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致廣大而盡精微的人生之學

東方文化講習會第三期

第五講 致廣大而盡精微的人生之學

主講人: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上次講「涵養須用敬」,「涵養需用敬」與禪宗「當下即是」的道理是相通的。當下即是的道理是說不要執著於前後總總的問題,要前後際斷。前後際斷是說不要為你過去總總的煩惱所牽擾,也不要對於未來有著總總的算計,這樣才能夠把全部的生命力發揮出來。

有同學問我「前後際斷」與《中庸》說的「豫則立,不豫則廢」有沒有矛盾。你今天想辦好一件事,就這件事你好好想清楚,這是「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是可以想的。就事情本身怎麼想把它辦好,這是要計劃、要思考的,這沒有問題;但有一種想是不可以的,就是我想到其他上頭去了。比如我今天替朋友辦事,我想了半天,弄了半天就是為了討好他,想下一次他對我會有什麼好處,那樣想就不可以。簡單講,你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它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和動機,你不可以把事情想做是手段,聽得懂我的意思嗎?我再講一次,當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的目的,我的動機,我不能把這件事情當作其他的手段,不能說我把交朋友、談戀愛、對父母或是對人好當做手段。我不能把別人當做手段,我應當做的是把這事情本身就當作是我的目的、我的動機,所以目的跟動機一定要誠懇、要純粹。如果一開始做事情時就把這事情當作其他事情的手段,這事情到最後一定會出問題。所謂「豫則立,不豫則廢」是說如果你想的事情都還是為這件事情本身想,是把事情本身當做其自身的目的,並沒有夾雜其他的動機,這是可以思慮的;如果你想到其他的地方去,把事情變成手段,這是不能想的。古書裡很多地方常常都說你要思、你要想、對事情你要研究,這意思是說我誠心誠意地想把事情辦好,其本身就是我的目的,對不對?我希望我的先生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希望我的太太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這當然你要去研究的,你不了解他,要怎麼把事情辦好?假設今天諸位當總裁或是當總統,很多事情要想,但是你想不能是想說我怎麼當總統或當總裁來發財,這就不行了,你一心想的應該是如何把總統做好,這該想的。你是應該想怎麼把總統做好,因為總統就是你做這件事情本身的目的。

西方人也有同樣的話,就是物自身,thing-in-itself,是為了它自身而存在。對康德而講,所有的倫理道德一定是為了它自身的目的,不能把它做為其他事情的手段。照中國話來講,叫做「誠」。我很誠意,我沒有把你當手段,對不對?我今天來教諸位讀書,我沒有其他的目的,我沒有把諸位當做成名、發財的手段;我是希望諸位能夠了解這些古人傳下來的好的道理,我絕無夾雜任何的目的。諸位做事情也是一樣,凡事要問我做這件事情誠不誠。交朋友有沒有誠意?談戀愛有沒有誠意?你跟這個人結婚有沒有誠意,是不是?我們今天華人社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做事情往往把對方或是把事情當做手段,都不是為了這事情本身,所以事情弄到最後,大家都彼此互相看穿對方的真面目,對對方都很失望,明白我的意思嗎?所謂「誠」就是如此,凡事皆然,諸位想想看。在《中庸》底下講,只有誠的事情才能夠可大可久[1],不誠的事情沒有辦法可大可久的,它一定會出問題。好,我是主要回答同學的問題。什麼時候要用思想、有計畫、有安排,基本上,你是為了這事情本身好,是可以想的,你如果另外當成手段就不可以了,懂嗎?for itself,是為了它自身,這是「誠」,我誠心誠意地為這事情好,這當然該想,也可以想;你把它當作其他事的手段就不該想。這件事情很重要,其中的意思希望大家好好體會。

其實,我想《中庸》分兩部份:第一部份,前二十章的關鍵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道理;第二部分是後面十三章,主要是講「誠」的道理,講「誠」是怎麼一回事情。這是中庸的兩個關鍵。現在有人發現在戰國的竹簡《中庸》原來是兩本書,這兩部分各是一半,主張《中庸》是兩本書合在一起。我倒不這麼看,不過這前後確實有所不同,但我認為這兩部分是密切相關的,後半部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發揮何謂「天命之謂性」──也就是你必須誠,自誠明。你才能夠了解什麼是「天命之謂性」,因為你必須每一樣事情,誠心誠意地、全心全意地、一心一意地去做了之後,你才會明白這件事情合不合乎你的本性,否則你怎麼明白呢?所以最後要明白人「天命之謂性」的道理,還是要透過「自誠明」跟「自明誠」[2]的工夫才會明白「天命之謂性」。

講到這理,有個同學問到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有人問到詹明遜(Fredric Jameson)。詹明遜是耶魯的博士,哈佛的教授,他在杜克大學當講座教授,是西方後現代主義裡面的一個大師,我對他的東西不是很熟,只是知道一部份,應該是一般大家最耳熟能詳、最推崇的部份。詹明遜最重要也最為大家看重的講法是說,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屬於資本主義後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頭,一切文化的現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稱之為後現代。他針對後現代文化現象有個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分析主旨是,人到了後現代之後主體性逐漸喪失。在現代的時候,每個人的主體性很強,那時候的核心家庭、中產階級社會結構還是比較穩固的。在現代時期,每個人在中產階級、核心家庭出生的時候,他有他一套喜歡或不喜歡的、滿清楚的主體性;到了後現代的時候,人混淆了,因為整個世界生產結構的改變、生產方式改變,造成人在現代社會裡頭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一切的生產體制是隨著資本主義,而且是跨國性的資本主義在快速變動、快速轉換,所以一切都是變化的,人的主體性喪失,認同的這種失落,不太容易找到自己,不太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怎麼定位。而且,現代的空間藝術、空間的建構也讓人處在巨大的空間或者都市叢林,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繪畫、文學、藝術等各方面,人都發現了他沒有辦法有一個清楚的自我出發點,反而一切事情都像是拼湊起來的。人生沒有自己的風格,反而是把前人各式各樣的風格或是創造,在別人有一個清楚的主體,別人有清楚的慾望或目的底下所產生的種種東西,抓來變成自己。這是一個消費的社會,一切的文化都是一種消費的現象,所有的東西都符號化了,而這種符號化還帶有一種精神分裂的傾向。精神分裂傾向就是前言不對後語,上一句話這樣講,下一句話是那樣子講,因為東西都是拼湊的,所以當然很容易前言不對後語。因此,他說在後現代的社會裡,在高度資本主義發達的世界社會底下的國家,它是處在一個巨大的一種消費與生產的巨輪當中,基本上,是無力找到他自己。在這個世界性的生產,快速、大量跟變化的生產方式當中,在這種不斷的快速廣告、消費、媒體各式各樣的轟炸當中,簡單講,這一切讓人迷惘。

其實他所描繪的是像洛杉磯,這些美國的大城市,也包括歐美大城市的一些現象。也可以說是,我剛剛說的所謂大量、快速的生產與變化等各種型態的生產方式發展到極致的社會,跨國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的社會裡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諸位乍看可能有一點點距離感,但是事實上離我們並不遠,因為台北也在快速地追上。做為跨國資本主義的一環,現在連北京、上海也成為跨國資本主義的一環,然後這種文化現象不斷地蔓延。詹明遜確實是預示了人類的現在乃至於未來,你們乍看也許有一點距離,因為你們在歐美時間待得短。你們如果讀詹明遜的書,會覺得他裡面所舉的文學藝術作品,你們可能都沒看過,所以你們可能都不太熟悉,或者是跟你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對於熟悉當代文化現象的人來講,這些東西都是經常看到的,對於歐美人士來講是很親切的東西,我在講這些幹什麼呢?要讓諸位明白說,人類在自己所製造的都市叢林跟生產體系當中,在高度的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已經非常地迷失了,連自己都找不到了,那麼在這種情況底下,未來的文化是非變不可的。後現代主義自己也知道自己是膚淺的、沒有意識感的、是拼湊的、是沒有時間感的東西。諸位說,我怎麼去抵禦?其實也不難,我讀他們的東西始終有一個感覺,他們始終不懂得人生的「誠」是怎麼一回事──自誠明而自明誠。他們始終在文化符號裡面打轉,你們去讀詹明遜的書,他講來講去都是歐美最有名的文學、藝術、繪畫的作品,做一些深入精闢的分析,分析得滿好的,台灣現代文學院的老師也比較做這樣的事情,所有整個文學院都在替當代的經典作品做一些分析,但還分析不到他們的水平。人家是大師級的,分析得很好。但是請了解一點──這些東西都是把人的聰明才智和精力在一些文化的高級產物上轉來轉去,但其實他並沒有去好好體會生命的真實。什麼是生命的真實呢?你回家跟你父母相處,跟你兄弟相處,這才是人生的最真實,你看詹明遜什麼時候去講這個事情呢?他分析的都是作品。譬如說孟克的吶喊,梵谷的畫,都分析得很好。後現代主義的繪畫大師Warhol(安迪‧渥荷)的畫,就是畫了一個可口可樂的罐子,還有畫了一些鞋子等等,還有很多很多。我那時候在美國讀書,常常跑紐約,常跑去看畫,看一些東西,確實對於西方都市人來講,好像他的文化生活就是這些事情,看一些最流行的戲劇、創作,這些文化中最高級的世界經典作品,然而這些事情基本上脫離不了人為的符號,而且人發展到如此精緻的時候,其實離開了人性跟自然就越遠。

當代的事你們看不清楚,我們講些歷史你們就會知道。我們現在常說,元代跟明代的畫不如宋代的畫,諸位知不知道什麼原因?你們可能不知道,元朝跟明朝的畫不太去面對大自然,他臨摹的多。元明的畫家從前人的畫作與技法當中去臨摹、發揮,畫得也非常好,技巧也非常高超,可是不像宋朝或五代的人直接面對真實的大自然。比如說五代的荊浩,他畫松,整天待在黃山,看過一萬顆以上的松,最後他才來畫松,聽懂意思嗎?後現代的種種東西,整天都在看別人的作品,一天到晚看別人在那裡寫了一大堆作品,畫了一堆,寫了一堆東西,這是一些別人的人生。而且坦白說,現代藝術看的都是光怪陸離的傢伙,你越光怪陸離,越能有特色,聽懂我的意思嗎?現代人我常跟諸位講說,現代人活在一個人為的世界裡面,你整天看到的都是電腦以及許多重新再複製的、再呈現的種種符號。於是後現代主義最核心的講法,Lyotard有一本書叫《The Postmodern Condition》,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很有名的。這是講後現代的另外一本經典作品,他說後現代最能夠恰當比擬的是語言現象,後現代一切東西像語言一樣的紛繁複雜,而且沒有辦法簡單地用一套東西來說明,更重要的重點是一切的東西都是符號的現象。如果你們對歐美當代的人文學術比較有涉獵的,你會發現,當代講起來,到最後一切事情都是一種符號現象,而且符號現象跟語言學是連在一起的。所以現代人就在人所創造的符號跟語言當中不斷的打轉,在別人的文學作品,在別人的藝術作品,在戲劇,在繪畫,在整天看的各式各樣電影、電視當中,還有電玩和電腦當中,離開人生的真實越來越遠。這個東西是會害死人的,所以整個現代文明乃至於後現代文明的走向越來越不健康,人離開「天命之謂性」、「自誠明」跟「自明誠」的道理越來越遠。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當代的種種文學藝術是走不通的。我是大量接觸的,我學文科,我就是學這一行,我在歐美也待了很長的時間,所以我覺得這條路子不通,回過頭來講古典的東西。諸位要明白這道理,我是看到了現代主義跟後現代主義已經此路不通了,希望能夠找到另外一條路。

後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產生了很大的病痛,現在資本主義本身也產生了巨大的病痛,你們也看到了,每天打開報紙就可以看到金融海嘯。這是人類的貪婪,簡單講就是貪婪的結果。這些CEO坐著私人的噴射機到華府去請錢,結果被華府的人消遣說,你們每個人都擁有私人噴射機然後到這裡來跟我們求援,我為什麼要拿錢給你們這樣的人?你們都拿太多錢了!你們這些金融管理體系的上層,還有所有的這些的上層,平常用種種的方式,我們不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剝削」,但至少是說,盡其可能地來獲得更多薪資之後,然後出了事情就兩手一攤,就請政府救我,for what?聽得懂意思嗎?但是話又說回來,我是主張救的。我主張救有更深層的原因,這是為了整個經濟體制的安定,但是有條件的,就是你們首先要減薪,因為你等於是預借的,而我是為了大局著想,否則體系很難維持下去。當然,今天體制繼續這樣下去不行,這個很麻煩,這個事情很麻煩,底下可能還有一波,因為有人說底下更麻煩的是公司債的問題。前面是次貸,底下公司債的問題可能更大。這個我不知道是真的還假的,我沒有研究,但是有可能,因為他們在玩槓桿、玩賭博。為什麼變那麼大,因為衍生性金融商品不斷地對賭。

有人會說,老師你怎麼講「自誠明」、「自明誠」會講到這裡?就是要這麼說。什麼叫做「誠」?這些都是不誠!這種衍生性金融商品,這種貪婪,這種方式都是不誠,什麼叫做「誠」?你們去看一些美國早期的一些發展,通過文學作品或電影去看看,你看他們怎麼做finance,真是你看了會感動。一個鄉下來的人,讀了點書,很勤懇地做事,開了一個銀行,以誠信待人,對每個人都給予你最好的服務;然後大家相信這個人,把錢存在這裡,一點一點地累積,這叫credit!credit是一種信用,我相信你這個人,我也相信你做生意的方法,因此我把錢、把資產交給你,這叫做「誠」!懂意思吧?這叫credit,今天的做法是不誠的,我講得很簡單,你們有研究的應該知道現在的狀況,比如說公司它有bad loan或者是second mortgage,不好的mortgage,公司不斷地轉賣。這東西,我給你幾分利,我賣個另外一家,然後再賣給另外一家,這樣一路賣下去才搞成這副德性。原來的credit絕對不是這麼回事,原來的credit是建立在我對某個經理人的信用上,我對公司經營方式的信任上。所以,資本主義本來有它誠的一面,不是完全荒誕就直接變成今天這樣子,但是發展到後期,資本主義確實有其巨大的問題,一切事情就跟它的文學作品一樣,慢慢地泡沫化、符號化,離人越來越遠,越來越artificial,越來越人為化,離人性越來越遠。總結剛剛所講的,現代所謂最進步的歐美文明,在歐美有代表性的文明裡頭,他本身從生產體制到文化型態都產生了根本性的問題。我不是一個革命主義者,基本上我認為資本主義對人類帶來很大的好處,但是必須回到他比較純樸的那一面,不能像今天這德性,不能繼續無止盡地賭博下去,無止盡地轉賣,無止盡地貪婪,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利潤;也不能像今天的文化現象,每個人都沉溺在無止盡追逐的消費文化中的許許多多的東西,失掉了自己的主體、失掉了自己的認同,你不知道自己是誰,徹底地迷失掉了。

那諸位說有沒有可能不這樣?當然有可能。其實並不像詹明遜所講的那樣confuse,人只要目光稍微一轉,看看你自己親身的生活,不要整天盯著人為的東西,整天在那邊轉,整天都是電腦、電視、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各式各樣的,好像很不得了,好像這些「文化」才是所謂的文化。你不要把這些東西當做真正的「文化」!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你自己的生命!你自己要有堅實的生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情感很安頓。我們講修齊治平,要先把你自己搞好,把你家人安頓好,這就是很實在的、真實的人生。「天命之謂性」,生你下來就是如此,沒有父母怎麼會有你?是不是?又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你有沒有家庭?你有沒有親人?我一再講,你活在世界上,沒有大自然,沒有地球怎麼會有你?所以要離開那過度人為的、過度都市化的、過度符號化的、過度語言化的、過度電子化的東西,多回到你自己最親切的人生,回到你自己的生命。講通俗一點,叫吃、喝、拉、撒、睡,這都是很重要的。以前禪宗講「飲水擔柴莫非神通」。不要小看喝水,這是你人生的真實,這比舞團的表演,比Lacan的分析,比佛洛伊德的分析,比這些都重要一百倍!你自己這一刻當下即是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你要是立不下去,忘卻自家腳跟下的大事,整天追求當代的文化現象、經濟現象,隨著這些現象亂跑,怎麼會不迷失?你的主體性自然是迷失了,你的生命自然是糊起來的,自然是各式各樣地拼湊。尤其是生在我們台灣更可憐。讀洋文讀得一知半解,法文會不會?不會。拉丁文也不懂。諸位,坦白說,如果你不懂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德文也不太會,你的西方文化水平是很差的,很一般的,沒資格跟他們談論事情,是人家的三流的學生。你只是拿人家一知半解的東西,又一再拼拼湊湊,講一些不成片段的話語,自己講的對錯也不知道。我們自己現代的文化是可憐的不得了。「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3]。不要以為那有什麼了不起,我這話講得也很難,因為整個文學院,整個台灣的人文學界,整個台灣的藝術界,整個台灣的一切文學、藝術、繪畫,一窩蜂的跟著人家跑,沒有自信,沒有主體性,談不到自我認同。建議老師這段稍加潤飾「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是要回到自己生命的真實,這事情不容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回到你自己的生命這才是最重要的,你自己當下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看一下,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君子致廣大而盡精微」。什麼東西能致廣大?「誠」能夠致廣大。「致廣大」是就「尊德性」而言,「盡精微」是就「道問學」而言,我是遵循朱注講的,當然也有不同的講法,認為「致廣大」可以兼涉學問跟德性,這樣也通,不過我還是尊重朱注。「君子致廣大而盡精微」是第二十七章。「致廣大」,朱注說:「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德性就是我們受命於天的。大家不要小看這件事情。老天爺給你生命,這裡頭有無窮的道理。這比我剛講的各種學說、藝術、雕塑、繪畫、戲劇都重要,你的生命本身就是神妙不測,世界上哪一種藝術創作可以跟生命相比?這是上帝創造的,這是天所創造的,人所創造的東西能夠跟你我的生命相比嗎?德性就在其中,聽懂我的意思嗎?尊德性就是尊「天命之謂性」,尊天給我們的生命,我們要把中間的道理發揮出來,把它活出來。怎麼把它活出來?已經跟諸位講過,就是「涵養需用敬」,就是你做每一樣事情都是全心全意地做,看這件事情是不是發自於本心本性,如果是發自本心本性,心裡就覺得很安;如果不是,心裡就不安。什麼是安?什麼是不安?其實很簡單。別人對你好,然後你把別人忘掉了,不理他,你心裡不太安的;別人笑嘻嘻跟你講話,你卻敷衍他個幾句,這心裡想想也難過,是不是?人家誠心對我,我何必如此?你要每一刻、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去體會你自己的心怎樣才是安的,慢慢地安久了,就知道你的德性在什麼地方,「天命之謂性」在什麼地方。

太陽底下無新事,講來講去,人心能安的方式,也就是古往今來我們常說的,偉大的宗教家、大修行人、大智慧者所告訴我們的道理,也沒什麼新鮮的道理,確實是如此。信不信由你,去做做看就知道了,這樣人才會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主體性,生命很堅實、很安頓、很實在。你跟著當代的文學、藝術、文化到處亂跑,之後你人會失落的,就這麼簡單。所以,當代的人就吶喊起來了,甚至精神分裂了,現代人確實有這個情況。這也不是我講的,這是當代後現代主義大師所講的普遍現象,這是普遍失落。但是,「尊德性」就不失落!不但不失落,而且「極乎道體之大」。「道」是遍天地而無所不在的。因為天給我們的生命,神妙不測,你明白了就能盡己之性;能盡己之性就能盡人之性,知道別人的性是什麼;你能盡人之性就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就能贊天地之化育,明白了天地自然的道理。

人類能夠到今天不是因為資本主義,不是因為現代的物質文明。地球有五十億年了,人類歷史也幾百萬年了,人類是因為順著自己天生的性分才延續的,而現代人太看重自己在這幾百年中所創造的種種,忽略掉了「天命之謂性」的事情,總以為現代文明的創造是不得了的,結果自己完全的失落,越搞越困惑。德性在哪?德性就在你身上!你自己去體會,去體會你自己的生命怎麼樣能安,這可以致廣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4]。你能明白原來我的生命其實是來自於天地自然,在天地自然中也會優遊自得,這是一個道理。你有沒有覺得生命本來是這樣?看到別人符合這道理,他的生命就健康旺盛;不符合這道理,他就越來越奇怪,其實很簡單。這是道體之大無所不在,這叫「致廣大」,「尊德性」就可以「致廣大」。

「盡精微」講起來,就是每一樣事情要怎麼樣能做到最恰當、最好的地步,其中有很多講究的,這要做「道問學」,看看前人給我們什麼典範,看看前人怎麼討論事情。小至我的生活怎麼安排,從最簡單的,什麼時候起來?什麼時候睡覺?吃飯該怎麼吃?前人有很多的討論,但自己體會也很重要,體會自己晚睡會有什麼結果。晚睡通常精神不好,但是年輕人不注意,覺得無所謂,反正自己身體強,可是老了問題就來了。以前中醫講到子午流柱,有沒有聽過?子時是很重要的,子時天地之氣走到肝、腎。肝、腎是生命的根源,如果這時候不好好休息的話,容易虛火上揚,人會很浮躁,身體容易壞掉。像這種地方你也要道問學一下。你自己體會看看,也聽聽別人怎麼講,聽懂意思嗎?中醫有很多講究。你對於自己身體要好好體會,但如果你參考一個好中醫的講法,或者是黃帝內經的講法,你體會就比較深。有《神農本草經》,有《本草綱目》等等都可以參考,這叫「道問學」。

然而,「道問學」離不開「尊德性」,因為這一切是離不開你生命的。為什麼子時要睡覺?因為普遍如此,因為上帝造人的生命就是如此,所以「道問學」的道理還是來自於「天命之謂性」,只是我們可能不那麼誠,做每樣事情不那麼專心一致,以至於心常常是昏亂的、不靈敏的、體會不仔細的。照古人的講法,聖人的心是極為清明,心中不存一事,乾乾淨淨,什麼都不存。因此,任何狀態來時,他可以體會到比別人敏銳百倍,他什麼事情都可以體會到。諸位說這未免太神了吧!其實也沒有太神。你問好中醫就知道,中醫會跟你講,中醫要學得好,一定要學打坐,氣一定要沉,你氣如果不能夠沉,中醫是學不好的。你自己的氣亂掉,那病人的氣你怎麼知道?同樣的道理,氣要沉,氣沉就能夠凝,然後事情就能看清楚。底下二十四章講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至誠如神就是講這個事情,我們對於一件事情全心全意的時候,至誠如神。這事情其實例子很多,你一心一意學一樣東西時,有時候你那種感應力跟靈敏度是不可思議的。人很厲害的,人是可以非常敏銳的;那我們一般人為什麼不敏銳?因為我們心裡頭的雜事太多了,我們潛意識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東西,所以很難徹底的聰明睿智。理想上的聖人是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沒有這樣的人?有的人是接近的,我生平碰過高手,確實是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非常敏銳,是接近的。

我今天先講到這裡,我們休息一下。我想今天稍為分組一下好不好,分成三組好了。你們討論討論,我們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樣問題,等我來你們再提問題好不好?

同學:

老師是討論等等要問的問題嗎?

老師:

討論啥都行,你們有什麼心得或什麼問題都可以。這樣說吧,這個東西我不斷地講,但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真的明白。你們大家交換一下想法。《中庸》的道理,其實主要的我差不多已經講了,也跟現代、當代的文化對比過了,乃至於後代的詮釋都講了,我講的都是關鍵的地方。道理不在多,我們不是在累積一大堆的知識,這些道理是要對於諸位的人生有真正用處的,你們覺得這些道理到底能不能對你們的人生發揮功能?如果能是什麼原因,不能又是什麼原因,聽懂意思吧?所以,以前人說讀《四書》或讀《論語》,最好的讀法是把這句話放到我的生命去想一下,我到底能不能學到這心法。好不好?你們討論一下。

第二堂

(老師問那一組同學討論了些什麼)

同學甲:

剛剛我們在做心得分享,就是這幾週下來上課的心得,以及同學有講到他怎麼落實老師說的方法之類的,比較沒有提到問題,主要是在心得方面。

老師:

落實上感覺怎麼樣?

同組同學乙:

還滿累的。就是會覺得每一刻都要專注自己的想法,專注自己要做什麼,就真的會覺得像老師講的開始發光發熱。專注在現在,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就會好好做那些事情,雖然之前會有一些害怕,但決定做這件事就好好做,我覺得就會很投入。雖然很累,可是跟自己以前不太一樣,我覺得很有幫助。很多以前不敢做的事,現在決定了好好做,做得好做不好就過去了,就接下去了,就是過好現在,我覺得還不錯。

老師:

涵養需用敬。你就在當時盡你的良心,盡你的知識,做一個決定,然後就怎麼去做。當然,人還是會成長,你未來回頭來看,或許會做的更好,但是你必須一步一步盡到這個事情。在每一刻,盡你的良心、盡你的知識。很累是怎麼說?

同學乙:

剛開始還不太習慣,不太能定下來。

老師:

我也經過這個階段,剛開始定不下來。這就跟打坐一樣,剛開始定不下來,往那一坐,腦子裡,哇!什麼事情都來了。但是慢慢久了之後,這些事情就會沒了,這是一樣的道理。

同學乙:

我想問,例如在走路,或是做一些事情,像洗澡,一些例行性的事情時,那時候都會有很多想法,那時候也不能做些什麼事情,就那段時間滿容易有一些雜念,想請問老師如何解決。

老師:

如果有很多雜念的話,那你就專心走路,洗澡時就專心洗澡。以前人講食不言、寢不語,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睡覺前就別講話,因為你會睡不好的。吃飯時講話會吃不好,走路時不專心走路容易出一些問題。諸位會說,可是我現在很忙,我現在必須處理一件事情,我從這邊走到那邊去,我同時還在想怎麼備下一堂課怎麼辦?這個是可以的,因為這時你的心是專心在想,你在走到這邊去時間裡頭專心想這件事情,想我要怎麼把事情做好。你是專心在想事情,你的心是專心在想這件事情上面,路就這麼走的,這也是可以的。重點是要專心。你任何時候專心做某一樣事情是可以的,但你一定要專心,不專心不行,不專心你人就散亂了。這跟學打坐是一樣的道理,專心就可以發光發熱。

諸位不要小看走路,一般人以為走路沒有學問。你可以專心走路試試看。你注意看,大部分的人走路,包括我們自己走路,身體都有一部分是僵的。一般人走路往往如此,上半身是僵的,成人大多是這樣。小孩子走路,你看小寶寶走路,他全身是軟的,他是腰動,他是重心移動。會走路的人,像練拳的人或平劇的人都知道,走路要用重心移動,上身是柔軟的。我也不是走得太好,但我恰恰是因為以前走路比較僵而懂得這道理。那走這樣要幹麻?可以長壽,可以養生,氣會通,經脈不容易堵塞,精神會比較好,身體會比較好。走路也有學問,各位懂意思嗎?所以凡事都要專心。像太極拳大師鄭曼青,他沒事就在家裡走路,他走路很重要的一點是單重,就是重心只在一邊,是重心的移動。為什麼單重很重要呢?因為人一雙重則滯,懂這東西的人都明白,雙重則滯,一定是要單重。所有運動選手都知道,最重要的是在任何一瞬間掌握你的重心。譬如說馬戲團的人為什麼可以很輕鬆地轉,因為他隨時知道自己的重心在哪裡,就能夠控制自己。所以,走路有走路的學問,吃飯有吃飯的學問,要專心做事情。但是說吃飯不能夠講話,也不必然如此。明明今天我是跟人家一起聊天吃飯,重點就是在跟人家聊天,對不對?那你就好好地、愉愉快快地跟人家交談、溝通,目的就是在交流,是不是?聽懂意思嗎?

重點是專心。剛開始確實容易散亂,你要如何讓自己在每一瞬間都能夠專心做你當前做的事情,這個很重要。這樣你慢慢才會體會到每一樣事情的真滋味,也體會到生命的真滋味。你也才會慢慢地懂得生命裡頭什麼是真正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可大可久的,什麼是瞬息即過的;什麼是浮的,什麼是實的;你慢慢才會清楚阿!否則怎麼個清楚法!懂嗎?每一樣事情必須認真專注,然後久了就會一樣一樣地清楚了。身體的知識怎麼樣是好的,你慢慢才會知道;吃飯要怎麼吃是好的,怎麼樣吃是不好的;睡覺怎麼睡是好的,怎麼睡是不好的;跟父母相處怎麼樣是好的,怎麼是不好的,你專心跟他相處你就知道。

現在大家跟父母相處都不專心,把父母當背景,亂搞一場,反正家中是任我行。其實,與父母的關係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關係,你現在所有的關係都是次要的,都會過去的,大部份都會是過眼雲煙。你最重要的關係是你常常視之為背景的父母,那是最重要的關係!大家都不當回事情,所以處得也是亂七八糟的,不能夠讓你生命真正有所感、有所得。而且,坦白說,與父母的關係處不好,或者沒有好好處的話,你對你的生命,對於你之為你到底是怎麼回事,永遠都不會明白。大家都不太用心在這事情上。諸位要知道,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主要是父母養大的,我們不是像父母,就是反叛父母,只有像或反叛這兩個選擇,基本上是這樣。你一則是像父母某些地方,一則是反叛他們。所以,如果你跟你父母之間不好好相處的話,你永遠搞不清楚自己是誰,到死都不會明白。然後某些問題,例如他有的問題,你不明白你就繼續,你反對的,你可能反對得很偏激,懂我的意思嗎?因為是你家有這問題,其他家沒有啊,所以你反得一蹋糊塗,認為我爸媽最不公平了,對我姐姐比較好,這造成你生平最討厭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見不公平的事情必反,就是因為父母對姐姐比較好,對你不夠好,所以反得一蹋糊塗。我認識一個朋友,因為他父母對哥哥好,因此決定這輩子要唸法律,打擊世界上不公平的東西,就是這個動機,真的不開玩笑。我認識這個朋友,他一輩子為這件事情去唸法律。如果你不跟父母好好相處,你不會明白你自己的心,聽懂意思嗎?

跟父母相處是你所有生命中最重要的。你會說生命中這麼多東西,我該怎麼辦?你總得先把重要的事情弄好,對不對?什麼是重要的事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基本關係。父母、親人最重要,然後是你的家庭,你會成家,也會有朋友,你的生命也跟社會、國家有重大關聯,這東西是不容易明白;但先要明白眼前的事情,眼前的事情都不明白,你還要明白到那麼遠的事情?你不會真明白的,都是各說各話的,吵成一團。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你的身體,吃、喝、拉、撒、睡這些可別小看,弄不好的人會生病。健康、快樂的人生是重要的,很多人常常問我怎麼樣教小孩,說有沒有叫她學這個、學那個的,或是每天安排課。我說沒有,我只希望他健康、快樂,長大人品好就行了,不要人品不好,人品要端正,總不能健康、快樂做個壞人,那不太好。小孩子只要健康、快樂,做個人品好的人就行了,其他妳愛做什麼,我通通不管,其實人生這才是最重要。什麼哈佛的博士、耶魯的學位,總總的成就相較之下都不重要,都是次要的,是人生添加品。

「天命之謂性」,完成我們自己的健順五常之德,前面有講過。健康的、愉悅的身心,一切的誠也是從這裡來。中間這一組剛剛有好幾個同學問到,人生要誠不容易。很多事情,首先,別人要我做,我自己並不見得想做。那我們首先問一件事情,我先就這事情回答:別人要你做,為什麼你就做了?你是誠心接受還是不誠心接受?譬如說,父母或親人要我替他辦個事情,我明明是要準備明天的考試,可是就覺得不好意思,不能不答應,結果還是去了,心理嘟嘟囔囔,勉勉強強,這個不行,這個是痛苦的,人生不能這樣,這叫做「貳」。聽懂我的意思嗎?這就叫做「貳」;天地之道不測,天地之道是不貳的[5]。你只能在此時披掛上陣,做一個選擇:是你家人現在要你做的事情重要?還是你明天的考試重要?想清楚,體會清楚──你的誠在哪個地方?你既然現在只能做一件事情,你就必須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覺得我無愧於心,明天的考試很重要,你不過是叫我去買瓶醬油,要我特地跑到天母去買某個名牌醬油──現在真有這種人,他非指定某個品牌不可──你說不行,今天不行這樣,就講,開誠布公地講。如果不行,他要你做的事情很重要,比你考試重要,你考試就先放一邊。或是說你時間分配一下,我可以花七分的時間做這個,三分的時間做那個,或者是五五開,你總必須要有一個清楚的體會。心裡要清清楚楚的,當我決定要做這事情時,我是誠心接受要求的,為什麼?他是我的親人,他是我的好朋友,我願意做這件事情。

還有一種情況是公司的,在外頭的,人家叫我做這事情,我如果不做必有後患,這是另外一種。前面我剛剛講的是情感面,親人、朋友等等,情感上覺得要把你的事情當作我的事情辦,我有這個誠意,我把我自己事情先放一邊,或者先放三個鐘頭,先放個兩天,先辦你的事情,我替你做事情我高高興興,我對你有誠意。如果你誠意地幫他辦完之後,朋友不當一回事情,下一次替不替他辦,你自己就看你們交情夠不夠。這很簡單的,這要問你的心,這是情感的事情,是合不合乎本心的事情,這是第一類狀況。第二類狀況,叫做利害關係,社會上大部分是利害關係,你叫我做這事情,我不替你做,我必有後患,諸如此類。這一類的事情,其實古往今來討論得很多。基本上你就想想看你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什麼。舉個例子,同事要你代班,你不幫他代,下一次你自己有事情時,別人也不替你代班。坦白說,這種事情是大家談好的事情,這也不是一個誠不誠的問題,就是說,我今天替你做,你明天我有事情你替我做,咱們談好的,互相幫忙;若是不然,他不是這樣,他是用威脅的方式,你今天不替我辦這事情,我會跟老闆報告,我對付你。問題是你為什麼要怕他?簡單講,前者,人家叫你做事情是合乎道義的,懂吧?合乎道義的事情可以做。交換一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今天人家生病你替他做,明天你生病人家替你做,這合乎道理,這是一種;另外這種不合乎道理的,不合乎道理的是說他很惡劣,他威脅你,那就問自己為什麼要怕他威脅?要問你這「怕」是什麼回事,大部分的時候,其實是不需要怕。大部分的時候,你想想看怎麼去做事情,你真碰到個惡劣的人,他威脅你,用不合乎道理、惡劣的方法要求你的話,你就要看清楚你所處的環境。如果說這公司還是個像樣的公司,他應該有一個合理制度的保護;如果這公司沒有,是無法無天的公司,只好跟那個人槓起來,你又何苦來哉呢?任何機關都是這樣,「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不是?聽懂我的意思嗎?基本上你就按照制度去做,凡事都能處。最後,簡單講,叫做「歡喜做」;你如果做一樣事情,老是心裡覺得委屈,我坦白講,你就別做,心裡覺得委屈就不要做,開誠布公講明白、弄清楚。很多時候很難弄清楚,我坦白說,很難弄清楚多半是因為我們自己有時候擔心這個、怕那個的。

當然我講這個不是針對任何人講,我只是隨便舉幾個例子來講,有各式各樣的狀況,人生有很多複雜的情況,我講不盡的。我只是跟諸位講,其實沒問題,都可以處的,你只要把事理看明白,合乎道理的就好好去做,誠心誠意、高高興興地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基本上來講,你要不就不做,要不然你就要面對狀況,看怎麼處理,看看為什麼有人叫你做不合道理的事情,這是個怎麼樣的處境,你要怎麼面對這處境。諸位說,我已經落到強盜窩了,這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你處強盜窩有處強盜窩的方法──在強盜窩裡就不要強出頭,這也不是不誠。看清楚狀況,一群強盜,我今天離不開這裡,我在強盜窩,好,我現在就想怎麼自保,想怎麼樣逃出去,誠心誠意地想我怎麼逃出去,這就是你該做的事情,聽懂我的意思嗎?各種狀況都有他的誠,都有你自己心安理得的一種作法,世界上沒有一種處境是說我沒有辦法找到我心安理得的處境。你就是要把自己看清楚,把環境看清楚,然後說在這種情況底下,我怎樣才能安。大致上是這樣,必然有其合理的、誠實的道理。人的處境是很複雜的,人在社會上有親情的關係,有朋友的關係,有上司的關係,有同事的關係。我也是五十歲的人了,什麼關係都處過,沒有不能處的關係,我也解決過非常複雜的關係。

一般來講,坦白說,公司、行號、學校、社會的事情比較容易處理,情感的事情最難處理。跟各位說,一般社會上的事情,要不然有制度、有道理,要不然沒制度、沒道理,對不對?有制度、有道理,就按照制度與道理去做,處在一個沒制度、沒道理的地方,你一直脫身不了,你就要想說怎麼來對付、應付這麼一個沒制度、沒道理的處境,這也有其道理的,懂不懂?聽懂我意思嗎?碰到一群小偷、惡棍、強盜或爛人,你怎麼處?有其處的道理,你也是誠心誠意地按照那道理去處,聽懂我的意思嗎?都可以處的。情感反而很難,清官難斷家務事,這才是難。家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是算不清楚的,這才是麻煩的事情,但是這事情是大學問。古人說「家難天下易」,這是近思錄的話[6],因為家人的情感不能只用一時看,這是要從你生命的根源來看,這是要算整個人生的帳,不能說今天、昨天如何而已,不能說他昨天那樣對我,於是我也這樣對他,不行!他是你老爹,他跟你的關係已經三十年了,不是這樣子的,你要從你生命根源一路看起。大部分的人看不清楚,所以一輩子人生就在這種關係裡頭糾纏不已,這叫做冤親債主。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不太快樂的,快樂的家庭少,不快樂的多,就我所知道的是如此,尤其現在這是普遍的情況,大體如此。不知道這樣能不能回答大家的疑問?你們有問題可以進一步的問,那最後一組,正道你們這一組交換了什麼,有沒有一些主要的想法?

同學:

我們同學有問了一個問題:是不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就比如說我們對人家好,別人卻算計我們,這第一個。第二個就是說主要現代社會就是說我們要孝順,家裡卻有經濟困難,然後我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興趣,去從事自己不太喜歡的工作,為了賺那個錢,這樣子好像違背我們自己的心,然後去做這個事情,可是又不得已,是為了家裡,希望父母不要那麼辛苦,那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

老師:

這兩者同時牽涉到誠意的程度及對於所處理問題的知識的程度,這什麼意思呢?有的人在外頭對每個人都很好,但有分兩種。一種叫做天真善良,天真善良就是他從小就是環境各方面種種都很好,他覺得人,對人好不是很好嗎?就喜歡對人好。這樣子的態度有他可取的一面,這很好,人這樣子不是很好嗎?可是也有它有問題的一面。問題之處主要在於他可能不明白自己所謂的天真善良的態度,其實是在特殊的環境底下被培養出來的,已經變成他的一種習性,而這習性並不是人的本性,並不等於天命之謂性的「性」。人的本性其實同時含有另外一面,本性是知善知惡的,懂吧?別人不好,你的本性也覺得這不對。舉個例子來講諸位比較明白,我有個學生,家裡從小不讓她接觸任何不好的東西,都是給她看好的事物,而學生看起來也真是很善良、可愛,看事情永遠都看不到別人有問題的地方,結果後來發現她交友就出現問題了,她的男朋友是那種對什麼人都不信任的人,家裡面有問題,什麼人都不能信任,但是信任這位女生,因為這女生真的是天真善良到不行,聽懂我的意思嗎?這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對人的態度是一種習性,其實已經偏掉了。結果,她反而會碰到一些讓我很替她擔心的事情,因為她永遠看不到人性的另外一面,她不懂得別人的問題,她覺得世界永遠都是這樣子天真善良的;他男朋友什麼人都不相信,連他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這種人很麻煩。諸位交朋友也要懂得,我跟諸位說過了,家庭問題必然會造成因果相連的影響。不是說你不能跟這樣的人交朋友,而是說你自己交友的時候,自己要「歡喜做,甘願受」,懂嗎?自己要看清楚,要知道這種事情、這種問題就是這樣子。他家裡如果本來有很多問題,必然會在他身上以各種變形的方式出現,或者是繼續的,或者是反叛的,有各式各樣類似辯證法的方式,所以這很麻煩。所以,她就常常跑來找我,拖了好多年,要在一起也不是,不再一起也不是,兩個就像是因果鍊鎖在一起。建議老師在大眾版的逐字稿對整個案例加以潤飾我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要跟各位講,我們有的人出社會想著一心對別人好,這個好是出自於後天養成的習性。另外一種對別人好是出於認為這是最佳的處世方式,這是不誠的,屬於算計。我坦白跟各位講,如果認為我對別人好是一種最佳的處世方式,是屬於算計的,聽懂沒有?你仔細想想看。所以,第一種是天真善良的那種對人都好,第二種是認為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應該會對我好,或者是對自己比較有利,這是算計。錯!為什麼你對別人好,別人一定會對你好,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種事情!你可能只是覺得說我用這樣的方式處世,對我來講是最好的,而你也相信別人一定都會有所回饋,但不管怎麼講,這都只是你的想法。

聖人從來沒有教人說,你面對每個人都要對他好,不是這樣的,性善也不是這種講法。聖人是說你對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同情心,有仁愛,要關切他,在關切他的同時,你要瞭解他為人的善惡得失,清清楚楚,該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懂意思嗎?在公司也是如此。我們對好的人就應該對他好,對不好的人怎麼辦?簡單,以直處之,「直」就是制度上該怎麼樣就怎麼做。我當系主任也是一樣,哪個人好,我心裡很清楚,我就對他好,我會特別培養、鼓勵、照顧,因為你是好人、好老師、好學生;如果你明明有很多問題,就按照制度,制度上該怎麼樣,你有什麼權利,就怎麼樣,我也不會說特別對你不好,一般情況是這樣。如果說私人相處,我盡量對別人好,是希望你能夠向善,這是屬於私人相處,懂意思嗎?明明是這個人不好,可是你包容他,你希望對他好,可以的。但同時,我是明明知道這個人有問題,我也一定知道他會對付我,懂意思吧?你是明知這個人有問題,知道他可能做壞事,也可能對付你,也可能背後造你謠,可是我包容,這種叫做進一步的對人好。所以,我們一般常說,我明明對人家好,怎麼人家對我不好?你自己仔細去想想看,你對人家好,可是人家為什麼要對你好?這是兩件事,這有什麼因果關係?他怎麼對你是他的事情,有些人是我從小歷盡艱辛,我進了社會只想多撈一點、多抓一點,他想生存,對不對?誰對我好,我就多抓他兩把,就有這種人,你對他好,為什麼他要對你好?這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懂意思嗎?所以我們人為善,不欲人知,也不求人回報,也接受別人對我不好,這才是真正的善,懂不懂?我明知你可能背後天天講我壞話,我還是對你好,因為我覺得這樣很好,聽懂意思嗎?並不是因為你對我好,所以我對你好。真正的善、真正的道德是不求回報的,不計結果的,你對我不好沒關係;我借你錢,你不還錢無所謂,我樂意借給你,我樂意幫助你,明天倒打我一把也無所謂,這才是真正的善,沒有任何的目的,這就叫做「誠」。有沒有這樣的人?很多。慈濟裡不少,是不是?你說慈濟救急時,他什麼時候希望別人對他好。所以,認為我對你好,而為什麼你不對我好?本來就沒有這道理啊!他為什麼要對你好?他是他,你是你,聽懂意思嗎?我對你好是我覺得這樣很好,我這樣對你好,我心裡很高興,照顧人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你對我不好,我也可以做選擇,我要不然就是我有力量,我就繼續對你好;要不然就是你對我不好,我也沒有那麼多的心力、興趣,對我不好那就算了,我也就離你而去,這很合乎正義的,你不虧欠他什麼。我對你好,你對我不好,那抱歉,再見!此人我不再來往,列為拒絕往來戶,當然可以,你絕對可以做這樣的事,在道德上也站著住,諸位懂我的意思嗎?

什麼叫做「德」?「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7],足於我自己而不待於外,我根本不等待外面或者他人給我什麼樣子的回饋或反應,所以這是非功利的,不計結果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8],諸位聽過這句話吧?真正的對人好的行為是這樣的。諸位說,我吃飽撐著啊?我幹麻要這樣?為啥要對一個對我不好的人好?你是沒有這必要,我也沒有要求諸位說一定要對於一個不好的人好,不必如此。但是如果你高興的話,為什麼不?就是你自己生命已經很健康、很愉快,然後看到世界上很多人有問題,這些有問題的人都可能傷害你,但是我很高興去幫助人家,懂不懂?這是一個健康、愉快的生命自然對於世界的進一步的貢獻或者照顧,他很開心的。生命是有這一面的,諸位說有那麼玄?不那麼玄。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這是源於我們的親子之情,因為我們從小父母照顧我們時並不求回饋,所以人喜歡這種沒有條件的給予。人若無條件給予對方時,其實心裡是很開心的,這就是所謂的「助人為快樂之本」。為善最樂就是這個樣子。

回到問題。我們在社會上,如果我們對別人很好,別人卻對我不好,該怎麼辦?很簡單,如果你沒那麼多心力,沒有辦法照顧那麼多人,別人對你不好,你就算了,不往來了,可以的,懂吧?這合乎正義的。如果你行有餘力,除了照顧自己家人之外,還能樂於照顧世界上的人,即使別人對你不好,有點惡劣,還是可以對他好。你有多少力氣做多少事情,你沒那個心力就算了,你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好,我們是誰?是上帝啊?照顧自己家人都來不及了。坦白說,真的是這樣,對於一般外面的人,碰到了就照顧一下,你會很開心的。老實說,我這樣講,一方面不想增加諸位心理的負擔,因為你們還年輕,叫你們做到高標準,碰到每個人都要對人家好,這很難;人家對你不好,你也要對人家好,這也很難;但有一天你可以做得到的。當你某一天做到即使人家對你不好,你也對人家好,其實心是很安的、很愉快的。我當系主任的時候,碰過不少事情。一個系很複雜,各式各樣的利害,也有奇奇怪怪的事情,至於背後攻擊你的,一定也會有,所以你要不要對他好?要對他好,而且到最後他也就對你好。我倒不是期待他對我好,但他到最後倒是對我滿好的,但那不是我的目的,我不是因為希望他對我好,所以才對他好,這樣才是「誠」。

「誠」是你做一個事情時,別無任何其他的目的,事情本身就是你的目的,你並不求任何其他的結果,「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各位懂意思吧?你對別人好,並不以期待別人對你有所回饋或是對你好為條件,行不通的,也徒增自己的痛苦跟煩惱,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情。社會本來就不是這樣,太多對人家好卻被人家惡報的,要說如此不公平的事情該怎麼辦?沒什麼,你們世間的事情看太少了,多去研究,有其各式各樣的情況,因果相循,複雜的很!只是諸位還不明白,到最後你會慢慢體會。所以,「誠」是可以創造你自己一種非常光明、愉快、健康、溫暖的內在,「誠」讓你自己成為光源,就像《聖經》裡講的「我們是光跟鹽」[9],世界上要是沒有光跟鹽是活不好的。為什麼是鹽?鹽對於古人來很重要,沒有鹽人會生很多病,這是食物基本的部份。「誠」,同樣的,作為世界上的一種光源,是自己在發光的,而光源是要照亮其他暗處的,並不臆測如果碰到一些黑暗的事情、暗處或有問題的狀況,它會怎麼對你。沒關係的。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

2008/11/26 講於台大新生大樓304教室。

逐字稿製作人:徐書翰

[1]中庸第二十六章:「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老師您說的是這一段嗎?

[2] 《中庸》弟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3] 王陽明《詠良知詩》: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4] 《中庸》二十二章

[5] 《中庸》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6] 《近思錄‧卷八》第一則: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7] 見韓愈,《原道》。

[8] 見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

[9] 見《聖經》〈馬太福音〉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