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學與現代社會

吳展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何謂知言?」曰:「詖詞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這裡講偏頗的話,知道他所被遮掩住的,我們人的言辭也是一樣,為什麼人會偏頗呢?偏頗的人,他一定是有些地方,他自己的心思被遮蔽住了,所以會偏頗。這種偏頗通常是一種情感或者意見上的偏頗,譬如說你很愛一個人,你可能講話老是維護著他,這是你情感上一種偏頗,事實上別人都看得出來這個人是要不得的,你卻老覺得這個人還是不錯。淫辭,知其所陷,放蕩之辭,知道他所陷溺的地方,陷,陷溺也,你可以配合注文看,有些人講話是知道他所陷溺的,譬如說,在我們這個時代裡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講話提倡一種人生要放縱的道理,這種認為放縱才會真正滿足自己,否則的話人對於自己要設限太多,人生就沒有辦法得到一種真正的滿足,事實上人生可以得到一種滿足的方式,絕不在於放縱,放縱可以得到一時的滿足,而不能得到一個長久的滿足,而人生的滿足並不容易,這事實上是需要很多的學問和修養,才能真正得到滿足,不簡單,當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就可以知道這樣的人,他有他自己所陷溺的地方。邪辭,知其所離,邪,離於正道,有些人講話不只是提倡一種所謂自由放縱的講法,有的人的講話更進一步明明是邪了,這樣就知道他所離了正道,譬如說,有的人會提倡的講法,結了婚之後夫婦雙方各自再交男女朋友,沒什麼不可以,現在又流行這種講法,這就是所謂邪辭了,知其所離,離開他所謂的東西,那正道是什麼呢?正道其實就合乎人心之人性,人的常理,就是所謂正道。遁辭,知其所窮,他自己其實事實上無話可說,就像柯林頓,柯林頓講了一大堆遮遮掩掩的話,就是遁辭,知其所窮。所以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他的心偏頗,那麼他的政事偏頗。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聖人如果再起,要聽從我的話。

各位請看,孟子這一句話的特色是什麼呢?是重視人心,我們上次講了孟子的觀點是性道合一,性道合一也就是道是本乎人的心性的,盡心之性,盡性之天,所以如果說你的心本身產生偏頗的地方,你做的事情,你所行的正事,一定會有所偏的,所以一個政在這個地方,是一個廣義的政字,不光是政治上,「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換言之,人的在社會裡的行為,都可以算是政了,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你這個不當,自然事情就會不好,關鍵是在於心,所以知言其實是什麼呢?是知道人家的心,深察人心,這話一出口,講幾句話你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心性,他的特質或者偏頗在什麼地方?諸位說有沒有這個可能?有這個可能。你們現在年紀還輕可能不會,差不多到我們這個年紀的時候,講兩句話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心性偏正是非得失,一看看透你的心,這個並不難,並不是太難,但是需要一點本領。知言就是了解人的心性,你要知道,一般人講話往往是恆言其所無知,開玩笑的話,他缺什麼,他反過來講,所以人往往是這樣,你看他拼命講什麼東西,往往正顯示他在這方面有一種不安,人有時候拼命講,往往是不安的,那老師上課拼命講,老師不是,我上課嘛!沒有辦法,我必須上課,我平時沒事也不會抓你們講這些事,這講的道理又不同了。但一般人講話他往往什麼地方不安,就拼命往方面講,明明這個人別人都覺得不好,可是因為他跟他有私愛,他沒事就誇他兩句,他這人不錯呀!我們開玩笑黃大洲不錯,你要投他,這種事情明明聽懂就是笑話,明明就是這樣子,所以知言其實就是了解人心,這地方重要,當然那你說,一般老一世故的人都有這點本領,他不一定要有聖賢的修養,不必然,老一世故的人跟人家講兩句話,很快就知道你這個人心理打什麼算盤,你嘴巴裡講一件事,一聽到就知道你背後到底什麼?你到底是什麼地方遮住了?你是什麼地方陷住了?你什麼地方離開了?你什麼地方所窮了?一聽就明白的,並不一定是這樣,可是有一些東西非要修養才能弄明白的,怎麼說呢?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自己沒有很好的心靈上的修養,他的心本身就有一些單單薄薄,譬如說他自己的心也有所陷、有離、有蔽,他如果碰到沒有跟自己有利害或不是自己有陷、有離、有蔽的地方,他或許可以把別人看的清清楚楚,因為他社會經驗豐富,人聰明。可是碰到他自己心裡有陷溺的地方,他就看不清楚了,譬如說打個比方,當德國在行法西斯主義的時候,舉國若狂,大家都覺得對呀!你要知道,我們現在是罵法西斯,當時哪裡會覺得法西斯不對呢?而且德國是個文化很高的國家,這個時候,如果你自己本身沒有修養見識,就難免就跟潮流走,你覺得那樣子才是對的,那樣子提倡一種民族偉大的歷史跟精神,我們民族的優越性,這樣子我才覺得有一種真正滿足,滿足我的心,這個豈不就是既是淫辭,知其所陷,也是詖辭,知其所蔽了嗎?正是如此。知言其實就是對於人的心,有深刻的體察。前面是講養氣,養氣是偏就我們人的修養,這個修養培養出我們人心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態度,這是人生內在的根基,知言是對於外在世界,養氣偏於內,知言偏於外,你要懂事情呀!否則你不是說光是有修養就行!不行,否則你怎麼處世呢?所以處世照孟子的講法一定要論心性是不是能夠正。

底下繼續講: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聖矣乎?

宰我、子貢是善於言辭的,後面三子是善言德行的,各子各有所長,孔子兩方面都行,但是他說:「我于辭命,則不能。」然則夫子既聖矣乎?這是他的學生公孫丑問他說,孔子都說我于辭命,則不能,那你豈不是聖人了嗎?

孟子曰:「惡,是何言也!」

你這話什麼鬼話呀!等於這個意思,我誇張的講,當辭氣不是這樣,是何言也,你這什麼話呀?

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這句話很重要,就是學生都覺得孔子是聖人,孔子不覺得他自己是聖人,而是真的是不覺得。為什麼?道無止盡嘛!道無止盡,哪有說自己居聖的道理呢?諸位知道我們在今天的社會上慢慢有一些修行的人,我們社會很有趣,有兩個極端,一種極端是走向自由放任的路,覺得這是配合我們走向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制度,消費傾向的,這樣才能符合世界跟社會的潮流,這是一種,另外一種,卻是走向另一反方向,他走向修行、信佛教、參禪打坐、甚至於到深山修行的還真不少,我們的社會裡頭,兩個極端,另一方面有些人會稱自己不但是聖還是神了,自稱的都很多的,說自己是什麼佛,仙佛轉世的這一類,千萬不要相信這個,沒那回事情,真正是這樣的人絕不自稱聖的,孔子、孟子的說法同樣在這,這個沒有這回事的,道無止盡,凡是自稱聖神的絕對不是聖神,放心好了。

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曰:「姑舍是。」

他不願意拿這幾個人的所造境來知彼呀!換言之,孟子就是說他不敢自比孔子,對於孔子這幾個學生他不願意這樣比呀!這樣比沒意思,何況論語不是講子貢方仁,夫我則不暇,人跟人不是要拿來比的,比是沒什麼意思的,個人修行個人受用,愛修不修,但修到最後結果是個人授用,不修有不修的結果,修有修的結果,沒什麼好跟人比的。

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孔子也。」

這幾個人是相傳的古之十三聖人,這個故事你們都應該知道,各有各的長處,伯夷是清,伊尹是任,孔子聖之時者也,當如何則何,因時而制宜,這個當然境界高,所以乃我所願,則學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曰:「然則有同與?」曰:「有。」孔子境界更高一階,但是他們有一個同?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都是有這種行仁政平天下的本領,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他們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絕不做這樣的事情,這點不容易,各位知道,譬如說柯林頓最近打伊拉克,這個聲音拖一年,早不打晚不打,被彈劾前一天打,顯然是行大不義,殺了有多少無辜呀!還不是得天下,不過是為了遮遮自己的醜聞,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這是聖人的心,這是仁人的心,確實如此,我為了這個事情而得到天下這樣子不為也,絕不為這樣的事情,不仁之事。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見其禮而知其政,這話很重要,見他的在平時舉措,進退出處之得宜,就知道他的政事將是如此,怎麼講?凡事都能夠皆德宜人,這個不簡單,我們很少看到一個人做事情,做得是這樣子,讓人家有一種嘆息,所以說我們今天的社會裡頭不一樣了,大家不欣賞這樣的東西,因為反正我們社會裡頭沒有標準,所以大家覺得你愛怎麼活就怎麼活?也沒人管,因為這種東西在我們現代的現會裡頭,因為他的政治以及人生已經整個分離了,在古人不一樣,因為所謂修齊治平一以貫之,所以見其禮就能夠知其政,聞其樂可以知其德,從他的所奏的樂可以知其德,因為樂是要直乎見你的心的,聽你的音樂就可以知道你的心中如何,就好像我們今天聽的流行音樂,卻知道我們現在心中的德是如何德。孔子的音樂可以見乎孔子所好為何音樂,可以見乎孔子之德。所以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他這裡面表現出一些人生根本普遍的道理,以及人生的一種光明和悅的境界,所以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這個都不能違,他提出來的這種合乎人心、人性,人類社會,所需要的一種基本的秩序,和悅知禮的根本的道理,所以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聖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這句話值得注意,出于其類。拔乎其萃,這話反話,反過來講,也就是說孔子是從普遍的人性當中得到經義,他不是上帝呀,孔子到底是從普遍的人性當中得出他的萃來的,這個跟基督教不一樣,乃至於跟柏拉圖的講法也不一樣,當然柏拉圖會認為蘇格拉底是有人類以來最好的一個人,可是你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在當時是受到整個羅馬社會排斥的,柏拉圖是被雅典社會排斥的,甚至要被放逐的,柏拉圖自己不喜歡雅典社會,他很討厭當時雅典社會,也就是說他們講的道理不一樣,那麼柏拉圖跟蘇格拉底的這種道理,不是這種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並不是他的道理不好,他有他很了不起的道理,但是他不是用這種方式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他們從來後來的人也不覺得他是萃、不覺得他是聖,諸位不要小看聖人的觀念,你們今天頭腦靈活一點,聰明一點,要去想一想,就是說我們常常說聖人,聖人就討厭,你要想一下怎麼會有這種觀念呢?這個觀念怎麼產生的。我剛說的蘇格拉底、柏拉圖是很了不起的人,後來他們是great man,我們並不認為他們是萃,也不認為他是聖人。他們在當時社會上也是被排斥或是討厭當時社會的。耶穌跟穆罕默德是以一種神,上帝的兒子或是先知出現,他也不是這種方式。

所以從這裡面讓我們進一步反省到就是說,原來那個要來奠定中國社會的倫常之基礎,價值之標準的根源是什麼?它是要依據於普遍人性,而從普遍人性當中得到一個能夠為大家發乎心裡面所景仰的合乎人心、人性而卻是大家所嚮往的一個境界,這個是他的出發點,當然你說諸位今天我是現代人,我不了解也沒什麼興趣,基本上是因為無知的關係,也就是說,古今社會是有重大的改變,所以古人的有一些作為是現代人確實是不容易了解,也不必學,也沒有辦法照著做的,的確是如此,可是人性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人性在這幾千年中並沒有什麼變化,人並沒有成為另外一種動物,動物使得他像牛跟人之所不同,,人已變成另外一種,我們可以取得另外一個名稱,不是這個樣子的,人性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根源於人心、人性的一些根本的道理,並不能也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這個是早在這些人類開始比較有一種真正深刻的人心性自覺的時候,就會對於這些道理開始明白,而孔子乃至於孟子正是這個道理的一個代表,我們總結著這一大章講。

這一章叫做知言養氣章,這一部分基本上從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開始一路所謂養氣、知言講到聖人,照朱夫子定的章句,這個章句是朱夫子定的,章句孟子原來是一大篇,這個道理是一起的,朱子這樣定當然是有道理的,這一章是繼承上一章,上一章是問到管仲之功的問題,這一章接著這個東西講說,管仲這個功業有所不為,加持卿相動於心,我不動於心,從這裡開始講,而朱子把它上下斷開,用意是什麼呢?讓我們明白說,喔!所謂加持卿相而不動於心的根源是在於一個心性的修養,所以要先講養氣,光是養氣不夠,養氣是內在,還要知言的,才能夠充足於外,可是內是根本,所以先講養氣,講完養氣才是知言,深刻地講,如果說你自己的心性修養是偏頗的話,你對別人的言,也不會能夠有完全通明的、深刻的、沒有偏頗遮蔽的了解,再歸於聖人,這個現在是這個樣子,怎麼樣歸於聖人呢?也就是說和養氣與知言,於是才能夠有聖之時呀!聖人不偏的,不偏頗,而且他能夠知道外在的事宜,於是因時而制宜,聖之時也。於是這樣子一個聖人的境界,是孟子所願學的,他也指出來這樣子聖人的境界,是其他人雖然都有聖人之一體,而各有所得,而孔子是具大全體的,他為他的所安,而不願跟學生比,反過來看,孔子當然得其全體,一方面孔子是聖之時者,在孟子裡面另外一篇三聖人論,聖之清,聖之任,還有聖之和,柳下恵聖之和,孔子三者都兼有,他是聖之時這是一方面,另外孔子是全體兼包,他是具這個體,而不僅是微,因為顏淵、冉牛、閔子騫才是具體而微,不充分,但孔子這是他的學生,孔子講他的全體,所以這樣子他的政事才能夠周全,前面講的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孔子不如此的,政事不周全,他的禮樂之教可以見出他的政事與他的德行,而這些種種百世之後,而莫能違也,好了這是講聖人的境界。所以從養氣、知言而講到聖人,這個才是孟子心目中的一個理想境界,這樣比起來管仲算什麼?這個文氣是這樣子,四階段。這樣比起來這個才是孟子心目中心裡嚮往的一個境界,所以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所以我們看到這四個東西是這樣的,這個是第一章、第二章,底下第三章,論王霸。我說這裡面能講的還很多,我們今天只能講個大意,還有各部分細部的發揮的東西我們沒有時間在這裡發揮,但諸各位真要明白一點,這一章是重要的一章,這一章指點出來,孟子的一個理想的,從個人修養到人生處世,到治國安邦,平天下,整個的一以貫之的道理,這個是孟子的,孟子的一貫之道在這個地方,我講原道,這一本是原道篇,這是孟子所講的道,要從這裡來看,他這個既不是說只講我們個人的修養,也不是說去偏講管仲的功業,真正的是養氣知言而能夠為百世、百王之準,這個是他的理想,而其結果呢?諸位要知道,事實上是結果是如此,百世三千年,從孔子到今天二千五百年,中國基本上至少到清末,確實始終是尊孔的,大部分都是尊孔的,這個大體上做到,有一段時候不尊孔,這個也沒有錯,一個是民國時期慢慢開始不尊孔,不尊孔的就是共產黨,其結果怎麼樣呢?大家也可以看的到,把中國弄得一踏糊塗,中國歷史上就有這麼一段真正不尊孔的時候,就是共產黨當政的這段時候,那時候中國一踏糊塗的時候,最高峰的時候就是文化大革命,反抗孔子的高峰,也就是中國人互相殘殺的高峰,這種歷史的教訓不要小看。那諸位說我也不崇拜孔子,我也討厭孔子,這個東西要仔細論了,就是說第一,很多人不明白、不了解孔子怎麼回事,你們看看孔子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裡的孔子,也不知道是誰教的,每個人教得不一樣,老師或許很討厭,跟著你一起討厭也沒有辦法,那是一種,到底孔子怎麼回事大家不明白,第二個,受到現在的影響,我們是不需要,這個是過去的事情,社會變了,我們今天應該崇拜的是林肯、華盛頓,就算不是耶穌基督但至少我們說柏拉圖、蘇格拉底,你們也不知道柏拉圖、蘇格拉底怎麼回事,你們也不知道林肯、華盛頓怎麼回事,你們一樣都不知道,反正也沒什麼人好崇拜,到最後反正過去就過去,我誰也不崇拜,或者我崇拜抓幾個西洋人,跟大家隨聲附和講兩下,要不然崇拜西洋人,但是西洋書一本也讀不懂,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就乾脆都不崇拜,這也是一個方法,諸位要知道,一個社會到了這種情況的時候,只有兩個字就是膚淺,我們的社會就是膚淺,這個膚淺的情況它也能夠維持一段時候,因為前面的人不那麼膚淺,不是一路上膚淺過來的,這個社會結構一直還沒有毀壞之前,是不是社會文化這樣下去,這樣不行的,這個社會會有問題,就算你要崇拜西洋人,你也要先搞懂西洋人怎麼回事,而且多半大家是搞不清楚,而且西洋人也不像你們想像那個樣子。

所以總合的來講,就是說不能說是當中非常複雜的,我個人是認為在現代社會,即使在現代社會,無論台灣獨不獨立,這個大體而言在中文的社會裡面,孔子實在是一個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支援,但是這樣講不是說孔子的道理就能夠包含一切,不是這個意思,還有很多東西孔子也不知道,也不懂,現代社會很多他當然不明白,但是他講的這個是人生的道理,這個人生的道理根本的地方巔峰不破,只要是人還是人的一天,人沒有變成另外一種種,另外一種species,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巔峰不破,只要你如果真正明白這個是巔峰不破的,而孟子正是對於孔子核心的道理發揮的極好,孔孟、孔孟,這不是隨便講,以前是崇拜荀子,慢慢荀子比較不講,為什麼講孟子的道理?孟子是更合乎於正道的,不過這裡也不光是一個簡單的性善、性惡說,不要以為那麼簡單,不是這樣子,孟子你要仔細讀,孟子是了不起的,你要得到一個人生的正道

不是說荀子沒有價值,荀子有荀子的價值,尤其講人心、人性,孟子的道理更能契乎人心、人性的真實,除了不要以為說現代社會裡頭孔子、孟子就不重要了,不是這麼回事,只要是人還是做人的一天,這個道理不能廢,這個道理如果是廢掉了呢?無所不為,也就是說反正這個標準也沒有了,西洋人當然也搞不太懂,

而且坦白講西洋人從柏拉圖一講到今天的,始終倫理上沒有辦法有他的講法,嚴格講,西洋人這套東西並不真能夠解決人生的問題,他講的好的是知識,西方人的長處在於知識,講知識西方人非常發達,坦白講,大部分的地方都遠非中國人所及,所以講知識,要跟西方人學,你要講人生的道理如何安頓人心,如何讓人性能得到一個最合理的發展,古人的功夫都在這上面,孔孟之道,我認為是不可廢的,如果你們都去掉了,整個中文世界真的是會/…道上,人之相食,不遠了,人互相的強凌弱,大欺小,整個社會就亂掉了,這個道理還是整個社會的根本,我也說了當然不是說傻乎乎地,不是叫你們崇拜,崇拜也沒有用,因為崇拜會出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說,不知道禮有因革的,禮是要因革的,古禮不能附於經的,很多古禮今天是行不通的,我甚至跟諸位講過,嚴格講起來,連三綱今天都不能夠在立的,君為臣綱,第一個就不通,父為子綱,我跟各位說,孝順之道是要講的,但不能講父為子綱,時代不一樣,那樣不行,不能符合我們時代一種尊重個性發展的道理,這個道理是很重要的,夫為妻綱也不能再這樣講,你可以夫義婦順這個道理稍微修正一點點,但是以前的講法,所謂三從四德,今天是很困難,至少三從是很困難,四德或許還可以部分地講,三從有相當一部分是有困難的,但是也不完全不對,也有它的道理,這個要細講,就要因時制宜,簡單說就是說這裡面有一部分道理是對的,但你要百分之百照以前那樣講是不可能的,因時制宜,但這個都還是一些不是它核心的部分,核心的部分我跟諸位講,這個講心性的道理,養氣知言這個才是核心的道理,這個是要講內心的修養,講人生處世的道理,這樣子才是核心的道理,這樣才能因時制宜,孔子也是聖之時者也,這樣子才能體恤,而且這個也才合乎人性、合乎時代,大體上是這樣。

就是說這個東西它的道理是一以貫之的道理,這個出發點是從養氣這裡開始,不要講出發點,應該說是根本的一個核心,是從養氣開始,養氣要怎麼養呢?以直養而無害,直這個字很重要,直就是我們的說話做事都要真真實實的表現出我們的內心來,人有他的良知的,你自己的心裡面,如果你心的念頭,存著是不正的念頭,自己明白的,諸位要知道,光講一點,心不直的人,你的眼睛就不敢直直看人,不知道你跟人家講話有這沒有這個經驗,很多人的眼睛閃爍的,你跟他講話,他不敢直的看你的,他的眼睛一下就轉開了,很自然的時候,心不直,人心很靈的,他的心裡面有一些閃避,所以說你要先從這開始,孔子在論語裡面很重視直這個字,在許多地方,譬如說:孰謂微生高直?或起醃焉,起諸鄰而與之。孔子很重視這個直字的,第一個以直養而無害,這種用字都非常重要,我們是講一個大點,沒有能夠仔細跟你們講,真要講以前是要一字一句地講,尤其是關鍵字,另外,非義襲而取之是集義所生,所以要集義,以前叫做集義而養氣,集義,你自己做每樣事情要問看看自己心裡合不合我的良心,這件事情義不義,自己心裡明白,我跟你講,其實所謂講人生的道理,講那麼半天,沒有那麼複雜,孟子講,聖人千言萬語,不過叫人反求諸心而已,叫人家回到自己的心裡看看,這個事情別人不知道你自己心裡最明白,這個事情對得對不起人,對人家存了個好心,還是歹心,自己心裡明白,講穿了人生只有兩個字,就是良心,有些人罵人說,你這個人還有沒有良心?做這件事情你有沒有良心,這個良心別人不明白,因為人事是很複雜,有的時候你做的事情別人不一定了解,但你自己心裡明白,只不過你是不是能夠摸摸良心看,真正合乎自己良心的事情,做起來心安理得而且心裡面非常愉悅,不合乎良心的事情,自己做也覺得不對,找一大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遮遮掩掩的,然後跟別人講我為什麼做這件事情,為什麼講一堆,要說服自己,自己心裡是不安的,合乎良心的事情你做起來當然很直!我就是這樣,有什麼事情見不得人的,我的心裡就是這樣,我的行為就是這個樣子,今天社會上像這樣的人很少,十個人裡面難得有一個,一般人做事情都不直。這種東西,不同的社會有他不同的習俗跟規範,所以這種事情是第二層次的東西,我剛為什麼把根本跟第二層次分開,就在這裡,根本是要問說,我這個發心到底是一個好心還是個歹心,只問這個事情簡簡單單,是一個好心還是個歹心?是一種合情合理的照顧到別人的呢?還是只顧自己會害了別人的呢?這個是核心。

至於說習俗跟規範各地不同,每一個社會都不一樣,為什麼每一個社會的習俗跟外在的規範不同呢?這個都有他複雜的經濟的、歷史的、社會的,種種的成因,還有政治上種種因素,而且他隨時會改變,所以我們常常會說在我們社會不行,在美國社會可以,有的時候在美國社會不行,在我們的社會可以,各位要知道,我們社會有些地方比美國要自由的多,美國有些地方管的很嚴的,這種東西隨時而變,不能夠拘泥,你要順著時代合理的變化,時代有些變化是合理的,有些變化是不合理的,也就是現代社會有些事情並不是不合理的,光講一點,以前哪有像這樣男女一起上課的?我們今天男女上課,你們一點也不會覺得怎麼樣?以前民初為了男女同班鬧的很厲害,再往下諸位要知道,我們光講一點,男女交往,尤其是每個社會都喜歡,而且常常牽涉到道德問題,男女交往其實諸位要了解,這個根本上是一種社會習俗,它是一直在變的,這個本身很多東西不是道德問題,在以前來講開玩笑的,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今天像這樣我們都是覺得男女同學一起上課,一起去郊遊,這個是敗德之事,你還不但一起上課,還一起郊遊,今天不會覺得是敗德了,底下還是要變的,這一部分嚴格講起來,這要學問了,不那麼簡單,到底那一些習俗是良好的習俗?哪一些習俗是不良的習俗?這個不容易知道的,這個是複雜了,我們不能夠說習俗都是對的,也不能說習俗都是錯的,這部分就是要學問,這個沒拿那麼簡單,因為尤其我們這個時代更混亂了,因為我們從傳統,我們自己的文化是有他的傳統,但今天因為我們厭棄自己的傳統,基本上我們很希望學西洋人,在這個情況底下,我們根本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就是說我們也不是西洋人,對西方也不了解,也不明白,學那個不三不四的,對於自己的過去也厭棄,也遺忘,所以到底怎麼樣是一個良好的社會習俗傳統,我們根本一團混亂,在這個情況底下,如果你要從外在的標準來看的話,我坦白跟各位講,很難有什麼樣的標準,這個事情很難講,而且會一直在變,外在標準而且很複雜,真要講需要學問,要把東西雙方的文化歷史都要有深刻的理解,這樣來看,在這種碰撞融和的情況底下,怎麼樣才是我們自己的社會,一個比較好的一個未來的一個習俗和規範,這是一個學問,這講起來太複雜了,史學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這個東西,但是講核心的這個良心,這又不一樣,良心是問問自己,在我今天的所知,在我自己問看看我自己,這個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良心,這兩個問題是不同的層次。

今天還要講傳統本身就是一個少數,而且很多人覺得是不合時宜的,更大多數情況底下,你會看到我們社會持續地不是西洋化,而是美國化,因為西洋比諸位了解要複雜的多,你們既不了解德國,也不了解法國,更不了解美國的傳統,大家唯一比較知道的一點就是美國,所以我們事實上是作為美國的附庸國,然後快速的美國化,事實上美國什麼諸位也不了解,只是從媒體上知道一點膚淺,我在美國不但住了很多年,還教過書,所以我清楚的很美國怎麼回事,美國的情況各位要知道,跟你們現在透過媒體所知道的差很多,完全不是你想像的那回事,表面上是快速的美國化,在這個情況底下,也就是說一言以蔽之,就是傳統因為在中國近現代化的過程裡頭,受到重大的挫折,他政治上不如人,經濟上不如人,科技上不如人,軍事上不如人,社會組織力量不如人,甚至到最後連文化都不如人,在這個情況底下,當然孔子的地位開始垮掉了,隨著整個傳統垮掉了,簡單說就是這樣。所以在這個情況底下,你要重振傳統,不是說光是我去提倡孔子或是孟子,這個只能有小部分的用途,嚴格來講,這個問題是說,要重新拾回民族的自信心,你要先能夠自己在各方面站立起來,這個是全方位的東西,也就是說這個議題事實上最後跟史學是有密切的關係,在於說當我們的民族處處被挨打,處處不如人的時候,是非常自卑的,那時候對西洋的崇拜比我們今天是有過之而不及,一方面不了解,不了解就更崇拜,距離的門檻就更崇拜了,今天慢慢比較站的起來了,大家就比較不崇拜了,那像日本這種情況,日本是幾乎完全站起來了,日本人對西方的崇拜又比我們要少很多,日本人還是有一點崇拜,只是他自己基本上照他自己的方向過活。因為日本他自己的文化創造力是不太行的,他自己很清楚。所以簡單說,要這個問題真正解決,要等中國的社會真正站起來了,無論是統或獨,這個其實不是關鍵的問題,就是說受到這樣子華文的影響,我們自己這種文化傳遞的影響,國家站起來,不但能夠站起來之後,才能夠創造出一個更高明的文化,這個問題才能夠解決,那時候才明白原來傳統裡有很多東西,他在現代社會裡面依然可以有他的價值,也就是說傳統某些東西,是經過一種更深刻理解之後,他在現代社會有他的價值。

這個價值在於什麼地方呢?有很多方面,譬如說我剛舉一個例子,就像拿孔孟的學說來講,我就說了西方人是長於知識的,可是講人生到底該怎麼過?西方人其實不太會講,他人生該怎麼做,主要是靠基督教,基督教是教西方人怎麼過日子?所以他人生基本的倫理規範,主要是靠基督教,基督教垮掉之後,到底人該怎麼活?沒有一定的講法,不同的哲學家有不同的講法,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看法,這個是一團分歧。這樣下去人生會出問題的,人生出問題文化怎麼不會出問題呢?確實文化會有很多問題,你說美國先出個尼克森再出個柯林頓,這個東西本身如果你從一個史學觀點來看,這是一個警訊,各位要知道早先美國選出的總統不是這個樣子的,也就是說時代這一個慢慢對於人的看法、標準不一樣,很有趣,在選之前他們會覺得能力就好,重點是能力,既然如果這樣選了之後,他弄點桃色新聞,外遇也沒什麼,你為什麼那樣窮追不捨,這本身有一點矛盾,其實包括很多的男人,尤其全球的男人都覺得搞個外遇沒什麼嘛!而且那個外遇的男人不撒謊,坦白講這個幹麻,真的是這個樣子,從這個觀點來講,可能你們會覺得柯林頓其實也不是什麼太壞的人,他太太都接受,他太太知道他過去就有好幾百樁,他是以百計的,他是這樣子的人,他是當年到台灣來就玩一趟,經過人家介紹,他是到哪裡玩女人玩到哪裡的人,而且他太太也知道,其他人也都知道,後來之後又這樣,這就是什麼?這就是矛盾,一方面你覺說得不重要,不妨想想看也不是那麼不重要,而且連出這麼兩個總統,時間也隔著不遠,之前除了甘迺迪,甘迺迪也是非常亂的,甘迺迪也是數以百計的,玩女人玩到連集會演講前都還要玩女人,他是這種的人。這種事實上戰後的這種東西,如果從一個史學觀點來看,你們不要小看這種事情,將來再過一百年的史家在看這段事情,原來確實二戰之前的美國與二戰之後的美國,尤其是六0年代的美國,確實是有重大差別,隨著社會價值標準的變遷,人會慢慢地產生一些矛盾性,而且社會裡的這種不穩定的東西會隨之而慢慢增加,這個長久下去,實是上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美國政治的穩定性,事實上美國這種國會和總統這樣子鬧,今天是因為美國實在是其他地方太強了,所以無所謂,你們要反過來講,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證都是世界上超強的嗎?世界上、歷史上有這樣的事情?羅馬也曾經這麼強過,難道美國永遠其他國追不上,你們認為這樣嗎?那一天如果美國不那麼強,總統還可以鬧這種事情,就不光是一個好看的肥皂劇了,這句話影響到國家的安危了。這種事情長遠看不那麼簡單。

回過頭來講,也就是說,我剛說了人生出問題,文化會出問題,政治也會慢慢會產生問題,人就是因為居安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思危,今天日子這麼好過,總統的緋聞也不過是一個肥皂劇,我們的日子也過的去,大家都深思,居安要懂得思危,政治社會才會長久下去,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講人生的道理我還是覺得還是孔孟講的好,我是研究思想史的,古今中外大概各式各樣的學說我多少都有一些研究,遍地這麼許多大中至正,我覺得還是孔孟之道,我也教西洋史,不是說今天關在屋子裡面講這個話,遍地古今中外各式各樣學說,我覺得還是孔孟之道,大中至正,這舉一個例子來講,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說,但這個東西是一個核心,因為是人生的道理到底還是怎麼做人,可是光講這個東西是不是就夠了呢?光講這個東西是不是就能夠復興傳統了,不是這樣,我剛跟各位講,傳統的垮掉是整個隨著中國現代遭遇整體的挫折垮掉的,到今天隨著垮掉之後,哪至於有許多在台灣的也不認同了。原來不認同的原因是說,你基本上覺得那個文化,很多人甚至覺得說那個文化是一個腐敗落後的中國文化是應該要脫離,所以台灣越早離開越早獨立越好,這個想法中國文化是一個腐敗落後的象徵,簡單說所以我們最好是脫亞入美,不叫脫亞入歐,更正確講說脫中入美,離開中國的影響,投入美國的懷抱,在文化上是這樣,在政治上當然是靠他保護的,在政治上基本上還是獨立的,這種想法當然也有他部分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在於看到中國近現代整體的挫折,顯現出他文化種種的定向和問題,確實是遠遠落後於西方整體的東西,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會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奇怪,所以到最後來講是整個兩個文化力量一種整體看,不是光看這個,人生的道理固然是核心是重要的,光講人生的道理是不夠的,它到最後必須要以整個民族、文化、國家站立起來,而且可以從傳統裡面激起很多資源來彌補現代社會、現代文化的一些缺點,到那時候大家才會了解到原來其實傳統也不見得這麼遭,某些東西不但對現代社會有用,還能夠彌補現代社會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到那個時候大家才會比較明白。

所以我是從一個史學家的觀點回答你這個問題,我不是那邊光是講一個我們認為一個好的道德、好的傳統,提倡孔孟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那個沒什麼大用的,你們都讀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事實上能對你們有影響的是很少的,少數同學會喜歡,大部分的同學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呢?它已經喪失那種權威性和吸引力,它不尊崇,這麼回事嘛!這個東西要真正回覆回來,不是幾個人講話,也不是說我講話再動聽也沒有用,我這個道理講的再明白也沒有用,我也不會急著在外面講,這跟老師的口才或老師的性情都無大的關係,因為我今天,很簡單呀!同樣一個人,我今天講一個你們尊崇的對象的時候,你們就立刻豎著耳朵聽,而你們為什麼會尊崇,因為整個社會尊崇嘛!通常我們今天講西洋人、我們今天講康德,大家豎著耳朵聽,康德是怎麼回事,因為你們還是有點興趣,講孔孟,這個是整個文化長期的重心,就沒什麼人有興趣了。

我們講底下的一個重心: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這裡講以力假仁者霸。這一章主要是講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這是繼承前面的話,要來講發自於心性中間的道理,是要講以德服人的道理,而且大家要居安思危的道理,底下這一章主要講這個。再往下講:尊賢使能以及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這個是就當時的環境底下,來講一個王者之政、仁者之政應當如何,這個是配合當時的需要,道理不難懂,而這個關鍵,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到的就是孟子講的這個道理,不光是要講一個心性的道理,他從心性的道理做為根基,但是他對於當時的政治,很多地方的看法還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些地方譬如說上次講管仲,孟子這個講法不盡可取,可是很多地方這裡所講的,確實是當時人普遍的需要和期望,不光是講心性、講政治,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部分我們仔細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什麼呢?

今人作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這一個不忍人之心呀,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那麼他這個不忍人之心,有怵惕惻隱之心來講,當你去救這個小孩子要掉入井裡,你不是為了任何其他目的,你不是為任何的利益而起見,你確實是出於你內心的一種仁,一種不願意看到人這樣子遭受危難,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如果你沒有這樣子的心呀!非人也。所以這話很簡單,各位想想看,如果你今天碰到一個人,他是對於別人的受苦受難無動於衷,殺人像捏一隻螞蟻一樣,有多可怕,這就是非人,人跟人能夠在一起,還能夠彼此有一種信任,而且甚至於還喜歡跟人家在一起,原因正是因為人對人還有一種情義,一種感情的,這個是人性的根本,所以孟子在這裡講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從第一條開始講,這個是四端,人的四端裡面,第一條就是講惻隱之心,可見這個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的根本,人如果失掉這個心,非人也,那跟野獸有什麼不一樣呢?就好像一個野獸披上人皮,他只是表面上裝做一個人,事實上心裡是非常殘忍的,從這樣子的四端來論人,諸位切莫小看,這個在人類的思想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舉措,也就是說你們不要以為因為你們習慣了,從小讀了,就不當一回事,真正的儒學乃至於任何真正的一套道理,都必須要在活實踐中做出來才是真的,否則只是一般言語,只有知識份子會這樣,那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都已經不是儒家的生活,或者不太相信儒家的東西,它必須要講一番話讓大家能夠相信,這話必須要能夠面對各式各樣思維的挑戰,講起來就很複雜,我跟諸位今天講這個東西,也很複雜的,因為你今天講儒學你要面對四面八方的挑戰,科學的挑戰、民主的挑戰,整個西方文化的挑戰,宗教的質疑,講起來當然很複雜,所以這樣子說起來的時候,在我們企圖去說服別人,或者去講明白儒家,在現代世界道理的是時候,講起來就很複雜,這要高等的知識分子才能弄明白,但是這跟儒學應當過的生活,這兩個問題不衝突。

一旦義理講明白,成為你自己一個信念的時候,要真的落實到生活裡面,那必須不能打折扣的,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問題是說,在一個社會已經大家不是這樣子的時候,那怎麼辦呢?這個就變成說,要由整個社會慢慢重新覺得這有道理,要從父母這一代,他們就能接受這個東西,才能夠到子女的生活裡,才能影響,你父母如果自己都不這樣,你跟子女說你應該照怎麼怎麼做,子女說這什麼鬼話,父母要預先這樣做到的,所以進一歩講,其實儒學的生活其實沒有你們想像的這麼遠,各位要知道,在中國古代是先有那種儒家式的生活,才會有儒家的,孔子講孝、悌,中國社會當時就這樣,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當時的社會就已經有這樣的價值標準,你們翻翻左傳,很清楚的,就是說中國社會你們一般人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以為說儒學是知識份子的,老百姓的生活是另外一套,儒家講的一套跟老百姓的生活是兩回事情,這根本是不了解歷史的狀態,我說很簡單,你們讀的論語,論語講這些道理,他跟他弟子講,弟子都明白,而且弟子還問他說怎麼樣才是孝?不同的弟子都來問孝道是怎麼回事。諸位要知道,這個道理在中國當時社會上已經是一個普遍的道理,孔子把他加以發明的,這個道理從哪裡來的?一路上溯到中國社會一個基本的結構,中國從來基本上長期就已經是一個宗族的社會,宗族社會核心的東西必須要靠孝、悌來解釋,所以它是一個宗族社會,這個社會從來是這樣,要把這個社會裡運作的道理講明白,才有所謂孔孟之道。

而現代社會有重大的變化,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底下現代社會乃至於台灣的社會都不再是一個宗族社會了,到我們祖父那一代或許還是,到我們父親那一代就已經不太是了,到我們這一代不是個宗族社會了,這樣講起來當然我們的社會就很混亂了,這個時候要講儒家的道理就不能再用宗族的方式講,而是要回到孝、悌的出發點,出發點是人跟人相處的心理,這裡面講的惻隱之心,從這裡面來講,根本上來講,所以說儒學從古到今,都是跟社會、政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在過去的社會裡頭,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現代人是因為自己已經不相信那套了,而且也因為傳統的社會開始崩解毀壞,所以會覺得說我的生活跟儒學,根本是兩碼子的事情,他也因為已經分離了,所以他回過頭要跟一般人講的時候,他要講一番道理就變成講一翻學術性很抽象的義理,而且很多講這種道理的人,他自己也不在是那個社會,因為整個社會變了,他自己也未必有那樣德行,所以說會顯示很尷尬的局面,譬如什麼呢?三樣事情分開的,對有些人來講,社會的一個真正一般生活狀態,儒學所講的義理,跟真正儒家的修行分裂成三個,在這個情況底下,你就會覺得說搭不在一塊,而底下我跟諸位講,真正要講儒學,就是要了解我們的社會是怎麼樣變化的,底下不會是個宗族社會,底下一定是個工商社會,而且是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這個工商資本主義社會裡面,儒學要重新怎麼講?所以要配合回到儒學的根本,儒學的一體怎麼講,它是以直養而無害,它是知言養氣,它是集養氣這樣子來的,惻隱之心要從根本回頭來講,要了解它對於人心、人性的根本處的認識,這個活水源頭,重新回頭來看,看我們在現代的工商資本主義社會裡面,它有沒有意義呢?有意義的,我完全是一個在現代社會裡活的人,我並不認為我活在古代社會,我雖然喜歡古代社會是一件事情,我是活著非常現代,我的生活態度,是沒什麼問題的,所以這是一個。

另外第五點,剛講的宗教的問題,宗教因為它主要是個信仰,所以你一旦信了它之後,它對你的影響可以是全面的,而且一旦信,它不敢在生活上違背,上帝看著你,開玩笑,將來都要受審判的,所以我們往往會覺得一個好的基督徒,不是每個基督徒,你會覺得他整個身上可以發展出一種信仰的光輝或者一種信仰整個改變他的。儒家照我們這樣講就複雜了,儒學講起來很複雜,對人的影響,你懂,你願意信,而且還要接受各式各樣的批判,儒學很複雜的,而且也沒有上帝在盯著你看,所以這當然對一般人的影響,不能夠像信仰那麼直接,所以我往往會覺得信了教、基督教、佛教也一樣,他要真信的話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非常快速的,這信仰的好處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儒學所不及的地方,儒學沒有這樣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來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信上帝,不是每個人都能信佛教,信仰要有信仰的種子,你要有那個個性,一個社會裡面也不太能夠尤其是現代社會裡面,要把信仰當作每一個人共同的出發點,我們也很難說,基督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一個做人做事的標準,這話在我們社會上也很難被接受,我們很難說佛教是我們大家的,我們政府到底要選基督教,還是選佛教,這很麻煩,儒家的短處在於說確實尤其在現代社會裡面要能夠讓大家明白了解,真是要費唇齒,可是他的長處在於什麼呢?他真的是沒有前提假設的,訴諸於你最真實、平常普遍的人心和人性,指點出人心、人性的、根本的、最深刻的、恆久不變的道理,雖然是很隱微,可是卻是非常深刻,而普遍執著,這個道理在任何時代都能夠行,跟任何宗教都不違背,也不絕應該只限於知識份子,但卻是在今天來講,需要讀書人來提倡。我們講第六個,一般社會上的人其實有時候比我們這些如果西化的知識份子還要更儒家一點,今天不識字的阿公阿媽,有時候生活非常儒家,為什麼?他從傳統來嘛!那個傳統已經三千年,我們經過很多,你們也知道包括親戚朋友,我們老一輩的,甚至我們上一輩的人生處世的態度更傳統,反而是這些西化的知識份子不傳統。

所以說多元主義事實上是現代的一種意識型態,也就是說我們大概從十九世紀以降,事實上這種多元主義的根源可以溯到古典自由主義的始祖,John Stuart Mill,在他的自由論裡面開始要提倡這個東西,要主張每一個人核心之處,要有他自己可以做自由選擇的一個空間,要留給他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可以做最自由的選擇,所以底下當然蘊含了多元的發展,多元主義可以說是西方現代,而且非常現代,二十世紀以後,才比較真正普遍的東西,因為到十八世紀的時候講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那並不是多元的,強調一種共同的、統一的,對於理性世界的回答,對於人生的態度,基本上這個東西很晚,這的東西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複雜,資本主義的推展,所以我們會覺得多元可以一方面在社會內部給予他各式各樣的這種多采多姿的創造,鼓勵人的創造力,鼓勵社會的多元性的發展,提供各式各樣的可能,跟我們現代社會制度配合某種程度上的安好,到我們今天已成為一種普遍的信仰,幾乎這個信仰先從西方開始,然後我們現在基本上跟著台灣流行,尤其是解嚴之後,因為戒嚴時代當然一元,解嚴之後就也走上這條路,可是這跟後現代主義又有相當的關係,因為後現代主義更進一歩提倡多元。

所以我們如果從一個世界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多元主義的觀點基本上是起於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的社會,民主的社會底下,他覺得透過這樣子一個多元方式,才能提供人類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可能性,豐富人類的生活,也減少人類傳統或過去的一些壓制,這是他的原理,台灣基本上是在這個潮流底下,也受到西方的影響,也受到本土政治發展接收這些東西,你們了解歷史背景之後,回頭來看過去就知道,這一個東西事實上一方面他有他非常現代的價值,可是另一方面來講,也有它的限制,諸位要明白,如果沒有啟明的這種一元的基礎底下,哪有底下多元的可能,也就說如果沒有啟明關於人類秩序,關於這種人權的信仰,關於我們要如何透過一種合理的方式來建立法制,建立市場交換的秩序,那個都不是多元的,市場交換秩序一元的,全世界只有一個資本主義制,同一種類似方式,法制這種方式也是具有一種普遍的自然法的觀念,用到人身上,有一些人身基本的權益如何保障,政治上的體制,民主政治也不是多元,不是說台灣有台灣的民主,美國有美國的,法國有法國的民主不是嗎?先是在啟明的那種是建立一種普遍的理性,那種理性基本上是一種一元的架構,在那個架構底下才能夠多元,所以現代一般人把多元當作一種信念,事實上是缺乏足夠的歷史深度,因為多元是對的,不要以為說人類走上多元就是一個最進步的、最好的一個做法,需知現代的多元更是建立在前代一元的基礎底下,所以一跟多,是有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的,光講一這個東西被限制人類創造一個活力,只講多,人類會整個一團亂,即使當代西方世界,是一個高度的法治化,而且高度有秩序的世界,那個秩序是來自於之前一元的東西,來自於那種理性主義的傳統,來自於他共同宗教教的信仰,給他們一些倫理道德的觀念,在那個底下才發展出很多的。

所以第一點我請大家要明白,我們這個時代坦白講,慢慢地多元已經變成一種流行的信念,事實上是意識形態化,因為不是說你們,你們剛接觸的東西一定覺得很棒,你們深刻的反省,從歷史的深度來深刻的反省的時候,一般人看事情不會看的這麼深,一跟多是要有相輔相成的關係才行,不能光講多的,這第一個,第二個,落實到我們現在的環境來講,四大族群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台灣並沒有所謂的四大族群,事實上族群的講法,照人類學上來講,這個族群,是說非常不同的血統和文化才能叫族群,譬如說,你今天娶了一個馬來西亞人,她信回教,她不吃豬肉,她一天拜兩次,這是不同的族群。在台灣來講,所謂外省人、本省人、客家人,它的那一種不同,沒有到那麼大的不同,那一種不同是還不到一個在社會學上來講到族群分化的不同,所以以前對省籍的區分,這是有道理的,現在說到族群,台灣嚴格上來講只有兩個族群,一個是原住民的族群,一個是漢人的族群,原住民和漢人這確實是不同的族群,文化血統根源不一樣,語言血統也非常不一樣,這兩個族群最弱勢的很清楚的是原住民,原住民今天來講,我們很希望他們也能夠保持他們的文化,正如你剛才講的,這具有一種文化學上意義的,它可以作為一種資源,可以對於很多東西有很大的幫助,可是如果用這種觀點來講的時候,並沒有真正替原住民設身處地的著想,是把他們當作你可以作為一個標本放在那裡,可以作為我將來需要用藥的時候,可以從標本裡面採藥。

現在政府並沒有真正替原住民想,難怪他也不願意說要花這麼大的功夫學原住民語,我學了之後我在社會裡生存沒有關係,他還很希望融入這個社會,真要原住民設身處地的想,我們不能這樣說,把你們的文化當作標本一樣留下來,對其他人類有意義,他自己都不願意接受,我們應該這樣講的,是說每一個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根,了解你自己的根,了解你自己的歷史,了解你自己的祖先,你的文化、語言、對於你的尊嚴,對於你之為你很重要,所以我們應當鼓勵原住民好好去認識他自己,同樣的,在漢人的族群內部裡面,我們剛講是有不同的分化,有閩南、有客家、有外省,先來後到的,以及確實還有一些次級的差異,這個也都應該各自去了解,尋根是需要的,這個裡面也可以保持的一個社會文化的多,這點是正面跟積極意義的,這個核心的意義在於說,每一個人最重要的要去了解我是誰,這個才是重要,原住民你要去了解我是誰,你不要去否認,人去否認自己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們應當鼓勵原住民也鼓勵我們自己,了解每一個部分,了解我是誰,我的父母是誰,我的祖父是誰,我的根是怎麼樣,這個很重要,每個人都一樣,而另一方面來講,這個是多,另一方面來講,一個社會仍然需要有他的意義的,否則它不成為一個社會,它會分崩離析的,它彼此之間也沒有辦法溝通的,那麼這個一要怎麼建立呢?在今天就是一個問號,這個是很大爭議性的問題,這裡面牽涉到統獨的爭論牽涉到語言的爭論,甚至牽涉到文字上將來要怎麼使用的爭論,這個爭論很多的,乃至於一的歷史,要怎麼認識,是以台灣四百年的歷史呢?還是介紹中國六千年的歷史?這都很複雜的,也牽涉到我們對於西方文化,對於美國文化的態度,這個不容易,有一定的答案,但是所謂一個社會要建立共識,就是要把這麼多複雜衝突的想法、利益、歷史,各式各樣的東西要能做一個融和,找到大家能共同接受的答案,這是台灣社會面臨的一個考驗,今天來講我們是在一個精神分裂的狀態,為什麼精神分裂的狀態呢?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很清楚的認識自己的過去,也很難去界定自己的未來,我們的感情、理智跟現實的環境都是有那麼多錯綜複雜的因素,所以很分裂、很混亂。

在這個時候就會有些人的想法就想說這樣子的話,既然一很難講,我們乾脆只講多,光是講多,可是我坦白跟諸位講,以我對人類歷史的了解,當然人類歷史的演化來講,光講多是絕對不行的,一個社會光講多會整個分崩離析的,一個社會是要一跟多互相的配合,既不能拿這個一過分壓抑多,也不能只講多而沒有一,台灣今天社會是偏於混亂跟沒有共識的,而不是說共識很充分不混亂,所以是這樣子的。原住民跟漢人要融和,先來後到的人,從中國不同區域來的人,這些都是需要融和的沒有錯,而這融和如何產生共識,這正是我們今天整個社會的一個重大議題,我們學人文的人,我們學歷史的人,對這個是可以有重大貢獻的,因為我們對這種問題才會真正思考深入,我們的思考會比那些不要說學自然科學的,或者一般社會上的要深入,我們的思考會比那些學政治的,學社會學的,學人類學的,更不要說學經濟學的深入很多,因為你有歷史的縱深,你了解各個部分、各個問題是怎麼來的?歷史是要怎麼樣子的才是比較自然的演化,這個當然沒有簡單的答案,確實我們的社會需要。

這種Said的這種東方主義,乃至於現代流行一帶,從拉美到整個第三世界的後殖民主義的論述,它是真的被殖民過,那種殖民是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就是說整個政府裡面所用的人,當然尤其是所謂高層的人,乃至於你整個文化受到一種毀滅性的打擊,整個政府裡的人用的全是外來的人,而那種彼此之間基本上是屬於異民族的統治,他也絕不把你當作什麼同胞,簡單說,沒有同胞這一個詞,台灣的情況有部分跟這個有關係,譬如說,原來國民黨政權來的時候,確實我們可以看到上層的政府主要是外來的人士,語言文化的政策是用所謂的國語,可是他不是異民族的統治,所以他不會像日本人一樣,跟日本人在台灣把台灣人是叫做清國民,支那人,事實上就是支那豬的意思,在日文裡面並不真把你當人,是屬於異民族。台灣嚴格來講,不能叫做一種被殖民或者後殖民的狀態,這個只能說日本時期是被殖民,至少在國民政府時期,至少在觀念上、在情感上,它是一視是同仁地視做同一個國家,而且是同一種族同胞的看法,這當然不能說完全泯滅了本省、外省之間的差異,但至少在認同上在政府的心裡面並不認為說是異類的,所以我認為這不能夠跟西方的後殖民主義類同,但是現在會有些那樣子的用法,當然也有他部分的原因,我剛跟各位講過,這確實有牽涉到外來政權跟語言文化政策的問題,可是話又說回來,諸位也知道,即使在日據時代的時候,我們這邊還有許多的所謂漢人的學堂和書院,而且那時候還很認同主國,所以這裡面問題比較複雜,我認為有部分有一樣,但是基本上同質,不是一種對峙的狀態。第二點,文化殖民主義的問題,前面是政治殖民主義,底下是文化殖民主義,像拉美第三世界,也就是美國今天有一個所謂文化殖民主義了,今天不是用長槍大砲,而是用一種他文化上的優越的力量,來灌徹到你的社會裡面。

Said的這種東方主義的論述,很會受到因為它是阿拉伯的背景,很會受到阿拉伯跟第三世界的青睞,可是我個人倒不太用他那樣的角度來看事情,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提倡東方主義本身是不恰當的,Orientalism是不恰當的,我們如果追溯一下整個近現代東西交會的歷史來看,其實從清末以來,中國的知識份子從來沒有提倡這種所謂以他自己的文化做為一個不可動搖的核心的主義,也就是說從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說之後,中體西用是以他為體,但是接受西方的用,這個還勉強可以說是接近一個要有自己的東西,後來另外有一個中國文化本位宣言,大概是抗戰的時候,這些東西貌似是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但是事實上他們對於西方的文化都還保留相當程度上開放的態度,而這個態度這兩個東西基本上在整個民國時期,中體西用說根本是被人家批判的,整個垮掉了,這個講法也不甚受重視,比較上來講中國近現代知識份子的主流,如果不是講全盤西化,就是盡量向西方學,也就是說相對回教的或者印度教那種保守的態度,其實在儒學傳統裡面長大的這些中國知識份子是非常開放的,你要知道,到今天來講回教人士堅決、拒絕西方文明這些東西,而且是非常激烈的拒絕,他們基本上覺得像美國這一種是SARS,他們覺得柯林頓就是大撒旦,大魔鬼,從宗教觀點來看,而且好萊塢這些東西,就是這些受到撒旦影響送來的毒素,毒化我們的心靈,這是非常嚴重,他們管得非常地嚴,印度也是這樣,我跟各位講過,前幾年的選美,有印度教的教徒,為了抗議這種資本主義把女性當作商品庸俗化,來毒害我們印度心靈的行為,他怎麼辦呢?自焚耶!你找不找的到這樣的中國人,沒有呀!那種對西方文化的抗拒是我們不可想像的。我們中國近現代化的主流對於西方基本上是擁抱的,不是全盤西化,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也來自西方,最後整個馬克思主義也西化,也就是中國近現代對於西方文化開放,遠過於西方,結果其實並不太好,但是雖然不太好,這一些前輩們這樣的作法也不是完全是沒有道理,我以前是非常討厭胡適之這一批人,我以前覺得說他們把中國近現代史整個搞壞了,胡適之、陳獨秀這些人,我後來慢慢明白,這個裡面有他們的道理,就是說其實中國人經過這樣地痛苦學習西方,甚至學壞了搞得一大糊塗,鬥爭不斷的情況之後,他是最有資格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文明,因為回教文明拒絕,印度人文明基本上也拒絕,佛教文明基本上也是,這種宗教,簡單說凡是宗教性的古文明,他拒絕西方這樣進來,因為這樣進來會整個使他原來社會文化垮掉,因為他是宗教性的,儒學就像剛講的,我們剛才也說了,它跟基督教不一樣,講起來很複雜。

所以你要知道,他是一個很開放的體系,他能夠容納像台灣今天已經非常西化了,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東西,而另一方面慢慢會覺醒,你要知道慢慢會覺醒,要知道的就是說,西方有些東西是我們學不來的,或是西方自己也有他自己的缺點,什麼東西學不來,第一個基督教學不來,西方人的價值和倫理來自基督教的,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礎底下的,這個有機會你們應該上上我的西洋史的課就會明白,基督教對西方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沒有那個東西沒有現在的西方,這個你學不來所以你很多西方的東西學不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還有很多源自於希臘羅馬的傳統,你不真的能夠學的來,所以西方有很多東西你學不來,第二個,還有西方自己的文化世界有很多問題,所以要講我們未來的前途,我的看法不是什麼東方主義,而是東西融和,創造出一個更理想的、世界性的一個更好的倫理,所以我反對東方主義,我也不贊成後殖民那種過分悲情的論述,因為有些地方把把事情誇大了,他有部分是對的,但是有部分不是這樣子的情況,那些對於拉美、菲律賓的國家,我舉一個例子,菲律賓的作家跟台灣的作家那時候聚面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菲律賓人好羨慕台灣的作家,他說我們被殖民統治了四百年,真的四百年,我們自己的語言真的是忘掉了,根本就不會講,要真講說是被殖民化,那種情況嚴重到這個程度,可是他真的被殖民統治,他整個文化的東西就被摧殘,他一看說台灣來的,你們過去這種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各方面基本上都接得上,因為閩南語還是漢語的一支,這個毫無疑問,很清楚從閩南的區域來的,而且這個區域,中國文化有兩千年在閩南這個區域,所以他當然是漢語的一支沒有問題,只是發音的方式,還有用字不太一樣,這個跟菲律賓那種被整個西班牙、然後美國統治四百年後,這些知識份子已經對於自己的母語幾乎是隔絕的狀態,完全不一樣,所以那種差異是把這種真正被異民族統治的情況,用在台灣不是很恰當的,所以當然慢慢一般也不太會講,稍微講一下慢慢也會明白,這是一個。另外一個是東方主義的講法,我剛說的,回教的Said的這種,當然還是是深受回教傳統的影響,我認為比較像封建態度不太恰當,比較好的還是應該是東西的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