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要健康,兩大「益菌生」不可少

2020/07/21

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大腦和腸道間,看似距離遙遠,卻透過許多訊號傳遞物質相互溝通、緊緊相連,互相影響彼此的健康狀態。居住在腸道內的微生物可以影響大腦,進而影響各器官,包括消化、吸收、排泄、新陳代謝、內分泌、免疫、神經傳導、情緒等身心健康狀態。

補充益生菌可增加腸道好菌,但還需要「益菌生」

健康的腸道需要有正常菌落存在,幫助抵禦飲食中的壞菌,是腸道中的防衛小尖兵。大家都知道多補充益生菌,可增加腸道好菌,促進消化道健康和免疫機能。但是,光靠補充益生菌這樣是不夠的,你還需要提供腸道益生菌生長所需的糧食,也就是「益菌生」,腸內的益菌才能順利的的生長。

益生菌 ≠ 益菌生

益生菌:是指會定殖於腸道內的活菌微生物,能抑制害菌增殖,幫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如乳酸桿菌、酵母菌、比菲德氏菌、雙歧桿菌、酪酸梭菌…等。

益菌生:為腸道益生菌所需糧食 ,具養菌作用,幫助益生菌長得更好,包括寡糖和膳食纖維這兩大類食物。

一、寡醣 (又稱低聚糖)

寡醣種類繁多,包括木寡糖、果寡糖、麥芽寡糖、異麥牙寡醣、半乳寡醣等,皆能提供腸道益菌所需養份,增加腸道內的比菲德氏菌數量,其中以木寡醣穩定性最佳。且寡糖在腸道發酵後所產生的酸性物質,具有抑制有害菌增殖的作用。

含寡醣的食物來源如全穀根莖類、麥類、洋蔥、胡蘿蔔、牛蒡、蕃薯、大蒜、香蕉、蘆筍、毛豆、黃豆、蕈菇、海藻、蜂蜜、味增、醬油等。


二、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又可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水溶性膳食纖維食物,通常具有黏性,如燕麥片、納豆、秋葵、皇宮菜、地瓜、芋頭、菇類、蒟蒻、海藻類 (昆布、海帶芽等)、酪梨、無花果、莢豆類、橘子、草莓、黑棗、洋菜等,可促進糞便形成,預防便秘;促進好菌存活,有助控制血糖、血脂。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食物,則較不具有黏性,如全穀類(燕麥、糙米等)、豆類、根莖葉菜類、小黃瓜、青花菜等。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降低腸道與有害物質接觸的時間。

三多高纖乳酸菌PP + 三多木寡醣 Plus

天天養好菌 調整體質 促進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