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講:樂中第十七

主講人: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通書•樂上第十七》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八風是八方之風,八音。在禮法與教化都能大行之後,我們看到萬物咸若的狀況。古人八音怎麼配八風?朱注:

八音以宣八方之風,見《國語》。

《國語》裡頭沒有直接講「八音」,《國語》裡是說:

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物得其常曰樂極,極之所集曰聲,聲應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鑄之金,磨之石,系之絲木,越之匏竹,節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風。[1]

韋昭在《國語韋氏解》這段底下注:

《傳》曰:「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正西曰兌,為金、為閶闔風;西北曰乾,爲石、為不周;正北曰坎、為革,為廣莫;東北曰艮,為匏、為融風;正東曰震,爲竹,為明庶;東南曰巽,為木,為清明;正南曰離,為絲,為景風;西南曰坤,為瓦,為涼風。[2]

《左傳》裡頭有「八方之風」的講法,講的是東、西、南、北,還有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這八個方向的風。不同方向的風有不同的名稱,所以「八音以宣八方之風」,主要是講鞄、瓦、木、絲、革這些不同的質材,來宣四面八方不同的風。意思應當是說,表現了四面八方,因為人情、地理跟方位所顯現的不同的種種情狀。大體上是要讓各種情緒、情感都能夠得到發抒。

經文主要的意思是,音樂要有禮法、教化、綱常的基礎,這和我們現在對樂的觀念不一樣。我們現在的樂主要是育樂,古人的樂不只是育樂,而是要讓我們的情感能夠得到安和。而且以前人說觀樂可以知國風,譬如《詩經》裡的國風,像是周南、召南,皆可看出各地風俗不同,而且都有配樂。傳統上,樂跟禮有密切關係,所以稱「禮樂」。而我們現在講樂,跟禮已經脫離了關係,此差異影響甚鉅。音樂是最能夠動人的,傳統上認為太學、辟雍所教隸都屬於大司樂。在古人來講,音樂對於讓人生得到安頓、教化非常重要,不同的音樂會帶領我們的心往不同方向走。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燥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所以鼓樂要淡而和,要優柔平中表現其德之盛。這樣的樂所追求的是一種修養、有德的境界,跟我們現在只是追求育樂、一時的快慰差別很大。譬如我們現在的許多rock music,在古人來看都挺有問題。少數早期classical rock music還可以接受,像是Beetles有一些,但後來愈來愈有問題。我們現在流行的音樂,在古人來看都是鄭魏之樂、靡靡之音。你說何必講成這樣呢?樂一點何妨?這就看你人生要什麼。譬如我自己現在聽音樂,確實不喜歡聽吵吵鬧鬧的,喜歡聽聽古琴、巴哈、莫札特。每個人追求不同人生,會喜歡不同東西。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連古人都有這問題,認為「古樂不足聽」。「代變心聲」,人都喜歡新鮮的東西。「妖淫愁怨」,這用字用得很好,妖是很惑人的樣子,淫是雨下太多過度的意思,翻成現在意思是一路下去帶得你都止不了的意思。愁,引起你很多新仇舊恨,心中種種不平的感覺。導欲增悲,為什麼呢?人會喜歡某些音樂,其實都跟我們的性格有關。有次我在荷蘭打開電視,看到他們的重金屬樂,我就說奇怪,怎麼有人喜歡聽這個?我太太說:「恐怕是壓力太大。」我覺得很有道理,如果人生壓力太大,你會需要那種拼命嘶吼的音樂。為什麼現代人多喜聽激烈的東西呢?恐怕與內在壓抑、化不開東西有關,要聽那種音樂才能發抒。而且跳舞都要跳那種很熱很熱的舞,好像才能夠把積累很久的東西打開。

換言之,內心糾結愈深,恐怕需要愈強烈的東西。古人則是說心要平、要淡,如雲淡風輕,他才能夠保持其靈敏、清淨,然後對應事物,這是不同的人生。而且事實上,當你愈追求你的人生內心清明、純粹、乾淨時,你實在不懂那樣的音樂有什麼好聽。偶爾聽之新鮮那是一回事,天天聽真要受不了。音樂反映人的內在需求,而人內在的狀態陰陽五行搭配人人不同。而且從懷胎到成長的過程裡,每個人糾結的狀態也不一樣。甚至古代很多故事講君王、貴族喜歡種種享受,家裡有各種新鮮、妖冶、強烈、變化多端的享用,到最後「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現代流行音樂樂者的生活,常跟各式各樣的藥物與酒精分不開,也非偶然。據我所知,多於半數的搖滾樂團都跟藥物、酒精關係密切。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古來音樂是要平心的,所以聽音樂要選,文學亦然。人生不易,不能只順著我們現有的喜好、欲求跑。人很需要修養,因為人生的困難與挑戰很多,需要平心,回到清明的狀態,讓自己的靈臺保持靈敏,不可以有太多紛亂、妖淫的東西混亂之。當然我們有時候碰到人生中一些事情,就是有一些感觸、情緒、情感,聽相當的音樂也無可厚非,但這不是長期的,本末要分開。譬如談戀愛的時候難免喜歡聽情歌,不讓聽情歌也太過分了。人在某些情況底下,情感起伏有適當的音樂配合,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本」在這裡。所以比較大膽、折衷的講法是說,古樂為本,而在人生裡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等種種情感,當其時有一些喜好的音樂,不足為過,但是不能長期耽溺在裡面。

「本」是太極,應當是安靜純粹的狀態,固然人生有很多起伏,遭遇到革命、國家動盪或其他人生變化時,古人也有《離騷》、《詩經》,裡面也有種種情感,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有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也應當要有適合該情感的中和變化,不是都像白開水一樣,否則人也受不了。天的本質是清明的,但也有雷霆風雨的變化,有兩個層面。這裏講的以平與淡為多,這是剿當世之弊,因為後世之音樂難免代作新聲,離其本較遠。我們一般人生是這樣,容易陷溺在自己所喜歡的東西、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惡欲裡,而失其本。等你有了本之後,你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也會自然發於中節,不會變成妖淫的狀態。至少就儒家來講,他並不認為情感是不好的,他是肯定情感的,《詩經》與《楚辭》可以作為代表。《楚辭》裡愁與怨很深,但是他有其道理,楚國快要亡國了,所以愁怨成那樣,並非為賦新詞強說愁、無病呻吟。

[1] 《國語》,周語下,卷三。

[2] (三國)韋昭,《國語韋氏解》,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