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建國與立國道路研究工作坊旨趣

臺灣大學 吳展良

「中國的建國與立國道路研究工作坊」的目標是邀集一群人,對於「中國的建國與立國道路」這個重要的問題做盡可能深入的討論及理解,並做出一些對大家都有意義的成果。這個問題為什麼重要?因為他直接攸關台海兩岸未來的命運。台灣底下很清楚要走自由民主的道路,然而台灣其命運卻與中國大陸有密切的關係,並非一廂情願想要如何就能夠如何。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及瞭解中國是怎麼一回事。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我感到中國歷代文明的基本性質,是由中國建國跟立國的道路所主導。作為一個巨大的「國家型文明」(非宗教型、經濟共同體型或多國分立型),中國如何建國與立國的道路自然地主導了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學術乃至民俗的基本特性。譬如傳統上之所以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聖王作為中國古典時期之中心的原因,在於他們創造並主導了夏商周三代建國與立國的道路與方式。而那些道路與方式就構成了古典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至於宗教禮俗的中心,從而型塑了整個中國文明的基本型態。因此必須掌握中國各個,尤其是主要的,朝代的建國跟立國方式,才能瞭解中國文明型態的發展,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宗教禮俗構成何種「體系」,以及它為何如此發展。

中國建國與立國道路大體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封建時期,也就是夏商周三代,從之前龍山時期許多分立的政治體,開始形成各地的聯盟,最後構成以三代王權為中心的大同盟。第二期是由秦漢到清,分立的政治體消滅,成為一統的天下,形成以天子為中心的郡縣國家。從第一期到第二期,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禮俗各方面都有根本性的改變。我們今天處於第三期,可以稱之為「民國時期」。無論是中華民國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民國時期的一部份。我們可以看到,從第二期到第三期,由於強調人民的主體性,其建國與立國方式與前代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而其社會、經濟、學術、文化、禮俗乃至於信仰型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導性的政治也與所有其他文化要素,互為因果地一路影響下去。

目前台灣繼承了中華民國與台灣歷史的種種內涵,中國大陸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種立國型態頗有一些根本性的矛盾,雙方發展的道路也相當不同,而其命運卻始終牽纏在一起,需要我們深入地去理解。無論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繼承了許多中國第一與第二期的建國與立國方式。孫中山、蔣介石與毛澤東都是革命者,都帶動了全面的改變。尤其是毛澤東,他企圖根本推翻中國傳統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組織、宗教與禮俗之架構。既然是全盤的、整體的改造,背後必須有一個信仰跟指導的體系。而這種對於信仰與指導的體系的需求,卻與中國傳統有很大的深層及內在連續性。所以是一方面是全面推翻傳統,其建國與立國的道路卻又大量繼承了傳統。中國自古以來是儒教傳統,第一期是儒教的創始期,第二期是企圖以法代儒,最後卻成為「儒體法用」的儒教繼續期,第三期一開始是對於儒教的徹底批判期及更替期。第一個嘗試是以三民主義取代傳統儒教,雖能建國但未能成功地立國。第二個嘗試則是馬列主義。中共企圖拿馬列毛的思想來取代儒教,雖能建國但卻未能穩定地立國。馬列毛依然是目前體系的基礎,但內部有很大的危機。中國底下會怎麼走尚不得而知,而其走向顯然會影響十幾億生靈的命運與兩岸的前途,因此這是我們必須深入探索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信受無論是俄化、馬列化、西化或者是自由民主化的理論來研判中國的未來。中國是如此巨大而歷史悠久的文明,作為一個人類史上最大的社會,它一直有自己獨特的道路。因此深入探討、盡力理解中國建國與立國的問題,認識其道路的連續性跟變化性,才能有效地討論中國問題以及兩岸的前途。

這個問題涉及的範圍非常巨大,牽涉到數千年的歷史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禮俗乃至科技等要素。必須盡可能綜合各方面因素做一個最全面的理解,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底下的處境跟命運。這個工作並非一個人能夠單獨完成,因此我希望可以廣邀各方面的人才一起來從事這項工作。我會提供基於數十年研究所整合出的初步解釋架構,但有關想法還必須經過不斷地研究、批判與討論。我個人的看法未必就是正確的,最重要的是推動大家一起來研討這個重大課題,使更多的人對於此問題都有較深入的理解。盼望大家能充分運用個人所長及興趣,運用嚴謹的現代及傳統學術,對此問題不斷加以探討。

參與這個工作的人可以從自己的專長出發,在現代乃至傳統學術方面受到更進一步的訓練。我會努力引導大家以嚴謹而有效的方式來研究此一問題,並批判與檢討現有的解釋架構。希望增加大家的知識與見解,引動大家的研究興趣,並創造更多的相關論述成果。參與的人應該可以從中獲得學術與知識的訓練,並增進我們對於兩岸未來及中華文明的理解:對於我們今天的處境、中國這個文明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