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居家血壓測量更準確

2020/07/15

高血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臟衰竭、腎臟病變、殘障和死亡等主要危險因子,但國人高血壓有效控制率卻不到三成!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2013~2016年20歲以上民眾之高血壓盛行率為 25.2%,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而60歲以上老年人,每2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問題,每6人中就有1人會發生中風。

高血壓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因此有「沈默殺手」之稱,但是高血壓的診斷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習慣,就可以清楚得知自己的血壓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防高血壓危害。

應多久追蹤一次血壓?

  • 血壓 <120/80 mmHg 的健康民眾,建議 3 年內至少篩檢一次血壓。

  • 血壓 120~139 / 85~89 mmHg、40 歲以上、過重和肥胖的民眾,至少每年應接受一次血壓篩檢。

  • 高血壓患者則應每日早晚規律自我血監測血壓。

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居家血壓測量」優於診療室血壓測量,可避免白袍高血壓

目前高血壓的診斷可以根據以下三個方式的血壓測量值來確診病人是否為高血壓:診療室血壓測量、可攜式24小時血壓測量 (目前台灣未列入醫療給付) 及居家血壓測量。

「居家血壓測量」為目前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最推薦的血壓測量方式。醫護人員常用的水銀血壓計需要經過專業訓練,使用較困難,因此建議一般民眾使用上臂式電子血壓計作為家中常備血壓計,且最好使用經過國際標準認證的血壓計。

居家血壓測量優點:

  1. 預測心臟血管事件優於診療室血壓測量。

  2. 可提供較多的血壓測量數據。

  3. 比起24小時可攜式血壓測量可一再重複測量。

  4. 可區分白袍高血壓及隱藏性高血壓。

  5. 除了睡眠期間外,居家血壓測量可評估白天及夜間降血壓藥物的有效性。

  6. 病人接受程度高。

  7. 相對費用較低。

註:某些人到醫院看病(面對穿著白袍的醫生),因壓力會導致血壓暫時性的升高。在診療室測得的收縮壓大於140mmHg、舒張壓大於90mmHg,但居家測量收縮壓 < 135mmHg、舒張壓 < 85mmHg。其盛行率約為10-15%!建議有白袍高血壓的患者應改變生活型態並規律測量居家血壓。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聯合發表《2016年高血壓治療指引》,對高血壓的定義與分類如下:

居家血壓量測平均值 >135/85mmHg 為高血壓

居家血壓測量平均值,建議一星期內居家血壓測量至少要有12-25次,其中最好包含12次早上血壓測量值及12次夜間血壓測量值。

一般門診血壓量測值 ≥ 140/90mmHg 為高血壓

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慢性腎臟病合併蛋白尿及服用抗凝血劑者,血壓量測值 ≥ 130/8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資料來源:
  1.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暨台灣高血壓學會《2016年高血壓治療指引》
  2.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

藍牙血壓計相關產品資訊請電洽

☎️ (03)5770693,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