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五福

新年五題:01 正念


希阿榮博堪布

又到年末,按藏族人的傳統,這時候大家會念誦《心經》,祈願來年違緣盡除,吉祥安康。


《心經》闡述「空性」之理,是整個佛法的精華所在。昔時,帝釋天王思維「空性」之義,依止念誦而遣除了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


為什麼空性智慧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空性」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事物並非以我們通常認為的方式存在。你所見到的一切都經過了你的習氣、觀念、情緒及「你之為你」的種種特質的過濾,所以並不是事物真實的狀況,並且這種顯現只對你而言如此,對其他眾生則不盡然。


天空在你眼中是藍色的,只是因為光線的反射、散射和人眼對光的感知共同作用造成這樣一個鏡像,而在你近旁一隻小動物眼裡,可能天空是紅色的,在另一位有眼病的人類成員眼中,天空可能是白色的。


那麼天空究竟是什麼顏色的呢?

空中彌漫著各種顏色的光線,可以呈現各種色彩,端看是在看以及在什麼狀況下看。


過去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事,有歡樂、也有悲傷、壓力、絕望,當然也少不了焦慮、怨恨和恐懼。有些已經過去,有些還在繼續。


當我們回望一年來的經歷,那流淌日夜間起伏連綿、相續不斷的情緒、感受,如果我們能暫停一下,會看到許多曾經以為無法逾越的障礙、無法承受的結果、無法面對的困境,如今都已在身後,曾經多麼強烈的感受,如今也已褪去,也許我們能由此體會到,事情當時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至少不完全是那樣,我們的想法和判斷往往局限於自己的感受、立場、知識中,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我們過於沉浸在自己的恐懼、封閉、冷漠和猶豫中,以至於不相信情緒是暫時的,感受會改變,事情有轉機。

我們常常迷失在念頭中,很少與自己的直接經驗聯結。尤其在遇到問題時,基本上一直在成見、判斷、指責、憂慮、計畫中打轉,心中各種故事情節輾轉增上,即使實際上這樣做給自己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壓力和痛苦,也仍然感到舒適,有一種錯誤的安全感。然而,我們卻很少停下來,只是單純地努力與自己當下的感受聯結,恐懼也好,焦慮也好,疲憊、失敗感、各種痛苦也好,覺知它、感受它,不急於逃避、不急於判斷,也不必為感受貼標籤說「這是恐懼」、「這是失敗」,只是停下來看看心裡正在發生什麼。


就這樣,一次次把自己帶回到當下。慢慢你會發現自己內心一直存在的開放,那種深度的自由,在最強烈的痛苦中、最窒息的壓力下,都隨時可以打開一條縫隙,讓光、溫暖、柔和、希望進來;那些看上去牢不可破、堅不可摧的感受、情緒、念頭,不僅是暫時的、可以去除的,它們根本就隨時都在消融於內心無限的開放中。


一次次回到當下,與自己的直接經驗聯結,這在佛法中又稱為「正念」。基本上,我們可以以自己的一切經歷觀照物件,從身體的不適到精神的痛苦。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陷入某種情境時,停下來,看看此時此刻自己經驗到什麼。


這個訓練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或者可以說是最難的,因為我們太習慣於逃離當下。與當下的經驗聯結,意味著不追隨過去的念頭,這很難。比如,在你感到累的時候,你一般不會甘心只單純去體會身體的疲累,你會由累馬上聯想到其他的,你想是你的工作、你的生活讓你如此疲憊,

是誰造成了這樣的生活呢?

是某些人、某些事,那些人為什麼要這樣與你作對呢?

生活為什麼對你這樣不公平?為什麼只有你沒有過的更好?

短短時間裡,疲憊之外,你成功地讓自己額外承受了怨恨、憂惱、委屈之苦,而且事情不會就此結束,這種於事無補的聯想會持續下去。結果是,你逐漸養成一種習慣,把自己的東想西想當成自己正在經歷的事實,於是你看不清真實的狀況,誤解造成問題的原因,當然也就很難真正暫時和長遠地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難點在於誠實地審視自己,誠實地面對自己身上不那麼好的一面,像內心的分裂、軟弱、虛偽、貪婪、怨憎、冷漠等等。通常情況下,你這時都會遠遠逃開,想像自己是個更好的人,但一次次逃避只意味著你對它們的執著越來越大,越來越容易陷於其中。


「正念」的訓練使我們有可能就地把負面的能量或資訊消解掉,而避免給自己造成無謂的消耗和損害。當我說消耗和損害時,不僅指精神、心理上的,也包括生理上的。你有怎樣的精神狀態,便有怎樣的身體,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身心密切關聯。從這個角度說,「正念」的練習也是對生命的滋養,它幫我們把負面資訊轉化為正面、積極、有助生命成長的力量。

新年五題:02 禪定

希阿榮博堪布

「正念的修行」可以以一切經歷為觀照物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經過任何心靈訓練,自然而然地掌握「正念的要領」,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心不夠敏銳,心力不夠強。


我們稍加觀察就會知道,自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情緒、念頭推著走,它讓你朝東,你就朝東,它讓你朝西,你就朝西,完全做不得自己的主。而情緒又在隨著外境不停地變化,忽喜忽悲,得失同憂。你想暫停,哪裡停得下來,甚至你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散亂。我們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比如靜坐、持咒等,來訓練自心。


「靜坐」的目標不是壓制念頭,強迫自己什麼都不想,實際上那也做不到,大多數人剛開始練習靜坐時,很可能比平時更加心煩意亂、妄念紛飛。


現在這個時代,資訊、互聯、新技術等等,給人內心帶來的一個影響就是你需要面對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變化,所以人會很焦慮、很不確定,因此也很忙碌,總怕跟不上變化的節奏。


而「靜坐」首先讓人學習的是不變應萬變,不管外面發生什麼,也不管腰酸背痛、心亂如麻,不管自己有多想去做點別的什麼,全不去管,你只坐在那裡不動。

雖然起初你也只是痛苦萬端地坐在那裡,看上去似乎還不如跳起來去做點別的事,但慢慢你就會發現以前自己不曾注意的很多東西,比如你會看到自己多麼軟弱,沒有自由,想安安靜靜坐三分鐘都做不得。你會看到自己習慣性地忙於應付又亂作一團,其實並不是所有事都必須立即去回應的,不去理它也沒什麼大不了,天不會塌下來。你會看到自己心裡的念頭此起彼伏,然而多麼強烈的念頭也只是一副空架子,只要你跟它對峙片刻,不跟著它走,它就當場消亡。


如是種種。

靜坐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教我們逐漸認識自己練習敞開


在藏地,傳統上我們開始學習靜坐時,會先借助數息法讓自己很快安靜下來。依毗盧七法把身姿調整好,之後通過鼻子排濁氣,再在菩提心的攝持下念上師瑜伽。之後儘量深長地呼吸,心中默數,一呼一吸為一次,七次為一組,至少做三組。隨著呼吸變得緩慢均勻,內心也靜下來,念頭逐漸減少,最後基本上只剩下數數的念頭。


這時,溫柔地覺知你「禪修的物件」,可以是呼吸,可以是聲音,可以是身體的某種知覺,內心的某種感受,或眼見的某個影像。

緣眼識修寂止,對初學者而言會更容易些。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一個固定的物體上,一顆石子,一小塊木頭或是一粒米。目標物越小越簡單越好,因為那樣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在面前擺一尊佛像或一張唐卡,把意念專注於佛像眉間的白毫或佛像心間,逐漸不再有念頭。這時與之前數息不同的是,數息到最後仍然有數數的念頭,而這時心裡沒有念頭。儘量安住。念頭再次生起時,再重複練習。等安住的能力較為穩固之後,可以在安住的當下,覺知一下心的狀態。


若是以內心的感受為「禪修」物件,那麼當心裡油然生起恭敬、感激、歡喜、懺悔、悲傷或者怨恨、貪執等感受,不必評判,只是去感受去觀照,像一支手電筒照著物體。當你發現自己又隨著念頭跑開了,溫柔地把注意力帶回來。自始至終,接納發生的一切


無論是以哪種方法「禪修」,都需要不斷串習,只是偶爾為之,是不會有什麼體會的。


在心之外並沒有一個叫「平靜」或「安寧」的東西,你可以去得到;也不是你在內心種種情緒煩憂之上再通過什麼方法獲得一種所謂「安寧」的狀態。


前一種情況是,你認為是外面的某種經歷、遭遇、人、事、物讓你痛苦、煩憂,不得安寧,你總認為等辦好那件事,得到那個東西之後,自己自然就心安,但真到那時候,又會有新的麻煩。煩惱無盡,永不暫歇。我想你一定無數次地經歷過如願以償之後幾乎是無間生起的憂惱吧。


第二種情況是認為安寧與自心的情緒反應模式無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忙於「修行」,內心卻依舊脆弱、慌亂、狹隘、煩惱不斷的原因。我們很少關注自己對狀況的反應模式。而把自己帶回當下,與直接經驗聯結,使我們有機會去做這件被忽略的事。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經由這一訓練帶來的洞見,去改變自己長期以來種種頑固的反應模式。

新年五題:03 不分別

希阿榮博堪布

遇事立即做評判,這是我們的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不立即分辨出好壞、美醜、利弊,總讓人感到不踏實、不安全,因為那樣的話,我們就不知道該怎麼去應對了。其實,說起來我們的應對方式也很簡單,

好的、美的、有利的,就貪執;

壞的、醜的、無利的,就排斥、抗拒。

面對世間萬象,基本上我們就只有這兩種態度。


佛陀在講解空性法門時說,事物沒有本具固有的性質。

人也好、物也好,現象、情境也好,

都是眾緣和合之下暫時呈現的一個「相」,

因緣改變就會有新的「相」呈現,

沒有任何「相」能做到穩固、靜止,

所以沒有絕對的好壞、利弊存在其中。


你認為好的,也許我覺得不好;

現在覺得好的,也許以後覺得不好。

而且,無論好與不好,都只是我們對事物的標示,卻不是事物本身。

也就是說,在我們對事物做出好壞、利弊的判斷時,不僅是片面、僵化的,而且直接偏離了事物。


我們固執地認為好壞、利弊等性質固有存在於事物中,相信自己的判斷反映了事物的真相,所以一切與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人和事,甚至那些只是沒有立即表示贊同你的想法的人,都應該被排斥。


「不分別」也並不是強行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可能有些人會以為「空性」就是那樣。但那可能只是冷漠或者糊塗,與我們所說「禪修」中帶著清明觀照的不評判不是一回事。

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身處其中的每一種情境,背後都有複雜的成因,並不是單純某個人、某件事造成的,並且情境本身也在持續變化中,新的因緣不斷加入,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緣是我們自己的心念


這個見地至關重要,尤其在我們身陷困境時,面對巨大的壓力和恐懼,我們努力停下與自己無休無止的討論,暫停那股指責、懊悔、怨憤的強大慣性,盡力與內心的恐懼、痛苦聯結,讓自己的軟弱、無助、孤獨融化在那強烈的痛苦感受中。我們不會因此而被痛苦吞噬,相反,我們封閉、僵硬的心這時才有可能一點點軟化、打開,你感覺心頭的千斤重擔開始鬆動,有一種空間感,終於可以環顧左右。


這時,前因後果相互作用、事物普遍聯繫的見地像一道光照亮眼前,你慢慢看到自己是怎樣在因因果果的羅網中一步步走到現在,無盡追逐背後周而復始的貪婪、瞋恨、執念、傲慢,以及身陷輪回的不由自主,自己是這樣,旁人亦然,在一個共同的生態系統中,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人的影子。


這個洞見使我們在接下來的反應方式中不至於陷入盲目的指責或自責,但也不會覺得自己完全是不公平命運的受害者、全世界最無辜的那個人。總是覺得自己無辜受害的人往往是缺乏反省的


一方面,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急於評判並找一個發洩怨憤的靶子,仿佛指責有助於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真正開始意識到需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這個承擔不僅面向過去,也面向未來。也就是說,我們接納已經發生的,並決心通過自己現在的發願和行為,為未來創造積極的緣起。


佛法中的接納從來不是被動懦弱或是事到如今無可奈何

我們如果能懂得一些「空性」的道理,就會逐漸承認「空性」在事物中的種種表達,例如無常、因果、緣起。就是這樣。

新年五題:04 執著

希阿榮博堪布

在實際的修行中,如何做到「不分別」呢?

或者說,

如何不陷入接受和拒絕,不陷入偏見的繭中?

有所偏好是不是一定就錯了?

更喜愛某種顏色、氣味或食物是否不應該?

皈依佛教而非其他宗教,選擇修習一種法門而非另一種,是不是背離了「不分別」的修行?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所偏好,而在於「執著」,就是堅持認為只有這樣做才是對的、不這樣就不行、就不能接受的那種「執念」,那種緊張、抗拒、排斥一觸即發的狀態。


我們當然可以自己的觀點、立場,也可以表達出來,在行動上有所揀擇,但如果認為只有某一種狀況是對的、可接受的,其它都不行、都成問題,那麼這種偏執、排斥的心念以及它進一步發展出來的具有敵意和攻擊性的語言、行為,就有可能傷害到別人,並肯定會傷害到自己。強烈而偏執的心念、情緒代表你被卡住了,堵在那裡,常常處於這種不通的狀態,最終會以疾病的方式顯現出來。


執念——是我們所有期待恐懼背後的始作俑者,再仔細觀察,在期待和恐懼背後,我們還看到自己對不確定性的深切體驗


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沒有什麼是牢固、穩定、可放心預測的,無數次的經歷已經教人明白了這一點,但我們是如此不喜歡這種體驗,永遠都在極力抗拒、否認它。


大家都渴望證悟空性,卻不願意與不確定性共處,其實不確定性只是空性的又一個表現而已,它主要涉及我們對未來的態度。


人人都希望幸福、成功、順遂在不遠的前方等待自己。


新年到來時,我們會說,希望來年富足、平安、健康、萬事如意。

但正如老話說的那樣,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因果如此,昨天、今天、明天也是如此。


時時刻刻盡皆如此,並沒有獨立存在的未來,未來的幸福美好來自於現在的發心和行為。


只是單純的期待平安順遂卻不切實改變自己的心行讓它向正面積極的方面發展是不明智的。不過,我們也別想一蹴而就,稍作努力就希望有成果。很可能我們努力洗心易行事情卻沒有很大起色


因果非常複雜,每一個結果都是無數因緣共同促成的,改變其中部分因緣並不能立即扭轉整體趨勢,但只要耐心堅持,正面的模式一旦開啟善緣就會逐漸聚集。因果不虛,這份篤定的信心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彌足珍貴。

心的運作模式是決定當下未來最重要的力量


我們可以從此時此刻的心開始,不論你心情好或不好,是迎接還是抗拒,基本上只要我們肯在當下的心中稍作安住,就能體會到內心本具的溫柔、開放,無所謂好壞、悲喜的溫柔與開放。

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呢?

這意味著我們的心隨時有自愈、寬容、友善、放下、喜悅、改變、不排斥的能力。如果我們不自己把自己限制住,那麼隨時可以憑藉這種能力積累福慧資糧。


上供下施」是迅速積累資糧的方便法門。溫和、開放的心才更善於發現、欣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珍惜幾乎在每一個平常日子裡都會有的讓我們快樂、感動、鼓舞的時刻,把它們作為禮物供養給諸佛菩薩,並努力將內心的喜悅感動溫暖傳遞給其他眾生


這便是我們隨時隨地可以行持的「上供下施」。

新年五題:05 慈悲

希阿榮博堪布

體會到眾生之間的相連相通,是理解「空性」的另一個角度。


沒有人是孤立存在的,這意味著沒有人在獨自面對什麼。尤其在困境中,知道自己不是唯一面臨困難的人,這種智慧洞見將給我們巨大幫助。


失去這種洞見的一個表現便是感到孤獨。孤獨是大家不喜歡的東西。

可仔細想一想,什麼是孤獨呢?

一個人呆著是孤獨嗎?

那麼在人群裡就不孤獨了嗎?

佛經上說:「人在愛欲中,獨生獨死

不僅是生死關頭,很多大事當前,

人都是獨自面對的,旁邊的人幫不上忙。

佛法中把這叫做「循業流轉,無可代者」。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得不獨自面對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等似乎沒有盡頭的無奈。這種孤獨感是輪回的一種屬性只要你的心還在輪回的狀態中就無法擺脫它


有個人和你一起老,一起面對這些無奈,會感覺好點嗎?

這就像是說,有個人和你一起病,你的病苦會少點嗎?

如果你感覺好點,也不是因為老、病之苦本身減輕了,而是你對老病的心態改變了,你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固執地認為只有自己在面對這些問題,你知道還有別人也在面對同樣的問題。


這種認識對我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它是同情同理心的基礎,也是進一步發展「慈悲心」重要的基礎。

慈悲心並不是居高臨下施捨救濟

「慈悲心」首先是認識到自他間的相連相通,看到自己面臨的也正是對方面臨的,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以己病憫彼病以己苦憫彼苦。從這個角度說,你想有人和你一起面對生活的種種問題,這種渴望在根源上是在努力喚醒內心慈悲的力量。


當你因為有人陪伴而感到欣慰時,請記住,你的安樂可能不是來自於有人作伴,而是來自於你的「慈悲心」,雖然它還很微弱,微弱得只能投射到你身邊這一個人或幾個人身上,但「慈悲心」的力量巨大,你只要肯為它打開一個小口,安樂的光明就傾瀉進來。


任何際遇都可以轉為修行的契機,我們可以通過直探孤獨感的底源來啟發、修持「慈悲心」,所以沒有什麼是絕對不好的


可以確信的是,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無數人在陪你一起老一起病一起面對種種問題。努力去感受眾生的這種聯結,孤獨感就會慢慢消退,代之生起的是謙卑和悲憫之心。


另一個減少孤獨感、增長「慈悲心」的方法是祈禱


承認自己的困境,承認需要幫助。

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幫助,也不會祈禱。

祈禱三寶加持,並不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把一切推到別人身上。

三寶的加持在哪裡?

歸根結底是在我們的心裡。

祈禱三寶,其實是在學習從內心去找力量。

增吉祥

希阿榮博

藏曆土狗年末


《新年願文》


來自希阿榮博堪布的祝福

歲末年初,上師希阿榮博堪布送給我們智慧的「五福」:《正念》《禪修》《不分別》《執著》《慈悲》。


新年五題

新年到來時,我們會說,希望來年富足、平安、健康、萬事如意。

但正如老話說的那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如此,昨天、今天、明天也是如此。


時時刻刻盡皆如此,並沒有獨立存在的未來,未來的幸福美好來自於現在的發心和行為。

——希阿榮博堪布


新年前後,上師為我們安排了《心經》共修,帶著我們參加藏曆神變月放生共修;春節期間,還通過網路為《百字明》千億共修作大回向;並依甚深緣起,發起當下最適合我們的《度母》共修。

善妙增上

新年的一切殊勝

是上師的用心良苦

而這篇《新年願文》

更是上師悲心切切的新年祝福

願大家都擁有幸福美好的未來

願諸眾生脫離輪回苦


人在世間 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 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無量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