要怎麼樣格物致知呢?如何能夠格物致知呢?照二程來講,也必須「無適之謂一」,也就是朱子講的:「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盡。看道理不盡,只是不曾專一。」就像諸位今天要格物,怎麼樣格物呢?你要一心在這個上頭。才能夠格物的好。所以這個地方不是講誠意。這個地方是貫通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通要講這一個敬。所以涵養須用敬,這個是根本的功夫。「進學在致知」,就說人也不光是這些修養功夫。你要常常多讀書的,而這兩個事情是一體的。你如果不能涵養須用敬,你這個進學也沒有辦法得到致知。至於陽明講事情,常常把誠意放在前頭,因為陽明是講「致良知」的,陽明反對是對外物致知,所這個良知要從自己的心裡出來。這個心必須要誠。所以陽明特別講誠意。我自己的名字,吳展良,這個「良」就是從致良知來的。所以我字就叫「立誠」。因為「誠這個良知」跟「立誠」是一體之兩面。所以陽明講學問,喜歡把誠意放在前頭,所以傳習錄會這麼講。有沒有其他問題?

9. 有人問:什麼是無適?

吳老師答:無適就是沒有其他的妄想。或者更準確的講,就是我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我沒有心要去做其他的事情,叫無適。全心全意在這上頭,沒有其他的事情叫無適之謂一。「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主一」,我既然一心在這個事情當中,我就無適。我心裡不會再起其他的念頭,這叫無適。有沒有其他問題?

10. 有人問:已經戒慎恐懼的向眾人請教,但意見紛雜,又礙於時效緊迫性,如何避免優柔寡斷?

吳老師答:戒慎恐懼是說我們做一件事情要很小心謹慎,講這個方面。但是優柔寡斷是另外一個問題,他有些是性格的問題,有的是道理看不明白的問題。所以要能夠不優柔寡斷,講出來很簡單,就是你要很快的把道理看明白,就不會優柔寡斷了。當然有的人性格上,不容易看清楚。比如我們常說O 型血的人比較容易覺得自己有道理,A型血的人比較難以決斷,因為他往往是很敏感,他感受到好多方面,太多方面他都不知道怎麼取捨。這個時候也必須要把道理看清楚,你必須分輕重。所以不光是戒慎恐懼,戒慎恐懼是一種態度。這個態度上來講,你要達到既能透過「戒慎恐懼」,還要透過「無適之謂一」,很清明的把這個事理怎麼樣看清楚,然後做決斷。那你說時間緊迫,你訓練久了以後反應是非常快的,一看就知道就該是這樣。人家說日理萬機,事情那麼多,怎麼辦呢?去練吧,練久了自然就快了。一看你知道怎麼回事了,所以道理要看清楚。另外也要有勇,要有勇氣,別怕。有的人優柔寡斷是因為他老在想後果,老害怕這樣做會不會得罪別人,到最後,就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會得罪人,不做也罪人。怎麼辦?你這樣你就是永遠挨駡的那個人。想清楚吧,這樣不能解決問題,要有勇。事情到底該怎麼做,決斷就去做。第一,這是對的。第二,這也是減少負評最好的方法。好吧,我們今天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逐字稿製作人:賀冰


[1] 《二程集》

[2] 《二程集》

[3] 《論語‧衛靈公》

[4] 《論語‧衛靈公》

[5] 《論語‧子路》

[6] 《論語‧學而》

[7] 《論語‧憲問》

[8] 《朱子語類》

[9] 《朱子語類》

[10] 《朱子語類》

[11] 《朱子語類》

[12] 《朱子語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