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講習會第三期
第九講 知識與道理
主講人: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這一期之前所講的項目是修養的關鍵,就如我一開始跟大家所說的,這是古人學習及修養的心訣與心法,希望諸位回去之後多加練習。其實我們最好是有一些作業,但是這個作業跟一般的作業不一樣──因為這是心地上的磨練,自己生活中、生命中的練習。大家聽了課要回去讀經,要去揣摩其中的意思,最重要的是你要在生活上體會:「致良知」是怎麼一回事?「誠意」是怎麼一回事?「知行合一」是怎麼一回事?「涵養需用敬」是怎麼一回事?「率性之謂道」又是怎麼一回事?將這些綜合在一起,相信可以解答我們人生的基本問題,乃至於進而可以教我們處理關於人事的一切基本問題。當然在你碰到具體的事情時,你還要深入研究它,每一樣事情都需要格物致知,不管任何事情都需要深入研究了解。但是只有關於事情的知識是不夠的,你還必懂得人生基本的道理,如此你才明白做人處事該有的分寸。因此,我今天本於前面所說的,要進一步講「知識」和「道理」這兩件事情的關係。
我們一路講來是既重視德性也重視學問,我們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對不對?然後,我們講「率性之謂道」。人生一切的道理都是從我們的性分當中出發,從我們的人性出發,任何事情都要符合人性,不合乎人性怎麼成為道理,是不是?所以,「率性之謂道」講白一點就是什麼事情都要合乎人的及自然的良好狀態,這就是德性。這話很淺白,可是我們今天的學術界裡卻不講這事情,或者是很少講這事情。我們現代學術界所看重的,一言以蔽之──是知識,是knowledge;而且這knowledge還不太是中文傳統的知識的意思。中文傳統的知識範圍廣,西方knowledge的範圍窄,你們有機會應讀讀他們一些大哲人或者學者關於knowledge的定義。以洛克而例,什麼是”knowledge”? knowledge是必須經過嚴密的論證所證成(demonstrate)的,經過像數學幾何般那樣,在嚴格的推證後,百分之百確定的東西,這才叫”knowledge”。換作現代話來講,其實就是所謂的科學的知識。也就是說一種知識必須有可驗證的(verified)經驗基礎,經過嚴格的邏輯推理,最後得到確切的答案,這才是knowledge。[1]我們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所看重及所學的就是知識。這種知識重不重要?重要!沒有這些知識,人生當中會有很多的問題。所以西方有個傳統,就是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這是從蘇格拉底的時代就開始的傳統。
西方文化確實擁有許許多多的知識,因此它有過人的power,它能征服全世界不是偶然的,這和knowledge分不開。整個現代化的事業跟西方文化龐大的知識體系是分不開的,不光是自然科學,包括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各方面,乃至於人類學也是如此,他們到一個地方研究一個地方的人類,這對他們後來的拓展很有幫助。有鑒於各種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知識對於西方式發展的重要性,後來全世界其他的國家也都紛紛跟進,所以我們的教育體系就完全西化了,完全跟著西方人走。我們今日所學和古人是大不相同的,以前完全是另外一套──讀四書五經,做詩、寫文章、寫字、講修養等等,這些跟西方是大不相同的。以前叫做讀聖賢書,現在不談什麼讀聖賢書了,現在就是求知識,求各種的知識。這種知識確實很有用,也很有力量;可是,人擁有這麼多知識之後,是不是就能掌握人生的道理了?不必然,且往往不然。
這一點如亞當‧密斯,甚至於在其前後的哲人也都紛紛提出,譬如說18世紀的康德。康德明白講知識需要分工,而分工到最後大家所擁有的知識其實很有限。你自己的專業是一點點,然後其他很多事情都要聽各式各樣其他的專家講,然而專家所言又不同,例如該不該吃維他命、該吃多少都有很多不同專家的意見;一天能吃幾顆蛋、吃蛋多點好或吃蛋少點好都吵得一蹋糊塗。這說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講,有一些事情是比較清楚確定的,而那樣的知識也不少;可是還有很多事情是不那麼清楚確定的,尤其碰到人的事情更是不容易清楚確定。
碰到人的事情,第一個,在生物學上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對人的生命、對人的反應、對醫療上的看法等等,糾紛與歧異是蠻多的;數學物理的歧異比較少一點,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社會科學就更多了,各種理論,比如倫理學的理論非常多種,我跟諸位說過了,對於是非對錯的講法多有不同,各有一套體系,每套體系的前提假設都不同,講起來也都有嚴密的論證;關於情感那就更說不通、更難說了,複雜的很。簡單地說,人有那麼多知識之後,人對於人生該怎麼活更困惑了。宇宙極其複雜,人到底該怎麼活?怎麼樣才是一個比較好的人生?這是各說各話了。因此,有了知識並不見得就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當人不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其他一切關於人的事情、人生的事情、社會的事情,也沒有標準可說,說不清的。只能說有一些遊戲規則,今天大家都同意這個規則好,大家就遵守這個規則,但是往往對遊戲規則以外的事情講不清;對人在實際的生活、在家庭生活裡、情感生活裡,乃至於人面對自己的命運的時候都有許多的困惑。因此,我在這裡鄭重提出來說:不管我們擁有多麼龐大的、細膩分工的知識體系,這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要去瞭解人生的道理、做人的道理、處事的道理,而這方面是傳統學術的說法,是我們自己儒釋道三家為主的傳統學術之長。
「道理」跟「知識」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古人講了很多,譬如古人讀書,叫做讀書明理。讀書明理是什麼意思?就是要讀書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現在大家不這麼講了,大家進學校讀書,並沒有說讀書是為了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你是要明白物理的道理、化學的道理、生物學的道理、政治學的道理,很少著重在你明不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以前的學問著重做人處事的道理,講修齊治平,以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為中心,所看重的是孝友、睦淵、任卹,在家孝友,睦淵是對於親朋好友,任卹是對於更一般的人,一層一層推擴出去。這樣的道理在現代化的世界裡受到很大的挑戰,因為整個現代世界運作的方式似乎不再按照這些了,不那麼看重所謂的「仁義禮智孝悌忠信」,不再講這些事情了。現在所看重的是在政治上、法律上、社會上、經濟上有一個效率的、公平的、合乎理性的一種運作規則,而這些規則在它產生的時候也都有它的根據。在西方的理路上主要是根據他們對人性的許多看法,尤其是基督教的一些價值在他們看來是符合普遍人性的;我並不是說西方人的那些東西就不顧人性,並不是這個意思。但是,很不幸的,從啟蒙時代以降一直到今天,經過許多的辯論和長期運作之後,慢慢地,他們對於其中許多人性的假設並沒有共識。固然,他們還是依舊照這些在做,譬如說認為自由、平等、人權是重要的,有一些基本的價值還是在的,可是在更多的層面上,事實上已經淪為遊戲規則。這一點,我們在許多當代的社會運作上,一再出現很多的論辯,譬如說法律,所有法律的制定原本都根據其所假設的人性基礎,不是沒有的,可是時至今日,為什麼律師會成為一個不少人痛恨的職業?為什麼司法運作不再讓大家覺得能夠讓人性得到適當的滿足?司法運作變成一種運作上的、形式上的、程序上的公平,似乎對於一個社會的人性的安頓是大有問題的,更不用講倫理道德的安放。我們可以看到以美國為例,美國做為一個法律運作最發達的地方,律師人口極多,可是大家都不太相信這些律師的道德標準,他自己就不相信,更不用說那些委任的有錢人,他們用錢可以請比較厲害的律師從法律條文中去擊敗對方而脫罪。
在此要跟諸位講的是,在一個現代的,更不用說一個後現代的時代裡頭,原來許多的價值──尤其是源於基督教傳統的價值,源於啟蒙時代對於理性與人性的樂觀看法──都從根本上崩壞了,這也是說明何以後現代時代的來臨是很可怕的。Postmodernism(後現代主義)本身就是對於基督教傳統,尤其是對於希臘、羅馬到啟蒙的理性傳統的質疑;對於根據理性所建立的價值、人生的看法從根本上懷疑。我之前跟諸位所說過的,後現代更看重的是像傅柯所談到的人的欲望的問題,甚至於像Jameson這位後現代主義大師所說的,其實一切的東西都是流動的,根本沒有固定的形狀,人連主體性的認同都產生根本的質疑。各位現在只是耳聞其風,還不太清楚這個東西,等你們對西方有更多的了解、接觸後就知道,其實西方文明運作到今天,確實在現代化的早期曾經有一個相當了不起的價值體系與信仰體系。這主要是由基督教所撐起以及經過理性的篩選、提煉,從而建立一個了不起的體系,建立起現代的文明。可是很不幸的,今天從他們自己內部就對於所有價值基礎發生徹底的懷疑,於是使得各位今天光是跟著西方走也很難找到它價值的基礎,變成好像只是一些規則而已──政治上、法律上、經濟上的遊戲規則。我們今天知道了遊戲規則,但是這些規則真正的價值、意義在什麼地方,大家實在說不太出來,只能說是維持一種繁榮,但人生也不光只是現代的一種繁榮而已,是不是?人生有很多更深刻的需要。
我們看到了現代人擁有很龐大的知識體系跟許多的遊戲規則,可是缺乏一些根本的價值信念,乃至於對於自己的主體也產生了動搖及懷疑,現代人不太找得到自己的自我是什麼了;我們傳統固然講到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但因為它是另外一套系統,整個被排在現代系統之外,都被人遺棄乃至於忘卻,那麼我們未來怎麼辦?人生徒有知識不夠,人生總要明白一些道理,但道理從哪裡來呢?我跟諸位講,現在固然是一個新的時代,不可能回到那樣的傳統去──就是既不可能回到中國的傳統,也不可能就回到基督教的傳統或理性的傳統,都行不通,因為已經從根本上被批判了;而我們又不能只有一套遊戲規則、一堆龐大的知識、一堆圖書館跟一大堆的database,人不能這樣子活的,那要怎麼辦呢?我簡單跟諸位講,我們必須更深刻地去體會人的性情是什麼。這意思不是要照搬地去講傳統的那一套,尤其是後來被教條化的那些道理;而是要明白道理的源頭,道理的源頭離不開「人性」!
關於人性,我也常說,人是幾百萬年演化而來的。人類在歷史上可以追溯的文明不到一萬年,人性在其中並沒有太根本的變化。我們要明白人生的道理並不是說一切事情都要另起爐灶,而是要更深刻地認識我們的人性。這不到一萬年來,或者說自有人類以來,人性並沒有太大的、根本上的變化,而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人性一些最根本的需求,進而知道如何讓人心安頓。就這方面來講,我們的古人確實是有他了不起的地方,他不是根據信仰來界定人生,也不是根據一些比較乾燥的邏輯,在那裡分析什麼是right and wrong。我常跟各位講到康德的倫理學,他那樣子的分析,很難讓人真正地產生心理上的感動。如果你原來就有一些價值信念,他的學問倒是可以幫你釐清,否則還真不太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感動,我相信至少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如此的。所以,面對未來,我們要找尋人生道理的基礎,我簡單跟諸位說:你要有德行,要認識人性。所謂德行就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與體會,進而懂得人要怎麼活;要有德性的基礎,然後配上豐富的知識,你就知道該怎麼做,這事情並不困難。如果人生要談道理的話,離開人性我們從何去談道理?除非你講信仰,有信仰固然是好事情,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信仰。你有信仰當然也是跟著信仰走,我們是很尊重的,只要在信仰的適當範圍之內,不過度地去膨脹信仰的勢力範圍,因為有的時候信仰容易有這種傾向;然而在一個適當的、正確的方式底下,信仰事實上本是很尊重別人的。若不從信仰角度來講,我相信我們也只能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從順乎天道、順乎天地自然的角度來講──還是必須返回到「率性之謂道」。
從「率性之謂道」而慢慢地瞭解什麼是有得於我們自己人性的,這就叫做「德行」,也才能漸漸地懂得什麼是真正合乎我們人性的根本需求的,進而你碰到事情就知道該怎麼做,能適當地處理。簡單講,道理是什麼?我給各位一個公式──道理=德性+知識。現代學術只講知識不講德性,這樣是不太行的,尤其碰到人生的事務是行不通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我們這次的金融風暴其實也是如此,有這麼嚴密的西方的遊戲規則,規範得這麼嚴密,也擋不住那些聰明人,像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前任主席馬多夫就知法犯法騙了一大堆人,他是最懂遊戲規則了,根本就是在裡面最核心的人物。所以,光有知識而不談德行是不行的;光講德行而沒有知識也是不行的。任何道理必須要有合乎客觀的事實,因此我們必須要有知識來幫助我們了解所處理的對象物到底是怎麼樣的對象物,然後由合乎人性的方式來處理你所正確認知的對象物,這也叫「格物致知」。在此,我賦予「格物致知」的解釋是:你碰到每一樣事情都要去「格物」,你要正確地認識這件事情,然而要正確地認識,你當然要先有適當的知識,那麼對於不同的對象,就有不同的知識。譬如說你今天作為一個理化老師,你就應當具有理化老師該有的知識;你今天處理一個朋友的問題、家人的問題,你就要對你朋友、家人要有充分的知識與暸解,然後用符合人性的方式去處理事情,這就合乎道理了。
剛剛說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用符合人性的方式適當地處理對象物。你要對於你的對象物有適當的知識,而知識的來源有兩類。知識不僅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也就是現代學術界裡西方的知識,這類知識比較是由科學、理性方面去獲得的;人其實還可以從其他方面獲得知識,而這種知識比較是透過體會、體驗、實踐、修證而得的。我們的修行、驗證乃至於觀察、感受,這也能給我們很多知識,不要以為只有科學的、理性的才是知識;這兩種都是知識。第二種知識在我們的傳統學術上用得比較多,譬如說中醫對於人體也有很多的知識,否則他怎麼能醫這麼多人而流傳千年?中醫的方式比較是一種體會的、感受的、觀察的知識,而且是整體觀察的知識。很多關於人的事情,關於社會的、政治的、家庭的事務,更多是要用這種體會、觀察以及將心比心所記錄的知識。所以,知識也是有兩類的,然而我們現在的學術界往往只講科學的、理性的知識,這就知識的立場來講是不足的;人生還有很多要用感受、體會與實踐而獲得的知識。而且,透過融合了科學的、理性的知識跟感受、實踐、體會的知識,人才比較容易能產生智慧。智慧是一種比較廣義的知識,雖然智慧不等於一般的知識,不過智慧不能夠不說為一種知識。智慧是一種比較廣義的知識,一種比較高層次的知識,所以我並不特別把它另列一類,否則我就必須說:道理=智慧+知識+德性。這樣講也可以,不過嚴格來講,智慧也是一種比較廣義的、比較高層次的知識,我就不特別另列一列;而且智慧又往往必須是德行加上知識的結晶,光有一般的知識也不行。就這方面來說,智慧跟道理比較近,它往往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知識,或者是說知識加上德行的結晶,智慧自然會在你生命裡頭產生,它是一種衍生的結果,一種知識加德行的結果,所以不另列一類。當然,你可以說真正的道理裡頭一定要有智慧,這也是沒有錯。道理的根基在於德行和知識,即使智慧也是如此,因此我就不列為另外一類,就直接講:道理=知識+德性。
在現代社會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諸位都將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不一定是學者,但至少是專家;若不是專家,而沒有一技之長,在現代社會很難存活的。現在社會上都強調專業,我覺得這樣也非常好,為什麼?我們以前好像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樣不好,碰上了現代社會不太行;而且那樣的說法是後來衍生的講法。果真如此,社會上只有讀書人有價值,其他人都沒價值,那其他人不就亂搞,這社會好呢?就只有讀書人在那邊好好做人處事,而其他人──反正是次一等的──事情都不好好做,社會好不了的。今天台灣社會多少有這問題,整個華人社會都有這問題,好像最高一等人都去念博士,都有學問,社會上就那幾個價值被看重,其他的就不那麼被看重,這個是不行的,而且這也是一種缺乏德行的講法,懂吧?以前人並不這麼說的,如果你去讀朱子和陽明的書,陽明絕然不這麼講,他看重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貢獻,認為一個社會是每個人各盡他的德行、才能,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社會才能變好。因此,我說一個社會不能只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說法是一個流弊,而且聖人也不這麼講;講這個話是後來社會上流行的,並不見於四書五經或其他經典,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流弊。
我們未來的社會應當是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專業、專長,販夫走卒也要尊重他的專業,做枝仔冰的也要看重自己的專業,懂吧?我要盡量地把我自己的專業做好,這是社會共生體裡的每個人該有的本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專業裡頭都有知識;每個人把自己的專業做好,這其實就是人生真正應該有的意義,不要去妄分高下。然而,光有專業的知識,人不能夠完全的。每一個人也都應當去了解、研究做人處事的道理,你的人生才會過得好,才會無論什麼狀態底下都能知所因應、心安理得,進而能踏實、快樂;否則,人生就很無味了。這是我結合中西傳統來講我對於未來社會的一個看法。簡單說,對於人生的道理,就是每一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專業,在專業上的知識精益求精。你是販夫走卒也好、博士也好、行政官員也好,都要尊重自己的專業知識,儘可能地做到最好。然而,只擁有自己的專業知識顯然是不夠的,你當然應該要有各方面廣泛的知識才能在社會上適當地運作、生活,但光是如此是不夠的。無論是專業知識或一般的常識、通識都還不足以告訴你人生的道理,你必須深入地去研究人生的道理,人生道理的基礎在於人的德行。有了德行,你遇到任何事情就要運用你的專業知識加上一般的通識、常識去深入探討你所研究的對象物,然後把它儘量處理好,依照合乎良好人性的方式去處理它、對待它,那麼各種事情就會慢慢地合乎道理。
我們的社會如果是大多數人都能明白道理,當然理想上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明白道理而且各自擁有自己的專業以及良好的通識。什麼叫做通識?就是對於這個世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總要有一番的認識,對吧?這種知識總是需要的。如果每個人都有專業知識、通貫的知識再加上做人處事的道理,社會將越來越好;否則,就會像我們今天,知識很多了,一般的大學生滿街都是,既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也有一定的通識,可是,不懂做人處事,不懂人生的道理,這樣子的人生就難免出很多的問題。人生不簡單,我一再跟諸位講過,人生很複雜、很困難,有很多的挑戰,你要不懂得人生做人處事的道理,那一生的挑戰將沒完沒了,這不是專業知識能夠救的,乃至於通識也救不了,或者是很有限。譬如我們台灣大學現在有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這樣是不夠的,我們還是必須要有關於道理的教學。我在這裡提出的是一個未來文化發展的方向,簡言之,是我們既要充分利用西方人在科學上、理性上的長處,儘可能地掌握各種各樣的知識;也要從我們自己的傳統裡面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懂得去掌握人性中良好的狀態,讓生命能夠成長發光,學習能使我們日漸上達的道理跟本領。結合德行的修養與知識,不光是西方的知識,也有我剛剛提到的實踐的、體驗的、感受的知識,如此我們對於所遭遇的一切事情就能夠比較知道該怎麼處理,也就是每一樣事情都要「格物致知」。
我再次強調,碰到人生任何事情,諸位要謹記「格物致知」的道理。譬如說今天你的朋友發生一個問題來問你,你就要好好研究:他碰到的是什麼樣子的問題,他是怎麼樣的人,你應當如何去處理這樣一件事情;你的家人有困難也是一樣;你的國家社會有了狀況也是一樣,這都必須要對於對象物有充分的知識,也需要對人性有深入的了解,最後會得出一種主客合一的道理。這種道理是人的主體和對象物合一的道理,是一種心物合一的道理,是人的心靈和事物合一的道理,這種「主客、心物、內外合一」是一種道理的境界。就人來講,我相信這是必要的。這些話說來很簡單,可是就我淺見所及,比較沒有人這麼說過,因為現在大家一般都還只是講知識,而且只講所謂現代化的知識,傳統知識不太講了,更不用進一步談關於道理的問題,好像道理變成不能在學術界裡談了,似乎無從說起。一般總認為講道理就是價值判斷,但道理並不這麼講的,道理不是一個價值判斷,道理是要有知識的,也是要有德行的。如果你對事情沒有知識,你沒有辦法做出有道理的決定;如果沒有德行也沒有辦法做出有道理的決定,所以道理就是德性加上知識。你處理每一樣事情,就是要了解那是怎麼一回事,而且自己也要有德行,這事情才處理得好,你的人生才能過關斬將,碰到任何困難都能夠在你有的條件底下做到最好的狀態,這就叫做「止於至善」。
我們今天不是空講各種的教條,因為社會的根本變了,沒有辦法重講道德教訓,重振道德價值,這樣講沒什麼用的。諸位要知道,傳統價值到今天來講,它接受整個現代社會天翻地覆的挑戰,傳統價值要怎麼講很難講清楚,不那麼容易講的。今天要如何孝、如何悌、如何忠、如何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不適用教條照搬,你一定要有關於孝悌忠信的知識加上德行的修養,才能恰如其分地處理家庭的乃至於社會的問題,照搬教條必敗無疑。所以,我不是在這裡簡單地講說:喔!來講道德教訓!大家要重視!不那麼簡單。我也反對現在學校裡只講知識,聽懂意思嗎?這樣也不行,我是在講一個未來我們可以有的一個文化的乃至於學術的發展方向。
我個人認為,理想的人文學術是以追求道理為中心的人文學術,而不是現在這種只講知識的人文學術。目前的人文學術乃至於社會科學都只講知識,只是不斷地分析它的對象物,用一種客觀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它到底是什麼,例如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歷史、哪朝哪代發生什麼事情、這個社會有多少種不同的「證據」、多少的「事實」;這樣的知識當然有它的用途和價值,我並不反對,我覺得也應該充分地、盡力地去追求,可是光這樣是不夠的,光這樣是沒有辦法講出人生和社會的道理,必須要和德行結合才能夠進一步地去講出它的道理。一個理想中人文的、社會的學術,我相信──這當然是一個很大膽的講法──終有一天,大家會明白不能只講所謂的這種知識,所謂的科學的、理性的知識而已,還必須要同時懂得「尊德性」,每一個研究者或從事某種工作的人都必須要深刻地體認人性的一些根本的需要,乃至於如何讓人性能夠提升的一個方式。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的人文學術也應當有根本性的改變,整個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等所有跟人有相關的學問應當不只是目前的這個面貌。這個講法很大膽,各位要知道,所有目前的人都沒這麼講過,這挑戰了整個人文和社會學界。我是很大膽地講,我相信光是目前這樣是不行的,那我的證據就是──你看當今的人文和社會的現狀,它已經是一個日益混亂,基本的核心價值在逐漸崩潰、逐漸失落的一種狀態,人是不太知道底下自己該怎麼樣過日子。首先就是從西方歐美開始,他們對於自己人生的道理、社會的道理不知道要怎麼說,只是一大堆遊戲規則,因為它還蠻有效的,等到哪天這些遊戲規則都無效了,你就等著瞧,那就更麻煩了,而事實上已經漸漸有此趨勢了,這次的金融問題也是其中一個警訊。我並沒有這麼快就說這些規則不行了,這一套規則很厲害的,這有它一定的人性基礎,並不是那麼膚淺的東西;只是光靠它是不夠的,光靠一些以理性、信仰為基礎的價值也是不夠的,尤其當信仰進入崩壞的年代,它是不夠的。
我相信未來所有人文社會學科應當是以追求道理為核心,而在這種追求底下也要「道問學」,「道問學」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在每一個專業裡頭仍要去求取其知識的極致;就此說來,不但是不廢棄,甚至於還要更進一步地加強每一個專業者的追求。譬如說諸位是各個學院的學生,你們各有各的專業,我完全贊成你們還是按照現有的方式,百分之百地追求任何知識的極致,這並沒有錯;而且不僅如此,我還同時鼓勵你們也要用傳統的方式,配合上體驗、感受,用全生命去認識、體會許多不是用純理性所能得到的知識或者是書本上得到的知識。人的知識是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正常的、良好的、活的人才能體會人的道理,懂意思吧?是要活出來的,不光是書本上讀來的!諸位今天都只是從書本上讀這些理性的分析,這怎麼夠呢?真正要講人的知識也要活出來啊!是不是?既充分掌握現代學術方法裡的知識,也要去追求、透過全生命的生活體驗感受所得的知識;然後合這些知識還不足,你要有德行!「德行」簡單地講,是要了解什麼才是人性良好的狀態,要懂得如何提升人性,修養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生命能夠日漸美好。如果你不能讓自己的生命日漸美好,你憑什麼去談社會或人生該怎麼樣呢?是不是?所講的話只是一些空談、紙片上的知識而已!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西方有這麼多的人文社會學者,寫了數以幾十萬計的書,更不用講論文了,講到最後,好像跟社會的關係很渺茫,大家根本不看重,誰去管這些東西啊!一大堆的論文、一大堆的書,不過就自己的專業在那兒吵,越吵效用越低,我稱之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就是論文越說越多的時候,效用就越低,這是整個現代知識界的困境,這點如果你們讀西方的思想史,他們自己也很明白。
今天是一個知識膨漲、氾濫和破碎的年代,知識太過廉價,只能以各自的專業為用,有時候,合大家各自的專業也並不見得能夠有用。本來我們說一群螞蟻分工合作加在一起就是一個良好的社會;然而,一群專家聚在一起並不成為一個有道理的社會,只是一群專家而已。道理必須另有根源,我認為這或者訴諸於信仰,或者只能訴諸於人性,所以就叫做「率性之謂道」,聽懂意思嗎?然後要「尊德性,道問學」,還是要從一個根本的道理來講我們人生乃至於人類未來該有的具體作法。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也不能停止於現在,我們必須用我們最大的力量去修養自己,也盡可能獲得充分的知識,才能認識人生的道路、社會的道路以及文化的道路。好,我今天先講到這裡。
第二堂
師:
我所講的都是要經過實踐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尤其前面所講的是屬於心法;今天是比較綜合性地講如何在現代世界裡自處,同時也綜論文化發展的方向。基本上,我認為西方文化乃至於學術,發展到今天有它根本性的問題,這不光是我如此認為而已,他們自己也不斷地在講這件事,也已經講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你們如果對於西方當代學術思想比較瞭解的人就會比較知道;我們就更慘了──東施效顰,我們是學人家的,學來不三不四,差得很遠,真的很遙遠。兩岸對於西方學術的認識還是處於非常淺的地步,很多東西講給大家聽,大家也未必聽得懂,所以西方整套價值體系的根基你們很難真正地了解,連了解都無從了解,更別說是信從。原因在於:第一,西方文化的經典讀都沒讀過,讀也讀不懂。我教書那麼多年,我很清楚。我只要一帶學生讀西方大師的原典,根本是一塌糊塗,要理解還差得遠!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諸位知道嗎?人家出了大問題,而你學人家卻只學了個皮毛,那你到底要學成個什麼樣子?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路子。這路子我說了──還是「尊德性,道問學」!因為社會、人生都需要有道理,而道理是要有德行、有知識,缺一不可,這樣社會才會慢慢地比較有道理。
諸位難道不覺得我們現在打開電視新聞就是個真沒有道理的時代嗎?真的是很亂。光一個大審能鬧成這樣子,完全不成樣子,真的是亂七八糟,好像每個人都蠻有些知識的,都是專家,都是學者,每個人在那裡講,講來講去都在講自己的立場。這奇怪了,幾個電視台都藍綠壁壘分明。怪了!?知識都一堆,是不是?所以,光有知識也沒什麼大用,一定要有德行,有德行才會心中有他人,道理才能合在一起,懂吧?否則永遠都是各說各話,而且知識越多就越能找到隙縫而講得振振有辭,懂意思吧?多讀點人文社會的書就是這樣,關於人的事情,用講的,實在是沒什麼大用。以前人認為聽你說了一大堆,倒不如看你怎麼做。尤其現代人都講一大套,而且都能講得很有道理,但人事太複雜,不這麼簡單,像當前這案子就不這麼簡單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複雜的反應呢?我沒有時間替諸位分析為什麼台灣對這案子會這麼立場截然不同,然後媒體是一種聲音,基層又是另一種態度;北部一種態度,南部一種態度,這不是一件那麼單純的事情。這顯現出了德行不足,心中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另外就是現代知識也不足,關於司法的知識、民主的素養確實非常不足,一團亂啊!這會有不少的傷害,無論怎麼判都很傷的。台灣還比較上軌道,大陸就更是混亂了,馬克思主義也差不多垮了,然後又沒有其他的替代物,根本沒道理可說,而一切事情只剩下「權勢」 和「金錢」,然後什麼事情都是靠關係、靠門路、靠集團,沒道理可說,連知識都很不足,德行也根本沒人談了。如此一來,國家社會再怎麼發展,也沒什麼大意思,人生還是充滿很多問題和苦痛。當然也不是全無所得,總是有吃有穿、不被人家打,這還是有一定的重要性的,並不是說這沒有價值,但是不能僅是如此,還要進一步有文化上的發展。
我也還是要和諸位談一下你們安身立命的事。在現代世界你們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的專業,因為這是一個分工的、合作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有專業,否則無法立足,這有其道理,也是合理的。然而,專業要合乎自己的性情,因為專業往往作一輩子或做幾十年,所以要走一條合乎自己性情的道路,不要只是跟著外在的因素在那裡轉。有了自己的專業還是不夠,你必須要對社會人生有一般通達的認識,在學校裡我們叫通識;可是光通識還是不夠,所以我特別要講的是「德行」,必須要合這幾樣事情你才能比較接近道理,懂吧?專業能讓你深入,深入之後你會對事情的認識比較深闊;專業讓你有深度,通識讓你有廣度,可是有深度、有廣度的知識還是不夠的,沒有德行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德行。「德行」或「德性」,這兩個是相通的,我比較講「德行」,因為「德性」很難聽,以經典的話是「尊德性」,說你要有你的德性,這不好聽,所以我們用「德行」,意思是一樣的。得於你性情的作法叫做「德性」;合乎你性情、有德的這樣一種作法叫做「德行」。「德性」比較是一種名詞的、靜止的狀態;德行比較是一種動態的,好像你在那裡做,懂吧?所以我比較用動態這個詞。你還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德行,有得於自己本性的一種作法,你的生命才能日漸上達,面對人生很多的挑戰你才能知道如何應對它,如何適當地處理、面對它,在任何的困境底下都還是能夠還我一個平安的、健康的、溫暖的、美好的一種內心,這是很重要的。這要有德才做得到,並不是這麼容易的;等你挑戰愈多,你就會愈明白;你的職位愈複雜、責任愈重你就會愈明白,這不簡單的,懂吧?只做自己的事情比較容易,你要負責的人稍微一多,這就不容易了,所以要有德行。
我也相信如果我們的社會能重新走向這條路的話,一切事情會比較好;既要有豐富的知識,但也要著重每個人的德行,這個社會才會慢慢講出它的道理來。至於這個社會未來的道理是如何呢?這需要時間,懂吧?因為我們屬於一個劇變的時代,剛從農業社會邁入工商業社會其實不過兩、三代,還有很多事情要調整,那慢慢社會就會調整出一個比較適當的方式,比如說家庭應該什麼樣的狀態、男女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和大自然的關係等等,這很複雜的,這需要當你慢慢有豐富的知識和良好的德行時,你碰到事情才會慢慢知道該怎麼做,也才能走出一個比較好的生命。如此一來,我們社會的未來才能夠重新是一個真正能比較美好的,能活得比較有價值、有美感的社會,否則今天大家不過是混口飯吃,在那裡亂來亂去而已,沒什麼太大的意思,或者至少是意思有限。這是社會能美好的一個方式,因此特別在這裡總結,不知道大家聽了之後有什麼問題?或有什麼感想都可以提一提。
問:
老師您對高中要推行生命教育的看法是什麼?
師:
有這個當然是比沒有好,但現在的麻煩是你用什麼樣的道理去教學生?譬如說處理愛情、親情、友情,但是這些倫理上的道理是根據誰來說的?是佛家?基督教?心理學?常識?西方某一家的說法?這些講法都不太一樣,而且坦白說老師們在學校裡也都沒學過這些東西,這就變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懂意思吧?我們大學裡也從來沒有一門課叫做生命教育,不能說老師年紀比較大就較比較懂得生命教育啊!他很可能就是拿他自己相信的那一套去講課,那這樣講起來,就是要看授課老師有沒有智慧,但多半老師也不見得就有這方面的智慧或德行,所以成效怎麼樣,我是有點懷疑。確實,高中教育教生命教育是應該的,但第一,不容易有比較深入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講法。第二,老師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那就完全看到你碰到什麼樣的老師了。如果老師自己很有修養、有德行、有智慧,那當然非常好,否則的話恐怕就只是說說而已,更不要說很多老師自己也都有很多的問題,性格上也有其偏差,這層出不窮,整天在報,我們性格上有偏差的老師可多了,這也不能全怪他,因為學校裡只重知識,他獲得那個職位的前提是因為他有專業知識,很少去看這個人的德性是怎麼樣,懂吧?包括大學教授,尤其是大學教授,這是完全看知識的。
今天是一個知識掛帥的時代,但我想這樣是不夠的。大家一定要懂得我們社會、文化這樣發展下去會遇到根本性的問題和危機,我們要重視這件事情,然後長期地投入,既讓自己的生命提升,也能夠懂得生命提升的普遍道理,這樣子慢慢地這種課程才會開得好,也才能夠慢慢有個講法,否則怎麼講呢?要講得深刻總要有個道理,而要有深入的道理並不容易,因為人生太複雜了,人生是不簡單的,有許多的挑戰。要有一個深刻的道裡能夠一以貫之,能夠讓你比較無入而不自得,這個是不容易的,要無入而不自得,任何處境都能夠用的道理,這不容易。我們在這裡講中庸不是隨便說的,天底下書那麼多,我就講中庸為主的那幾條,然後講理學家最重要的兩大家,分別呼應這裡頭的說法,就是要講這關鍵核心的道理,你們真能夠好好去實踐的話,人生可以學得到近乎無入而不自得,不敢說能做到無入而不自得,那是要聖賢仙佛的境界了,但至少會比起自己靠自己那有限的知識與智慧在那裡瞎闖好得多。
問:
到後來越聽越有一些困惑,老師提到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如「率性之謂道」,但後來出現一些困惑是人過這一生到底是要追求什麼?是個人的寧靜喜樂、平和?還是為了親人朋友的幸福?還是追求一種自我實現?或者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我覺得對終極的追求有一點糢糊。
師:
你的問題的關鍵是人我關係,譬如說我跟他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其實照古人的講法,人跟我都在你的性分當中,並不離開你的性分而有所謂的人生的道理,這什麼意思呢?所謂「率性之謂道」絕對不是僅為了個人的寧靜平和,你的性分當中同時就有你的親人啊!因為從你一開始有生命時,若離開你的親人,你根本無法存活。我的寶寶只要我一回家就整天繞著我,你看小孩就很清楚,家裡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可是對她來講,最重要的就是繞著爹娘,聽懂意思嗎?人性當中,本來從一開始,從小孩──更不要說懷胎,從懷胎就和母親在一起了──出生以後就跟父母有密切的關係。對我們而言,在生命的基本狀態裡頭,什麼是世界,什麼是人生,從來就和其他人分不開,孔子稱之為 「仁」。
「仁」就是兩個人,相人偶,兩個人一個耕作,寫的字體就是兩個人在一起,生命從一開始就是這麼回事兒。我們不是北極熊,北極熊的生命大部分是孤獨過完的,有很多種動物是成年之後孤獨過的,有一種蝴蝶成蝶之後,一公尺之內不准有其他的蝶進去,否則撲殺猛咬的。但人性不是如此,人是群居的動物,不是說碰到其他的東西就一定要去攻擊,你從孩提就可以知道的。這就是為何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這說明了人剛開始最自然的人際狀態本來就是有親人,而與親人最自然的關係,就是親子的關係、兄弟姐妹的關係,人是從這裡開始的。所以「率性之謂道」絕對不是說只有我自己在那裡率我性而已,坦白說如果只顧自己的安樂,然後我父親病在那裡呻吟、媽媽受傷我也不去理她,你怎麼可能安呢?沒有這種事情的,懂吧?人性的安頓不是說只有我性的安頓而已,而是說我性分當中的一切事情都安頓。我性分當中自然就有父母、兄弟、朋友、他人、社會、國家,也有其他的生靈、動植物、一切的生物,乃至於有地球、有宇宙,這在我們的人性當中本來就有的。因此,並非真有人我之別。
有一段很有名的話──張橫渠問程明道,他說:「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我的性是定的,可是有外物來的時候,不能夠免於紛擾。」就問明道的意思,明道回答一封信,就是後來很有名的「定性書」。明道回答性無分內外,苟以為是外物誘我而使我心紛亂的話,這其實已失其本性了,因為就我的性而言,一切皆在其中,我在其中,外物也在其中,之間並無人我之別。或許有人會問:這樣講下去是不是說我跟所有的人為一體?如墨子的兼愛;如共產主義所講的視天下之父為己父,把天下人當作我的同胞,把無產階級的痛苦當作我自己的痛苦,所以要一切一切的平等?這也不然。雖然說人性是無分內外的,所謂你的親人朋友本來都在自己性分當中,但是這有其自然的等差,你的父母當然是比起鄰居的父母更重要,你不可能把天下的父母當作你的父母,所以其中有一個分別等差,這是人性中自然的狀態。「率性之謂道」就是率此自然的狀態,我們的親友、鄰里一圈一圈以至我的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你的情感不一樣,因為你接觸的深淺不一樣,投入的心力不一樣,這很自然的,懂吧?所以,並沒有人我內外之分,但卻有親疏遠近的不同,然後其中自然會有一個平衡──這個平衡就是人道。你不可能說把天下人都當作你的父母,那你真是忙不完了;開玩笑,鄰居的父母被車撞了你也去跑醫院;巷口有個媽媽摔了一跤,你就不眠不休地照顧他;開玩笑,這說的比唱的好聽,這也是為何後來墨子學說行不通的原因,懂吧?共產主義也垮了,就是這個道理,這不符合自然人性,了解我的意思嗎?
總結來說,人是群居的,人不是孤獨的,從有生有以來就是如此,所有人類皆然;當然也有特殊的狀況──出家。出家人比較接近墨子學說和共產主義,但出家的結果並非沒有其他人,而是把其他人都當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在基督教、佛教裡頭的精神是如此的。他們離開自己的家,但是把天下人都視自己的手足同胞,這種愛更難,確實真的不容易,那幾乎是無我,完全融入融合,這比較是宗教信仰。然而,哪一個是對的呢?都有他們的道理,沒有什麼一定的對錯。你們慢慢學就會明白,人有宗教性的一面,譬如說看到泰瑞莎修女都會很感動,人也希望自己這樣,可是在真實的人生裡頭,除非你出家,否則你不能這麼做,因為你的父母就在旁邊,你不能說丟下自己的父母不管,然後就到印度去做泰瑞莎修女,除非你出家,否則你沒法這麼做吧?基本上是如此,這不僅是嘴巴上講講而已,在那邊:喔!好美麗啊!和人類合為一體;你實際的作為呢?你不出家是行不通的,懂吧?這是出家的道理,在家人沒法講這樣的道理。
問:
如果說是要順著人性,那為什麼人生下來需要一個道德去規範人的行為?這樣來說,那這樣的道德算是德性嗎?
師:
「用道德去規範人的行為」這種講法是有問題的。至少照儒學的講法是「率性之謂道」,是尋率著德性才有所謂的道德;是因為人都要吃,所以吃是一個道理,都需要穿、都需要房子住,這些都是道理;人需要有親人,所以「親親」是道理;人都希望生命能夠良好延續,所以「生生」也是道理;這些都是率性來的,道德規範是第二義,率性才是第一義。後來的人搞反了,其實是道德出於率性。但久而久之,社會上因為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久了之後好像大家都是這個樣子,結果就反過來箝制人,產生許多的問題,懂吧?但是,這裡會產生一個問題──難道我們「率性」就一定會是「道」嗎?比如那小孩好壞,老是搶人家的東西。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很自私自利的階段,英文稱為 “terrible two” ──可怕的兩歲。事實上在兩歲半時非常自我中心,那這怎麼辦?你們更深入地研究之後就會了解,其實小孩子的自我中心是階段性的。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蠻無我的,可是他有一個階段要開始建立自我,一歲多有一個階段,到後來有一陣子又開始不太有自我了,混在一堆搞不清楚,他不太會講去「我」什麼之類的;到了2歲半,他又會非常需要自我,他要建立自己的一個主體性,知道自己是誰,可是他又不僅只是如此,他有的時候又很沒有自我,大人怎麼做就怎麼做,大人刷牙跟著刷牙,大人吃飯跟著吃飯,我往那一蹲,他也往那一蹲,很可愛的,好像和別人沒有分別,懂吧?因此,這都是「率性」,生命裡頭本來的人性就有分別的一面,這沒有辦法的事情,怎麼能說沒有主體性呢?但是你在那兒生氣,我在這兒也笑不起來,是吧?人的本性也有不分別的一面。平衡就是「率性」,要適當地平衡,例如人我的平衡、內外的平衡、主客的平衡等等,道理要從這裡來才會合乎人性,合乎人性的道理才是好道理,否則就變成教條,教條就麻煩了。
人需不需要有道德規範?就社會來講是需要的,因為不講道德規範的話,很容易各自為政,人的那種自私、我執都會出來,所以也需要講道德規範,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好的榜樣;可是,別忘了道德規範的源頭是源自人性、合乎人性,不合乎人性的道德規範能持久嗎?很多父母教小孩教得太死了,這是不好的。台灣乃至於華人社會教小孩都有此缺點,兩樣事情都很死,一個是道德上很死,一個是知識上也很死。道德上就是把自己相信的一些觀念教小孩一定要這麼做,常常違反了小孩子的天性,那到了青少年時期,小孩就紛紛反叛。小孩會覺得你講的那一套你自己也未必做到,而且外面也不都是如此,光是在家叫我這麼做,心裡很反感。知識上也很死,填鴨式的教法,這些都是不懂得教育的,懂得教育的人是「率性之謂道」。常常有朋友問我怎麼教小孩,我說我寶寶每天看起來都很健康快樂,高高興興的,整天笑嘻嘻的,我也就高高興興地讓她玩,我並不特別去怎麼教,我是順其自然,我甚至於不太想讓她太早識字,你會把她定型了,懂吧?大人的東西都是某一些定格化的東西,所有的大人看起來都很僵化,你為什麼要拿你自己僵化的知識、觀念和定格化的東西去給一個無限可能的小孩把她塑造成那個樣子?這是愚蠢的。所以,我會給他一個很大的「率性」的空間,教也教她,不教也不行,遲早也要識字,也要學學音樂這些;但絕不以這種東西把她僵化,她才有無限發展的空間跟可能,她的人生才會生機一片,不是那種只有這樣才是對的,那樣一定是錯的,生命並非如此。畢卡索說我學了一輩子才學會像孩子一樣那樣地畫畫,最高境界的繪畫是能夠像孩子一樣──充滿想像力和自由!所以,我在小孩子面前是很謙卑的,這是對人性的一種謙卑。
問:
老師,我想請問有關挫折感的問題,像我自己會試著去做「誠敬」或「慎獨」這些修養的修煉,只是有時候在修養的過程當中會面對自己舊有習慣的挑戰而失敗,例如說懈怠等等。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其實會有一種挫折感和懊悔感,而沒辦法持續做下去,而且這種懊悔不只是發生一兩次,它可能是幾天後又復發,修養又中斷,而且有時候需要個兩三天或更久收拾心情,才能再繼續出發。所以,我想請問在碰到這種懊悔和挫折時該如何面對?
師:
這種型態是種特有的型態,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當然也有不少人這樣,但每個人問題不一樣。通常這種型態的成因是你做的方式或是你追求的目標其實不合乎你的本性,但已經成為你的習慣了,所以你就會掉下去。當你真正掌握到合乎自己真正性情時,那個力量是很強大的,會一直一直走下去。人還是有累的時候想休息,可是基本上我認為那源源不絕的力量會出來。所以,你就要問:你追求的方式、追求的目標為什麼是這樣?我說那個東西大概未必合乎你自己的本性,你才會容易掉下來,為什麼?其實你有種內在的矛盾,你的舊習慣很多,事實上有這個樣子是有它的原因,不見得是好的,但它確實帶來你部份本性的需要,而且是以一種不理想的方式去滿足它,然後你又要以新的東西去超越,然而這並不是解決之道。你必須要了解你舊習慣的根源,了解到底我為什麼有這個習慣?然後要了解自己追求的方法。我們人會有一種習慣不是偶然的,習慣往往會跟人的成長過程與人格生命的特質有關,一個習慣讓人感覺是個不理想的習慣,也有它的原因的,可能是你用了一個不太適當的方式滿足某一些東西,而你確實可能缺這個東西,但你超越的方法又不能夠完全處理這個問題,自然就容易掉下來,你懂我的意思嗎?簡而言之,這是一種特有的生命型態,你要了解這種生命型態的成因。
以我對你有限的認識來看,其實你追求的東西比較偏外頭,所以你的生命不容易獲得一種真正的、內在的滿足和喜樂。所謂偏外是很深層的,並不是說光是功名成就這些事情,而是說它的一種方式、型態,有一種比較向外的感覺,這樣就不容易達到你自己性分中深刻的、內在的滿足,不容易有種全人的力量。朱子有首詩也講這個道理[2],修養的過程中有時候像是要推一艘巨艦,好像怎麼推都推不動,其實朱子也有他本來的習性與問題,但他有一天發現源頭活水來,突然江水一來,巨艦就帶走了。所以,你要找到你性分中的活水,這才叫做「率性之謂道」,這樣能明白嗎?這件事不容易,要認識自己的本性不容易,我到今天也還在學,認識自己的本性就是那源頭活水來,這是非常強大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每個人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問題不一樣,成長過程也不一樣;而源頭活水是個很妙的東西,它由我們的本性而來,但每個人有不同的方式呈現。所謂修德,不只是在那聽一聽、講一講而已,是要自己去體會的,我怎麼打開自己的性情與生命的源頭,讓我的生命能夠日漸上達、生生不息。這是要透過持久的、認真的,甚至於有時候是刻苦的一種修行的經驗才會有的。
問:
想問一些方法,有關找到自己生命癥結的方法?
師:
這件事情我之前跟諸位說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自己和認識道理。道理是源出於德性;認識自己需要透過「涵養需用敬」,要做事情時全心全意地做,然後在當中去體會自己在做事情時的感受,這樣你慢慢就會明白哪一方面是真正近乎自己本性的。譬如說你全心全意地學音樂、學書法、學繪畫,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三個東西的進度差很多,通常不會是一樣的,有的人對視覺敏感,有的人對聲音敏感,有的人對造型敏感,有的人對線條敏感,都不一樣的;又比如說數學、物理,這你們都有經驗,是不是?當你越專心去做的時候,你越會知道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長短。學東西如此,對人也是一樣的。你全心全意地去對待人,去注意自己待人接物時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你就會發現在某些情況底下你會覺得悠遊自得,某些情況底下你發現自己非常困難,你會發現哪些能力、情感、聰明才智是充裕的、哪些是不足的,懂吧?透過「涵養需用敬」來慢慢認識自己,而你一定要認識自己之後,才能逐漸發現到自己真正的問題在哪裡,也才能去解決那個問題。
大半的人是帶著某個同一根本問題走完一生卻不自知,造成自己或別人很多的問題或災難,然後照佛家講的,會繼續輪迴,不行就再來,再磨練,再痛苦,當然這些人跟你糾紛未了,也會再來算帳。人要從修行的角度上去真正認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涵養需用敬」,也同時要「進學在致知」,也要看往聖前賢的標準樣子,反思怎麼我是這個這子,而古人是那個樣子?為什麼我沒有辦法像他那個樣子?慢慢就會了解自己離理想的人性狀態──那種每個孩子都有的可能性,那種人皆可成堯舜的那種狀態──有多遠,了解我的問題在什麼地方,針對問題處理,在過程中,你的問題就會慢慢減少,本性的光芒會越來越發露,然後光輝、力量就會越來越出來。你不斷地認識道理,就會認識什麼是好的;不斷地認識自己,就會認識自己的毛病在哪裡,毛病就可以越來越少,好的道理認識越多,人生就轉過來了,到最後就發光發熱了。
我一生能夠了解的方式就是如此,我自己也是這麼走過來的,看到很多人也是這麼走來的。透過這樣的修行,源頭活水就會逐漸地湧現,否則哪有這麼容易?人都有一個很大的障礙難以走出來,一個很大的我執擋在那裡。因此,第一步,諸位要「涵養需用敬」與「進學在致知」,多讀往聖前賢的嘉言遺行,儘可能地照他那樣做;若做不到,就要從中去體會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針對問題並不是說教條式的處理,而是要深刻地研究自己成長的背景和家庭的追求。我們的問題多半是和家庭分不開,也就是說家裡有這樣的需求、問題,就會在我們身上以直接的或間接的方式呈現,這幾乎是必然的。所以,你了解自己的家庭、成長背景就會了解自己的問題,這才能進一步地處理。各種知識也都能幫得上忙,事實上到最後都會指向類似這類的問題。無論從心理分析來講、從儒家的經驗講、從道家的修練講、從佛家的智慧講、從基督教的教理講,這其實都是這一種問題,而且都有它固定的型態,該怎麼處理都清清楚楚,萬法歸一;都是一樣的,而且都可以處理。我們每個人剛開始都是問題比較多、道理比較少的狀態,人生麻煩很多,透過修行,漸漸地就會問題越來越少而道理越來越多,就是這個樣子。
2008/12/24 於台大新生大樓304教室
逐字稿製作人:陳君華
[1] 康德以降德國唯心論非常重視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及其所產生的道德知識,這對西方歷史也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實踐理性與德國唯心論的傳統也經常遭人質疑,其普遍性與有效性無法與針對現象界的科學知識相比,所以難以成為各國的倫理標準。
[2] 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