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2台灣政治核心價值(二):亟需新論述的中華民國派

2019/8/12《蘋果日報》。

吳展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今天仍堅持自主路線的中華民國派主要有三種組成。一種源出正統藍,信奉三民主義並有很強的抗共意識,人數已經不多。一種源出本土藍,其生活與文化近於中華傳統,富有本土意識而討厭共產黨,長期參與並珍惜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體制。這種人也有限,因為多數的本土人士對於國民黨並無甚好感,與共產黨也無恩怨。


以上兩種主要是歷史的產物,隨著時間的變化,中華民國體制的意義需要新的詮釋。否則隨著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式微,加以國民黨長期威權庸腐而不佳的名聲,要年輕人直接以「中華民國」為一種核心價值,顯然非常困難。

第三種則為珍惜中華文化與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派。這本來是中華民國創立之初的理念,也應該是最有長期價值也最能得到大陸人民嚮往的一派,但其人數較少,又有實際的問題。

首先是因為在西化的主流下繼續堅持中華文化的價值,其事大不易;而要這些愛傳統的人同時愛好民主自由,其事更難。加以許多珍惜中華文化的人未能認識與愛惜台灣的獨特價值,忽視台灣,當然也難以在台灣生根。

與此同時,融合傳統文化與民主自由在台灣的具體實踐,雖深具價值,卻不免有「早期民主」混亂的一面。相形之下,自由民主派的吸引力及中國民族主義派的力道,都遠比堅持中華文化與民主自由的人要大。

但如前所述,日本時代台灣的自由民主派,既反壓迫又珍惜中國文化,其核心價值深刻,又近於自主的中華民國路線。他們在戰後一般因受打壓之故,對老國民黨所主導的中華民國很保持距離。即使如此,其後人的基本政治立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年紀,仍多近於自主路線的中華民國派。(他們長期以來並不喜歡民進黨,因其菁英不抗日,且多屬日本時期獲利而提昇至上流階層的人士,親日而厭中。)

新時代台灣,迫切需要一種結合著台灣歷史文化,追求自由民主,又認同中華文化的新中華民國論述。當今要在台灣重建中華民國論述,不能不重視這一重要淵源。

堅持自主路線的中華民國派雖然有限,然而心理上或實質上依隨並支持中華民國體制的人士卻很多。心理上依隨支持者眾多,是台灣過去70年在中華民國體制下穩定發展,經濟富足,民生安定,文化與政治日益進步(這一點雖然是事實,但並未獲得普遍認同)的自然結果。

實質上依隨並支持中華民國體制的主要是公教軍與農會、水利會系統相關人士,也就是原來與中華民國體制關係密切的人。這兩類都超越省籍。他們一般雖然並不很瞭解中華民國體制的價值,但很樂意繼續支持。這些都是藍營的基本盤,數量龐大。

然而弔詭的是,以上人士通常積極鼓勵兒女讀書求學,以在此體制中攀升。而他們的子女一旦受到很好的教育,往往轉變成自由民主與西化派,從而具有顛覆原體系的力量。其中公教的子女的尤其明顯,軍方、農會、水利會系統的子弟一般保守性或地方性較強,比較容易繼續支持中華民國體制。

但整體而言,教育水平越高的年輕世代,核心價值越容易轉向自由民主、獨立自主派,並從而批判中華民國體制。中華民國派若不能建立一種結合著台灣歷史,追求自由民主,又認同中華文化的新中華民國論述,勢必很快在年輕世代中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