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死後準備

為死亡與死後做好準備

P35

佛陀說過,最殊勝的正念,即記得:

生命無常死亡不可避免

如諸跡中,象跡為勝;於諸想中,無常想為勝。

有些人會直覺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終了——雖然他們年輕健康,沒有什麼合乎邏輯的原因會死,但他們可以感覺到死亡就在不遠處。有些人知道他們會死,則是因為被診斷出不治之症。除非是修行人,否則大多數人會在這個時候驚慌失措,變得抑鬱,失去希望。然而,大多數修行人非但不會恐慌,反而會意識到死亡是個大好機會,讓自己能夠更進一步地強化佛法修行,並且逐漸淡出填滿自己世俗生活的那些無意義活動。

無論是知道自己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可活,或者認為自己面前還有大把的美好時光,死亡都是你遲早必須面對的現實。就佛教教法而言,你越早面對它越好。


面對你將會死亡的事實

死亡毀滅一個人:對死亡的想法拯救他。

——E. M. 福斯特

首先要做的是說服自己,即使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但你會死亡。


每天都有人死去。在生命的某些時刻,大家都會發現自己正站在臨終親人的床邊。然而,有多少人真正相信死亡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呢?


聽到自己即將死去時,一個常見的反應是覺得自己被欺騙了,而且不公平。潛意識裡,我們會想:「為什麼這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是現在?我還年輕,不是九十九歲了!如果我很老,那我 能明白,因為顯然那是我的大限臨頭。但為什麼是現在?我的生命才剛剛開始!」

所以對於死亡的第一個準備,就是讓自己確信: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但你將死亡是絕對肯定的事情。


性弘法師指導:早點面對總是好事。


其次,你不是唯一必須面對死亡的人。我們大家全都不得不死,所以沒什麼不公平的。


……每當你認為「我要死了!」的時候,觀想上師仁王在你頭頂上,生起強烈的信心。然後思維:「不僅是我,一切有情都受制於死亡法則,沒有人是豁免的。雖然我們在輪迴這裡已經重複經歷過無數次的出生與死亡,但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死亡之苦,以及這些出生全都毫無意義。不過,現在我要確保這一次的死亡是有意義的!」

——頂果·欽哲仁波切

邁向死亡的過程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沒有人期望嬰兒一出娘胎就去立一份遺囑。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也許五十歲,或者更好的是四十歲的時候——你應該審慎思維自己在死前想要做些什麼、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性弘法師指導:對死亡的想法拯救他。

充實過生活

試著享受你的生活。去馬丘比丘或馬達加斯加,或者任何你一直夢想造訪的地方。

對於你需要購買和擁有的東西,要實事求是。

捫心自問:

我真的需要另一輛法拉利嗎?

我真的需要在銀行裡有那麼多存款嗎?

提醒自己,照料昂貴的玩具和銀行賬戶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壓力,而不是快樂——當然,除非你極為喜愛慈善事業,正在計劃善用自己的充裕現金。


以這樣的方式開始看待自己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就好像這是你最後一次見到他們。


好好處理在家庭、朋友之間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或爭議,現在是釐清所有誤解、解開心中芥蒂的時候。

最重要的是,對死亡的最好準備,就是過上充實的生活。享受世界上最美味的茶,要好好地泡茶並且不要用塑料杯喝茶;穿上你一直渴望穿著的衣服;讀你一直想讀的書。做你一直想做的所有事情,無論那些事情是多麼離譜或惹人厭。而且是現在就去做,因為你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


性弘法師指導:面對死亡才能享受當下。

自覺地購物和立遺囑

我們人類熱愛物質享受,而且我們人人都想要快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投入這麼多精力囤積金錢和物品的原因。然而,我們為圖舒適安逸所做的一切,最終卻全都變成無窮壓力和心痛的根源。這難道不是很諷刺嗎?

如果你擁有金錢財產,現在就要決定在你死後如何使用它們;做好財物方面的安排,立一份遺囑。或許你可以把自己的世俗物品和房子留給你的孩子、侄女或表兄弟?或者捐給救豹基金會? 或者捐給癌症研究?

盡量更有覺知地行動。購物時,要頭腦清醒。停止購買、囤積無用之物,不要成為一個囤積一切的人。如果你想要做規劃和長期投資,做的時候要充分了知:可能這些投資回報還沒到期,你就已經死了。


性弘法師指導:更有覺知的去做日常事務。

家庭關係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家庭關係造成的問題最多,尤其是當我們接近死亡的時候。在諸如中國之類的地方,家庭仍然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社會單位。迄今,關於各個家庭角色的傳統觀念仍然維續著僵化且往往壓抑的文化期望和社會期望:父親必須始終履行中國父親一貫履行的職責;孩子必須取悅父母,就像中國孩子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一樣。

但是這些家庭糾葛有多大的助益呢?

父母肩負著必須撫養孩子的期望,無論代價為何。但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一味的奉獻嗎?

這對孩子有好處嗎?

投身至少二十年的時間將孩子撫養長大之後,許多中國父母在孫輩開始出現時,又不得不接著應付另一層家庭羈絆。對於這種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家庭涉入,難道不應該有某種截止期限嗎?


與父母一樣,中國孩子們承受著必須符合社會期望的巨大壓力,包括長大後應該負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但實際上,任何有志成為高尚人士者都應該心甘情願地盡力照顧自己的父母、家人和朋友。


當然,沒有理由不享受家庭生活;不過,就為死亡做準備而言,應該嘗試有意識地參與其中。永遠記住:遲早你會死亡。帶著這樣的見解,試著在你遊走於家庭生活之際,觀察你自己。如果那個「觀察者」始終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舉止、念頭和行動,家庭義務與執著對你產生的限制性就會降低。


無論你做什麼,永遠記住:不可預知但必然會發生的死亡就在不遠處;而且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你是獨自死去。所以,試著利用這個「觀察者」幫助你避免陷入太多棘手的、情緒化的複雜家庭問題中。


性弘法師指導:在家庭生活之中憶念無常。

持誦「嗡瑪尼貝美吽」

對於死亡的理想準備是仔細研讀所有關於皈依、菩提心、緣起的佛陀教法。不幸的是,大多數現代人沒有時間研習。那麼,你能做些什麼呢?你可以持誦「嗡瑪尼貝美吽」。比較熟悉中國佛教傳統的人可以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如果你偏好日本佛教傳統,則誦 ON ARORIKYA SOWAKA。如果泰國的上座部傳統對你更有吸引力,你可以持誦BUDDHO

無論你是否是佛教徒,死亡時刻都至關重要。這時,你需要做最簡單卻最強大的修持,即持誦「嗡瑪尼貝美吽」。所以,作為對你自己死亡時刻的準備,何不現在就開始持誦「嗡瑪尼貝美吽」呢?如果願意,你可以向任何一個也想為死亡做準備的人建議這個方法。這真的會有幫助。

是什麼使得「嗡瑪尼貝美吽」咒的威力如此強大?

我們在這個身為人類的存有中,一切痛苦都是因為不知道生死為幻;或者,換另一種方式說,生與死的各個中陰只不過是各種投射而已。我們想像自己所看到和經歷到的一切都真實存在,從而曲解自己的感知,因而受苦。「嗡瑪尼貝美吽」這六個字母直接連接到「投射的六門」。我們正是通過這六扇門而創造出構成生命、死亡及各個中陰的幻覺投射。

「中陰」是什麼?

中陰」的藏文是 bardo,意思是「介於兩者之間」,有時譯作「中有」、「中間狀態」。非常簡單地說,中陰」是介於兩個虛幻邊界之間的東西。例如,當下這一刻介於過去和未來的界限之間;換言之,今天介於昨天和明天之間。同時,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一切都是幻相,包括中陰在內,因此沒有真實存在的邊界將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分開。這很重要。

在各個「中陰」當中,最重要也最深奧的一個「中陰」就是介於「我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的存在」與「我們覺醒而知道的那一刻」——佛教徒稱之為「證悟」——這兩者之間的那個時期。換言之,在「沒有認出」與「認出」佛性之間所發生的一切,被稱作一個「中陰」。在這個巨大的中陰當中,有無數個較小的中陰, 其中包括「這一生的中陰」(生處中陰)。這個中陰對我們這樣 的凡夫至關重要,因為在此我們最有機會可以選擇或改變自己的方向。

投射六門創造出我們對六道的每一道體驗。

由貪欲和需求所引發的投射與體驗導致人道,

驕慢導致天道,

嫉妒導致阿修羅道,

迷亂與缺乏覺知導致畜生道,

吝嗇與貪婪導致餓鬼道,

瞋怒導致地獄道。

當我們活著的時候,人類持續不斷地經歷這些投射中的每一種投射,因此無需猜想投生其他道會是什麼情況。


性弘法師指導:中陰就是迷惑和覺醒之間的過程。

皈依

如果你在心靈修持方面偏好佛教,那麼有一個極其有效且重要的死亡準備,就是皈依佛法僧——理想上是從現在開始,直到你獲得證悟為止。


人們有時會問:「是否需要去印度或喜馬拉雅山找一位上師,才能如法地皈依?」不,不需要。

皈依是什麼?

皈依的核心是信任。

你有意識地決定相信「法乃無可辯駁之真理」,於是皈依。你選擇相信「一切和合事物無常」、「一切情緒皆苦」等真理,並且你選擇歸順正法之真理、佛陀(講授真理的人)和僧伽(你的同修,他們也已經歸順了那個真理)。一旦你全心全意、無條件地臣服於三寶之真理,你就已經皈依了。

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內的佛像

如果不願意,你不必經歷傳統的皈依儀式。不過,很多人覺得參加儀式有助提升自己對皈依的理解與欣賞。儀式也賦予你信心,讓你相信自己確實已經歸順於真理。但是除非你特別想要這麼做,否則你不必在佛教大師、出家僧尼面前皈依。你的見證人可以是任何已經皈依的人,比如你隔壁的鄰居,他們必須做的就只是念誦皈依偈文,然後你再大聲複誦。這個儀式的關鍵在於:


你口誦偈文時,必須是真心誠意地如此作想。當然,有見證人或你的老師在場,或可幫助你增強自己研習和實修的決心,然而他們的參與並非絕對必要的。如果你寧願這麼做,也可獨自一人進行皈依——你要做的就只是在佛陀的塑像或畫像前念誦皈依偈, 或者只是想像佛陀在你面前並在心意上皈依三寶即可。


性弘法師指導:法才是正歸依。

如何做簡單的皈依

首先,將一部佛教經典放在一張潔淨的桌子上,例如一部《阿毘達磨》或《般若波羅蜜多經》。

如果你有一尊佛像,將其置於佛經旁。

如果想要,你可以在佛像和經書前跪下,雙手合十。這只是一個建議,完全不是必備的。如果以這種方式跪下有違你的成長文化或者你就是不想這麼做,那就不用跪下。

如果願意,你可以通過供花或燃香來讓這個儀式變得更為莊嚴。但同樣的,這些供養也完全不是必備的。


在心中默想或大聲說出:

我皈依以下的真理:

一切和合事物無常——我的這個身體會死亡;

一切情緒皆苦——因為我的每一個情緒都受到希望與恐懼的玷染,所以並不可靠;

一切現象都沒有本俱存在的自性——無論我認為自己看到了什麼,都是我自己的投射,而不是事物的真實面貌。

我歸順這個真理——法;

我歸順闡述這個真理者——佛;

我歸順遵守這個真理法則的體系——僧。

如果你需要傳統的皈依文來讓自己安心,就念誦你最喜愛的任何一篇皈依偈文,或者所有偈文,取決於你自己。

Namo Buddhāya guruve

Namo Dharmāya tāyine

Namo Saṃghāya mahate tribhyopi Satataṃ namaḥ

頂禮上師佛,頂禮救護法,

頂禮大僧伽,三者恆稽首。

Budd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Dharm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Samg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施等諸福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乃至菩提藏,歸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對於喜歡漢傳佛教傳統的人:

我某甲(你的名字)

盡形壽皈依佛 盡形壽皈依法 盡形壽皈依僧

(三遍)

皈依佛竟 皈依法竟 皈依僧竟

(三遍)

或者: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皈依佛 不墮地獄

皈依法 不墮餓鬼

皈依僧 不墮畜生

對於那些喜歡日本傳統的人:

ON SARABA TATAGYATA HANNA MANNA NOU KYAROMI15

所有如來足下敬頂禮。

ON BOCHI SHITTA BODA HADA YAMI

嗡!生起菩提心。

南無

直至我等眾生證悟前,恆常皈依三根本聖眾,

為能利益他眾願成佛,生起願、行、勝義菩提心。

對於那些喜歡巴利文傳統的人:

Budd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Dharm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Samg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Dharm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Samg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Budd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Dharm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Samg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我再皈依佛。我再皈依法。我再皈依僧。

我三皈依佛。我三皈依法。我三皈依僧。

中尊寺典藏之《大般若經》

性弘法師指導:簡單的歸依,依法為主就是正式歸依。


菩薩戒

如果你決定皈依,何不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同時受菩薩戒?

菩薩是有意識地渴望帶領一切有情眾生證悟並獲得究竟安樂而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實現這一長遠目標的人。過去的所有偉大菩薩都受過菩薩戒。相較於僅僅皈依,這是一種為死亡做準備的更有效方式。藉由發誓要引導一切有情獲得證悟,你對這個最偉大的精神願景,變得積極投入。無論需時多久,無論必須面對多少困難,你都甘願立誓為實現你的目標而死去並投生數十億次。


立下菩薩誓戒也可以幫助你確保自己真正踏上菩薩道。通常,我們會在見證人面前儀式性地宣誓受戒,但你也可以一個人獨自受戒——這取決於你。


如果你決定正式受戒,請盤腿坐直。如果你寧願非正式地受戒,也不想盤腿而坐,那就在你四處走動或坐在辦公室裡時去做。同樣的,使用哪一種方法,也是由你自己決定。


首先在你心中喚起菩提心的兩個關鍵層面:

你的終極目標,即通過帶領一切有情證悟而讓他們從無明之中覺醒;決心永不停止努力,直到普世證悟成為現實。


全心全意地承諾永遠不會停止為證得菩提心而努力,並且清楚地宣告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阻撓你——死亡不行,轉世也不行。無論任務多麼艱鉅,無論發生什麼,你都下定決心要實現一切有情的證悟。你的決心如此宏偉,以至你在此生終了時的個人死亡只不過是這過程中暫時性的一個小問題,絲毫不影響你的整體計劃。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事實上,由於絕大多數的有情眾生極度驚懼死亡,所以何不將自己對死亡的恐懼轉化成一條修行之道。

如此思維:

一切有情都活在恐懼死亡的陰影下,

願我承擔他們所有的恐懼。

我知道這一生即將結束,

我知道自己很快就會死亡,

我知道將來我會經歷一百萬次的死亡。

但無論發生什麼,

願我想要令一切有情證悟的心願與我的菩薩事業,

永不退減。


我是菩薩,

我是佛子。

像一切有情眾生一樣,


我擁有佛性;

不同的是,我知道我具有佛性,

而其他大多數眾生並不知曉。

我完備地具持佛陀之珍貴佛法,

我將會歡喜履行自己身為菩薩的職責,

帶領一切有情眾生證悟。


就像有許多傳統皈依願文可供選擇,同樣的,菩提心的修持也很多,例如下列來自臺灣的修持。


發菩提心

我今發心,

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

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願與法界眾生,

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無量心

願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遠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永遠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住平等捨。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常行菩薩道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迴向

願以此福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國界安寧兵革消,風調雨順民康樂,

一眾熏修希精進,十地頓超無難事。


發願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一部依據巴楚仁波切傳統的菩薩戒儀軌

英譯本可從以下網址下載:

www.lotsawahouse.org/tibetan-masters/patrul- rinpoche/bodhisattva-vow

性弘法師指導:精簡的漢傳修行法門。

思慮廣大

從佛教的觀點看來,為死亡做準備的最佳方式是進入菩提心的浩瀚願景之中,並且思慮廣大。這麼做,將會讓你的修持力量呈指數增長。

我們大多數人看待生死的時候,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思慮狹隘。我們有太多人——甚至包括佛教徒—都是心胸狹隘、小肚雞腸的。藉由發菩提心與實修菩提心,使得我們對情器世間的有限感知變得更加開闊。心胸狹隘的人只想到自己、此生以及他們當前的環境。少數情況下,他們的思慮可以超越自己,但很少會超出他們自己的家庭。唯有死亡逼近時,這些人才開始意識到他們的生命是多麼狹隘自私,他們的成就鮮少具有任何真正或持久的價值,佔據他們大部分時間、精力的計劃不是完全無足輕重,就是未能實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生命只有一次,死亡真的會是一種「一期一會」的情況。所以,在死亡時,心胸狹隘者會深信自己註定陷入永恆的失敗,這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他們缺乏的是跨越諸多生世的長期願景和目標。如果他們下定決心,無論需要多少生世,都必定要帶領一切有情獲致證悟,那麼他們的感受就會相當不同。


因此,請努力讓自己的思慮超越身旁的親友圈,培養對「一切」眾生福祉的真誠關懷——包括關懷陌生人,以及特別是你的


仇敵。並且記住,就菩薩的最終目標而言,關懷他人的幸福遠遠不止於確保人人都有足夠的食物和棲身之處,關懷他人是熱切希望並祈禱每一位有情都能獲得證悟。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如此發願,逐漸地,你的視野將會變得越來越遼闊。這就是你學習「思慮廣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