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11泛藍必需改變路線

吳展良 (臺大歷史系教授)

泛藍領導在大選後痛感選舉過程及結果不公而走上全面抗爭路線,然而其許多作法卻因憤怒而失衡,經常有非理性的演出。如果再不迅速改弦更張,徹底反省,並進行世代交替,我想泛藍年底的立委大概也不用再選了。而臺灣的政治也將成為一黨獨大,缺乏有效制衡的局面。

這次大選,泛藍輸得冤枉。綠營先是硬拗公投,又將大選綁公投,選前再突發槍擊事件。泛藍選民及領導階層一腔悲憤,因而必需有所表示,這也是人情之常。連宋等人選擇抗議,有其正當性,也有凝聚泛藍人心士氣的效果與功勞。然而在抗議方式上,其演出卻一再荒腔走板,讓泛藍原本「溫和理性」的基本形象大為受損,社會也因而更加撕裂對立。再如此下去,其結果很可能是既不能改變選舉的結果,反而讓自己未來的路越走越窄,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如果認為只要號召一群激動的基本盤,靠施壓與衝撞就能顯示實力及改善局面,那更是缺乏遠見。民進黨挾著本土優勢,卻長年難以坐大,正是因為過去的形象激進、衝動而不理性。國親先天不足,如果走上這條路線,必無前途。

槍擊案的有關種種固然頗為奇怪,然而陳文茜等人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況下,一口咬定槍擊是假的,並對受傷者大肆攻擊的作法,卻更為不智。光天化日下的大案,並不容易偽造;人間,尤其是臺灣,離譜的事情也時而發生。因其可疑而咬定它不可能發生,這絕非理性的表現,而顯見為一種敵視與自大的心態。國親兩黨在當時不但不能劃清與陳文茜的關係,反而讓她在競選總部公開發表質疑,結果引起泛綠與中間選民的極度反感,選票大量流失,從而輸了選舉。選後泛藍領導對於這種作法不加反省,反而繼續宣揚。陳文茜等人,也依然誘引著國親兩黨,不顧各種客觀證據,只朝拼命批倒對手的方式前進。而今法醫驗傷的結果大體出爐,陳水扁至少應該確實是挨了一槍,試問泛藍的領導人與這批名嘴,該如何向國人交代?若認為是阿扁「自導自演」,雖不能說絕無可能,但請問這種會要命的事,可能性又有多高?若說是黑道組頭甚或是支持綠營的過激民眾企圖影響選舉,在法理上也仍然無法改變選舉結果。雖然如此,群疑難釋,為求安定與和諧,確實仍有必要成立一個超然於現有體制的調查委員會。扁政府對此要求,應當儘速回應。然而泛藍方面,亦不宜錯估形勢,姿態太高。

泛藍當時最佳的策略應是立刻要求停止選舉。當時既然反應不及,未做此要求,事後就算覺得選舉結果不公平,也要考慮己方所要負的責任,不能太過激烈抗爭,甚至讓立委率眾衝撞中選會,而不加懲處。槍擊案既然嚴重影響大選結果,泛藍自然有權利要求此案應由具公信力的人士調查。槍擊案造成國內動盪撕裂,泛藍也可以要求陳總統與政府為其行事粗疏任意,疏於防護,而造成這種「烏龍選舉」向國人負責。或者乾脆弄個「反台獨、要和平」的大遊行。如此抗議,名正而言順。反之,一開始便咬定對方造假,一味否定自己也參加的大選之結果,只能讓人覺得沒修養不理性。到頭來,傷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與國家。

於此同時,泛藍領導層在驗票問題的表現上也是亂七八糟。先是企圖透過司法控告選舉不公,而後嫌司法程序太慢,於是不管有沒有法源,要求立即「行政驗票」。等到陳水扁主張修法以便儘速行政驗票後,又在修法議題上大搞鬥爭。隨之放棄了「行政驗票」,改而要求「司法行政驗票」,而且要求被告遞同意書,進行不利於被告的司法驗票。陳水扁也照做了,結果又繼續在驗票方式的枝節問題上面吵吵鬧鬧。先是不願意依法負擔驗票費用,而後提出只驗陳呂的票以省錢等荒謬主張。衝動反覆,卻又機關算盡、格局狹窄,結果是授人以柄。至於這過程中種種藐視體制、不顧法律的作法,更容易引起一般選民反感,而大不利於將來。

於此同時,黨部發言人又發表所謂高科技作票的「周守訓恆等式」,這事目前已經成為國際笑話。而這類的人士,竟一直在領導國親進行驗票抗爭,從各種枝節上咬定對方作票。簡言之,泛藍的領導階層,一路上態度過激、姿態太高而又錯誤連連。只看到自己的主張,不顧大局,不斷挑問題以延續群眾激情,從而逃避面對敗選的責任。可憐的泛藍群眾之真切情感與盼望,其實是一再被他們誤導與濫用。

深一層看,這一切其實是延續了之前負面選舉的作法。整個領導階層對未來提不出動人的願景,於是只能不斷攻擊對手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之下,陳文茜等善於挖民進黨弊病的「高手」,乃隱然成為國親兩黨背後的操盤人。整個泛藍上層,除了馬英九等少數例外,只在成日罵人。這樣如何能不失去民心與選票?大部分民眾如今對於不斷的抗爭與鬥爭已經厭煩了。除了要求調查真相外,泛藍今日應當立刻停止不必要的抗爭,回歸理性法治的軌道,發展新論述,開拓新局面。民氣可用,可是現今的領導階層實在不行。必需迅速進行「世代交替」,讓真正的人才出頭,泛藍才有未來,臺灣也才會有一個像樣的兩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