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流失從30歲開始,預防肌少趁現在

2020/03/13

人體肌肉如同骨質一般,隨老化過程逐漸流失。30歲後肌肉每年減少0.5-1.2%;40歲後每10年減少8%;70歲後每10年減少15%,僅擁有30歲時60-80%的肌肉組織。在台灣65歲以上男性長者平均每5位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女性長者則平均每6人就有1人。

缺乏運動鍛鍊、蛋白質攝取不足、慢性發炎、賀爾蒙濃度降低 (生長激素和睪固酮)、患有慢性代謝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蛋白質合成與分解間的平衡遭受破壞,身體長期損耗能量、蛋白質合成減少,導致肌肉量的流失、肌力退化,造成肌少症,影響老年行動、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增加跌倒、失能和死亡風險。

老化過程無法避免,預防肌少症你可以

適當的蛋白質攝取,每週2次重量訓練與阻力訓練,就能防止肌少症,還能增加瘦體組織 (Booth & Zwetsloot, 2010; Peterson et al. 2001)。註:瘦體組織包括肌肉、器官和骨骼。

要增肌,適量蛋白質和阻力訓練不可少

想要增肌一定要搭配負重和阻力訓練,如深蹲、游泳、健走、舉啞鈴、爬樓梯、扶壁挺身、伏地挺身等。

肌肉是一個需要不斷透過運動讓肌纖維產生微撕裂(分解),再透過營養和休息使肌肉蛋白質合成,以修補運動中、運動後造成的肌肉損傷,透過這樣不斷地分解和合成的過程,來增長肌肉,肌肉蛋白質要順利合成,需要有足夠的蛋白質。

每日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建議量如下:

成人:0.8-1g/kg/day

老年人:1-1.2g/kg/day

活動量高或運動員:1.2-2.0g/kg/day,依個人訓練強度作調整。

分散吃效果更好

要刺激最大程度的肌肉蛋白質合成,建議將蛋白質平均分配在每一餐和運動後,每餐每公斤體重攝取0.25g 或15-25 g蛋白質,不要只集中在某一兩餐中,讓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更好。

食物中的蛋白質該如何拿捏?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豆魚蛋肉類食物,每份約可提供7公克蛋白質;乳品類食物,每份可提供8公克蛋白質。蛋白質食物代換表可參考衛福部網站:http://bit.ly/39IURFf

豆魚蛋肉的份量,也可以用手輕鬆算:

1掌心=豆魚蛋肉類1.5~2份

一份肉類約一兩重 (約37.5g) =2~3指寬度=1顆蛋=半盒豆腐份量。


除了蛋白質外,也要適量獲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減緩肌肉流失,維持骨骼強健。

運動期間,身體會消耗肌肉中的肝醣作為能量來源,而蛋白質的合成需要有碳水化合物的幫忙,來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會幫助胺基酸進入肌肉組織合成蛋白質!因此,運動後不能只吃蛋白質食物,也應適量補充碳水化合物,一般建議運動後碳水化合物:蛋白質=3:1 ~ 4:1。

延伸閱讀:你也是肌少症高危險群嗎?小腿太細注意了!

體重、體脂、內臟脂肪、基礎代謝量、骨骼量、肌肉量、蛋白質、水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