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台灣的新自我認同

吳展良(台大歷史系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學人)

大選將近,藍綠兩方面的文宣與動作都越來越大。明年三月,國家認同很可能被迫面臨一場豪賭。從「一邊一國論」、「台灣正名」、到「台灣新憲法」泛綠陣營一直在挑戰中華民國的基本架構。泛綠的攻勢,主要針對中華民國的舊體制之不合乎台灣的現況,從而直接質疑現有的國家認同及定位。泛藍方面,對此本來必需有所回應。然而國親兩黨對泛綠陣營的頻頻出招,似乎無計可施,除了批評對手搞台獨,為贏選舉不負責任外,從只會高喊中華民國萬歲,到今天的只能低調地提倡維持現狀。這表示國親兩黨對於台灣的自我認同及定位問題,實在拿不出得人心的好主張來,只能低調地以拖待變,並利用歷史的累積維持局面。一個要建立台灣新國家,一個除了緬懷中國民國舊體制外,拿不出新辦法。台灣的未來,難免逐漸往建立台灣新國家的方向傾斜。然而外在的國際形勢並不容台灣往獨立的方向發展,內在也仍然有國族認同的嚴重對立。長此以往,台灣的自我認同依然無法建立,內部依然撕裂,政治與社會文化恐將更為混亂,而其前途也將日趨黯淡。

二十餘年來,泛綠陣營一直是體制變革的主要推動者。我們不禁要問:泛綠陣營的最初的以及終極的目標是不是一定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台灣新國家呢?我們仔細觀察,可知其未必然。台灣的反對運動,因威權時代國民黨的壓抑及猜忌而生,本以爭尊嚴,爭人權、爭自由民主為目標,抗議者一開始大多沒有爭獨立的意圖。台灣人分裂的認同以及獨立的意識,固然因日本統治而起,卻主要是被國民黨與中共長期處理不當及打壓出來的。大家在文化上本來大體同源,若無猜忌迫害,何來獨立意識?台灣今天的認同問題分裂至此,弄到國將不國,一片混亂。正本清源,國民黨的領導人首先應對威權時代迫害異己的作法鄭重道歉。中共方面亦應重新考量一切對台的作法。

台灣的民性務實,其分裂意識又因外力而生,所以時至今日,即使經過泛綠陣營的長期宣傳,台獨的想法,亦不甚堅定普遍。建國黨的覆敗,早已見證了台獨是票房毒藥這句老話。目前明白主張台獨的,當屬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及其所領導的台聯。正因其不當政且非主流,所以可以高喊激烈的目標。李登輝先生所採取的,是標準的漸進式台獨路線,其終極目標頗為明確。至於民進黨雖然從來希望獨立,其中務實派仍佔多數,堅持台灣一定要獨立的人並非主流。其台獨黨綱與其說是終極目標,不如說是民進黨人表達認同情感與維持團結的工具。陳總統本人在獨立議題上,前幾年一直表現出模稜兩可的性質,從而經常引起基本教義派的不滿。大選將近,才推出種種激烈的議題與作法。未來民進黨的路線則將視各種內外情況而改變仍有不少變化與討論的空間。大體而言,藍綠的對立越激烈,民進黨的執政處境越惡劣,則越可能激起泛綠陣營的抗議情緒與危機感,從而使民進黨走上更激進的路線。

民進黨上台這幾年帶來不少改革,然而整體施政成果頗不理想。失業蔓延、經濟衰退、貧富差距迅速擴大、政治惡鬥、金權依舊、國際情勢對台灣日益不利、媒體受抑制、社會文化混亂頹廢、教改失敗。這一連串的問題,使得許多長年支持民進黨的人大失所望,執政黨內部亦暗潮洶湧。在這種情形下,將一切問題歸咎於舊體制,大打一邊一國及新憲法的政治戰,一方面可以鞏固綠營的士氣,一方面也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轉移問題焦點的辦法。簡言之,對於執政黨而言,推動台灣新國家與其說是終極目標,不如說是鞏固政權的手段。其追求獨立的本心與決心,未必很強烈,也仍有轉圜的餘地。

以可見的國際政治情勢觀之,台灣獨立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台獨的主張,在台灣也一直缺乏票房。然而綠營一連串顛覆中華民國與建立台灣新國家的動作,為何又確實能號召不少的人心呢?除了打破國民黨所長期壟斷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結構外,最重要的關鍵其實在於其「實現自我認同」的意涵。「一邊一國論」、全民公投、「台灣正名」、「台灣新憲法」、「讓台灣成為正常、完整、偉大的民主國家」等主張之所以能激動許多人的內心,重點不在於獨立與否,而在於這些主張都凸顯並呼喚台灣人久被壓抑乃至傷害的自我認同。

實現自我認同是台灣人長期的追求,無論從自由民主化的世界潮流以及台灣人百年來受壓抑的歷史來看,這個要求都有其正當性,而不應被質疑。許多泛藍人士對此缺乏同情的理解,經常將台灣人的追求自我認同等同於要求台灣獨立,其實是犯了最根本性的錯誤。當然,的確有不少綠營人士以台灣獨立為實現台灣人認同的唯一辦法,然而這不僅沒有邏輯上的必然性,在實際上,也是一條走不通且昧於歷史事實的路。

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必需完成,台灣人必需做自己,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做自己必需先明白自己。歷史上,台灣是個四方角逐的地方,而主要由中國移民所開發經營,因此其數百年的歷史,亦與中國密切難分。分裂的問題,主要從近百年才開始,獨立的意識,戰後才萌芽。不同的移民族群,對於自己是誰,亦傾向於有不同的看法。這樣的一段過去,使得台灣的主體性較為複雜,亦使得台灣人與中國人這兩種認同一直在台灣並存。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以一種認同消滅另一種認同。那樣只是重蹈覆轍,造成怨怨相報,永無寧日。而應尋求一種讓兩種認同共容的辦法。

中國是一個幾千年的文明,中國人的概念基本上是一個文化的概念,世界各地都有中國人,就是這個意思。台灣人則是指認同台灣這塊地方,以台灣為故鄉的人,這主要是一個從地理出發的認同概念。台灣人既然是泛指認同台灣這塊地方人,而中國人則泛指認同中國文化的人,這兩個概念,自然可相容。作為一個幾千年的文明,中國不等於中華民國,也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更不等於國民黨或共產黨。固然在現實上,作為文化概念的中國人常與民族國家下的中國人概念相混。然而長遠來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可能是一時的,文化意義下的中國人的概念才是長久的。許多人,因為討厭中華民國舊體制或共產黨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願意當中國人,其實是沒必要的。

台灣與大陸,幾百年來,有分有合,其目前與大陸的關係,與其說是兩個獨立不相干的家,不如說是長期分居中的兄弟。長期分居的兄弟,究竟會是什麼關係呢?這事很難說。既然本是同根生,彼此當然有感情。現實上長期分居且爭吵不斷,彼此也不免有戒心。各自分居,本來就有高度的自主性。然而這一邊,也還有人希望徹底將家業分了。兄弟一鬧分家,本來最容易爭吵,其日後的關係,也最多變化。兄弟可以各自保持自己的主體性而攜手合作,並維持一家人的感情。兄弟之間亦可為分家與香火祭祀的事情大打出手,成為很深的仇人。分家如果不改姓,問題還簡單,如果要改姓,則必然大傷感情。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所涉及的其實不僅是分家,而是改姓問題。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複雜的歷史加上複雜的現實,使得台灣的前途,充滿了變數與燦爛的可能。如果強行要給他一個簡單的答案,以遂行藍綠或兩岸任何一方面的自我意識及政治慾,其實都是非常不道德的。

從世界大勢來看。區域整合的趨勢,已經壓過了民族國家分立的趨勢。歐盟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例子。血統、語言文字、文化皆不同的歐洲各國,都逐漸融合。原本同一血統、語言文字、文化的兩岸兄弟,為何不能尋求和解呢?台灣有許多人,深怕承認

相忍為國,古有明訓。藍綠兩方面對台灣自我認同及前途的主張,我們仔細想一想,其中都有他的合理性。取其合理也合乎實際的部分,去其過激與不合時宜的主張,就不至於鬧成一種國家認同大對決與人格分裂的狀態。互相體諒,和衷共濟,走出過去的執著與傷痕,創造雙贏的未來,台灣才能在複雜困難的處境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