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_20181011

《略論》講記第三冊

P145L7 ~P152 奢摩他 end

P145L7

辰三、顯示別趣世間道之理分四:

一、《聲聞地》中說明兩種初修業的差別。

《聲聞地》云:從得第九住心直至獲得作意之前,是名「作意初修業」;得作意已,欲除煩惱而修各別了相作意,則名「淨煩惱初修業」。

初修業可分兩種:

一、作意初修業;

二、淨煩惱初修業。

透由修學九種住心生起奢摩他後,在還未獲得毗婆舍那所攝的作意(各別了 相作意)之前,這個階段的奢摩他稱為「作意初修業」;獲得奢摩他後,為了斷除煩惱所修的各別了相作意,則稱為「淨煩惱初修業」。兩者當中,前者屬於奢摩他所攝;後者則是毗婆舍那所攝。因此,在各別了相作意之前,必須先獲得作意初修業。

對於這部分的內容,若以更詳細的方式來解釋的話:所謂的「近分」,是指獲得根本定的前行,所以又稱「未至定」。以第一靜慮為例,第一靜慮的近分有七種:作意初修業、各別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作意初修業屬於奢摩他所攝;其餘六者則是毗婆舍那所攝。此外,《聲聞地》中又提到第一靜慮有七種作意:各別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其中,前六者是近分,最後一者是根本定。由此可知,「第一靜慮的近分」與「第一靜慮的作意」兩者間的關係可以歸納出四種類型:「作意初修業」是前者而非後者,「加行究竟果作意」是後者而非前者,「從各別了相到加行究竟」既是前者又是後者,「九種住心」則是兩者皆非。

想要斷除欲界的煩惱,就必須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想要得到根本定,就必須依次獲得七種近分。有關七種近分的內涵:依次修學九住心後所生起的奢摩他,稱為「作意初修業」;之後透由聞思,了解欲界的粗相(過失)、初禪天的靜相(功德),生起「各別了相作意」,這是成辦世間毗婆舍那的方便;反覆觀察之後,以觀察力引發身、心輕安,初獲世間毗婆舍那時,即是「勝解作意」,此時對於上、下地的功過生起堅固的勝解;之後藉由修學止觀雙運,當能對治欲界的上品煩惱時,就獲得了「遠離作意」,開始正式進入遠離欲界煩惱的階段;之後依次斷除欲界上三品的煩惱,當能對治欲界的中品煩惱時,就獲得了「攝樂作意」,在斷除欲界六種煩惱之後,會覺得自己已經斷除欲界的所有煩惱,藉此獲得身心喜樂;之後特別作意平時容易引發煩惱的對境,仔細觀察內心的變化,就獲得了「觀察作意」;觀察過後,發覺欲界的下品煩惱尚未斷除,再次修習止觀雙運予以對治,就獲得了「加行究竟作意」,以上是七種近分;最終完全斷除欲界的煩惱,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稱為「加行究竟果作意」。七種近分中,遠離、攝樂、加行究竟三者,依次對治欲界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的煩惱。在此的「斷除」並非是指連根斷除,而是暫時調伏,或稱壓制。

P147LL5

二、必須善加分辨此二。

若未善解《聲聞地》中所說此義,便覺靜慮及無色中最低道為第一靜慮近分, 彼中說有六種作意,最初即是各別了相,故起誤解而念:「最初生起近分所攝之心,即是各別了相作意。」

如果沒有善加辨析《聲聞地》中所說的這些道理,便會認為靜慮及無色中的最低道是第一靜慮的近分,且《聲聞地》中又說第一靜慮的近分有各別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六種作意,其中初者即是各別了相作意,因而誤以為「各別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慮近分之首」。

之所以會有這種誤解,是因論述者並不了解《聲聞地》中所說的六種作意其實是「毗婆舍那所攝的近分」,所以在這之前應先生起「奢摩他所攝的近分」,也就是作意初修業,由此可知,作意初修業才是最初的近分,而不是各別了相作意。

P148L8

三、證明此理。

若生此執,不合道理,因未獲得奢摩他者,必不能生第一靜慮近分,若未得彼近分,亦必不得奢摩他故;各別了相作意是觀察修,故昔未得奢摩他者,修彼不能新得奢摩他故。

認為「各別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慮近分之首」並不合理,因為奢摩他與第一 靜慮的近分二者在最初是同時生起的,所以假使沒有獲得奢摩他,就無法生起第一靜慮的近分,相同的,如果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近分,也就等同尚未獲得奢摩他;此外,由於各別了相作意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屬於觀修,所以如果在這之前沒有獲得奢摩他,光是透由觀修並沒有辦法成辦奢摩他。

P149L2

四、在第一近分各別了相作意之前,須得第一近分作意初修業。

是故,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之初者,是修近分所攝毗婆舍那之首,非第一近分之最初,因於彼前須有近分所攝之奢摩他。未得第一近分所攝三摩地前,一切妙三摩地皆是欲界心一境性,故若依循諸大論典,實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此處,由修近分六種作意,令心遠離貪欲之理,恐繁不述。

因此,各別了相作意雖是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的最初者,但那只是毗婆舍那所攝近分之首,而不是第一近分之首,因為在那之前必須先有奢摩他所攝的近分作意初修業。

在還未獲得第一近分所攝的三摩地前,所有的妙三摩地都是屬於欲界心一境性,所以假如依循經論中的內涵來檢視,真正獲得奢摩他的人實屬稀少。關於如何透由修學近分的六種作意來遠離貪欲的道理,之前已經概略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P149LL1

九住心圖解

P151

僧人象徵「修學奢摩他的行者」

其左手的繩索象徵「正念」

右手的鐵鉤象徵「正知」

大象代表「心」,其身色黑表示「沉沒」;

猴子代表「流散」,其身色黑表示「掉舉」;

兔子則代表「細分的沉沒」。

ABCDE分別是鏡子、樂器、盛滿香水的海螺、水果及絲綢,象徵掉舉的境--五欲。

由下往上會依序經過六個彎道,表示「六力」;

火焰的大小則是代表提起正念、正知的力道強弱。

1. 內住心:

大象被猴子帶著奔跑,僧人雖然手持繩索、鐵鉤,但是完全無法追上,表示此時心全然不受控制,即便刻意提起正念、正知(火焰極大),效果也十分有限;第一個彎道

➀ 代表「聽聞力」,由此成辦第一住心。

2.續住心:

僧人仍在努力追趕大象,稍微拉近彼此的距離,此後大象、猴子從頭部開始逐漸

變白,表示「明分」與「住分」漸次增長,此時心能在短時間內安住於所緣境;第二個彎道

➁ 代表「思維力」,由此成辦第二住心。

3.安住心:

僧人以繩索綁住大象的頸部,象徵此時藉由正念略能控制自心;大象、猴子面朝後望,代表此時心會不時向外散亂,但在察覺之後,能夠隨即將心拉回所緣境上;兔子開始出現,表示此後要能區分粗細兩種沉沒;第三個彎道

➂ 代表「正念力」,由此成辦第三、第四住心。

P152

4.近住心:

三種動物身上白色的部分逐漸增加,表示心安住在境上的時間漸次延長,所顯現的影像也更為清晰。

5.調伏心:

猴子落到大象之後,代表心不易被掉舉牽動;僧人走在大象之前,回頭緊盯著大象、兔子、猴子並高舉鐵鉤,象徵此時能以正知觀察沉掉,並且設法對治;第四個彎道

➃ 代表「正知力」,由此成辦第五、第六住心。

6.寂靜心:

大象、猴子的身上超過一半都變成白色,兔子也消失了,僧人的面朝前,表示此時沉掉的干擾已大為降低,行者能以具力正知防範自心向外流散。

7.最寂靜心:

僧人放下繩索、鐵鉤,從旁注視著身上只有些許黑色的大象,猴子也被馴服,表示此時正念、正知圓滿,就算細分的沉掉都難以生起,縱使短暫生起,也能輕易遮除;第五個彎道

➄ 代表「精進力」,由此成辦第七、第八住心。

8.專注一趣心:

大象全身雪白,猴子也離開了,代表行者只要在最初稍微提起正念、正知,便能在一座中不受沉掉干擾。

9.等持心:

僧人打坐修定,大象靜臥在側,表示行者已能隨心所欲地掌控自心;第六個彎道

➈ 代表「串習力」,由此成辦第九住心。

10.僧人騰空飛翔象徵「身輕安」;

騎乘大象代表「心輕安」,此時已獲得奢摩他。

11.僧人騎乘大象、手持利劍象徵「將以緣空的止觀雙運慧劍斬斷無明」。

P15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