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講習會第三期
第四講 涵養須用敬
主講人: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這週我們來講「涵養須用敬」。這五個字最早是由大程子提出來的,後來他的弟弟,就是程頤,程伊川繼續講。到了朱子繼續講這五個字,把宋學的關鍵歸納成兩句話,上面一句話就是「涵養須用敬」,下面一句話叫做「進學在致知」。
其實「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跟上次所講的「尊德行而道問學」是相對應的,也可以說是一貫的。「涵養須用敬」更一步地、準確地講出如何「尊德性」的關鍵。怎麼「尊德性」呢?「尊德性」理想是不錯啊,理想上說,我們每個人都要能夠認識到真有得於我們內在本性的一種本領,或者說是狀態,這個叫做「德性」,對不對?我們希望能夠達到這個狀態。可是我們怎麼做呢?就是「涵養須用敬」。大家不要小看這五個字,這五個字,可以說是整個宋學認為修養或者是涵養自己的最重要法門。
這五個字怎麼講呢?涵養,就是涵養自己的德性,涵養自己的內心,涵養自己的生命。這個涵養就是說,人要得到自己的、真正的、真生命的道路,或者說安身立命的道路,則需要不斷不斷地去涵泳它、養育它。什麼叫涵泳、養育?這不是說我們坐在那裏去想,坐在那裏去思維,而是要我們自己真實地去體會到:我自己的生命裡頭,我真的喜歡是什麼?這個喜歡我有多喜歡?什麼事情讓我感動?我有多感動?那麼,真實的喜好與感動,要在那裡去涵養它,就像養一盆花,養一個植物一樣,它是有生命的東西,它不是一個只是知識性的東西。那我們要怎麼涵養我們自己的生命,涵養我們的德性呢?「須用敬」。關鍵在這個「敬」字了。
「敬」是什麼意思呢?「敬」字,照宋人的講法,就是二程子、朱子的講法是:「主一無適之謂敬」。關鍵是「主一無適」。主一無適的「一」,就是只有一件事情,「一」而沒有其他的「適」。也就是說,我做事情的時候,我一心一意,只在這個事情上面,這個叫做「主一無適」。至於它跟中庸的關係,我等會兒再講。我先把這個意思講完,然後再回到中庸。「主一無適」其實跟中庸講的「誠」字相通,但宋朝人用這個方式講,講得更親切,因為要教學者如何確實下工夫。這個「一」,就好比說,我現在在這裡講課,我的心念要一心一意在這個地方,這課才講得好,才會有意思。你們聽課也是一樣,要一心一意在這個聽課上面。面對朋友,就一心一意在對朋友上;對父母的時候,也一心一意地在對父母上。談戀愛交往,要一心一意地跟對方交往,不能腳踏兩條船。照顧父母的時候,我也一心一意地要為父母好,不能說為是了遺產或其他好處。有些有錢人家裡,遺產鬧得可厲害了。造成複雜的遺產與家庭問題,有時候還牽涉不只一房而已,這個麻煩了,弄得家也很複雜了,是不是?[p1] 我們養育小孩,應該一心一意就只是希望為這個孩子好,是不是?不要不只是希望這個孩子好,然後還有其它的一大堆複雜想望。懂不懂?一心只希望這個孩子,在這個家裡頭能夠健健康康的成長,這個就是誠,也就是敬。那諸位說,不是以前人取名常叫什麼繼組、耀祖的啦,希望他繼承祖先或光宗耀祖啦;還有女生常取什麼順弟,招弟的,是不是?。[p2] 取名繼祖或耀祖,如果不把子女當成繼承祖先或光耀祖先的工具,而依然以疼愛重視他本人的生命為第一義,這沒問題。因為這個盼望,不與希望子女健康快樂成長的本願衝突。這樣取名,和現代人養兒育女常盼望他成材,對社會國家有用,而取名國樑、國棟之類,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然而若是本末顛倒,將子女變成榮耀家庭或社會國家的工具,當然就不好了。至於女孩子名字叫什麼招弟、順弟的,這都不好。這女孩子的自尊、自信與地位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在心理上與實質上成為一個好像次一等的人。朱子可沒有把他的女兒取這個名字,朱子有五個女兒,名字都從易經來的,個個很有特色,他們也都很受朱子的疼愛。
簡單講,「主一」的時候,這個「一」本身就是你唯一的目的。照我們現在話講,它不為其他事情而存在,就是為了這個事情,實實在在就是為了它。我肚子餓,所以我要吃東西,而不是因為要炫耀給別人說:你看我今天吃得多麼好啊,你們都羨慕我能夠這樣吃。你們大家都笑說沒有這樣,但是真有人這個樣子啊,吃給別人看就是說:你看!我多麼富有啊!現在很多這樣,進個名貴餐廳、擺個大宴席啊,沒事弄這個弄那個的。所以,很多人吃也不是專心的為這個吃,穿也不是為了穿的目的,他是還帶著其它的目的。同樣的,對父母也心不誠,對朋友也心不誠,交男女朋友也不誠,然後讀書呢,也不是專心在讀書,心裡總是想著其它的目的。這個人生結果是怎麼樣呢?就都是腳踏著兩條船,總是不誠心。我在這裡讀書,其實我不愛讀書,我學而時習之,十分的不悅,我可不喜歡讀書了。有朋友自遠方來,我也不開心,是不是?若別人不瞭解我,我可是非常的生氣。這個倒是真心的,所以他很多事情都是假的,是吧?這個就麻煩了。如果這樣,人生會怎麼樣呢?就是:讀書的時候,書讀得不開心;交朋友,朋友交得不開心;養育子女,患得患失,有很多這樣那樣子的想法、要求;子女長大了,跟子女計較來計較去的;對父母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甚至還懷著一些其他的念頭。所以這個意思其實很簡單,「主一無適」、「涵養須用敬」啊!
這個「敬」字,就是一心一意地在這個事情上,一心一意是在這個事情上,你們人生就會逐漸地發光發熱。你的人生會變得有光亮、有熱量、有能量,而且,你會感覺到,很多原來困擾你們的事情,慢慢不困擾了。原來你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個事情,你專心去做,你就知道你喜不喜歡。譬如說,這個菜你喜不喜歡吃,你吃菜的時候不專心,你吃了幾次你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歡這家個菜,你就專心去吃,好好吃一遍。啊!這個菜,我其實不喜歡。那之前為什麼吃不出來呢?因為你吃菜的時候不專心,可能都是想東想西,就是不用心在那菜的滋味上面。吃菜如此,做人也是一樣。你跟這個人交往,到底你喜不喜歡他呀?這個到底是不是你適合的人啊?你要專心啊!那你為什麼,常常交往了半天自己也糊里糊塗呢?因為很多人交往的時候想東想西。這個男的,是不是有財、有勢、有能力等,這些種種的。如果,你關心的重點是你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人,他是你真心喜歡的話,就不應該想這麼多啊。那諸位跟我說,人生很複雜,不像吃東西啊,吃東西很簡單,這東西好不好吃,我明白好不好吃。人生,難免有很多的嚮往或考慮嘛!怎麼辦呢?我跟人家交往我也確實很難就這麼單純啊。然而你就是必須要透過一心一意地做你當前做的事情,才會把你人生的事情一樣一樣的釐清。為什麼大家的人生都是混亂的呢?因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好比有很多人讀書,他讀上一句的時候,上一句沒讀懂,繼續讀下一句,搞到最後就是,這個書,每一句都不太懂,又有點懂,結果人生也是這樣,明白吧?他做這樣事情的時候,滋味沒有嚐清楚,就跳下一件事情了,下一個滋味也不清楚,又跳下一個事情,到最後,每一樣事情之於他人生的滋味,他不明白,所以他人生糊里糊塗,也搞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都不清楚,人生沒法子清楚。所以,這個「主一無適之謂敬」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人講「主一之謂敬」,其實有一個源頭的。宋朝人講這個事情,跟禪宗講的「當下即是」,在歷史上來講,不僅是相關的,而且是一脈相承的。禪宗講「當下即是」、「前後際斷」。佛家是告訴你「諸法皆空」啊!你一切種種的牽纏攪繞,乃至於你所認為人生的那些是非得失種種的判斷都是空。怎麼是空呢?簡單講,就是虛妄。虛妄,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你以為桌子是桌子,唉,桌子也不是桌子;椅子是椅子,椅子也不是椅子啊;你以為你是你自己,你不是你啊!你並不了解你自己是什麼啊!照佛家講,你之為你可複雜了,有過去多少世,對不對?那如果我不用佛家的話講,從心理學上來講,人的潛意識有十分之九,你意識到的只是十分之一,你以為你知道的自己有多少?所以你以為你是誰,也是空!你以為他是怎麼樣也是空,你並不真了解對方,事情都沒那麼容易了解的。[p3]
我坦白跟諸位講,從心理學上來講、從社會學上來講、從政治學上來講,乃至從一切的學問上來講,人類的社會、政治、心理極其複雜!一般人是沒有辦法真正了解的,那非常深邃,非常複雜。所以,你自己以為他是這樣,不過是你現在這麼認為。「諸法皆空,前後際斷」,講得非常好。你現在會認為他是那樣,是因為你的背景----你的成長背景、你的語言、你的意識、你的文化,這些種種讓你這麼想,認為他是這樣,實際上也不是這個樣子的。這一點倒是跟hermeneutics(詮釋學)很相通。當代講的詮釋學是說:你的每一個看法、每一個主張,其實都離不開你自己成長與文化的背景,還有語言結構等等。因此,佛家是講得很深的,「諸法皆空,前後際斷」,要把你的這些念頭通通拋掉!你不要以為你現在真的知道人生是怎麼一回事情,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因此,你就把這些念頭拋掉,拋掉的時候,你就比較能夠開始體會到事物的本來實相。你要懂得諸法皆空,不要去執著你的念頭。要拋掉一切在你生命中,你或者知道或者不知道的種種的執著跟習性。這個很難,但你從此可以逐漸意識到生命的實相。生命的實相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個講得比較深,也就是說,當你去掉你的種種的牽纏攪繞的妄念之後,你讓你的本心映照出世界的本來面貌,這個時候,它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不再有那些種種的念頭的牽纏。
這個事情,也只能跟諸位這麼說:這個事情是需要涵養的、需要修養的。當你涵養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你慢慢會感覺到:事情慢慢地清楚了,它不再有那麼多的念頭,但是你看到的「它」就是這樣。所以,你原來以為看到這個桌子是個桌子,往往桌子是你想像中的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當你懂得諸法皆空的時候,知道一切事物都在成毀變化之中,於是瞭解桌子不再是不變的桌子,椅子不再是不變的桌子;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後,你再回到你的本心的時候,那桌子依然是個桌子,椅子依然是個椅子。但你不再執著於那一個,所謂不壞的或者是固定的桌子或者椅子,而認識到所謂山水乃至各種事物的實相。你們應該都聽過那句話----「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這就是回到實相了。回到實相,就是去掉我們對於很多事情的妄見,回到事情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其實還是平平實實的,其實跟小孩子看到的世界沒差太多,就是那個樣子,懂不懂?[p4] 桌子他現在是桌子,但是,它總有一天就不再是桌子了;椅子慢慢慢慢地也不是椅子了,它們是會毀壞的,你不要以為它們不會壞。我們的愛情也是一樣,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我們的國家也是一樣,都會壞,你不要以為他們是不變動的,你不要執著在那裏。因此,「當下即是」,「當下」才是!懂吧?你不要以為人、事、物永遠都會是那個樣子,這樣,你人生就少掉很多痛苦啊。
人生的苦從哪裡來?為什麼苦呢?一切的苦,主要都從人的執著來。我戀愛一定要希望對方這樣、希望對方那樣。我結了婚,希望先生這樣、太太那樣、小孩這樣。然而很不幸的,碰上他並太是那樣,就會覺得很苦啊,懂吧?先生不如你想像中那麼地能幹負責,太太不如你想像中的賢慧,心裏就苦啦!懂吧?所以,先生不是你所想像的先生,桌子不是你所想像的桌子,聽得懂這意思吧?你先前以為你的對象是如何,等結了婚才發現你完全是看錯了,懂吧?結了婚之後,你就恍然大悟:原來都不是我原來所想的。沒錯,諸法皆空,當下即是。那怎麼辦呢?也不是全然都是空。所謂的實相是說:他還是他,只是並非你原來所想像的,那麼一大堆虛幻的、美好的種種你所添加的那些東西。他就是那個樣子,只是因為你在做夢,所以沒有認清楚他是如此。人生其實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要懂得「當下即是」!
「當下即是」是禪宗的一個關鍵,學禪的關鍵。不思前,不思後,當下即是,這個是重要的工夫。我們人的腦子裡頭,一天到晚,過去的一堆事情放不掉,未來的事情在那邊拼命地猜,在那邊想,在那邊算,懂吧?腦子裡亂成一團。所以當前的事情就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單純的心去面對它。只有寶寶、小孩子可以。小孩子,他摔一下,欸,哭了哭,然後下一秒鐘他哭完了,就欸欸欸欸,跑來找你玩。小孩就是這個樣子,大人就很難,大人一摔了之後,摔了,怎麼摔的呢?我為什麼摔呢?剛才摔在那個地方,很沒面子,給人家看到。女生更麻煩,那個地方摔一跤,難過一天,還兩天哪,懂吧?更麻煩。麻煩啊。所以,人生的苦皆來自於我們的執著。這是告訴你,這些執著都是你的無明妄見,這些都是空的,這是你苦的來源,所以要當下即是。
那麼到了理學家,一轉手,理學家認為佛家講得很對,講得很好。但是,理學家覺得人生不如佛家所講得那麼空,認為有一些東西是比較實在的,理學家講所謂的實理。理學家在人生的空當中講人生的實理。什麼是人生的實理呢?他認為,有一些天理是實在的道理。什麼是天理呢?就是,老天要人是這樣子的,他永遠是這個樣子的。譬如說,他認為這個《易》「生生之德」是天理。生生,什麼是生生呢?你放眼望去,很簡單哪,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命無止息啊!到了冬天,葉子落盡,春天又來。這個是生生之理,理學家說這是一個實理。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生命永不止息。以儒家的話來講,生命永不止息。那他這個東西就是上天的「仁」,這就是天地之仁,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對於古人很重要,講天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為天地生生,因此君子也效法這個天地之理,生生不息,希望讓一切的生命都能夠生長發育。
(以下缺大概十分鐘,電池沒電,跑出去買。列上筆記,請老師增補潤飾。)
就生命來講,一切生命的東西來自於親親。你第一個親人是你的父母,沒有父母你就完啦,每個小孩都是三年之育,生命的基礎是從親人來的。生生與親親是第一。
把生生跟親親當作天理,從親親中有父子、夫婦、兄弟。此為第二。所有的大文明全是父系社會。現代人類學所看到的母系社會缺乏戰鬥力。現在比較嚴酷的人與人爭,必須要是父系社會,今天不必了,可以改,從父子改成親子。
人的社會生活跑不了君臣、朋友。此為第三,是二的衍生物。這是社會倫理的部分。當然也包括「利用厚生」。利用萬物來厚生。
所以理學家認為要用這樣的天理生活,必須要涵養須用敬。以前食衣住行、呼吸、春夏秋冬的萬事萬物都要體會。在親親這一倫做不好,人難真的生活。除非信教,信神。不然就是佛教的慈。現在的世界不講親親,西方人也不講這個的。
你如果用「涵養須用敬」的話,你可以大幅地提升,你的生命力可以很快地超過百分之五十、六十、七十。因為什麼呢?當你全心全意做當下那件事情的時候,笨的也會變成聰明,沒有力氣都變有力氣。我們的心都分了,力氣都分了,都分在前前後後的煩惱當中,人生煩惱一大堆。你很難把力氣集中在當下那一刻,很難的。涵養須用敬,你的生命力會立刻從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五十、百分之六十,那麼理學家的理想是百分之百。涵養須用敬,百分之百的生命都發揮。當下即是,當下每一刻發光發熱,每一刻都把生命的真滋味活出來,這叫「涵養須用敬」。要去除掉人生種種的妄見,一心一意地回到人生的天理。
那剛才講到還有一個困惑說:為什麼還要講天理呢?因為,這個世界確實是複雜的。一個小寶寶是每一次都當下一刻,當下那一刻,都能夠這麼全心全意地過,對不對?你開始上了小學之後就發現你不太容易了。人一上小學,開始有知識的時候,就會擔心下次月考怎麼辦?週考怎麼辦?對不對?還有同學的壓力,什麼什麼都來了。這些種種啊,其實反而是讓你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地做當前一件事情,你老是在那去想未來的事情。因此,你要懂得說,把所有的這種前後的算計、計較全部拋掉,當下這一刻集中感受它,你的生命才會發熱,而那個時候,你自然就會發現,其實,應該說這是它的一個結果。做為人來講,實理就是你會希望你有一個豐沛的一種生生之理,你也希望你跟這個世界是一種親和的,一種溫暖的、有愛心的,那一種「仁」的關係,然後跟這個世界其他一切是一種良好的關係。應該說這是它的一個結果,也可以說是一種德性,這個東西就稱為「德性」,德性,尊德性。「尊德性而道問學」,那麼,這講「尊德性」的要項就是「涵養須用敬」。那配合上《中庸》講,《中庸》主要是所謂「誠」的問題。誠,你們看《中庸》第二十章、二十一章,底下講的都是「誠」。「自誠明」,我們先講二十一章好了,這個比較簡要的講,二十章比較複雜、比較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自誠明」是說明「誠」是什麼。朱熹注為「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聖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也就是說,聖人是從他自己實實在在的那一種本性的狀態,照我們現代話來講叫做「存有」的狀態,就是由他本性所實有的德性出發,於是他自誠就明。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好了,聖人見到了他的親人,他知道他跟親人的這一個情感是實實在在的情感,而且「德無不實,明無不照」,他很清楚地明白感受到這個情感就是自己生命裡頭最重要的一個事情,我不會因為其他的事情而混亂它、混淆它。所以,「自誠明」就是聖人明白我生命中的什麼是我實實在在的一種狀態。
那諸位說,這麼講還是有一點玄虛,那我從我們平常生活說起好了。諸位,你自己覺得你心裡安不安?你煩惱多不多呢?麻煩多不多呢?我想我們一百個,我們講一般人來講,一百個人一百個煩惱很多,這個麻煩很多,這就不誠了。這樣講快一點,聽懂這意思嗎?誠的人不會這麼多煩惱,沒什麼好煩惱的,我每一樣事情就是----我就是要做這個事情,因為我誠。聽得懂這意思嗎?「誠」跟「敬」是同樣事情,是不是?這就是誠----實實在在。誠,誠者實也。所以,主一無適,「一」就是要幫助你到達這種誠而實的境界:我的生命是很實在的,很篤實的,我做的每一樣事情,就是我覺得我要做的,別無其他的目的,我就是為這個事情。我對我父母好就是因為我覺得對父母很重要。我愛國家就是因為國家我覺得很重要,以前叫君臣現在叫國家了,是不是?我對朋友好,因為我覺得朋友很重要。那我覺得我的父母很重要、妻子很重要、家人很重要、國家很重要、社會很重要,我實實在在地覺得他們都很重要,結果是什麼呢?我當然就每天努力,希望造福我的家園,造福國家,造福社會,那我的人生就很實實在在地做這些事情,是不是?這個就叫做「自誠明」,沒有一絲牽纏攪繞的煩惱。
我們為什麼煩惱很多?因為我們算計很多。比方說,一方面我對自己人生糊里糊塗不明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大部分人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然後看到別人都成功了,就認為我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成功。然後又覺得說,你看,我那個可憐的阿姨,遇人不淑,結果被人家如何如何的,所以,女人一定要工作。台灣很流行這個講法,老一輩的女生都會教年輕的女生,女人一定要工作,如果沒工作的話,男人到時候靠不住,妳一生就毀掉了。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我不是批評這話是沒有道理,我只是說,有的人就會變成說,那我工作最重要,有沒有?其他的事情都不那麼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保住這個工作。那是不是這樣就好了呢?結果她們都有了工作之後,找不到好的對象,到了三十來歲的時候又開始煩惱,煩惱得更厲害,到底我人生要什麼?不知道。懂吧?無法誠,誠不起來。聽得懂這意思嗎?
人不知道自己人生要什麼,到底是要工作呢?還是要小孩呢?還是要家庭呢?搞不清楚。台灣的女生現在很慘,亞洲的女生都很慘。就是:搞不清楚在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小孩,這三個中間我到底要怎麼辦,搞不清楚。無法誠,誠不明,也誠不起來。男人也一樣困擾,現在很多男人很想拼事業,拼了事業之後,家庭亂七八糟,自己也很難過,回到家庭又不安,那麼,社會上亂七八糟看了也難過,又想管又不用管,心裡牽纏攪繞。聽明白嗎?所以人哪,一方面是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另一方面是,要了之後就開始算計,一天到晚,思前想後,算來算去,算得一個頭兩個大,到最後,唉!就是----你慢慢就會明白,唉!千算萬算不如不算!算計徒增自己煩惱,都是不聰明啊!不明白啊!都是不明白人生的真相而做的傻算。而算了一輩子之後,每一步,他做的每一步都在算下一步跟下好幾步,所以他每一步都很辛苦,他的每一步都會很失敗[1]。可是人往往是這樣,懂嗎?做這一步想下面三步,他會想下面,想一堆,每一步都不實在。都不是這一步就是為這一步,下一步為下一步。那如何才能這樣子呢?如何每一步都能實在呢?就是----你一心一意都是追求天理的話,就能夠做得到。
更簡單地講,你一心一意就是----我就是要把當下這一刻做好,懂吧?就當下這一刻,我要讓它過得美好,就這樣就行了,這叫「涵養須用敬」,懂吧?這樣人生就會逐漸地清楚。那麼,你當下每一刻都美好,就誠了,就實在了。什麼叫做美好?美好的前提是實在,都不實在了,怎麼可能美好?虛幻的東西不可能美好!你的每一刻都要很實在,實實在在,很誠,很實。聖人就是每一步都很實在,這叫做「誠」,每一步都是百分之百,這個是很高很高的境界。諸位知道,這個事情不容易,我學這個「涵養須用敬」學了三十年,覺得說離那個境界還很遠,很難,但是比我不學的時候要好很多。我原來或許也是百分之十、二十、三十,在那邊混,在那邊人生很混亂,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頭腦想前想後的,這個、那個的,算來算去到底怎麼樣。後來慢慢明白那個是呆子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每一刻要實實在在,要每一刻都很美好,但要這樣子,你要懂得人生的很多虛妄跟種種不應當,去掉執著,慢慢地,你才能夠享受你的每一刻,然後你才懂人生的真滋味,然後慢慢懂得什麼是天理。「啊!我明白!」才會明白。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慢慢才懂得說,什麼是人生真正最寶貴的、最根本的,回到人生最寶貴的、最根本的,於是每一步就會實在,然後你其他種種的算計虛妄離你遠去。
真要去掉所有的執著不容易,人生有很多的挑戰,但要不斷不斷地去執著。照佛家講,我們每個人身上有比須彌山還大的執著,這是實話。諸位想得很簡單啊!我阿,我一生還沒看過不重視容貌的女生和不重視成功的男生,這很難。然後,婚姻裡頭都希望對方如何如何對待自己,希望自己能夠有如何如何的這個、那個,得到怎麼怎麼樣子的一個待遇或者條件或者對待,很難啊!你真的碰到人生很多事情,你就會發現,人的這種想望之多,放不下的東西之多阿!所以,那些都能夠放下才能夠「當下即是」,才能夠「涵養須用敬」,一心一意地,就是說,我全心就是要把這一刻過好,不管這一刻怎麼樣喔!這一刻可能說這樣,可能說那樣,你的小孩也不聽話,可能你的伴侶也不見得能夠配合你,甚至於跟你有不同的意見,你的父母在罵你,你的國家或是社會上的人都不欣賞你,整個國家主流意見跟你想的相反等等,可是,還是要「涵養須用敬」、「當下即是」!懂吧?這要一步一步做,你才會懂得生命的真正的道理在哪裡。這就叫做「撥開雲霧見青天」!生命是一場雲霧,你透過「涵養須用敬」才能夠撥開雲霧見青天,慢慢懂得生命的實相,知道說世間的一切種種的計較、執著、想法,盡皆虛妄。回到生命的重要的根本,這樣你人生才會實在,生命也會踏實、安定,然後,很篤定地往前行。那麼講聖人就是這種狀態,叫做「自誠明,謂之性」,他天性就如此。「自明誠,謂之教」,我們一般人做不到,懂吧?我們要看著聖人的榜樣,讀了古聖先賢的書以及他的話語,明白說,喔,那樣才是好的,不是只靠自己去明白自己的誠。
什麼叫「誠」?「誠」是自己的實在的狀態,生命的本來的一種真實的、應當有的狀態。我明白了生命應當有的、本來的、真實的狀態,然後,努力照著這個東西去做,這叫做「教」。按照前人的教去做,「誠則明矣」,我要真的能夠去了雲霧,直接讓我的本心本性呈現,他自然就是明的,懂得人生的。「明則誠矣」,我讀了古聖先賢的書,透過他來教導,慢慢也會能夠回到自己「誠」的狀態。這是中庸講的:「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下一段話「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這個事情,確實如此。你不夠至誠、不夠實在,於是呢,你就不能夠盡你的性。不能盡你的性,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你行不遠。好比說,我們現在人的一生,想這個、想那個,這段時間想發財,那段時間想出名,發了財、出了名還是不安,懂吧?並不是你生命真正的根本,我們現在的社會,一會兒拼命地崇尚自由,一會兒拼命地崇尚男女戀愛,一會兒拼命地崇尚百花齊放的燦爛人生,結果人生安不安呢?不能夠安,就是不能夠盡其性,不能夠至誠。懂這意思吧?你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根本。
我常說西方文化的代表,像法國文化發展的這麼優美了,這麼精緻了,有沒有盡它的性呢?沒有啊。怎麼搞的,這十年來的,這個所有的、最重要的文學獎的作品都是什麼亂倫的、自殺呀、憂鬱啊、精神分裂這些的事情,不對了,懂吧?你擁有了一切,可是你不能盡其性,所以叫「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天下至誠」是什麼呢?唉,你慢慢體會就會知道。什麼是「誠」?它底下講天道,天道至誠,生生之德就是至誠,天不變,幾百、幾十億年來都如此,生生不息,就是說地球阿,生生之德,這個是「至誠」;生老病死有之,可是生命永不止息,這個事情叫做「至誠」;一切的生命有賴於親親才能存活,這是「至誠」。沒有說生命有賴於男女戀愛才能存活,沒有這回事情,是有賴於親親。我並不是排斥男女戀愛,我也不是反對男女戀愛,我是贊成的,那個道理要另外講。現在談戀愛是個大學問,但是你要懂得,生命有更根本的東西,「生生」跟「親親」,這個是根本的事情。法國人是不懂得這個事情,不懂得親親,不懂得親親就會搞成我剛剛講的那個德性。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你自己要懂得人性是怎麼回事,你才能盡人之性,對不對?你自己都亂掉了,人生搞得一塌糊塗,你怎麼盡人之性呢?「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傳統的觀點講,你要先知道人生該怎麼活,你才能知道怎麼樣利用厚生啊。這個叫做盡物之性。這樣,你在利用厚生的時候,才會讓利用厚生的方式順乎天道。這兩個意思我分述一下:第一,你盡物的時候是要物來幫助你人生變好,是不是?你如果說你的人生,像現在資本主義這樣的無止盡的耗用「物」,這個叫盡物之性嗎?恐怕不叫盡物之性吧!這是從傳統的觀念來講,懂吧?那你說古人有他的缺點,古人不懂現代物理、化學、電學,那種盡物之性,古人有限了。但是,他是說,你盡物之性要合乎人道,懂吧?就像Nokia說的:「一切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一切的科技其實最後是要回到人性,對不對?這樣子的話,我們運用這個「物」,也還能夠合乎天道,不至於濫用,或者不至於人為物役,懂吧?要是物質過分發達了,反過來人為物役,這就是不好的。所以盡物之性也要符合天道,也要真的為人所用。「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這時候,從人的立場出發,從我一個己,我自己知道我的本性了,盡人之性,我能夠幫助所有的人來盡人之性,盡人之性呢,那麼,我能夠充分地利用厚生,盡物之性,那這樣子的一個方式是可以贊天之化育的,一切的事情都處於和諧良好的狀態,順乎天道的方式。這是古人所想的方式,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現代人是,不那麼了解自己的本性,也不太懂得人應該要怎麼盡性,物性倒是盡得很厲害。盡物之性,那物性盡得這麼大的時候,結果會產生兩個問題,就是我剛剛講的,第一個,人為物役,懂吧?人生會被物質的東西牽著跑。第二個問題,物,你照那樣子無止盡地去發展的時候,你很容易違背天道,就會造成我們現在環境的很多問題。這整個違反了天地間自然的種種道理。
當然也不是說古人就全無缺點,現代的長處,古人也沒有,但是這種方式基本上來講,是人跟宇宙跟世界的和諧狀態,不至於像我們現在,坦白說,大家束手無策。這個世界被資本主義變成那種拼命地追求更多物質,追求事物、享樂的情況。[p5] 因此,「涵養須用敬」,講到底,它其實跟「自誠明,自明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是一個道理,聽得懂這個意思?這是一個道理,所以「誠」跟「敬」,講一個道理。
第二堂課 問答時間
問:
老師之前曾說過傅柯的理論有所缺陷,請老師加以說明。
答:
Focault,F-O-C-A-U-L-T,這個人是當代非常有名的一個學者,中文翻成傅科或福寇。他最重要的講法,其實是對於所謂的理性的批判,Reason或者Rationalism。這兩個部分都是所謂現代性的基礎,譬如說,現代性的,無論是資本主義、民主法治等等,它的基礎是enlightenment,這個以rationality為基礎,所以Focault等於直接批判現代性的基礎。
傅柯批判理性有幾個重要的論點。首先是要提出說,我們一般所謂的因果,Causality,這個跟佛家的因果不一樣,佛家的因果是另外一種,是指今天的一些種種都有過去的原因。而這個Causality是從西方的希臘神學來的那一種邏輯上的因果,累進的因果。[p6] 這個Causality啊,其實並不是那樣的確定,那麼傅柯寫了很多著名的作品來說明這一點,認為在歷史裡頭,在人生裡頭,實際的狀況是:造成一個事情的因素很多,事情的演變過程並不是循著那一種所謂線性的因果律。像你們讀的歷史教科書,會跟你說,為什麼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呢?是因為當時列強的競相發展,對不對?然後有很多秘密的協定,然後資本主義國家過度的膨脹,注意到海外的市場,然後各國之間有種種的利益矛盾,所以,就造成一次世界大戰。這一類,都是我們給他合理的一個解釋嘛。但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事情不簡單,因為人性是非常的複雜。你實際到歷史裡去看的時候,每一個事件在發展的過程裡頭,都牽涉到很多很多的,不是我們一般想像得到的,在理性上就可以解釋的因素。那麼傅柯說實際的過程,從人生到歷史,到社會,基本上來講,他是一種discursive,discursive就是迴繞的,繞來繞去。我們人生也不是很清楚,一下是這樣子的,一會兒試試看這樣,一會那樣子,然後慢慢就繞成這樣,那這時候他也會到那裡,再這樣、再這樣。那麼,而我們人跟人的對話,其實也不是有一定的真理,一定的道理說,我這樣講就是對的,那樣就是錯的,他們一切的東西是一種discourse。於是,在他的描繪底下,人生是一種迂迴曲折的道路,歷史也是迂迴曲折的道路。那麼人的一切的言語、對於事情的陳述,也並不是清楚的是非對錯,也無所謂的真理,也無所謂那樣子的理性,一切不過都是一般對話。人今天這麼想,明天那樣子走,懂嗎?背後操控他的原因,其實大家來看,更多的是那一種passion或者人的一種desire,所以passion跟desire才是一切事情的基礎。所以他的人性論簡單講,唯passion和desire惟能盡其性。聽懂了嗎?而理性是不足以明白人生的。
因此,Focault的重要性就在於,他指出整個現代性在基礎上的問題,因為enlightenment、rationality固然建構了整個現代世界一切種種的制度跟規範,可是他說這些規範是違反人性的。他舉了大量的例子,他前前後後講這樣子的很多,懂吧?因為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現代的生活方式,像一種iron cage,理性的牢籠,人被鎖在那種朝九晚五的、固定的、規條化的生活方式裡頭,這樣的批評很多了。但是Focault深刻之處在於,他說人生不是這個樣子,人性根本上來講,不是那樣理性,是passion跟desire,是人的那種無可名狀的、各式各樣的欲求在主宰人生。於是他自己也積極大膽地嘗試各式各樣子的人性的嘗試,他很熱烈地、積極地去嘗試,包括各種性方面的實驗。他本身是個性錯亂,或者多重性慾、複雜性慾的人,男的、女的,複雜,各式各樣的。因為他覺得性是種很根本的人性,西方人不太講親親,很有趣。
他講人性的時候不講什麼親親,他講的那個東西叫做「原慾」,佛洛伊德講的那個原欲。認為欲望,而且性欲是一切欲望的基礎。因為如果沒有性欲不會有生命,所以他不講生生,他用原欲,用佛洛伊德的字取代了生生,認為一切的生命到最後不過是那種慾望。因為生殖欲望是生命的根本欲望,佛洛伊德講得很清楚。現代的這些人受他影響很深。如果就生命來講,認為人只是一種生物的時候,認為他的性欲、征服欲、權力欲,我們看到權力,power跟sex,這是它的核心。人類根本的慾望是power跟sex,sex中間也有power,所以包括講男女也變成男女的戰爭,男女之間的一種相互企圖控制對方的戰爭。
其實,這話在某些層次上講得很深刻,他並不是一個亂來的人。他對於人性有洞見,這個洞見確實沒有錯。就人的生物性而言,就人做為一種生物而言,人的生物性那一部份確實是以power跟sex為主的。你看人類的歷史,其實,這兩個確實是主要的推動力量。在人類歷史上,爭權奪利,控制欲,以及那種希望不斷繁殖繁衍的那個慾望,是很根本性的、強大的力量,他不是亂講。但是,這樣子講的人生,其實你對照一下就會看得出來,他只講到人的生物性,沒有能夠進一步深刻地認識到人的感情性。我上次跟諸位說的,人有安全,這是生物性的需求,但還有感情的需求與靈性的需求。而且,事實上,人的感情需求與靈性需求,他更深切地高過生物性,只是這一點,不是每個人都能懂。
確實,很多人覺得sex比感情重要得多,男生通常有這個傾向,就是性比感情重要,女生通常比較不這樣。不過,現在慢慢女生也被開化了,女性主義者教大家說,妳被男人用power壓抑了幾千年,把妳原來的性欲通通給抹煞掉了,其實,女人一樣應當要充分發揮她的性欲。這個流行,那時候台灣很有名的就是,什麼「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這個其實也有他的洞見,我並不認為這些[p8] 。我並不是一個反女性主義的人,而且我很同情女性主義者。坦白跟諸位講,女性主義提出很多的洞見。確實,語言造成的問題,是,女性並不天生如此。你看早期原始部落的女人跟今天的女人是完全不一樣,那是大量被壓抑的,這是事實,被馴化了,而且裡面都有power的因素。
這些都講得很對,可是問題是這樣:他講生物性的那一部分,固然講得很深刻,感情就講得膚淺,靈性就不知道要怎麼說了。可是人不光是生物性,生物性是講得很透徹,做為一個生物來講,是這樣的,沒有錯。可是人的感情呢?人的靈性呢?難道人沒有感情跟靈性?到最後來講,我的生物性都滿足了,從那句話來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我的生物性我充分地享有了sex跟power的時候,我是不是就安頓了呢?我就誠了呢?達到了一種實實在在覺得生命價值真好,人生就是這樣?有的動物就這樣,有的動物是這樣,牠沒什麼感情跟靈性,譬如說,猴子就是這個樣子,猴子當猴王就是宰制所有的猴群,他就是要sex跟power。可是人如果就那樣,他安不安呢?不會安的。人沒有那麼簡單,人不光是只有生物性,人還有感情在裡頭,而且這感情也許還特別強呢!很奇怪,一切的文學、藝術、歌詠的對象,人的這個需求很強。而且往往他會為了感情的因素,超越了他的生物性。人有這個人性上的需求,你有看過猴子會信教的嗎?沒有。所以在人裡頭,為什麼宗教這麼重要?因為人有更高層次的東西,所以人要盡性不那麼容易。
所以說Focault盡了生物之性,生物之性是很盡的,但是他沒有盡人的感情之性跟靈的靈性,所以我認為他是偏頗的。這三樣都要能盡,生物性也要盡,這不是不盡的,都盡的時候人會達到一種平衡。孔子,到今天都傳了幾代了?孔家子孫可多了,孔子、孟子都生兒子的,朱子也生很多孩子,他有個自然,但是不是亂來,不是在搞Focault那樣得性倒錯,性錯亂,他最後也是死於性錯亂,因為搞得太多了,得了一個性病就死掉了。這個,是偏了。那麼現代文明,Focault是號稱當代數一數二的大師,Focault很重要,講後現代的,講解構的,都講他。那他還看不起這些東西,他覺得我在這個之上,我講的可不是什麼光是後現代解構的,他要講的是這個人性,而且他是非常認真地去盡他的性。所以我是覺得,只能跟諸位講,偏了。就是這麼回事。還有沒有其他問題?這是西方當代的大師,你們到美國去,念到Focault書的時候,全體學生都非常的開心、激動,覺得Focault真是偉大,當代第一偉人。老師每次上課講到Focault的時候,學生心想:「啊!現在講到Focault!」這是我們每個學生都喜歡的,講到過去那些老人的時候就「唉!」我說我們現代文明是有大的問題,現在文明有根本性的問題。請大家繼續提問。
問:
要專心做事情,不要心有旁騖,可能這樣子會比較好。但是,往往你在很多情況下,你會面臨一些抉擇,然後這些抉擇可能不是說,你可以非常簡單的說,你喜歡什麼,或者是有時候,你就是搞不清楚,是不是應該是這樣,因為你現在喜歡的,可能只是一時的喜歡,不一定以後還會喜歡。所以,選擇的時候,可能就,你就是當下即斷,但是可能也有些東西必須要考慮到以後的一些事情,然後就是要關注於未來的一些事情,有時候可能會受到其他的一些影響的時候,做判斷很難。
答:
是啊,一般人對這個,一百個有一百個這個,這就是我們講的問題所在。你聽過人家講當下、當頭棒喝啦,就叫你別想。因為,你那樣想,其實,講白一點,是不明智的。因為我們人能夠想的,都是你能想的,你能想的是很有限的。一般人能想的都非常非常地有限。而且年紀越大的人就知道說,三十歲的時候和二十歲所想的,說二十歲想的很可笑,四十歲跟三十歲就覺得三十歲想的很可笑,那別人看你想的,覺得你想的很可笑,你看別人想的,覺得別人想的很可笑,聽得懂這意思吧?所以人能想的其實是很有限的,人是非常有限的。它要跟你講的是一種根本性的大道理,生命的真諦,這是能傳幾千年的道理。一般人都是這個問題啊,碰到這個事情,唉呀,怎麼抉擇呢?我到底要什麼呢?這樣做好不好呢?這一步下去之後會有什麼結果呢?懂吧?哪個人不是這樣?
問:
不想,怎麼辦呢?
答:
就真的是不想。真的是不想,就是所謂以前人講的「心如明鏡,物來順應」。我心像一個明鏡,聽過這話吧,心像一個鏡子,什麼都不存,物來順應,事情來了,這個事情,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需要什麼就什麼,懂吧?譬如說,我今天坐在這裡,我這個處境,當下即是。我今天在這裡,那麼,我在這裡如果東想西想,這課怎麼講?沒法講。那如果說,蹦一下著火了,那著火了,課程就不管,收東西就下去,就這麼簡單。聽得懂這意思吧?
好,你說我今天到底要不要繼續當學生呢?這個問題,那這個問題怎麼說呢?那我今天我就坐這裡,心如明鏡,我此時此刻諸緣所成,各種緣法所成,我心鏡在這個地方,我往這一坐,事情、各種緣法在這個地方,我當下應,你自然就會有一個回應,你今天不做選擇你要做什麼?
問:
就是,比如說,當你要畢業的時候,面臨選擇的時候。
答:
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我是問你今天不做選擇你要做什麼?要去做生意嗎?還是要去打工呢?還是要去什麼呢?懂嗎?你聽得懂我這意思嗎?你心裡不要去生念頭,你就坐在這裡,諸緣所成,自然就有一個平衡。
你要知道,生命是最極其複雜,遠超過你的想像,你只是,此時此刻在這個地方,你照見了什麼東西,東西進來,你自然就反映,懂嗎?你坐這裡不要去生念頭,說我不做學生我要做什麼?你就去做學生。好,那你要到畢業了,我要做什麼事情呢?欸,你坐那裡,你看,各式各樣的事情,那你是可以去想:那到底我喜歡什麼事情?我想要做什麼事情?這一種想,諸位知道,不生煩惱。
想有兩種。一種是事情來了,我該怎麼做,譬如說,我今天臨到畢業了,我是該想想看我要做的選擇,我要繼續讀書嗎?又譬如說,很簡單,我要繼續讀書還是繼續做事?這個你要想一想。其實,如果你平常下功夫的話,這個時候你就很明白,因為你自己知道你的誠是什麼,我最喜歡做的是什麼,我是不是真的想要這個,繼續讀書,還是我是真的喜歡做事?理學家教你的,就是你要做你本心所真正喜好的事情。
那你說,我是真正的很想繼續讀書,可是我家裡逼著我一定要賺錢,那有兩個力量,是不是?那也很簡單,是不是?你就搞清楚家裡需要你是哪一種需要,對不對?家裡是說,需要你三年五年幫忙賺錢,因為家裡陷入緊急狀況,非你賺錢不可,那你就乖乖去賺錢,沒什麼話好說。因為這是你情感之繫,你對家人的情感是良好的狀態。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這樣,有些家庭狀況不良好就另當別論。那爸爸躺在那裡非要有人賺錢,那我就非去賺錢啊,就先不念書了。那,三年五年過去了,情況變了,就物來順應,懂這意思嗎?我就再做考慮了。那如果說一輩子都不能,那你就必須做一個考量,就是說,我要為我父母的或者家庭的需要放棄我一輩子的讀書呢?還是說我要不顧他們去追求我想做的事情呢?那這個時候所做的抉擇還是要出於你的本心本性,你要「誠」,懂吧?你要做一個「誠」的決定,你做一個誠的決定你就不會後悔。有的人的決定就是,我就放棄,我一輩子照顧家庭,那是因為他很誠,懂吧?他很誠,他不後悔,他到死,他覺得很高興。有的人做的是不誠的決定,很勉強,做了三年五年,怨這個怨那個,那就不行,聽懂這意思嗎?所以,重點在「誠」。人生的抉擇是很複雜,沒有錯,但是你要懂得你自己的情感、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喜好,每一個選擇都誠誠實實的,真實地面對他,然後事情來了,是這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在這裡做抉擇----我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需要,真實的嚮往,懂吧?它自己會有答案的。
我現在很少為抉擇煩惱,不煩惱,事情來了,一下就決定了,就這樣,很實在的。我就是這樣,我要做就做,我做,我就高高興興做,不做,這個事情我不喜歡做,我覺得不該做,我覺得不需要做,聽得懂這意思嗎?實實在在。講白一點,你覺得人生很複雜,不複雜,只有一點,每一個決定都要實實在在,懂吧?要「主一無適」。我做這個決定,做下去,絕不後悔,這叫實在,懂吧?環境變了,重新做決定;父母病好了,沒有這個需要了,就重新做決定,聽得懂這意思吧?所以在每一刻都是很實在的決定,人生就每一步都很實在。所以,這個時候「自誠明」,或者「自明其誠」,這是人生破除煩惱的不二法門。一般人的煩惱都是在那裡搞不清楚,一團迷霧,人生到底要什麼,也就是我到底嚮往什麼,也不清楚,我需要什麼也不清楚,然後這些事情牽纏攪繞。做了決定,過了三年又後悔,一般人是這樣子,人生一輩子在煩惱當中打轉。懂這意思吧?你慢慢去體會,這個事情,欸!就是----人生是要實證的,實際去做的。「誠」是個破除人生煩惱的不二法門。我們這裡講的是心法,講的是最關鍵的事情,也不是講我個人,這個是傳了幾千年的學問。要面對人生各種挑戰,人生的挑戰有很多東西很複雜啊!人生很複雜,但是要學會讓複雜的人生回到一個實在的人性的根基,就這樣子。大家請盡量繼續提問。
問:
老師,你所說的「實實在在」是說:我做這個決定,問心無愧,我接受它所帶來的結果,是這樣子嗎?。
答:
不只是問心無愧,是我真正的願意、喜歡這個決定。我娶這個人不後悔,我嫁這個人不後悔,我讀書,我讀這個書我不後悔,我為父母做這個事情不後悔,懂吧?實實在在。不是一個問心愧不愧的事情,那你就要問說,我的本心到底是什麼,做了之後怎麼搞得心老不安定,好像這樣做也不是,那樣做也不是----這就是對於自己的真實的狀態不夠了解。對於自己的真正情感的狀態,需求的狀態,不夠真確地了解。撥開雲霧見青天,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逐步逐步認識自己的本心本性啊,一般人的本心本性都是在一團迷霧當中搞不清楚,所以有很多煩惱。
再想想看,不光是問心無愧,問心無愧是很重要沒有錯,因為你問心有愧,人不安定,那麼,為什麼說不光是問心無愧呢?因為,問心無愧還有一點消極,就是我怕有愧,於是我去做這個事情。不只是怕有愧,要更積極。就是說,我做這個事情要甘心樂意。慈濟有句話叫做什麼?叫做「歡喜做,甘願受」,對!歡喜做,做的事情要歡喜做,然後不管什麼結果要甘願受,是這個意思,這個才是「誠」,做事情不歡喜,那怎麼叫「誠」呢?做一個事情通常都會有它的代價、後果,哪一個事情沒有代價、後果?你做任何決定都會有代價後果,甘願受,這才叫「誠」。「歡喜做,甘願受」,做任何事情、做人生的任何決定皆如此,一定要做到這個。做,就高高興興做,任何結果,甘願受。這個才叫做「誠」啦!這個叫做「誠」,這個叫做「敬」。
所以,生命所有的利害就凝聚在「當下即是」,拋掉所有的自己現有的念頭、執著、算計、想望,要知道那個都是很膚淺的,離開生命的本真還有一段很遠的差距。你看自己不明白,看別人就很明白。你看陳水扁算了一輩子又怎麼樣,對不對?馬英九也努力了半天,我們大家就在罵他笨。[p9] 唉!人很有限的。跟你講,這兩個人,已經不容易啦!對不對?已經是很出類拔萃了,出類拔萃的人不過如此,你以為你我又如何呢?是不是?胡錦濤又好到哪裡去呢?是不是?江澤民被人家罵得臭死,毛澤東又怎麼樣呢?蔣介石呢?唉!這些都是人中之龍,厲害又厲害的人也不過如此,何況你我,對吧?所以那種權術、算計什麼種種的東西,都很有限。
聖賢教你的是根本的大道理,不需要算,回到本心本性,懂吧?那是人性的真實面目,所以千算萬算不如不算,這才是真正的道理。完全不算,當下即是,歡喜做,甘願受,就這樣子。那也要認識真實的自己,做了兩天後,發現很不歡喜,這就是你還沒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或人的本性是什麼,或還有很多東西糾纏。現在很多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這樣做,心不安,那樣做,心還是不安,你不知道你的本心在哪裡啊!那怎麼認識它呢?就是說,每一樣事情,複雜的事情還不會,先從簡單的事情認識自己。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本性了,懂吧?找不到自己真的要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都是跟著社會的東西轉。從心理學上講也是如此,你可以各式各樣的super ego,超我,跟著胡說八道,原來的你不知道到哪裡去了。聽得懂這意思嗎?所以,這是個一輩子的功課。我一輩子到現在,我一輩子都還是做這工夫,慢慢越認識到自己,越來越根本,要認識到自己生命的本真。我們現在一般認識的,都是很表面的,只是意識裡面的上面一小層。你要一步一步下去,認識你的本真。這要花一輩子的工夫,最後才能一切事情來了都是清清楚楚,撥開雲霧見青天!
照理學家的講法是「性如寶珠」,落在混濁的水裡頭,看不到寶珠的光彩,混濁的水就是我們一般的意識跟潛意識的狀態,混濁的,因為有很多很多的這種無名妄見跟扭曲,人皆如此。性如寶珠,真正的本性,是要契合上天地深深的報應,回到一切深入的原初,生生而親親,這個是一切的基礎。從這個才談到倫理,才談另一回事。你的生命都沒有了,其他的也不用談。好,最後一個問題。
問:
老師,我覺得有些人,比如說,男生從小就被父母,就是循著父母規定的道路走,然後女生可能長大之後就照父母選的對象嫁了,這樣的人往往想得很少,而且很多人還很堅持自己一定要走這條路。那這樣子難道會比較接近至誠嗎?
答:
那遠得很。這樣的人通常不太愉快,除非,除非他命好。這樣子的人,其實你看,台灣社會是最多這樣子的人了。我們社會比較傳統,很多的男生都是父母一輩子安排他做什麼做什麼。那麼他其實不是非常愉快。但是有一點,有一些人他是這樣子,就是,他的人生,他的快樂不建築在他做的事情上面,而在於他的某一種態度上面,他覺得我的人生就這樣。有些人是因為他的想望少而愉快,聽得懂這意思嗎?那是另外一個解讀。妳可能把兩個事情混在一起了。想望少,有一些比較傳統性格的人,是因為一切事情好像都被父母安排好了,於是他對人生想望不多,想望少,人生單純,然後命沒有太坎坷的話,他人生,這個人他就是這樣,他做什麼,他做事情,他就是這樣,他也不想東想西,他就專心做這個事情。他因為想望少而會有一種愉快,可是這個離「至誠」還蠻遠的,「至誠」不是這個樣子的,他是因為想望少而愉快。那,為什麼說離「至誠」還蠻遠的呢?因為這樣的人很簡單,如果說他碰到比較複雜的環境的時候,或者坎坷的遭遇的時候,會有各種問題都會出來。複雜的環境,譬如說,他一旦有機會讓他去發現自己人生的真正喜好跟嚮往或什麼的,他很難安於他自己原來父母親所安排的道路。無論男女皆然。這樣子的情況其實蠻多的,尤其在非都會區,台灣中南部,這樣情況蠻多的。
那,在傳統社會上來講,人因為想望少而愉快,這也是一種德性,可是這很難應付現代社會的挑戰,這個社會現在越來越複雜。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意思。當你的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相對單純,譬如說,像這樣子的人,通常女生最好就是嫁到自己同一個社區,譬如說,一般的台南喜歡娶台南人,嘉義人嫁嘉義人,這樣問題比較小,那麼工作環境也不要變動太大,在於相對我們的情況底下,他想望又少,安安靜靜地過日子,而且因為自己也制約化了,世代都這麼做,他倒人生還蠻愉快的喔,這個是可以愉快的。可是這並不是我們所謂的「至誠」,因為這是還沒有經過挑戰的,沒有經過人生各式各樣子的挑戰,甚至於包括引誘。真實的人生要經過各式各樣的挑戰跟引誘,才是實在的。那才是真正的「至誠」。好吧,那我就今天就講到這裡,好不好,有問題下個禮拜再說。
逐字稿製作人 楊玉婷
[1] 如何與《中庸》第二十章:「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相闡發,請參見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