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同心圓史觀的限制

吳展良(台大歷史系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學人)

發表時間:2004,1,11發表於中國時報時報論壇

目前全國中小學歷史方面的教育,以及政府主導的人文社會學科走向,大體均根據杜正勝先生所提出的同心圓史觀來設計。這個架構主張由近而遠地教導與研究有關歷史、地理與社會人文各方面的知識。從鄉土、台灣、中國、亞洲而世界,依地理的遠近來決定教學的先後次序與比重。由近而遠的觀點在教學上固然有其一定的價值,然而同心圓史觀在解釋台灣的過去時,卻有著非常大的限制,不能不仔細加以檢討。

杜先生同心圓史觀的提出,從一開始便指向歷史教育,而不是一種嚴格意義的歷史研究,其學術基礎一直較為薄弱。從學術界來看,此說並未建立在學界長期縝密的研究之上,所以一開始提出後,便曾遭受過不少學者的質疑。在歷史上,無論荷蘭、明鄭、清代、日據、乃至中華民國時期,台灣與中國及世界的基本關係,其實均難以說是一種同心圓的關係。荷蘭統治時期,台灣被地理上極遠的西方國家所開發。面對著東亞及國際列強的角逐,其未來居民組成及其與各方的關係均尚未確定。而後明鄭取得主導權,奠立了台灣社會迄今以漢人為主體的基礎。當時台灣本地仍多為原住民,漢人移民社會初立,心繫原鄉,其與對岸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既對立又難分,二者之間文化聯繫之堅強蓋為不爭的事實。

清代台灣,在台灣歷史上所佔時間最長,也最無主體性的困擾。其政經文化各方面基本上與中國大陸為一體,而同時帶著新闢移民社會的許多特性。其社會最後基本上漢化,而非原住民化或「菲律賓化」,表示了文化上的取捨而非地理上的遠近,才是決定台灣文化的基本內涵之關鍵。日據的台灣,屬於日本的殖民地,已失去漢人社會的主體性。此時地理上較遠的日本取代中國來主導台灣的走向。中華民國時期的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理論上一體實際上卻隔絕的關係,使得台灣人產生國家認同的矛盾。於此同時,美國的防護傘,中國內部的問題,再加上西方文化的領先地位,使得地球對面的美國成為影響台灣文化及政治最重要的國家。以上無論任何一時期,台灣與中國乃至世界的基本關係,都不能簡單地用地理的遠近來說明,所以同心圓史觀實在無法真正表現台灣的過去。

同心圓史觀在客觀解釋台灣歷史時,既有著巨大的限制,為何在現實中又非常有力量呢?其關鍵在於此說代表了一種新的自我定位方式。換言之,這基本上是一種自我與國族認同的新主張,認為我們當從地理上由近而遠地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並據此展開一切的學習與認知活動。這種新主張反映了當代台灣人自覺其主體性長期不清楚乃至受壓抑的心理新需要。事實上,只要這種現代化的確立自我主體的心理需要存在,各種從台灣主體意識出發的觀點便很容易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從地理的區隔來確立台灣的主體性,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一種乍看最簡單容易的方式。

然而,台灣的歷史既然無法用這種以地理距離為主軸的同心圓史觀來解釋,台灣與台灣人的主體性也自然難以用此觀點來澄清或滿足。以時間最長的清代台灣為例,台灣在當時於國族上與中國為一體,個人則兼有各原其鄉的漳、泉、閩、客、漢人、原住民認同,以及本土化的各地方認同。做為一個移民社會,清代台灣人的組成及心理均頗為複雜,其個人以及國族的主體性如何能用地理上的同心圓史觀來解釋?至於日據及今天的情況,台灣人的認同及主體意識所涉及的問題就更複雜了。

同心圓史觀既不能說明歷史上台灣與台灣人主體性複雜而多變化的狀態,也不能說明歷史上台灣與中國及世界的真正關係。此種史觀只能代表當代台灣人對於自己過去狀態的不滿,以及建立一種新的主體性與世界觀的企圖。這種企圖固然可以理解,卻仍然必須從歷史事實出發,不可用主觀的想望取代實際狀況。台灣目前的狀態誠然頗有待討論及改進,然而卻不能在誤解歷史的狀態下進行。任何個人或團體如果曲解自己的過去,其所建立的新認同或新主體的主張,也終將出現嚴重的問題。

以地理距離為主軸的同心圓史觀在解釋台灣的主體性時所以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其關鍵在於人類的主體與認同意識,主要是受文化因素所主導,而非地理因素。國族認同問題,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問題;人類隨著文明的演進,才會有超越小族群之上的認同。包括我們今天所謂地理上對台灣的認同感,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此文化上的距離其實比地理上的距離更重要得多。台灣若要由近而遠地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及世界觀,主軸應是文化,而不是地理。

地理上台灣離菲律賓最近,我們的文化離它卻頗遠。日本在台灣近代史上顯然比菲律賓及琉球重要,而地理上遙遠的美國在現當代也比東南亞對我們近而重要得多。而中國呢?中國其實主要是一種文化的概念,到了現代,才加上了民族國家的意涵。台灣的漢人均從大陸過來,中華文化是台灣固有文化之基礎,也是最大的公約數。在過去,大多數台灣人的文化認同與在中國大陸各地的人並無二致,同屬於一個很大的文化傳統。至於國家認同,近代台灣人有關自己國家的定義與想像,因種種因素,不免時而往來於台灣、日本與中國之間。在歷史上,當中國與中國文化富強美好之時,台灣人的國家與文化認同傾向於與中國合一,反之,則傾向於分離。未來的發展,很可能也難逃此大原則。這樣的歷史事實與主體認同,實在無法以地理距離或同心圓的方式強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