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16一陰一陽之謂道與中西文明

台大歷史系 吳展良

傳統經典是要跟我們整個人生、生命結合的,此外也要與家庭、家族的生命以及社會生活、政治社會結合。這才是讀傳統經典的最大意義。讀了經典,必需要做切問近思的功夫。在每天的身心與生活上下功夫,舉目所見的家人、朋友、親戚、同事,首先要理會。進一步,國家、社會乃至於全世界與我相關的事,都是我們要先加以思考、運用的物件,這樣才容易體會到傳統經典的重要性。

我所做的是經典的現代詮釋,最大的挑戰在於從中國傳統的社會,無論是其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構造,在進近現代經歷過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首先要瞭解經典的古典義,認識他在古典時代裡有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接著進一步思考它在現代世界裡的意義為何?

《易經》所云:“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一陰一陽才是道,能夠生生的才是易。可是在近代以來,傳統不太能夠變成一個生生不息之道,它不是一種陽剛開拓的姿態,反而是屬於比較陰的、退守的狀態。甚至於近代許多講儒學的人都只是講哲學、講哲理,帶有退隱的姿態,這是近代儒學的一個巨大的根本性問題。

儒家起初並非如此,在周朝時是一個積極開拓進取的事物。周朝實行宗法制度,宗法就是它整個政治與社會組織的基本方式,因此儒家本身是當時政治社會結構的中樞。儒家在這個基礎底下開拓其政治版圖,它本身是具有強大武力的宗法團體。所以起初儒家這種政治社會組織方式同時具有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與倫理道德的力量。整個封建時期大體上以此為基礎。到了帝制時期因為中國的傳統還是以家族、宗法或類宗法團體為中心,所以雖然有所變化,可是基本上還能夠沿襲傳統。

到了近代以後,由於整個政治、經濟運作的方式有了絕大的改變,它不再以傳統的家族主義、宗法為中心,所以其運作方式完全改變。無論是社會主義或自由民主的道路,都與傳統的方式落差甚大。在經濟方面,具有開拓性力量的更是建基在以個人欲求為主的生產與消費上,尤其是表現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就使得傳統的這一套愈來愈退居陰位。

因此,我們就必須再思考傳統到底還是不是道呢?道應當是一陰一陽,如果只是陰,失去了開拓的一面,就不成為道了。一方面我們必須瞭解到目前在人類歷史上真正居於陽位的、不斷往前開拓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都源于現代西方文明。它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知識,幾乎都占主導地位,我們確實需要吸收、學習。然而,西方這一套原本與基督教達成平衡。現代這種人為、人造的文明很容易造成一種無根與過度亢進的狀態。人類透過了高度的競爭與分工,無論是在知識、財物、服務業乃至文化的生產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力度。透過市場經濟,這種廣泛而高度的分工合作、使得人類動進的能力高度發展。然而一旦沒有宗教作為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基礎時,人生變成漂流在茫茫的、巨大的、競爭的海洋當中,一個一個不知所歸的粒子。每個人都在中間攪動、翻動。拼命從事于製造、創造與消費,但其實很辛苦。這在歐美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前兩天我才剛收到在美國所謂dream company,大家羡慕的公司的一個工程師寫來的信,因為他看到我在youtube上的一些錄影。他覺得在美國看到,即使那麼好的公司裡,也因為人心的機詐跟自私,缺乏真正對彼此的尊重與真正的合理性。他感到看到一種衰亡的氣象,他稱之為羅馬帝國衰亡的前奏。不只是他,很多人都用過這個比喻美國。我以為西方現代這種陽動的狀態,如果缺乏一個足以涵潤它的生命基礎,是很危險的。

今天必須承認我們文明的傳統目前處於陰位,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也是一個必須反省的問題。我們也必須反省為何我們的文明到後期創造力衰竭,慢慢退居於陰位。它曾經很長時間的居於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為什麼到十八世紀以後,特別是在十九世紀以後被西方快速地趕過。

西方近代確實發現了創造新文明的一些偉大奧秘,這是必須學習的。可是西方今天的文化可稱之為“陰虛火旺”,生命處於一個焦躁不安、燒灼的狀態,高度競爭而不斷動進。雖是所謂進步但沒有辦法安頓下來。從這點來講,東西文明是互補的,我們的儒釋道三家跟它正好可以產生一種一陰一陽的互補關係,所謂“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事物靜到極處就會動,我們的文明長時間偏於靜,靜到極處它被迫要動。

有人說中國近代一百多年來是一頭大笨象,但我認為它不是一頭大笨象而是一頭被刺激發狂賓士的巨象,“靜極復動”。至於西方文明則動極恐怕又要靜,它有陽亢之勢,接下來慢慢也想要追求安頓。但如果不知如何安頓,停不下來,地球會被我們燒毀殆盡的。地球無法負荷目前這種消費狀態,環保的呼聲正代表一種陰靜的需求。另外,各種宗教也是讓人心能夠比較靜下來的方式。

近代中國受到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之刺激,有不斷往前沖的勢態,是以不顧一切地要擁抱這種向前沖的生命力。這恰恰是晚清從康有為、譚嗣同以降拼命講的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到新文化運動時期更是如此,要全面擁抱現代世界的生命力,不顧一切地往前沖,從而也造就了一連串的革命。在這樣拼命往前沖的情況,中華文明火焰燒身,把整個傳統都燒毀了,最後不知如何安頓。可是整個文明還是拼命地往前沖、往前奔,只知道求富求強。

無論是中國或者整個世界文明的現況都卷在這個現代化的浪潮裡,不斷往前奔進。在如此情況下傳統也難免屬於陰位。然而今天的世界陰陽不調,所以我們講傳統的人第一步要承認自己目前居於陰位,認清這個世界百年來是由現代、科技、財富、政治的領導、領軍。可是整個世界文明無論東西都已經有過度陽亢的味道,它需要讓它能夠安定下來的力量。

進一步,我們也要反省何以我們的文明原有的一些基本原理,在過去的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發展性是不夠的?接著更進一步尋求一種陰陽調和的發展之道,將中西文明融合產生一種新的發展。這是我在談經典的現代詮釋時思考的根本性問題。這不是一代人就能夠處理掉的,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來面對這種文明交會的巨大問題。希望大家繼續往下,一步一步地共同來思考。

討論經典必須探討一些現實的問題,而非僅就經書論經書。老一輩學者正是如此,對其而言這些事情就是他們的人生,讀經就是他們的生活。以這樣的方式讀經,經才會有它的意義。把這些人生、生活的問題放在心裡回頭再讀,這個經典就會通。換言之,每個時代講經的方式都不一樣,莫不符合其個時代的需求。但雖然時代不同,只要去讀還是會給我們很多重大的啟發、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