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依止勝利

丁四、依止勝利

P212 L09

第四、親近勝利者。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

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又云:「善男子,

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地藏經》云:「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饑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P213 L15

因為非常恭敬承事善知識,可以由現世輕微的病,甚至只是在夢中領受,而取代將來要在地獄裡所受無法忍受的痛苦。也就是使過去所造能引墮落三惡道的業在這一世引發,使得這個業感果而不再存在。依由承事師長造作比供養無量諸佛還要廣大的功德福報。

P214 L03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依善士,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1親近,悉無所成。」

〔1〕譯者註:「略略」這兩個字藏文音是「於於切畏」,是很快、很短促、很急促的、瞬間或刹那的意思。

P214 L07

所以,不應該遠離具有條件的善知識,因為這些善知識以三學調伏內心,所行都是善行,如果接近他們,自然就能薰染到他們的功德。雖然沒有刻意地想要獲得善德的薰染,但是自然就會得到。相反地,如果不遵從、不尊敬善知識,即使善知識具有無比的功德,我們也不會因此獲得善德的薰染。博朵瓦尊者說:「如同拖著破衣,所沾染著的都是草穢而不是金沙。善知識所有的功德,我們不能薰染,若是有一點點的過失,便會馬上染著。所以若是很短促地親近上師,是不會獲得成就的。」

P215 L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