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生命力:臺灣社會的形成

吳展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從地理上來看,台灣和大陸很長的時間連接在一起,台灣海峽的形成大約過去兩三萬年前、,之前台灣大陸連在一起,可是目前發現的考古遺跡是一萬年前,也就是原住民出現時,院住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他們是南島語系民族,另一說是他們從中國華南地區遷徙過來,兩說都有一定的支持,前一陣子還發現海峽人,在台灣海峽的人、就是說在澎湖,他們是大約新石器時代的人。兩說都有支持者、未有定論,我們繼續挖挖看,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當然,原住民總括來說,和華南地區以及閩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語系相關,要不然就是從馬來西亞來的,有北下和南上而來兩種說法,我們原住民的語言和馬來半島以及大洋洲民族語系相通。不管是從中國南方過來或從大洋洲聯繫過來的,到底如何,還可以再進一步研究,但是語系上來講,我們把他歸於南島嶼系或者說是接近馬來語系這一支。至於我們今天的社會組成,大家很清楚多是漢人社會,漢人社會怎麼組成呢?所謂的漢人社會沒有純種這種事情,是以文化為中心然後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國,尤其是比較邊疆、邊境、比較靠近非中原地區的漢人社會,在形成過程中本來就有經過和少數民族的混血,這混血是很普通的,台灣就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尤其早期並不算少,後期越來越少,大概是這樣。中原所謂漢人社會的形成,我們上次講過的,就是當初的萬國問題,從萬國慢慢形成幾個國家、帝國,所謂華夏夷狄的分野主要是文化的分野,並沒有純粹血統的事情,這就不必講了重點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類似的語言、生活的觀念型態,大體上是這樣來區分。

我們今天看到,以漢人的語言、生活、觀念為主的社會的開始形成,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澎湖、一個是台灣群島,這都不一樣的,今天當然這兩個地區都屬於台灣地區,金門可能還有棄金門論,但是沒有棄澎湖論。澎湖開發的時間跟台灣本島不一樣,澎湖開發很早,澎湖大概從宋代就有開發,宋元明一路都有開發,到明代時已經設了巡檢司,澎湖開發是很早的,因此澎湖人對自己的觀念跟台灣人是不一樣的,我問過一些澎湖朋友,他們的觀念確實不同,澎湖的中國意識會更強。台灣的開發晚,大抵而言晚到明末才有一些人來台灣,零零星星來台灣的自明中葉開始,而三國時代記載的琉球或者是夷洲,琉球在哪裡、夷洲在哪裡我們無法很確切地講,很明確地講大概是從明末時,至明代中葉時,大體而言是閩南、廣東這一帶的地理條件因為比較差、經濟生活較困苦、然後人口又多,往海外遷徙的結果,不光是到台灣,台灣只是其中一部份,東南亞華僑也算,所以東南亞華僑很多人講廣東話、閩南話。這整個都是華南地區大移民的結果,是整個分佈下來的,從台灣一路到東南亞地區,甚至部分到泰國北部這些地區都有,廣東、閩南地區的人主要是到台灣。

剛來台灣就在本島定居的人是比較少,當時作捕魚、貿易的人比較多,貿易有比較大的風險,所以這些人的性格上叫具有開放、冒險犯難的性格。大體而言,這時漢人也來,不只漢人、日本人也來,真正定居、坦白講是明末時期的原住民。然後此時是西方海權擴張時代的來臨,那時剛開始比較早的是荷蘭人、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先來,西班牙人原本是海上霸王、最強大的,荷蘭原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包括荷蘭佔領台灣時仍然是被西班牙佔領,但荷蘭相信新教、西班牙人信舊教,因此他們之間有很大矛盾,這樣的矛盾底下荷蘭人想獨立,一方面也跟西班牙人爭奪海權,當時英國還不是海權主要的國家,為了擴張,於是西班牙人、荷蘭人也來到台灣,真正來說,在台灣定居的是原住民,還有漢人也來,等於中國華人力量慢慢擴張到台灣東南亞這一帶來,懂意思吧?基本上是中國華人的社會力量擴張的結果,他的人口增加,各方面都開始擴張;日本當時也是在擴張時、也過來台灣,然後荷蘭、西班牙人都來,大家都在擴張時過來。

這時荷蘭人東來最主要是想跟中國進行貿易、就先到澳門,但是中國不答應把荷蘭趕走,到了澎湖時還曾經建立一個小型的飛機地,很快地,福建巡撫(當時澎湖屬於福建)決定把他們趕走,所以派軍隊來把荷蘭初步建立的基地燒了,荷蘭人沒地方去就跑到台灣安平這一帶,1624年時。1624年,荷蘭人跑到台灣來,建立了他初步的根據地,建立這個根據地之後,開始進一步招墾漢人,為什麼呢?因為荷蘭人發現原住民是難以管轄的。又召墾漢人來,漢人是努力耕作的,召了不少漢人來,最近我跟各位說過了,漢人原來只有四五千人定居,少數的定居不是真正的定居,往往春夏來、秋冬就回去了。荷蘭人召墾漢人來,召墾之後漢人像蜜蜂般辛勤工作,原住民則比較離散,荷蘭人不斷吸血、拿成果出來,當然荷蘭也將先進文明帶進來,不過只主要是漢人在工作,荷蘭叫做凡事萬萬稅,凡事都抽稅,大家應該可以去看一下這次的福爾摩沙大展,什麼都收稅,且管理的非常嚴厲、什麼都管,基本上漢人好像農奴一樣,好像是東印度公司招墾來的農奴奴工一樣,當然沒有到販賣人身的地步,沒有這樣。

當時漢人被壓迫地很厲害,這樣的情況之下漢人反抗,所以才有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郭懷一事件裡頭漢人大量犧牲了,1650年的人口有15000人,大部分被屠殺,最後不到5000人左右,幾乎三分之二被屠殺,我跟各位說過荷蘭是很殘暴的,去看過福爾摩沙大展的舉手。值得去看,可以去看一下。福爾摩沙大展一進去看,題目寫說「台灣的誕生-17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旁邊有大事紀,第一條荷蘭人什麼時候到東方來,第二條荷蘭人什麼時候到印尼,第三條荷蘭人進一步怎麼樣,第四條荷蘭人什麼什麼樣,最後一條還是荷蘭人怎麼怎麼樣,我看起來好像是荷蘭人在東方的開拓史,不太像是台灣的誕生史,好像是荷蘭人的立場所寫台灣整個被開發的歷史。我很納悶,你們進去看,一進去就有一艘大海船放在那地方,左邊是荷蘭人在歐洲做什麼事情,當然也包括跟中國的貿易,基本上就是荷蘭人做的種種事蹟,跟台灣實在沒有很大的關係,右邊就是荷蘭怎麼做事、怎麼抽稅啦、荷蘭的制度、做的東西什麼的,我越看越納悶,既然大展的名稱叫做「台灣的誕生」,為什麼主題是荷蘭呢?我就不明白了,難道今天我們是荷蘭的社會嗎?還是荷蘭人要定居在這裡呢?我就不明白了,還有總統、五院院長都去了,差不多幾院院長都去了,各個學校、各單位都去了,總統進去第一句話就說「讚」,怎麼讚法我不太懂。背後的意涵似乎是符合台灣在這時期開始進入世界體系而覺得光榮,台灣這階段開始國際化了、被世界各國重視了,另外就是荷蘭人開始帶進西方文明。不過即使是如此,這麼樣地去強調荷蘭中心觀念,如果真的要建立台灣主體性,這顯然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福爾摩沙大展背後所顯示的還是自我訂位的困境。我跟諸位說過了,荷蘭政府是標準的殖民政府,他來這邊的目的只是來吸血、抽稅,且進一步要進行跟中國、東亞、日本進行貿易,實在不是值得我們這麼稱讚歌頌的政府,至於政府帶來的種種東西留下來的非常有限,因為荷蘭人都自己帶回去了。

那台灣的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呢?很清楚,從1661年鄭成功來到台灣時,1661年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帶來大量漢人,因為郭懷一事件之後(1652年),漢人都恨死了荷蘭人,大部分壯丁都給殺了,另外具記載婦女跟小孩死的比男的還多,這樣的情況底下當然恨死荷蘭人,所以鄭成功來的時候受到熱烈歡迎,裡應外合也是幫助鄭成功不可小看的原因。鄭成功帶來大量漢人,一開始就帶來25000人來,後來繼續招懇、屯墾,鄭氏政權成立時差不多只有十萬人,這奠立了台灣漢人社會的基礎,所以我們今天說:「台灣社會的誕生跟建立,我覺得應當要以鄭成功所帶來、建立的漢人社會為中心,因為我們主要是繼承那社會,不是繼承荷蘭人統治的社會,所以真要講台灣的誕生、真要辦福爾摩沙大展,照我來看應該是這樣辦的,我們則是整個相反,鄭成功的部分幾乎在整個福爾摩沙大展示邊緣的角落,都記載他和荷蘭有關的部分,懂意思吧?凡是跟荷蘭沒有關的部分就不記載,除了跟荷蘭的合約、作戰外,其他都沒有了,以這樣的觀點表現台灣的誕生,我覺得是荷蘭史觀、不是台灣人史觀,我覺得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

那好,鄭成功帶來的漢人社會,他們的情況是怎麼樣呢?在各地進行軍墾、屯田的政策,就是由軍人進行屯田,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缺乏糧草,帶來的大部分軍人進入屯墾區,如同我們今天知道南部地區的前鎮、左營,這些什麼鎮、什麼營都是屯墾區的名稱,有一個個區域在這邊,鄭成功也屯墾北部,不光是南部,但是以南部為主。這表示什麼意思呢?屯墾區表示自己靠自己吃飯,和荷蘭人是不一樣的,荷蘭人不工作,他們到台灣來利用漢人,一方面也壓迫、利用原住民取得大量的鹿皮,和日本進行鹿皮的交易,荷蘭人對原住民比對漢人好一點,因為原住民很難控制。而漢人來這裡之後,基本上的政策是屯田,本來漢人一直靠自己的力量吃飯,他不是一個殖民的政府,所以他靠自己的力量在這裡開發、經營屯田。那你說有沒有跟原住民發生衝突,這是不能不說的,衝突就是土地的問題,雖然倚靠自己了,可是土地,土地怎麼取得呢?當然許多土地,背後簡單講靠交易、也靠武力,我們必須坦白地講,既有武力作後盾、又用交易的方式和原住民交換土地,原住民沒有土地的概念,這情況其實跟美國人開發美國時和印地安人的情況有點一樣,既有武力為後盾,又以交易作為比較好看的方式,就是跟你換這個、換那個,把你的土地給換來、騙來,當然事後來看對原住民來講毫無疑問的是一種壓迫,漢人對原住民而言是一種壓迫,我們必須坦白這一點。因此在歷史上,我們不能不說,漢人對於原住民而言,整個土地原來都是原住民的,不能不講這一點,最後怎麼都變你的呢?原住民本來不是住在山地的,大家也知道,沒有所謂山地人,大部分都住在平地,後來平地被漢人佔了、於是慢慢地遷到山地,平埔族一部份被同化、一部份是被通婚了,大概是這樣。

這種情形來講,漢人之於原住民,你可說是壓迫,某種程度上是帶有殖民性格的,荷蘭人之於漢人、原住民,當然是殖民的。因此我們現在要搞清楚,到底是誰殖民誰的問題,我們現在常說台灣這邊的好像都是外來政權,包括鄭成功也是外來政權,這是頗有問題的,為什麼呢?第一個,以一開始的情況來講,如果你以原住民為主體的話當然沒有錯,都是外來政權;可是如果你以漢人為主體,因為我們自己都是漢人,我們只能說荷蘭人是外來政權,你不能說鄭成功是外來政權,為什麼呢?鄭成功之前漢人還沒來這邊定居,他們是到這邊來做冒險、開發的,來的時間還很短,在荷蘭的高壓政權底下,而且早期日本人也來、荷蘭人也來,無所謂真正的政權確立下來,這情況底下本來就是在移動飄移,不是說原住民才能來這裡,所以那時候第一個不能說,說不清的;第二個,如果你說鄭成功是外來政權,那很抱歉,我們大部分統統是外來殖民政權的子孫,你去罵他說是殖民政權,這邏輯可以通嗎?你說鄭成功是殖民政權,這是誰殖民誰,你自己殖民自己嘛,懂意思嗎?如果說是鄭成功的外來殖民政權,這話只有原住民有資格講,原住民講的話大家都沒有什麼好說,的確是。對漢人來講,怎麼講鄭成功是外來的殖民政權呢?這實在說不通,因為漢人的社會,基本上根本是在鄭成功帶來的人建立的。

所以基本上來講,台灣的社會是怎麼誕生的呢?必須要搞清楚,這個社會真正開始穩定下來,形成後來今天的型態,是在鄭成功建立政權後慢慢才確立下來的,在這之前還談不上,之前是漢人、荷蘭人、日本人競逐這個地方主導權的時代,競逐主導權的時代裡,也產生很多冒險,乃至於戰爭、殺戮的時代,那時候還不是社會真正確立的時候。那為什麼會有戰爭殺戮、各種人來來去去的時代呢?任何土地開始都是這樣,譬如說,曼哈頓這地方,剛開始是荷蘭人的地區,紐約區是荷蘭的,以曼哈頓為中心,曼哈頓是很大的地區;Liousiana是在密西西比河以西,這是法國的地區,是美國在1800年跟法國買的地區;南部則是西班牙的地區,所以你要說任何屬於剛開發的土地屬於誰,本來就不是屬於誰的,只能說是原住民的,後來這些人在剛開發時、也就是荷蘭時期,與其說是台灣的誕生,不如說是土地初開發時競爭的狀態。漢人、荷蘭人在競逐,日本人在這邊競逐,為什麼後來日本沒有得到這塊地方呢?跟日本的鎖國政策有關,這要說明一下,日本人本來對台灣這塊地方很有興趣,跑來想佔領這個地方,可是後來日本人跟西方人接觸以後,發現彼此衝突很厲害,於是德川政府行鎖國政策,大概荷據中葉吧,日本行鎖國政策,日本人統統回家,規定待在外面的日本人待超過幾年之後一律處死,非常保守,於是日本人都不敢不回去,這非常嚴重,大家都放棄對台灣的興趣了,知不知道?道理很簡單,很多留在東南亞的日本人都不敢回去了,放棄了對台灣的興趣了。荷蘭人怎麼回事呢?坦白講,荷蘭人、漢人、日本人都到台灣了,其實漢人最早來,不用說當然是原住民當然最早。漢人先來、然後荷蘭人再來壓迫漢人,漢人反抗,後來漢人來了一個厲害的鄭成功,把荷蘭人趕走,基本上就是這一回事,懂意思吧?如果從漢人史觀來看,這不是很光榮的事情嗎?大家本來在搶,本來這地方還沒有所謂任何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不論是日本、中國或者荷蘭相對來講都是高度文明的國家,遲早會被某個高度文明佔據,對原住民來講很抱歉沒有錯,不過人類的歷史沒有辦法避免這一點。當文明開始發生差距時,沒有開發的土地遲早被高度文明開發的國家佔據,不是被你就是被他,就像美洲、澳洲被安格魯撒遜人所佔據,台灣當時經過一段爭競之後,最後被漢人佔據,這是台灣開發的出發點。

鄭成功建立的台灣不只是軍事上的建立,而且是文治上的建立,所以說文治、武功都有。鄭成功開台沒多久,就在台南建立一座孔廟,在台灣建立了孔廟而且祭孔,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為什麼呢?如前面所說,軍事上驅逐荷蘭人,我們都知道了,經濟上屯田、靠自己的力量吃飯,社會上建立了漢人社會,在這地方直接擴張,還有文化上怎麼回事?文化上除了漢人本來舊有的各種宗教信仰、民間信仰,上學期跟各位講過了,漳州人有漳州人的信仰-開漳聖王,泉州人有泉州人的信仰,客家人有客家人的信仰,後來變成所謂義民廟,這是晚一點的。還有各自的信仰是在渡海時,大家帶兩樣東西,一個是帶祖宗牌位,對不起哦,祖宗牌位是後來才去拿的,剛開始不太敢拿,因為渡海成功定下來再回去分香火過來,剛開始還不太確定,剛開始帶的是保護神,最常帶的就是媽祖,各位都知道,最常帶媽祖渡海,所以為何台灣到處都是媽祖廟,就是這樣子。還有原來各地所信奉的神祇渡海過來,這是民間信仰,主要上是儒釋道三種,你們去看民間信仰,孝順父母、做許多善事種種,這些人後來成為神的,是儒釋道三家混和的信仰,民間到今天大概也有佛教、道教混和而成的神,可是中央政府還是採取傳統的孔廟、祭孔、然後開科考,這非常重要,這奠立了漢人社會的基本文化型態,也就是說民間是儒釋道三家混和的型態,拜祖先、孝親這些東西,什麼孝悌忠信等等道德的講究,家家都有祖宗牌位,這當然屬於儒家的範圍,可是也有很多神佛,道家的神、佛家的神混和在一起,而中央政府基本上來講是孔廟,為什麼呢?這是為了要建立一個政治、社會秩序所必需的。大體而言,華人社會的政治、社會秩序的主幹是儒家,因為無法用道家、佛家來建立政治跟社會秩序。和尚在我們華人社會的宗教型態是不管政治的,如果管政治的上位者是和尚很難聽的,大家都不喜歡,說和尚如何如何,和尚也不太管社會倫理的,有問題就去找他,夫妻吵架這一類的或家人不和什麼的,開導一下當然可以,但是他不會教你一套社會倫理怎麼樣,社會規範如何、不是以他為中心,道家也是如此,所以釋道這兩家在華人社會中扮演的功能,基本上來講比較是碰到問題之後幫你解決問題,你有人生的困難、疑難雜症啦,你的未來不知道該怎麼辦而感到恐懼,他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可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架構,不論政治上的百官制度,或者稅收、兵役、城市規劃,乃至於各式各樣的食貨,以前所講的,經濟上的進出、天文地理、什麼時候該栽種,基本上各種事情的基本該怎麼做事是儒家管的,有了這些前提之後,因為人在世上總是會感冒傷風、有各種遺難,是由佛教、道教來管的,因為儒家管不了那麼多、也不是一個宗教。好了。

於是鄭成功來台第二年就建孔廟,孔廟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各位要記得這一點。建孔廟然後開科考,這就確定了他們在學校讀的四書五經,到今天你們還在讀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不會在學校念金剛經或者在學校教佛、「阿彌陀佛」或者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也不會教你們老子、莊子,沒有這樣教吧?有教的話是選讀,這是到很新的發展才會有選讀,主體上來講必修課,從以前到現在大家讀的是以儒家為中心的四書、五經,因為五經太多,大家現在都讀物理化學什麼的,五經就不讀,要取經所以讀四書,這是基本教材,大家都一路讀下來,教育是這樣教育的,科考就考這些東西,這樣奠立了漢人社會的基本。

政治上來講,鄭成功毫無疑問是認同明朝的,文化上毫無疑問的,當然覺得是中國人,當時這樣的問題想都不用想,整個和中國大陸的居民,在文化上、當時所謂的血統上各方面來講沒有這種問題同在,所謂漢人、華人是一體同在的。我們就以當時的人為中心來講。

我們講歷史要客觀,而盡量避免我們的主觀,客觀就是你要以當時的角度來看,以及你要跳出當時的限制,無論從世界史或者從當時在台灣的漢人角度來看,很清楚的就是,經過一番列國的角逐,荷蘭、日本、中國的角逐之後,中國的國力擴張、人口擴張之後,在台灣這地方是由中國人建立的政權,這樣的情形基本上一路延續下來,稍後我們再談談。我剛跟各位講,第一階段總的來看,一般來講,無論從剛開始的移民擴張或到後來的鄭氏政權建立,都是華人社會的建立,也就是原來中國社會擴張的結果,跟荷蘭人、日本人爭雄,中間也經過相當的慘烈的戰役,最後贏了、得到這塊地方,這有什麼悲哀我們不懂,第一階段其實是很光榮的事情。哪個國家開墾土地不是這樣呢?英國人一開始到美洲也打不少仗,最後才訂立English speaking people就是說英語,我們這邊當然是說華語,對不對?不論是閩南語或國語不是華語是什麼?你會講日本話、客家話嗎?還是你會講客家話,奇怪了,有什麼好悲哀的呢?第一階段一點也不悲哀,我講的是客觀的事實。我們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搞清楚是怎麼回事。這樣講台灣的誕生才是台灣的誕生,我們目前講的福爾摩沙大展是荷蘭人開發台灣史略,怎麼叫台灣的誕生,我就不懂了,你們去看啊,大事紀就貼在出口,從第一條到最後一條絕大部分是荷蘭的開發,都是荷蘭人怎麼怎麼樣,荒謬嘛,我們今天對自我認識怎麼會荒謬至此,從總統到五院院長然後行政院長帶著各部會,還有目前我國最高的文化政策的代表杜正勝-故宮博物院院長,還有教師去鼓吹荷蘭人開發台灣史觀我就不懂啊,而且更要命的是荷蘭是很殘暴的殖民政權耶,無論對原住民或者漢人都是很殘暴的,還有什麼好鼓吹的呢?一進門就是一艘大船,怪了,台灣的誕生是因為荷蘭人開船到台灣,台灣因此誕生嗎?是什麼觀點我就不懂啊,奇怪的,這表示縣政府的定位。坦白講,說「讚」、說這是台灣進入國際社會的開始,因為荷蘭人到台灣來,所以台灣進入國際社會、所以台灣接受先進的西方文明、所以讚,我就不懂啊,那是荷蘭人、又不是你,你會講荷蘭話嗎?請問,從總挺到五院院長到各校校長哪個會講荷蘭話、看荷蘭文,為什麼大事紀從頭到尾都是荷蘭人呢?這不是很奇怪嗎?為什麼一進去門口就是荷蘭,旁邊是荷蘭船、左邊是荷蘭人在台灣呢?這什麼道理我就不懂,這心態真是奇怪,奇怪的心態底下才會國家定位不明、文化定位不清楚嘛,我剛講的不是很清楚嗎?這明明是17世紀後半期,中國、日本、荷蘭比較高度的文明,在台灣為開發的土地上爭雄,爭雄到最後中國勝利然後有了台灣,有了當時漢人的政權,當時也沒有分漢人、華人、中國人,都是一樣的,這樣的政府建立起來,在政治、社會、經濟上都建立基礎,從此有了台灣的漢人政權,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為什麼覺得衰呢?這不是很奇怪呢?這是很好的開始,跟美國人到了曼哈頓、波士頓有什麼差別呢?不是一樣嗎?他們也一樣到那邊去,時間也差不多耶,時間很接近,都是17世紀,美國人開發美國400年,台灣人開發台灣也400年,還剛開始都是跟荷蘭人打,都一樣耶,不過當時本來就是海權發達的時代,所以歐洲今天都有"Coshinga",就是國姓爺、也就是鄭成功,到今天都還流傳著國姓爺打敗荷蘭的傳說,Coshinga可怕、所以很衰嗎?一點也不衰,我覺得很好,這是台灣光榮的開始,坦白講,台灣社會怎麼開始的?是國姓爺打敗荷蘭開始,為什麼衰呢?莫名其妙的是,居然有人把鄭成功當外來政權,這就是衰,「我們都被外來政權統治,好悲哀」,搞清楚那時你們都不存在,你怎麼會被國姓爺統治?怪了,當時殘存最後一點的漢人非常高興國姓爺來,也就是第一波來的漢人被荷蘭人奴役、統治,第二次來了更大的漢人來把荷蘭人趕走,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確實是值得高興啊,對不對?你說第一波來的漢人是被殖民的,拜託,他們也是剛來的,就是我們講的第一代外省人,他們春夏來、秋冬回去他也沒有定居,你憑什麼說他被殖民,剛來20、30年的人你就說他們被殖民,拜託你也是來殖民的,懂意思吧。他們也剛來沒多久,往往春夏來、秋東回去,只有原住民的立場才能說被殖民,大家都是來這邊冒險,大家來這邊冒險逛了半天,後來來個大條的國姓爺把荷蘭人趕走、建立台灣社會,很好啊,有什麼悲哀的呢?你說是不是這樣呢?把我講的這觀點跟福爾摩沙大展的觀點比較一下哪個符合歷史事實呢?從頭到尾都是荷蘭人的作為,今天大家到底是荷蘭人的後裔還是鄭成功帶來的後裔呢?有哪個人是荷蘭人的後裔呢?拜託好不好,這不是很清楚嘛。好。

這就是台灣社會的誕生,台灣社會的誕生就是這樣來的,第一階段有了一個光榮的開始。既然台灣社會本質上就是華人社會往海運擴張的結果,本來是華人社會往整個東南亞擴張的結果,在這個尤其是未開發的地方,不像東南亞開發得比較久,像越南、馬來西亞、寮國,這些地方其實開發的還比較早,台南原住民確實比較淺,最容易被華人、荷蘭佔領,基本上是如此。然後地理上也比較近,渡海就到了,另外一方面確實文化比較淺,所以容易被佔領,第一階段華人社會就是這樣奠立的。然而台灣的華人社會政權跟中原有什麼關係呢?一開始就很清楚,鄭成功用的年號一直是永曆,鄭成功都不稱王,當然兒子也不稱王,他是忠孝伯,所以他覺得跟中原的正統是一體的,這點大家回去看整個鄭成功的政權。毫無疑問,這些都沒有問題。因為本來大家都從這邊來,當然覺得我跟你們一體,這種感覺很清楚,既然是一體,兩者之間就有不可分的關係,於是鄭氏一旦在台灣建立政權之後,清廷覺得是很大的問題,勒令沿海居民退30哩,很可憐,30哩耶,30哩是15公里,各位能想像嗎?15公里很長,也就是說15公里的居民統統要往內移、不能住人,大家扶老攜幼統統去,結果死了很多人,因為原來自己的居家什麼都沒有了,從廣東乃至於到福建還有浙江的整個沿海全部內撤30哩,可見他對於中原的威脅很大,然後鄭氏政權試圖打到南京,各位都知道,最後又發生金廈戰役,就是在金門、廈門一帶,金廈戰役很重要,當然新興的清朝政權很厲害,他擁有的資源比較豐富,被打敗之後退守,可是雙方對峙的局面還是存在,站在清朝立場來講,也必須解決這大患、不能長期這樣子,最後在康熙22年(1683年)爭台灣,由施琅領軍,施琅大家也知道,原來是鄭成功的部將,因為家人被殺而叛變,靠著內部人員的支應、好不容易解決鄭氏政權。

解決之後剛開始還考慮要怎麼辦,因為這是新開發的土地,對所有人而言都是,考慮說要繼續讚這裡、還是要把這些漢人遷回來等等,後來還是決定要經營台灣,於是在康熙23年建立台灣府,是府治的,屬於福建省管轄,基本上台灣、福建是一體的,在歷史上來講是很合理的事情,就像當年美國開發也是一樣,美國很大的一個地方相當於英國的一個county,因為新開發、人很少,人口少簡單講等於一府,不能說是歧視台灣,不能這樣講,因為新開發人口相當於內地的一府,以前是三級制,先是省然後府、然後縣,建立了台灣、鳳山、諸羅三縣來管轄。剛開始當然是因為有戰爭的背景,並不主張要有大量的移民,因為剛開始還不是很穩定,因此有海禁,可是慢慢地,海禁因為不是那麼容易維持而鬆弛,台灣慢慢開發下去,內地有許多人偷渡到台灣來,偷渡就造成一個問題,因為剛開始男人比較多,男多女少,所以這段時期跟平埔族的通婚比較多、後來比較少,而平埔族也漢化,這到底是好還是壞也很難講,基本上就是因為男多女少而跟平埔族通婚,這數量到底多少,有人說多、有人說少,還要繼續研究,有一定的數量應該是沒有問題。於是在這時男人比較多,這樣的情況大體而言,跟比較周邊的漢人社會開發都如此,後來海禁廢弛,內地來的就比較多,那時通婚的就比較少。

台灣的開發是逐步的,一步一步從南往北,逐漸由西向東,大體而言,台北的開發差不多從雍正晚期到乾隆時期、比較晚了,南部時期康熙時期都已經開發了,中部大概也是康熙晚期到雍正開發,東部是最晚的,乾隆最後期才開始有人進去,到了嘉慶元年,乾隆最後期是51年(1786)開始有人到東部,鄭成功是1661年到台灣,已經過一百年了,很快地漢人就佔據宜蘭地方,花東地區是最晚開發的,開發順序大抵是這樣。漢人的勢力快速擴張,擴張的結果於是人口越來越多爭執,到了嘉慶時,台灣人口有這樣的情形,嘉慶16年有一個統計,台灣人口有194萬、將近兩百萬,高雄縣有30多萬人,鳳山縣是8萬多人,嘉義縣更多82萬人,彰化縣34萬人,淡水廳21萬五千人,澎湖廳4萬多人,總計1947000餘人,這是嘉慶16年的統計,這時基本上可以說台灣各地都已經開發了,於是,這個時候台灣增設廳所如葛瑪蘭廳(今天的宜蘭一帶)。

然後到了同治年間,因為台灣發生像是日本人侵台,雙方衝突發生牡丹社事件,牡丹社殺琉球的事情,於是進一步經營台灣,這一點是繼續列國爭雄的局面。我們說了,台灣的誕生本來就是列國爭雄的局面底下誕生的,後來西方勢力被趕走,華人勢力在這邊一枝獨秀,於是一直開發這個地方,一直開發到清代中期,到了後期時日本的所國政策開始結束,懂不懂?日本人原來退出了,鎖國政策結束日本人開始回來了,於是開始變成中日對峙的情況,西方人已經被趕走了,但是不完全,因為後來的英法聯軍之役曾經打到基隆地方來,這時不是荷蘭了,是新興的英法,但是主題上是中日對峙,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再回來。也就是說從台灣誕生開始,基本上是列國爭雄的局面,有人說:「好悲哀哦,台灣的命運,一開始就被大家搶來搶去。」你如果身為台灣人,作為鄭成功政權帶來或者說穩定下來的漢人社會觀點來看,有什麼悲哀呢?這是光榮的事情。一開始就先頭部隊嘛,因為這是新開發的地區,新地區當然從頭到尾要必須接受各式各樣的挑戰,是不是?所以剛開始把荷蘭人打走了,日本人又鎖國,於是這地方很好經營,經營到嘉慶16年將近兩百萬人,很清楚的,華人社會確定了,我之前跟各位說過了,不論是語言、風俗、宗教,文教、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設施跟內地社會基本上是一樣的,沒什麼差別,上面再補述一句,剛開始是有移民社會的性格比較明顯,還是很開拓,就像美國開拓西部那樣,移民社會性格比較強一點,許多什麼羅漢腳、個人的方面不見得那麼穩定如同定著於土地上,以致於有很多冒險犯難,這些都有。後來就叫做「土著化」,住久了就變成典型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同時間有貿易,台灣這個社會一直有一點,是以農耕為主、貿易為輔,早期是這樣,也就是說以農業為主、對外貿易為輔,這是土著化後的情形,靠自己的力量吃飯、也跟人家做生意,91%是跟中國大陸貿易,因為地緣的關係。貿易也不光只是一般賺錢,因為關係很密切,本來就是福建的一部份、沒有分的感覺或想法。好了。到後期,日本不再鎖國了,開始力量往外,於是日本人再重新回來,回來這裡,英法聯軍也來,西方列強到東方來也曾經考慮,是不是在台灣建立橋頭堡的根據地然後進軍大陸,這情況直到現在也沒變,西方公司想進軍大陸時還是以台灣為橋頭堡,對不對?以台灣為第一站,一點也沒變,當初荷蘭人來還是如此。於是這情況底下,我剛就說了,可以說台灣本來就在列國爭雄的情況下誕生,可以說中國人勝利在這邊建立根據地,當然因為是新開發的地區就接受各式各樣的挑戰,這一直沒變過。早期是荷蘭、日本人來挑戰,後來英法、西方再來,這樣的情形一直到今天還是如此,到今天我們還是夾在美國、中國大陸之間,還有日本多少心也沒換過,這就是它的本質,認清楚基本性質是如此。

這當中有兩種看法;一種覺得我好悲哀,一直被搶來搶去。我覺得這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不是一開始被人搶來搶去,而是一開始就參加在那局裡、跟人家搶。一開始就是這樣,我們的祖先到這裡來就是要得到這地方,不是說你被人家搶,而是你在這局裡跟人家搶這地方,懂意思嗎?怎麼是你被人家搶呢?所以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就是鄭成功搶到這地方,他帶來的人一起搶這地方,後來不斷移民大家也不斷在搶這塊土地,你來搶為什麼日本人不能來搶?英法也想來搶,大家都想來搶,當然是先佔領的人就佔住了,我覺得這不是悲哀或者缺乏尊嚴感或自信的事情,沒有道理耶,你是搶到、贏的人耶,搶到的人就佔據這地方了。於是這情形慢慢地越來越嚴重,因應這情形,台灣移民的人口也越來越增加,台灣政府的建制也越來越嚴密。

去中國為一個基調的本土化來進行時,他會去掉漢人社會原本的性質,我要請問,台灣的漢人社會減中國等於什麼呢?我不是反對本土化,本土化沒有錯,只是去中國化的本土化很奇怪,就像我們把台灣化減掉閩南語等於什麼?只剩下有獨特腔調的幾個發音是不是?把台灣去掉跟中國重複的部分,只剩下什麼?開璋聖王、媽祖、三山聖王都沒辦法拜,語言上文字上減掉中文,最後剩什麼?這邏輯很怪,如果以那樣的方式進行很奇怪,不只是精神分裂,你會否定你身為中國人的基本性質,到最後就會變成荷蘭人開發史觀,你所肯定的就是那部分保證是中國沒有的,因為是荷蘭人的東西,那麼熱烈擁抱荷蘭人開發台灣的史觀,背後很重要的意義是:我越擁抱荷蘭、西方時,我就離中國文化越遠,文化上離越遠我就越確定我作為獨特本體政權的性質,是不是呢?不要忘了早期的學者是留美回來的,我還認識一票,我也是,他們真正認同的是西方文化,不是那麼認同本土文化,這種政治扭曲後的本土,不是真正的本土化,真正的本土化是認同華人社會的種種性質,這一些提倡台獨的人自己就不認同這文化,我就認識一票,通通送出國留學。

真正的本土化是認同漢人社會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台灣是在風雲詭譎的列國爭雄的情況下,先人好不容易開發才有台灣,大家都一波又一波到這裡移民,不管是老移民、新移民都到這裡來,本身就是華人社會擴張的結果,這才叫做本土化,請大家認同這個華人社會,而不是一直強調跟中國不一樣,沒有辦法的,就像我剛剛講的,把所有風俗、信仰、語言文字、家庭倫理關係,都去掉跟中國相關的部分的話,會變成什麼呢?我們那樣排斥中國等於排斥自己,不但是自己裡面的一部份而且是作為重要的一部分,這樣怎麼能釐清楚呢?本來一開始就是一群人開發這地方,我們是他們的後裔,我們都是從中國來的移民者的後裔,一定要把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的紐帶切除,沒有辦法。我剛講了,為什麼連政治紐帶都無法切除呢?文化上紐帶無法切除的原因,我剛剛已經講了,你的思想、信仰、文字都無法切除;經濟上無法去除,大家也很清楚,在長期台灣歷史中跟大陸貿易佔了90%,今天兩岸一開始,我們政府就想辦法踩煞車,還調查人家的忠誠度,用盡各種方法還不相信。為什麼政治紐帶無法切除呢?很簡單,一開始來台灣的就是大陸政權,也就是說,他本來就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力量擴張的結果,能鞏固台灣的基本原因是因為整個中國社會的力量擴張到這裡來,其他日本人、西方人也想要這地方,你能打贏日本人、西方人就是這力量的延伸,我請問,這樣的情況下政治紐帶怎麼可能徹底切除?

我說沒有辦法切除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樣。一方面你跟他的關係是這樣的,鄭氏政權跟明朝政權是一體的,沒有明朝政權就沒有鄭氏政權,後來的清朝人以為大患,他一定要剪除作為明政權所謂「南明」的這塊根據地,於是他將台灣納入自己的版圖,這樣衿持了兩百年,日本人來了、他們也想搶這塊地方,就要打敗清朝人,於是有甲午戰爭、於是割讓台灣、澎湖半島,後來有三國干涉、還遼東半島回去,日本佔據大陸版圖過了五十年,中國人再打敗日本、把台灣拿回來,你的整個歷史中,這是你的本質、你無法避免的本質。政治上的關係就是在列國爭雄的局面中大家要鞏固這塊地方,你要稿清楚,本來我們從先民開始移民到這地方,台灣的本質就是移民社會,原住民不能這樣講以外,大家都到移民社會底下,要鞏固新開發的地區很不容易,所以跟祖國之間的關係無法切斷。大部分他比較安靜時就是屬於祖國,清朝兩百年時是屬國的一部分,到了母國衰微時,人家就進來搶,母國又強盛時然後台灣又再拿回去,基本上是這樣的情況,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我剛從台灣基本的結構上,講政治爭雄的局面。

於是,清朝到了後期時,也因為日本長期挑戰乃至於英法長期挑戰,這在歷史上很清楚,挑戰在台灣日漸增加,光緒年間就逐漸改考慮要設省,尤其是光緒九年英法聯軍的爆發,法軍攻打澎湖、攻佔基隆,更使得清廷要調整他的制度,差不多光緒年間11年台灣正式設省,設省之後台灣的建設又突飛猛進,台灣真正開始步入現代化,先是沈葆楨、後是劉銘傳,劉銘傳是很重要的人物,我們舉一個例子,台灣現代化的代表建設是台鐵,從基隆到新竹這一段由劉銘傳開始鋪設,建設的地方還很多,郵電、海防、城市規劃一大堆,我們舉出代表。後來日本人後續,不能說日本人沒有貢獻,開端是中國人自己開始的,他開始他自己的現代化,然後甲午之戰清廷不幸戰敗,被迫割台,當時清廷也有這樣的說法:「台灣一去,天下的人心一去。」

割台這件事情絕非台灣人所樂見,當時也是萬不得以的情況下。台灣被割讓後,台灣百姓抗日非常劇烈,日軍從三貂角上來一路打,一路遭遇各式各樣的攻打,尤其在基隆一戰打得滿凶的,日軍的守兵在那一役中死傷滿多,但進入台北就滿順利的,因為台北看到基隆打那麼慘,商人要愛錢、要保命,所以打得滿順利的,這是歷史教訓哦,商人愛錢、要保命,辜顯榮就是辜正甫的父親去迎接日本,但日本一路往下到客家地區、再到中部八卦山附近,一路打下去,直到台南附近,從北打到南好不容易獲得台灣,在很激烈的抵抗之後,各地的抗日都很熱烈,大概持續20、30年,先是漢人、後來被壓服了,再來是原住民抵抗,這大家都知道。這就表示,日本是一個殖民政府,什麼叫殖民政府?正確來講,他不認同你,那沒有把你當同胞,你是被我統治的。所以荷蘭人到台灣來,對原住民而言是殖民政府沒錯,他怎麼會把原住民當同胞呢?非我族類,日本人來台灣也是這樣,非我族類,一切措施上都分日人、臺人,分得很清楚,這就是典型的殖民政府。

到了後期所謂皇民化運動,真正少數的台灣人已經被日本人同化,所謂台籍社會菁英開始搞這個東西,基本上,至少在前面是典型的殖民政府。台籍的人,不只民間抵抗、知識份子也抵抗,像是台灣文化協會,約1920年代建立的,還有台灣民報、台灣日報種種,你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們的言論基本上、客觀意識上是討厭日本。一系列的賴和、張我軍,還有台灣文化協會許多的知識份子,不僅強調表達他們的意見,有些人甚至對中國進行的辛亥革命或者新文化運動有一定的參與,當然參與的人不是很多,因為台灣當時已經是日據所在,但是最有見識、最有勇氣的知識份子也參與中國近現代的重要運動。這些反抗意識一直是準台灣社會非常基本的心理,到了統治後期,日本人的同化政策也慢慢奏效,在後期伸展的就像是以前的李總統登輝,還有彭于敏時代,比如說李總統的父親是日據時代的警察,日據的警察是很大的,「大營」,這是最日化的一群人,一般老百姓不是這樣的,一般老百姓可以都看一下,但是他們並不是,像是醫生、後來做教育的人,跟日本文化很密切,且非常崇仰日本文化,這也是當然,因為已經統治了五十年,所以跟日本人關係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