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吳展良,一九五八年出生於臺灣,祖籍貴州三穗。自幼喜好閱讀與思考,初高中階段開始廣泛接觸西方當代思想、科學與文學,企圖文理兼修,篤信科學理智及批判精神。因凡事反思批判,對於人生、文化與社會開始充滿疑惑,長期窮索而不得其解,深感痛苦。發現西方當代思想亦滿紙虛無遑惑,高中後期開始對東方傳統學術文化發生興趣。上大學後本科為臺灣大學機械系,課餘卻全然致力於中西人文及社會學科。師從錢穆先生及其門下先進弟子,在錢先生素書樓前後聽課八年,從學十年,因而略窺儒學門徑,並以其為終身職志。大學畢業後,進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當時一心用力於理學及中華傳統學術文化,體認到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世界觀及文化與現代西方思想文化根本大異。碩士論文以「朱熹之理學與史學研究」為題,於此初有闡發。碩士畢業後赴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在學期間興趣廣泛,於西方文化、史學、哲學、社會科學、藝術均有所窺。其間最有興趣之題目為中西思想文化交會中所產生的根本性問題,經困思橫慮,博士論文最後以"Western Rationalism and the Chinese Mind: Counter-Enlightenment and Philosophy of Life in China, 1915-27"為題,企圖指出中國心靈與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在現代思想史中所展現的根本衝突,及中華思想心靈自身的基本走向,於一九九三年獲得博士學位,旋即返國服務。

返台後長期在臺大歷史系任教,繼續從中西交會及比較文化的觀點,探索中華文化與人生的前途。學院內的主要研究範圍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宋代思想文化史與比較中西思想文化。其長期研究的核心議題為中國思想文化演變的自身脈絡以及中國學術思想及文化所面對的現代挑戰。學院外則海闊天空,於古今中外之學術文化、政治社會、宗教藝術均保持長期的興趣。其核心關懷則為生命與文化的道路與道理。

因為認識到中國傳統學術文化有迥異於現代西方學術文化的根性,對於中學與西學,一向主張必須兩存而分治。治學方法上前期主張先循古法以求真正進入傳統,而後用現代方法研究分析。中期主張中西學術各有家法,當嚴格篤守,分別治之,辯證前進。近數年來則主張有主有輔,平日分而治之,各存其真。經過長期與國內外各界的交流接觸,個人相信中華人文學術的未來,應以儒學立其基礎,以西方現代學術促其發展,並以佛、道之學增益其內涵。不以儒學立基礎,中華文化將無以自立。修身、齊家、理群、治國、平天下的大業皆無真正著落,各級人文教育工作者亦有做人品質與境界低落,學術水平低迷的問題。不注入現代學術的活水,則中華人文學術容易面向單一,故步自封,難以開出新局。不兼習佛、道之學,則於宇宙人生廣大深微的道理,不易有真正的慧解。故於全體學術文化上主張融通古今中外,但對於個人,則主張學分主輔,以求深入成局。(2012/1/30一稿, 2012/6/18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