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人的生活與文明傳承:九年一貫教育中心理念商榷

吳展良(台大歷史系教授)

九年一貫教育新制是我國數十年來最大的教育改革,在教育的理念、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上,都有根本性的改變,稱之為一場「教育革命」也不為過。這場教育革命,主要針對過去的缺失而展開,有許多積極而有意義的作法,但也產生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除了任何改革都必需面對的調整期困難之外,主要來自於其中心理念的偏差。一個教育體系的中心理念,是其全部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根基,影響最為深鉅,所以務必求其完善。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一場大改革,要實施得好,本來就很困難。其中心理念若有偏差,更將全面影響我們下一代的素質,不能不仔細商榷。

九年一貫教育認為「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其課程設計的理念,則是「建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應以『人的生活』為中心,並尊重多元文化價值的理念,培養學生具備科學知能及適應現代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以及「重新調整國民教育階段的知識結構,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將之融入教育情境中,建構易學實用的課程目標、內涵與基本能力指標,以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求。」透過這種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課程設計,九年一貫教育希望達到「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的目標。貫串言之,這是一種以學生為教育主體,重視其學習歷程及發展潛力的教育思想。希望以「人的生活」,尤其是學生「生活經驗」與「身心發展的需求」為中心,打破分科學習的格局,而提出創造性、整合性、發展性的課程設計。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其思考與處事的基本能力,以成為一個好的現代國民。(引文均來自教育部所公布九年一貫教育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綱要的「修訂目的」。)

這一套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統整教學」,而以培養各種思考與處事的「基本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政策,理念不可不謂高尚而且遠有所承。熟悉西方教育思想史的人會發現上述所有主張,幾乎都源於二十世紀初葉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進步主義全面批判了西方傳統教育,並發展出一套非常深刻複雜的教育思想,對美國乃至英國的教育影響深遠。從歷史上看,進步主義革命性的思想與作法確實有其積極的意義,也因而長期成為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指針。然而此種教育在美國普遍實施後,卻產生了許多的流弊。首先是學生的學力普遍低落,學習興趣及成果均不如理想。其教學確實較為多元適性,過程也較活潑無壓力。然而美國公立學校普遍運用重能力發展而輕課業的教學後,學生卻往往對課業沒興趣,而發展出對於體育明星、歌星、名牌服飾、電玩、流行文化等非學業,卻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之事務的崇拜。如今的美國公立學校,學生程度較重視課業與文化的教會或私立學校遠為低落。筆者在紐約公立學校任教的朋友告訴我,大部分經濟能力較差地區的公立學校之教育,已經壞到不可想像的地步,只能用徹底破產來形容。有錢的家長紛紛將子女送到較傳統的教會或私立學校,其次則設法搬到較有錢、管理較嚴的學區。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多,然而進步主義思想實亦難辭其咎。

其實這個運動的掌舵者杜威在晚年已曾經指出新教育不可與傳統教育對立,否則會造成新的盲目與混亂。(《體驗與教育》,1938)。進步主義盛行後,許多教育學者亦紛紛對進步主義不利於文明傳承的弊病提出批評。其中如精粹主義[essentialism]、永恆主義[Perennialism]、與分析教育哲学都曾經對進步主義的缺點提出深入的批判。大抵而言,進步主義與各種重視文明傳承的思想在二十世紀美國與英國教育史上,此起彼落,呈辯證性的發展。這兩方面各有其長處,可以互補,而不能彼此替代。從教育改革者的立場而言,不免要提出一套完全與傳統對立的作法,以凸顯其觀點。然而就教育實踐而言,偏向任何一方面,都不免是流弊無窮的。

我國乃至東亞各國傳統上的教育都比較偏重學業與文明傳承,而忽略了學生個性、自主性以及「基本能力」的培養。科舉、背誦、責罰、升學主義、知識主義、文憑主義、乃至狹隘的功利主義人生觀,是大多數國人心中共同的痛。然而,也虧得國人如此重視學業,才能憑藉有限的教育投資與人才,將一個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提升為一個已開發國家。時而至今,舊教育的缺點已至為明顯,教育大改革也誠然有其必要。教改諸君所提出的種種理念,莫不是針對過去的問題而發。然而殷鑑不遠,改革如果太偏向另外一端,走上美國公立學校的後塵,也絕非國人所樂見。古人云:「中庸不可得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攻乎異端,斯害也矣」。教育乃百年大計,對社會文化有最深的影響。我們雖未必能在人的生活與文明傳承上達到完全的平衡,至少也應朝「平衡的教育」去努力。

西方文化有二元對立的傳統,其個性較走極端,教育政策亦常在進步主義與文明傳承思想中間擺盪。我國思想則重視中庸之道,希望能夠「執兩用中」。其實重視文明傳承及以學生的人生為中心這兩大原則,在道理上並不矛盾。(按:杜威的原文”education is life”本不宜翻為「教育即生活」,而應翻成「教育即人生」。生活的意涵較窄淺,人生的意思則深長。杜威的著眼處,其實在於全人生的歷程。)最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在重視學生主體性需要的基礎上,讓他盡量學習到人類文明的最佳遺產。也就是用人類文明最精粹的多樣內涵,去啟發受教者認識自己的潛能,開發自己的才性。進步主義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設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看法,的確是教學應有的基本原則。然而進步主義對於如何傳承優秀的人類文明,利用人類文明重要而動人的成果以啟發下一代則發揮得太不夠。在這一方面,較看重文明傳統的精粹主義,很可以補救其偏失。

九年一貫教育的中心理念完全跟著進步主義走,很可能會產生類似美國再加上本土特有的嚴重流弊。首先,設計者認為「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這段話雖然非常動聽,卻純屬進步主義式的理想,而未能指出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其實人類早已發展出極多「適應與改善生活」的利器,並提出面對人類高度複雜的環境所應具備的基本原則及高尚修養。捨此而一味地只在學生生活經驗上打轉,學校本身又不能真正模擬社會生活,其結果很可能是學生開始時覺得有趣,而後覺得無聊沒意義,而無法去認識人類文明可有的動人價值。美國許多學校用盡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技術,結果學生既對於課業提不起興趣,也未必懂得如何完成自我,其問題當在於此。

在前述教育定義的指導下,以學生生活經驗及身心發展需求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固然可以矯正以往課程離開了學生生活及需要的重大缺點,然而其產生的新問題卻正在於難以適當地傳承人類的文明遺產。其結果很可能是學生對於自己及生活周遭的事情有了較多的體驗及知識,對其內含的意義卻缺乏進一步的瞭解。因而不但未必能達到幫助學生完成自我的目標,反而因其對人類文明的遺產陌生,而在日後的發展上嚴重受限。

嚴格說來,九年一貫教育所提出的重視「學生生活經驗」以及「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求」固然是極重要的的教學原則,然而學生的生活經驗及青少年階段的身心需求並不就重要到超過一切人類文明的成果,而可以為整個國民教育的中心目標。國民教育的中心目標,其實應為傳遞人類文明的優良遺產,以幫助學生認識及完成自我,從而提升國民德智體群美等各方面的素質。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求,應為教學時的重要方法,而非教育的目標。過度重視此方法,甚至誤將此方法當成目標,其結果將是經常在學生有限的生活經驗中打轉,而難以有效地傳承真正的文明遺產以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質。過去的教育誠然有僵化、書本化以及脫離生活的缺失,然而新政策也未免矯枉過正,走向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的另一種極端。新政策所提出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的目標,均針對了以往教育的缺失而提出,理想非常正當。然而,若不能真正學習到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這些目標均將流為抽象空洞的口號,而缺乏具體的內涵。

論者或許會說,新課程也強調「培養學生具備科學知能及適應現代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但是請不要忘記其具體作法仍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將之融入教育情境中,建構易學實用的課程目標、內涵與基本能力指標,以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求。」這種課程改革的基本特色也的確落實在新政策所強調的十大「課程目標」暨「基本能力」,及七大「學習領域」的分階段學習過程之中。新政策的十大「課程目標」暨「基本能力」分別為:「1. 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2. 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3. 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4. 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5. 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6. 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7. 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8.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9. 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10.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要透過「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來學習到這能力。設計者原本的理想很崇高,希望打破舊式刻板的分科知識傳授,配合學生身心的發展,發展其自我潛能,並一步步地培養其更根本性的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要達到這樣崇高的目標,一則需要極優的師資及配套措施,二則需要極佳的學習資質。對於大多數的國中小學生而言,這種目標一則陳義過高,二則太過抽象複雜,實施起來,不但很難達到培養「基本能力」的理想,反而會連基本的文化與知識都學不好。美其名曰:「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來學習各種抽象而崇高的能力,而實際上很可能是受限在學生原有狹窄的生活經驗中,對於人類的各種文明遺產非常陌生。到頭來,是無法真正學習到「適應現代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與知識的。

教改實施以來,批評抗議之聲盈庭。主事者可能認為這是一場數十年未有的大改革,老師、家長與學校一時都難以適應,所以會產生種種亂象與問題。只要能堅持下去,教改的高尚理想,自然逐漸會為人所理解。然而本文要指出,教改的問題,絕不僅是實施上的問題,而是中心理念的問題。完全追隨進步主義的弊害,在美國教育史上已經非常明顯,我們實在不應該重蹈覆轍。更何況美國當年的舊社會是非常保守而有秩序的社會,為了要對付快速工業化與新移民的問題,而提出以「變化」為中心思想,來培養國民各種基本能力以應付快速變化中的社會。台灣今天固然也處在大變局之中,培養下一代應變的能力,確實比教他們刻板的知識重要。然而台灣同時也是個價值混亂、社會失序的社會。完全走向以「變化」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會讓下一代飄搖混亂,一事難成。進步主義思想雖然是對治舊教育缺失的一帖好藥,然而若是將藥長期做飯吃,必然會產生更嚴重的問題。東西方數千年的傳統教育從來都重視文明精華的傳承,其中有他很深的道理。舊教育僵化了,我們很應當用進步主義的教育來改善它,但如何運用進步主義以達到傳遞優良文明成果的目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新理想。古人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太偏向一端,是無法行之久遠的。希望我們的教育改革,能夠在人的生活與文明精華的傳承中達到平衡,以成就健全優秀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