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思想文化的特性與互補性(一)人類的三大信仰體系
台大歷史系 吳展良 2005.3
教學目標:讓學生瞭解人類三大信仰體系的基本特性,及其中存在的一些互補關係,從而認識對於人類文明之發展影響至為深遠的一些基本要素,並善為處理乃至選擇有關價值與信仰體系的問題。
摘要:
人類三大信仰體系各有長短,比較起來,一神教的價值體系清楚嚴明,容易教導人積極地追求最高的的真、善、美境界。東方的宗教亦有他的長處,因為他較容易以驗證,驗證的方式是透過修行。一般民間宗教固然容易發生流弊,但如佛教則同樣引導人積極追求生命的最高價值。在宗教之外,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價值也非常高,像儒道兩家的思想,對於人性與天道都有深切的認識,而值得我們不斷學習與研究。這三大信仰體系,各有長處,並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去提升生命的境界。他們所揭櫫的人生道理,實在有太多彼此相通、相發明的地方。但也有不少對立之處。大體而言,人類有太多的缺點與限制,所以宇宙最高的真理,並不容易被人知道。會通這三類信仰體系所各自發明的道理,我們或許更能深入瞭解那至高而遍在的真理。
關鍵詞:信仰體系、宗教、儒家、道家、佛家、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佛教、價值系統
一、前言
我們今天活在一個由西方文化所宰治的世界,觸目所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由西方所主導。那我們東方的傳統,到底還有沒有意義呢?是不是只剩下一些習俗,譬如說過中秋節吃吃月餅、端午節吃吃粽子,過年過節、還有一些什麼舞龍、燒王船這一些民俗性的東西呢?除了這些民俗的、節慶的,以及一些裝飾性的事物以外,還有沒有一些更深刻的價值呢?東西方的思想與文化若各有其意義,那彼此的得失,及互相之間的關係又應該如何?這是我要談的主要問題。
要談一個文化的意義,我們可以先從它的一些比較精華的、結晶的成份來看,也就是所謂的「思想」的部分。文化主要是人的創造,變化與差異甚大,所結晶的思想也非常不同。如果不瞭解它所結晶的思想,你要看它其他各方面,譬如說政治、社會型態乃至於經濟組織、藝術、文學,就很不容易瞭解它的意涵了。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具體發展,所涉及的層面非常複雜,這兩講,我將限於導引思想與文化發展的一些核心要素。我要先談談影響人類文化最深的東西信仰體系,然後再談談東方的思想與現代社會的關係。[1]
二、人類的三大信仰體系及其重要性
所謂信仰體系,是指一個文化或一群人對世界的性質及人生的意義之根本信念,及與之並生的對於宇宙人生的整套解釋。大凡影響深遠的根本信念,通常持之有故並自成嚴謹而完整的系統。然而這些信念,卻很難在學術上得到真正的證明,所以只能稱之為信仰。信仰體系包含了人類的各種宗教,也包含一些偉大的智慧傳統。我想影響人類最深遠的信仰體系,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一神教,相信一位至高的創造萬物的上帝,以猶太、基督、回教為代表。第二類相信神、人及萬有同體,萬物皆具有神性,這以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錫克教以及從此大傳統不斷誕生的各種新興宗教為代表。第三類相信「天人合一」,萬物皆為天地造化的一部份。這以儒家與道家為代表。這三大類的信仰體系,分別決定了人類最主要文化傳統的價值體系,而彼此之間,又有不同的互補關係,必需深入地加以研究。
人類的文化中影響最深最長久的,首先是宗教,何以故呢?譬如說猶太人,不知道流亡過幾次,亡國過多少回,而猶太人依然存在。猶太人做為猶太人的基本定義是什麼呢?他們相信猶太教,他們相信舊約裡面所講的上帝,他們更按照舊約記載上帝所規定的的戒命過生活。而所謂西方人最基本的特質又是什麼呢?其實是源於猶太教的基督教。我曾跟一位荷蘭萊頓大學的教授談天,在談話中我們提到要不要讓土耳其加入歐盟的問題。他跟我講得很坦白,他說:「其實我們是很不願意的,但沒有辦法,這是因為要對回教世界多少有個交代。土耳其努力現代化了很久,所以不好意思不去理他。但我們歐洲人基本上生活在一個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底下,不在基督教背景裡頭的人,我們沒有辦法把他真正地當作歐洲人。」這一點,早期在美國的情況其實也是差不多的。早先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一到之後就發現,美國人如果知道你不信上帝,會覺得你是很可怕的人,想要往後退三步,意思是說:「你不信上帝,那我要怎麼跟你交往?我怎麼能夠相信你說的話呢?因為你是個人,而人都是有缺點、有很多問題與慾望的。你這個人如果沒有上帝管,你說的話可信嗎?」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基督教世界相信:人跟人之間互信的基礎在於大家都信仰上帝,上帝對人管教得清楚而嚴厲,如果你不聽話,最後下地獄的。於是別人講的話你敢相信了,你也覺得對方的人格有了基本的保障。然而你要是什麼都不信的話,那我怎麼能夠相信你?人的毛病很多,缺點與慾望一大堆,那怎麼辦?所以早期的華人與中國留學生來到美國就碰到這個大問題,美國人說你要不信教,我就不相信你,也沒辦法相信你。這些留學生之後沒有辦法了,只好說我們是相信孔子的,於是美國人就會說:「哦,你們是孔教徒(Confucian)」,認為你相信「孔子教」,那麼也可以,反正你就是必須有一種信仰。
另外諸位看看今日的東南亞,東南亞一帶主要相信什麼呢?基本上,他們相信各種源於印度的宗教。例如印度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等,這些都是大體同源的宗教,均屬於相信生死輪迴與人神同體的廣義印度教系統。印度人到今天,絕大部分人口仍然信印度教。而東南亞其他地區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同時錫克教、耆那教在這廣大的地區,也有許多的信徒。這些信仰體系也非常堅固,延續了好幾千年。不僅基督教不容易打進去,其他的信仰或教訓都不容易打進去。在這幾千年當中,我們看到各種政權興衰,其中不知道換過多少個君王,也不知道中間曾經出過多少個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商人、軍事家,可是所有這些人的力量加起來,都比不上宗教的信仰。最後說來,這些文明基本的性質,還是由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所決定的。所有那些在各個領域有很大成就的人的努力加在一起,還抵不上宗教對於整個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佛教地區,例如泰國,也是一樣的。諸位知道,泰國的每一個青年男子在一生當中都要當一年的和尚,這是泰國法律所規定的。所以整個泰國從上到下,幾乎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我到泰國去,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泰國的書報攤,跟我們的不太一樣。他們的書報攤上有兩類東西,一類東西跟我們很像,也就是明星圖片、畫報、報紙這一類,一些關於時事的或流行的東西。然而,他們還有另一大類佔據整個書報攤一半空間的東西,一些令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東西:包括許多和尚的大幅玉照、這些和尚最近做了什麼事、那些高僧最近有了什麼重要講話、作為或是特殊的表現等等。這個國家四處充滿了宗教的符號,可以想見其宗教信仰之普遍。不像我們的書報攤上看到的都只是時報週刊、壹週刊這一類的八卦雜誌。
所以大家首先要瞭解,宗教對於人類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而且其影響力往往可以延續幾千年。到今天,人類各大文化最根本的差異性,可以說多半是其所信仰體系的不同所致。這幾千年來,影響人類歷史最大的信仰體系,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大類相信獨一超越的上帝創造世界的體系,其中包括三大宗教:最古老的是猶太教,從其中衍伸出基督教,然後再衍生出回教。回教的信仰跟基督教是同一系的,回教徒承認舊約,他們也相信耶穌是先知,只是他們說在穆罕默德之前包括耶穌有二十九個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後也是最大的先知。
這同源的三大信仰幾乎只有競爭性而缺乏互補性,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很不好。諸位知道,基督徒是很討厭猶太教的,因為他們根據聖經的記載,認為猶太人將耶穌基督送上了十字架。這件事影響極深,就連到了今天,已經過了快2000年了,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的關係仍然不佳。前陣子上演一部電影叫做「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基督受難記)」?這部電影拍得很用心,在史實上也還算講究。在電影裡頭鞭打耶穌的主要是羅馬人,但電影播出的結果是猶太教徒群起抗議,說在這個片子裡面為什麼讓猶太人扮演迫害耶穌的負面角色?但是,歷史上確實是猶太人把耶穌送到羅馬人手裡,並堅持要要加以殺害的。我有一些猶太人的朋友對我說,他們與基督徒通婚的問題要遠大於與華人通婚。至於基督教與回教的關係,如眾所週知,那就更糟了。目前回教世界與美國的對抗,基本上延續了基督教世界與回教世界一千餘年的對立,而為哈佛大學亨廷頓教授的「文明對抗」理論下了註腳。
三、一神宗教
猶太、基督、回教其實同源,都相信一個唯一而絕對的上帝。所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對於現實世界疏離,又無條件堅持一些超越而絕對的理念。因為相信超越而絕對的上帝及其所教導的真理,對於現實利害可以不計較,所以做人處世的態度就容易堅守原則,同時較激烈而徹底。基本理念或信仰一旦衝突,絕不退讓。有些基督徒厭離世間的污濁罪惡,便採取徹底出世的修行生活。但是也有的教派,譬如說新教中的喀爾文教派,就主張我們要在世界上努力地工作、積聚財富、繁榮興盛,以彰顯上帝的榮耀。根據西方偉大學者韋伯的研究,這一派跟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有很密切的關係。整個歐洲一直到今天,新教地區的商業一般而言還是比舊教地區發達的。前面提到在荷蘭教書的一位朋友,這位教授的家庭是從德國南部來的,他說:「德國南部信仰天主教,我們信仰天主教的人大多從事農業,不喜歡那些整天做生意北部人。」因為他們覺得做生意的都是靠買進賣出,不是自己親自手工作來創造出財富。他到了荷蘭以後,荷蘭人信仰新教,德國的北部人也是信仰新教,商業比較發達。這位教授就覺得這些新教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跟他們德國南部很不一樣,讓他頗不喜歡。新教就是俗稱的基督教,舊教就是所謂的天主教。其中新教是比較積極的、入世的教徒,對於世界有一種改造式的倫理。而舊教則較具社群性、保守性,重和諧並對於傳統有更多的尊重。
從整體來講,西方三大宗教裡面,猶太教、基督教、乃至於回教,他們都相信唯一的真神,因此對於此世界採取一種既疏離又激烈的態度。激烈的意思就是,他如果認為這是上帝的意思的話,拼命也要去執行。譬如新教認為上帝要他們在世界上繁榮,所以他們就拼命在世界上創造繁榮。而如果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遠離俗世中的罪惡,也可以完全出世地修行。這三個宗教的影響力都非常地巨大;而一神教的影響力為什麼都這樣巨大呢?因為他可以消滅其他的信仰,整合各種不同的社群,使得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與此同時,一神教相信至高的上帝,其價值體系自然傾向於與人所能想見的最高真、善、美的標準結合。人如果懂得超越世間的利害得失,熱烈地全心追求足以榮耀上帝的最高理想,自然會創造出燦爛的文明。
與此相比,我們的社會是多神的宗教,其文化水平就很參差不齊。固然拜佛菩薩同樣指向生命的最高價值與標準,可以有極高尚精神意義。然而如果拜什麼十八王公、孤魂野鬼、各種陰神、瘟神,乃至什麼都拜的迷信,則表現出的文化水平自然會低落。還有民眾為了發橫財而向神明要明牌,甚至化符念咒害人,什麼亂七八糟的花樣都有。然而在一神教裡頭,絕不可能有人敢跟上帝要明牌或請上帝幫忙做不義的事。因為至高的上帝的所代表的道德標準自然也是至高的,沒有信徒敢於向上帝祈求違背道義的事。然而在多神教底下,神明位階有高有低的,一般人固然不敢向觀世音菩薩、佛祖、媽祖、關公等正神要明牌,卻會向一些低位階的,乃至可能是什麼孤魂野鬼之類的要明牌。這就不免造成許多人心與社會的問題。一神教對於至高真、善、美的堅持,非常值得多神體系下的東方社會學習。
猶太教、回教與基督教在人類歷史上都曾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他們現在在世界上也依然占著重要乃至主要的地位。一神教的好處是紀律非常的嚴明,信仰非常地堅定,理想性很高、而且有助於組織成一個很大的社會,大家信仰相同的神,價值觀統一、秩序穩定。可是它仍然存在一些基本問題,是什麼問題呢?它的問題是其信仰與價值體系具有排他性甚至狹隘性。如前所述,這三個宗教彼此互相排斥,而且還斥得非常厲害。其中回教與基督教的對抗,更一直是人類史上的重大問題。一神教徒認為不信仰他們的宗教的人就是所謂的「異邦人」,而異邦人是不得神的拯救,甚至要下地獄或煉獄的。信徒們來至世上應當從事救世的征戰,讓將所有的人都變成成信徒,將所有世俗的文化都改造成符合教義的文化。所以傳統上,基督教或者回教所到之處,往往將原來的文化大加改造,而本土的信仰更要徹底摧毀,這是一神教的一個基本特色。這種狹隘性這不免引起文藝復興尤其是啟蒙運動以降西方內部的反抗,以及一切不同信仰者的抗議。第二個問題則是因為今天科學發達普遍的關係,很多人不太容易相信有一個絕對的、管一切的上帝。信仰是個人的事情,可是今天在歐洲的情況已經不是基督教的大本營了。真正的基督徒經常上教堂的比例,照他們的說法,也不過是百分之十幾,這是相當低的。許多教堂維持不下去,竟改成觀光景點。換言之,他們整體在信仰方面的情況很不理想。在美國,信仰的狀況比較普遍,可是這是在農村地區,尤其是南部,其信仰比較強烈。北部工商業比較發達,大城市也多,信仰則比較差,整個社會已經沒有辦法再用基督教作為整體價值的根源。前一陣子還在鬧一個新聞,有一個大法官要把十誡的碑放到法院的中間,最後被判違憲。他非常地生氣,不斷地抗議,鬧了半天。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到今天還是經常上演這種政教之間的抗爭問題,基督教在各方面的影響依然非常巨大。但是綜觀過去一百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力量是一步一步地退出所謂的公民社會,反而是世俗性的東西越來越強。這是當代西方文化發展的一個趨勢與危機。
三種一神教比較起來,在今天信仰較為強烈的是猶太人與回教徒,尤其是回教徒,其心理都有點特殊,他們有受壓迫的心理。以色列人覺得他受到壓迫,回教徒更覺得他受到西方的壓迫,這是他們信仰很熱烈的一個原因,然而這不是一個很平衡的狀態。歷史上回教已經壓抑了其內部的科學發展,而回教徒今天的強烈信仰更使得他們似乎要退回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心態。他們排斥一切的現代文明,因為那都是西方來的,他們要堅守其信仰的純正性,一切按照可蘭經所教導的去執行。於是諸位可以看到現在最常被提出來的問題就是像在伊朗或是在一些回教的基本教義派國家,女子完全不得外出工作,出門都要戴面紗,沒有所謂的現代的基本人權觀念。所以諸位可以看到,一神宗教一方面是偉大的力量,他主導了人類幾千年來文明的核心的要素,另一方面在現代的一神宗教也有他們的一些困境。若能借鑑於東方宗教與思想的開放心態,追求更高的統一,應該更為理想。
四、東方宗教:「神、人、萬物一體」的宗教
第二大類是東方的宗教,包含印度宗教、佛教、亞非薩滿教、民間宗教、中國道教、西藏傳統的本教、日本的神道教等等,種類繁多,有許多的共通性也有許多的差異,彼此間的影響與關係亦複雜,此處只能做一些最簡要的綜括。東方宗教中最重要的是印度教和佛教,另外道教與民間宗教對我們而言亦非常重要。印度可以說是最善於創造宗教的文化。佛教固然淵源於印度教,耆那、錫克以及歷史上各類的東方宗教,包含今天的許多重要的「新興宗教」,其基本型態與信念也幾乎都源於印度。中國的民間宗教與道教在信仰上可能源於薩滿教,然而後來既有內部的發展,又深受佛教的影響。東方宗教體系最大的特質是普遍相信「神人一體」、「萬物有靈」乃至「神、人、萬物一體」。因為相信人乃至萬物都具有神性,從而具有很強的宗教性質。「神、人、萬物一體」的宗教基本上認為人本質上和神是一樣的,而萬物只是人與神心念的衍生物。他們相信人與大梵天、諸天、三清或說佛同一本質,因此人都可以修成神佛的。他們同時相信「萬物有神」或「萬法唯心」,而神或人的「念力」也可以改變物質乃至整個世界。這跟一神教大不相同。一神教認為只有一個創造萬物的真神,人類是被祂所創造的,人不但永遠不可能成神,而且必須永遠聽從造物者的命令與戒律,這就是舊約中所強調律法的概念。人的心念也不可能改變物質,因為萬物皆為上帝所創造,一切只能依照上帝的安排。可是在東方的宗教,這個情況就很不一樣了。東方的宗教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能力修成佛、修成神。我們的本質與神、佛、仙人、大梵天是同一的。那我們今天為什麼會在這裡呢?而且為什麼我們常常受苦受難呢?基本上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被污染了,被我們自己錯誤的觀念所綁縛、限制了,因此我們還在塵世中受苦這裡。只要我們能夠洗去我們心靈上的污垢,去掉我們思想上的纏縛執著,我們就能夠回到和神、佛同樣的境界。
可是根據這些東方宗教的說法,我們要回歸神佛境界其實非常的困難,為什麼呢?因為從無始以來、從極久遠以來,我們生生世世都被人跟人之間,乃至於人跟事物之間的愛欲所綁住。舉一些眼前的例子,最近我們打開報紙看到好幾個女生被男朋友殺了,也經常看到親人朋友互相殘虐傷害這就是很典型的愛欲牽纏。這些是比較極端例子,不極端然而類似的情況則天天都在發生。例如回家看到親戚朋友之間暗潮洶湧、彼此不滿意等等,就是一種愛欲糾纏。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許多家裡面幾乎都是爭爭吵吵,紛爭不斷的。人生其實很辛苦,佛教與印度教對人生的苦看得特別深透。諸位看我們的父母或者是親戚朋友,他們其實許多人一輩子過得很辛苦。有的人是為了生活奔忙了一輩子,有的人總是跟親戚朋友糾纏不清,有的人則一直被自己的個性或慾望所綁俘。就算物質上需要大體滿足了,人還有許多難以滿足的情感與想望。人生的愛欲糾纏或恩怨情仇,不僅是人生的特質,而且很不幸的更是人生很核心的部分,因為人沒有物質的生活固然不行,可是光有了物質上的基礎,人還是沒有辦法快樂;人總是要家庭?但一有親人,又難免帶來許許多多的煩惱。父母、夫婦、兒女、親戚朋友,恩深怨多,彼此牽纏。有的人說:「新時代的人不需要親人,只要朋友。」然而過一陣子你就會發現自己非常孤單,沒有任何人在關鍵或困難的時期可以相信或者會伸出援手。如此一來,你又覺得很不安了。朋友們來來去去,跟親人是不一樣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朋友最重要,然而年紀一旦再長一點就知道,朋友是來來去去的。五年十年內是這堆朋友,下一個五年十年又是另一群朋友。朋友來來去去,最後在你旁邊的就是親人,只有親人會一直在你身邊,即使你長期生病、遇到危難、有任何需要,親人都會一直在一旁。而朋友呢?人一生中間,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成為終生的朋友,多了其實也不會是真正的朋友,而很多人甚至一直就沒有真正的朋友。這些親人摯友與我們的關係既然如此密切,大家的命運也自然就綁在一起,這種關係就叫愛欲牽纏,要從這個關係裡面解脫很難。
從儒家的觀點來看,這就是我們命定該努力的所在。而照佛教的講法,一般人在這裡頭是生生世世無法超越的,我們不知道輪迴了多少千百萬億世,都還在這裡,始終不斷。所以我們現在還在跟前世的、累世的這些親戚朋友仇人糾纏牽扯。甚至如一群人被編入同一班,成為同學,照佛教的講法,這裡頭就有很多的因緣存在;而夫婦與親人結的緣分,更不知是多少世的緣分積聚在一起所成就的。結來不易,解開亦難,所以人不斷在輪迴中受苦。這種宗教上的講法,是非對錯我們無法討論。我們只說它的說法是如此,而其影響則極為深遠。全世界相信此類說法的人,至少有十幾億人。真心相信其說法,會使人對於生命的一切,都能接受且能超脫。上焉者,更能洗淨自己在世間的污染及執著,發願拯救眾生疾苦,而對人類乃至一切生靈做出偉大的貢獻。
然而這一類的宗教目前在人類文明中的表現,似乎較為活力不足。其中印度是最典型的例子。作為東方宗教的發源地,印度文明的活力始終不甚充足。一般研究印度的學者對印度的看法通常是:印度是一個沒有辦法改變的國家,每個印度人好像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一切的事情都是累世以來的「業」所造成的。所以今天一個人是一個賤民,是因為他累世造的「業」;乃至於一般的平民,也把自身的窮困歸因於他們過去作了不好的事情,所以這一輩子是這個樣子,也就必然只能是這樣子。印度人依照這個原理又發展出了「種姓制度」(Caste),把人分成四大類(varnas),其中還不包括賤民,賤民是不列入任何一級的正常人之中的。賤民所吃過住過用過的地方,其他人是不能碰的,因為他是非常污穢、骯髒的,這在印度是最低的階級。四大類中間又分成好幾個小等(jatis),整個算起來有幾百種。印度傳統的社會階層劃分成幾百個細細的階層,每個階層又配合他們的職業與背景特質。而每個人被劃入一種階層後,就待在那個階層裡就不動了,他唯一能想的就是「我這一輩子要能夠償還我過去世所造的業,下一世我就不用再來受這種苦」。因為照印度宗教的說法,人生的本質是苦的,人世一切種種總之是會帶來痛苦,而你的「得」最後總之抵不上你的「失」,你以為的「得」通常只不過是因緣巧合。
從佛教來看,一個人要過的好要很多條件配合,要出問題,則只要一兩個重要的條件不足,譬如說眼瞎、腿壞,就很不幸了。按照統計,全世界平均大概只有一百人裡面才有一個擁有電腦。可是台灣的學生普遍能夠坐在很舒適的屋子裡頭抄筆記,擁有很漂亮的文具,女孩子可以穿著各式各樣美麗的衣服上學,男生也有各種名牌T-Shirt、NIKE球鞋這一類的東西,大家的生活似乎都挺講究的,這是何其幸運。我們今天可能覺得這些都是基本的,可是諸位要知道:這要多少因緣湊合才能夠擁有這一切的「好」,它們不是我們該有的或天生就一定會有的。如果一有戰亂,那大家就什麼都沒有了。而人類的戰爭是很多的,光是二十世紀人類就打了多少兩次世界大戰,而美國到現在還在跟伊拉克作戰。所以一個事情要「好」,是需要很多因緣湊合的。人隨便生個病、摔個跤、家裡面出了個事情,就會「不好」。人要「不好」很容易,要「好」卻很難,因為需要很多條件湊合在一起才會「好」。可是你就隨便出個什麼事情,就不好了。所以好的時候是少,人大部分的時間總是不太好的。因為世上的好本來就是要各方面不出問題,但怎麼可能各方面都不出問題呢?即使你本身不出問題,你的家人也有可能出問題。這不是個人的聰明才智或努力的問題,所以我們東方的宗教基本上認為人生是苦的,並且說「畢竟苦」,認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一切的好,終將成為過去。佛教與印度教基本上對人生持著就是這種種看法,而這種看法實為一種偉大的智慧。
然而這種說法容易讓人生較為消極,在佛教和印度教所流行的這些區域,其實近代以來他們的處境是比較悲哀的。印度的情況已如前述,緬甸至今為軍政府所控制,泰國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以前也長期為軍人所左右,近年來政治才較上軌道。而其中柬埔寨(高棉)的情況最慘,柬普寨原來百分之八十以上信仰佛教,而且信仰得非常虔誠,但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有一批人相信了毛派的馬克斯主義,想要徹底改變舊的社會制度,就由所謂的赤柬,把整個首都金邊的住民(當時金邊人口就相當於台北市,台北市也是兩百多萬人),全部流放到叢林裡去開荒,結果大部分人都死掉了。因為他們要剷除資本主義文明,認為那全是剝削的。赤柬當權的日子裏,柬普寨的人民被殺害的到達全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個在幾千年的佛教國家裡所發生的慘事。當然,歷史上信仰基督教、回教、與孔教的國家中,也曾經發生過各種慘事,不能就這樣怪罪他們所信仰的宗教。然而這也暴露出該文化原本隱藏的落後狀態。大抵所有的東南亞國家以佛教為多,他們的長處是安分守己。我到泰國去,看到老百姓幾乎都是很平和的,但不能不說,確實是有一些活力不足及散漫。這
目前台灣主流的佛教屬於「人間佛教」,強調入世修行,所以信仰者除自身修行外還積極地從事救世濟人的工作。可是大家要知道,人間佛教是一個新興的事物,它與出世傾向濃厚的傳統佛教有所不同。人間佛教由民初的太虛大師在江南一帶開始提倡,影響及於全中國。後來印順導師(既是太虛大師的學生也是朋友)與慈濟、法鼓山、佛光山等團體在台灣將其發揚光大。像現在的慈濟,他們作很多的慈善、教育等積極入世的事業。這一方面是大乘,也就是發菩薩願的佛教,是積極入世淑世的佛教;另一方面來說,它其實也是儒家化的佛教。它的作法及用心,比較積極入世,跟原來的傳統佛教情況不太一樣。佛教原本是以解決人生的「畢竟苦」為根本目標,還是以出離、出世為中心的。
東方的宗教,一方面可以讓人比較平和,幫人出離於現世的愛欲糾纏,教人不要以為這些情愛欲想就是人生的目標,結果成日在私人的情感慾望裡面糾纏不清。它要讓人懂得人天生便具有佛性,人本來是可以清靜無染、光明無礙,如同佛如神明一般。我們要去除掉現世的染執,回到光明寶珠般的清明本性,這樣我們才不會生生世世在塵世間中沈浮、受苦,不再受到各式各樣病痛的折磨,遭遇各式各樣的問題,被各式各樣的親戚朋友的問題以及個人解不開種種心結所煩惱。照佛教與東方宗教的傳統來看,這些煩惱都起於我們未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認識心性中光明如佛的本質。這些都是東方宗教給人們的偉大教訓。可是近代以來,東方宗教很不幸地在現代世界中遭遇到很大的困難,其中最為顯著者就是信仰東方宗教的地區普遍是落後的。落後的原因很多,當然不能都歸咎於宗教,然而宗教所造成的人生態度也確實有其影響。
我們上文說到第一類的宗教,尤其第一類宗教裡的基督新教,是最積極創造出現代文明的,它們和資本主義息息相關,在現世中以努力創造出財富與繁榮作為目標,甚至還和科學技術的發達形成一種有趣的關係:一方面拿科學當作工具,一方面又說理性不足以探索或認識上帝的價值。然而現代科學則不斷質疑宗教上的說法,並懷疑理性以外的事情。總的來說,西方現代文化是基督教加上科學所成立起來的,可是兩者的關係頗為緊張,這是西方現代文明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在西方文明中,基督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科學的價值在今天不需要多講,因為科學在現代社會中已成為一切教育的主軸,人人都學,也幾乎人人都認為該學。今天的問題反而在於:科學會跟傳統的信仰產生許多衝突。就西方來講,從十八世紀啟明時代以降,科學逐漸壓過了宗教。目前兩者雖然還能夠並存,但關係依然緊張。
而第二類的東方宗教情況是怎樣呢?在東方的宗教裡頭,情況卻是不然。早期科學對於東方宗教有許多批評,認為其各種信仰是迷信,而新近的趨勢卻恰恰不然。有一批學者,像兩岸清華物理系的教授,以及台大電機系的李嗣涔教授,特別喜歡拿科學方法來研究一些因為修練而產生的特異功能,也就是傳統所謂的神通或特殊能力。許多實驗顯示那些特異功能似乎不是假的,而具有一些可驗證的性質。東方的宗教人神一體的觀念相信人類可以透過修練而產生許多的「神通」,這些神通或特殊能力在台灣社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不需要特地介紹。打開報紙就可以看到某和尚或某異人有什麼特殊能力,甚至警探破案有時都會請廟裡的修行人來卜算。在我們的社會裡,經常可以聽到,甚至接觸到這類的東西。因此,目前在台灣科學雖然普及了,傳統宗教的信仰也依然普遍,這跟歐洲的情況頗為不同。剛才我們提到,在歐洲,科學大興的結果,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對於許多歐洲人而言,似乎總是難以有確切的證據證明上帝存在,所以很多人覺得信起來有困難。而東方宗教相信人皆有佛性與神性,人只要透過認真專一的修練、打坐,便有可能獲得一些特殊的能力,例如所謂的透視、他心通、預知、治疾病等種種的能力,這些現象在我們的社會流傳甚廣,很多人因此相信了鬼神。
目前的狀況是東方宗教方興未艾,然而這裡頭坦白講是有得也有失。我們每天一出門或多或少都會碰到好幾個廟觀,甚至走到捷運站的路上都會遇到一兩個廟觀,這在台灣社會似乎很平常。廟或觀裡頭常常都有乩童、廟公之類的人士,有些人據說能夠起乩、降神,但據科學統計發現,差不多有1/5的這些據說能夠起乩的人都有精神分裂的症狀,而他們平均的壽命大概比正常人少個二、三十歲。依照正信宗教的講法,起乩其實是鬼靈附身,並不是真正的神明,而是假託的鬼魂。鬼靈也是很聰明的,通常會說自己是什麼祖什麼神,其實只是些遊魂野鬼。若照科學的講法,起乩、降神概屬迷信,屬於詐欺或異常的心理現象。所以無論是依照宗教界或科學界的說法,起乩都不應該去信。類似的情況,在台灣那些幫人家治病、消災、解厄的廟觀很多,有很多乩童自稱是位階很高的神明顯靈降世,這一概不可信。依照正信宗教的說法,高階的神不可能降到人的身上。媽祖、觀音菩薩及一切正神那裡是人請得來的?一個凡人怎麼能夠一請就把他們請來呢?他們的修行當真是這麼高嗎?媽祖或觀音菩薩要救人,也不需要透過凡人的身體,祂要看你的心是不是好的,而不需要透過這樣低階的靈媒。所以被廟公、乩童一請就來的神,往往都是有問題的神,恐怕都是一些遊魂。以上是照正信宗教界的講法。而如果我們根本不相信鬼神或神靈附身之說,那就更不必說了。台灣信乩童、降神、明牌的太多太普遍了,請各位千萬不要因為他們似乎有所謂神通異能就信。有神通異能並不表示他的修行就是到了高深的境界,很多具有神通異能的人一樣個性不佳、亂搞男女關係、跟信徒收錢、背著信徒喝酒吃肉,花樣可多了。人的問題很多,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東方的民間宗教也容易出問題。一神教標準絕對,通常比較清淨。
東方宗教因為相信神人一體,所以當然多神,凡是修得好的最後都變成神,例如關公本來是人,死後變成神;媽祖原來是人,後來也變成神,這種情況很多。他們如果原來就是聖賢那可以這樣說,可是民間有很多像是有應公、五通神、十八王公這一些,那怎麼能算是神呢?他們只是橫死的人,或是些精怪罷了,大家不應胡亂去拜。除非他原來是聖賢,去拜那個聖賢還好,不是聖賢千萬不要隨便去拜,拜了以後引來孤魂野鬼附身,一點好處也沒有。人要信神,就要信最高標準的神,佛祖、觀音這些沒有問題,信什麼陰神、王爺之類的,只是給自己找麻煩。東方宗教強調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可以感應,神人一體,所以是一種多神的宗教。其長處在於人人可修可證,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然而另一方面就容易產生前述劣質信仰的流弊。另外從現代化的角度來看,它顯得入世的精神不夠,活力不足。這些都必需透過自我反省改造,才能也維持其本來的真精神,並開展出能與現代社會配合的宗教。
綜合而論,人類信仰的前兩大類型,第一類是一神教,強調神只有一個,我們是神所創造出來的。第二類相信神人乃至萬物同體的,主張我們本質上都是神、都是佛,是因為迷惑了、墮落了才變成人。這裡講的都是大宗教,小宗教就暫時不提了,而且勸大家不要去輕信這些小宗教與新興宗教。人的毛病既多又深,可說多一半是天使,少一半是魔鬼。只要是人都有很多的欲念與執著,一旦被賦予很大的權力與資源的時候,他便容易妄所欲為。宗教可以給予人最大的力量,所以宗教需要絕對的純潔與聖潔,否則就一定會出問題。億萬個人當中也難得有一個人可以做到真正聖潔的標準,所以教主或大師不是那麼容易有的。照佛教的說法,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十六億年之後才會有彌勒佛誕生,中間不會再有佛的。所以不可能像我們現在一天到晚看到這個活佛那個活佛,沒有那麼多佛,佛不隨便出現。我們這個世界,只有釋迦牟尼本師是佛。就人類而言,幾十億人當中也沒有一個可以達到完全聖潔的境界。不到那最高標準不能夠成佛,可是很多人還達不到那最高標準,而已經稱自己是教主或最高導師,這樣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就這一點而言,一神教在信仰與終極價值上強調絕對完美的態度,很值得學習。
五、天人合一的信仰:儒家與道家
人類第三類的信仰體系應以儒道兩家為代表,他們對世界的基本信念是天人合一,並在這種世界觀下孕育出悠久廣大的文明。嚴格說來,他們不談宇宙的究竟,所以不算是一種宗教。然而他們對於宇宙人生卻提出一套完整而合理的說法,所以也代表了一種信仰體系。而且似乎是一神與多神體系外,最合理而深刻的一套體系。
儒道兩家承認人的有限性,將重心放在可知可感的世間,而不談難知的神靈世界。他們不討論至高造物者的有無,不談輪迴因果,也並不認為人可以變成神。他們對於至善的嚮往,則表現在天人合一的信念之上。所謂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相信人的一切源於天,因此與天地自然具有同樣的性質與道理。人的一切源於天,所以人可以也應該效法天地。我們應該依循著大自然的道理,效法天地的悠久不息與剛健不移,效法天地的生生之德,同時效法天地的高明廣大與悠久博厚。天地能夠生出萬物,讓一切生命綿延不息,並且鼓勵生命朝豐富美盛的方向發展。所以儒道兩家都認為人也應當效法天地自然的道理,這就叫做天人合一。效法到了極致,稱之為聖人,次一級的稱為賢人,而一般人則應努力學聖人賢人。因為人有很多的缺點與問題,總是被很多的私欲與執著纏縛,問題重重、淺視近利,在各式各樣的煩惱與問題之中跳不出去;可是聖人賢人可以超脫出去,他們的心量廣大如天地,能夠包容各式各樣的事物,也有無窮的愛心去照顧別人。
人效法天地,並不是說人能夠做成神,而是說只要人願意,就能合乎並參贊天地化育的道理,從而可大可久,光明美好。儒家傳統上看重祭天、敬天、法天、崇聖、效聖、以聖人配天,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教義。在這套教義裡頭,因為要效法天地、學習聖人,所以很重視學問。為何重視學問呢?因為必須明白天地運行的道理,才能效法天地。所以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察鳥獸草木的情狀以及萬事萬物的得失。儒家是很重視學問讀書的,而且也看重人,將人看做天地的一份子,一個最靈明的組成。儒家看重做人,根據人們做人的高下得失,定其人品。也就是說,去觀察研究從古到今的人,做人怎麼樣是好,怎麼樣是不好。例如傳統上認為說秦始皇不好,因為他把老百姓整得好慘,所以是不好。那我們又為什麼說唐太宗好?因為唐太宗勤政愛民,他看到蝗蟲把稻穀都吃了,很難過,就拿一隻蝗蟲生吞下去,然後跟老天爺講:「蝗蟲去吃老百姓的穀子,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請你不要去吃老百姓的穀子,讓蝗蟲來吃我的肉好了。天下的罪過請都讓我一個人承擔,不要再去傷害老百姓了。」這樣子的皇帝確實不容易。你說這是迷信,可這是古人相信一切背後都有一個天意。唐太宗不僅賑災救濟的事做得好,而且照歷史記載,那一次的蝗災在此之後就突然就沒有了。對這些歷史上的人物,儒家都給予品評,像是堯、舜、禹、湯這些都是偉大的君主,他們將老百姓照顧得很好。而歷代末年有很多昏君荒淫無道,像桀、紂、漢靈帝之類。其實古往今來都是如此,每個朝代也都會出現好的皇帝與壞的皇帝。我們在社會上,也有的老闆是堯舜之君、有的老闆是桀紂之主,大家到時候就明白了。
儒學整個的重點和現代學術很不一樣。講究做人處世的道理,才是儒學的核心。現代學子到學校讀書學的是知識和技術,例如物理、化學、社會、歷史經營管理等種種,這些都是知識。學術界所研究各種分門別類的問題,其目標也都在追求精確的知識。可是知識的問題是無窮無盡的,因為以天地之大、事務之多、花樣翻新速度之快,個人的知識可以說極為有限。在自然科學方面還有一些原理原則可循,在人文社會學科方面,則是莫衷一是。即使在古代,知識就已經是無窮無盡,到了近代知識更是以幾何級數爆炸式地上漲。所以若是靠學通了世上的知識才懂得做人,那大概是沒有那一天了。
可是在做人處世方面,卻有一些從古到今不太改變的根本道理,這才是儒家與道家學術所研究的核心。例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即你自己不希望別人這樣對你,你也不要這樣對人家。你不希望人家無緣無故地打你罵你,你也不要無緣無故地打人罵人。這一種道理是亙古長存的,古時聖人把這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告訴人,這種道理基本上是不太變化的。這些道理為何不太變化呢,因為他們深植於人性以及天道之中。人性與天道從古至今幾乎沒什麼變化,所以做人處事的根本道理,也不需要有什麼變化。各時代的禮儀、法律、制度、習俗不同,做人處事的具體方式要因時而變,然而根本的、源頭的道理,總是出於同一個人性與天道,是沒什麼變化的。儒家的聖人及道家的真人,是以其深湛的智慧與修為,加以全生命的實踐鍛鍊,體證到人性與天道的「至廣大、盡精微」之處,所以能立教傳世,這與沈埋於無止境的知識網絡及符號之海的現代學人,有根本性的不同。
然而現代人對這一點可能產生懷疑,譬如說,一般人可能常常會覺得儒家壓抑女性,所以不僅不合時宜也要不得。其實你們可以去讀讀四書,也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是每一個華人都應該讀的書,所記載的是做人處世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原則。裡面並沒有講到要壓抑女性的話。對女性的壓抑其實是古代社會的結構與風俗長久以來累積所致。因為古代社會主要以大家族為主,而大家族的型態遠在孔子孟子之前就存在。中國從夏、商、周的時代以來,大體就已經是大家族社會了,而且現在我們的考古挖掘出來,甚至早在龍山、仰韶文化的時代,也就是還是新石器時代的時候,就已經是大家庭、大氏族了。為什麼中國古代社會是大家庭乃至於大氏族呢?首先是因為古代的人要求生存。古時人類生活在有猛獸、洪水、疾病環伺之處,個人很脆弱,難以在那樣的社會裡存活,而需要集體的保護。而且人的壽命從古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平均都滿低的。遠古的時候,人大多活到二十出頭,到了明清時代,死亡率依然很高,平均壽命也才不過三十多歲。當時的人壽命都很短,他們沒辦法活像現代人有時間去追求自由或各式各樣的想望與權利,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生存問題,個人離開集體難以獨存,所以集體的生存要比個人的生存更重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都說自由戀愛是人權,不自由戀愛就覺得人生沒意思。然而以前的人生活是很困難的,自由戀愛組成的自然就是小家庭,那麼如果一對夫妻結婚沒幾年,先生就過世的話,妻子怎麼辦呢?當時候人的平均壽命那麼低,誰來照顧妻子及小孩呢?難道改嫁就能解決問題嗎?女人帶了小孩是很難改嫁的,其他男人也不願意找這個麻煩。而如果生活在大家庭裡,家人會將一路撫養她和她的小孩。所以在那個時代,受到經濟與社會條件的制約,大家族其實較有利於個人的生存。古代人的生老病死都在家裡頭,醫院、警察局是消防隊、保險公司乃至學校的功能都由家族分擔,而絕大部分的人也在家族事業中工作。所以對古人來講,家族就是一個小社會,所有現今外頭的公司行號、政府與社會機關的功能,在古代大多由家族來負擔,所以家族整體的重要性就比個人的自由來的重要太多了。所謂「國之本在家」,一切的社會經濟的機制均以家族為其中心家族體制的重要性遠超過現代人的想像。女性的地位在這種家族體系中,確實難以伸張了。女性確實受到壓抑,因為女人必須去配合這個以父系為主軸的家族。現在的女性則越來越不想參與家族裡的事,最好公婆及親戚關係越少越好,這是現代社會的趨勢,這是因為小家庭可以生存了,而原來大家族所負擔的生與養,從醫院、學校、消防隊、警察局、公司到保險等等各式各樣的功能,外面社會都可以負擔了,所以小家庭漸漸成為社會主流。
提到儒家,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家庭倫理的有關教訓,所以先從家庭開始談起,以讓諸位瞭解其基本性質。其實儒學源於一些賢人針對他們所見的社會文化,所提出改善的慧見與辦法。然而人類的缺點及其社會的困難多了,實際政治與社會中的問題也因此永遠不斷,我麼不能因而抹殺這些賢人的用心與德性。儒家所講做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大體上經過幾千年的考驗,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太違背的情況。譬如說,讀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裡最重要的一章。就以這一章來看的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個肯定句還是疑問句呢?它是一個帶有肯定勸勉意味的句子,而基本上,還是個問句。這是孔子問各位:「你每天上課上學,開不開心啊?」你回答說:「好痛苦啊」,孔子就會說:「唉,你要好好想想要怎麼讓自己開心哪!如果你讀得那麼辛苦、這麼難過,可能是你沒有掌握到要點吧?」「學而時習之」本來應當是一件快樂的事,可是你怎麼不開心呢?「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一方面是肯定的,一方面是提出疑問的。基本上人如果去讀書,應該是快樂的,如果不快樂的話,就應當好好想想。他不命令你一定快樂,而是要我們自己去體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意思是說:朋友從遠方來開不開心啊?朋友從遙遠的地方來跟你相聚,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不也是一件開心的事嗎?那你開不開心啊?要你去想一想。
諸如此類,儒家一方面對人生有所教訓,另一方面也要讓我們有思考的自由與自己詢問的自由。他一方面肯定人生,並教你一條美好的路。可是他也要你自己反身自問,要是你不反身自問,孔子也拿你沒辦法,你學習得很痛苦,不知道反求諸己,他也拿你沒有辦法。如果朋友讓你很難過,是不是你在交朋友方面出了什麼問題呢?你如果不反省,他也沒有辦法為你解決。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社會上有很多人,甚至大多數的人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都覺得自己低成就,覺得自己的能力不止於此,怎麼會只在這個地位呢?這是一個極普遍的現象。其實大多數人的聰明才智的確相差有限,可是為什麼人在社會上的成就有天壤之別呢?這多半是內在與外在的種種問題糾纏使然。外在的問題,就像前文提到家庭裡的愛欲糾纏、起起伏伏,綁得人很難做事情。而有的人不煩家庭的事,煩的是自己的事情,比如說外表長得怎麼樣,或現在交的朋友好不好,整天在煩惱的情況下,心裡面總覺得會自卑、會害怕、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這些問題太普遍了。所以往往都不是聰明才智的問題,往往都是人跟人之間的問題居多。其次當然也有客觀環境的限制,例如說家境狀況不好、所處偏僻無文等等,但是這種狀況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自己覺得懷才不遇的人可多了。於是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瞭解你,而你也不生氣的人,這樣豈不像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嗎?你說「不然,我就是很生氣」,孔子也只能嘆氣說「你這樣很痛苦啊!」所以諸位要知道,大凡社會上這些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認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因為外在的、內在的、各式各樣的原因使得自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你老是認為這些是痛苦與煩惱的話,你就想想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生真正的完成不在於是不是被別人肯定與別人是否認為你有價值上頭,而是說我自己內在、內心是不是平安,是不是心安理得。做人只要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沒有做出對不起人的事情,我已經盡力做我的事情,我因為種種內在外在的原因使我今天只能在這個地位,那麼我就是這個地位了,我不要為這個事情心裡覺得很生氣,很不平。
論語開始的這三句話,表現了傳統儒家的思想裡頭所講的一些基本的道理。這些做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大體上經得起現代的考驗。雖然廣義的儒家傳統中也有一部份不是所謂根本原理,而是一些配合了當時社會結構的作法,譬如說大家族及男系主導的家庭與社會制度等等,這些過去社會所造成的習俗或制度在今天應當要改革,不應該再如此。換言之,那種受限於過時的社會結構與經濟狀態而產生的作法是應當去除,可是有一些基本的原理原則仍可以留存。剛剛提到儒家種種的講法,其核心是在做人處世,而做人處世的原則是合乎良知本性並效法天地自然的道理,儒家要人們深刻地認識天所賦予我們的本性,然後用心體認應當這樣做或那樣做的道理。這是儒家的教訓,大體上和現代化社會不相違背,可是他一樣也面臨了一些基本問題。
儒家在現代的問題是什麼呢?東方的社會傳統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所以在政治、社會乃至於家庭方面,有不少比較僵化的地方。那些僵化的地方碰到了新時代的需要,一時轉型不過來。固然儒家的傳統造就了整個東方的文明,諸位要知道,包含中國、韓國、日本、越南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大體而言最核心的價值是儒家價值,以前叫做儒釋道,但其基本價值是儒家的,然後有佛家跟道家相輔,這是幾千年來大體的狀態。諸位可能說我實在不明白我跟儒家有什麼關係,但你們一旦有機會出國,就比較容易明白中西之間實在有許多根本的差異。雖然西方人現在是一個不太信上帝的基督教國家,也就是說,他不再那麼虔誠,但他倫理與價值體系的基底依然是基督教。而老中,或者說大多數的華人,大體上來講,是不再談孔子的儒家。其實信仰體系個東西影響很深,比如說,對於華人來講,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通常就是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他人生中的一切種種離不開親人朋友,這是他生命的核心。這和西方人不太一樣,對於有真正宗教信仰的西方人來講,他人生最重要的是面對上帝。如果不信上帝呢,則往往以個人的追求為主。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洋人如果夫婦情感上發生問題,很容易就離婚。有一位朋友嫁給老外,過了幾年,兩人的生活表面也都可以,但是有一天她老公醒來之後,對她說:「對不起,我不再愛你了,我沒有辦法繼續和你生活。」然後打包行李就離開了,我朋友只能傻在那裡。這是很典型而的例子。大家現在也可能很羨慕這種自由自在、不要勉強的風格,然而諸位要知道,在我們社會裡,這種方式是很難做到的。,即使在可見的未來,大概也做不到,而且坦白講,女生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如果台灣的男生也像老外一樣,只要自己認為我不再愛你了,然後打個包包就走,那我想我們台灣的家庭大概只剩少部分還存在,其他的男人大概就通通跑光了。華人的婚姻不是靠愛情來維繫的,光是這一點,講到人生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可以看出雙方的差異有多大。從這一點上,諸位可以看到儒家的影響還是很深的。
儒家的核心的價值不訴諸於宗教,他並不需要你有特別的修練,儒家就講一個平常的、普通的人性。因此他的道理比較平易近人。大家如果有機會讀讀論語、孟子,會發現儒家所講的道理都是很平易的,不是什麼高深偉大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平常人生,也就是所謂庸言庸行,亦即也就是中庸之道。這些道理乍聽平常,卻不容易丟去。可是近現代人為什麼把儒家打擊得這麼慘呢?不是說要把線裝書拋到茅坑裡去嗎?這是五四時代吳稚輝的名言。這跟我們現代化早期的失敗和被西方人打敗有密切的關係,不見得是思想本身有那麼大的錯誤。當然儒家也有他的問題,但大體來說其基本的道理還是能夠延續的。
另外要講道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最重要的莫過於效法自然,而不要拘執於世間的種種觀念跟制度。自然界是極其豐富的,而且是變化莫測的。諸位仰觀天象,每一天的天氣,你能夠預測嗎?氣象局擁有相當進步的科技都還是常常預測不準,遑論一般去。如果你到大自然裡頭走走,這裡面是極其豐富,花樣極多的。道家說:人要認識到自己的渺小,人沒有辦法徹底掌握天地自然,所以要「順應」,人要學著遵從自然界的道理,而不要一直想著要人定勝天。這種思想和我們現代的環保思想其實是相近的。早先的西方人都認為說人是可以征服大自然的,然而人類役使自然了兩百年下來,把大自然搞得一團糟:現在兩極冰山在融解、海平面在上漲,搞不好全世界沿海的城市將來都會被淹沒,。而各種工業化的污染,以及對於自然資源與能量的過渡耗用,更使現代人看起來像是地球的敗家子。道家則強調人要順應大自然,而順應大自然首先要謙卑,把自己的成見放下來,不要覺得人所知道的一切了不得。諸位要知道,人其實天生喜歡自以為是的,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地位高或地位低,都容易自以為是。因為如果人不自以為是,他就會覺得:「那我要怎麼做呢?」人需要自信才能活,因為需要自信,所以就發展出了一種很普遍的流弊,也就是自以為是。因為自以為是,人不管知道多或者知道少,都會覺得我知道的就是對的。在這個情況底下,他自然就會照著他所相信的去做。而道家反覆對我們說:千萬要注意啊,無論再厲害的人所知道的,其實也不過就只是這世界的一點點,而這世界的道理無窮無盡的,你千萬不能拿你所知道的這一點點事情,就認為那是對的,就是一切。道家說儒家最大的毛病就是這樣,儒家老說這樣是對的、那樣是對的,但是事情複雜、變化的花樣很多,必須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順應當時的情況,拋掉成見,才能夠靈敏地處理當時的情境,然後也才能夠順應複雜的、微妙的變化,從而悠然而行。道家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叫「庖丁解牛」,他說:一般屠夫如果要把一頭牛切開,是拿刀子去劈去砍,這樣子的話,刀鋒可能不到一個月就會開始有缺口了,這個刀子是比喻我們人的心靈,比喻人的作為,你用刀去砍去劈,覺得自己很厲害,其實你也傷到自己的刀。。比較高明的庖丁不會拿刀去砍骨頭,但還是會卡到關節或切到硬的地方,不過那是比較有技巧一點、比較悠遊的作法,雖然還是會東碰西撞的。這就好比我們一般人,同樣處在困難的生活環境底下,有的人很固執,他或許不出一個月就掛掉了,而另外有一種人頭腦比較精明,看情況稍微有一點變化就跟著變通,他也許可以撐上一年才掛掉。在「庖丁解牛」的譬喻裡,庖丁說:「我下刀的時候心情很平靜,眼裡也不見全牛,我只看到我要下刀的地方,而且我是『批大郤,導大窾』,順著牛的肌理紋路遊動,所以不要說是碰到骨頭,我連關節錯雜的地方,都能夠自然地解開。碰到盤根錯節的地方時,我就『視為止,行為遲』,目光和動作都緩慢下來,感覺到那個細微適切的地方才動刀,然後謋然已解。所有盤根錯節的地方都豁然解開。所以我的刀子過了十九年,還像剛剛從磨刀石上拿開一樣地新。」這可以說是做人處世至高的藝術。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盤根錯節的事,例如在立法院裡政治人物經常重砲互擊,一會哭一會大怒的,這對自己的心靈乃至身體都是是很傷的。
社會上一方面是一群人懷才不遇,另一方面是一群人彼此過招。很多人的才份沒有發揮出來,就是懷才不遇,而也有許多人的際遇很好,其才能發揮出來,卻喜歡與人鬥與人比。道家勸人不要這樣,無論得意、失意都要順其自然,心中要永遠逍遙自在。道家的思想,坦白講是非常了不起的,他首先指出人要瞭解自己的限制,不要以為自己所知的東西是多麼了不起,要永遠覺得自己的心裡是一種空空無所有的狀態,所以老子說「當其無有車之用」,內心要到達一種空靈、謙虛的境界。當你內心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心裡面就會很安靜。而若一旦面臨複雜困難的環境的時候,也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掌控所有的狀況,你只能在每一個環節上努力,在每一個環節上作恰當的事。這樣一種徹底因勢利導的作法,是人生極高的藝術。
整體而言,儒道兩家的世界觀與其嚮往都是天人合一。,前述「庖丁解牛」的譬喻,就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道理,也就是人去尊重天然的道理。「天人合一」這話聽起來很抽象,其實並不抽象,重點在人要尊重天然自然的道理,依著天然自然的道理去走,就逐漸能懂得「天人合一」。儒家為什麼也講天人合一?儒家最高的聖人境界其實正是要達到天所賦予的人性最高境界,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所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儒家要指導這個社會,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儒家教條多了一點,但實際上其目標在於要人去依循天然之理。儒家常常講天德、天理、天道、天心、天命,這一切種種都是人本有也而當依循的。在這前提之下,人生的道理和天然的道理融合在「天人合一」的信仰體系。比起第一、二類的信仰體系,這一類的思想比較不會和科學產生違背,因為他不是建立在神、佛、上帝、因果輪迴的信仰之上,所以跟現代文明比較沒有衝突。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他也並不像西方的科學,因為西方科學的重點是要拿一套邏輯、數學等等具有很清楚嚴明定義的語言去掌握確切的知識,而儒道兩家更多的是一種全生命的智慧和藝術。所以儒道兩家是偏於智慧和藝術的,而科學是比較理性的,兩者雖不太一樣,但並不衝突。
六、結論
如前文所言,人類的信仰體系可分為三大類,這些是延續了幾千年,並依然在影響乃至指導人類文化最基本的思想。諸位可能會說這些信仰體系都是過去式,其實不然。現代流行的思想不過才一兩百年,其根基還淺,對人性與天地之道的瞭解未必深刻,還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有不少人可能以為現在所流行的種種和宗教、儒釋道好像都沒有關係。我們現代人認為人就是人,是一種生物或動物,然後我們有很多的技術,重點是滿足自己的慾望,讓自己活的自由自在,這就是現代人,而底下世界靠自由、民主、科學、法治就能維持。這樣的想法就把人想得太簡單了。因為人絕不是說滿足了各式各樣物質的慾望與生理的需要就會滿足的,人的麻煩多半在心裡。譬如說現在人常煩惱手機或車子不夠新、不夠炫,是因為你身邊有很多同儕使用的手機或車子很新又很炫,於是你覺得很煩惱。這基本上是一個人際關係的問題,而不是因為你沒有更新的手機或車子就活不下去,所以它當然不是一個具體物質的問題。之所以造成現代人痛苦煩惱的,絕大多數是有關人的問題,而不是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我們現在的人和古代相比,個個都是千萬富翁了,舉個例子: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抽水馬桶可以用,但在法國路易十五的時候,才第一次在凡爾賽宮裡出現抽水馬桶,而那離現在不過兩百年。兩百年前全歐洲最有權勢的君王才得以使用抽水馬桶,在那之前全歐洲,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比不上現代人。換言之,生活在現代的你的生活已經夠好了,你有抽水馬桶可用,已經比路易15(至少比路易14)強。但你還是不斷地繼續煩惱著。所以從古以來,要解決人生的煩惱,靠的是信仰體系、偉大的思想。
這三大系的信仰體系各有長短,比較起來,一神教的價值體系清楚嚴明,容易教導人積極地追求最高的的真、善、美境界。東方的宗教亦有他的長處,因為他較容易以驗證,驗證的方式是透過修行。一般民間宗教固然容易發生流弊,但如佛教則同樣引導人積極追求生命的最高價值。在宗教之外,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價值也非常高,像儒道兩家的思想,對於人性與天道都有深切的認識,而值得我們不斷學習與研究。這三大信仰體系,各有長處,並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去提升生命的境界。他們所揭櫫的人生道理,實在有太多彼此相通、相發明的地方。人類有太多的缺點與限制,所以宇宙最高的真理,並不容易被人知道。會通這三類信仰體系所各自發明的道理,我們或許更能深入瞭解那至高而遍在的真理。
中國與廣大的華人社會的原生信仰體系,以儒道兩家思想為主,其影響亦最為深遠。儒道兩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入世,一方面也有其悠久廣大的嚮往。其長處在於順應天道與人性,重視人與人及人與天地的和諧,其道理平易近人,讓人樂觀積極、愛人愛世、處處可安。然而其流弊卻是因為要照顧的面向太多,容易陷入流俗,將一切事物攪在一起,從而缺乏原則性、理想性、邏輯性。其整體化與有機化(organismic)的世界觀,雖然圓融,卻有缺乏分析性以及不看重普遍規律(laws of nature and natural law)的問題。儒家雖然建立了世界與人間秩序卻容易僵化,因此需要道家與宗教來解脫其禮教、名教的束縛。儒道兩家都重此世,因此其流弊在於不容易超越世間種種,因而需要有出世的宗教來提升其靈性的純粹度。除此之外,「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誠然美好,然而社會上卻依然需要宗教來照管有關神靈界、永恆界、以及眾生苦海無邊的問題。一個理想的社會,只靠儒道兩家依然難以構成,前述東方與西方的宗教,對於儒道兩家為基底所構成的中國社會,實頗有互補的作用。其中神人乃至萬物一體的東方宗教,與儒道「天人合一」的信仰相近,所以更容易被接受,且早已融入華人世界,成為儒、釋、道並立且互補的局面。然而此局面的「超越性」、律則性與可操作性不足,因而在近代多處落後,西方淵源於一神教及希臘的「超越價值及理性」頗值得這個體系學習。反過來說,西方的「超越價值及理性」,在二十世紀中遭受一連串的批判而搖搖欲墜,亦可向東方「天人合一」及「神、人、萬物」一體的思想,吸收養分,而追求更高的境界。
人類各大信仰體系,各有其長處,亦各有其短處。就邏輯與語言上來說,各個信仰自成體系,彼此頗有衝突之處。然而人類若要追求更高的智慧與境界,就必需超越邏輯名言的限制,在由文字固定的教義之外,別尋融會貫通之處。如此,我們或許可以更進一步地超越人的有限性,而得到更完整的智慧。上蒼或曰人類的歷史讓這麼多種不同的信仰體系與宗教並存,或許也是在教人尋求更高的綜合吧。
問題討論:
一、 東方的傳統,除了一般民俗的、節慶的,以及一些裝飾性的事物以外,還有沒有一些更深刻的價值呢?
二、 東西方的思想與文化若各有其意義,那彼此的得失,及互相之間的關係又應該如何?是否有可能兼取其長呢?
三、 各大信仰體系與文明之間,經常有許多衝突,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乃至處理這些衝突?
參考書目:
1. 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1997)
2. 朱熹,《四書集註》
3.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商務,1993)
4. 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1979)
5. Craig, Albert M.(et al.) 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6th Edition.
[1]本文為演講稿,意在通俗,論事不免力求簡明化並有其時代針對性,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希望讀者勿以學術論文的標準要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