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缺「碘」危機大

2020/05/29

根據 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普遍有輕微缺碘的問題。現代人飲食充足,甚至營養過剩,為什麼還是會缺碘?

國健署:「國人體內缺碘,原因恐是長期吃海鹽、玫瑰鹽所致。」

早期台灣為了預防甲狀腺腫大的問題,實行食鹽中加碘,顯著改善國人「大脖子」問題。

自從鹽品開放進口,許多進口海鹽、玫瑰鹽等鹽品,標榜健康,含有海水中的天然微量元素,吸引了許多崇尚自然健康的民眾購買使用,但有許多進口的鹽品,並未額外添加碘,所以碘含量非常少,導致國人陷入「缺碘」危機。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是構成甲狀腺素荷爾蒙不可或缺的元素,身體自行無法製造,必需額外攝取才能獲得。

甲狀腺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為調節身體能量代謝,影響胚胎和胎兒腦部生長發育。

  1. 調節身體能量代謝:甲狀腺素參與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身體產能與產熱、蛋白質與酵素合成、脂解作用、提高基礎代謝率、影響組織氧氣消耗量 (甲狀腺機能不足時,耗氧量會降低 30%,過高時耗氧量可增加 50%),調節食慾、小腸吸收和體重等。
  2. 影響生長發育:在胚胎與胎兒發育階段,甲狀腺素對腦部的發育和成熟影響最重大,也會影響肌肉、骨骼、心臟、腎臟、腦下垂體等發育,缺碘將導致生長發育遲滯和認知功能受損。


膳食中碘攝取量不足,身體因缺碘而導致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時,身體會有一連串的代償機制,首先四碘甲狀腺素 (T4) 和三碘甲狀腺素 (T3) 合成減少,引發甲狀腺素激素 (TSH) 分泌增多,促進甲狀腺活性,上皮細胞增生而導致甲狀腺腫大,促使碘的代謝循環加速。

當這些機制不足以補償時,就會出現臨床症狀,包括心智障礙、甲狀腺機能不足、甲狀腺腫大、短小性癡呆症,以及不等程度的生長發育異常,總稱為「碘缺乏病」。

成人碘攝取量 < 50μg/d,可能導致甲狀腺腫大問題,腫大的甲狀腺也可能壓迫氣管。碘不足,甲狀腺荷爾蒙合成不足,導致代謝速率降低、體重增加、畏寒、疲勞、水腫、腦部浮腫、 聲音嘶啞、思考遲緩等。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缺碘會導致智能低落,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不利婦女健康。」

女性長期缺碘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導致月經紊亂及不孕。缺碘對胎兒得影響最嚴重!孕期缺碘容易導致孕婦甲狀腺腫大、死胎、流產、胎兒先天缺陷,其中以腦部的發育損傷最嚴重,最嚴重將導致短小性癡呆症,會伴有嚴重智障、體型矮小、聾啞症、痙攣等缺陷。

兒童時期輕微缺碘,有可能甲狀腺腫大,足以影響智商, 導致生長遲滯,心智和運動發展落後於健康兒童。

根據最新「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碘」建議攝取量為

  • 1-3歲:65 μg/day
  • 4-6歲:90 μg/day
  • 7-9歲:100 μg/day
  • 10-12歲:120 μg/day
  • 13歲以上:150 μg/day,與成人相同
  • 成人:150 μg/day
  • 女性孕期增加至 225 μg/day

料理使用「加碘鹽」簡單補充

要維持每日適當的碘攝取量,在料理食物時使用「加碘鹽」,每天大概就可獲得 80-100微克的碘,是最簡單的補充方式。購買料理鹽時,應特別注意成分標示,避免購買到不含碘鹽。若本身正處於甲狀腺機能亢進階段,則要暫時避免攝取「含碘鹽」。

含碘量豐富的食物

天然食物中含碘量豐富的食物並不多,主要是海藻類,如海帶、海帶芽、海苔、紫菜等。碘會因為烹煮而流失至湯汁中,因此食材要避免長時間烹煮。

參考資料: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