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的挑戰與人類文明未來(待定稿)

吳展良

大綱

一. 現代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1) 以資本主義為核心特質

商業文明:貿易,十字軍東征的推波助瀾

政治助力:法規和政府的幫助(寡頭政治) vs.歐洲政治趨勢(封建→王國)

政府組織為商業存在vs.傳統上為宗教、政治而存在

發展過程:義大利→荷蘭→英國→法國等其他歐陸國家

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世俗文明發展下的希臘與羅馬文化之復興

(2) 工業革命的位置:所謂如虎添翼─”虎”是資本主義(主體),”翼”是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下的分工化。虎為本體。

第一次工業革命(18th):分工才是重點,科技並非關鍵。

第二次工業革命(19th):熱力、動力、機械等新科技產生重大影響。興起社會主義的反動。

(3)城市文明與市民自治隨著資本主義興起

王權和封建勢力對立下,中產階級的興起,促成民主政治,形成自治城市

(4) 資本主義的關鍵性

(5)法治的起源及基礎:信仰及共和體制,輔以理性精神。(中國社會則以親族團體為中心,化家為國,故先人情、再說理、最後論法)

(6)小結

1.資本主義 → 城市文明 → 工業革命→民主政治(法治另有宗教與城邦體制的源頭)

*馬克斯:生產方式決定歷史與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發展至高潮時產生社會主義

2.現代化之破親族及傳統關係 →理性與數字化管理

二. 現代文明的基本特質與危機

(1) 市場機能的左右,深入社會每一個層面,乃至學術文化界,形成激烈的競爭

優點:效率、量化;缺點:人心的失落。

(2) 人的原子化與個體化

(3) 理性主義及其反動

現代性vs.浪漫主義(19th)

現代性vs.存在主義(20th)

→人心的情感依憑: 西方─上帝的信仰;中國─宗族倫理

(4) 現代化本質是「歐洲人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良」

(5) 現代文明核心問題:人的原子化嚴重,家庭的崩壞

(6) 西方現代文明的關鍵問題在於「基督宗教的衰落」

關於生命問題,哲學卻促使其更複雜,失落核心價值。對於個體化的西方人而言,人生的意義奠基於”對永恆事物與生命的肯定。”

//(7)歐美日等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提升速度有限,面對生態危機及難以永續發展的問題。個體化人生的奮進力道亦有限,成功者有限,多數個體不安無力。歐美日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已從高峰往下走。

(8)自由民主法治體制的價值亦從高峰往下走。顯現出多方面的問題。

三. 中華暨世界文化的可能發展

(1) 必須吸收西方現代化的各種基本要素

(2) 東西方文明風水輪流轉

先進文明vs.後進文明(學習前者的優點,避免其缺點,關鍵在了解自己)

(3) 現代化與目前各地文化水平

歐洲(北>中>南)→美國(白人菁英)→日本(離棄自身傳統,高峰已過)

→新興中的國家:中國、印度、回教國家

(4) 東亞文明的”親緣團體”:家庭塑造人性

(5)中華文明有何長處能面對現代文明的缺失?

東西文明一偏重整體性,一偏重個體性。

//未完成:(6)東亞新經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結合,重視社會建設與社區發展的新經濟。個體性與整體性的結合。傳統社會倫理結構的繼承與新生產及生活方式的結合。家族企業,集體企業,股份企業,新型態企業的創建與新倫理的實驗。

(7)中華新政治:菁英民主體制的建構

(8)新社會文化:個體與整體的平衡;核心家庭、家族、社區、國家、天下的均衡發展。

結語:文明之間的截長補短與平衡共生

一、現代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現代文明的核心特質─資本主義]

現代文明極其複雜,若企圖對其特質提出一些綜括性的說明,既不容易,又難免受到各種批評。然而這種綜括性的認識,又很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其基本性質,若不誇大其作用,應有其一定的意義,所以敝人不揣淺陋,僅提出個人長期研究與思考後的一點看法。

現代文明從一開始最核心的特質應是「資本主義」。許多史家從文藝復興開始討論歐洲從中世紀近到現代的巨大變化。然而文藝復興其實是以義大利地區的商業革命為背景。商業革命首先在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區發生,連帶影響到米蘭以及其他的城邦。當時的義大利分成許多城邦,其中以威尼斯最早發達。西元一千年左右,其經濟已經相當繁榮,雄霸地中海,成為貿易型帝國。史家黃仁宇在《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一書中作過統計,以威尼斯與同期的明朝相比,威尼斯的稅收約等於整個明王朝。但威尼斯城才只有十萬人口,而明朝多達一億多人,差異十分巨大。由此可見當時義大利商業革命下,所積聚的財富非常可觀。而威尼完全以貿易、商業為命脈,早期甚至是由海盜劫掠而來。有生意時經商,沒生意就當海盜。

現在威尼斯只是一座城市,但歷史上曾長期維持了帝國的形式。威尼斯利用十字軍東征的機會,控制了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地區。宗教信仰強烈的十字軍武士,需要威尼斯商人的船隻載他們到征戰的目的地;代價則是為威尼斯攻下一些地區、擊潰某些敵軍,或是承諾付給將來佔領區域的稅收。這些佔領區的貿易自然也都歸於威尼斯。由於威尼斯帝國是藉由十字軍東征的機緣興起,所以它的經濟來源是經營整個地區的貿易,不耕種、不紡織,同時因為面積狹小,也沒有工業可言,只有一些簡單而相當精緻的密集工業如香水業之類。

不僅威尼斯,許多義大利的城邦也都從事貿易。基本上是商業文明,配合各種的作坊,但還沒有工業革命。威尼斯已經有許多新式的商業技術,從記帳、交易、買賣、契約等種種商業法規,都十分完備。整個政府的組織運作都配合商業,跟傳統的政府組織大不相同。當時歐洲大陸正要從比較分散的封建國家,慢慢凝聚成一個個小王國,到了十四、十五世紀之後,更形成了大王國。這些國家,由君王及其貴族主導一切。然而威尼斯等義大利城邦恰恰與歐洲大陸反其道而行。威尼斯是由一群巨商形成的寡頭政權,從中選舉一位主要的領導人,並由商團議會制衡,等於是由一群有力量的商人共治。這個型態與現代的國家類型較類似。古代國家最關切的事物,不是經濟而是政治,然後是宗教與倫紀的指導。威尼斯整個政府卻是為了商業運行而設計,資產階級組成政府的主要部分,但還不是日後興起的中產階級,而是有力的大商人。現代社會評斷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績,主要是看經濟成長率,一旦經濟成長沒有起色,就受到嚴厲批評,甚至被迫下台。這種型態,最早見於威尼斯等義大利城邦。

現代西方首先發展出資本主義,接著創造出以提昇人民財產為目標的國家運作方式,使得財富與國力高速提昇。這套辦法,開始於威尼斯等義大利諸小國,然後傳到荷蘭。荷蘭經過新教革命,也就是對西班牙的獨立革命之後,慢慢的發展出資本主義。因為荷蘭也是靠海的國家,荷蘭人認為自己是warehouse文化,像是一間不斷買進買出的大商號。然後資本主義又發展到英國,英國也進行大規模的貿易買賣。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文明的第一個特色,就是都從沿海進行買賣、大量商業,規模較小的國家開始發展;因為這些國家比較容易脫離傳統的、中世紀的、以宗教跟政治為中心的國家形態,而可以很快速的提升國家生產力。資本主義先在沿海地區發展,然後才慢慢的擴充到歐陸大國。

[工業革命的位置]

再進一步,大部分經濟史家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固然利用了蒸氣機與紡織機等機械,但主要提升生產力的其實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亦即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說的Division of Labor,也就是分工。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開宗明義提出,如果只由一個人製作一根針,從打鐵線、拉直、切截、磨弄,一天頂多生產二十根針;但如果分工,每個人只作一部份,將打鐵、切、磨、穿孔等等各個流程分開,幾個人一天能生產幾千根針,平均生產量遠高於個人。擁有資本者,便可以輕易地組織人群,透過分工,大幅提升生產力已創造利潤。這一套透過分工而提高生產力的辦法,配合所謂理性的「經濟人」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動機,成為現代文明至今最主要的推動力量。社會主義雖然有些反動批評,可是無法遏止資本主義的趨勢。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大陸,最後也不得不回頭走資本主義的路程。

根據經濟史家的研究,第一次工業革命對於經濟生產的幫助其實很有限,並不是當時提升生產力的關鍵。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就並非如此。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西元十八世紀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最主要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受威尼斯、荷蘭等國家商業化的傾向啟發,明白大量交流物資,從而分工生產的道理。到十九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新的技術及科學理論發展,無論是熱力學、動力學、機械,對於經濟發展都有很大幫助,尤其機械方面更是如此,所以早期有「機械為工業之母」的說法。第二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環繞機械發明。西元二十世紀以後,加入電器、電子等新產品。各種新科技使生產革命的情勢如虎添翼。老虎是資本主義,翼則是科技,變革的本質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才是現代文明的首要與核心特色,工業化後起而且是輔助。許多社會主義國家不明白這個道理,即使工業化之後,生產力依然嚴重落後,無法與資本主義國家匹敵。

[城市文明與市民自治隨著資本主義興起]

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城市文明也同時興起,兩者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歐洲地區最早發達的城市就是這些義大利城市。在這些城市裡,最早發展出獨立於教皇或國王的權力。荷蘭的城市也較早獲得獨立,與其經濟力量強大直接相關。城市獲得特許稱為Chartered City,表示該城市得到皇帝或國王的許可,成為自治的城市,也就是相對於封建領主的獨立城市。自治城市的經濟主要依靠商業跟工業,而其工業事實上也依靠商業的支持。歐洲開始出現大量的貿易、交通,原本各種封建障礙慢慢被掃除。除了各種封建特權外,以往封建領主的武力優勢是一般老百姓無法對抗的,可是隨著新式武器出現,封建領主的雄偉城堡、深壕逐漸失去效用。於此同時,封建勢力因為發動十字軍東征而消磨,再隨著王權提升,聯合中產或資產階級對付封建領主,封建領主的勢力漸漸移轉到王權跟從事商業與工業的資產及中產階級手上,這就是歐洲從封建到現代的基本過程。

封建領主住城堡,商人資產階級住城市。為了城市的安全及繁榮發展,資產階級設立了城市自治機構。現代歐洲的每一個市鎮裡,其中心地帶通常豎立著兩棟最主要的建築,一棟教堂,另外一棟就是市政廳。兩棟建築往往在中心廣場旁,或正對,或並排,這是市鎮政治與心靈的中心。以荷蘭為例,很多小城的市政廳都非常宏偉,位於市鎮中最重要的位置。良好而高度自治化的市政,是歐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歐洲今日的城市與其附屬的鄉村大抵都非常美麗而整潔。這主要必須歸功於那些脫離封建、追求獨立、自由、自主的商人們,經過長期跟貴族爭權,所建立的自治機構。我曾碰到一位荷蘭人,指著高高的市政廳塔樓說:「我去年就坐在市政廳裡,大家議決某些議題。每過幾年,就換另外一批人。」這是輪流而純粹的市民自治。這種自治組織是歐洲社會與政治健全發展的至要基礎。[1]

[市民自治與民主、法治的起源]

市民自治配合經濟發展,就成為現代經濟、政治乃至於法律的基礎。一些追求獨立、自由、自主的商人,之後加上一般的自由民,脫離封建的束縛,在城市裡追求自治,形成自治的機構與政治習慣。這些人透過對上帝的信仰,建立普遍的倫理跟道德法則。他們相信一切事物、約定,都認為背後有上帝監督,人必須對自己發的誓或簽的字負完全責任,形成現代文明的基礎。之後民主政治也從同樣的基礎發展,隨著經濟資本的力量增強,王權無法繼續控制人民,人民的水準提高,於是自治的程度也隨之提高。其中當然也包括封建領主跟王權的鬥爭,譬如說西元十三世紀英國的《大憲章》,所謂民主政治的早期起源,便是這種鬥爭的產物。但是西元十七世紀光榮革命之後,逐漸加入大量資產與中產階級的力量。

資產與中產階級興起,成為現代民主制的基石,並非一朝一夕。隨著商業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產階級、現代生產方式、都市文明逐漸擴張,取代原本的封建領主,接著取代王權,形成現代以自由體系,或以自由思想為中心的文明。經濟上是自由主義,政治上是自由民主主義配合法治主義。二十世紀末,隨著共產主義式微,文明的進展在許多層面確實像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說:以自由主義作為「人類歷史的終結」。人類無法脫離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經濟、政治、社會,並以此作為人類的未來。雖然說歷史不可能終結,自由主義也未必就是人類歷史最後的答案。但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作為現代文明的主要推動力量,卻不能不重視。

[資本主義的關鍵性]

從資本主義及城市發展這段歷史,可知自由與民主是後起的,乃至於科技對於人類的影響也是在資本主義之後。資本主義是歐洲脫離封建的核心力量,在這點上馬克思的理論應該是正確的,馬克思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西方經濟史家,他認為生產力的變化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轉移,而生產力的核心在於生產方式,當封建的生產方式無法增加生產力時,新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資本主義將逐漸取代它,形成新的社會,這是歐洲現代化的關鍵。

依據嚴格的馬克思主義,中國跟蘇聯根本不應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因為馬克思認為當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峰,其生產力無可再進的時候,才會進入下一階段的社會主義。所以馬克思原本預言最早發生社會主義革命的是英國、德國這些產業先進國家。中國跟蘇聯共產黨因為其他種種複雜的歷史原因而冒進,最後還是紛紛回頭補資本主義與自由經濟的課,可見資本主義的重要。嚴格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國家無法超前進入社會主義這點是正確的。至於為何落後國家反而紛紛率先走向社會主義,是因為反殖民與反帝國主義的政治原因,那是歷史發展的插曲。

[法治的本原]

現代文明的成長,首先是從資本主義產生城市文明,接著大量運用科技,提升生產力,中產階級人數隨之增加,產生現代的民主。至於法治則另有源頭,西方法治起源於兩河流域,最早是蘇美人的烏爾法典(c. 2050 BC)等規範,然後是巴比倫人的《漢摩拉比法典》。《漢摩拉比法典》源於蘇美人的法典,其根本是對神的信仰,所以例如《漢摩拉比法典》刻石頂端的圖就是一位天神坐著,漢摩拉比立在祂面前,神把法典交給漢摩拉比。聖經裡《十誡》也是上帝刻在石頭上交給摩西,對神的信仰就是西方法治的源頭。

所以基本上,一個不信神的民族難以走上真正的法治,中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因為從歷史來看,法治的基礎其實是對神的信仰,這也是西方法治的源頭如此深遠的根本原因。近代西方法治的成功,最主要的關鍵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使得人人守法,因為上帝一直監察著所有的人,人不敢不守上帝的律法。中國人則是講「情理法」,人情、人跟人的關係、親情父子才是第一要件,然後再講道理,情理都講不通才輪到法,講到法就惡劣了,撕破臉了,這是傳統的觀念。

自由民主、人人自由獨立的社會需要法治,否則無從約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一定要有民主跟法治。這樣的現代文明,尤其在全球化的時代,正以無比的高速向全世界擴張,全世界的古老文明紛紛被轉化:例如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度走向社會主義,現在回頭走資本主義,雖然因其本身種姓社會的傳統,很多文化不容易打破,但改變依然十分快速。

二、現代文明的基本特質與危機

[資本主義所構成的現代生活方式之基本特色]

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變革,最主要特色就是人逐漸從傳統階級跟caste中解放,無論中國或印度都是如此;印度的傳統是種姓階級,中國則是家族、宗族。解放之後恰恰成為黃仁宇所說,可以被數字管理的對象。資本主義的一大特色,就是所有事物都要能以數字管理,每個人有一定的薪資,一家公司考量員工的薪資,多寡不同的薪資代表不同的工作,人也為了錢做各種辛苦的事情,所有物資都要以數字管理,土地也都如此,而最核心的東西是capital,所以稱為capitalism,簡單講就是每樣事物都有其價錢。一般認為資本主義是有效率的,在於任何事情都能以最低成本達到要求,無論要求高低。資本主義下,一樣產品的競爭力,就在於能以最低成本達到買方要求,因此需要不斷翻新生產方式、材料或製造流程。以數字化、價格化的管理,最容易達成目標。

資本主義所構成的現代生活,特色之一是一切事情都價格化。所有人、物、地,都是透過資本的角度,訂下一個特定的price。各種事物透過市場運作,無論是資本市場或銷售市場、勞務市場,得到最佳的分配,展現資本主義的最佳效率。所謂「看不見的手」,就是運用市場機制得到最佳分配,一切都是Adam Smith所講的,每樣事物都變成一個price。

第二個特色是原子化。首先是人的原子化,每個人變成一個原子化的個體,對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不再是跟家人、朋友、親族或社會的關係,主導個人的,逐漸是勞務與資本市場的對價關係。當人把自己看成一個獨立、自由、原子般的個體,自然就要在整個勞務市場裡爭取個人最佳的意義。

以上不僅在商品與人力市場,甚至在知識的市場裡也是這麼運作的。以領袖全世界的美國大學為例,知識市場的運作規則是:每一位教授最重要的任務是帶領研究生做出新的發明,而衡量知識產出價值的機制,依據的是達爾文主義的兩個原則,mutation(變異),和natural selection(天擇)。一位知名教授是這麼描述自己的世界的:政府有很多研究基金(grant),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申請研究基金,研究基金下來以後,教授帶著研究生衝成果,並將其發表在各種期刊上。最重要的是要有特殊性的創造,一旦有特殊性的創造,就是mutation,這個變異如果在知識的場域,好比是資本市場的生產場域勝出的話,就成為物競天擇法則下的一個存活者。這就是美國領導全世界的知識產出方式。在這種市場規則下,大學裡的研究人員當然就是早上進研究室,很晚才出來,經常沒日沒夜地過日子。每個人都希望mutation發生,因為這種運作法則,除了天分與學養,相當程度上依賴的是機率。所有人都努力研究尖端科學與技術,最後是誰研究出來,當然跟聰明才智有關,但在條件差異不大的情形下,確實也取決於機率。基本上美國這種知識運作是資本主義式的運作,美國領先世界依靠的是大量投入基金,經過挑選、同儕評判(peer review),淘汰成就不足的人。好手才拿到基金,最後看誰能夠最早發表研究成果,超出現有的知識領域。[2]

[現代文明的本質及其問題]

現代文明無比的powerful,因為在生產力、知識的產出,乃至於每個人獲得的自由、機會、獨立性似乎都是前所未有的。個人的意識型態也越來越個人主義化,也就是原子化的個人。衡量人一生的成就,就是個人能夠在這個巨大的市場、競爭場域裡頭,到達什麼位置,所以現在每個小孩都從幼稚園就開始訓練才藝、創造力、想像力、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訓練都是為了準備未來的競爭。

這種生存方式的好處就不多介紹;至於反面的效應,可以從這一、兩百年的文學裡面讀到,對於人性狀態越來越失落、迷惘、乃至於悲哀,最後是人心普遍的不安感受。這一切在西方,最早從浪漫主義(Romanticism)就開始,Romanticism是對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巨大反動。啟蒙運動其實是現代文明的世界觀第一次成形,Adam Smith就是啟蒙運動時代的人,這股思潮蘊含著原子化個人的概念,認為一切事物都可以理性的方式,甚至科學的方式加以操縱宰制,是現代世界觀的源頭。

[浪漫主義與存在主義的批判]

隨著啟蒙運動,立刻是浪漫主義的反動。最早的浪漫主義者是起源於德國新教的Pietism,虔信徒,這群人受不了機械化、物質化、數字化的生活方式,而首先提倡,上帝創造的世界是有生命的,一切事物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人們只需看著窗外的樹木、樹葉便能體會;當然現在窗外也看不到樹木樹葉,都是資本主義、機械文明、科學文明的產物。但若能觀察樹木,會發現每一片葉子都跟樹木是一體的,每個人跟世界上的每一樣事物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上帝所造的世界,充滿了光、喜樂和生命的感動,可是工業革命、啟蒙運動帶來的科學、理智、一切事情分化的世界,讓人們覺得彼此割裂。知名的英國浪漫主義作家Carlyle,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叫做Sartor Resartus,翻成中文是《縫縫補補的裁縫匠》。大意是現代文明製造出來的世界是縫縫補補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人的理智、理性認識的有限知識縫補而成,像是拼湊出的一件衣服。Carlyle認為生命的真實並非如此,拼湊出的人生只會讓人們覺得所有事物,以終極來講都是沒有意義的,人生的真諦還是在於對於永恆生命的肯定。而永恆的生命對浪漫主義者來講,是要探索自己靈魂深處的一些事物,而每個人所認識的都不一樣,但是通常帶有宗教性的精神,因為歐洲文明的靈魂就是基督教,而現代文明恰恰是施予這個靈魂的不斷打擊,所以浪漫主義者其實是基督教對於現代文明第一步的批判。

對現代文明的批判浪潮,在西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又有Existentialism,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延續了浪漫主義對現代文明的深沈批判,儘管人擁有一切,可還是覺得生命是空虛的、人生是荒謬的。人不再相信上帝,沒有這個超越的意義及存有的源頭,人等於是被拋擲到世界上,成為一種沒有意義的被創造物(creature)。存在主義經過了長期的奮鬥,從西元十九世紀末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六零年代,對歐洲人的心靈產生了巨大影響。現代化起於歐洲,因此最早理解現代化毛病的也是歐洲人,在這方面,亞洲文化圈還是徒子徒孫,不太明白現代化的基礎及其問題。存在主義者雖然激烈奮鬥,最後還是無法抵擋「上帝已死」所產生的問題,人還是不免成為被拋擲到世界上,孤獨的、原子化的、割裂的個別個體。

三、中華暨世界文化的可能發展

[東西方社會基本組織方式的不同]

西方近現代是比較分析性、原子化取向的文明,跟比較重視整體性的中華文明有根本性的差異。中華文明之所以重視整體性,與其社會政治的組織方式有直接關係。三代以降,中華社會就以親族團體作為最基本的組織原理,延伸至政治變成一種擴大的親族關係。這種社會,自然重視親朋過於成就、感情過於理知、禮教過於法律、關係過於規定、整體過於個體。與西方古典希臘羅馬世界,尤其是近現代世界構成強烈的對比。

現代化的世界裡,人跟人的情感也再無保障,對西方人而言,人跟人的情感是依靠對上帝的信仰獲得保障;東方人的情感維繫則有賴於家族的根深蒂固。根據考古的成果,從夏商周三代以來整個中華文明,核心的政治社會組織就是氏族。所以到現代講「國家」,國還帶了一個家;英文裡nation或state跟家都毫無關係,中國人卻口口聲聲愛國愛家,這是中華文明裡很特殊的現象。古人說化家為國,國是家的情感擴大,所以對東方人來講,情感組成狀態是從家族擴大到鄰里,擴大到更大的社會,然後到天下,以前叫做修齊治平,一切是由個人、家庭擴大,及於天下。

東方社會裡,親族組織是一切的核心,因此講「情理法」,古人的想法很清楚,既然人存在的基礎是一切親族關係的擴大,當然情是最重要的,但還不足,仍然必須講理;但在家裡當然只能講情理,跟自己的父母子女講法是很難過的事情。但西方人還是講法,父母子女間有許多法律規範,很多觀念是法律概念的延伸,因為西方一開始就是從獨立的個體出發。西方人從上古時期開始親族關係就沒有那麼重要,比較重要的是地緣關係。西方人「國」的構成定義,傳統上是超越血緣的,血緣構成的不算國家,也因此西方人看中國是國又不像國,認為十分奇怪。

譬如說希臘羅馬的市民間,既不是血緣、也不是親族的擴大,維繫這個群體的是共同的宗教,人人都是市民(citizen)。還有一點是一般人忽略的,西方的國是城的擴大,中國的國是家的擴大:早期西方的國都是城,譬如羅馬是一座城市控制了整個世界,羅馬帝國的核心是羅馬城,所以叫Rome。而希臘是一群城邦,每一個城邦各有自己的認同中心,辨別是否屬於同一個城邦、社會的根據是信仰的宗教,信仰同一個宗教的,就屬於同一城邦。這種辨別方式淵源甚古,兩河流域也都如此,從兩河流域、希臘、羅馬以來,西方的國就是以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一座城作為核心。因此人跟人之間最主要的關係不是親緣或血緣關係,而是共同的宗教、法治、society,這樣的組成使得人與人之間有很多權利義務的關係,個體性也就比較強。所以現代學習西方的法治、自由、平等、獨立如此困難的原因就在此,西方在這條路上幾千年了,所以很自然;對我們則不易深入。

現代化是不斷改良與延伸歐洲的生活方式,所以對西方人而言,現代化是很自然的。如果長期仔細觀察歐洲,就會發現現代化不是一套觀念,如果說現代化是一套自由主義、民主思想、法治、科技……等等,都是淺乎言哉;應該是對歐洲生活方式的進一步精鍊、鍛造,而這套生活方式淵源甚古,西方人的文明因為其歷史因素,偏向於比較超越血緣、自由獨立、平等,這樣的關係是西方人的社會基礎。

然而一旦不信仰上帝以後,西方的文明發展就陷入了困境。這困境就是人跟人的情感無法長期聯繫,因為西方文明的傳統裡親緣關係不強,對獨立自由的個體而言,最佳的利益不是長期維繫一個家庭。目前法國人可說是公認的人類文明共同指標,因此這點看法國人的生活方式就很清楚,越來越多法國人過著不結婚的獨立個體生活,大約只有六分之一處在比較穩定的婚姻裡,學校裡面的學生多屬非婚生的小孩。

而法國的當代文學連續幾年都是陰暗、慘澹、絕望、自殺、嗑藥、吸毒的主題獲得大獎肯定,可見現代化生活的模範。一方面人無比的自由,享有最高的文化、美感享受,可是對於文明的前景卻是非常黯淡,而關鍵是在於家庭的破壞。以近來法國一部最近得大獎的文學作品為例,其內容是:兩兄弟被母親帶大,這位母親什麼都喜歡,就是不太喜歡養小孩。兩兄弟因此缺乏愛的情況下長大,各自走上不同的路程,一個變成學者,不斷創作、發表,異常卓越優秀,因為內在越痛苦不安,拼命投入的力量就越強,做事時六親不認,透過成就感證明自己的存在跟意義。故事裡這位主角非常優秀,可是最後還是走向崩潰。另外一位則是完全不相信知識,走上縱欲之路,能玩什麼就玩什麼,當然玩女人是最主要的,但最後也是崩潰。作者似乎在說子女如果缺乏父母的愛,無論如何成就卓越,或是恣情縱欲,還是無法填補內心深處的洞,註定了絕望。親緣關係的疏離現在是歐洲人的大問題,而且難以解決,因為成為原子化的個人以後,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都是自己的成就,而依據現代崇尚的理性運作,基本上就是人越來越獨立、疏離。

藝術也是如此,藝術是任何事情都要style或design;design離style還很遠,但首先要有design,進步到style,最後才有personal style。當代藝術的核心概念就是style,巴黎有一條藝術街,街上那些畫廊、藝廊,每一家就是不同的style,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表現的都是陰暗慘澹。現代世界如果無法脫離困境,就是走上這條路途。因為藝術表現的是藝術家的內心,越敏感越artistic的人,就越能感受到當代的陰暗。

因此看來現代文明的前景實在不太樂觀,法國人調查本國人對於法國文化前景的看法,悲觀的遠多於樂觀的,他們認為所有創造性的事物都已經被發掘光了。這樣文化的趨勢只會下沈,不會上升,而且歐洲decline的速度是滿快的,不只是經濟,文化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其實是基督教的衰弱,作為基礎的基督教垮掉之後,人不知道怎麼做人處事。哲學固然發達,但也只能把人搞得更複雜,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哲學,無法匡救整個文化。

此外歐洲早期的哲學家雖然對社會影響很大,但越晚進的哲學家,影響力也逐漸縮減,雖然歐洲人還是提倡哲學,法國高中生考試卷的哲學性恐怕比敝國哲學系畢業生還強一些,哲學是存在法國的language與血液裡頭,這是幾千年來的文化。但是一個思維深刻的民族,還是很難面對當前的問題。

如此看來,人類文明的前景可能會風水輪流轉。人類歷史上也經常發生,通常一種先進的生產、組織方式(包括武裝)崛起以後,等到爛熟之際,若一個後進的民族除了學習,還能發揮本身文明的長處,就能吸收先進者的長處而避免缺點,但重點是後進的文明必須懂得自己原本文明的長處。由這個觀點看來,下一個崛起的很可能是亞洲文明,目前在經濟上已經有態勢了,但在文化上還差很遠,因為目前的亞洲文明毫無自信可言,政治、社會也通常亂七八糟。但現代文明的核心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如果亞洲文明能有效掌握這種生產方式,並且設法避免其缺點的話,還是有希望的。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能成為現代的模樣,實在是各種條件的集合:特殊歷史背景的法治、宗教,及從掙脫出離散的封建制的城市文明。至於完備的民主政治,則是早先封建制度下,封建領主跟王權的鬥爭,又加入中產階級等因素而成就。這些要素及演變過程,大多是偶然的,所以很多人會說歐洲的現代化無法複製。但是最終形成的優越生產方式,乃至於社會政治的組織方式,人人都可以學習,但會改變其內涵。西元二十世紀前期在亞洲都是橘越淮為枳,民主不像民主,法治不像法治,自由也不像自由,原本文化固有的情理法又亂七八糟,這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日本與歐美]

整個世界就文化而言,現在全世界水準最高的地方毫無疑問還是歐洲。社會秩序最好的地方是北歐,其次中歐,然後南歐。美國的文化跟歐洲是差一截的;但是就講文化自信來講,日本文化上的自信明顯差美國一截。亞洲沒有什麼文化自信,因為一切改革都以歐洲的文明作為模範進行,對自己的文化,講到底,感到沒有真正價值可言。例如在東京等大都會,年輕人都在學美國。一位美國的朋友跟我說到了日本,「White man is king」。這種情況下,日本哪有文化自信可言。不僅日本,台灣與亞洲各地大抵皆如此。

客觀來講歐洲是現代最優美的地方,生活水平、藝術、知識,都比美國高一大截,美國的水平也比日本人高;不過美國是一個大熔爐,社會裡有許多人種,水平高的就是中上階層,以白人社會為主。當然也可以說不同的文化,標準各有不同,沒有水平高低可言。但是整個世界文化的趨勢是日本跟著美國走,這至少是無可爭議的,尤其日本的年輕一代更是一江春水向美國。日本最大的問題就是要脫離原來的傳統文化,因為年輕一代不再搞那套,而日本的生產力偏偏又是靠著傳統文化的道德價值跟生活方式,所以未來顯然會有大麻煩。日本文明的高峰過了,經濟上的、文化上的都過了,社會組織整個往下走。現在民主黨派好的還沒學會,自民黨搞派系的那一套卻全學成了,所以政治上看來也難有大前途。安倍新政企圖大有所為,然而日本其實已經難以再用右派的老路子振興。

亞洲的現代化原本是以日本為代表,可是日本現代化的過程並沒有真正走出這條路程;韓國跟台灣顯然也沒有,缺乏足夠的文化自信心。但台灣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卻可能走出一條新的道路。中國大陸一團亂,文化水平目前最低,明顯不如台灣、韓國,更別提日本,但是可能還大有希望,因為中國經過了許多革命,這些革命使中國不可能維持舊的方式,被迫一定要找出新的方式,這麼巨大的國家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中國必須找出道路,所以不見得沒有可能。東亞文明長遠的未來出路,應該還是會從原創東亞文明的中華文明區出現。

[中華及東亞文明的親緣團體性]

中華及東亞文明的親緣團體性,是其文明的傳統組織原理及文化基礎,無法去除,非常重要,也必須保留。西方現代文明目前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問題,家庭垮了,人性就垮了。人性必須在家庭裡培養,一個小孩如果沒有辦法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人性一定出問題,未來也難有指望。這點心理學有大量研究,人格的養成期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未來大概除了成為很虔誠、刻苦修行的教徒之外,沒有其他出路。我因為教書遇到一些學生,看了不少心理文獻,最慘的就是從小沒有得到父母足夠關愛的,人格難免異常,基本上很難改變的。家庭垮了,人性就垮了;人性垮了,再多的文明也沒有意義。然而家庭卻是華人文化及社會裡基本要素,這是幾千年的傳統,從歷史上分析有千萬個原因,這個特點一定要保存。因此也不能太看重自由戀愛的價值,法國人就是前車之鑑。

獨立、自由固然是很重要的現代價值,但不是人生的最高價值,人生的最高的價值首先還是維持人性,人性的核心是要對其他人有情感。一個完全獨立自由,什麼人都不愛的人,還算是人嗎?西元二十世紀以後,很多科學、學術、藝術界的怪才,例如畢卡索,在我看來已經到了缺乏人性的地步了,只剩下獸性還很強大。如果讀過《畢卡索傳》,就知道他怎麼對待女人跟小孩,基本上是完全不管,都當作是自己的奴隸。這樣的天才藝術家有充分的自由、獨立、平等以及創造性,但又如何?可見人性才是最重要的價值,而人性的核心還是要能愛其他人,不能只是現代原子化、個人主義化的個人,終局就是只有自己。個人主義是從威尼斯商人的時代開始,威尼斯商人是以六親不認、冷酷、冷血、精於算計、所有事物都有價格這些特質組成;資本主義文明形成以後,所有人都變成威尼斯商人。這是從現代文明的起源,一直談到現代的發展,我們可以「原始反終」地了解、並注意它在現代的特質。

[整體性與個體性的對比與融合]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華文明是首先放棄傳統、也是亂得最早的大文明。未來如果有希望在這一片混亂中崛起,除了親族關係這個傳統,其實還有許多傳統特質可以對治現代文明的重大缺失。例如敬畏天地自然乃至鬼神、重視天人合一、重仁義理智、看重讀書人等等。若就比較文明的基本性質而言,東方傳統跟西方現代最主要的對比,一個是比較注重整體性的文明,和一個是比較注重個體性的文明。[3]

這個對照首先體現在認識方法上,西方近現代以理性、理智為主,是analytical,分析的,分析的特色是要找出不可分析的元素(elements)來,elements原文的意思,就是不能再進一步分割的東西;原子(atom)也是無法再繼續分割的意思。所以西方文明對元素的認識,就是找到不能再分割的基本性質。所以說什麼是水?水是H2O;什麼是人?人是DNA不斷的增長、變異,DNA有四種不同的核苷酸結構,腺嘌呤、鳥嘌呤……等等,因此由西方的思維方向分析人的組成,會一直分析到DNA裡嘌呤的組成、到元素表的基本粒子。

哲學上也是,例如經驗論大師洛克著名的《人類理解論》便將一切知識分析成一個個simple idea。譬如說白是一個simple idea,桌子是一個simple idea,白色的桌子就是complex idea,所有知識都是從simple idea慢慢總和成的complex idea,這當然是一種分析化的認識論。

東方的思維方式不分析跟定義,定義跟分析的思維是一體的;東方不採取分析的思維,自然也不去定義事物。東方思維下,所有事情是連繫相關的,沒有子無所謂父,夫婦、陰陽、老少等等關係都是如此。早在《詩經》裡就有諸父、諸母的稱謂,父親的同輩都叫做父,叔叔也算父;宗法、大家族體系裡,所有事物都是相聯繫的。

這種整體與分析的思維對比,由中醫與西醫的差異來看是最典型的。中醫無所謂定義,而是看現象,任何病象產生都跟身體全體相關,所以有一套陰陽五行跟臟象論;西醫是病灶論、病因論。所以西醫的思維其實還是受亞里斯多德式的線性因果(linear causality)的思維方式主導;中醫的思維方式則是holistic,一種整體性與關係性的因果,在這種視野裡,每一樣東物都存在一個網絡裡。

事實上,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是網絡化,可以稱為「多層級的錐形網絡」。這會影響到人的認識方式與語言文字,而認識方式與語言文字也反過來影響到人對世界的一切體會跟看法以及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和人際關係。這種認識方式在中國,是受封建制度影響,因為封建制度的人就是存在於整體中;與其說中國人天生就是這種思維方式,不如說封建的存在方式決定了每個人看事情時,永遠腦子裡同時有很多人存在。

現代科學家在實驗室工作的基本方式,就是先固定所有的變數,然後變化單一變數,觀察相應變化,即f(x)的函數關係。一次最好只處理單一變數,這就是典型的分析方法。古人看事情恰恰相反,一旦進入一個場域,不是只看單一變數,還要上上下下全部徹底、綜合來看;就跟中醫看人一樣,從頭到腳,四面八方都要看清楚,然後作綜合性的感知判斷。這種整體性觀察世界的認識方式影響很深,使得整個文明的開展方式截然不同。

東方的親友關係也是比較整體性的,跟西方不同;現代人當然已經是比較個人化了。中國歷史上階級性一直不強,階級之間始終彼此互相滲透,奴隸跟主人的關係也不強;但相反地西方早年歷史中最顯著的是主奴關係,西方人的政治哲學非常重視主奴(master and slave)問題。因為希臘、羅馬的政治,首先就要分別一個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開宗明義就說:「政治是一群自由人的相互統治」。中國的主奴關係則一直不清楚,往往被家族、親緣的關係混淆,甚至覆蓋,階級上、經濟上,主奴與親緣關係始終是互相滲透。

中國文化特色是什麼事情都混在一起,現代人最恨的往往也是這點。殷海光當年說他某次碰到某學者的母親,後來他寫信給某學者說:「你母親人很親切,我跟她談話談得滿高興的,本來照我的個性,以前碰到許多話都講不清楚,什麼事情都混在一起的人,連話都懶得跟他講。可是你母親人很好,我覺得我能夠跟她談。」從這件事來看,新一輩提倡自由主義的學者,從胡適到殷海光最攻擊傳統的一點就是,中國人頭腦不清,話都講不清楚,什麼事情都扯在一起,情理法也扯在一起,什麼關係都扯在一起。臺灣之前攻擊蘇嘉全的農舍事件,蘇嘉全就是比較鄉土的,跟親人的關係扯不清,之前蔡英文的祖墳問題也是。

台灣中南部人多半在政治社會上的關係跟親人們扯不清,也無法扯清,扯清了就無法做人。台北都市的現代化就是法治,把個人權利義務講得清清楚楚。所以這些批評未必能成功打擊蘇嘉全,越是批評這點,中南部的人越氣;因為批評者認為糾纏不清的,中南部人會認為都是一家人怎麼算?跟親戚朋友鄰居怎麼算?所以民進黨事實上比國民黨更像傳統的中國人,因為中南部偏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概念也越像傳統中國人,越都市化的反而越不像傳統的中國人。

東西方整體跟個體的對比,從中醫、親族、情理法、觸類旁通到政治、人際關係一切種種,就是你儂我儂,你中有你,我中有我,相生相剋,所以事情都無法定義。中國人常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照西方人的講法,是A中包含非A,非A包含A,所以中西方從亞里斯多德的邏輯開始就相反,因此一切智慧都不一樣。這樣的文明碰到西方文明,當然開始就很吃虧,因為西方對於事物的掌握駕馭、政治社會組織的效率跟生產力之強勁都不是東方所能相比的,而且又有法治跟現代軍火。中國基本上根本不打算像西方那樣發展現代的軍國主義、帝國主義,所以不光是生產力不一樣,連組織方式也不一樣。西方現代軍國、法治、個人能力全面開展,力量宏大。所以中國剛開始很吃虧,到現代也覺得處處不是樣子。然而事物相生相剋,所以中國的前途也恰恰就在其與西方正相反的基本特質之上。

等東方現代化成功之後,生產力提升,慢慢日子好過了,人際間產生新的關係,慢慢釐清就會發現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不把你我分得清清楚楚,但重點是生產、組織也有一定的效率,目前越來越接近了,這一百多年來的流血、諷古、革命、犧牲不是沒有代價。但必須釐清,有些事情用中醫的方法好,有些事情用西醫的方法好,要各適其宜,跟看病一樣,不能偏主,但也不能混在一起。有些事情不要分得太清楚,譬如家人相處情理為限,不需要那麼講法;到了社會上就要講法治,但法治的分寸上可以有一定的空間,就要重新擬定,才能有自己的法治。現代社會是必須要用法家的,但是也必須注意如何跟人情平衡,然後慢慢的演進。

其實絕大多數的現代華人,本質上依然不夠科學理性、民主自由、獨立。舉一個例子,為什麼幾乎所有一流的科學發現全部在西方?綜觀台大整個理工科,那種理性分析的程度、懷疑、科學的精神比起西方就還是不如。坦白說,任何一所歐洲好大學的畢業生,其哲學深度往往勝過這些理工科老師。而哲學是科學之母,缺乏真正的哲學性,在科學上就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沒有真正原創性的突破。因為沒有哲學的突破就不會有科學的突破,而華人的哲學性遠不如西方。[4]

以華人拼命追求的科學理性來講,就是不如歐美。首先語言就不對,中文是holistic性的語言,分析性不足;西方的語文從希臘羅馬時代就是很分析性,analytical的語言,這是西方自家的無形藏。有人說現代英文裡動詞、名詞、分詞變化複雜,其實英文簡單,如果學法文,學拉丁文,才是讓人昏頭轉向。舉個例子,英文就是what、that,拉丁文裡what跟that會隨著tense、陰性陽性、多數少數、假設非假設等情況,一個what大概近百種變化。那種程度的分析性。講任何事情的時候,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時間、本身的gender,單數或是複數、什麼人稱,只要其中一項改變,整句都要隨之變化,拉丁文的分析性是這樣的。

西方擁有強大的科學理性、哲學的思維傳統,所以有人說哲學是希臘語言的表徵,跟分析性無法分開。希臘文的文法極其複雜,梵文也是分析性非常強的語言。現代西方文明是以分析性見長,所以科學分析當然成功;東方則是整體性比較強。不只是語言,許多地方也可以看出東西差異,例如教養孩子的方式,西方人從小獨立睡,而東方人到現代,讓小孩子獨自睡還是會捨不得。

東西方是各方面都相反的文明,因此彼此學習非常困難;而東亞現代居然能夠學到這個地步,很不容易。現在居然是亞洲引領世界的經濟,西元一九八九年之後,是資本主義救了中國;金融風暴之後,是中國救了資本主義,這件事情很耐人尋味。因為資本主義是現代文明的根,雖然也要依靠民主、自由、法治這些質素支撐,但是資本主義是核心。生產力提升之後,政治、經濟、社會跟著改變,所以到了現代,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社會也要不斷的改變。台灣、亞洲各國都是經濟起飛之後,政治、社會就出現新局。

東亞的本質既不那麼科學、理性、不那麼平衡、也不那麼自由、獨立,這是東亞真實存在的面貌,現在只是拼命想抓住一個不屬於它自己的東西來改變現有的痛苦、矛盾狀態,最後還是沒辦法變成真正的西方人。東方人、尤其東亞人,最後還是會各自回到自己的文化體系,印度歸印度,伊斯蘭教歸伊斯蘭教。在現代化的過程裡,會大量吸收西方先進的制度、思維,來幫助革除自己傳統裡的缺點,譬如貪污、名詞不清、定義不清、糾纏不清等等,看似有一番嶄新的氣象,但因為文化是不那麼容易改變的,所以骨子裡還是傳統那套。

我原本認為文明的變遷、發展是需要設計的,設計整體性特質跟個體性特質的文明碰撞之後,如何具體的結合。後來我慢慢明白,文明是會自己慢慢活出來自己的新方式的,無須擔心。就像台灣現在比較現代化之後,出國的人少了,生活方式越來越台灣化了,然後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台灣的主體性也會越來越強。

其實台灣社會的底子是清朝社會,因為日本殖民政府仍然是外來的,無法改變社會文化基本的組織方式,從姓名到家族的關係、宗教、藝術,整體社會組織還是清朝的底子,臺灣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日本統治只能帶給臺灣上層的文明,雖然影響了現代都市裡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可是最基層的生活方式還是清朝的底子。國民黨的影響雖然比較深,但一樣無法改變傳統的基底,更何況新舊文化傳統又糾纏不清。

台灣底子的傳統性其實很強,因此擁抱自由、民主、法治、科學的時候,一定會形成新的面貌。所以台灣看中醫、西醫的人一樣多;宗教也是五花八門,多半是傳統性的宗教,如一貫道、天地教,或臺灣新興的宗教,其實跟傳統的儒釋道的關係都是極其密切,系出同源。所以我比較樂觀的認為臺灣未來的趨勢是如此,中間固然還是會亂一段時間,但是亂久了就會產生平衡,凡事皆然。新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平衡出現,然後會慢慢明白自身的文化體質。就好像病久了會知道有些病看中醫,有些病看西醫;處理事情,有些事情用西法,有些事情用東法;個人修養上,有些時候要學佛,有些時候要靜坐,有些時候要重視家庭。華人很實際的,最後就會有一種實際的融合型態,慢慢會覺得日子好像越來越好,現代化就接近完成,傳統跟現代趨於融合。

[歷史的擺盪]

整個華人社會近現代的上層都是為西化派主導的。中國現代思想史主要就是西化派的思想史,一般耳熟能詳的學者如胡適、傅斯年、魯迅也都是西化派的重要人士,更不要講馬列主義,這表示文化有這個需要。雖然西化派大多都不懂古人文化的精華。然而我慢慢明白,中國社會也確實需要西化派的革命。因為明清兩朝政治社會的問題太多了,老百姓窮、政治上貪腐、沒效率,經濟也十分落後。中國一開始也不想改變自己的傳統,所以剛開始是排斥,而後是自強運動、中體西用,最後沒辦法才全盤西化,這都是無可奈何。歐洲人絕對不會大量學中國傳統的,歐洲人只覺得自己的文明優美,異國文明都是好玩的點綴而已。

沒有人天生崇洋媚外、主動拋棄祖宗八代去學別人的。這表示實在是有其需要。我們的文明經過幾千年的演進、演化,已經僵化了,很多優點慢慢褪色,缺點都出來了,包括根本的親族關係都出現了貞節牌坊、裹小腳等種種問題和限制,失去了原本的美意。所以革命熱潮如此熱烈並非偶然,強烈的破壞也不是偶然,文革也反應了許多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未來在政治、社會、經濟、學術、文化各方面,西化派依然會主導很長一段時間,要等現代化比較接近完成;新舊擺盪間,政治社會秩序越來越穩定之後,我們的文明才會重新認識自我,然後發現經歷這麼多改革、轉變,我還是我,沒法變成別人。東西方文明各有其優、缺點,可以取西方的長處補東方的缺點,但不可能完全成為西方。

[世界各文明的未來發展蠡測]

西方文明固然複雜,現代西方人的出路還是在基督教,這是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的看法。可是要歐洲、美國人再信仰基督教,還真是不容易。除非社會組織、秩序與道德嚴重下墜,到人受不了的時候,才可能再度信仰上帝。因為西方文明,從歷史觀點來看,能有的新花樣不多了。目前所有的學術成果也不能解決當前困境:哲學要思考人生宇宙的真理,科學要發現真知,這些都無法解決人生問題。現代大學的所有學科,是按照西方的科哲學分類分析的,這不能解決目前的人生與文明問題;因為西方的科學並不以解決這些問題為主要目標,所以學校也從來不談做人處事,因為不是知識問題,無法談起。蘇格拉底曾說:「knowledge is virtue」,知識就是美德。後來知識太多,因為疑問太多,就不知道美德是什麼了。王國維曾經說:「知識增時只益疑」。有哲學頭腦的人,經過越嚴格的哲學分析,就越容易消解種種價值信念。哲學有新的流派,就是因為哲學家永遠在互相辯難,不斷產生新的議題,無窮無盡;科學也一樣,因為科學只是經驗化的哲學,源頭是從哲學來的。

現代的知識體系以知識論為核心,現代課程也以知識體系,而不是以人生論、形上學、倫理學或解決人生問題為重點。當代經濟同時是知識經濟,然而知識越多,人性可能越澆薄。因此未來人類文明的出路,我以為關鍵在於保留良好人性。所以中華民族一定要回到重視家庭與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這個傳統裡有極大的智慧與生命潛力。

印度也有希望,印度是一個大文明的源頭。文明源頭跟非文明源頭的創造力是不同的。印度保存了很多印度教的傳統,使其現代化極為困難。但一旦成功資本主義化與民主化,應該會有驚人的表現。印度教目前人口約有十億,而且還在快速增加當中。印度與西方文明的融合,在未來應當會放出異樣而難測的光輝。印度文明最好能夠守住印度教,但也必須現代化,這形勢十分棘手。例如印度當代電影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價值與精神處處分裂。印度教的傳統是印度人生命的一切,而現代文明又是如此誘人,生活隨處都處於一種分裂的狀態。中華和印度等古老的文明碰到現代化的問題,都有類似的狀況。

伊斯蘭教文化是另外一種狀況。伊斯蘭教文明對資本主義為中心的西方文明之拒斥比印度更強烈,因此伊斯蘭教可能會是最後現代化的文明。但是從源頭及其歷史來看,伊斯蘭教與西方文明比較接近,並曾經產生輝煌的世間文明。所以未來很可能產生一種新的文明型態,並不會因為現代化垮掉。現在伊斯蘭教大概有十三、十四億人口,而且是人口成長最快速的宗教;基督教人口則是逐漸減少,尤其是歐美地區。伊斯蘭教信徒的快速增加,關鍵在於其政治、教育、社會、家庭、經濟、文化融成一體,對一位伊斯蘭信徒而言,這就是生命的全部,不可能分離。然而伊斯蘭教不能現代化的原因也在於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融合一體,因此很難將其中任何一個部分現代化後,再與其他部分銜接。但是伊斯蘭文明遲早總會找出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一旦成功應該會十分強勢。

伊斯蘭文明在很多地方還處於歐洲中古時代的信仰方式。伊斯蘭教的現代化需要其宗教做內部轉化,可是這相當困難,所以伊斯蘭教的現代化可能會成為長期抗爭。目前伊斯蘭教文明的繁榮主要靠石油產出,這不是一條長遠的路;只靠石油與投資撐起的現代伊斯蘭教世界,未來路途仍十分困難。但是伊斯蘭教文明顯然不會崩潰,因為現代世界裡彼此的疆域是穩固的。很多伊斯蘭教徒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滿意,面容常常比一般歐美人平靜。伊斯蘭教徒有阿拉籠罩,生命有中心,找得到意義與價值。這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全世界的文明版圖未來應該還是這幾大塊。伊斯蘭教有十幾億人,而且在非洲大陸快速擴張。印度教在南亞次大陸,另外佛教主導的文明,主要在泰國、緬甸及馬來半島,這些文明都應該會走出自己的道路。另外,整個東亞原本是以中華文明為中心,是目前非西方世界現代化最成功的地區,未來當然特別有希望。主導現代化的西方文明雖然在沒落中,但未來還是會輝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西方文明源遠流長,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不會輕易倒下,底下並可能會開展出新的可能。

在世界現代化的過程中,每個文明與每種道路都有其得失。在非西方的世界裡,東亞國家最早拋棄自己文明傳統,現代化得最快,但目前的混亂、腐敗與精神分裂的程度也最深。可是正因為如此,未來或許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亞世界,終將先找到一條真正融合現代性與自身傳統的道路。

於2014.11.16發表於「第三屆全球共生論壇」(嘉義,中正大學,全球共生學院與中正大學政治系主辦)

[1]我曾在荷蘭萊頓住過一年,問過萊頓友人:「你們的城市及四鄉都管理得井井有條,極為整齊、規範而清潔,是什麼道理呢?」他說:「這土地的每一分每一寸的利用都需要經過市政廳許可。」反過來看台灣,所有城市的共同特色就是亂。不管中壢、楊梅,反正都是一團亂。到處城鄉混淆,缺乏良好規劃跟設計。萊頓不然,離開城區,基本上就沒有任何大型的建築,其鄉村地區極為美麗而富足。。其實歐洲現代化後的城市還容易學習,歐洲的鄉村可能幾百年也學不來。是城、鄉都有高度自治的秩序,幾百年下來,才能形成這樣的結果。

[2] 以上得自某位UCLA的教授,美國工程學院及台灣的雙料院士。

[3] 參見吳展良,〈從整體性與個體性的融合論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錢穆先生紀念館刊第三期》。

[4]當然,現代科學界已經越來越偏技術取向,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已經是技術性的創發了。所以從西元二十世紀初以來這一百年,已經再沒有大科學家,也沒有真正科學上的突破了。雖然如此,雙方的原創性還是無法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