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華共同宗教與道教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序論:中華共同宗教與道教

今天要講個很複雜的題目:中華共同宗教與道教,所謂「中華共同宗教」,大概是個華人——尤其漢族——長期信仰的宗教。據《國家地理雜誌》統計,至今差不多還有四億人信奉,且人數似乎仍在增加。道教在歷史上對政治、社會、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共同宗教的影響則更巨大。於此同時有個問題:共同宗教跟道教有何關係?這兩者其實關係密切,共同宗教大體而言算是母親,而道教是子女。其實共同宗教就是儒道共同構成的事物。

臺灣的開闢及其原有社會結構跟中華共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初開臺者各自抱著媽祖、三山國王、開漳聖王、清水祖師等各地信仰渡臺,臺灣基本的社會組織剛開始時滿特殊的,因為大都是光棍,是以臺灣社會之原型(Archetype)基本上由祭祀團體所構成,而非宗族組織。祭祀團體信仰的核心即這些共同宗教的神明。這情況一直延續至今,在所有政治選舉、地方活動中,廟宇與神祀都還是中心要素。

據統計,直到二十世紀中葉,臺灣還幾乎人人信共同宗教,戰後才因佛教徒與道教徒大量增加而慢慢有些改變。共同宗教禮拜各種天地神明,家家戶戶幾乎都拜,尤其是節慶、鬼月與每月初一、十五,故跟人們的關係很密切。大致說來,中華共同宗教保存最好的區域是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外華人區,因為中國大陸經過種種革命,摧殘得非常厲害。不過現在許多人去大陸觀察,發現各種信仰又回來了,此係因為這傳統有幾千年歷史,不易去除。

一般常稱這宗教稱為民間宗教,但「民間宗教」這詞其實有問題,因為在古代,民間宗教所祭拜的種種對象基本上都是由上層貴族所祭拜,故也不好說是「民間」。但後來確有一些變化,有些神明還受所謂上層人士祭祀,有些就不再祭了,反而在民間發展,故亦非全無道理。只是這稱呼容易造成誤導。這宗教經過長期發展,到近代產生一些問題,故常被認為似乎是種較劣質、水平不高的宗教。但其實這看法大有問題,因為它是種很特殊的宗教型態,跟印度、希伯來、猶太皆不同,姑且稱之為所謂「天人合一」跟「萬物有靈」式的獨特信仰型態。這種獨特的信仰型態有長處也有缺點,更有其特殊價值,尤其其中具有大量術數相關事務與文化內涵,因為它是天人合一、萬物有靈式,故對這世界有很多獨特看法與做法,這有一部分是迷信或今天被認為不合理者,但有部分是出於經驗,乃至於有實證基礎的。它尤其在養生方面多有重大的價值,譬如道教對導引、氣功、內丹,乃至於後來發展出之種種武術、醫術都有重大價值。另外,它在社會上有團聚華人社群之功能,我們常提到華人社群似乎較缺乏社會團體組織,一切事物貌似皆由家族出發,但華人社群其實有社會團體組織,即剛剛所說的祭祀團體。如臺灣的各種祭祀團體即是超出家族之上的社會團體組織,故華人社會中,很多的社會組織或所謂公共領域、公民社會,都靠這種共同宗教神明之祭祀組成,與西方人的公領域往往靠著對基督教或回教的信仰而形成相似。

傳統的共同宗教跟道教還非常具有種生態與廣義環保概念。因為它將天地萬物都視為有靈乃至於有神的,因此絕不會隨便侵犯,而且對之非常尊重,這其中固然有所謂迷信者,另一方面卻也使其生態可以長期穩定,較易平衡。譬如說現在開雪山隧道通到宜蘭,古人絕不做這種事,因為他們覺得一旦開了這隧道,整個天地之氣都會被破壞,固然方便臺北人,蘭陽平原的氣跟周圍生態都會受影響。故這是個深富生態跟環保意識的傳統宗教,這點很值得注意。

目前中華共同宗教跟道教深受貶抑,而學界對這兩個信仰在歷史上究竟為何是人言人殊,值得深入探討。兩者的內容都很龐雜、不易瞭解,目前為止尚未看到較完整的好說法。這是因為其複雜性與龐雜性幾乎反映我們文化中各種信仰、信念之複雜性跟龐雜性。它不是一神教,一神教較有單一信仰,因此很單純。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信仰方式會各種事都拜、都投射,於是人間一切都會投射到天上,人間的複雜性會投射為宗教信仰上的複雜性,其內容會非常複雜、龐雜,不易理清。因此大家容易各執一偏,尤其現代人易從所謂現代宗教學——基本上是基督教式的宗教學觀點——來看這宗教,從而覺得它亂七八糟、講不清楚,從現代社會科學的觀點觀之也講不清楚。這這些信仰對現代人來講雖較不易掌握,卻是生活中到處都有之物。如臺灣為何到處是廟,具有各種崇祀、崇拜?大家應該試圖釐清。

上古三代的中華共同宗教與世界觀

1. 仰韶、龍山時期

其最早的(至少我們可見的)歷史淵源應是出於仰韶、龍山時期的各種信仰與巫術,其中很重要的講法是所謂「亞非薩滿信仰」。所謂Shamanism聽起來似乎很低級,其實不然。基本上Shamanism是原始時期幾乎所有人類普遍共通的信仰型態,它基本上相信人可透過飲酒或使自己迷醉的方式出神,然後可遨遊天地與下界,認識這世界背後的基本構造。他也相信天、地、人一體,一切事物彼此間具有密切關係。//而「亞非薩滿信仰」是種概括性假說,學者從事考古時發現多樣的信仰方式。上古時代成千上萬個國家或各種小文明所信的神明均不同、五花八門,考古也挖掘出龍、虎等種種信仰,以及對女神等各種神明之信仰,考古學家猜測是大抵各種信仰的神都有,其中較突出者係仰韶、龍山文化時期已有祖先崇拜之遺跡。這些信仰大概是中華共同宗教之基底。

2. 夏、商時代的宗教與政治

夏、商時代,宗教跟政治具密切關係,古代民族基本上皆如此。這時「巫」的重要性特別突出,根據歷史記載,商王本身就是大巫,譬如商代早年大旱,商湯剪掉自己的頭髮、指甲,脫掉衣服,俯伏於地,希望老天爺懲罰他以代其子民。故基本上君王本身便兼有大巫或大祭司之功能。商代有重要大臣名/「巫賢」、「巫咸」,因商殷尚鬼,故大巫兼為大臣並不奇怪,不是說所有的大臣都是巫,但「巫」可為大臣,且是非常有名、重要的大臣。古代認為唯聖智聰明可降神為巫覡,要有好的德行、智慧,還要聰明,才可降神巫覡。古代巫覡跟今天的乩童不太一樣,乩童的水平似乎較低,但這是到後來才如此,古代只有聰明聖智可降神,降神有種種儀式,還要齋戒、祭祀,是非常看重的。

另外還有所謂祖先崇拜跟天神崇拜,商人重視祖先,且認為其祖先是配上帝的,在前商的考古中也發現同樣的信仰方式,但這主要係指上層統治階級,民間大體還是各信各的。商人喜歡占卜,透過甲骨、龜甲跟牛骨,可知各種事物。事實上,透過「巫」降神之祖先與上帝崇拜,乃至於祖先配享上帝、透過占卜瞭解自己的命運,都是後來中華共同宗教中很基本的元素,而最關鍵的元素,就是今天在較傳統的家庭裡往往都有的祖先牌位,旁邊通常拜關公、觀世音、媽祖等天神,其源頭即在此,基本上還是祖先崇拜跟天神崇拜。

3. 西周的五禮與祭祀

西周時情況有變。周朝是個較人文化的民族,雖然他們也很重視信仰,但更強調整個文化要跟人情、人性有密切結合。故諸位若讀《詩經》、《書經》,會發現談到人生、人情的部分相當多,譬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呦呦鹿鳴,我有嘉賓」,講的都是人情、人事。但他們並非沒祭祀,你若讀《詩經》的《小雅》、《大雅》,其中就有種種祭祀,《書經》其實也有,如《堯典》就講到天子如何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神明。但其主體不再如商朝人,所謂「殷尚鬼,周尚文」,後者指普遍的天地自然人文,這「文」不只指人文,而是天地自然中一切明顯可見的文理,以我們可見可聞的世界為中心,其背後也有一套宗教信仰,這在五經體系中可看到。後來中華文化的一切是以西周經典體系為中心所繼續發展出來,其宗教性沒那麼強。若拿我們的經典跟《伊利亞德》、《奧德賽》、《舊約》、《可蘭經》、《吠陀書》比較,就會發現其中截然不同。西方經典中到處是神,神跟人密切地在一起,但五經的系統中顯然是以具體可見的人為主,神是在背後的。

這時期的宗教體系主要表現於「禮」,是「五禮」的體系,首先講所謂吉禮,即《堯典》所謂「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于諸神。」六宗是日月星海河岱,河是黃河、岱是泰山,古代祭上帝時也要祭日月、星辰、海、河、乃至於泰山,「望」是不同祭祀之名,「望于山川」亦是種祭,而「遍于諸神」是所謂天子之祭。換言之,天子之祭是祭當時看到的天下,世界中最大宗的事物都歸天子祭,這使王權與祭祀之權合一,這點還是繼承商朝。但周的人文性大幅提升,祭祀作為其整個合法性與合理性之基礎,似乎得到天地福祐,一切歸天子祭,諸侯不能祭上帝,亦不能禋於六宗,只能祭自己境內的名山大川。古人規定,士大夫從天子往下為諸侯、卿大夫、士,士又分上士、中士、下士,依次得祭自己所轄範圍之物,最後能祭的是下士,下士可祭父親,中士可祭父親跟祖父,庶人則不可祭。因為要維持宗法制度之嚴整性,所有庶民都隸屬於士、大夫、卿、諸侯、天子,一起構成完整體系。中華共同宗教的體系就從這政教社會一體的組織來,後來轉化為像政府組織般的對應體系,天地有共同、最高的上帝,原是昊天上帝,唐宋後在民間變為玉皇大帝。

在這祭祀體系中,我們首先要看「吉禮」。吉禮中首先是「祭天」,即祭昊天上帝,程序很複雜:天子禮於圓丘,殺犧牲,然後要焚/殷,讓殷之於上帝,接著祭日、月、天上管人間命運的星辰,還要祭風師、雨師、祭地,祭地即祭社稷之神,古人認為「社稷」是國家的根本,社就是土地,而稷(小米)是最古老的農作物,古人——尤其北方——起初以之為主食;另外祭五帝——五方之帝,東南西北中——然後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另外祭人鬼,主要是先王、先祖,亦即宗廟祭祀。天子祭七廟,即此家始祖與其子、其孫,另外加上當代家主之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其次序是左昭右穆,譬如始祖居中,其子居左,其孫在右,然後再左,再右,共七者;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人一廟,庶人無廟,/只能進行家祭。這本身就是與封建體系之完整配合。

祭法很複雜。先要卜筮,卜筮要選尸,即代表神明之人,通常由子孫充任,祭男時就用男性,反之用女性。尸要去吃祭物,表示祭物真的被祖先嚐過,之前 有複雜儀式,要修除、擇士、擇行禮者、卜日、齋戒、拿酒「祼地」……等等,一年五祭,春祠、秋嘗、夏禴、冬烝及臘月時的腊祭。另有三年合祭,合祭就是把七廟/五廟/三廟/一廟中不能包括的歷代祖先統統請出來祭拜;還有禘祭,三或五年大祭等種種。祭祖非常重要,以《禮經》規定為其的憲法,中國歷代按此祭祀直到清末、民國,當然後來有些人就馬馬虎虎。以前一切都以這為中心,西方民族往往以部族或城邦(polis)為社會構成的基本要素,城邦又往往從部族演化而來;而中華民族基本是以宗族為構成社會乃至政治組織的核心要素,因此對此非常重視,因為祭祖可維繫整個宗族構造之嚴整性,好比西方人重視法律,西方人透過法律——無論習慣法或成文法——維繫其社會組織之嚴整性,中國古人則透過禮法祭祀——不光祭祖的一年五大祭或平日每天的上香、祭祀,另有婚喪喜慶——及其牽涉關係維持社會組織的嚴整性。因此中國才能經過各種自然與社會的動盪與複雜挑戰,在幾千年後還一路存活而不滅亡。全人類古代社會中的小家庭太脆弱,人的平均壽命又低,故一定要靠著某種社會組織才能存活。宗法與祭祀,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組織的核心。

祭天、地、人鬼外,還有其它種種祭祀,都與其政治社會之組織方式有關,如天子直到清朝都祭先代帝王,以維繫政治的延續性與正統性。天子另要親耕籍田、祀先農、祭先農神,皇后要親桑、祭先蠶,宮裡有時尚要高禖(祈子),還有儺祭(方相氏)驅鬼,還有五祀、大臘八。五祀的流行較廣,殷制,天子祭五祀,周制七祀:司命、中霤、國門、國行、泰厲、戶、灶。此司命非前面的司命,而是居戶中之小神,職掌人們生活起居、是否行止不當。中霤是人居之處,古人家中很多地方都會貼祭祀之物以保平安,門、行、泰厲是祭厲鬼,另外是祭戶跟祭灶。天子之下,諸侯五祀,大夫立三祀、士立二祀,庶人可立一祀。庶人不能祭祖,但可祭灶或祭門,二選一。結果後來最流行的就是祭灶跟祭門神。其中影響較大是祭門,至今很多地方還有門神;然後是祭灶神。後來許多天子祭的慢慢不再被祭,庶人倒將天子、諸侯所祭者拿回自己家中祭,這禮就慢慢流傳下來。古者「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但禮在封建制度結束後便慢慢地下到庶人,庶人學習很多貴族的禮,這與現在西方資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其實最早模仿自貴族是同樣道理。

祭祀農業、農神的大臘八基本上祭所謂最早的農神,如管農事的神、農田之屋、幫忙管田事的農官;還有祭貓與老虎,因為貓抓老鼠,老虎趕破壞田的山豬,後來民間有許多類似祭祀;另外還有祭堤防、水道——據說祭水道的水庸神就是後來城隍神之始祖。至於祭植物神的也與其有關。因為古人以農立國,故天子每到臘月都要進行感謝農業方面的祭祀。

周代宗教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中華共同宗教的原型基本上源於周,當然這是原來封建體制之規定,但周朝八百年影響太深,它將龍山、仰韶、夏、商時期,各地原來複雜的各種民間宗教經過五禮體系加以改造,慢慢吸收到體系中,而各地的信仰都有保留,並未完全一致。考古挖掘發現,各地信仰還是不同,楚歸楚、齊歸齊,各地又各信一些奇怪的神,但它將很多能吸收的都吸收進來,變成中華共同宗教的原型。這邊主要講吉禮,其實兇、賓、軍、嘉之禮莫不有祭祀存焉,譬如軍禮出師前就要祭天、地,告廟(造禰)——禰是汝父,另外還要告祖、祭軍神(禡祭)。由祭天地祖先就可見以前出征是大事情,因為搞不好會亡國或出大事,故要告天地祖先,可見古人社會組織的核心基本上以宗族祖先的血緣系統為中心,故如此國之大事必要鄭重祭祀,告祖先、告天地,天地,同時也要祭軍神,然後出征。凱旋而歸也要告奠天地祖先,然後獻捷獻俘;反之若打敗仗則要行喪禮,國君穿著喪服迎接敗軍的,回來當然也要告知祖先。由此可見它以宗族體系為中心,對天地神明都相當敬畏,但事實上又相當人文化,以人的宗族、農業行為、生活、居住等人跟世界的關係為中心,遍祀相關種種,故是種天人合一式的信仰體系。若拿《舊約》、《可蘭經》或古印度教與之比較會發現大不相同,其它宗教之人文性乃至自然性低得多,他們真的以其超世的宗教信仰為中心,故雙方重心不同。前面講的這些民族往往都以宗教作為其整個重心,一切環繞那個轉的;但中華民族以人的生活居住、宗族為中心,然後配上種種宗教祭祀。通常古人做任何重要之事都會先拜一下這事之起源者,譬如祭先農、先蠶,因為有之前的發明人才有農、蠶——以前認為后稷發明農業,蠶起初則有好幾個複雜的講法,後來才演變成嫘祖——,故基本上其主要目的在「報本反始」。大臘八也是感謝種種事物幫助我們有好收成,祭五祀亦是報德,故《通典》中說「祭之故報德也」,意指一切都是為了感謝天地神明、山川等一切事物的照顧,這心態至今在臺灣社會還是很普遍,譬如很多人初一、十五自己拜拜,初二、十六還去廟裡拜,其實這不一定是去跟神明所求,很多時候只是定時感謝神明保佑。故很多人說臺灣的宗教是功利式宗教,似乎是要靈驗才拜,其實並不盡然,也有感謝神明保佑這一面。

周朝人還有個較人文化的重要作法,即所謂「立尸輕巫」,商人重巫,周人重尸。民間各地雖有很多巫,但至少在國家祀典中是以尸為主。這很重要,印度教的婆羅門就是來自祭祀中幫助降神行禮的巫、祝,故印度至今都被婆羅門階級控制。中華民族則由重巫轉重尸,尸最後演變為神主牌位,如今家家戶戶往往還有神主牌位,即演變於此。其人文性漸高,宗教性漸弱,但不是沒有。

但各地仍有巫存在,民間直到戰國時都還是有很多重巫之事,譬如「河伯娶婦」之事很普遍,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很多地方都還有河伯娶婦的故事,因為河流易氾濫的原因似乎是河神生氣,古人就替河伯娶新婦,將少女丟到河裡,舉行一些儀式讓河神高興。西門豹治鄴時認為這樣不行——他這觀念已較新,與軍國概念有關,要更人文化、不被古代風俗陋習所綁——,他親臨祭場,說要親自鄭重巡視,將所選新婦叫來,然後挑剔新婦不夠好、不夠漂亮,故當天不能祭。但巫婆不肯,於是西門豹決定派巫婆去跟河神溝通,便將巫婆丟到河中。等了半天巫婆還不回來,他便把巫婆的助手也丟到河裡;助手也沒回來,西門豹便說,如果他們還不回來,就開始把屬吏鄉紳丟到河裡,屬吏鄉紳嚇壞了、叩頭不止,西門豹便說:「可能今天河神不太高興,這巫婆的溝通能力也有問題,所有人回家,下次再說吧!」於是巫婆沒了,當地這祭祀也被消滅了。其意義很重要,因為宗教在民間社會有重大影響力,要將之破除,才能建立另一種秩序。

另外由於周朝「史」很發達,很多宗教之事纂成史,故若讀《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氏先世其實跟宗教、祭祀、巫卜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後來慢慢轉成人文化。這是很重要的轉化,讓我們知道中華宗教的性質原來跟各民族差不多,在夏、商、仰韶、龍山時都具有強烈宗教性,後來慢慢轉為人文性。即使如此,不要誤以為古人不信鬼神,《春秋》、《左傳》中記載一大堆鬼神、齋降之事,直到戰國諸子時代才真正進一步理性、人文化,如儒、墨、道、法都是進一步人文化,陰陽家也往人文化走,但它較特殊,因為陰陽家講很多宇宙論,乃至於也號稱有方術成仙之事,開啟後代神仙方術的作為。另外像《老子》乃至《莊子》都有些關於道論及類似神仙思想之物,尤其《莊子》中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等內容,都具有神仙之意,其《外、雜篇》更多。另外像《楚辭》的〈遠遊〉根本是神遊,跟著諸神到處跑、〈東皇太一〉寫日神、〈雲中君〉是楚之神、降神。另外《山海經》中有大量神明,燕齊方士常使用種種方術,譬如齊宣王、燕昭王求海上仙山,秦始皇也派徐福入海求不老神方……由此可見,大體而言在戰國時已有明顯的神仙思想,民間有很多巫,也有方術,即各種成仙、求仙之方。另外還有陰陽家的大套講法,將所有的天地自然都講成陰陽五行變化,尤其道家又攙雜許多神仙思想。這些對後來的神仙、道教起源有重要影響。

秦漢的信仰與世界觀

大體而言,中華世界的信仰狀態在秦漢後可說是兵分二路,一方面,所謂統治階層較會講到儒、法、道等先秦諸子治術,故它在治理上、陽的方面傾向這些先秦諸子,是較理性、人文化之物。但它在背後又非常相信陰陽五行、讖緯,那套東西是將古代陰陽五行轉換過來,這是上層情況。民間則出現各種神明。故秦漢大概是所謂三系發展之醞釀期,一是理性人文化的走向,一是方術神仙的走向,還有民間宗教的走向,三者不能截然分開,其往往互相滲透,但有所不同。

這時一方面發展出新型態的宇宙觀或世界觀,基本上是種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宇宙觀,以陰陽五行、讖緯、/災異等為中心,本來較理性化的先秦各家學術,如儒、道乃至各種雜家,在這時都受其影響。這時也有所謂山、醫、卜、星、相五術,至今還流行在民間。導引、技擊、房中、方術開始盛行,這是種整體、有機性的思維。這些東西基本上具有其宗教性,但往往又不是嚴格的宗教。它基本上相信萬物一體、天人感應,因此天也會罰惡獎善、降福瑞,故曰有其宗教性;另一方面,它還是種氣化的世界觀,一切是一氣之化,透過氣之間複雜的感應而有種種影響。這些東西不一定如何不科學,多讀當代生態學(Ecology)——尤其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會發現其中有很多世界觀跟這很類似。如生態學會說:今天存在的你,事實上蘊含數十億年的演化歷史,可從你目前的存在、身體、器官、構造組織方式等,看到過去幾十億年演化的各種型態,故其實人並不簡單;乃至單純的細胞跟整個天地之關係都非常複雜。古人相信任何單一存在都跟一切存在有密切關係,它當然沒有現在的科學,卻蘊有強大的生態學意涵而可現代化。當然,它有其合理的部分,也有迷信的部分,必須分而觀之。

另外在秦漢時,神仙方術跟巫術非常的發達,而漢代大體而言,聚秦與六國之巫而皆用之,把六國的巫聚來用。雖然周人重尸而輕巫,但並非無巫。漢朝人將之聚在一起,看看他們有何用處,《史記‧封禪書》還特別記到這一點,亦即,漢朝繼承相當一部分的前代神仙方術,當時很有名的學者劉向撰有《神仙傳》,記述很多古代神仙之事。又如王莽,大家只知道他禪讓,其實他很好仙道,也喜歡黃石公。漢武帝時有所謂「祠祭服食」,另外宮中有饜勝、偶人,拿木偶作法術害太子。由此可見漢代的神仙方術跟巫術已相當發達,後來同時構成共同宗教及民間宗教,以及道教這兩系的發展。

共同宗教與民間宗教的奠定與發展

共同宗教內容太複雜,只能先講整體狀況。秦漢以降,共同宗教首先祭天體與天象,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諸神,類似周朝,且往往也根據祀典而加以變化。其中值得注意的如張衡的說法:「眾星列布,體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張衡相信天上的星星生於地上,地的精華跑到天上去,故列居錯峙、各有所屬。所謂「所屬」,係指在地方上便跟各地百戶有關,在朝則跟百官有關,在人跟人間百事有關,故觀天象可明白人間種種。古人基本上相信天子居北極星、紫微,宰相、大臣繞在旁邊。另外天子旁還有/天廚/、天相、幫他管車馬、處理各種事務之人……等皆都可在天上星象看到,故他很努力地觀察星星。這可能就是後世紫微斗數的重要基礎,紫微斗數中的各種星星便配合各種之事。乃至於後來的子平術與也有神準之處。厲害的人可占卜得很準,但不知為何,諸位可嘗試對其做科學的探討。我們只知有這些現象,我自己和周圍之人就碰過一些神準之事。

另外還有祭大地,即所謂后土,后土是天子之祭太社,諸侯以次。以前后土只有皇帝專祀,唐以後,民間也開始祭祀。然後社祭,天子是太社,諸侯是國社、侯社,老百姓二十五家一社,漢代是五家,十或二十五家一社,這時開始改變,因為古代社祭無屋,是以方壇祭之。漢後一些當地的有功之人也入祀,便有祠堂,曰「禮社」,開始為禮祀。西漢後土地神逐漸取代社神,魏晉南北朝後多為有功之人擔任,宋以後成為城隍之下屬。今日臺灣各地都有土地神,就是從社神與古代社祭一路演變而來。另外有山神,漢代相信五嶽之首是東嶽泰山,是治鬼的,東嶽大帝據說是姜子牙底下幫忙平殷的大將黃飛虎,掌十八重地獄。明清時佛教信仰進入,佛教的閻羅王事實上出於印度教的Yama(摩耶),Yama最早是人類之祖,後來產生分化,一路演變過來。明清後受此影響,一路互相融合,東嶽大帝與閻羅王合流,東嶽廟也常兼祀閻羅王。另外東嶽大帝有妻名泰山娘娘(晚出),土地公也常有土地婆,這是很人情、人性化的,因為中國古代宗教是天人合一的信仰,人間的複雜性常反映在其上,故相當複雜。另有山神、河神、江神、海神。古人常用大量牛、羊祭河神、江神,甚至有少數用人祭,後來漸好,祭物便改變。官方祭江河淮濟四大瀆,民間則各地不同。古代多半祭河,因為原來主要是在黃河、長江流域發展,唐宋後海上發展較多,祭海神也增加,其中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者是天妃媽祖,另外還有潮州海神、鹽官州海神等。媽祖不但影響沿海,很多內陸的河流主要航行也都祭媽祖,到最後很多事都管,而且因為是女性,故其特別慈悲。有傳說認為媽祖是觀音轉世,但也有人不相信,因為媽祖可用葷祭,觀音則用素祭,不過如果是轉世,我也不知能否用葷祭。總之可看到儒、釋、道三家說法合流。

另外是祭萬物,譬如祭各種動物,剛開始時很多原始動物,後來則有複合型怪物如西王母,還有四靈(龍鳳麟龜)、牛王、馬王、蠶神、四大門(狐狸、黃鼠狼、刺蝟、蛇)、大樹神、大樹公、祭小米神、石頭公,百物之神等種種,這在臺灣極易瞭解,到處都有祭。這些都是天地萬物之神,可見周朝剛開始有一整個祀典在管理,秦漢後開始有種種流變,其中很重要的是民間也在原來限定由貴族祭者。古代貴族之祭往往較抽象化,而後代開始需要具體之神,故秦漢後往往會賦予具體的神名,且開始形象化、蓋廟等,這是秦漢與先秦的很大不同。

另外是人神與人鬼的祭祀,除了前面所講者,民間尚有/發緩說:招魂、趕鬼、喪葬等種種祭祀,還有人的神話,像行天宮拜關聖帝君、岳飛、五聖、八仙等,還有橫凶死亡者,最早是紫姑——她是妾,被大老婆丟到糞坑裡淹死,後來就封為廁神,叫「坑三姑娘」。——因為是凶死,故覺得其會為厲,要安撫他,這種因為凶死而被祭祀的情況在臺灣非常多,像水流屍、十八王公等種種,另外張巡也是,因為他守睢陽,死得很慘,故也被大家所祭祀。另外還有個不是媽祖的天妃也是凶死的。還有瘟神、疫鬼、痘神等很多,臺灣所謂王爺基本上都是瘟神,其它如疫鬼、痘神等都是顯示災異的,要拜他以免被其所害。另外方相趕鬼,鍾馗則吃鬼的、殺鬼與趕鬼,還有閻羅等,這些人們都在拜。也有較晚出現的社會神,秦漢後漸普遍,且往往轉化自三《禮》記載的內容,像門神、灶神保佑居住安寧,還有財神、行業神等,這拜得最為普遍。

其中玉皇大帝特別值得講,祂在唐代才出現,之前古人拜的上帝其實是昊天上帝,本無明確形象,兩漢時隨著鬼神世界秩序化,上帝的形象、職能趨向人格化、社會化,故有轉變。五經記載的祭祀較抽象,表現對天地報本反始的報德之心,秦漢後反漸人格化、社會化。西漢有太一神、天皇大帝,民間稱之張天帝、張天翁(源於張天師?),故據說玉皇大帝姓張。其融合上古之上帝觀跟道、佛的神明觀,創造出至高統治者玉皇大帝,只是他雖源於道教,也甚受道教重視,但道教中玉皇大帝居於三清之下,並非最高者。因為宋徽宗信道教,才把玉皇大帝跟昊天上帝合一,從此民間稱其玉皇大帝。他逐漸出現,起初地位沒那麼高,後來才認為他是最高的神,但後世的儒家仍不接受此講法,故直到清朝,天子祭天時仍祭昊天上帝而非玉皇大帝,民間則祭玉皇大帝。

由此可見儒家有宗教性,基本上一路按經典、五經中規定者。清末主要祭昊天上帝,還有祭經典所記之種種祭祀。但在古代封建時代,那些祭祀跟老百姓的距離較近,故民間宗教還不發達,除沒被它管到之處外,也不太覺得有需要。為何當時可以滿足?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政治運作基本上是一個個小組織,諸侯、士大夫領祭時,老百姓覺得受到整個體系庇祐,故像錢穆先生就說過:古代是大群教,要透過整個大群的信仰,是不需要別出之道教、民間宗教或佛教等宗教之型態。但秦漢後社會變得太巨大,上層所祭的日月神明、天地星辰,儒家經典裡那些東西離老百姓的距離太遠,於是老百姓本於原來的古代祭祀型態,加上陰陽五行等種種福瑞之物及後來佛、道教之影響,發展出民間宗教,而其也並非專屬民間,因為其源頭出自於古人上層,故一直還在不斷交通,有時宮裡、貴族也在拜民間的宗教,故這影響非常複雜,並非截然二分,但秦漢後確實有重要的變化。

另外如土地、城隍也是一路演化,後來變成行政體系之一部,譬如城隍,北齊時開始有城隍之記載,唐宋時流行,明太祖發現其可跟整個行政體系互相對應,於是天下普建城隍廟以利統治。唐宋以來由城隍管士人科舉,故考科考要拜城隍,考完後也要謝城隍,這都跟整個國家體制形成密切關係。故古人的宗教基本上是世間之反映,是天人合一相應之狀態。另外佛、道教很多神也民間化。

道教的開創期

道教很複雜,它其實是從古代各種複雜的信仰——尤其是戰國時代逐漸發展出的神仙信仰跟方術——底下加上一套陰陽五行的世界觀,融合在一起而成。其核心是透過修練而能接到神明的世界。其背後之理論基礎,就是天、地、人本即一氣所化,人只要把氣修練到較清明狀態,自然就能跟天地神明相感應,甚至相交通。故巫這一套重新轉化成為道士,也把方士之物轉化,故戰國、秦漢時叫方士,晚漢慢慢開始轉成道士。剛開始是以練氣、練神、神醫興起,亦即,創始者似乎都有些本領,這跟今日民間廟祝、廟公、乩童的放大版或升級版有點像,他可以幫你醫治一些疾病、解決一些身體上的問題。透過練氣、練神達到交通,乃至於有醫治本領,成為其基本特色。這不光是道教的特色,幾乎所有宗教都多少帶有醫術成分,若從較宗教學的觀點來看——很抱歉,這是學術講法——耶穌基督剛開始也是用其神力醫治,故西方醫學的Symbol是銅蛇,即古代神醫之象徵。

道教一開始跟原來的周或漢不同,它中間的像祭酒,更別說首領據說具有類似神明的本領、要通神的。所謂道士,本身有/道籙,可驅使鬼神的。後漢魏伯陽的《參同契》中有種種修練之法。三國時,于吉、李寬都用符水治病,這是其先兆。漢靈帝時,張角建立太平教,他得到于吉的《太平清領書》,用他修練的本領醫治人,其徒眾非常多。當時天下大亂,很多人跟著他,想得到保佑,於是八州之人起來響應,建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七千,各立將帥,說「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要建立新的地上神國。這當然很危險,於是受到漢朝強烈鎮壓,但其徒眾還是流行。後漢還有另一個人叫張陵,他創五斗米教,起初創造的方式也與太平道有點類似,但他加了個很重要的一點,他認為疾病往往由過錯而來,故要人叩頭反省己身過錯,並飲符水、/施以靜室。五斗米教在四川大行,其孫建立漢中政權將近三十年。後來曹操去攻打,他很聰明地降曹操、高官,還跟曹家結成親戚,讓五斗米教後來一路傳到魏晉南北朝,有大量信從者。類似的還有西晉成漢政權跟東晉末孫恩、盧循的起事,日後歷代白蓮教、紅巾等種種起事往往與其有類似處。道教會使用通神的技術與信仰建立政治性組織,而且其目標是要建立「美好神國」。歷史上張角、張陵之太平道跟五斗米教統治的地區,當地人還滿高興的,只是後來都受到鎮壓或改變。這可看出,原來儒教所建立的世界秩序在漢末到三國、魏晉時衰敗,於是民間自然想利用新的信仰建立另外一種世界秩序,只是仍不敵傳統的力量。但這事並不必然失敗,回教剛開始也是用宗教吸引一群人,最後征服世界。我們主要看它文化形態方面的內涵。簡言之,太平教跟五斗米教之信仰內涵確實太龐雜,所用之術數也不夠高明,無法像回教那樣建立真正的新神國。只是回教當然沒那麼多人神溝通,因為他們是一神教,不容許這麼多神,他們認為這些都是超越上帝、拜偶像甚至於魔鬼,但在道教系統卻非常合理。它想要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但沒能成功。

道教教義與教團重組時期

早期道教起事失敗後,在南方有個新轉向,北方則有另一支發展。南方發展的就是葛洪《抱朴子》中提倡的神仙道教,他批評原來民間起事、儒道調和之講法,改以養生修仙為內,其核心不再是企圖建立世上神國,而是要養身修仙。他很強調道德、內在的修練,尤其是反省、去掉自己的過錯,結果很多上層的世族參加,譬如有名的王羲之一家就相信五斗米教。再往下到南北朝,北派有另外的發展,即寇謙之的北天師道。寇謙之原來也學《太平經》乃至於三張的法術,後來不成就自己努力修練,自稱得到神仙啟示,說原來三張的法術不對,另外講了一番,但其實很多道理是接近的。他這一套說服北魏君主們,因為道教不從民間起事,但要建立天地神人都保佑的政權、也有種種庇祐跟修行的講法,滿符合北魏君主的口味,故後來北魏從泰武帝以下一路信奉道教,甚至要滅佛,泰武帝滅佛就是受此影響,這是在北方很重要的發展。結果造成道教徒跟佛教徒都希望得到政權,產生複雜的鬥爭。

後來南方道教的主要都往清修之路發展,像後來的陸靜修、陶宏景,於是漢人、漢族在政治上的組織力逐漸衰弱,道教跟中央政治的關係也不密切,剛開始本來要建立神國,後來反而變成士大夫的清修,乃至於高尚的修練、修行之方式,於是演變成南方流行的道教。這時道、佛間的互動其實非常密切,譬如早期佛教入中國,受到道家思想以及一定程度道教的影響,一開始都經過格義階段;而道教的教團、教義、經典之組織本來都不夠完備,受到佛教影響後才大大改善,它在這時期建立很多組織跟佛教拼場。於是這時北方變成佛、道鬥爭,南方則是三教合流,彼此有複雜的影響。後來道教趨於成熟。

道教教義、方術與修養的主要內容

之後我們要介紹道教的教義、方術跟修養之主要內容。首先其教義主要是思想的學理,它出自傳統世界觀,有所謂太初、太始、太素之說,從張衡的《靈憲》、《廣雅‧釋天》都可看出,譬如說最初的元素從一氣化三清——三種最高神,太清、上清、玉清。其神明其實還受到很多影響,譬如盤古信仰,盤古從苗族信仰而來的,可能受到印度教原人信仰影響,因為盤古信仰跟印度教原人信仰類似,都是天地日月星辰從最原始的人身上化出。另外有三天君、五老君、五方五老的講法,又受到五行說影響。其神仙系統相當的複雜,譬如在《抱朴子》跟陶宏景《真誥》的講法中,神仙分成七大類,從上清、虛皇、高道君,到玄黃、上清、高聖、太上、玉成,玄黃大道君,太極老君、太上老君、九宮上書,然後/右進郎定入真君東寮君、中都北殷大帝,基本上把各地神明還有秦始皇、魏武帝、周公、漢高祖及歷代名臣都納入,建立神明體系,天上跟地上的神明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古人往往認為地上這些了不起的人是天上星辰下凡,故整個相應,原來張衡講天星、天地人相應也是如此,故是對應關係,將各種神明吸納進來,使道教變成很複雜的系統,跟世間的各種複雜性有點類似。另外,不僅有天地之神,還有人身之神,譬如眼睛、鼻子、五臟都有神,要讓內在之神安定,身體才能好,故修練時要讓這些神都能安定、能庇祐你。而修練的方式很複雜,有一套經叫《黃庭內景經》,講怎樣透過觀想、內觀修練內在諸神,內在還要相應於崑崙山、相五嶽、天地,整個人生就像個小宇宙。故更進一步講,中國古代的世界觀叫「芥子納虛彌」,任何一點都蘊含整個宇宙,我的身體尤其蘊含整個天地自然宇宙,是對應(Mapping)的,世上的政治秩序乃至一切萬物也是Mapping的,故天、社會跟人的身體統統Mapping,是這樣的相應關係。其實這些在今日臺灣民間宗教中處處可見,善書中到處有相關記載,乃至一些厲害的中醫師父、太極拳師父、拳術師父、風水地理相命的、推拿導引的……往往都兼通一些,因為他們相信生命跟天地自然、日月天空及山河大地一氣相通相應,與世間秩序與組織也有密切關係,因此修養時…還有這些神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神與很多各地神明。古人遊山玩水就是喜歡去這些洞天福地沾點仙氣或瞻仰,故古代的世界很不同,現在的世界隨便都可開鑿、一切都機械化,古人則認為山中有許多神仙與各種神靈。這當然有其迷信,但也大量啟發文學藝術之想像力。

另外講方術,大體而言,因為降神有種種符籙、祈禳、禁劾,另外還相信身體裡有個想害死你的壞東西叫三尸神,在庚申時祂會上天報人之過,而上天如果知道人的過,就會讓人早死,於是你要守庚申,這不僅中國各地有之,日本也有,其道教很受神道教、中國道教之影響,包括古人說三神物是從中國的道教轉去的,還有很多無法細講之物。像日本的神道、韓國的花郎道也是。最近韓國人一再提倡自己的神話系統,因為現在的人類覺得世界很無聊,後現代整天朝九晚五上班,晚上泡夜店,沒什麼意思,故開始有很多神話系統之建設,譬如有名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便是一牛津大學教授玉重振西方人之精神,故本於其傳統,將中世紀的神話拿來建立其信仰。另外滿街的人都在看哈利波特。韓國人也在做一些重建其原始信仰之事,「太王四神記」、「花道」都深受中國道教影響。故各民族都在重建自己這類之物,想讓其生命有些中心,其中的世界很複雜。另外,英國Shakespeare中有大量的精靈信仰重新復甦,歐洲也有很多。其中坦白說其實很多的Magic不好,但其中也不這麼單純,有善有惡,非常複雜。方術中也有善有惡,故說天上的複雜跟人間有點像,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都有之,看什麼人行之。另外房中術還有行蹻(熊經鳥申、導引)是對戰國時代考古挖出的,像馬王堆、楚簡、帛書等物,畫了很多導引術,現在非常受國際重視,因為其中蘊含大量養生之事與變化,可以變化成你想變的不同形體,當然這較為神話。

另外談到修養,其核心是所謂內丹,而修養的關鍵在養聖胎,即認為人原初時的氣很清,但開始父精母血後,在胎中運行,就開始有些習染,但剛生出來時,骨肉可捲、肉滑若飴,身體極其柔軟,那時富有最大可能性,故內丹就是要養回剛出生的狀態,讓生命回到原初的最大可能性。據說民國時還有人看到修練者,如梁漱溟就說曾見過一人,號稱劉神仙,據說當時已兩百歲,修到最後,其肚皮非常柔軟、像嬰兒般柔嫩,全身光滑細緻。我們不知這是何道理,但道家有一堆修練方法,可使人從白髮變黑髮——這我倒見過——,然後所有內部之神安居,身體產生巨大變化,甚至還有所謂「馬陰藏相」,男人可以修到中性,就是將整個生殖器收起,女則可修到所謂「/斬赤龍/」,即不再有經血。因為男女相都是分別相,要修回嬰兒相、去性別,最後變成一氣,練經化氣,練氣化神,練神返虛,一氣化三清,回到原來的模樣才能成仙。故其認為生命是從最初向老病死發展,但要逆反而成丹,順而生命、逆而成丹,上要修回出生乃至於未生之狀態。它有各種修法,坦白說其中很多是真的,成仙雖不知真假,但透過胎習、導引、修練、存神等種種方法,確實會造成生理上的巨大變化。舉例而言,存神、存思是存想神明,跟佛教唸佛號略似,但它更進一步,是想太微小童從頭頂而入,影響到全身,使渾身產生轉化。另有導引、沐浴、服食等,服食主要是服天地自然之氣,要吸天地日月精華、服氣,練氣功者都會服食,臺大是很多人喜歡服食之處,文學院旁有幾棵大樹,很多人便在那服大樹氣——據修練的人說臺大的氣很好,也有修練的人說中研院的氣不太好。另外還有燒煉,即煉丹術,大部分是假的,唐代很多皇帝就是因為信燒煉、吃金丹而死。但有些東西據說對後來的化學有幫助,還有些跟著阿拉伯人一路傳到歐洲,我沒研究,但有此一說。

另外還有規戒,其實道家規戒很嚴謹,尤其正統道家有很多的清規,傳授、賞罰、齋戒,還有一堆平常規矩,犯教者須受種種懲罰,這大概從魏晉南北朝時成熟,原因是當時傳統的儒教衰微,佛、道大興,信眾廣泛,而且非常投入,而其大興往往伴隨相當的組織化。

唐宋以降的民間宗教與道教

隋唐至北宋是民間宗教與道教之興盛期。唐代三教並重的,他們自認為是老子後代,故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北宋如宋徽宗也認為自己是神宵帝君下凡,直到明世宗還是相這一套,以道教為宗。隋到五代的教理研究期出了很多道教大師,他們一方面修練,另一方面會發揮種種道理。這跟佛教的挑戰有密切關係,佛教有很多佛理,受彼此滲透之影響,道教也發揮很多教理,其中有非常深刻之物,當然也有些雜亂無章之物,另外各類民間宗教也非常發達。大體而言,隋唐的道教跟民間宗教之發展已不再挑戰中央政權,變成上可以為士大夫階層乃至皇帝、中士貴族們——那時的貴族只限於中士這些貴族——修練之法,下則可為民間百姓祈福、受神明保佑,各種攮鬼/驅疫/方術混雜,這時發展得非常興盛。到南宋及明萬曆時期也是如此,以致開始有各種派別分支出現,以道教為例,南宋後因為南北分開,北方形成全真教,南方受其挑戰。北方之所以形成全真教,係因漢族在異族之下很難過,較需團結——漢人是受到挑戰才團結,沒挑戰又沒宗族、沒信仰,就一盤散沙。全真教統一各教,而且從金朝王中孚到元朝丘處機創全真教,後來元朝皇帝還管理天下教士。南方受到北方全真教興起的影響,一方面分出原來各教派,另一方面開始成立中央教派「正一教」,故後來說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但其實南方分出數不清的教派,包括舊的天師、上清、林寶、三山、符籙,還有清為、天星、陣法、靜明、金丹、南派等很多派別、各種修法,但基本上講法還是同源。後來明世宗非常崇尚道教,明朝更有所謂「道藏」,即整個道教之集成,這是其極盛期,天下皆是民間宗教跟道教,兩者互相影響。這都源出中國本土,跟佛、儒也互相滲透影響,三者糾纏在一起,儒家也祭天、有祭祀,故說它既是共同宗教也是民間宗教,因為大家信成一團,很難清楚分開,這大概就是華人信仰的型態。

後來基督教進入中國,中國本想對基督教如法炮製,若非基督教不答應,其就會納入整個制度系統。[1]亦即,華人信仰狀態的好處是兼容並蓄;缺點則在有雜亂之感,但不見得無章,因為它其實有佛、道、儒,好幾個系統,是較嚴整的。民間就什麼都有,統統混在一起,且其反過來對儒、釋、道三家之上層都有影響,這有點像在臺灣常說「來坐,來呷茶」,大家坐下喝茶、聊天,所有信仰慢慢混在一起,此即華人宗教之基本形態。

道教在清朝後逐漸衰落,因為清人崇佛、儒而抑道,但民間宗教還是興盛得不得了,另一方面有民變出現,日後的民變往往跟民間宗教與道教有密切關係,因為道教特別的本領即是要建立世間神國。後來有很重要的白蓮教,其起於宋代一禪淨並修者,起初非常嚴謹,教義講得很高,但可能太有吸引力,便被排斥。元後稱彌勒佛下生,讓天下人都跟著他走,認為彌勒佛是釋迦牟尼佛下一劫來之佛,意在拯救世人,於是很吸引人,尤其民間若對上層政治及社會不滿,便常藉彌勒下生起事,如後來韓山童之紅巾也曾用過——他也吸收摩尼教跟羅教之教義——,再來較有名的如明代天啟之山東漢嘉慶川鄂陝大起事,分派很多,後來的八卦教、清水教、天理教乃至於義和團都受其影響。又有知名的正德年間羅教、山東,這演變成民間對上層的很大抗議,故中共喜歡講民間宗教跟道教,認為這都是民間起義,但其實當然不那麼簡單,因為其中有善良、正當的願望,也有很多的流變與問題。民國時中國引進西方啟蒙運動概念,徹底排斥所謂傳統宗教與迷信,乃至將所有宗教一概視為迷信,使這些宗教大受排斥,當時甚至也排斥基督教。於是上層一路打壓,故至今所有知識分子都看不起自己的宗教——尤其民間宗教——而較看得起西方宗教。這其中有其一定道理,也有不合理處。

另一方面,其實民間照樣信仰得很深,乃至於隨著理性、啟蒙之衰落,現在已進入後現代解構甚至反啟蒙時期,很多鑒於科學理性者對宗教的排斥不再那麼有力,反而各種來自民間宗教、道、佛還有印度的信仰跟新興宗教,在各地的地稜線上重新醞釀、蠢蠢欲動。諸位在學校裡還很天真善良,不知人間疾苦,等真正受到世間鍛鍊、嚐遍人生各種苦難後,就會知道宗教如何對人至關重要,各種信仰又往往以各種形式出現。故到底如何,尚需繼續研究。

2013年講

關於中華共同宗教跟道教的內容,第一,中華共同宗教跟道教的關係,在臺灣講共同宗教跟道教相對容易,因為臺灣滿街都是共同宗教跟道教的廟。我不喜歡一般對共同宗教的稱呼「民間宗教」,因為他本非民間宗教,而是從上到下都信的,是到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變得較在民間,故我仍正名定義叫「共同宗教」。共同宗教大概算母親,道教是子女,因為共同宗教的源頭很古,是上古、三代的,道教則從東漢才有,是他的源頭產生的,這是儒道共構,譬如說當初開臺者各自抱著媽祖、三山國王、開漳聖王、清水祖師等信仰渡臺,形成臺灣的基本社會組織。因為起初多是光棍來臺,很長時間不准、也不便帶女人,故他是透過祭祀團體組織,臺灣的社會原型跟中國大陸的社會原型也就不同,臺灣的祭祀團體特別發達,且社會活動也都繞著這些祭祀,至今,在地方選舉時,能控制廟跟周邊信眾就會有大量選票,這力量尤其在中南部特別大。廟宇跟神祀仍是地方活動的中心要素,故選舉時政治人物統統到廟裡去拜,這跟臺灣的開闢有密切關係。當然後來臺灣的宗族組織也漸強大,這在臺灣史或人類史上叫「漸內地化」,由本以祭祀團體為主的組織漸變成宗族組織,後來變成兩個都很強大。中華共同宗教有個很重要的特殊宗教型態,跟印度、希臘不同,我稱之「天人合一跟萬物有靈」,印度是「人神合一」,希伯來、猶太叫「神造萬物」,中華共同宗教叫「天人合一、萬物有靈」,認為一切事物都融合在一起。這說法被今天的科學認為是迷信的,但其實他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武術、醫術等養生方面有重大價值,導引氣功、內丹。另外當然還有他的特殊宗教型態,譬如臺灣的廟公至今仍會扶乩、降神,有各種萬物有靈信仰,石頭公、大樹公都是這路子,他有其社會功能,能團聚眾人,臺灣社會很多地方就是靠著信仰把民眾聚在一起。奇特的是,知識份子沒什麼社會組織力量,但每個廟都有這本領,華人、漢人在一起就會這樣,各自拜好多神,現在知識份子往往看不上這些神,但其實他背後有其道理、源頭,今天就要講這源頭。另一點,他有很好的生態跟廣義環保觀念,古人因萬物有靈、天人合一,故不會隨便地侵犯大自然,山有山脈、水有水脈,中間也不能隨便闢動,像早期開鐵路、開道路都是很大的問題,必須經過謹慎求神問卜才能做。現在譬如北宜開雪山隧道,這事古人不會做,開後我總覺得宜蘭的地氣有洩,宜蘭再也不是以前那個更美好的宜蘭。現在有時為開發這些,越搞越無趣,什麼都「啪啦啪啦」就一條路開過去、踩平,再也沒有讓你覺得回味無窮的東西。

民間對雨師或雷神的形象還較有些概念,但其實不那麼重視,不像印度的神明形象深深刻在百姓心中,他的神格化或人格化的神更密切。雖有五嶽大帝,五嶽廟裡面也拜一些人,但是一般人不太拜,覺得這是留給天子祭天下的名山大川,五嶽是給三公祭的,四瀆是諸侯的,換言之,祭祀體系按照政治等級區分,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跟天地,諸候基本上祭自己境內的大山大河,大夫之祭再更小,老百姓更少,這等級制讓宗教跟政治關係密切,一層層繼續下來,原始目的在以天子為中心維繫天下秩序,讓百姓不要太受宗教所迷惑,回到所謂「絕地天通」。故傳統以士大夫、上層政治為主的看法是要有集體宗教,由天子代表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其境內,士大夫再祭其境內的,老百姓原不祭,後來也允許祭灶神、門神等種種,這樣一個等級制的祭法會形成集體秩序,故古代在祭祀權、宗教權都壟斷的情況下,老百姓沒什麼祭祀問題。後來封建秩序不能繼續,老百姓也要求自己的信仰,便把古代貴族信仰漸變為自己的信仰,也祭土地神、道路、門神、戶神、風神、雨神……想像而成後來的另外一套,後來民間也有媽祖、玉皇大帝的信仰,開始把上面的信仰轉為老百姓的信仰,這同樣是把對天地山川之力量的敬畏加以轉化,認為有賢德者能保佑我們,媽祖的信仰就是代表。但媽祖信仰較複雜,因為起於宋代,其時間較後,又融會道家、道教、佛教與儒家的聖賢信仰,故從源頭上講,先看他有哪些元素較簡單,因為華人的信仰就是有好多元素,這些元素後來都融合在一起,如原始動物崇拜,西王母本是「豹尾、虎使、善嘯」,到《淮南子》認為他掌管長生不死藥──很多民間傳說也持此說,如嫦娥偷吃后羿向西王母求的不死藥而奔月的傳說──,後來就變成西天王母娘娘。

另外,共同宗教也維繫人神跟人鬼,因為以前相信天人合一,祖先死後有魂靈,故有招魂、趕鬼、喪葬、祭祀,而凡人中像關聖、岳飛、八仙等較偉大者、像紫姑等橫死兇亡者、守城的張巡、還有瘟神、疫鬼、痘神、方相、鍾馗、閻羅等管鬼神者的起源觀念,是認為凡人中較特別神聖有異者,死後可變成神,故叫「人神」跟「人鬼」。另外還有門神、灶神等社會神,源頭是五祀跟七祀;還有財神、行業神、玉皇大帝──原來沒有玉皇大帝,大概東漢時有些書裡出現源頭性說法,但尚不成熟,後來到唐代變成官方不予承認的民間信仰,宋徽宗把玉皇跟昊天上帝合一成為玉皇大帝,但後世帝王祭天大典仍奉昊天上帝,不承認玉皇。另有所謂城隍,這其實源自「八臘」中守城門的、守水的「水庸」,北齊始載城隍,唐、宋流行,並普建以利統治。「社會神」的源頭是古代祭天地山川,到民間轉成具社會職能門神、灶神等,另有財神、行業神──中國民間有各種行業神,還有玉皇大帝,因為天子壟斷對昊天上帝的祭祀,故民間發明玉皇大帝,中間雖經宋徽宗這轉折,但官方跟民間一般來講仍分開。城隍後來也變成普遍的神明,尤其明代後發現已開始流行,於是將之建制化,每城都立城隍廟,並監督當地士人,然後佛、道諸神也民間化。至於八仙多半跟道教有關,民間很流行八仙過海,很多人拜八仙、鍾馗、灶神、門神、玉皇上帝等種種。[2] 總結來講,民間宗教源於共同宗教,但因從上古時就擔心民間宗教「民神雜揉」會造成負面影響,故後來就「絕地天通」,上層的政治總想壟斷宗教權,如商朝透過國家型態的「巫」掌握宗教,周代將之變成對天地日月山川等萬物感恩、報本返始的祭祀,也讓他較象徵化、人文化,故會讓一般老百姓覺得他直接的保護力不夠。當政治較好、能真正照顧百姓時,這宗教較能為大家接受,故經典中留下的中華共同宗教以上層記載的宗教為主,但民間宗教從未完全滅絕,在春秋戰國時即有,秦漢時受到陰陽、五行、讖諱的鼓勵更發達;到魏晉南北朝以下,上層政治衰微,民間宗教就蓬勃發展,唐宋後更盛。他的重要元素其實都源於共同宗教,故後來中華宗教分成兩路,一是士大夫、天子所祭祀,按照較人文化的日、月、星辰……等,較不直接對人格有文化上的告誡或訓誡、影響;另外,包括士大夫在內,上上下下也會信各種民間宗教,故士大夫有雙重信仰,他信媽祖、三山國王、開漳聖王等;另一方面,書裡告訴他的又是另一套,兩系統交錯。故中國的這宗教是兩種系統的交錯,源於《三禮》的是人文化宗教,與民間宗教兩系統交錯,成為其宗教型態。其中非常高明之處在於他讓所有宗教理性化、人文化,完全去除迷信色彩。但其中當然也有很多迷信、附會,也有很多是他自己改編出來的,迷信或不迷信,印度人一套神、猶太人一套神、基督教、回教一套神……,這麼多神明,也不敢說哪個才是真正的,總之,中華傳統宗教是這兩個系統交雜[3] 。

中間的第三支叫道教,是從古代的複雜信仰──尤其戰國時的神仙、方相信仰跟方術──融合陰陽五行的世界觀所衍生。他的核心認為人能透過修練接到神明世界,乃至於長生不老、成神,他認為天、地、人本是一氣之化,故只要把氣修練到清明狀態——不講禮教,要講清明——自然就能跟天地、神明相感應甚至相交通。故把巫、方士這套重新轉化,最後演變成後世的道士。道教的開創期是漢末到三國、兩晉,神仙信仰繼練氣、練神、神醫的興起,後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中就有很多修練工夫,三國時于吉、李寬均以符水治病,後來拿《太平清領經》等,透過符水、能治病的本領、信仰、修練方式聚眾,當時的理想是要建立地上神國,這也是在漢代衰頹時的另一種建國方式,而北亞諸民族的建國其實是另一種。漢靈帝時,張角太平道受到殘酷鎮壓,後漢張陵是五斗米教,其孫張魯建立漢中政權近三十年。道教所謂地上神國的做法是玩真的,亦即:所有官員都是神官、都要受道籙。亦即,經過這修練、得到信仰受證後,照道教理論而言,他可用那符咒驅使鬼神、行各種事物,然後由神官統治。且因他們強調平等、濟貧,又能救災,故深受因戰亂所苦、或為官吏壓迫的平民百姓所喜好。這類地上神國在後來的中國不斷地以各種面貌發生,如太平天國是用基督教,之前還有白蓮教、八卦教、羅教等,都有不同企圖,但大體而言都有透過宗教信仰建立政權的想法。但就道教本身而言,嚴格正統的道教只有這一段,後因張魯為曹操所滅,投降曹操為高官,西晉時還有成漢政權,大概到後漢、西晉時都還希望解決亂世中的問題。後因為這條路行不通,葛洪不再走建立神國的做法,而要講「出世」、「修練」,提倡「神仙道教」,修練到最佳狀態。現代人在被資本主義社會累得要死時會想去練瑜伽,讓自己體內清靜、排毒,以及吃生機飲食……若把道教的吃、穿、住、用那套現代化,都是生機、有機的,他們用這套把自己修練得非常清明純粹,認為如此可成仙。如今從道教那複雜的養生系統、修練系統中可有很多的文化創業;但古人是真想成仙。故他們是透過服食各種所謂好東西,讓自己的身心變得非常清明純粹。《周易參同契》中主要是煉丹,後來有人煉內丹跟外丹,外丹就是服食長生不老藥,他們拿重金屬、汞摻進去,因為他們覺得汞能仙化,後來唐代很多人都是吃這吃死的。唐代後期,煉內丹變成修練方法,那對身心很有幫助,臺灣還有不少傳人。臺灣有全世界最豐富的宗教面向,故講那麼多宗教有時是白搭。《葛洪移居圖》就是葛洪攜妻子鮑姑跟家眷隱居羅浮山煉丹,並逝於此。道教的好處是他們常會修著修著後把全家都帶上去,滿有家庭觀念。故漢末到魏晉的轉變就是本來搞神國的被鎮壓、打敗,變成修練。他們修練的東西很多,除服食、煉丹、清淨、誦經外,還有房中,這事印度、道教、西藏密教都有,是較從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講,認為這是生命中最強大的力量,必須加以運用來幫助自己能有更大的生命力。但倒不是說每個道教都這樣,道教後來分很多派,譬如有的重房中、有的重外丹、有的重內丹、有的重清修、有的講究素食、完全清淨,連妻、子都不要,當然也沒有房中,花樣、變化很多,不要一律簡單視之。

到南朝宋至北周時有南北不同,北邊的天師道寇謙之較有政治野心、理想,在北朝政局發揮很大功能,還曾要用道教改革當時政治,跟佛教也有些鬥爭;南方主要較繼承修仙道路,天師道的道袍會因教派、法籙及身分位階的不同而轉變。印篆,神仙的權威,原是模仿官府,張道陵創道時就做「陽平治都功印」,子孫衍用至今,靈寶、上清、淨明等各派也有自己的用印。神印不僅代表仙界職司的威權,也是各道派傳授有序的信物,往往也有符籙,他們認為通靈時畫這符籙有種種能力,可驅使鬼神、趨吉避凶、消災解厄。後來——尤其是在東晉後——儒、釋、道三教合流跟互動,其中有很有名的《虎溪三笑圖》,講的是時三教當中頂尖的人物釋慧遠、陸靜修與陶淵明相談甚歡,慧遠法師送他們過虎溪,結果老虎吼說:你不是說你不可超過虎溪嗎?這當然有點神話,但很重要,亦即,這認為儒、釋、道三家的最高道旨可相通,他們均講究生命的無為、清淨、超脫,不為人間的欲望、功名利祿、男女……束縛,呈現出真正心靈的自由自在跟廣大、包容的狀態,故儒、釋、道三家後來也會融合。因此,中華文明中的成分很複雜,因為國家大,發展出各種事物,但發展到最上層時,強調清淨、淡遠的方式,認為清淨、心中沒有任何雜念、廣大無邊的包容才是人世間的究竟。故古人很喜歡畫這事,然後融合山水,後來道家跟道教都將這些事入山水畫,對山水畫也有很大影響。他們的世界觀認為世界原初是太初、太始、太素,故要修回最原初的狀態,中間有的如葛洪《枕中書》會講創世思想、盤古,這近於佛教、印度教的「原人頌」,故盤古開天傳說源於佛教、印度的說法有其可能,因為中國原來沒有,原始的世界觀是單純的元素轉化成萬物,跟現在的物理觀還滿近的,中間夾雜神明的想法。神仙就是天地本身的神與人身轉的神、洞天福地之神等。符籙是通靈的;祈禳是祈求跟禳福,去除不好的事物;禁劾是必須禁止、排斥有害之事;守庚申是說人中有三尸蟲,在庚申日要守它,讓它不要危害身體;房中;行蹻,熊經鳥申,這是導引,道教這方面非常厲害;變化形體,方術。另外還有修養;內丹;存思,存想神物「太微小童」;導引是導引內部氣,任督二脈、奇經八脈,練功的人都知道這都是真的,且在何地、怎麼走都清清楚楚;沐浴,洗淨;服食,服氣吐納、胎息、草木金石;燒煉……他們透過這些方式,讓自己的身心極柔軟、清淨、舒暢,打通各種氣脈,跟天地各種事物都有靈敏的感應、交通,有時也會出一些神通、異能,這在印度教、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系統中都很常講,若不從神話的觀點解釋,他可能是經過高度甚至於極致化修練後產生的特殊能力,因為我也看不少,故也傾向於信,但不要太看重這事,因為真正正統宗教中不講究神通、異能,要有更高的倫理性跟道德性來掌握,單講神通、異能反而是等而下之的,但在道教的世界裡很多,難說人是否能修練出這東西,故其中挺複雜的。原始天尊、三清……反過來你們才會明白為何民間有這麼多人信,臺灣的道教跟一貫道、還有羅教、還有各種的民間宗教信仰很多,內丹的修練、九轉還丹等,內丹跟外丹都有之。「性命雙修」主要就是要修身心,外丹還要借助天地間最特殊、奇異的物質才能轉化,這就是民間道教。全世界研究道教的人都喜歡到臺灣來,因為臺灣是道教最重要的保留地之一,另一個地方就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因為當初閩南人跟廣東人一條船出來,沿著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按照親友的分佈下船,就變成後來的臺灣人、馬來西亞華人……故宗教內涵很像。明、清的移民往往殖民到整個東南亞海域,故這些宗教就蔓延到這裡,中國大陸的基本上則被消滅,就留在這些「海外有仙山」的地方。臺灣的道教極為發達,其中有很高明的地方,也有很世俗的地方,就是中華的宗教後來就跟整個中華文化有點像,他有非常高明深微之處,也有非常世俗的,整個混在一起。簡單講,宗教、文明跟人是同步的,有什麼人民就有什麼宗教,故中華宗教的型態花樣很多,但有一貫道理。他有一些基本的要素,這些要素中他又把儒、釋、道混在一起。隋唐到北宋是民間宗教跟道教兩者的興盛時期,唐代是三教並重,因為唐代人認為自己是老子後代,尊稱老子「太上玄元皇帝」;北宋時,宋徽宗相信自己是神霄帝君下凡,明代是世宗相信這套,宋真宗更奉天書……這些種種。故大體而言,道教在唐代、宋代至明代都很盛,元朝人到中國來,更特別喜歡信道教,故元朝的道教也非常地盛,出很多道教大師,一方面修練,一方面發揮種種的道理,這是因為受到佛教挑戰,佛教一般來講更清淨,修行的系統、教義更為嚴密,道教受其挑戰後,也不斷地向他取經、取法;當他提昇後也反過來影響佛教,故三教融會在中國歷史上是很重要的。簡單講,儒教重興下的道教,道教的教理研究時期、隋至五代的教理、各類民間宗教……南宋後開始分教派,各種教派很多,北方形成全真教,南方是正一教。另外,道教到明代極盛,後有所謂「道藏」就在那個時期,全真是他的主體,白雲觀……衰落主要在清朝,清朝人崇佛、儒,抑制道教。另一方面是白蓮教的影響。白蓮教在元代後稱彌勒佛下生,韓山童紅巾教、摩尼、羅教,山東、鄂陝大起事,後來的羅教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一般認為一貫道從明代羅教而來,深受其影響,教壇後面中間拜的就是真空家鄉、無生老母,在臺灣號稱有幾百萬信徒。後來清代又有八卦教、清水教、天理教、義和團……換言之,這些宗教到民間發展後,常是民變跟民間起事的重要根源,宋、元都有之,尤其和明中葉後各種民變都有關。故我曾有個論點:後代重要的建國時期,如明太祖建國受韓山童的紅巾信仰影響,源頭跟白蓮教有關;明中葉後很多民間起事也跟各種民間宗教有關,然後到太平天國,最後就是共產黨。這都是廣義民間宗教,共產黨的型態跟太平天國是同一掛的,只是馬、列是遠來和尚會唸經。總結來講,民間宗教跟中華共同宗教同源,為《三禮》中所精緻化、建制化者變成儒家,祭天地山川而人文化,其中分支出來的元素又被民間變成較神格化、神明化的民間信仰,同源而分化,故最後民間若要組織、起事,會運用民間宗教,後來中國大的政治運動,往往跟這有關。

[1]學生問一貫道是否亦如此)一貫道不是基督教,如你真正到一貫道的廟,我倒看不到它有一個耶穌基督的佛個耶穌基督的佛,我去參觀過一貫道的大廟,裡頭我沒有看到基督的像,它的教義會讓你念,可是像都還是沿襲自傳統這些佛教、道教、民間宗教,還有儒家信仰,一貫道的無生老母的信仰,其實原本上是從白蓮教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