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的現代意義
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
孔子的學說,自從清末以來,便不斷受到國人的嚴厲批評。這些批評的重點,一則是認為孔子必須為中國歷史上以及中國現況中的各種問題負責,二則是認為孔子的學說縱使在歷史上有其一定的價值,但是基本上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整體而言,便是認為以孔子學說為中心所發展出的傳統文化,不僅遠不如現代西方,而且是現代化的阻礙。因為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道路走得極為艱辛坎坷,中國舊社會比起現代西方來又似乎是處處落後,所以國人對於孔子快速地失去了信心,甚至希望去之而後快。在過去一百年的中國學術、文化界,孔子的學說不僅不受人重視,並且是一個不斷遭受批判與攻擊的對象。清末民初以來,諸如功利主義、軍國民主義、自由主義、民主思想、進化論、無政府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實驗主義、科學主義、社會主義、馬列主義等思想,成為國人從各種角度攻擊孔子學說的利器。其中尤其是馬列主義,在表面上融合了前述各種主義的長處,而為廣大的年輕知識份子所崇信,對於孔子與傳統文化的攻擊尤為劇烈而全面。帶著除舊佈新的熱情,馬列主義領導中國走入共產革命的激烈路線,孔子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也因此遭受到數千年所未有的打擊。
近代各種主義與思想對孔子的批評,從一個同情的眼光來看,亦各有其道理。然而中國人百年來批判傳統及革命犧牲的結果,不過成就了一個既不真正現代化,更未能保存傳統優點的國家。反觀東鄰的日本,從明治維新的時代,便採取「和魂洋才」的路線──以傳統精神與文化為基礎,盡量引入西方的長處。不僅其現代化遠較中國成功,日本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熱心保存,亦使他們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言人。相形之下,今天中國的社會與文化,不中不西,粗俗混亂,比起日本來實在差得太遠。這不僅使我們深深懷疑中國近現代以來,將傳統與現代對立的革命路線,到底是否明智?
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來看,儒學與現代世界的二元對立,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說法。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的實際經驗,可以說明孔子學說不但不與現代事物對立,而且可以促進現代化的完成,並進一步批判現代化的許多根本性問題。現代化起於西方,有其複雜深厚的背景,對於所有非西方文明而言,都是一個絕大的挑戰。曠觀人類的現代史,在所有非西方地區中,現代化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日本、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而這幾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均立基於孔子學說。另外如東南亞的華人,也是引領整個東南亞地區邁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反觀中國大陸,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在批判否定儒學傳統,其現代化的程度卻遠不如日本與亞洲四小龍。這其中的是非得失,豈非明白可見!
如果進一步將儒家化地區與其他非西方文明相比,則孔子學說有利於現代化的事實,將更為清楚。全世界的非西方文明,除了廣義的儒學流佈區外,主要有回教文明、印度教佛教文明與非洲文明。回教文明與印度教佛教文明各自擁有十幾億人口,合起來幾乎佔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卻對於現代化都有很深的排斥。回教文明至今與西方文明衝突不斷,而印度乃至一些佛教國家對於西方文明也有很深的反感。北非大抵為老回教區,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文化淺演。南北非洲的現代化步調均相當遲緩,並且戰爭不斷。唯有東亞乃至東南亞的儒家化區域,不僅最能欣賞、吸收西方文化,並對現代文明的缺失,有種種的反省。這種現象,經過長期的歷史與各個不同國家的驗證,絕非偶然。
孔子學說為何有助於這些地區的現代化呢?其根本原因首先在於孔子是個偉大的學者與教育家,所以受孔子影響的地方,莫不重視學術與教育。因為重視學術,所以這些地方的讀書人,而不是僧侶,都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能對其文化的發展,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讀書人的特色是思想開通,並且能深入瞭解現代化的必要性,及其所需的各種精微複雜的知識。他們上而影響政治,下而決定教育與文化發展的方向。當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對於現代化的理解日漸深刻,而其政治、教育與文化事業也日漸擴大深入時,整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自然同時提升。反觀其他非西方的文明,其文化、教育甚至政治的走向往往掌握在僧侶之手。這些僧侶們不僅不容易真正瞭解現代化的必要,更難以掌握其背後所需要的複雜知識。更嚴重的是,出家人為了保持其宗教的純潔與完整,往往對於現代化有很深的排斥感。這使得這些宗教性文明難以真正的現代化。至於一些文化淺演的國家,只知崇尚武力或財富,根本缺乏一個知識階層,其現代化的程度,當然更為不足。
孔子一生所學所行的另一個主要目標是致力於政治的改善,以求完成一個理想的政府。因為重視政治,所以儒學對於東亞各國的政治都有決定性影響,幫助這些國家較現代西方各國更早完成諸如大一統國家、各級政府組織與專業官僚體制的建構。這些傳統機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同十八、九世紀的西方王國,都必須進一步經過從君主制到民主制的轉化。然而如果沒有傳統的政治基礎與經驗,東亞國家不但無法抵抗西方的侵略,也無法順利建構一個有效率的現代政府。相較於回教地區、印度、佛教國家、非洲地區、拉丁美洲的各種政治,我們不能不說儒家化國家的政治一般較為進步。中國曾經是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其政治現代化與民主化的過程雖然艱難,中國人卻依然表現出政治上卓越的操作力與凝聚力,而逐漸將成為世界上一等一的超級大國。至於在臺灣的中國人,更已完成了民主化的改造。這就舉世而言,都是難能可貴的成就。
然而無論中國大陸與臺灣的政治都仍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改革。孔子高度重視政治的合理性與理想性,中國歷代的讀書人也因此一向熱心於政治的改良。這個傳統一直影響到現代與當代的中國人。馬列主義曾經是中國人所普遍信奉的最高真理,好幾代的中國人前仆後繼地走上這條道路,使它在過去發生絕大的作用。如今這個信仰崩潰了,不僅共產政權因此失去了他的合理與合法性,中國人也走向了失落、頹廢乃至腐化的道路。如何創建一個更合理的現代政府,並重建中華民族的政治與社會倫理,不能不說是中國人未來的一項艱鉅挑戰。至於在台灣的知識份子,無論在解嚴前後,都對於政府體制有許多的批評,正是因為這些批評,才加速了政治的改革,而完成民主的轉型。然而在這轉型之初,內部的問題也實在不少,這有賴於讀書人與全民作進一步的努力。綜合言之,目前海峽兩岸,尤其是中國大陸的政治實仍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孔子的政治理想主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從一個更根本的角度來說,孔子學說的本質性特點是對於倫理與道德的重視。倫理是人與人相處的合理方式,道德則是做人該有的原則軌範。倫理與道德破滅,人生人世不僅將一團混亂,而且將產生嚴重的失落與空虛感。所以一切的學術、教育、文化、政治都必須以倫理與道德為其基礎。孔子一生極重視倫理與道德的培養。他一再提出「仁」與「禮」兩大德目,教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一種對人以及對於萬事萬物的親愛與尊重。本乎仁與禮,孔子的學說,內而直指人心人性的根本,外而指導人生的實踐。他所建立的倫理與道德體系,不僅是中華乃至周邊民族數千年所賴以存立的根基,也是人類倫理與文化史上的偉大成就。人類各大文明的倫理與道德之基礎大抵均在於宗教,唯獨中國文明靠著一套本乎人性與理性的孔子學說,竟也能長期維持一套高水準的倫理與道德體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幾近奇蹟式的表現。因為有了孔子學說,數千年來中國人做人處事大抵能維持一定的標準與共通的理想。孔子的教訓維持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秩序,安定了人心與人生,培養了敬業樂群的態度,並帶動了人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如果沒有這些元素,中國乃至周邊諸文明絕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然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一般中國人並不懂得欣賞自己文明的根基,反而處處以推翻舊倫理、舊道德,迎向自由解放,為新時代的需要。殊不知自由解放必須以現代的社會制度與秩序為基礎,而所謂現代的社會制度與秩序,無論中西,並無法離開傳統的倫理與道德而長存。過度的自由解放必將腐蝕我們現在所賴以存立的一切制度與秩序。隨著孔子與儒學的式微,中國人的心靈世界日益空虛,個人的品格快速腐化,人與人之間缺乏溫情與互信,家庭與社會逐漸失序。這種種現象,逼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孔子學說的現代意義。如果我們不能積極面對中國社會的倫理與道德體系已經崩潰的事實,則中國的未來,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
就文化的其他層面而言,孔子學說在現代世界亦有其積極的意義。孔子雖然不是個經濟學家,然而孔子論政主張庶之、富之、而後教之。所以孔子對於發展經濟,實在有一番開明而務實的見解。歷代的儒者大都重視民生,即現代所謂經濟問題,這與偏重出世與精神層面的僧侶大為不同。中國人在世間勤奮務實的特性,與此有密切的關係。華人所在之處,經濟都非常發達。這便是傳統文化中務實與勤奮特質的表現。然而孔子提倡「富而好禮」、「富而後教」,要人絕不能停留在只知賺錢享樂的階段。這對於今天的中國人而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訓。孔子愛好大自然,他時常與弟子出遊於山林水澤,這對於性靈的陶養,有莫大的好處。孔子又很愛護一切生命,重視環境的保護。後代的中國讀書人受他的影響,也普遍愛惜天地萬物,強調民胞物與的精神,而能與大自然長期的和諧相處。孔子本身是個文學家,又是個音樂家,並對古典舞蹈與藝術有很深的造詣。他所留下來的有關文學藝術方面的教訓,促使中國文化在這些方面有高度的發展。傳統的讀書人講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並十分注重生活的品味。這些精緻的文化遺產,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被大量的踐踏,反而在日本得到部分的保存,這不能不讓我們炎黃子孫感到汗顏。物質的累積,只是生活的基礎。如果缺乏文化的滋潤,生命將依然感受到空虛與貧乏。孔子多方面的興趣與成就,依然可以做為我們的模範。
如前所述,孔子的學說對於儒家化國家的現代化實有其積極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認的,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與文化各方面的表現,仍大抵不及西方國家。僅是作為非西方國家中的佼佼者,似乎並不足以證明孔子學說的現代價值。就這一點而言,我們首先要瞭解這些國家在短短百餘年間,或甚至是數十年間完成西方國家經過數百年才走過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轉型,實在已經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東方文明未來是否能迎頭趕上,並超越西方文明的成就,主要看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努力。而孔子學說可以是我們發展創造的一個重要資源。孔子學說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有助於現代化的進程,更能夠對於現代化中衍生的問題,提出批判與可能的答案。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疏離,倫理與道德漸次崩潰,孔子對於這類問題的睿智卓見,早經長期歷史的證明,而可以對現代人的生命有無窮的啟發。現代人慾望氾濫、人心不安、家庭解體、意義失落。這些問題雖有其社會經濟的淵源,其本質卻與人性一樣古老。孔子對於人心人性的洞察,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現代世界崇尚民主法治,中國大陸與臺灣的政治也的確需要進一步落實民主法治。然而只是民主法治並不足以造成一個理想的社會,孔子所說的「仁」與「禮」,即一種彼此長有情意與尊重的狀態,才是一個理想社會所應有的真實內涵。現代社會首重經濟發展,孔子也重視人的經濟生活。然而社會富裕了,需要進一步提升它的文化品質。物質充足了,需要進一步豐富人的心靈內涵。人生不能由物質與經濟因素來主導,否則必然痛感意義的失落。關於人心、人倫、人世與文化,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便指點出他們的理想境界。這些境界,乍看平凡無奇,其中卻含有洞澈人心人性的至高哲理。時代雖然進步,人類的社會離這些境界還很遙遠。孔子所提出的理想,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的偉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