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決定命運與修行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個性決定命運」是句很有名也很有道理的話。因為人一切的作為都反映了其個性的需求,所有運作都反映了其個性的長處與短處。譬如一個人個性上對人沒興趣,他通常不會來念人文,會念理工。像我對人的問題很有興趣,理工不能滿足我,我就想去研究人的問題。譬如一個人個性上喜歡跟人相處,很有領導能力,跟人家打成一片,自然就很適合帶領一群人。有的人寧可關在書齋裡讀書,最舒服的事情是讀兩本書、與古人同遊,自然是做學者。

「個性決定命運」很有道理,雖然不是絕對。有的人也會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個性的事情,但那樣做不久。譬如明明是學者的個性,卻去領導一群人,他領導得不會太好,跟那種天生適合搞政治的人不一樣。如果他硬要那樣做,他會失敗,豈不是「個性決定命運」?有的人滿子想經商、要成功,來做學者把學問當生意做,在學界裡搞政治,這樣的人在學術上一定也不成功。人基本上要做自己個性適合、喜歡、見長處的事情,另一方面要懂得避免自己個性的短處所造成的問題。光做適合自己個性的事情也不行,事情做得很好但是造成許多其他問題。譬如拼命做實驗、做得很好,但是把實驗室的人都得罪光了,最後自己會做也不行,因為別人不配合你。或者事業做得很好,但不管家庭,家庭破碎,結果事業也搞不下去,要彌補自己的短處。基本上個性跟命運有密切關係,成敗都與它有密切關係。

同學提問:但命運裡面不是還有一些個性以外的組成要素嗎?像世界觀、社會或外在的事情。

師:是這樣沒錯,但我們講的不是絕對的命運。譬如現在打仗了,我們大家都完了,這種命運是經濟崩潰、打仗、動亂了,大家一起倒楣。這不是我們要談的主題,我們要談的是在一個有選擇的情況下,選擇什麼是由個性決定。那種沒得選擇的,被外面環境所決定,不叫個性決定命運。

同一個社會裡,為什麼每個人的命運如此不同?沒打仗,經濟也沒崩盤,怎麼差那麼多?主要還是個性因素。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並非個性決定一切,而是凡是在有選擇的時候,主要受到個性影響。好比填志願,由個性決定。也有師長、父母的影響,但是受了影響之後,有的人不遵從,有的人乖乖聽話。

同學提問:是不是如果無法自由選擇,這句話便無法成立?

師:無法成立。如果完全沒有選擇,不能說「個性決定命運」。猶太人被集體處決,難道是個性決定命運?當然不是,這是納粹決定的。但是納粹有選擇,納粹選擇把他們都幹掉,這是納粹的個性決定了納粹的歷史、猶太人的命運。人生有選擇的範圍相當寬,人每天都在做選擇。你明天可以輟學,可以轉系,你有很多自由,沒有人拿槍抵著你。你會這樣做不那樣做,當然是由深層的個性所決定。當然更深一層我也可以反過來講,早期的命運會決定人的個性。父母懷胎,生於什麼樣的家庭,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七歲以前的命運會決定一個人的個性,然後一輩子都在跟七歲以前決定的個性奮鬥。以前人的七歲,等於是現在五、六歲,五、六歲前基本個性已經形成了,每個人的個性在那時候就已經很不一樣了。遺傳、家庭決定了人的個性,每個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所以在同一件事情上的抉擇會差很多,因此瞭解自己的個性非常重要。

一般人不瞭解自己個性與所成長家庭背景乃至於其中問題的基本性質,通常也不瞭解自己身處的國家、文明之形成與基本性質。不瞭解的情況下,便只能受外在命運擺佈,碰到什麼就是什麼,而且他有自己個性慣性的反應,或按照家族個性、原來社會政治的慣性反應。那種反應通常是一種不充分瞭解問題之下的反應,通常都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到一定情況下就會撞地。譬如很多藍軍不瞭解藍的問題與基本性質,現在開始撞地。下個階段綠軍當政,也一樣不瞭解自己的問題與基本性質,也會撞地。這叫輪迴,你的基本pattern、個性與家族的慣性會不斷重複,不斷出問題。所以絕大多數人只有在挫折與痛苦當中才會成長,每種個性、pattern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某方面成功,可是在某方面失敗。在長處的地方能夠成功,但短處的地方如果照顧不到就會失敗。如果失敗,便在痛苦與挫折當中成長。人通常都是「困而學之」,在痛苦與挫折中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有這些根本問題,進而成長。除非你能扭轉個性,否則很難去改變那種個性所決定的命運。某種個性會一再在命運裡呈現,那個性如果不改,它就是這樣。這也是個性絕對命運很重要的一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第一步要認清自己個性的問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之後通常要花一輩子的力氣去扭轉、彌補那個問題,讓它少造成你的障礙與挫折。人的基本性質極為難改,都是一條路走到底。像馬英九、蔣中正、毛澤東、孫中山都是一條路走到底,很難改變,成也這個,敗也這個。清楚瞭解個性的問題,才比較有可能去扭轉、改變它,減少它所造成的問題。我們通常希望能瞭解自己個性的問題並改善之,不要讓命運就這樣被決定。

人人不同,都有其主要傾向。如果要改變被這種個性決定的命運輪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修一個跟自己個性截然相反的法門。很多人會一輩子做一個自己所不足的事情,他的個性明明如此,但有時候會選擇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事。像我一個朋友的思維方式比較靠感覺、關係性,所以他第一步念數學念得不是太好。可是他沒事就喜歡數學,練他的頭腦。他還念得很深,用他那種方式去掌握數學。有的人明明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可是他去念專門處理人的事情,他認為這樣可以平衡,這是一個辦法。但通常他最後的成就不會在這一方面,像我朋友絕對不會成為數學家的。另外一個明明不善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去搞相關的東西,只是彌補他的不足,但至少那方面問題變少了。或念書,或修煉,修煉更直接,修一個跟自己個性不一樣的法門。如果你很容易陷到自己的路上,就修「虛靈不昧」,如此你個性的殺傷力與問題才會盡可能地降低。到某一方面,它就正、反、合,那需要很長時間的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