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講習會第三期
第三講 尊德性而道問學
主講人: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基本上,《中庸》這部書前面講的是「心法」,是最核心的部分。因為是講修養,它不是被當做秘笈、秘訣,而是把它公諸於世,希望大家能夠透過這部書修養成更好的人。後面的部份就講到《中庸》許多可能有的功用跟運用,也講到文王、武王、周公,講整個周代的制禮作樂以及周代文化的種種。這些都表示《中庸》不光是個人心性上的學問,這部書跟整個的政治、文化、社會、倫理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關係。
就歷史上來講,大家要了解一點:《中庸》是《禮記》的一部分,《禮記》的存在是爲了要解釋整個周代禮制的道理。所以,《中庸》提出了一貫之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用這個道理來解釋周朝近乎八百年的文化,解釋周文化根本的核心到底是什麽。坦白說,以我個人的看法,從現代學術的立場來看,《中庸》解釋了周文化中一部分的道理,並不必然是全部的道理。原因何在?因為是先有文王、武王、周公他們的偉大事業,而後才有這個解釋,也可說是事業在先,而關於事業道理的解釋在後。這道理有各家各派的解釋,整個《禮記》有多種解釋,《中庸》是其中一個解釋,它特別從心性來講。《中庸》認為恰恰是因為文王、武王、周公這些開創朝代的人,他們的道德學問如此之偉大,乃至於他們在創建這個朝代的時候就能夠立下很好的規模制度,他們種種的作為都能夠免於過與不及,而使後代人都得以效仿、都願意效仿。這種講法不免有點因為他們已經成功了,所以我們就做出這樣解釋的嫌疑。但《中庸》說的也不是沒有相當的道理,爲什麽?請大家注意一點:中國歷代制度中最為後人所尊崇的,莫過於周代的制度。周之前有夏商,夏商的東西爲什麽都沒有留下來?因為被周朝取代。如果夏、商好過於周的話,它不會被周取代。我們還有一些殘餘的商代文獻,可是後來大家覺得周代的更好。周之後有秦、漢、唐,漢、唐也是了不起的時代,可是爲什麽漢唐的制度典章,乃至於漢高祖、漢武帝、唐高祖、唐太宗沒有那麼為大家所尊崇,不如文武周公等先王?確實,周人的所做所為比較能夠垂之久遠而讓人尊崇,這有它的道理。
《中庸》解釋周代的文化,乃至於它的典章制度(古代的禮),古代的禮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種種方面。這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周代的禮無所不包。簡單來講,禮表達了人跟天地自然、人跟人、國與國、家與家、上下、尊卑、長幼等各種關係。周代的禮制一旦定下來之後,它的影響是偉大的,一路到了後代,成了後代所謂的「經」。漢以後有所謂的經學,經學就是對於周代所留下來的典章、制度、文物加以研究的學問,爲什麽周代的東西能成為經?其中確實有過人之處。
禮書是經的一部分,大體來講,禮樂是古代文化具體的表現。《詩》、《書》、《易》、《春秋》當中,《書》是重要文獻的記載;《詩》是關於人性、情感、各國文化交流的文學化的表達;《易》是通天人之間的關係;《春秋》是講歷史,通過歷史來講政治上的正道,這些構成了偉大的文化體系,一直到今天都無可取代。這個文化能夠幾千年,有它的道理。簡單地說,《中庸》要講的道理,先從「心法」開始講,最後要講到整個文化的。我意思是說,希望各位回去讀《中庸》,不是光聽我一個人在這呱呱講,我算什麽?千載而下,我算什麽?不算什麽啊!《中庸》傳了兩千多年,裡面記載的是一整個文化的原型,一個源起,這是這個文明能夠存在幾千年的道理,《中庸》裡面做了一個很重要的發揮與說明,就算說不是全部,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接著上一次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們要講「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君子既要尊德性也要道問學,因為人生的道理不簡單,它是一層一層上去的。這段話在《中庸》第二十七章,「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先簡單講一下文意:聖人的這個道理啊!,洋洋乎!非常廣大,可以發育萬物,讓萬物,也包括人,都能夠得到良好的生長發育。「峻極於天」,這個道理極高,上而可以配合天道。「優優大哉」,這個道理真是大啊!「,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我剛才說了,這就是當時的一切的典章、文物、制度。,大的、,關鍵的禮儀有三百;「威儀」是,曲禮,就是各種細節的記載,約有三千。這是說其威儀之美盛細緻,從大至小,處處動人。「,待其人而後行」,等待有道德的人才能夠把這個道理推行出去,「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果不是至德,至道不會在其身上具體展現。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啊:,前面講的文武周公孔子等聖人的道理,足以週遍天下,讓天下人都能夠有良好的生活與發育。
中華民國不出聖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更不出聖人,搞了個天下大亂。今天叫做「道喪學絕,人心大壞」;聖人之道與此恰恰相反——「發育萬物,峻極於天」!中華民國也不是全無道理,如果全無道理,我們今天也不會存在這裡,對不對?我們的制度典章還是有它一定的好處,可是大家都不滿意,打開電視吵得亂七八糟,這固然還加上了台灣的特殊情況,不過從民國時期就開始吵,大家都不滿意;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一樣,鬧得更兇,現在敢怒不敢言,這怎麼能叫「發育萬物,峻極於天」?「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周的制度能讓人佩服、敬重,能讓後代不斷地效仿。我們今天的制度,似乎中華民國的憲法大家也不是很看重,中華民國的憲法已經快成笑話了,亞洲各國的典章制度都是往西方看,覺得美國的憲法了不起,歐洲的制度了不起,今天聖人都在西方。諸位了解,西方出聖人,這裡說的是立了一個了不起的制度,例如英國光榮革命與美國獨立建國所建立的憲法典章成為他們的傳統。
《中庸》講制度規模,特別講到大舜、文王、武王、周公是如何地「孝」,如何地「友」,如何地「尊親睦鄰」,讓各方人都來。諸位不要小看這件事情,我們今天說光是什麽孝悌忠信怎麼能夠建立起了不起的制度?坦白跟諸位講,在現代社會光是孝悌忠信可能是不夠的。但是,從傳統上來講,孝悌忠信真的是整個制度的核心,尤其是在周朝。周朝是宗法制,整個制度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宗法制度的核心當然是孝悌,也就是按照親疏遠近來決定彼此之間的關係,乃至於國與國之間也是按照親屬遠近排列其關係。就周代來講,孝悌忠信之道就是天下道理的根本,這即使到了後代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在社會上,也可以說整個華人社會的根本其實是孝悌忠信,如果沒有孝悌忠信的話,華人社會早就崩潰掉了。今天的情況就有點這個味道,快崩潰了,我們的社會倫理價值正快速地消逝當中。
諸位盡可說古人的孝悌忠信不適合今天,但我們替代的價值在哪裡?沒有人能拿得出來。要替代孝悌忠信可不容易,它至少能夠維繫幾千年的文明,其中有它的力量、有它的道理、有它深入人心的地方。在沒有拿到新的、更好的東西之前,不要輕言取代。如果你有更好的道理,你對於人性有更深刻的了解跟發揮,我也不反對,但這事實上並不容易。今天大家都希望拿男女戀愛來取代孝悌忠信,彷彿戀愛是天大地大的,這個事情,跟諸位講──風雨飄搖。西方已經走在前頭了,它是我們的導師跟榜樣,可是走得亂七八糟的,要不是靠著基督教的傳統來撐著,早就垮掉了。這事情弄不好,人的親情就會出問題。有同學問到現代社會愛不夠的問題,我很嚴肅的講,其實,這指向了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我們慢慢的都個人主義了,不要說別人,連自己家人都愛不夠,就是自己最大,這問題大了。
我太太跟我說最近看到一本書,應該是法國的《刺猬的優雅》,有沒有人看過這本書?我大概講一下它的內容,他是說現在的人基本上來講每個人心裡都是有一堆的問題,人跟人之間很難溝通,每個人都是自說自話,鎖在自己的世界裡頭。簡單地說,其實每個人講的話、做的事情弄來弄去都鎖在自己的世界裡頭,包括自己所愛的、所處理的都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敏感的人就會感覺得到人跟人的關係基本上就像隻優雅的刺猬,縮在那裡,想要跟人家溝通,一溝通又很難溝通。法國文化是很優雅的,可是基本上講,沒有人能夠進入你的內心世界,你也進不了別人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絕的存在。認清楚這一點的人就選擇自殺或隱藏自己。作者認為現代生活的本質是荒謬的,人們都在偽裝與自欺。生命中唯一的真實不過是享受每一刻的美感與優雅。這本書一方面展現人心極度的敏感性,一方面也顯現出當代西方,以法國為代表,文化的窮途末路之感。
我相當喜歡看一些當代的文學作品,你們看村上春樹的作品裡頭,人存在的狀態也是可驚的。其實我常常說文學藝術家會走在時代的前面,他都會感覺到文化的問題。人類現在的心靈問題越來越多了,人的心性狀態也越來越不理想了,這裡面很重要的原因,我剛剛說了,我們的知識、能力、藝術、美學等各方面都越來越多的時候,其實你的心靈狀態是越來越鎖在你自己的心靈世界裡頭,心很難打開,已經到這樣的地步了。
穿過這樣現代文學作品我們回過頭來講孝悌忠信的意味,它是讓你的人格能夠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大家可能不太容易了解,如果一個人在生命的早期缺乏足夠的愛,這影響是相當嚴重的,這是一生的影響,往往要花一生的力量去努力卻還不見得能夠克服,我確實是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處理過這樣的問題。其中問題之深,遠出乎我們大家的理解與想像。你們現在還不了解,這將是現代文明的一大問題,因為照著我們現在的體制,我們的婚姻跟家庭一定會越來越不穩固,這是必然的事情。那剛才說了,在周朝人來講,孝悌忠信是他們整個從社會到政治文化的核心道理,到了後代,它不再是政治上核心的道理,政治實際上有很多其它的東西,包括法家的、道家的東西;但是社會上孝悌忠信卻還是核心的道理。到了我們今天,連社會上也不是了,這底下就會有大的問題。
中華文明奠基在周朝,在《中庸》、三禮記等書所講到的整體制度及基礎是非常完整的。周文化非常飽滿,那時周朝的力量、創造力、和諧度等各方面,是中華民族最具有創造力的時代,在各方面都相當好。秦以下,在政治上就已經用了大量的法治了,這有它的緣故,因為它已經難以繼續周代的制度了,它非用另外一種制度不可。因此政治上就比較會用法家和霸道的角度來運作,但社會上卻還是沿襲周朝這一套,因為周朝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從中國社會發展來的,所以社會上還沒有很大的變動,但是政治上有很多的問題。我們今天常說的專制、暴政等等都是從秦以下來的,當然也不是說周朝沒有問題,周朝也有它的問題,只是秦以下的問題更多;然而,這些東西今天在社會上全都沒有了,這個文明的核心價值有崩潰的危險,今天是有政治制度的維繫,但是政治制度不能長遠。諸位知道,就歷史來看,光靠政治制度維繫是不行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台海的分也沒什麽了不起。歷史上有三國、五國跟十國等等,所以分分合合是天下的常事,沒有不滅的朝代,久了都會出問題,但是一個朝代垮了下去要怎麼再起來,要靠它社會的文化,而這個東西在今天出了大問題。當然,今天是出現了新的東西,就是所謂的民主,民主也是有它的力量的,但仍然不足。
這麼講是要跟諸位說,《中庸》所要講的道理其實是一個至大無外,另外一方面又至小而無內,是扎根於人性的學問。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是我們要能重新找到一個東西,既要能夠內在地滿足我們生命中的需求,又要能夠解決社會文化的種種問題。這件事情相當不容易!今天的處境確實是蠻難的。今天談文化整體的狀態比較多,不過,既然是講《中庸》,我還是讓諸位了解,《中庸》的道理,有從個人生命層面講的,有論及社會乃至於到整個政治的。因此,真要講道理,從我們的身家開始直到社會、政治,都要能夠照顧到。如果一時照顧不到呢?我們也不是聖王,我們也未必都成王者能領導那麼大的國家。今天坦白說,馬英九、陳水扁都做得不太適當,都給人家罵得一塌糊涂──事情不好做!是不是?因此,要先從自己開始。但是也別忘了,道理其實是從身家開始,一路到社會、到政治,人生有很多事情忙不完!我個人之所以覺得人生很有勁、很有趣是因為──人生的事情忙不完啊!你想想這事情有多難,身、家、國,一層一層出去,儒家的修道是在這裡修,而道教、佛教是另外一種修法。儒家是非常入世地在這裡修。
怎麼個修法呢?──「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這段先說要「尊德性」,一切事情都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出來。爲什麽說只崇尚權利跟金錢不行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你喜歡這樣子的朋友嗎?你喜歡這樣子的伴侶嗎?譬如說,如果你的親人因為你有錢而喜歡你,因為你有權而喜歡你,你沒錢沒權就離你而去,這社會上確實有這樣的事情啊!又例如有不孝子爭財產的,你想一想,你喜歡嗎,對不對?你的親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喜歡嗎?這樣的伴侶、朋友你喜歡嗎?你絕對不喜歡跟你有感情的人只是看重權利跟金錢,那爲何你認為人生的真實就只有權力跟金錢呢?這顯然不是「尊德性」嘛!是不是?德性一定是要讓我們覺得生命能夠安適,要喜歡,要「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啊!必要的時候可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啊!我爲了我所衷心愛好的那種生命嚮往或心靈狀態,連生命我都可以不要——這是很真實的啊!一般人其實也是如此,假如說你覺得你一個人完全沒有名譽了(有人說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失敗了,沒面子了,做生意垮掉了,連垮幾次再也沒有奮鬥的勇氣了,抬不起頭來,不能見親友,所以就自殺了,這是爲了面子,爲了別人眼中的他。這話是什麽意思呢?意思就是,人其實會爲了某種心理的因素而選擇超越了生理的本能,當然面子是比較低層次的;然而,如果你真正能夠體會到生命的道理時,不要說權力跟金錢,萬事萬物都可以超越的,這是生命的本性,這你要慢慢地去體會,要不斷地問自己這個問題:什麽是我內心裡面真正的德性?
其實,德性是內心一種光明美好的狀態,我們一般人離開這種狀態都有一定的距離了,可是每當你能夠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喜歡你自己。如何能讓自己的個性能夠越變越好──個性決定你的命運──你就能夠更多地喜愛周圍的事物,看到什麽事情都覺得有趣、有意思、開心,像小孩一樣,對世界充滿興趣,跟人相處得很自然。「尊德性」就是去發掘天所給我們的本性當中讓我們覺得最美好的狀態,這就是「尊德性」。古人最後把這種美好的狀態歸納成為仁、義、禮、智、信,也就是人與人相處的「美好基態」,諸位慢慢去體會。人生絕對不只是權力、金錢,也絕對不是面子或是別人對你的眼光、看法,不是的!人生有真正的本心本性之所嚮往的東西,那個是什麽,你要自己每天慢慢去體會,體會對你來講是更重要的。我前面講過有一點,諸位要知道,親情是很重要的。你在世界上如果沒有一個親人的話,沒有一個你覺得可以信任和愛的人的話,人生是很悲哀的。現代人的問題之所以越來越嚴重,恰恰是因為離開自己的本心本性越來越遠,成為一個越來越孤寂的人。其實之前就有很多書,像卡謬的《異鄉人》等等,都是講這種狀況,今天看來情況越演越烈。
再來,我們講「道問學」。「道問學」是說我自己不知道什麽東西能夠合乎人的本心本性,我就去看看那些活得好的人,看他們怎麼講,講得對不對。看有道的人的體會與說法,然後我試著照做。我自己覺得人生很混亂,道理理不出來,我先看一看聖賢他們怎麼做人處事的,我先照著做,做了才明白。許多時候你是想不明白的,人生太複雜,現在人生更複雜,怎麼辦呢?先學著做!古往今來聖賢達人也不少了,你可以效法的對象很多。每個人的人生問題不一樣,有的人是緊張,有的人是不安,有的人是害怕,有的人是患得患失,有的人是好名好利——每個人的問題不一樣,病不同,自有不同的藥,你可能要效法不同的人。當你的毛病去掉,回到天賦之性的時候,大概就差不多了。人天賦的本性、善性差不太多,然而人的毛病各有不同,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有時候很難講清楚,而且有時候問題是已經傳了好幾代,我以前講到過人生的因果,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的!個人的問題往往不只是個人的問題,通常跟父母、祖父母都有關係,這事情要了解不容易。可是你把毛病去掉之後,人的所謂的美好的狀態,其實差不太多。西方有句話叫「幸福的家庭看起來都差不多,不幸的家庭千千萬萬種」,所以你們說古人怎麼那麼煩,講的都是那些東西。沒錯,聖賢先哲都差不多,最高境界都是接近的,只是他們講不同的層面。佛教講的是更根本的,認為生命本身就是「業」,認為我們今天有個軀殼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這道理講得更深遠了,我們一時無法細說,這跟基督教的原罪說很相似,宗教往往認為人在世界上有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問題,這有它很深的道理。
以我人生所見,我們每個人都是業障深重。坦白跟諸位講,你們還時候未到,沒有業障現前,等到業障現前你們就知道人生苦啊!「道問學」就是去學這些聖賢達人,他懂得人生大道理,看看毛病少的這些人的人生怎樣,你儘量跟他學,這是一個層次。另外還有一個層次,朱子說「道問學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的意思是道體是無所不包,天下萬物都在道體之中,所以要格物致知。朱子認為要無所不格、無所不知,朱子是稍微重要一點的事情他全都能掌握到,這確實不容易!我們今天很難,圖書館裏那麼多書,這麼多學門。但是至少,跟我們自己做人處事,跟我們生命密切相關的事情總要知道的,不這樣的話,你對世界就沒有一個健全的看法。要是照朱子的道理,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各國的政治文化,他都將無不掌握的,至少知道它的大概。都了解之後,我對這個世界能夠「盡乎道體之性」,了解做人處事一切種種。那諸位說幹嘛要這麼辛苦呢?簡單說,如果你是一個好的知識分子的話,你應該要知道,知識分子本來就應該對天下的重要事情要知道。西方的知識分子往往還有這個能力,像羅素,天下各類重要的事情差不多都知道,法國現在還有一些知識分子他們知道的東西可多了,各個國家的事情,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重要的事情都知道,那這樣就能指出人類文化的前途,指出人心人性、學術思想的未來。只知一方面的專家怎麼能做這事?你只知道物理、只知道化學是不能做的。世上要不要有這樣的人呢?還是要有啊!一個真正的社會領袖、文化領袖、政治領袖、傳播界的領袖,簡言之,凡是你要負責大的範圍的責任,你都要有這個能力。
目前為止,有兩個層面,我們先學第一個層面,就是先跟著聖人學做人處事的道理;第二個層面,就是要懂得天下各種重要事情的道理。「致廣大而盡精微」,這樣就明白了,是不是?要「致廣大」,要無所不知啊!要「盡精微」,道理要精微!諸位說,我怎麼可能凡事都精微呢?這個事情其實也不是那麼困難。對古人來講,因為他們的學問是看重待人接物這樣的事情,所以待人接物都精微。這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就是你一般的做人處事要能夠盡精微,人生本來就有兩個層面,平常就有平常的做人處事,個別的問題都搞清楚,就古人來講,首先是如此。就今天來講的話,這兩個也可以相關了。你不需要樣樣盡精微,但是很多重要的學問可以盡精微,盡精微才能夠致廣大,自然科學和人文學術都是一樣的,中庸的道理是能夠無所不包、峻極於天的,而做法卻是中正平和。中正平和就是沒有過與不及、恰到好處。「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這是說要溫習過去已有的知識,才知道新的知識。確實如此!在人文上更是如此,不是說我今天聽到一件事情就算了,你要常常想:什麽叫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幾句話我講了三十幾年了,不斷有新的知識和妙處,隨著你人生的體會,不斷會溫故而知新啊!「敦厚以崇禮」,這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幫助。敦厚首先是對我們自己的性靈,其次是對知識——它要厚實。所以事情不是說要標新立異,這跟我們現代學術不一樣,現代學術只喜歡新知,而它要敦厚,不但敦厚而且崇禮。禮是一種躬行實踐,要付諸實踐。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居上不驕,為下不倍」今天民進黨固然有很多的問題,國民黨卻是居上而驕,在野黨也是有些「倍」了。多讀讀古書能夠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就不會搞得像今天這樣子,兩黨都是一堆問題。「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家如果有道的話,他的講話足以興。中庸的道理固然是從我們修身齊家開始,它最後要講的是整個政治、社會、文化的道理。我不是說今天就能夠套用,因為今天政治不一樣了,社會也大變化了。古人最先是宗法家族為主,今天宗法家族的重要性大降,那如何在我們的社會與現代政治中找到我們該有的道路呢?不容易!但是首先,還是要先從「尊德性」和「道問學」開始。你自己的性情先要能夠安頓了,才能夠談到天下人的安頓,你自己都不安頓,你怎麼安頓天下人呢?所以要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要懂得人生真正的道理。民國以來我們最大的苦痛在於:爲了列強侵略,變成只看重富強,富國強兵;只看重社會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不再看重所謂人心的問題、倫理的問題,以及更重要的──讓生命安頓的問題。這道理講得很淺。其實,你要能夠讓生命安頓得好,政治上不是不講富強,政治上是應該講富強,不講富強也不行,但是生命安頓好了,富強才更有基礎。西方人恰恰是有基督教,讓生命安頓了,所以它的社會能夠發展得好,沒有基督教,問題就大了。因此我們的社會如果沒有一些根本的道理的話,是要出大亂的。大陸最近的毒奶事件,坦白說,這是冰山的一角,整個食品工業到處加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台灣,我以前一個朋友住在菜市場旁邊,他跟我講,他說一清早下去,看了都嚇壞了,每一個攤販都在那裡加東西,讓魚看起來更漂亮,肉看起來更新鮮,菜也一樣,也可以加。我們這裡還加得比較客氣一點,坦白說,社會倫理還比較好一點;人心大壞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那是什麽都敢做了。所以,諸位要知道,一切的東西,如果你連人性都沒有辦法相信的時候,什麽法律都管不了。「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今天的社會人心要算是無道了,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其之謂與」。「既明且哲」,既有德性又有知識,不隨便作為,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要做到這些,都必須尊德性而道問學。一個君子要能夠致廣大而盡精微,這確實是傳統儒家的理想。
第二堂
剛才有同學問說讀四書有沒有什麽方法。朱子教的方法是最好用的方法,就是切問近思,就是把四書的話放在你自己的生活裡去想一想,放在你的生命裡頭去體會,然後更重要的是照著做。你不一定要先信,可以不妨照著做。爲什麽呢?生命的道理很深奧啊!你想不見得能想得明白,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得清楚,我們人其實大部分不了解自己的。這個道理心理學講得很清楚,因為潛意識占九成,意識只是冰山一角,這話千真萬確,大部分人不了解自己爲什麽是現在這個樣子。跟諸位講,自己性格爲什麽是如此,你不知道,每家每個人都不同。人是複雜深奧的,我坦白跟諸位講,無論是從心理學講,從道家講,從儒家講,人都是非常深奧複雜的,想不見得能夠想明白,但是不妨先按照有道理的人教的東西先實踐看看,體會一下味道,然後就會越活越明白,然後很多潛意識的東西就會跑出來。大家還有沒有什麽問題?
問:
老師能不能再講一下「敦厚以崇禮」是什麽意思?
答:
「敦」,就是加厚,朱子也沒有進一步的說明。我們一般的了解其實是配著「溫故而知新」來講。敦厚和溫故都是對於德性跟知識的保有而言的,溫故看起來比較偏知識一點,但其實不只是知識;敦厚比較偏重德性,但也不全是。所謂敦厚我們的德性就好比說——我們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講說要重視親人的情感,那怎麼樣能夠敦厚這個情感呢?這就是我們的挑戰了,這其實不容易。「敦厚以崇禮」以前的方法是,認為親人之間的情感要好,彼此之間要有禮的,有禮的關鍵首先是要互敬,然後能夠互愛。其實家人之間要有一個「互敬」很難,「互愛」也並不容易,很多人當了一輩子親人,但其實彼此心里並不很喜歡,並不很看得起對方。有的夫婦吵一輩子,我討厭你這一點,你討厭我那一點。所以,要如何敦厚對彼此的情感呢?要學著能夠互相尊敬。
人跟人之間互相尊敬也確實是不容易,人生實際的狀態裡頭你要真正地尊敬別人,很重要的一點,恰恰是要能夠時時刻刻地感覺周圍人的存在,要注意到他需要什麽、他想什麽。如果你能夠時時刻刻敬重周圍的人,就能夠敦厚你自己心性的厚度。我們看看一些相反的例子,看看我們國會裡的人,彼此毫無敬意,國民黨對民進黨毫無敬意,民進黨對國民黨也毫無敬意。社會上也是如此,坦白說我開過太多的會,往往一個會場裡頭誰也不尊敬誰,心裡頭在罵,嘴巴上可能客氣一點──真正要尊敬別人不容易。「敦厚以崇禮」是你真正地對對方有敬意,爲什麽要有敬意呢?只要你是人,我就對你有敬意,我尊重你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對於你的喜怒哀樂一切種種,我都覺得應該給予一定的尊重。你是人,而人是各有各的道理的。禮很重要,諸位不要說禮是虛偽。真正尊重對方,才會慢慢對於對方有所了解,否則就會像今天這樣,今天的情況簡直是足以亡國啊!台灣越來越分裂,如果一直這樣子,那麼小問題可以變大問題,沒問題可以有問題。所以「敦厚」很重要,這是要加厚人的德性。什麽是人的德性呢?德性的關鍵就是彼此互相尊敬、互相愛護。愛更難了,你對於對方連理都不願意理,還談愛?有很多男女之間愛得不得了,可最後往往分手,分手的原因往往是不敬,不能夠互相尊敬。什麽意思呢?愛的原因是他正好是你要的,你愛他是因為愛你所要的,並不見得能夠包容他整個人,不見得能夠給予適當的尊重。所以,你光愛他沒有用,還要尊重他、包容他,而尊重、包容他整個人很難,真的很難,尤其親密相處的時候更難。互敬互愛是很簡單但是非常難的道理,它是人的基本。禮的根本不在於表現於外的禮節,而是一種心靈的狀態,這種心靈的狀態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互敬互愛,你要尊敬對方的存在,愛護對方,或至少有一點情感。這樣不知道能不能回答你的問題。
問:
跟人相處的時候,尤其是跟較親近的人或是長輩相處時,有些話你真的沒有辦法認同,但他是你的長輩或家人,那應該怎麼辦?
答:
嗯,了解,了解。事情是這樣的,內心與態度要好,但不必事事照辦,要有處理的智慧。傳統的相處方式乃至孝悌忠信的教訓如果變成教條的話也不行,尤其是社會亂了,亂了之後大家就無禮。以前有很多的禮儀,你們很難想像。如果你們去讀古書,古人與父母相見有許多禮節的,規定了什麽時候見,以什麽方式見,又或者小時候怎麼樣,大了怎麼樣,這都是要讓人情恰到好處。今天都亂了,亂的結果就是,人人都有問題。有時候父母是想盡辦法要控制子女,或者一定要照父母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日子,這時子女就可能反叛了。這也無可厚非,你不能責怪說子女爲什麽不像以前那樣無條件地孝順了,不行這樣啊!所以要「道問學」,要有知識。
現在的情況是禮壞樂崩,人和人之間沒有規範了,都亂了。因此,今天孝悌忠信的重點是從保持基本的親情這一點來看的,懂吧?孝悌是從保持基本的親情來看。忠信是說保持做人處事基本的態度,忠是盡己之心,信是言而有信,做人要可靠。什麽意思呢?分兩個層次。孝悌主要是從親情講,忠信主要是從社會講。剛剛講了半天的意思是,現代社會保持親情處於一個比較好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在個人主義的時代裡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連你的親情都會發生問題,諸位這一代已經開始有了。我在許多的學生裡面看到,情況都已經蠻悲哀的了,而且情況會越來越嚴重。坦白跟諸位講,因為我們個人主義越來越強,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事業成就奔忙,因此親情很容易出狀況,兄弟之間也疏遠了。如果親情出狀況,婚姻都不穩定,人會搞得很慘,家不成家。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嚴重。講白一點,孝悌在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儘量多維繫一點好的親情,但是並不是讓你像古人那樣無條件地,我爸爸說什麽我就尊重,長輩說什麽我就接受,哥哥做什麽我就照做,不行啊!要有知識,要去判斷是非對錯,能做的去做,不能做的就婉轉一點地拒絕,不要做愚孝,聽懂嗎?其實你愚不了多久,我也很了解,如果你的父母說什麽你都要照做,撐不了兩個月就要抓狂,現在你們撐不了那麼久,現在跟過去不一樣。對現代人來講,孝也要孝得有點智慧,悌也要悌得有點智慧,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孝悌的心。不管怎麼說,父母跟我們是最親的,而且付出絕對是最多的,兄弟也是最親的,朋友沒法比。
就忠信來講,這反而比較好講,因為我們今天社會性比較強,你當然不喜歡和一個講話言而無信的人來往吧?那你也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對吧?「忠」,你做事如果不負責、不認真,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忠其實就是認真,對別人的事情認真。這裡頭其實真的要講的話,還是個「對人」。要對人多一點情感。講來講去其實並沒有什麽新意,不過就是說,我們的心能夠多打開一點,心里多一點別人而已,大家懂吧?多留點親人的位子,多留點他人的位子,今天能做到這樣就已經不容易了。我們底下是那種人人都是百年孤寂的狀態,這樣的日子並不遠了。
很有趣,我到韓國去,韓國那邊有些朋友講儒學,他們說很傳統的家庭出來的人都很討厭儒學,不講儒學,反而那些比較現代的、西化的人比較講這儒學,尤其是信教的人講儒學,很多信基督教、佛教的人講儒學。這很有趣,這現象反映了什麽呢?在亞洲社會,儒家的傳統影響還是蠻大的。真正儒家傳統出來的人,有的時候會覺得說,尤其現在是很亂的,父母、子女、兄弟之間都沒有規範,結果很多人都自我膨脹,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導致家庭中有很多說不出來的苦處。有些事情非做不可,但是心裡實在不願意。反而現代化之後,很多好的寶貝在失掉之後會覺得它的重要性。我們今天來講,因為社會處於快速變化的狀態,沒有什麽固定的教條可以說,我只能跟諸位講根本的道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只有根本的道理能夠長存,具體的做法因時因地皆有所不同。
問:
老師您剛剛提到,中國大陸在文革之後面臨很多問題。其實我們現在發現,跟城市相比,這些問題其實在農村更嚴重,特別表現在老人身上,因為他們很多老人都是爲了子女努力了大半輩子,但是他們的下場卻是被子女趕出門或是虐待。那這個時候,有很多基督教的傳教士努力傳教,而這些老人對人生已經失望,沒有任何信心之後,他們就漸漸接受了基督教,開始信教。那也有大陸學者認為說,如果中國能夠信仰基督教的話,就能夠對中國現代化提供一個不錯的基礎。那我想請問老師對於這個現象有沒有什麽看法。
答:
分兩方面來講。一個是親子關係的問題,一個是關於信教的事情。信教的事情比較簡單,我對大家信教基本上是樂觀其成,只要是正派的大宗教,比如基督教、佛教、正統道教與印度教。最好還是這種老的、正派的大宗教,它們的道理都不簡單,能夠信很好,但是這不太容易。在華人社會裡頭,基督教的傳教一直是不順利的,台灣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基督教進來後一直沒有成長,爲什麽呢?因為我們整個文化的背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客觀地來講,要信基督教教是比較不容易的。
人痛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倫理的失序。一個華人生命的重心本來是親情,以前人叫做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現在不這樣了,但至少還很重視家鄉人與親近的人。華人社會本來的就是以親情、友情為中心,尤其是親情。像這種老人家就慘了,一輩子到最後無所依靠,這個情況以前比較會信佛教,可是當他劇烈痛苦的時候,有的時候他會選擇基督教,因為基督教的性格比較強烈,而那種強烈的痛苦和折磨會讓人喜歡強烈的東西,。佛教給人很多機會,這輩子不行,下輩子再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基督教不這麼說,它是一世決定論,然後就去見上帝審判了,嚇死人了。不信基督教不知道,很多基督徒很害怕的,嚇得要死,它是個很強烈的東西。所以,其實中國大陸因為傳統的崩潰,比我們更早地見到可怕的個人主義時代的來臨,子女拋棄父母,那下面你自己的子女也會拋棄你,兒女長大了,父母往往都是累贅,人都不像人了。我絕不跟不關心父母的人做朋友,我覺得這很可怕,我怎麼敢相信你呢?你連父母都拋棄,這輩子對你最好,照顧你最多的人都拋棄,那你哪天是不是會捅我一刀呢?跟這樣的人做朋友,瘋了。所以,千萬不要跟這種人,就是沒有什麽特殊原因就不孝順的人來往。
有些人不孝是值得同情的。我跟諸位說過,家裡發生亂倫,這很麻煩,那要講一點出世的道理了。但一般情況下,沒什麽可說的,因為世界上沒有比父母照顧我們更多的。客觀來講,一個家庭中若已經發生了很多不孝不悌、親人之間不親的問題時,這種家庭出來的人,一般來講,不一定不是好人,但是如果結成夫婦或伴侶的時候,會非常的辛苦,你們要懂這道理。不是說不行,你要願意當然可以,但是你要懂這道理。如果對方家裡已經有很多這種親情孝悌的問題時,這會有很多變形與扭曲的出現。不是說不能在一起,你要是愛上了,不能因為這種理由就不在一起,但是你要了解。
坦白說,人能夠活在一個感情很好、溫暖的家庭是一個人的幸福,而不幸福的家庭很多,所以大概要有個客觀的了解。今天大陸農村這種問題,諸位知道,中國大陸的大學生自殺率是全世界最高的,這些拋棄了父母的子女往往也沒什麽好下場。整個華人社會親情的鎖鏈一旦出問題時,它所有的事情都會出問題,因為這個社會是靠親情維繫的。你們不太了解,但是你們仔細去觀察,華人社會的人格基本上就是從家庭出來的,而家庭的核心原來就是孝悌這一套。當這個主軸開始崩潰的時候,人生沒有其它的價值基礎可以取代。「愛國」,可憐的很啊。,華人從來不是太對國家怎麼樣的,自古以來也沒有怎麼樣。至於宗教上的道德,華人信教也不是不信,但一般信得不太虔誠,遠不能跟宗教國家人民的虔誠比,難以望其項背,差得很遠,因為我們的主軸是家,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我們底下每個人的家裡都會碰到很多的檻子,這個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宿命,那你說這問題要怎麼解決?我也不覺得信教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恐怕是大家都要吃了大虧以後才能夠回頭。整個社會的人性、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跟苦痛之後,才會懂得回來。又或者是你有非常高的智慧,一開始就能知道,但一般不太容易吧?所以,大家可能都是要吃了苦痛才會回頭。好,最後一個問題。
問:
老師您說韓國的儒家文化比我們台灣還要盛行,那爲什麽他們信基督教的人還是蠻多的,因為就我所知他們好像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
答:
其實,數字不是那麼可靠,我知道的是50%。其實這個數字是重疊的,佛教也號稱他們接近50%,還有其它宗教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很多人其實是儒家,但是他也說是信奉這兩個教。何以見得韓國的社會比我們更儒家呢?其實看看韓劇就知道了,我去過韓國好幾次,跟我同輩的人的相處方式像我父親那一輩。今天四、五十歲的人,他們那種情感的厚度跟重要性很像我們老一輩的人。他們是整天都在人際關係裡面打轉,他們現在四、五十歲的人的那種關係像諸位阿公、阿嬤那一輩的人,比我們要保守一個世代,這跟他們沒有接受較多的革命有關係。
爲什麽基督教的人那麼多呢?這有很多因素了,我不盡然能夠充分地解釋,我所知道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在於,韓國人很不喜歡自己,很激烈地討厭自己的歷史,也覺得自己的社會是沒有根的。這個因素很複雜:其一,韓國雖然生活上很儒家,可是他們很教條。以前朱子在韓國被當做神一樣地對待,你要是講了違背朱子說的話,是要殺頭的,所以韓國人很激烈的,把朱子當做神一樣地信。後來在近代受到挫敗之後,生活上脫離不了這種文化,可是在思想裡頭很反叛,希望能夠像西方人一樣。韓國人今天比我們更希望像美國人那樣子,因此他很矛盾,韓國人的文化很矛盾。你會看到很有趣的是說,一些韓國人非常傳統、非常儒家,很有趣,你們可以看看韓劇,挺好看的,我妻子與母親都喜歡看。裡面矛盾的一塌糊塗,前言不對後語,可是情感很激烈,性格也很激烈。他們碰到事情跟我們不一樣,他們要衝上去的,一家人打成一團,卻無論如何也不肯分開,在我們看來有些不可想像的。他們父母子女至少到70年代是住在一起的,有時打得一塌糊塗。這麼激烈的性格,有很多人信基督教我也不奇怪。韓國是很特殊的,日本信基督教的很少,在東亞社會裡頭,基督教的傳播其實是比較不容易的。基督教在什麽地方傳播得最迅速?像猶太人,出埃及記,痛苦啊!然後像羅馬這些被奴役的下層階級。基督教傳播最快的通常都是在人非常痛苦的時候。以韓國近代的歷史來講,他們自己覺得自己很痛苦;我們常常是喜歡自過自的日子,各各在自己的生活裡頭安身立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韓國人比較不這樣,很多人通過信基督教來幫助他們脫離生活的束縛。針對這件事,我不見得充分了解,但是我所知道的初步因素就是這些。好吧,今天就講到這裡,下個禮拜再見!
2008/11/05 講於台大新生大樓304教室。
逐字稿製作人:趙一璋。2012/7/20 親自校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