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講:思第九

主講人: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通書‧思第九》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這是經典上的話,「思曰睿,睿作聖」,事情總是要多想一想,才容易看得明白。「明白」就是「睿」有這個明白做基礎,充分地明白了,才能「作聖」。

朱注「睿,通也」的講法,有時候跟我講的在言詞上略有不同,但我沒有時間一一細講,因為我後來發現,如果都在朱注跟經文當中反覆講解的話,有些事情反而不容易講明白,因為朱注很多地方講得非常好,但很多地方也未必一定是如此,因為濂溪跟朱子的講法有一些地方並不太一樣,有些細微的地方,我不一一發揮。譬如像前面講「用而和,曰德」,似乎照周濂溪的講法,「用而和」是通內外講的,並不那麼特別講「無所待於外,謂之德」這個側面,但是這樣講也不違背。因為這裡面主要是內跟外的關係,德性是不是「無所待於外」,好像比較偏內?但事實上,最後還是要「通內外」,要內外兼顧。

我們一開始講「誠」,「誠」字是要同時照顧到內在與外在的狀態,而真實無妄,這個略有一些不同,我們可以進一步地研究,但我不一一在這邊說明。因為「明」跟「通」,我這邊是用「明」來講「睿」,朱子用「睿」、用「通」來講,意思也可以相通,但是取義途徑可能略有一點不同,大家可以進一步研究。事實上,各家的注本還是有一點不同,事實上還有好幾個注家呢。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無思」是本,「誠無為」,是無思的,這個本體是無思的。「思通」是「用也」,「思通」,發一個心思,能夠通達,這是「用」,有體,有用。「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幾動於彼」,事情來了,我處幾而動,所以是「幾動於彼」,處幾而動。「誠動於此」,我內在的「誠」也發出來,「無思而無不通」,我所有的「思」都能夠通達,這是「為聖人」。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思則不能夠通達到微處;「不睿,則不能無不通」,不能夠明達,則不能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能夠做到無所不通的緣故,主要是在於從微處就能夠通,「通微,生於思」。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

因此,在這一個源頭上來講,這個是「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在最初的一瞬間,就要決定事情、事物的吉凶。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幾其神乎?」

「見幾而作」我們前面仔細講過了,也就是說,「誠無為,幾善惡」,在事情剛發的那一瞬間,就要去辨明他的善惡,這個是我們講修養上最關鍵的功夫,每一個心念剛發的時候,自己要小心地去分辨:這樣是好,還是不好?這邊進一步講這個「思」關鍵在哪裡呢?所謂「聖功之本,吉凶之幾也」,是在什麼地方用「思」呢?是要在通微之處,事情剛發生的時候,你就要用你的心思,懂吧?所以這個跟我們一般平常講的思想不太一樣,我們一般講思想、我們現在講思想,是可能去對很多問題做反覆的思考,對不對?事實上這比較是reasoning;可是這邊講的「思」是怎麼講的呢?是「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是說事情一發動的時候,我這個思想就要用了,是這個時候就要去注意看,他是善還是惡?他說「不思,則不能通微」,因此,就要在我們的念頭乃至於行為剛開始發動的地方,好好地用心去想跟去看:這是對不對呢?

「思者,聖功之本」,換言之,我們的心思就是要放在「幾微」的地方。而你這樣用心去看,就會了解他是通還是不通,這個「通」就是「思通,神也」。所以這種「思」,是我們現代人所不熟悉的「思」,是一種在做人處事上用的心思,簡單講,不是我們現在在演算數學、去思考人世間的道理的那種,不一樣的。這個「思」是在自己反省,做人處事、心念發動,行為剛發動的時候。心念要發動——還沒有付諸行為,事實上是心念剛發動——的時候,就有「思」了,這個是古人所講的「思」。「思曰睿,睿作聖」,換言之,這是一種省察;「未發,謂之中」,這只能涵養。「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他發動的時候,你就要去注意、用心思去看了:我這一個心念發動,通不通達?通不通?明不明?所以「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這個是很不容易的。

「幾動於彼,誠動於此」,能夠知道他的是非、對錯、好壞的,還是我們本心、本然的這個「誠」。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照王陽明來講,這就是「良知」;照周子講,這個就是天生給我們的本心、本性之「誠」,本心、本性當中自有的這個「誠」。所以,他前面〈誠上第一〉說「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我們性命都源於這個「誠」,「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所以回到我們自己本來的性命,中間就有著這麼一個知善、知惡的天賦給我們的能力,這個事情大家要去體會的。這個事情也無從辯論起,你信不信你有、你是不是有這個靈明、這個良知,有沒有這麼一個知善、知惡的本然的本心,這個大家去體會。

我之前用了很多的例子跟大家講說:其實人都有的,不同的文明不管怎麼發展,其實最後他們所講出來那個人的是非、善惡,最根本、乃至於最高的標準是非常類似的。基督教、佛教乃至於回教、各大宗教、各種的teacher,最後講到的都非常類似。原因何在呢?就是出在於他有一個可以說是「無思之本」。「無思」的這個「本」就是「誠」,天命給我們這個「誠」,所以我說這個是本體功夫。諸位,我們反反覆覆就是要用本體功夫,回到這樣的一種狀態。每當我們自己有什麼煩惱、有什麼困惑、有什麼不安、有什麼緊張、有什麼各式各樣子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問題,反正你內在覺得不對了、不安了,你就要去回想,回到這個功夫來。「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就是要學這個功夫,學久了,就「變化氣質」了。我們每個人的毛病都很多的,我常跟諸位講,我自己絕對是「困而學之」,一路慢慢走來,知道說這個對自己有很大的好處,能夠改變自己許多的問題、許多的毛病。這就能幫助自己人生過得更好,甚至於逐漸地、越來越有一種美好的感受,這是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就是要回到這一個美好的本體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