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希臘人與希臘文化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希臘人與希臘文化

序論:希臘文明的特色

講到希臘,大家會發現這是個截然不同的文明,我們前面講到漢人,漢人生活的核心其實首先就是他的家——一般來講,這個家還是個滿不簡單的家,不是那麼小規模的,是一個家或是一個家族——,上面就是天下。他既是天下組成的一個部分,又是家的一份子,這是它的核心。希臘則截然不同,對希臘人來講,家跟天下都沒有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Polis,城邦。對希臘人來講,城邦才是他存在的最重要關鍵,這不是說家對他就不重要,而是他特別突出城邦的重要性。希臘的種種特色,也都在城邦的發展底下呈現,後來成為震古鑠今的文明。

事實上,除了我們之前講的幾個宗教性文明乃至於東亞文明外,人類史上影響人類文化最巨大的文明就屬希臘文明了。那就當代世界來而言,希臘文明的影響更是無與倫比,因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學術、人文、社會、自然科學淵源於希臘;藝術文學主要的精神、態度淵源於希臘;民主政治最早的典範是希臘;我們的商業、城市生活、法律的種種運作方式也像希臘。換言之,現代文明一切的典型其實是以古希臘文明——尤其是雅典——作為其典型,所以希臘文化當然非常重要。而這個文明運作的核心是城邦,跟漢人大不相同。因此現在大家的身分,最主要叫做citizen,這個字事實上是從city來的,city是從Polis來的,從這一個城,作為一個邦。politic,政治,就是從Polis來的,希臘人這種生活方式對於後代人的影響非常巨大,所以我們當然有必要去檢視。而且從他跟漢人文化的差異性,更可以看出東西文化從源頭上的差別,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們要學得跟他們一樣,就像楊柳樹要變成柏樹,或是松樹要變成柏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也很難變成另外一種人。

希臘早期文化的發展

希臘文化主要分成幾大階段,第一個是愛琴海(Aegean)文明,即所謂米諾斯文明(Minoan約公元前2700年—前1450年),這是在愛琴海區域,受埃及與兩河影響所發展出的一個相當高度的青銅文明。人口組成以閃族為主,而非印歐民族。他們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島,這是一個很大的島。大家是否聽過迷宮的故事?有個怪獸Minotaur長得牛頭人身,被關在迷宮裡,米諾斯王每年拿七個童男與七個童女去祭祀他,最後有個王子Theseus靠著一根線的指引,才殺掉Minotaur、逃出這個迷宮,這個迷宮就在克里特島。後來有個工匠也被關在迷宮裡,他會以蠟和羽毛做成翅膀,要跟他兒子Icarus一起飛出迷宮,但他的兒子最後卻因為飛得太靠近太陽而死。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克里特島。史學家還有張復原迷宮的圖,並挖出一些遺物,這是否為真實的迷宮我們並不清楚,但可知克里特島的文明其實相當進步。/米諾斯人以從事海外貿易為主。他們的文化在約公元前1700年之前顯現出高度的組織性,與繼後以軍事貴族統治為特點的文化相迥。在克里特島上很少存在有希臘本土所見的要塞,一般論證為島上很少有內部武裝鬥爭。然而這個結論也並非無懈可擊。公元前1420年左右,克里特島被邁錫尼人征服。邁錫尼人採用米諾斯人的文字來書寫他們的原始希臘語。在這之後,大多數克里特城市走向衰亡,而諾索斯則保留其行政中心地位,直到公元前1200年。

真正希臘人的文明第一階段屬於邁錫尼文明(Mycenaean,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文明,由希臘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邁錫尼城得名。以往不少學者認為他們就是荷馬史詩中的阿該亞人(Achaeans),但難以確定,更有可能是多民族共同組成。約1450年開始,他們入侵克里特島諾索斯宮,擴張至愛琴海、地中海周圍。傳統說法認為,阿該亞人是因被Doric打敗而滅亡,但被現代學者懷疑。[1]

邁錫尼文明擁有了克里特島,在克里特島(Crete)上建立了美麗的城市。其政治社會組織型態頗為發達。以國王及其貴族擁胄為統治中心,值得注意,他們也已經有不少古希臘神話中的神祇。[2]大抵在公元前1250年,也就是特洛伊戰爭時期,邁錫尼人企圖征服在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特洛伊(Troy)。//依據荷馬史詩,約公元前1250年,阿該亞人攻打特洛伊城。(或曰:約公元前1190年,邁錫尼文明希臘人發動特洛伊戰爭,並再次攻陷了特洛伊城。)這代表希臘人的崛起與自信,也是史詩與神話的源頭。之後多利安人又打敗阿該亞人,進入所謂黑暗時期。

而據考古研究,特洛伊城毀滅於公元前13世紀。//1871年,舒勒曼(Heinrich Schliemann)發現特洛伊城遺址。舒勒曼是一位傳奇人物,他會許多國家語文,而促使他去挖掘特洛伊遺址的動力則是荷馬史詩,尤其是特洛伊的故事。荷馬史詩是希臘人的教科書,希臘人認為最,偉大的英雄就是荷馬史詩中的這些人物,也就是攻打特洛伊的人。/舒勒曼挖出科諾所斯(Knossos)皇宮,以為就是特洛伊城,但其實是更早時期的產物,可以看到當時的工藝規模。如蛇女神,可以看出她的胸部特別發達,有一說認為這是母系社會的象徵。它的獅門很有名,以石頭建造,建築的技術已經相當高。而由邁錫尼城的平面圖可見城的中心是神廟,這些都是像埃及與兩河規模的轉移。閃族原本就在兩河流域一帶遷徙,是巴比倫王朝的主要構成者。此外,遺跡中挖掘出來的面具相當精緻,他們的黃金製品也非常發達,而且宮殿已經有排水設施,文字上也已有線形文字(Linear),用於宮廷記載海運貿易種種資訊,相當進步。這些都屬於米諾斯文明,他們是希臘人的老師,希臘人學到他們的技術,並且打敗他們,之後進入古風時期。

希臘人的野蠻表現在特洛伊戰爭時期,對如阿奇里斯(Achilles)等英勇戰士們的記載。在古風時期,小亞細亞和多利安(Dorians)移民進入希臘,這時開始有奧林匹亞(Olympic) 運動會,這項運動會不僅是競技、運動,在古代還有各式各樣文藝的表演,因為那是對於奧林匹亞眾神頌讚的場合。古代的神話都與天、神有密切的關係,他們崇拜這些神,於是希望運動員的體魄都像神明一樣——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前幾次的奧運就將燈光打在運動員身體,印在畫幕上——,他們覺得神明的體魄就像這些運動員優美的體魄,而雕塑就是要雕塑這些類神的人。希臘字母的出現。[L4]

這個時代,斯巴達征服了伯羅奔尼撒地區的邁錫尼亞平原,作為征服者開始建立他們的統治。這個時期開始,有荷馬史詩、重裝步兵(hoplite)、三槳船的出現,又有梭倫(Solon)的民主改革,還有斯巴達人對於邁錫尼的鎮壓,並且開始出現波斯的入侵。這個時期我們底下會做較為綜括性的敘述。至於我們後來所佩服的希臘人,剛開始其實是一群叫做多利安人的希臘野蠻人,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50年,這群野蠻人打敗邁錫尼文明,使愛琴海文明進入黑暗時代。不過他們一定程度上也繼承了愛琴海的文明,初期建立了一百多個城邦,遍佈於希臘本島,之後到處殖民並發展快速,建立了約六百多個城邦,擴張至泛愛琴海區域。希臘本島上方稱作阿提卡(Attica),下方稱作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ia),中間由科林斯地峽所連接。城邦主要分佈於希臘本島、小亞細亞乃至於泛愛琴海之處,甚至於到了黑海沿岸。

希臘的文化中心是希臘本島與一些周圍的島嶼,但他們認為殖民地也是希臘的一部分,遠到黑海及今日的義大利與愛琴海周圍,這段期間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屬於古風時期(Archaic)。古風時期的希臘開始有他們自己的獨特文化,並孕育出許多城邦,其中著名的是雅典(Athens)、斯巴達(Sparta)、底比斯(Thebes)、阿戈斯(Argos)等。這些城邦通常經過幾個時期的演化,從早期的君主(monarchy)、後來到了寡頭貴族(oligarchy)、第一階段的民主發展(財力政治,timocracy)開始,後來有了僭主政治(tyranny)以及第二階段的民主發展。總而言之,古風時期已經建立了他們文化上的主要型態,因此有不同的分類。某些學者將古風時期後期(公元前600年之後)認為是古典時期,但我並未採取這個講法,我認為這還是個奠基的時代,真正的古典時期大約是「波希戰爭」之後,他們非常志得意滿,文化蓬勃地發展,產生許多輝煌文化的產物。最後是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 age),也就是被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之後,他將希臘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因為原來的希臘其實規模較小,本島大約才七萬多平方公里,殖民地雖然較大些,但也有限,希臘化時代則非常巨大。

希臘的城邦政治

這個時期為希臘城邦政治的奠基時期。剛開始,城邦是在一難以攻打的山頭,建立山寨般的基地,並有著良好的防護以作為他們防禦的中心。這往往也是祭祀的中心,而在山底下周圍是他們生活的所在。城邦的發展,是以一個一個不同的多利安(Dorian)部族為主,多利安人雖然打敗先前的阿該亞人,但他們將阿該亞人的傳統——英雄崇拜——也納入他們的生活,這就是後來所謂的荷馬史詩。

一般來說,這個時期他們政治的演進發展分為幾階段,第一階段是所謂的君主國,但在這階段的規模都還很小,他們君主的力量也小,例如特洛伊戰爭的亞格門農王(Agamemnon),他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常常與貴族、戰士們站在相當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傳說中的奧德賽(Odyssey),離開他的國家20年,國家依然存在、運作。因此,與其說是真正的君主國,不如說是一群男性公民所組成的一種政治與社會的團體,他們通常在作戰時會有戰士會議,平時則有元老會,君王常要諮詢這些元老,作戰的時候則得諮詢這些戰士,上下之間關係相當密切。在荷馬的史詩中可看得很清楚,這當中有著相當小規模的政治團體。

大抵到了公元前800年或700年之後,開始有了貴族政治,其他的書一般稱為「貴族政治」或者「寡頭政治」。所謂寡頭政治時期,也就是開始逐漸發展龐大之後,一些有力量的人逐漸掌握權力,不再聽從原來的君主,換言之,此時君主的權力相當薄弱。之後有所謂的「僭主政治」,因為許多希臘人從事商業,隨著中產階級或者財力政治的發展,他們開始覺得原先的寡頭政治不太具有效率,於是推舉其中一位有力量的人來擊敗原來的貴族,成為他們的僭主(tyranny)。tyranny在今天的英文當中意指「暴君」,但在這裡指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人,只是因為他在原先的傳統裡,缺乏政治的正統性,所以翻譯成僭主。大約在公元前500年之後,普遍變成所謂的財力政治(timocracy),原因大抵是隨著他們移民與從事生意的發展,而在此發展的結果。移民時常需要有力的統治者,產生一些強人,強人中產生更強大的強人,於是先是貴族、然後是僭主。

希臘人主要是生意人,這點與主要是農民的羅馬人相當不同,而中國古代的貴族是士,即有教養的武士,後來的漢人主要是農民,但是在一個巨大統一市場底下,有一定的市場經濟,頭腦還算靈活、懂得做些生意的小農,他們不是農奴,而是有自己土地的自耕農在這點上性質都不相同,必須分清楚。希臘人——尤其以雅典人為例——主要從事生意,自己不耕種,農田則讓由他們所征服的民族而來的奴隸與農奴在城外種。希臘人自己也不太做家務,因為家中有家奴,家裡各式各樣的事乃至於教書,都是找奴隸來做。所以簡單來說,他們是自由民,自己不從事勞務,有錢、田產、有貿易、有生意。於是很類似於現今有錢的中產或資產階級,可以去發展後來相當燦爛的希臘文化,這些變化是因為殖民成長、地產集中、社會動盪所造成,與財力政治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1. 雅典

雅典文化基本上以商業與城市文化為主體,這也是它會成為現代文明典範的一項重要原因,因為現代文明以商業與城市文明為中心,所以雅典人的生活與我們比較接近。他們主要靠的是阿提卡(Attica)——希臘半島北方的礦產和優良的港口——以靠貿易從商。從古風時期(公元前800-500年)開始,有快速的政治與社會經濟的演變,從君主、貴族,然後有梭倫的改革(594B.C.)。隨著經濟發展,貧富懸殊,許多人變成債務的奴隸,於是梭倫建立了一個四百人的議會,允許中下層公民參與,同時還有公民大會,組織全民普選、最高法院,並取消一切抵押契約,禁止奴隸存在,限制個人擁有的土地上限,贖回流落國外的雅典債務,這是一個立基於全民福祉的改革。這些措施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希臘原本就是個規模小的城邦,因此上下關係密切,君王的權力不大,貴族也是新興的階層,在傳統政治裡並沒有神聖不可剝奪的地位,反而在貴族發達之後,因為感覺全體老百姓受害而開始人類史上第一次民主革命。所以,民主政治是在一個規模很小的城邦,在商業快速發展所造成的貧富懸殊、階級矛盾底下,配合君主權力相對弱勢,貴族又沒有法定地位的狀況,才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誕生。

梭倫的改革主要在處理原先債務的種種問題,取消一切的抵押,因為原來的雅典自由民現今淪為債務奴隸,這樣的事實違反了雅典原先的傳統——在荷馬的史詩裡,大家的地位是相當平等的,這才是原來的傳統。其實原來比較顯眼的民族皆如此,之後的北歐蠻族也是。此時希臘人剛從黑暗野蠻的時代往前演進,政治規模小而走了這條路。所以後來中世紀的封建,同樣運用集體的戰士會議,這些都是西方民主相當重要的根源。從小的部族開始,而後有僭主制度。僭主其實是個強人,他贊助許多文化活動,減少貴族權力,促進經濟繁榮。

但在僭主出現之後,雅典人仍不滿意,他們認為個人權力還是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多的人擁有比較多的財富,於是推動第二波的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這時可以看到他們給予所有自由人公民的身分,他們可以抽籤的方式進入議會,可辯論表決各式各樣的事務,並擴大公民大會權力,可辯論與表決。乃至於為免因煽動家一時煽動大家的情緒而造成城邦問題,而有陶片放逐法(ostracism),使大家可用投票方式驅逐煽動家,這是非常重要的雅典民主典型,在這裡面產生出所謂的自由人意識與主體意識,雅典人「自己是城邦主人」的意識非常強烈。不過,這時的民主政治規模相當有限,僅在雅典城內,雅典城在當時不過幾萬人,而我們光是士林區就是五十萬人。而且在這幾萬人中,自由的公民僅限於男性。以上是雅典簡單的介紹。

2. 斯巴達

另外來看斯巴達,大家可以看到圖中的雕像與埃及的雕像有相當的類似性,由手放置的方式、髮型,還有臉部、身型雕刻的樣子都可以看出來,特別是手和髮型。「庫落」(Kouroi)就是年輕男子的意思,希臘人最崇拜的就是這種年輕男子,阿奇里斯、奧德賽這些希臘史詩中的男主角,正是他們所崇拜的。所以希臘人認為最美的是男性而不是女性,乃至於在柏拉圖的《饗宴》(Symposium)裡,確實有著同性戀的遺跡,因為他認為精神上的最高層次,只有男性能夠擁有,這是與後來不太相同的部分,他們對於男性——尤其是戰士——的崇拜、對於奧林匹亞諸神的崇拜非常強烈。重裝步兵是他們的代表性人物,這是古希臘人。

斯巴達的故事大家大概都知道,在此就不詳述,這是一非常特殊的文化。它不是一下子變成這樣,斯巴達剛開始是征服者,但後來因為被他們征服的邁錫尼人大幅叛亂,它幾乎整個被毀滅,從此之後,斯巴達徹底轉變為鐵血政策,每年初一要跟農奴宣戰,他們的生命就是作戰,因為農奴的數量在他們十倍以上,少數人征服了大多數人。斯巴達的領土大約三千多平方英里,其實規模很小,希臘城邦的規模普遍都很小,後來震古鑠今的雅典城不過一千七百多平方英里,但它的文化影響全人類四千年。

斯巴達其實繼承了古代的這種勇士,而且必須要這樣的勇士才能夠維持他們的生命。舉個著名的例子,出生下來有缺陷的小孩就拋棄,讓他們自生自滅。七歲時男人就入軍營,接受慘無人道且嚴苛的訓練,吃得差,住得也差,甚至在不被抓到的前提下鼓勵偷竊,偷竊被抓到的下場是痛打,而且痛打並非因為偷竊,而是技術太差。他們從七歲就開始訓練戰士,二十歲就開始當兵,原則上是三十歲退役,回到所謂男性俱樂部度過餘生。三十歲可以開始結婚,但基本上只有晚上可偷偷去見妻子,白天並不在一起,男女分居,小孩七歲之後就送進軍營。這是個徹底鐵血的政府,所以不要小看斯巴達,斯巴達其實繼承了特洛伊戰爭史詩裡對於男性及戰士的崇拜,而雅典則有著許多雕像,表現出對於諸神——尤其是男性諸神——及勇猛戰鬥力的強烈崇拜。

斯巴達女性的地位據說較雅典女性高,雅典的女性只能關在屋裡處理家務,斯巴達則因為男性忙著去打仗,所以女性較為獨立些。這是雅典與斯巴達最有代表性的部份,他們同樣是拜古代荷馬史詩裡描述的不可思議的戰士們,而斯巴達其實就是柏拉圖《理想國》(Republic)的模範,不是雅典,而是斯巴達。希臘文明不只是雅典,斯巴達與雅典是一體的,並非兩個分開的文明,而是以不同方式展現,斯巴達會變成如此的重要原因是沒有良好的港口與好的礦產,他們依靠農業,但自己不喜歡耕田,反而都是奴隸從事。他們是征服者,以一種征服者大農地主的方式在維繫他們的發展。以上是古風時期,其他的城邦我們無法一一介紹,或多或少類似。

波希戰爭與城邦的擴張

下一個階段進入古典時期,此時期的關鍵就是波希戰爭。波希戰爭肇因於波斯帝國愈來愈強大,並開始侵凌一些小亞細亞國家,而希臘人反對波斯帝國一路擴張,因此雙方發生了戰爭。這個戰爭非常有名,但我們無法詳細講。基本上來說,先是斯巴達人在馬拉松(Marathon)之戰展現強大的戰力,打敗波斯的陸軍,而後雅典在關鍵的海戰打敗了波斯海軍。在波希戰爭裡有著許多著名的故事,例如溫泉關血戰,斯巴達人以數百人守住了溫泉關(Thermopylae)隘口,讓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波斯大軍無法進攻;雅典的斥侯Pheilippides在馬拉松之戰透過長跑傳遞訊息,最後倒地而死,而後雅典人如何運用他們所得到的訊息調配海軍,以波斯人想像不到的方式迅速擊敗波斯強大的海軍。凡此種種,在當時都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但雅典與斯巴達聯手,率領其他希臘人達成了。波斯當時是極其龐大的東方帝國,其規模遠大於當時僅有小小城邦的希臘。

波希戰爭是東西方之間一場重大的戰爭,許多史家認為,這場戰爭決定了整個人類文明往東方走或西方走。所謂東方是指所謂近東地區,近東的文明繼承了兩河地區——尤其像是巴比倫——愈來愈龐大的君王,也繼承了原來埃及對神權的利用。波斯帝國的中心是神權與王權,基本上是強大的神權,強烈的宗教信仰,有強大的君王與龐大的帝國。——與漢朝不同,漢朝並非神權,而且已經是一個很進步的國家,拿陰陽、道、法那套比較起來就知道差別很大。波斯帝國隨著它的宗教興衰,如此龐大的東方帝國利用兩河與埃及的遺產建立近東的文明,過來攻打原本以為沒救的西方希臘文明,但希臘文明竟然打贏,因此波希戰爭的結果肯定了希臘文明的生活方式,即城邦的生活方式、由自由民領導的生活方式,這是對西方人來說人類史上最重要的一戰,決定了他們往後的命運。

其後,雅典成立了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這個同盟後來愈來愈擴大,而斯巴達也建立了伯羅奔尼撒的聯盟組織。這兩大聯盟的對抗非常重要,雅典一方面對內逐漸走向民主政體,另一方面,對外卻逐漸走向帝國甚至於獨裁。希臘快速地擴張,其黃金時期是在雅典及斯巴達的快速擴張底下進行,雙方都愈來愈帝國化,打敗東方帝國自身卻形成帝國。雅典人要求其他城邦參加聯盟,必須定期繳納貢賦,且貢賦愈來愈高,一切須聽命於雅典。雅典的海軍保護其他城邦,但其它城邦的任何事都得符合雅典的利益,是一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斯巴達更是強力統治周圍地區,且不斷擴大。雙方開始角逐,後來即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這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持續了將近三十年,期間雙方都做了許多殘忍的事,包括雅典將不聽從的人屠城——不要以為他們如何文明,其實不然,希臘人的傳統是非常勇武的,到了關鍵時期會非常兇狠,不服從者一律殺死——,斯巴達人更從來都是兇悍的,最終斯巴達人擊敗了雅典。

對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結果,蘇格拉底(Socrate)非常傷心,他說:「我們偉大的城邦,怎麼會被對方打敗?」於是要求改革,開始宣傳新的說法、新的理念、新的道德,結果被雅典人處死。這是因為雅典的帝國根本其實是他們的舊有宗教,即對於雅典娜(Athena)的崇拜,崇拜雅典娜的人才算是雅典人。希臘人的城邦一方面是不同多利安人族群的集合,城邦之間的界線以不同宗教區分,雖然都是所謂希臘諸神,但每一城邦信仰不同的神,而神明以及祂所代表的種種,是他們倫理道德的基礎。而蘇格拉底開始質疑這些事,他不太相信這些事,而談從人開始去認識自己,know themself,人之為人是什麼?自己的觀念、自己的生命為何?它辯論什麼是真、善、美等種種問題,顛覆了舊有的信仰,因而被處死。這件事很有象徵意義,類似於近現代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後,重新開啟希臘、羅馬這種學術、理性的觀念之後,顛覆了基督教的情形。理性的思維顛覆既有的宗教,所以蘇格拉底被稱為「顛覆者」。他其實不是被處死,而是被放逐,但他寧可選擇自殺,也不願被放逐。因為對希臘人而言,城邦就是他們的生命,離開城邦,生命等於沒有意義。

蘇拉底被處死之後,柏拉圖非常傷心,他覺得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而雅典竟然處死他最崇拜的蘇格拉底,故柏拉圖的《對話錄》以蘇格拉底為主角,都是蘇格拉底在說話,其實很多是柏拉圖。柏拉圖的《理想國》是要瞭解西方文明的必讀寶典,閱讀之後就會瞭解西方文明的奧秘,且必須反覆讀許多遍才會明白,西方文明的奧秘在此。若說中華文明的奧秘在《四書》、《五經》,西方文明的奧秘就在於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基督教與《聖經》,這三者必須徹底的研究。

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柏拉圖建立學院,雅典建立第二次海上同盟,企圖捲土重來,但也無法成功,結果也位於Attica的城邦底比斯擊敗斯巴達,在北部稱霸,之後馬其頓又將其打敗。簡單來說,古典時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方面是波希戰爭之後希臘人的自信心與主體性快速膨脹,進入了帝國時代、極其自信與自尊的時代、充滿尊重的時代、劇烈抗爭的時代、經濟上非常發達的時代;另一方面來說,這是文化上蓬勃發展的時代,後來我們所看到的各式各樣文化,主要都在該時期發生。這部分要分成兩期:前期比較表現的是他們的文學、藝術、建築這些部分,後期——雅典被擊敗之後——才進入哲學與科學的黃金時代,儘管它的源頭是整個希臘文明,其基本原因在於哲學與科學是屬於比較反省式的,當自己的文明從根本上出現問題、被擊敗之後,它才開始深刻反省,這與孔子在西周崩潰、周朝政治出了大問題後才開始反省,從而進入一種高度的思維具有類似性。之後便是所謂人類的「軸心時代」(Axial Age),亦即,一些最偉大、最深刻的思想,是在舊文明發生問題之後才開始發展。

以上是古典時期,此時期文化的具體內涵需要仔細講,下一次說明。先讓大家看雅典的復原圖,它的中心事實上是神廟,西方文化——尤其古代——的中心都是神廟,它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旁邊祭祀種種的場合,這也是最後保衛的場所,所謂的「衛城」(acropolis),其實就是原來城邦的最古老部分。它建立在山頭上,希臘人是在底下生活。「帕德嫩神殿」,這是西方文明崇拜的最高點,諸位看現在的希臘好像沒有什麼,可能不瞭解這點,事實上直到十九、二十世紀,西方人只要看到希臘來的人就崇拜得一塌糊塗,說:希臘是文明的最高象徵,真、善、美理想的極致。雖然實際看到希臘人之後常常失望,但那image無法改變,直到二十世紀初都是如此,這是他們崇拜的最高點,是諸神的殿堂,各種文明的最典型都記載在這地方。

古典時期的希臘人及其文化:文學、藝術與人生

希臘文化是一個以城邦為核心發展出的文明,在黑暗時期(Dark Age)已有約六百多個城邦誕生,到了古典時期(Arcahic Period),雅典、斯巴達等具有代表性的城邦誕生,這些城邦在誕生之後,大致都曾經過君主國、貴族政治、僭主政治到民主或財主政治的發展。隨著城邦的成熟,進入了古典時期(Classical Period),這時城邦開始擴張,例如雅典與斯巴達,特別是在打敗波斯之後,他們開始發展各自的海上與陸上帝國,如雅典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帝國,其海軍特別強大。這些發展情形顯示,希臘人的歷史跟隨城邦的興衰而發展,如果城邦本身被亡,這個文化也隨之而去。所以後來斯巴達擊敗雅典,整個雅典的文化即大大地衰弱了。因此,我們若想了解古典時代希臘人的文化發展,首先必須要了解,此時期的希臘人是在城邦之間競爭與交流的情形下發展,各城邦之間競爭與交流的情況,可說是一開始就存在。

早先的時候,各個城邦彼此之間一方面常爭吵不休,甚至於經常發生種種的衝突與戰爭,所以很多的史家和希臘人的鄰居都說希臘人老是吵鬧不休;但另一方面,希臘人有個重要的聚會——奧林匹亞(Olympic)。自希臘文化的早期(約在公元前八世紀時),他們就每四年在奧林匹亞山下聚集,其重點原先是為了崇拜神明,而在崇拜神明時有各式各樣的競技。他們崇拜運動員的身型,同時有詩歌與音樂,這本身就構成了各個城邦之間競爭的場合。奧林匹亞的獲勝者可戴桂冠,這點對於希臘人而言是無上的榮譽,故有所謂「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之稱,實則勝利的運動員也會獲得桂冠。競爭構成城邦發展相當重要的一點,是文化發展的一項機制。他們在體育上互相競爭,在城邦的力量乃至於文化的各方面、公開競技的場合都互相競爭。在另外一方面,希臘文化發展相當重要的因素是他們彼此的交流,因為希臘的位置環著愛琴海,海上的交通也很發達,所以早期他們許多思想、文化彼此間是既競爭又交通,這點當然非常有利於其發展。

希臘文化還是種悠閒的生活與文化,雅典人,乃至於斯巴達人,他們擁有許多奴隸從事各樣的勞務,因此他們自己基本上並不從事勞務,具有相當的悠閒去發展自身文化。西方有句話說:「閒暇是文化之母」,這句話正淵源於古希臘的經驗。在這情況下,希臘人開始發展出既競爭又彼此交通,並充分利用閒暇的文化。這樣產生出來的文化有著非常強烈的主體性,此種強烈的主體性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雕塑,他們有著非常具有個性的雕塑,此外他們的主體性也表現在戲劇、文學、運動以及其他各方面。另一方面,希臘人也追求人性的極致,這相當重要,原因在於他們想要去效法神明。所以大體而言,希臘文化在發展時,因為彼此的競爭,同時又在悠閒的步調下生活,因此他們對於自我的自覺,乃至於對於勝利及神明的嚮往都表現得非常強烈。這樣的態度在希臘的宗教史詩與神話可以看得較為清楚。

先簡單介紹一下希臘人的宗教,希臘的宗教是一多元的宗教,他們的史詩與神話與他們的宗教有密切關係。創世紀的神蓋亞(Gaia)為天地之神,祂生出許多泰坦(Titan)巨人,這些巨人最後反叛他們的父母獲得權力,又跟他們的姐妹結婚,生下了宙斯(Zeus)以及他的兄弟姐妹們。因為神話裡頭說,其中有一個子女將會推翻他的父親而獲得權力,因此泰坦巨人要將所有的子女加以消滅,然而宙斯受其母親幫助逃脫,最終聯合他的兄弟姐妹推翻他的父母,獲得權力。宙斯相當風流,一方面有著善妒的妻子赫拉(Hera),另一方面和許多女神及人間的女性生下子女,而這些子女們在各方面都表現得傑出,成為許多著名的神祇,如阿波羅(Apollo)、戰神(Ares)[3]、雅典娜(Athena)等。

簡單來說,希臘的宗教對希臘人影響重大,不要將此宗教視為一般的神話故事,因為他們相信這真的是宇宙的神明,所以他們的生命往往帶有這些神明的特質,並試圖效法神明的特質,而神明也有著趨於人性化的狀況,類似於半神半人的人物,神明本身也是善妒甚至於充滿情緒的,也會同自己的父母爭吵,並且有弒父情節,欲推翻權威,一再挑戰權力,有向父權挑戰的特質。既然希臘人覺得他們的神明如此,他們的史詩也充滿人與神之間交通非常密切的狀態。以《伊利亞德》(Iliad)為例,故事中的希臘人從事於爭戰時,背後經常有著神明的介入。因為神明經常透過他們的喜怒哀樂來介入人間的生活,當時的希臘人,感受到他們的生活與神明間的關係相當密切,且他們也欲效法神明的勇武。這直接影響到希臘文學裡所嚮往的人的典型,大抵也都帶有一種神明強大的特質。我們可以看到,希臘人在追求他們的人生時,往往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意義。

希臘的悲劇是希臘文學相當重要的一項傳統,其中有三大悲劇作家,他們都是雅典人。希臘悲劇的由來是每年大約自五月開始至十月、十一月中間,屬於希臘的閒暇時期,在這段期間,希臘人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十月至十一月為葡萄酒與橄欖的收成期,在收成期間要舉辦熱烈的慶典祭祀酒神,他們從山下開始飲酒,往往由一些女性簇擁著他們崇拜的對象一路至山頂。傳說中,他們甚至於會將酒神撕成碎片吃進肚裡,這樣的故事本身便顯示出強烈情緒的抒放和極致性情緒的發抒。在祭祀酒神的慶典裡頭,他們會以山羊裝扮作為遊行上的裝飾,因此演變成所謂「山羊之歌」,即Tragedy,這個字起初並非指悲劇,其基本意涵在於:將情緒作非常徹底的發抒。慢慢地,在Tragedy中不斷探索人性終極命運的狀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這個前面是劇場,因為希臘人有著許多閒暇,因此利用閒暇時讓眾人觀賞劇場。

我們透過《伊底帕斯王》這個故事來看典型希臘人對於人生的看法。故事敘述底比斯王Oedipus的父親,原本也是底比斯王,但是Oedipus出生時有預言說他將來會殺父娶母,於是其父便將他拋棄在荒野裡頭,但Oedipus卻為牧羊人所救起並養大。長大之後,Oedipus離開受扶養長大的地方外出旅遊,受到柯林斯(Corinth)國王的贊助,並在旅遊途中與一位老者發生爭執,在爭執的過程中將這位老者打死。此後,他想要進入底比斯城,卻被人首獅身的怪獸斯芬克斯(Sphinx)擋住去路,要求他回答三個謎題。Oedipus正確地回答了三個謎題後Sphinx跳崖而死。因為Sphinx長期騷擾底比斯城,而Oedipus等於解救了此城,因此城中居民相當高興,他也娶了皇后,生下子女並且平安度過許多年。

但城裡逐漸發生許多災難,Oedipus不明白原因,直到有人告訴他說:「因為你是受詛咒的人,你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娶了自己的母親,生下的子女都是不祥之人,所以帶給城市許多災難。」聽完這段話後Oedipus相當難過,感受到自己是不祥之人,於是挖掉自己的雙眼,傳位給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後來也發生爭執,在底比斯內亂中雙雙戰死,他們的叔叔繼位,並禁止替他們收屍。二子的姐妹安提戈涅(Antigone)替他們收屍之後被囚禁,最終自盡,她的夫婿來探望時發現這一幕,也跟著自殺,而他叔叔的妻子也自殺,整個底比斯城最終僅剩叔叔孤獨地活著。前半的故事是Oedipus the King,後面是安提戈涅(Antigone),主要是歌頌救他兄弟的姐妹們。大抵而言,這是西方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個故事,而一再一再地被歌頌並且重複。

為何這樣的東西會成為希臘文學的經典?我想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希臘人在探索一個問題,亦即,人性在遭遇到終極的、極致的狀態時,其本質的問題。華人的世界裡基本上是從一個重視整體和諧的封建時代之基礎下建構,因此在華人的世界裡看到的是家、國、天下同構,最重要的就是維持它和諧的狀態。但希臘文化的主要發展是透過城邦的競爭與交流,乃至於透過在閒暇的時間,對宇宙及人生各式各樣的探索。在這個情形下,他們會感受到生命在許多地方最為根本性的特質與挑戰。於是他們不斷去質疑,究竟自身處在如何的情況?以弒父與娶母的情結而言,這是非常奇特的一件事。

大體而言,弒父情結對於華人世界是相當陌生的一件事,但卻在希臘的文學作品裡一再地呈現。這事實上說明了一個人在確立自己的主體性時所呈現的人性極致狀態,其意涵在於青少年的反叛期。多數人的家庭裡,成長過程中的主要價值、規範是由父親所建立,而當青少年成長時,他面對最重要的問題往往就是如何去看待父母——尤其是父親——所訂立下的規範。許多人因為要找到自我,會開始做許多挑戰。事實上,不僅青少年,當孩童年紀很小時,首先會先開始模仿,模仿一段時間後,當他開始想發現自我,便會開始反叛。所以模仿與挑戰既有狀況都是人性相當重要的本能,將這些本能推展到極致,便造成了所謂的弒父情節。例如泰坦挑戰自己的父母,乃至於宙斯以及他的兄弟們挑戰他們的父母,對於先前權威者的一種挑戰,推翻甚至於殺害一再地上演,這樣才真正建立自我。

佛洛伊德也常常提到所謂伊底帕斯情節(Oedipus complex),這對於華人世界來說始終是相當遙遠的東西,也表現出雙方文化型態相當根本的不同。易言之,大抵而言,透過希臘人的神話及史詩可知,他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主體性的確立,而在主體性確立的過程中,難免有著對於既有權威與秩序的挑戰,這點後來構成了西方文化相當核心的要素。這種對強大主體性的追求可以從希臘的雕塑裡頭對每一個身體完美形象的追求、對類似神的狀態的模仿中顯示出來。希臘的文化裡,他們非常崇拜年輕的男性,而女性的地位並不高,因為男性才能夠較充分顯現出個體強大的獨立性、主體性與競爭性,這種對於強大主體性的追求,成為西方人相檔本質性的東西,後來也在中世紀,尤其是近現代不斷地上演,如「文藝復興」便主張人的主體性之再現。西方人在各個城市裡非常強調自由、強調主體,乃至於一直到近現代,所謂「民主」,最重要的就是人要有自我決定的主體性。到了如新文化運動的中西文化交會之時,首先令人感受到的便是西方人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如此強烈。這些都源於希臘,並且與希臘的宗教、史詩、神話、城邦間彼此競爭的關係都有密切聯繫。

至於娶母這點則是較為次要或附帶的一點,但為何會以娶母這種極致的型態來表現?其原因在於對於小孩子而言,父母好比天與地,父親是建立所有規範與秩序的權威,而母親對其而言似乎是一切溫暖、美好、舒適事物的來源,因此年輕的小孩依戀母親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情感,而與母親的這種親密情感也是相當重要的情緒。但所有的社會都有亂倫的禁忌,這種禁忌使人不敢發展此種情緒,於是會將這種對母親的情緒轉移為對同儕及異性的情感。但如果對人性幽微處極致地探索,便會發現很多人——尤其男性——其實都有著戀母情節,這點在臺灣的家庭裡還常常可以見到,很多的男生永遠長不大,希望太太能像母親一般照顧他,替他放洗澡水、準備好三餐,在各方面給他種種的溫暖、舒適、親密的感覺。事實上很多男人理想的太太都是像母親一樣,所以這種戀母的情節,其實在人性裡也並非不存在。奇特的是,希臘人將這種弑父與戀母的情節當作最偉大的戲劇加以崇拜,乃至於他們一再認為人在命運裡事實上相當無助。換言之,人的某些情感平常並不會展現,譬如平常我們都有著亂倫的禁忌,因此不至於有弑父及戀母的情感的發展,但是當命運做出無可奈何的呈現時,人是受到命運的擺佈的,人無法掌握全局。

基本上,Tragedy裡非常核心的一點便是談到,當人面對所謂fortune或fate時無助的狀態。希臘的這些英雄們,如《伊利亞德》史詩裡最偉大的英雄赫克特(Hector),他是人間最強大、最有力量的一位英雄,但他在戰場上卻經常被Achilles打敗。並非他真的打不贏Achilles,而是因為神明經常性地介入——Achilles的母親是神,每當Achilles呈現敗象時,便會獲得一陣風或者一陣亂象,使得他永遠不可能被打敗。此外,Achilles本身具有神的特質,要以人的方式將他殺死也相當困難。因此在希臘史詩裡,像Hector所呈現出人間如此偉大的英雄,還是無法阻擋神,乃至於在《伊利亞德》及《奧德塞》裡也可看到,在許多情況下,人都是因為無知而犯下對於神明的侮辱,因而遭受各式各樣的苦難。

大體而言,在希臘的史詩與神話裡經常可以看到,無論人如何努力,在命運面前都可能遭到各樣的失敗,甚至滅亡。於是他們透過Tragedy,使心靈得到洗滌。也就是說,人一方面要追求自己最聰明、最有能力的狀態,譬如Oedipus,他是一個非常聰明、勇敢、有能力的人,當上底比斯的王之後也將底比斯城治理得很好,但無論他如何努力,終究無法逃避最後來到的災難,而且不僅他自身遭受災難,乃至於他的兩個兒子、女兒及女婿也受到不祥的詛咒。Antigone裡講的是姐妹對於兄弟如此熱烈的情感,不顧當時的國王——也就是她叔父——的禁令,寧可喪失生命也要拯救她的兄弟。但這樣可貴的情感,最終也敵不過命運的擺佈,使得她導致滅亡的命運。而即使她的未婚夫非常熱愛她,最終也隨著她的自殺而自盡。

所以我們可以一再地看到人在如此極致事件底下的情形,其關鍵在於:一般人常常不明白我們人類本質上是何種狀態,所以我們平庸的人生經常幸地歹戲拖棚。亦即,明明存在著一些必須充分面對的問題,就好像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事實上每個家庭裡都有著一些本質性的問題,比如父母親可能處於一種非常不平等的狀態,或者情感上有著根本問題的狀態,但它瞞在那個地方,並不表現出來;子女的個性受到扭曲而自己也不明白。例如有些女生很自卑,因為家庭裡重男輕女,她的母親地位很低,自己也因為當女生而一輩子感到自卑;有些男生非常驕傲,因為他是家裡唯一的男生,從小大家寵愛他,自我感覺極好。這種性格上的扭曲,其實往往源於家庭中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但一般人通常不會去徹底處理,而戲劇與文學則需要將這種人性的問題徹底推展。簡單來說,希臘的文學將這種人性幽微之處做一極致處理,在這當中我們看到希臘人的Tragedy,他們的主角——通常稱為Hero,或protagonist——通常會有一種人性的強大追求力量,但終究抵不過命運,這也是稱作悲劇的根本原因。而在悲劇當中將人類情感的各種典型與極致性追求發揮到極致,也是希臘的文學與藝術成為後世永遠嚮往的關鍵。

一般的華人不太容易瞭解希臘的文學與藝術對於西方人的價值,若換一個角度來看會較為清楚。大抵而言,這些戲劇與文學作品,在西方搬演了數千年,這些史詩是西方人的教科書,一直到晚近,大約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所有受教育的人都必須讀這些作品,而這些神明的名字則成為西方一些最典型事物的代表性名稱,例如登月的火箭「阿波羅號」,代表無限的衝力,其他如日神、月神、海神等各式各樣的名稱,在西方人對於人性的各種追求裡,只要屬於人的作為均一再地呈現。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希臘整個神話系統、神與人之間關係的密切,對他們的文化影響深刻;另一方面,人在各方面的努力使得希臘成為最早的人文高度發展的文化。所謂的人文高度發展,與後代的Humanism非常不一樣,後者通常只談到人的嚮往或發展,但希臘的人文發展本身從人性出發,基本上指向於神的領域,因此使得希臘文學、雕塑、乃至於藝術等各方面,都具有豐富而極致的內涵。

古典時期的希臘人及其文化:哲學與科學

底下來看希臘的哲學與科學。希臘的哲學與科學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極深,現代的各科學術都淵源於此。而且對希臘人而言,哲學與科學是一體不分的。最早的是Silesian school[4]在Silesian所發展出的學派,例如泰利斯(Thales)主張世界的本質是水,阿納克西曼德(Anaximander)主張世界的本質是物質[5],阿納克西米尼(Anaximenes)主張世界的本質是空氣,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主張世界的本質是數字,巴門尼德(Parmenides)認為世界是由形式所構成,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主張世界本質是變化[6]等等。無論水、物質、空氣、數字、原子、形式或變化,基本上都是對於世界本質各種可能的想像所作的極致性發展,大體而言也就成為西方後來各種學派的淵源。直到今天,我們對於的世界各種說法,基本上並不脫離希臘人的種種想像,包括我們發現世界是各種基本粒子所組成,這是接近所謂原子論,認為世界原本是物質的說法;認為世界本質不斷變化則是Heraclitus的講法;而例如牛頓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認為一切事情是受到數字所誘,就淵源於畢達哥拉斯。

奇妙的是,希臘人僅僅觀察、想像,但他們對於整個宇宙根本性的看法或推測,卻成為後代人士基本上無法超越的一些模型,這當中的原因其實相當深刻。也就是說,他們哲學上的想像如同他們在文學藝術上的想像,在文學藝術上是將人性的各種可能都推展到極致,人推翻權威演變成所謂弒父情結,對於母親的戀慕變成所謂戀母甚至娶母的情結,對於兄弟的熱愛,以及對於命運的無奈……將人的各種情感都推展到極致。同樣地,他們在科學上也將人的各種想像推展到極致,且這些極致都將它們的原型——一種純粹的(purified)形式——加以發抒,不過短短幾百年,竟然在理論上提出人類所能想像到的各種宇宙原型。這些各樣的學派到了大約公元前五世紀中葉時,受到Sophists,即所謂「詭辯學派」[7]的擾亂與挑戰。我們一般在翻譯詭辯學派時,通常帶有負面的看法,但事實上詭辯學派將各種觀念推展到極致,並且聲明:我們無法得知究竟是否如此。恰恰因為之前各種學派的發展如此豐富、有各種可能性,才能容許詭辯學派透過理性,將各種觀念都推到極致,並且說我們也難以證明。

這情況與現代相當類似,我讀詭辯學派時想到現代所謂的解構與後現代,其實人類基本文化的發展,常常會有種循環的狀態,從Thales一直到Heraclitus與 Democritus,這些各式各樣學說的分層,其實就有點類似由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後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各式各樣對於知識之究竟、政治社會根本性之基礎,乃至於對世界的究竟的各種學說之提出。自然科學在現代比較具有實驗的支持,還不至於亂了套,但在人文社會方面,各種的理論終歸都被挑戰、被懷疑。而這樣的循環在古希臘已經有過一次。先有各式各樣的學說,當我們無法以具體的實驗來證明何者為正確時,就有詭辯學派的說法,之後則有希望能重新找到真理基礎的蘇格拉底。

在這個時期,蘇格拉底及他的學生柏拉圖開始透過理性的論辯思考:到底事物可靠的根源是什麼?這個理性論辯的通常進行形式大致是去提問:所謂的美、公義或者道德是什麼?一般人對於美、公義、道德有著一般性的看法,但他會反駁說,這樣的看法難道能夠成立嗎?經過反反覆覆的反駁,最後會達到一個比較極致的狀態,再將這一極致狀態的理論原型托出。舉例來說,在《理想國》一開始有個相當重要的討論:什麼是justice?剛開始有人提出:你對我構成何種損害,我便對你造成同樣的結果,這就叫justice。但有人反對:如果僅僅如此,這種損失或傷害,本身是在一種不公義的情況底下造成的,為何我們必須給予同樣的抵償?於是又有人提出說:justice是強者所制定的法律。但又造成許多人反對,認為固然在現存情況下,justice是強者所制定的規矩,但並不能夠服人心,因而引起熱烈的討論。那麼,第二步所要討論的是,justice是什麼樣的狀態呢?一路辯論下去,會發現它的辯論相當複雜。到底justice是什麼?最後柏拉圖認為:justice是讓城邦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夠使他的能力得到極致發揮的狀態,獲得這個結論的過程其實很複雜,這是透過一步一步的reasoning與辯論術,同樣地將事物的道理推展到極致。如果熟悉科學或討論便會發現,在面對許多問題時,常常就像後來亞里斯多德所做的:到底什麼是構成某一物種的基本特質,或某一現象的根本原理?也是不斷的反覆論辯,最後才找出它的根本原理。所以大抵而言,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斯多德,他們所做的事就是針對人文社會的觀念、現象,或者自然現象,反覆論辯其根本原理為何?這個方法成為後來西方哲學與科學的不二法門,一直到今天,我們在學術界裡所用的方法都還是這個方法,此法的本質稱為philosophy,而若諸位最終學得這個思維、方法,所得到的博士學位就稱作Ph.D.,即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學博士,而非單一學位的博士,這是西方學術的根源。

[1] 同上。

[2] 「對於皮洛斯和諾索斯兩個國家內部的組織形式有了初步的認識。不過,這裡也並非不存疑點。這些國家似乎是一個王國,由一個國王——wa-na-ka (ϝάναξ / wánax)——進行統治。國王的職責無疑是軍事、司法和宗教。這個詞可與荷馬的 ἄναξ / anax(神祇,統治者,家長)等同,它在獻祭的文書中出現過九次,說明皮洛斯和諾索斯的統治者享有某種宗教地位。然而,如同在荷馬那裡一樣,這個詞同時也用來表示一個神。

他由一個ra-wa-ke-ta(「大將軍」)輔佐,應為軍隊的首領。他們兩個都擁有自己的領地:te-me-no (τέμενος / témenos)。別的顯貴被稱為te-re-ta(「地主」),根據文獻為土地所有者,他們可能也有神職。e-qe-ta (equetai)——字面上為(「騎士」的)「戰友」——形成了國王的擁胄,他們是武人。

在宮廷人員方面,有一些其他達官貴人負責地區行政事務。皮洛斯王國劃分為兩個大省:de-we-ra ka-ra-i-ja,皮洛斯周圍的「近省」;以及Pe-ra-ko-ra-i-ja,「遠省」,位於re-u-ko-to-ro城周邊。整個國家再劃分為17個區,以及各個鄉鎮。為了管理各區,國王任命一個ko-re-te(koreter,「總督」)和一個pro-ko-re-te(prokoreter,「副總督」)。管理鄉鎮和其da-mo (字面上為「人民」,見希臘文 δῆμος / dêmos)的人被稱為do-mo-ko-ro(damokoros,字面上即為管理damo的人)。此外,pa-si-re-u(參考 βασιλεύς / basileus)也參與鄉鎮一級的管理,但他的職責不明,可能掌管一個元老委員會:ke-ro-si-ja(參考 γερουσία)。」(wiki)

[3] 友全按:老師上課談到戰神時似乎是用Mars一詞,但Mars是戰神阿瑞斯(Ares)的拉丁名,兩者皆為戰神,但為配合希臘課程內容,以及統一神祇稱謂標準,建議老師未來授課或撰書時改用Ares。

[4] 友全按:過去比較常在哲學史書籍中看到用來指涉泰利斯等人的term是米利都學派(Miletus School),或愛奧尼亞學派(Ionian School),Silenian是否另有他意?

[5] 友全按:Anaximander指的是否應該是「無限」?

[6] 友全按:一般哲學史上是將Parmenides劃分為「伊利亞學派」(Eleatic School),後繼者還有論證阿奇里斯跑得比烏龜慢的芝諾(Zeno);而赫拉克利圖斯則是與主張「真實即是存在」的伊利亞學派針鋒相對,主張萬物流轉,無物常住;而畢達哥拉斯的年代又略晚。故這裡的行文似乎可以做一下修改,以免學生們誤會赫拉克利圖斯與畢達哥拉斯皆是米利都學派中人。

[7] 友全按:現在蠻多研究者都替Sophist翻案,認為他們的哲學有正面意義,且認為「詭辯學派」一詞是蘇格拉底以降過度誇大的批評,而改用字面原意的「哲士學派」,不曉得老師是否考慮過使用這個似乎較為中性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