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見訣

《中觀見訣具四念之歌集—降成就霖》

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編撰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教授

蔣揚仁欽翻譯

具四念之歌集》是宗喀巴大師傳給喜繞桑傑(智慧獅子),第七世尊者格桑嘉措以非常簡略的方式寫下,我覺得若能背下來,有空時反覆思惟歌集的內容,很不錯!睡不著的時候,就起床,反覆念誦此《具四念之歌集》,回憶它的內容;或在機場候機時,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就可以念《訣具四念之歌集》,這樣不是很好嗎?不會浪費時間!


福智雙運永恆座 安住眾皈恩惠師

於此世尊滿斷證 祈離患妄依淨相

心莫散逸依信住 莫失正念依信持

福智雙運永恆座,安住眾皈恩惠師」,講到了蓮花、日墊、月墊。這三者又象徵聖道三要。第七世尊者在一個歌集裡說到:

「在中脈中安住,是講自心、上師、本尊無二的這種修持」。在這個福智雙運的永恆不變的座位上,安住眾所皈依的對象,即自己恩惠的上師。如果沒有接受過灌頂,就觀想與本尊無二的上師安住在我們的頂方,從頂方融入到自身,將自心—指不壞滅明點,與上師、本尊無二安住,成為了一體。這是第一念:皈依上師或憶念上師。

輪迴無邊苦獄中 離樂六道眾生游

此住恩惠父母等 斷除貪嗔觀悲愛

心莫散逸依悲住 莫失正念依悲持

第二念是憶念悲。搭配《三主要道》看會非常好,《三主要道》說到了如何修持菩提心之理。


四大瀑流猛漂激」:我們被業和煩惱所控制,就像不會游泳之人墜入瀑流,無自主地被衝激而下,被生、老、病、死的四大瀑流帶走。


業繩緊縛難掙脫」:我們除了被生老病死的瀑流所漂激外,也被業繩緊緊地綁縛著,想要掙脫也沒辦法。因此,這時候可以搭配著這句偈誦做觀想。


既入我執堅鐵網」:依由我執產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而去造業。這點被科學家證明了。科學家—艾倫貝克—沒有宗教信仰,不是佛教徒,他研究觀察病人的惱患來自哪裡,透過十幾年臨床經驗發現:非常生氣時,這個生氣的人會看到一個很討厭的現象,這個討厭的看法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內心反射的幻相而已,與實際是不吻合的。這就是佛家所說的「由真實執著產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產生貪著」。因為有了真實執著,認為它是獨立真實存在,內心就非理作意地添增境上的好壞,所以產生討厭時所看到的現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屬於內心所投射出來的幻象而已。我們被瀑流漂激已經非常痛苦了,更何況被瀑流漂激的同時又被綁住了手腳。手腳被綁住,至少可以透過身體的掙脫看看能不能到達河岸,但是又被我執這個堅固鐵網所束縛著。「復被無明大暗蔽」,如果是白天,那還覺得有點希望,但是在黑夜就真的沒有任何希望了,又被法我執這個無明所暗蔽。


在此主要是講到三種痛苦中行苦的行相,思惟自己的痛苦產生出離心,思惟他人痛苦產生悲憫心。


上師必須具足條件,具相上師才行,不是哪一個上師有名氣就跟著哪一個,這是錯的!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一開始時,先說所依止的上師的條件,其次說依止的弟子需要什麼的條件,要如何依止。

宗大師在《廣論》說到:「自未調伏而調伏他者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那麼要看什麼?「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只有名氣,那沒什麼意義!要怎樣調伏呢?「故須一種隨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以前在西藏有這種說法:上師的加持力大不大,要看弟子排的這個隊伍夠不夠長,排的隊伍夠長,他的加持力就夠大,巴楚仁波切是位非常不可思議的大師,是《入行論》傳承的教主,毋庸置疑,他是一位具相的上師,但是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看起來很落魄的樣子。所以,首先要觀察上師是否具相,具相的話,再以淨心而依止。


之後說如何以淨心去依止的道理。在憶念上師時,觀想《廣論》所說依止善知識的部分。


接下來是憶念悲心。這兩種憶念是屬於共道,是每一天在做集資淨障時都要有的,之後再觀修菩提心和空正見。


幸福大樂無量宮 淨蘊自身住本尊

此住三身無二尊 莫視凡夫修明慢

心莫散逸深明住 莫失正念深明持

第三念是憶念本尊

咒乘的任何修持,無論是事部、行部、瑜伽部,還是無上瑜伽部,都會念到觀空咒語:「嗡索巴瓦旭達 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杭」。

「嗡索巴瓦旭達」是人無自性、「薩瓦達瑪」是一切法,

「薩瓦達瑪索巴瓦旭多杭」是一切法皆無自性的意思。

也就是,我們看到的任何事物,一切人、外境,並非像我們所看到般這麼真實,去尋找是找不到的。這也是《心經》「照見五蘊亦皆空」中「亦」字的意思,不但去尋找五蘊找不到,去尋找被施設的這個補特伽羅也是找不到的。

在下部雖然也說到「嗡修哇呐達 嘉那 班雜 松帕瓦 艾瑪郭杭」,但這句話真正的內容,只有在無上密裡才有完整的詮釋。

「嗡修哇呐達」是空性;

「嘉那」就是了解空性的智慧;

「班雜」是無二,即境光明和識光明兩者成無二;

「松帕瓦」是這種(無二)的自性安住於此。

「班雜」是說要現起空性,用心去緣空性,而產生無二。

之後的「松帕瓦」是說,所觀的空性,最主要是心的空性,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時,其實都是觀想心的空性。雖然瓶子的空性、柱子的空性與心的空性是一樣的,但是在此是講心本身的究竟性。心與自己所了解的這個空性——心的究竟性,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是一起的,沒有改變。除了真相上的無二,認知上也要成為無二。所以「嗡修哇呐達嘉那班雜松帕瓦艾瑪郭杭」的完整詮釋,要透過顯教的空正見的認識,再搭配密續的這個詮釋,才能真正了解。


幸福大樂無量宮」:在這個空樂無二中,所以叫「幸福大樂無量宮」。


淨蘊自身住本尊」:這種空樂無二的智慧轉為本尊。


此住三身無二尊」:雖然可以說三身無二,但是此處的「三身」是指死亡法身道用、中陰報身道用、生有化身道用的修持。這個三密無二的本尊是住在幸福無量宮中。


莫失凡夫修明慢」:思惟空性,刻意遮止凡夫相和凡夫執,刻意斷除由凡夫的相和凡夫執所產生的這個我。也就是,先觀想空性,於空性中淨治一切凡夫相執,把這個正在了解空性的智慧轉為本尊的模樣,這是刻意創造出來的空依有法,是清淨相的。由清淨的空依有法所產生的我,不是由凡夫相執所產生的我,這個叫佛慢。如此,長久串習,當說到「我」時,會覺得這個我是由依空正見轉成清淨本尊相所施設的我,並不是依凡夫相執所施設的我。現在,我們說到「我」時,是隨這個凡夫的血肉之軀或凡夫的心而想到我的;由空正見淨治凡夫相執後,還會有「我」的念頭產生,這是依空正見轉為本尊的模樣所施設的我。


心莫散逸深明住,莫失正念深明持」:看得很清楚,而說「明住」。生起次第可分具相生起次第、離相生起次第。


接下來憶念分二:

一、憶念入定的空性;

二、憶念出定的空性——後得道的空性。


亦現亦有法城中 法性勝光遍虛空

此住離言境實性 斷意作已空性見

心莫散逸法性住 莫失正念法性持

此處是憶念入定的空性


空性,是無始以來就有的真相。「法性勝光」是指空性,它並非是單空,遍布一切。每一法的存在方式並非以自力而存在,所以是自性空。


此住離言境實性」:現證空性的這般體驗,無法以語言詮釋。


斷意作已空性見」:空性見是徹底遠離,空朗朗的感覺。此說空性是無遮法。


以七相或五相去觀察,境上完全沒有辦法產生作用,但是自己仍可經驗利害,作用仍是存在的。那麼,作用是怎麼存在的呢?是唯識施設而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存在方式。


入中論》:「雖以七相推求彼,真實世間皆非有,若不觀察就世間,依自支分可安立,可為眾生說彼車,名為有支及有分,亦名作者及受者,莫壞世間許世俗。」確實是如此,觀察尋找後找不到,又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所以是由空相讓自己確認施設而有。由空相除無邊、由有相除有邊,以這種方式去思惟。


尋找之後,從境上找不到,沒有任何剩餘,只有遮擋自性當下的這個空性,所以「斷意作已空性見,心莫散逸法性住,莫失正念法性持」。


繁華六聚路口旁 離本二法喧嘩見

於此虛偽幻相在 莫念為實空性見

心莫散逸依空住 莫失正念依空持

此是憶念出定的空性


繁華六聚路口旁」:色、聲、香、味、觸等這繁華六聚的路口旁邊。


離本二法喧嘩見」:仔細看的話,沒有任何根本,所以叫「離本」。但無尋無找下,又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作用,所以叫「喧嘩見」。


於此虛偽幻相在」:這裡面有虛偽的幻相存在。


莫念為實空性見」:因為先前入定的關係,此時,哪怕眼見色法、耳聽聲音,也會覺得並非如看到般那麼真實。這是可以做到的,叫做由有相除有邊、無相除無邊。

「莫念為實」,不要想這是真實的。

「空性見」就是思惟空性。


心莫散逸依空住,莫失正念依空持」:提醒自己:事物的存在和事物的呈現是背道而馳的。


這就結束四憶念之《中觀見訣具四念之歌集》。

本文取自 2015 / 12 / 09

下密院,密集金剛灌頂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