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前言:如何瞭解文明的特色
人類文明及文明下各種生活狀態複雜而難以掌握,但其實重點是要瞭解其大部。我不要求你們記住每個細節,但要知道這些文明主要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從這文明或國家的建立可看出來。因事物的形成過程會最主要地決定其基本性質。好比手上的掌紋、指紋、紋路複雜的不得了,但若仔細看,也不過五指,大小不一、長短不一,差別很清楚。故先掌握大部就不會覺得那麼困難。研究古代這麼多文明,是因越比較會越清楚自己文明的特色;然後也透過比較認識別人的特色。
蠻族文化與現代歐洲的關係
今天要講的日耳曼野蠻人的文化,是在Germanic barbarian,西方中世紀早期的文化。今天西方的始祖——或說主要領導的——其實就是這些人,由這些人領導,且構成最主要成分,這裡面有些複雜。簡單說,整個現代西方現代社會由此誕生,而非從羅馬。故瞭解蠻族對瞭解現代西方文明有密切關係。譬如現代西方的各種語言就來自當時蠻族大遷移,當然也有當地原有語言。各地情況較複雜,大致上越北邊基本上就越是蠻族;南方基本上是蠻族領袖,民間組成則有些複雜。現代西方多源自蠻族來的,好比胡人其實對東亞世界有滿重要的影響。因文明持續日久,常會有老大現象,羅馬文明老大後就衰亡而為蠻族取代。其次,為何蠻族入侵後好像遲遲難以建國,乃至於一般認為文化會一落千丈?西方人很長時間叫Dark Age——現在有些修正,說不見得那麼Dark——有其原因,即使後來現代諸國興起也難以統一,至今歐洲列國的型態,基本上是繼承蠻族入侵後,各不同種族分布的結果。同時,也要瞭解日耳曼部族跟封建政治的特色,這裡主要講早期(約到第十世紀)封建,下次會講所謂high medieval,十世紀後的歐洲封建狀態。
基本上先有日耳曼部族、後有封建政治,封建政治一般來講大概起於西元800年,有時候較早一點說700多,不過大概可從九世紀起算。一般來講,現代歐洲最重要的組成成分有三:第一是日耳曼蠻族的入侵,第二是基督教,第三是文藝復興時希臘、羅馬古學興起,這構成所謂現代文明的三大基礎,故不瞭解所謂Germanic barbarian到底怎麼回事,便不能瞭解現代西方文明。
古代日耳曼人的起源和生活方式
大體而言,在羅馬史書《塔西佗》(Tacitus)中,對古代日耳曼人已有些滿正面的記載,認為他們很純樸、老實,羅馬人也喜歡用他們做各種工作。從西元三世紀起,他們有很多人遷移到羅馬境內。他們很重視團結及對首領的效忠,有部族戰士會議,相當重視榮譽,而且絕不亂倫,非常重視血統純淨,故一夫一妻制執行得滿徹底。他們認為自己的道德比羅馬人高很多。簡單說,他們是已有相當農業成分、內部相當團結,並保持一些樸實特色的民族,不像羅馬人在當時已有些老大。另外的一些記載顯示他們確實有相當大的體力,金髮,比羅馬人高出一個頭,耐久性較低。後來所謂的白人──一般認為西方人是白人,即傳統上所謂的Caucasian,而今受到修正──其實大部分都是日耳曼人。南方的歐洲人一般較黑,一般印象中高大、白皙、金髮的標準西方人、高加索人,其實都是從瑞典、丹麥、德國北部一帶遷徙而來,剛開始可能從北方越過高加索,然後到北歐、東北歐,從北歐、東北歐下來的。這群人較高大,剛開始時力氣非常驚人,但在戰爭上似乎不如羅馬人持久,可能原因是營養非常差,考古挖掘出他們的屍體,營養非常不好,而且壽命也非常短,很早就會過世,也有不少疾病,故可能吃得不太好。
蠻族入侵大概在羅馬衰亡之際,其實約自西元300多年就有各種入侵。最早是因漢朝滅南匈奴,北匈奴往西跑到歐洲,先滅東哥德人,西哥德人嚇得一路往南,逃到義大利滅羅馬人。那時西哥德人的戰力已遠在羅馬人之上,基本上羅馬後期戰鬥力相當弱。後來匈奴人在首領阿提拉於新婚之夜死掉後分裂,東哥德人和很多人種也從北方殺下來侵襲,在羅馬境內到處橫行。
關於這群人的史詩記載有好幾種,古英文的是Beowulf,另有主要在德文系統裡講的Lord of Rings,還有冰島史詩Edda、英文的亞瑟王(King Arthur)傳說及流傳在較法國地區,關於查理曼[1]跟隨身武士的Romance。其中最古老的Beowulf可能最接近原來的情況[2]。這是本相當長的史詩,發生的舞臺在今天的丹麥跟瑞典。丹麥跟瑞典其實是今天歐洲王室的源頭,歐洲人至今都認為最純正的王統在丹麥跟瑞典。例如挪威本是瑞典的一部,戰後獨立建國,沒有王,但他們認為建國要有自己的國王、創自己的語言,就把瑞典語(Swedish)做點修正,創挪威語。又寫信請丹麥從嗣子中選一個到挪威當王。後來希臘缺王也同樣寫信去跟丹麥請。西方整個王統的源頭發源在此,從民族也看得出來,早期的王大多都由此來,甚至法蘭克人也從他附近往下遷。
Beowulf與西方文化的原型
此詩篇中歌頌的英雄是Beowulf,他原來其實是住在瑞典的武士。故事開始時,一個相當了不起的丹麥王不幸地過世,丹麥人要紀念他,於是有很多的歌頌。他們也在建立大廳堂(這故事中簡單介紹,大廳堂跟部族政治有關),建成時舉行盛大慶典慶祝新王的統治。這時怪獸哥倫多(Grendel)來了,攻擊他們的會堂,而且抓住很多武士,把他們吃掉。哥倫多連續十二年都來危害,丹麥人一點辦法也沒有。Beowulf聽到這消息說:「我要幫助他們」。於是邀集他的朋友跑到丹麥見國王,說:「我要來幫助你們」。國王聽了非常高興,就請Beowulf跟他的朋友們在大殿中慶祝、歡迎他們的到來,也追念他們從前一些英雄的故事,並互相誇耀武力、較量、投巨石等。宴會後,其他的丹麥人撤去,他們留在大殿中。晚上哥倫多跑來,Beowulf沉穩地先觀察哥倫多怎麼進攻,趁哥倫多吃掉他的一個同伴時衝過去,抓住牠的臂膀,然後摔牠、咬牠、打牠,哥倫多甩脫不掉,最後整個臂膀都給Beowulf扯下來,逃回巢去死了。於是他們認為Beowulf是史上最偉大的英雄,傳頌他的事蹟,又趁著他的勝利舉行晚會,講一個關於古代大屠殺的故事,這故事說古代丹麥君王的女兒希爾得布爾嫁給另一族庫利西安的君王,結果婚後她的夫族進攻她的父族,並殺掉她父親,她很悲傷卻沒辦法。後來庫利西安的領袖趁她哥哥探望她時,把她哥哥的兒子也殺掉,結果丹麥的下任領袖要報仇,殺掉庫利西安的領袖,帶回希爾得布爾,並殺掉她的兒子。故希爾得布爾的一生就在哀悼其父與其子之死、哥哥跟丈夫的征戰,很慘的故事,但他們講得非常地興高采烈。
哥倫多的媽媽住在湖底,也是個怪獸,牠又來攻擊Beowulf。Beowulf就想繼續殺掉牠,他們一路跑到荒原,Beowulf跳到湖中,雙方大戰很久,久到一般人都以為他死掉。Beowulf起初發現一般的劍砍不傷牠,最後他在湖中找到一把寶劍,才殺掉怪獸之母,牠流出的血融掉寶劍。之後又有很多慶祝,他們回到故鄉。被瑞典的王歡迎,一起統治瑞典南部,王死後Beowulf成為瑞典王,他建了個大殿,又有巨龍出現,驚嚇他的子民,這其實就是常在西方中世紀片中看到的龍,牠守著遠古某族群衰亡後留下的寶藏──聽說龍很喜歡守寶藏──有個僕人發現那寶藏,偷帶東西回來後釀成大禍,這龍一天到晚侵擾他們,於是Beowulf決定再次親征噴火巨龍,這次打得很辛苦,在龍的巢穴中戰鬥得非常激烈,其他人都跑掉,只有他還靠盾牌抵住噴火龍,以致命的一擊斬巨龍的手,但巨龍也咬到他,於是Beowulf就死了。死後人們給他的遺體做了沐浴。因為除了一個武士外,其他人都逃掉,最後這武士就繼承他的王位。Beowulf的故事非常重要,代表日耳曼野蠻人對英雄的嚮往,乃至於對自身存在方式的紀錄。當然怪獸或龍並不真實,但對他們來講卻是威脅生存的事物,而且他們覺得要讚頌的英雄就是像Beowulf這樣,能不顧危難保護本族人甚至相鄰的族人。
Beowulf的生活方式完全是以英勇善戰的男性為中心的紀錄,一般人──尤其女生──看Beowulf會覺得非常無聊,從頭到尾就是一群男人不斷吃跟打,以及追溯古代英雄如何打仗。歷史上的記載確是如此,日耳曼是女人跟老弱種田的,日耳曼男人只負責打獵跟打仗。白天若不打獵、不打仗吃吃喝喝,常喝得大醉。Beowulf事實上正是代表現代西方人祖先的原型,他們是源於這樣一群人,最佩服的就是這種能打——還稱不上能征善戰——,且碰到再怎麼恐怖的事物都勇於挺身而戰的人物。其中的女性地位一般人無法理解,像丹麥公主的故事好像就是一天到晚哀悼來哀悼去,痛苦的不得了。其實簡單說,那時一切事情都由擅於爭戰的男人主導,女人無法主導自己的事,故她也只能消極接受發生在身上的事,這是個陽剛的很徹底的時代。跟日本的王權截然不同。後來西方所有king或novels的原型都是像Beowulf的人,是自己帶頭打的。[3]中國皇帝親征,一般也只是帶軍隊去打,沒有自己上場的;但他們覺得到最後連總統都要下去打。西方君王的原型就是這種人,故所謂日耳曼野蠻人的天下,原型其實是這樣,這是後來所有貴族的原型,跟日本截然不同。日本的王室是協調者與——更重要的——祭祀的代表神,故當明治維新時終於要開國門,由天皇接見外國使節時,他們發現天皇的形象陰森森的,臉上鋪著層白粉,講話裝成這樣:「喔嗚──咿呀、啊咿咿──」[4],這種模仿祭祀的講話方式非常神秘,而且女人也是一樣,日本女性講話原是刻意模仿男性,且──依我的感覺──模仿祭祀的聲音。因原來古代天皇很重要的是協調跟神權的代表,跟這截然不同。故可說這種政權的核心就是至為陽剛,且是屬於北方的蠻族,身材高大挺拔,崇尚力量,當然跟傳統希臘、羅馬《伊里亞德》、《奧迪賽》中的英雄們有類似之處。這是西方人的原型,也配合他們的人種。
《尼布龍根的指環》(The Ring)及其他傳說故事
另外看《尼布龍根的指環》(The Ring),這非常重要。前面當然是古英文,其實發生在古代的丹麥跟瑞典,因盎格魯薩克遜人其實來自丹麥西部地區,故對他們是一樣的故事。而且英文是屬於Germanic Language,跟德文、荷蘭文是屬於同一語系的源頭,跟比利時北部的Blandish是同一個語系的。一般說Beowulf是古英文,《尼布龍根的指環》後來就被當作德國的民族文字與精神。像華格納在很長一段時間就被德國人認為是所謂日耳曼精神的代表,在納粹(Nazi)時,第三帝國(the Third World)甚至國歌都用華格納的音樂。華格納最重要的作品就叫Der Ring des Nibelungen(The Ring of the Nibelung),《尼布龍根的指環》。這講的同樣是關於巨龍守著寶藏與侏儒、英雄冒險,還講到英雄齊格飛的故事。這其實跟Beowulf有點類似,都是出身平凡的武士怎麼經過種種挑戰,戰勝各種monster的威脅。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巨龍。齊格飛殺死巨龍後,有個聲音告訴他:「用巨龍的血洗澡,你就會成為不壞之身」。於是他用巨龍的血洗澡,但這時有片葉子飄來,遮住他背後一塊地方,那地方就變成他的致命傷,但只有他太太知道。齊格飛在各地冒險後也當王,底下有個壞傢伙想謀害他,於是對他太太說:「我們要出征,妳把齊格飛的弱點處繡記號,我會特別保護」。他太太就相信他,繡了記號,說:「你一定要好好保護我丈夫」。結果這傢伙趁齊格飛不注意時從背後把他刺殺。最後齊格飛喜歡的一個女生跑到森林裡,殺掉謀害齊格飛的人與他底下統治的從屬。之後替齊格飛重新舉行很典型的古日耳曼英雄葬禮,拿一艘狹長型的船,船首是個捲的、渦輪狀的東西,上面堆滿珍寶,從海灣推出去,然後射一支點火的箭,將船上的東西全燒掉,然後沉入海中。後來西方一般的神話或故事都有侏儒、指環、英雄與各種冒險,且越晚越有女性角色。
另外還有冰島神話、北歐神話。北歐神話的特色是有較多關於創世紀的大神奧丁,以及這些神跟各種事物的爭鬥。但北歐神話中,最後往往連神都打不過冬天的力量,因北歐冷到他們覺得連神都打不過冬天。即使如此,這鍛鍊出他們堅毅的個性,然後有很多英雄故事。
另外有King Arthur傳說,這是英國較晚的傳說,也有說是六世紀的。不過因King Arthur的傳說正式寫下來可能較晚,接下一些較後來的成分,傳說本身可能開始得較早。King Arthur就是圓桌武士傳說,就是亞瑟王皇后與他有名的武士蘭斯洛的三角關係,還有十二個武士的種種征戰,這時怪獸和龍較少。越往後的Romance就較接近現實,如查理曼大帝跟貼身武士的Romance。查理曼大帝即位時剛好是西元800年,他有個貼身的武士團,歌頌他跟武士團英勇事蹟的Romance很多。再往下就流行許多中世紀Romance,起初是以英雄事蹟為主,逐漸加上美人的事蹟。後來由於基督教馴化,又開始對ladies展現一種有禮而尊重的態度,是逐漸演化過來的。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整個故事就脫胎於此,裡面很多轉化自Beowulf跟《尼布龍根的指環》,故西方人至今仍清楚知道自己的原型為何。《魔戒》的作者托爾金是牛津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 Oxford)的語言學教授,他寫這作品的目的就是要重振西方人的精神,他覺得工業化後,西方人已喪失民族原有的堅毅、勇敢、榮譽、忠貞,敢於跟邪惡或者問題奮鬥的精神。[5][6]他本人和作品都頗受基督教影響,早期沒有那麼深的基督教善惡二分概念,但從The Lord of the Rings中可發現,其實他們想做的事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新認識到自己民族原初的組織跟精神。在早期記載中就可看出,在他們要出發護送哈比人去魔多時,是一群人宣誓:我們要一起做這事。這非常能反映日耳曼民族傳統的組織方式,基本上有個leader,然後有個貼身武士團,貼身武士團基本上非常重視榮譽。至今西點軍校的第一個校訓就是榮譽,他們非常重視對君王、統治者、領導者的忠誠,至今歐洲人還是非常看重這事。
傳說故事背後的文化意涵
現代西方人種的主脈基本上來自日耳曼人,當然後來也跟高盧人、原來的義大利人等當地人有些混合,但日耳曼人是leader,故說他們變成當時文化的主脈,甚至於他們的移民來說,其他的移民也被趕走或撤走,故這是西方人的原型。這原型其實跟阿拉伯人不同,因阿拉伯人是從非常艱苦的環境中鍛鍊出,非常自信自傲的沙漠部族;但西方人似乎跟生存環境的惡劣、周圍天候的挑戰與人種有密切關係,故他們最崇拜的就是power,西方人從頭到尾崇拜power、崇拜力量,古希臘對宙斯的崇拜就是因他最有力氣;《伊里亞德》、《奧迪賽》歌詠的都是最有力氣的君王,到近代西方也一樣,故這基本上是西方人一脈相承的傳統,瞭解他們文明的核心。對他們來講,國家領袖要是最powerful者,這跟日本、中國乃至於阿拉伯不同,阿拉伯人並不是以壯為榮,不是最powerful的人,而是先知當領袖,這構成整個民族崇尚核心的不同原因。故他們崇尚Beowulf,這是他原初靈魂的意識形態,故很值得一讀。回頭看羅馬被他們征服就毫不奇怪,這群人從北方一路殺下來,在羅馬境內如入無人之境。先在西元374年,匈奴人征服東哥德人,隔年西哥德人奔逃入羅馬境內,是蠻族入侵之始,開啟羅馬帝國的衰敗。部族入侵的時代大概從四世紀後葉(375年)開始,到六世紀時都還是一片混亂,到處侵略、燒殺擄掠,而且那過程很殘酷,他們經常屠城,從幼兒到主教通通殺掉,很兇殘的。當然不是每次都屠城,蒙古人是抵抗一天殺三分之一、抵抗兩天殺一半,抵抗三天就屠城,他們其實還沒蒙古人那麼標準化,只是看高不高興,將整個羅馬帝國搞得一塌糊塗。
蠻族入侵與諸小國林立
最有名的蠻族入侵,首先是西哥德人,他們到羅馬後殺人放火、洗劫城池,如入無人之境,後來還攻殺到馬其頓、小亞細亞,折回蹂躪希臘,又屠當地名城塞尚隆尼亞。401年進入義大利,攻陷米蘭,三小時內殺害市民七千多人。408年後首次踏入羅馬,勒索四千磅黃金、三千磅白銀等大量財物後跑掉。410年又攻入羅馬,因談判不和,進入羅馬大肆搶劫三天三夜,死人不計其數。後來因很多人責備基督教造成這次的羅馬淪陷,奧古斯丁便寫下有名的《上帝之城》,說羅馬的淪陷在上帝眼中不過是件小事,而且原因也不是基督徒。
早期蠻族到羅馬等地,做的就是這類慘事,不必一一細數。對原來的羅馬人民當然有極大損害。這樣殺人、放火、搶劫相當一段時候後,羅馬人也很想利用辦法安頓下來。於是他們主要利用婚姻,把女人──通常是貴族、王族的女人──嫁給蠻族首領,這方法很有效地造成一些改變。亦即,他們會開始覺得跟這地方發生一點關係,有些還開始在此定居。
西哥德人等某些族人以兇悍、殺人著稱,東哥德人就較好,他們本來是被匈奴人所征服,阿提拉死後獨立出來。剛開始也到處蹂躪羅馬,但後來因他們的首領西奧多里克(Theodoric)早期曾受過希臘人的教育,事實上是個相當有文化的人,而且他還企圖建國。他運用羅馬當時最有名、最有學問的人才如瑟希瑞斯[L3] [L4] ,他是中世紀有名的查七藝(seven liberal arts,Trivium+Quadrivium,於五世紀由非洲人烏爾提亞努斯·卡佩拉Martianus Minneus Felix Capella界定),然後還用另一個學生做機要秘書,甚至做省長兼禁軍,還制定很多制度、法律……這些種種。最後沒有成功建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無論東哥德人或西哥德人,他們信仰的都是所謂Arian的,認為聖父、聖子、聖靈不同,甚至可說聖子耶穌的地位明顯跟聖父上帝不對等,故聖父才是真正的神。這跟原來羅馬人接受的「三位一體」教義不同,故要在羅馬人的地方建國就變得非常困難。更重要的是東羅馬帝國虎視眈眈,利用信仰的不同不斷想對付他。西奧多里克算非常英明,而且有知識、有學問,甚至受過希臘教育,這樣的領袖竟在這情況下頗不信任他自己所用的羅馬人——他剛開始用很多羅馬人幫忙建國——,這就好比魏晉南北朝時很多胡人用漢人幫忙建國,故這些蠻族要自己建國很困難,他必須利用羅馬人或漢人,但最後發現他們的信仰有差異,後面還有一個東羅馬帝國作梗,讓他又無法相信他們。最後,他把幾個大臣下獄的下獄、殺害的殺害,國家當然就弱,最後被東羅馬帝國利用種種機會滅掉。
另外有名的是歷史上最兇悍的汪達爾人,所謂汪達爾就是英文的Vandals,指燒殺搶掠。他們比西哥德人還兇悍,所到之處幾乎都是一片荒蕪。他早先在北非建都,後來到羅馬,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徹底摧毀羅馬。其中最重要的是破壞羅馬的引水道,因水源被破壞,羅馬就無法讓那麼多人居住。這樣的民族要建國顯然也相當困難,汪達爾人最後也亡於東羅馬帝國。他們也信Arian派,這幾個北方蠻族都信Arian派,是因最早到北方蠻族——尤其哥德人——間傳教的是信Arian派者,故他們不信其它,造成後來很難建國。
另外有名的是盎格魯薩克遜人跟朱特人(Jutes)。原來在今天的英國居住的是塞爾特人,但他們其實也是從歐陸遷移過去的,並非原住民,只是遷移得較早。後來各地在羅馬帝國衰亡後有很多亂世,塞爾特人自己無法抵抗其他族群侵略,於是請盎格魯薩克遜人跟Jutes到英國保護他們,結果這些人一來就反客為主據地為王,然後把塞爾特人趕到今天的威爾斯跟愛爾蘭,故威爾斯人跟愛爾蘭人始終跟英國人格格不入,至今都有仇。我2006年到英國演講時碰到他們的教授,他說他曾到威爾斯的大學教書,發現威爾斯人把很多重要歷史檔案都鎖起來,不讓英國人看。至今他們還是覺得自己是被侵略的,這群威爾斯人主要就是塞爾特人。「不列顛」(Britain)這字是來自塞爾特人的語言,而England就是盎格魯薩克遜的土地,故England是因盎格魯薩克遜人才叫England。他本來是三個不同的族群,最後變成主宰英格蘭的主要族群。他們到達不列顛後,建立許多小王國。剛開始都是很多小國,無法建立一個較大的王國。
倫巴底人本來住在今天德國易北河下游一帶,也是從北方下來,起初佔領整個義大利。他們原是幫助查士丁尼攻打東哥德人有功。有時蠻族也會受封,因為羅馬這些皇帝——無論西羅馬帝國最後幾年,或後來的東羅馬帝國還想經略西羅馬之地——自己力量不夠,故常邀請這族打那族,有點像漢朝以夷制夷政策。但漢朝很強,故能控制;東羅馬帝國鞭長莫及。故倫巴底人受邀攻打東哥德人有功,受封在今日瑞士、奧地利、匈牙利一帶,後來又侵入義大利。之後因人數本不多,有些人又回德國,故只占領義大利內陸。到後期本來建立一些小國家,叫DUCHY,可翻成「將領區」,事實上就是統治區。中間有個國王想統一,結果他英年早逝,為免手下將領群龍無首,他留下皇后,皇后願意跟誰結婚,那人就是新國王。這反映出他們的繼承方式,他們原是部族政治,像倫巴底人其實是36個小區域,好不容易有個非常powerful的英主能開始統一,他想要當義大利王。大家非常佩服,但他英年早逝,他人無法接任,也不容易出這麼英勇的國王,於是利用他的皇后選一個也很厲害的人結婚,這人就當國王。這時跟教宗的配合還算好,故剛開始時,倫巴底人本來要建立較像樣的國家;但後期開始想兼併羅馬跟拿波里,即教宗的勢力範圍,引起教廷恐慌。於是教廷就拉法蘭克人進來滅掉倫巴底人。最後,教廷就跟法蘭克人結合。
換言之,蠻族們從早期只是燒殺搶掠,之後漸開始各自找根據地,漸漸地無論原來的東羅馬帝國或教廷都想籠絡他們,他們的文化也開始提升,甚至跟後期的西羅馬帝國等還有些婚姻關係。故他們逐漸開始定居化、貴族化,但剛開始的國家都是小國,要建立大國家不太容易,像東哥德人就因信仰跟教廷與原來的教會不同,最後被東羅馬帝國幹掉。汪達爾人本身政治素質太惡劣,最後也被東羅馬帝國幹掉。倫巴底人本來幾乎要成為一個像樣的國家,但最後想動教廷的腦筋,被教廷拉攏法蘭克人幹掉。這是很多小國家開始要建國的錯綜複雜過程,這過程非常艱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法蘭克人。
法蘭克王朝與查理曼帝國
法蘭克人原先大概是從萊茵河上游地方一路跑到今天的高盧。高盧人跟日耳曼人不同,是較早被羅馬人馴化的,一般認為是法國人後來的祖先。但事實上,法國貴族們不是高盧人,都是他們的世仇日耳曼人Germanic。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跑到這地方當他們的領袖。那時還沒有現在的民族主義,誰強誰當老大,東西皆然。481年時建立法蘭克王國,這是有名的梅洛溫(Merovingian)王朝,雄霸高盧地區,他的四個兒子又分裂這國家,因為原來日耳曼人的習俗是打下的一切東西要跟大家平分,尤其是有分給兒子。故他很難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強人好不容易攻下來,就被兒子分掉。558年統一,但底下四個兒子又分裂一次。之後Merovingian的王室不再那麼強大,他的「宮相」(首相)這一系開始逐漸掌權,就是後來有名的卡洛林王朝之源。其中,宮相丕平二世之子就是著名的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他打敗進犯到接近巴黎的回教軍隊,否則歐洲可能就是回教世界。其子丕平三世,也就是矮子丕平推翻了梅洛溫王朝,建立卡洛林王朝,孫子查理曼東征西討,建立有名的查理曼帝國。
查理曼帝國重新統一大部分原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歐洲地區,唯獨英國還是一堆小國打來打去。查理曼帝國的統治區域可說相當巨大,而且他二十幾歲即位,七十幾歲才死掉,在位時間很長,幾乎快到50年。他統治時,文治武功都非常發達,成為中世紀最盛大的王國。其實他在世時也必須和弟弟合作、共同統治,因他們同樣是兒子,有共同的權利。在他死後只剩一個兒子,順利地繼承。兒子活沒多久死了,三個孫子分裂帝國。起初老大在中間,但他想擴張勢力,結果老二、老三不服,聯手對付老大。老大活著時打不出什麼結果,但老大死後把中間的土地分給三個兒子。這時左邊的叔叔禿頭查理和右邊的叔叔日耳曼路易──他們其實不是同母所出,老三是繼室生的──聯合起來,把他吃掉,新的局面就變成今日法國跟德國的源頭。亦即,禿頭查理這一邊是後來的法國,日耳曼路易所得的地方是德國,後來老大的子孫退到義大利。歐陸最重要的三個國家,就從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分裂帝國而來。
查理曼這些子孫們在分裂後無法很有效地控制自己底下這些民族,歐洲漸走入封建制。封建制是一層層像個金字塔,每層都有自己的部隊、武力,君王能控制的反而有限。故只有查理曼統治時真正在中世紀形成最巨大國家,到他的三個孫子後,逐漸分裂,往下就更分裂。中間較突出的是東部的東查理曼帝國,[7]後來變成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的源頭,一說是查理曼大帝;一說是較晚。這聖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非常重要,一般認為他繼承查理曼的主要王統,且因查理曼大帝是由教宗加冕,故他得到基督教傳統的保佑與羅馬的遺緒。原來歐洲人對世界的概念是來自三個系統:希臘羅馬傳統、基督教傳統,蠻族傳統。蠻族傳統原是落後的,故他們想像的文明起初都是最近的羅馬,然後就是基督教。故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對西方人有重大意義。但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是由七個選侯國選出,中間有三個是大主教,他們本身有自己的領地,領地下也都有武士與很大的行政體系。七個選侯國間也是分分合合,國王力量有時大點有時小點,始終無法真正凝聚成較大的力量,直到拿破崙的時代。他是被拿破崙最後所廢除的。神聖羅馬帝國從奧托一世於962年在羅馬由教皇加冕——若不追溯到查理曼大帝,這是一般所謂的「正式的羅馬帝國」——一直到被拿破崙廢掉,歷時近千年。他長期阻礙德意志統一,造成德國後來長期在封建傳統下掙扎。有名義上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曾有所謂奧匈帝國……這些種種的變化,總之較狹義的日耳曼區(今天的德語區)就變成始終在封建傳統下,長期無法統一,最後拿破崙乾脆把他拿掉。法國的地區不然,起初雖也進入長期封建,但封建後期就逐漸開始凝固,成為歐洲最早的王權。
英國王權自諾曼王室起一直有著強大的獨立性,其承襲盎格魯薩克森人留下的許多王權制度,使其能調配的資源強於當時其他歐洲諸王,之後歷經金雀花王室,亨利二世(1133-1189)時王權達到高峰。其子獅心王及約翰之所以能連年對外征戰正是有賴於此。其後貴族因不堪王權過重,提出大憲章出現,但約翰不久便翻臉不認帳。英王權的下降,是約翰王後頻因軍費問題與諸侯鬧翻,才開始發展出其議會傳統。王權主要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逐漸提升,但貴族跟王權之間有許多爭執,其中最有名的是13世紀的《大憲章》,即現在民主政治的源頭,這從封建制度中貴族跟君王的爭權而來,故以西方歷史來講,沒有西方的封建制度就不會有現代民主政治。當然發展不同,德意志地區是一路封建;法國封建到中世紀後期,後來受到英法戰爭的刺激,王權才逐漸較集中;英國則是貴族跟君王的爭權。故有不同變化,基本上都源自中世紀歷史。
進一步看查理曼大帝統治下的查理曼帝國,在當時曾是中世紀文化最高的一個階段。這時有幾個特色:第一崇尚基督教,且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教宗替他加冕,是因教宗在矮子丕平時請法蘭克人攻打倫巴底人。查理曼大帝時進一步幫教宗打倫巴底人。更重要的是,當時教宗哈德良一世的親友/朋黨要謀害他,他幫教宗脫離危難,故教宗非常高興,就為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皇帝被加冕這事後來變成慣例,一路從中世紀到近現代都如此,到拿破崙時不再讓教宗加冕,自己把王冠拿過來戴在頭上,故拿破崙是個很重要的人。不過教宗給他加冕後,他給查理曼大帝行三叩禮,這是比照東羅馬帝國的辦法。在羅馬帝國時,教宗還是給皇帝行叩禮,這基本上表示他是屬於他的臣屬。這可說是極盛時。他也開創歐洲帝王系譜,當然歐洲的帝王系譜其實不光如此,另外還有英國跟北歐的一些其他系統。另外分封新領主,形成歐洲最早的騎士階層,促成西方封建社會出現。他教育程度不高,但重視教育跟文化,有所謂的「卡洛林文藝復興」。他規定每個修道院都要成立學校;剛開始時更連每個主教教堂都應成立學校,培養神職人員;另外又決議每個教區應設立小學,故當時的教育文化其實真的很高,甚至有些文人認為可重新恢復到雅典跟羅馬的盛況。不過這事很不幸地並未繼續,底下還是回到以武力為主的傳統,不過這當然還是相當地提升了中世紀文化。查理曼大帝自己的程度不高,據說他很努力學書寫,但始終不行,故大概不能寫。當然有些傳說──可能來自教會──講得較高,但後來一般認為他既然連寫字都不會,閱讀能力想必也有限。
早期封建形成的背景
歐洲在查理曼大帝後逐漸進入所謂封建時期。封建社會形成的主因,首先是周圍各種勢力的入侵,三個入侵的蠻族中,第一是所謂新一波北蠻人,當時叫Northman,即一般所謂的維京人。[8]他們跟原來的日耳曼人其實關係非常近。第二是所謂新一波匈奴人中最強悍的馬札兒人;第三波就是回教徒。大體而言,情況從西元900年後日漸嚴重,查理曼帝國也不在了,後來繼承他的子孫都不再有這麼強大的力量。而北方有所謂的Northman——維京人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分——繼續入侵,回教徒從南方,中間又有匈奴人跟馬札兒人,全歐洲處於強烈被欺凌的狀態,故當時一些紀錄──通常都是教士記的,所謂的北蠻族(包括查理曼大帝)大部分不能書寫──說:「天哪!到處都是天譴、災難,朝不保夕,我們活在怎樣一種痛苦的狀態!」故當時的情況是各種入侵,於是形成新制度,這種制度的核心叫「Dependence」,就是一層層互相依賴的關係。亦即,一般農民依賴下層武士,下層武士依賴上層武士,上層武士依賴君王,層層的關係。這關係的形成,首先要看侵略者。Northman——尤其中間的維京人——跟日耳曼人在血緣上非常接近,但早期的日耳曼大遷徙造成波羅的海以南幾乎所有日耳曼族都往下搬遷,該地形成一個較真空的地帶。這些人搬遷後受到基督教文化跟羅馬文化影響而定居化,開始有些政治系統,逐漸被馴化。留在更北邊半島上的所謂「斯堪地納維亞人」(Scandinavian),保留原來最蠻勇、原始的狀態,就是本來講到的Beowulf,Beowulf本就從瑞典來,還是同個系統,可繼續往下紮。他們有名的快速航船是個滿淺底,兩邊高高的東西。真正坐人的地方大概是這樣,很淺,吃水僅三尺深,中間有個很高的桅。一船約可坐五、六十人,非常擁擠。若縱剖看大概是這樣,沒有甲板,人就擠在這地方划。它在海上航行,一小時大概是十節的速度,在那時算滿快的。且它可侵入歐洲所有大河,循著河流上去,而且他們常是集體行動,很多人一起划船過來,一條接一條,來無影、去無蹤!不僅在遠海,一路殺到內陸去,攻略歐洲所有主要城市。有名的就是七百艘船、四萬人包圍巴黎,一下造成極大損害。故他們對歐洲各城市破壞非常大。在這情況下,歐洲人覺得需要團結,也學他們的前輩一樣,分別在英、法乃至義大利分別建國。其中,法國有名的諾曼地公爵就是維京人。故這些歐洲貴族其實就是原先打家劫舍、殺人屠城的蠻族,最後定居成為當地貴族。後來繼續來的也循同樣路子,打下來後仍當貴族。
早期的封建體系
封建制度其實就是早先定居的這些蠻族領袖,在漸有家園、國王、有自己的國家後,要對付後來的蠻族,於是進一步團結原來分崩離析的大家。開始變成一個金字塔型構造。底下很大,有很多小貴族,上面其實很小。光是今天的德國就留下一萬座城堡,一路循著萊因河往上,沿河看到的都是城堡,故很多下層武士。中間會有些中層貴族,然後最上層。它可說分成類似中國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最上一層是Duke,然後Marquis、Count、Viscount,最後是Baron。Duke是最上層的,Marquis其實是查理曼帝國時代封在邊區的地方首長,後來因邊區通常較易擴張,就變成侯爵。Count是查理曼帝國本來封在一般「州」的州長,他的副州長是Viscount。Baron其實原是拉丁文baro,本指奴僕、輔助者,最後變成最低等級的Baron。Duke一般不是原來封的,是特殊、powerful的翻成Duke,最上面是King。這樣的系統是一層接一層,基本關係是所謂「帶領者」跟「依附者」的關係。亦即,君王跟貴族、貴族跟他的下級武士有「首領」跟「附屬者」的關係,首領可分封他的土地或財物;這些底下的跟隨者叫Vassals,對首領有服兵役的義務,且若首領被俘,必須付贖金贖回首領。他們之間有錯綜複雜的首領跟跟隨者關係,一個人可選擇不只一個首領,甚至有的國王是其他國王的跟隨者,故滿亂的,主要因為他不是像西周那種封建,周朝的封建真的是打天下後非常有秩序的分封;這種分封則是在原本較分崩離析的狀態下,因受四周強鄰侵襲而結合的自保組織。這組織依附查理曼大帝原來建立的帝國行政系統,實際狀態是很多各地勢力,各擁兵力的武士、貴族形成一個大網絡。而且這些貴族實際上是永無休止地征戰,因為不打仗沒事做,歐洲貴族的職業就是打仗,他們起初就是從打仗起家,最核心身分就是要打仗的。故直到後來他們在正式場合都穿軍服,很多西洋電影中穿軍服好漂亮,這是後來文明化的狀態,中世紀的貴族非常野蠻,直到大概十到十一世紀時都住在很簡陋的……城堡其實是十二世紀後才漸變成今天的樣子,石頭城堡是後來的,十二世紀前的城堡通常是木頭做的,而且較簡陋、各擁其地,人在桌上吃、狗在底下吃、女人撿剩下的東西吃,這樣的狀態。看Beowulf就知道,那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男人吃喝玩樂、打架的時代。真正的文明化要到約十二世紀後,漸開始學習文化。這些貴族整天打來打去,教會受不了,就想辦法要訂休戰日,後來教會的力量漸大,規定週三到週日停戰,後來又規定聖徒生日或昇天時不可打、耶穌的什麼紀念日不能打……逐漸削減作戰日。但他們內部確實不斷想擴張自己的勢力,很多小公國——當然也有幾個大的——形成一個複雜體系。十二世紀後,中間一些強大的日漸擴大,城堡逐漸變得越來越漂亮,就是的歐洲城堡。他們的經濟生活,早期主要是莊園經濟,基本上自給自足,什麼都自己內部生產。文化上較低落的,整個統治階級基本上一心放在征戰上,故中世紀都是武士,打仗、打架的文化高度發展,像有名的兩人持長槍、騎馬衝殺對撞,這都是後來漸發展出的作戰文明,盔甲也做得非常精緻。
基督教的馴化與統治
瞭解基本的政治、社會組織後,這背後仍有個重大的馴化力量。這樣極為蠻勇、桀敖不馴的蠻族們,最後是靠基督教會馴化。一方面當然是透過天堂、地獄等種種,恐嚇他們不能犯罪;另外往往透過婚姻。他很早就有王后制度,雖說長時間來講,女性在這陽剛的社會始終靠邊站,但仍能發揮一點影響力,很多蠻族首領都是跟著王后信基督教,而且通常首領改信就整族都改信,起初是這情況。故查理曼大帝時甚至曾要求北邊的盎格魯薩克遜人──他們本是從今日德國西北邊、荷蘭上面一帶遷到瑞士,故有些還在該地──改信,下令不信基督的、不捐獻財產十分之一給教會的、不受洗禮的……總之不守基督教規的通通殺掉!教宗說:「千萬不能這麼做,否則恐怕引起他們反感、反叛,我們還是用較柔和的方式。」實際的情況大概是恩威並施加上婚姻,查理曼大帝很熱心地擴充基督教勢力。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事實上蠻族底下的居民——尤其舊羅馬地區統治的——早已基督教化,還有東羅馬帝國虎視眈眈,故若不接受基督教便很難統治。東哥德人跟汪達爾人都有類似情況,若信不同宗教,即使是同樣基督教的Arian派,統治權便不易維繫。故教會權力漸擴大,柔性卻逐漸地馴化蠻族,而他們的生活習慣在信教後也逐漸被改變。
與東羅馬帝國和中國的對比
這時西歐的情況跟東羅馬帝國非常不同。東羅馬帝國這時是絕對王權跟唯一神權時代,且君王有權干涉教會,故東羅馬帝國是政教合一。但王位的繼承不是很穩定,到滅亡時約有88個王,其中29個死於非命,很多是被謀殺、暗殺、刺殺的,且宮廷中有很多軍人當政的情況。故雖然東羅馬帝國的文化、信仰等各方面基本上比西方高得多;但發展性確實較低。更重要的是,東羅馬帝國在跟波斯帝國對抗,且幫西歐擋住回教帝國的入侵。故讓西歐能發展。今天西歐人常看不起東歐人,我是覺得其實有點不太公平,因東羅馬帝國要面對波斯帝國跟回教帝國的強大勢力,打到最後元氣大傷,反而讓西歐的文化能全新啟動、洗牌,混合蠻族淋漓的元氣跟衝撞力量,再加上基督教的馴化,逐漸有新文明誕生,最後加上文藝復興時的希臘、羅馬文化,創造現代歐洲。
/為何他的建國這樣困難?對比中國——要有世界史的概念——魏晉南北朝的情況,事實上在漢朝崩潰後是先有魏晉,五胡十六國時已時間較短,然後北魏建國,北方建立一個較強大的國家,最後統一。這段時間不到四百年,且期間還常有些還算富強的狀態。為何歐洲建國這樣困難,且從羅馬垮後至今都分崩離析,再也合併不起來?我認為是因為基本上羅馬帝國真正的羅馬人主要就在義大利,故他的核心元素侷限在義大利的。當義大利——尤其是真正核心的羅馬城——這中堅區垮後,旁邊都是異族,故要重新建立這樣的中心很困難。羅馬這種強大核心是從部族政治到城邦政治、然後共和國。但其核心基本上是部族跟城邦,是個非常powerful,但很小的核心,最大不過義大利,垮掉就沒了。漢朝則已融化成一個大的漢人天下,故漢朝垮後像個沒有頭的身體,就算這身體北邊有胡人入侵,最後也大部分漢化,漢化後只要再裝回這頭,就變成隋朝。後來中國歷代的情況真的就是這樣。亦即,整個漢人社會在漢朝就已建立得相當統合,當然中間總是有少數民族,但大體上是漢人。故中國是頭垮掉就再打天下,換個頭,一路到宋元明清,至今中華民國是共和國,事實上仍是同一體系;歐洲不然,再也無法像羅馬早期般統一全歐,後來較接近的是查理曼大帝,但他受限於日耳曼人的繼承制度,分給三個孫子,底下更不行。故再也沒人能整合這麼多分裂的元素,今日歐洲是列國的局面,源頭在此。
[1] 曼(magne)本身已有大帝之意,稱「查理大帝」或直稱「查利曼」較宜。
[2] 現代一般使用的Beowulf是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從古英文翻譯過來的。本書被視為英國文學的寶典,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自翻譯並非偶然。
[3]有部片叫「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就是外星人來打美國,片尾他們破解外星人的防禦網,美國總統帶頭用各種爆炸的飛機去打,我們會覺得很荒謬,哪有總統自己親征?其實就是來自這傳統。
[4] 老師模擬日本天皇的發聲方式,因鼻音和喉音都很重,有點難以用狀聲詞呈現。
[5] 鄧嘉宛,〈譯序〉,《精靈寶鑽》(台北:聯經,2002),1。原文出自《托爾金書信集》
[6] 托爾金自言其寫作魔戒(精靈寶鑽)的理由,應為創作一部屬於「英文」的神話,亞瑟王是 「英格蘭」的神話而非「英文」神話。
[7] 老師的課程大綱寫的是「東法蘭克王國」。
[8]《北海小英雄》的小威就是維京人。
[L3]原註:聖依西多祿?Isidorus Hispalensis,560年-636,說服西哥德人歸化天主教
[L4]原註:查無此人在東哥德王國擔任行政事務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