➀ 現代人最大的病

現代人最大的病:心好累

索達吉堪布

你的健康,和天地萬物相關

在我看來,中醫、藏醫都是對人體的一種整體性治療。

人們常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但這只是口頭禪,內心是否真的對這種理論和療法有信心?也不見得。而我個人是非常有信心的,因為學習這世間的任何學問,都要先對它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才會去追求,有了追求,才會有成果。

就像人們對世界的瞭解方式,有整體性的,也有局部性的,而藏醫跟中醫一樣,更關注整體。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這種「天人合一」的理論,追求現代科學或西醫的人可能會理解得比較簡單,但事實的確如此:身體是一個世界,心是一個世界,天地萬物是一個更大的世界,當這些世界結合在一起,產生疾病的因緣其實錯綜複雜。如果按照西醫的方式,從局部或者現象層面做觀察,不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我們身處一個特殊的時代。

一些資訊沒什麼價值,卻氾濫於世界;

一些資訊雖然有價值,卻很難得到認可。

像藏醫和中醫的個別理論,如果按照世間標準去量化,的確有困難,比如「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因、緣和果」。而能夠掌握這種因緣法則的人,也少之又少,如同很多學者所說:「真理往往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

所以我非常關注,今天的人們該通過什麼方式,來正確認識疾病,尤其是內心的病?

不是什麼病,都靠打針吃藥

這個世界有無數眾生,也有無數種病。但按照藏醫來講,病有四百零四種。

有些人可能看過《佛說佛醫經》,裡面也講了許多種病,如春夏秋冬的變化導致四大不調等,很值得現代人瞭解。

因為有一百零一種病,其實是來自前世業力,當業力現前,尤其是重大業力成熟,這些病就沒辦法治好;

還有一百零一種病,是源於今生的非人或鬼神作害,通過祈禱、做一些特殊活動,就會有轉機;

還有一百零一種病,如果得到治療,就有痊癒的希望,如果不醫治,也可能會死亡;

還有一百零一種病,即使不治療也沒什麼大事,比如感冒之類的身體不適。

這是《四部醫典》的分類。在藏醫當中,這部論典是對疾病進行認定、瞭解的最主要依據。

現代人最大的病:心好累

大家也能觀察到,現代人的疾病,主要和心有關。

佛教中就講,眾生的病有身病和心病。身體的病我們知道,從頭到腳,各種各樣,這些可以靠藥物等治療。

而心病是什麼?

貪、瞋、癡、驕傲、嫉妒,還有情緒不穩定所引發的,包括現代人常說的抑鬱症、自閉症等,這些都是心靈的疾病。很多醫生對身體疾病是有辦法的,吃藥、輸液、手術——有各種中、西醫的治療方案;但對於那麼多人都出現的心靈疾病,他們卻束手無策。

其實作為醫生,除了懂得治療身體,更要懂得治療心靈。而對心靈的治療,有時候不需要特別專業的知識,學一點簡單的疏導方法,或許就對病人起到更好的療效和積極作用。

呼叫「治癒系」醫生

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安慰劑效應」。在醫學界,有人對此比較質疑,也有人覺得特別神奇,但不管怎樣,它在某種範圍內確實有用。比如說,一個正確資訊會給你的身心帶來正面力量,而一個錯誤資訊,則可能起到反作用。這種現象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的語言就很關鍵。有些醫生可能因為年輕,對病人特別直接,再嚴重的病情,也原原本本講出來,病人聽完頓時覺得沒希望了,非常痛苦。但實際上,如果有一種善巧方便,病人的反應也會不同。

前段時間,我去看望一位宗教界人士。他的心臟病非常嚴重,好幾個醫生都當著他的面說:「你只有一個月時間了,如果不手術,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一般來講,宗教界人士都有一定的修行境界,看待疾病、死亡,跟普通人是不同的。他說:「我對死亡並不害怕,生命總有一天會結束,既然醫生說我只有一個月時間,我就做好一個月的準備吧。」

可他當時的身體十分虛弱,我就找醫生再次溝通,從中得到為數不多的一點正面說法,回去告訴他:「醫生只是說了最壞的可能性,但實際情況不一定那麼嚴重。「在那之後,就感覺他的狀態好了很多。

可見「安慰劑效應」非常重要。尤其是醫生,作為專業人士,你的心態、你說的話,在病人面前有特殊的分量,此時應該選擇善巧的語言,否則,很可能造成不好的後果。

心是錦鯉:保健、美顏、漲人緣……

既然疾病和心有關,就要重視養心。上等人養心,中等人養氣,下等人養身——中醫有這樣的說法,藏醫也對此極為強調。通過養心,可以對疾病產生強大的抵抗力。

《正法念處經》中說:「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仰。」這句話很重要。

如果我們的心很清淨,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對你來講都會是過眼雲煙。自己生病、家裡有變故、周圍發生各種不愉快——你不會特別看重,會知道這一切不是恒常的,它瞬息萬變。如果明白這樣的道理,心就會始終清淨,身體的氣脈明點也會調和,或者按中醫的講法是「陰陽和合」。調和會帶來健康,健康會帶來相貌莊嚴,令人看了都歡喜。

很多時候,我們也能從別人的狀態中看出來:一個人如果失戀了、失敗了,或者遭到接二連三的打擊,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會變得特別脆弱;由此身體、行為也處於紛亂當中;這樣做任何事,自然都雜亂無章。這種狀態在旁人看來就非常可憐,甚至覺得他醜陋不堪。

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例子,所以心清淨很重要。而在佛教的概念中,「清淨心」更是一種最高境界。

那些仙風道骨的醫生,都有一顆禪心

再看中醫的醫生,也跟西醫有點不同,似乎內心很靜。

平時看西醫生做事,節奏都比較快,有種急急忙忙的感覺。而中醫生則往往有一點禪宗的味道,不管是說話、走路、寫字、喝茶,都在這種狀態中,自然而然把人引入寂靜、安寧的境界。這也是中醫和西醫治療方法的不同——醫生的內心狀態會體現於外在的神態、語言、行為上。

所以一個醫學工作者,首先要讓心得以清淨。如果心清淨,自己的健康、快樂、成就也會不斷提升;如果心沒有得到調伏,失去了自在和平衡,行為處事也不一定非常合理。

在極端之間,找到中道

我看過一種解釋,說「中醫」其實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中國的醫學,或者漢族醫學;

還有一層意思是,「中」指「中道」,即保持身體、心靈乃至天地萬物之間的平衡。

佛教講「中觀」:不墮於左邊,不墮於右邊;儒家則說「中庸」——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總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種平衡。

剛才院長也說,要平衡自己的欲望,我對此非常讚歎。不是說所有人都不吃、不喝、不消費,這肯定是不行的,畢竟人在世間生存,需要正常的生活;但也不能太貪婪了,欲望越強大,人們會越痛苦,就像很多罪犯,正是因為無法節制的貪心,或是無法控制的瞋恨,才做出謀財、害命等等的壞事,最終把自己束縛在牢獄裡。

在佛教看來,快樂是依靠調伏內心而獲得,痛苦是因為不認識心的本來面目,任其肆意妄為而感召。放眼望去,生活中的大部分感情、家庭、社會問題,都出在沒有控制好這顆心。而由此導致的違法亂紀、家庭不和、社會不安全、以及各種恐怖、痛苦的景象,也跟我們的心有密切關聯。

其實在我看來,中醫也好、藏醫也好,是通過調和身體、平衡萬物,來逐漸淨化內心。這是調心的另一種方式,對心靈的清淨、平衡,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自索達吉堪布微博

中國中醫科學院演講《藥師佛與中醫》

一念心清淨,處處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