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講:孔子上第三十八

主講人: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所以孔子用《春秋》立這個王道,為後世「明大法」,褒貶善惡,鄙則鄙,削則削,讓人家知道什麼是是、非、善、惡,這個是「明大法」。這個立下的大法,讓後代有一個是、非、善、惡的依循,這個非常重要,這是根本。所以「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對於孔子的這一個位子,最重要的,首先說他是「正王道,明大法」,在這裡特別講這個事情。那麼,當然其他地方所說的「聖人之道」也都指的是孔子,這邊特別提出《春秋》的「正王道,明大法」,

〈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

說孔子「道德高厚,教化無窮」。這句話我們平常讀過去,好像只是一番尊崇孔子的話,我們今天要仔細想一想說:人間能不能沒有這個道理?這是不是人間基本的道理?所謂能不能沒有這個道理,因為孔子所要講的道理,其實首先是個「仁」。那麼也要教人凡事——照濂溪的意思——要「誠」,要明辦是、非、善、惡。這些道理,恐怕只要有人類的一天,還真正是不可或缺的,教人要有一個仁心,要能夠「真實無妄」,要能夠明辨是、非、善、惡,所以他說「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這跟我們現代人講學術截然不同了,我們現代人絕不說任何一個什麼人或者philosopher、或者一個scientist,一個哲學家或科學家,他是如此的。那為什麼說孔子如此呢?我們現代人可能第一是很難接受,就是說你的信仰而已。更進一步想一想,如果說有一種道理是只要作為人就不可缺乏的話,乃至於人生天地間所不可缺乏的話,第一個把他這麼清楚講出來而付諸實踐,拿來教人的人,豈不是我們的至聖先師嗎?那麼難怪後人會說他「與天地參而四時同」,他「道德高厚,教化無窮」。我覺得這個不是一個狹義的華人或中國人的立場、或是華人的立場,我覺得不好這麼講。諸位有些人可能會說我是比較主觀了,不過我今天又重頭講這些話,也有一些感覺,就是說……那你說其他的宗教、其他的文化,其實他們所講的核心道理,跟這個不違背,而且你看他的社會,只要他是一個良善的社會,他也會重視人跟人之間的一種情感,他也會重視「真實無妄」、他也會重視明辨是、非、善、惡,不管是哪一個宗教、哪一種文化。所以,這可能是孔子這麼為人所推崇的緣故,至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緣故,就我淺見所及,我也不敢論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