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講:樂下第十九

主講人: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通書·樂下第十九》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妖聲豔辭之化也,亦然。

樂聲要淡,心會平;歌詞善,則歌者慕。譬如聽古琴,一聽心裡自然安靜,不安靜也聽不懂,不知道在聽什麼,只聽到一個音、一個音。但心裡安靜時,就能聽出每一個音都呈現出奏樂者的內在、修養、功力。這跟喝茶一樣,讓人心清靜,所以最好的茶往往味非常地很淡。如古人所謂「大羹玄酒」,其實非常平淡。上次說古禮固然不存,今天雖然也不能說完全無禮可言,但是這禮滿亂的。一個社會只要有一定的秩序,就有一定的禮。今天講樂,確實與古人之樂差異巨大。「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1]朱子也說:「復古禮然後可以變今樂。」[2]如果今天古禮不復,根本沒辦法建立合乎我們這個時代的禮制;古樂恢復不了,因為人心如果變化起伏動盪不安,怎麼會喜歡聽這種音樂?他反而會喜歡聽之前講的,非常個人的那些音樂。音樂最能夠跟人的內在聲氣相通,所以與我們現代人最貼切的還是首先要復本。時代很複雜、混亂,如何有古禮、古樂,皆非一蹴可幾之事。心知其意,在人生中做適當的選擇,但也不可勉強,因為這個時代有它的混亂之處,最實在的還是復本。

[1] 《近思錄》卷九

[2] 《近思錄集注》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