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玉樹說起


人及非人四大種 所作損惱多相逼 斷除瞋恚不與較 觀業忍受求加持

P63

從玉樹說起


如果我們認為某些無常是好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無常是不可接受的,

那麼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意。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


一、 無常


災難,猝不及防。

儘管我們聽聞過有關無常的教言,明白萬事萬物時刻都在變化,人生不免在得與失之間起起伏伏,可我們還是難以接受生活以這樣猛厲的方式揭示無常的真相。無常,為什麼不能來得溫和一些?

時間也是空間,隔開了災難與我們。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有隔著適當的距離,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會被情緒淹沒,太遠,就遺忘了。


無常似乎總是不夠溫和的,因為我們只有在面對強烈的痛苦、分離或死亡的時候,才會注意到無常。佛陀說諸行無常,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能理解這層真理,但落實到個人體驗上,無常仍然是指事物不按我們的預期或喜好發展時,令人懊惱、憤慨的狀況。

說到底,我們還是不夠謙卑,不肯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見去認識無常。


如果我們認為某些無常是好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無常是不可接受的,那麼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義。


如果我們認為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現象理所應當比其他人、物、現象更具恒常性,那麼我們也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義。


地震後,有些弟子問我,為什麼在全民信佛、寺廟遍佈的藏區也會發生這樣的災難?


出於虔誠的信心,很多人會想:凡是與佛教相關的東西都應該能夠憑藉某種神秘的力量而逃脫無常的定律。


看來大家還是願意相信在二元認知的範疇記憶體在一個恒常的東西,期待自己敬仰傾慕的人、自己喜愛、熟悉的事物和狀況永遠保持讓人滿意放心的那個樣子;然而佛陀希望我們明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會耗盡,都是無常的,沒有例外。

即使佛陀本人也示現了疾病衰老圓寂。在佛陀的教法下,具足地道功德和神變的結集經教的五百阿羅漢,以及後世無數的大成就者,四大自在水不能溺火不能焚遠離損害最終也都一一趣入涅槃


P68L1

當年學者雲集、盛極一時的印度那爛陀寺,曾是佛法傳播的中心,後被外道侵佔、摧毀,如今只剩下荒野裡幾處殘垣斷壁。蓮花生大士開光的桑耶三層寶頂宮殿,遭受火災,毀於一旦。阿育王興建的佛塔,美侖美奐,轉眼間也化作風中的粉末,消逝無蹤。


佛陀傳下來的八萬四千法門,無數的經典,一部部都將失傳。光芒萬丈的教法,給無量眾生帶來利益、引導我們究竟解脫的具有不可思議加持力的教法,終將示現湮沒在時光的長河中。

三寶的護佑和加持,不是要強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覺,讓我們相信自己套上了一個「金鐘罩」,從此刀槍不入,水火不侵。懷著這種心態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我們只會更脆弱。

三寶的加持,關乎我們內心的轉化。不論通過何種形式表達對三寶的皈依,如果我們的內心因此而不斷向良善的方向轉化,空性的見解和菩提心不斷增上,那便是得到護佑和加持了,因為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讓一個人的內心堅韌、寬廣。


有人說這次地震,震區的藏族人面對家破人亡,表現出的是別樣的悲傷;沒有慟哭、沒有呼喊。街邊的廢墟提醒著地震的剛剛發生,而整個城鎮的氛圍卻是平靜的。


人們積極地自救,互相幫助。年僅幾歲的孩子靠著一雙手挖,硬是把壓在廢墟下面的奶奶救了出來。有的人自己家裡遭了災,失去了親人和房子,但是和活下來的人一起步行了近一個小時,去幫助另一個朋友。帳篷醫院裡,年輕的母親用藏袍兜著一歲大的女兒,見有人向孩子表示友好,她轉過身讓小孩離問候的人更近一些,由於語言不通,她只回頭輕輕地笑,而她的丈夫在剛才的地震中去世了。

P69L3

十一歲的鄔金丹增和三歲的妹妹成了地震孤兒,媽媽去世,爸爸不知在哪裡。他每天照顧受傷的妹妹,陪她玩,哄她睡覺。他說自己要想辦法養活妹妹。趁妹妹睡覺的時候,他去安置點的空地上同小夥伴踢球。他說:「如果我妹妹一醒,我就不能陪你玩了,快點踢。」他背著妹妹去已成廢墟的家裡把媽媽喜愛的塑膠花挖出來。他希望媽媽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幸福,也希望“媽媽,保佑我們”。


有的家庭誰也不提逝去的親友,但每晚睡覺前,都各自躺在帳篷裡默默地念經。不想打擾其他人。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懷念死去的親人。


大多數家庭都有親人去世、財產損失,有的一貧如洗,但是他們說:「只要別人會好,我們就會好。」


P69LL4

由於佛法的薰陶,在這片高原上生活的很多人,都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項基本的事實——無常。他們不認為事情必須按自己的心意發展才對。


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這不過是事物平常的狀態。堅強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會繼續。在繁華中,在廢墟中,生活都在繼續。


P70L1

關於無常,佛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叫喬達彌的婦人,她年幼的孩子病逝了,她非常傷心,到處問有沒有藥能讓她的孩子起死回生。後來,她找到佛陀,請求幫助。佛陀說,我可以為你製這種藥,但需要特殊的配料。你去城裡找一戶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向他們要一些芥菜籽拿回來給我。於是,喬達彌高興地去城裡挨家挨戶打聽,卻發現所有人家都曾有人去世。她終於意識到並不是只有她一個人遭受失去親人的痛苦。她再次來到佛陀面前,佛陀悲憫地開示:你以為只有你在受苦,而事實是一切都是無常。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無常,都在面對痛苦和死亡。我不知道怎樣的痛苦和死亡才算溫和。也許是因為我身份的關係,周圍認識我的人如果親戚朋友遇到不幸、災難之類的事,總會告訴我,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安慰和幫助,所以幾乎每一天,我都會聽到一些「壞」消息。這給我很好的機會,讓我熟悉人間的苦難、世事的無常,也讓我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


大多數人面臨死亡,不論何種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極度惶恐的。他們所有的知識、技能、思想都只能應對現世的、與生相關的問題,而死亡是什麼,該怎麼辦,他們很少考慮過。


P71L1

人的一生即使不經歷大災大難,也是很短暫的,幾十年轉眼就過了。也許是日子太平靜,人們輕易就忘記老之將至,死亡不可避免。不要說年輕人,連很多老人也是這樣,好像相信自己能夠一直活下去。

前年春天,我在扎熙寺見到那裡的老喇嘛日嘉,八十歲了,修行還是不怎麼精進。他可能覺得自己是索南嘉措上師的外甥,與眾不同,不必為死後能否解脫的事擔心。我當時說了他一頓:「死亡近在眼前,你一定要抓緊時間修行。」沒想到當年秋天,他就去世了。由於長期接受佛法的教育,面對生活中一般的變化和痛苦,我想日嘉喇嘛應該能夠坦然處之,但死亡是極其劇烈的變化,伴隨巨大的恐懼和痛苦,我不知道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他該如何面對。


面對死亡,順利地走過死後中陰的陷阱,是藏族人生命中的大事。


只有修行成就很高的人才能做到死生自如,在死亡來臨時自主地決定何去何從;而一般人在感受到死亡的劇烈痛苦時,都不免驚慌失措,全然忘記平日的修行,喪失對中陰境相的判斷力而誤入歧途,失去解脫的寶貴機會。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在一旁安慰、提醒、指導亡者克服死後的驚恐,鎮定下來,清晰無誤體認自性之明光,或者辨認其後出現的諸佛菩薩清淨刹土之顯現,那麼亡者即可獲得解脫。誠信佛教的藏人在親友死後,一定會想辦法為亡者超度,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死後中陰這個至關重要的階段。


P72L2

這次地震中,家裡有人不幸遇難的話,活下來的其他人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有多悲痛或者以後的日子怎麼過,而是一定要想盡辦法找到亡者的遺體,為他們超度,因為活著的人還有機會修行,還可以繼續為解脫做準備,而死去的人若不能把握住這次機會,再循業流轉,以後還有沒有這麼好的解脫的因緣就很難說了。


無論天葬、火葬或其它喪葬形式,都有特殊的超度儀軌和安排,不是簡單地把屍體處理掉。對佛教徒來說,幫助親人獲得解脫就是對他們最有力、最有意義的關懷。


人生短短幾十年,我們要面對大大小小無數的變故,要一次一次痛苦地面對親友的離世,最後是自己離世。


如果能認真把佛陀的教言融會於心,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更從容一些。


P73L1


二 、因果


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由於認識能力的侷限,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無限的因果相續有限的某個片段。當事物的來龍去脈在空間或時間的跨度上超過了目前的認識範圍,人們很自然就會懷疑是否凡事真的有因有果,可是我們要知道,細說從頭,連神通廣大的阿羅漢也不能完全說清楚啊!


據說佛陀有一位叫周利盤陀伽的弟子。他當初想出家,卻被佛陀其他的弟子攔在門外。佛陀問:「為什麼不讓他出家?」那些弟子都是有神通的阿羅漢,對佛陀說:「觀察過這個人,他五百世都沒有跟佛結過緣。」佛陀就說:「你們只能看到五百世之內的因緣,五百世以前他曾投生為一條狗,無意間供養過我,跟我結了緣,所以這一世會跟我出家學法。


南瞻部洲是業力之地,投生到這裡來的眾生,絕大多數是被往昔的業力牽引而來,所以這一生的際遇不僅與此生的身心活動有關,而且反映出前世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


有些果報的起因可能要追溯到幾世、幾百世之前,但是不論時間隔多久,果報都不會自動消失。以惡業來說,清淨惡業主要有兩種方式:1主動地積植德行,懺悔、清淨業障;或者2被動地等因緣成熟、果報顯現,顯現後因果自然了結。


P74L1

當年,舍衛城的帕吉波國王率軍進攻釋迦部落,大肆屠殺釋迦族人。佛陀的聲聞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為了保護佛陀的親人,用神力把他們裝在鐵缽中舉到半空,以為這樣就能躲過劫難,可是等敵人退去,鐵缽拿下來一看,裡面血肉模糊,所有人還是死了。可見因緣一旦成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果報顯現。


即便是斷除一切業惑障礙的佛陀和阿羅漢,顯現上也要感受自己的業果。在帕吉波國王殺戮釋迦族人的同時,佛陀也頭痛起來。眾弟子請問原因,佛陀說:


以前釋迦族人以捕魚殺魚為生。一天,他們捕到兩條大魚,沒有立即殺死,把它們系在柱子上。兩條大魚感受無法忍受的乾燥之苦,在地上輾轉翻跳,他們發願將來一定要報仇。以此因緣,兩條大魚後來轉生為帕吉波國王瑪拉洛大臣,被殺的其它魚類轉生為二人的士兵。今天他們要將釋迦族斬盡殺絕。我當時投生為一位漁夫的小孩,看到那兩條大魚受苦的情形,禁不住笑了起來,以此業力感得今天頭痛。假使我現在沒有獲得功德圓滿的佛果,今天也將被帕吉波國王的軍隊殺死。


P74LL1

這個世界看似千頭萬緒、混亂無章,充滿不可思議的巧合和令人費解的衝動,但其實每個人都被業力牽引,各自造作因緣,各自感受苦樂的果報不會有錯漏

這次地震,我聽說有一個叫香巴的德格生意人,在玉樹安家落戶。不知為什麼,地震那天淩晨三點,他突然跑出家門到外面的旅館去住。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完好無損,家裡人都沒事,他住的旅館卻塌了,他被壓死在裡面。香巴的妹妹怕後面的餘震傷到孩子,決定帶孩子回德格老家,誰知就在臨行前與親友告別時,她一不留神,孩子被車軋死了。另一個我認識的人地震時卻是因為外出住旅館而逃過劫難。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業是動態的

在梵文中,業的原意是「行為」,行為產生後果,後果引發新的行為,如此因因果果前後相續,構成一股勢能,不斷有新的因緣加入其中,雖然其整體趨勢很難改變,但新的因緣(即新的行為)卻能增強或削弱它的力量。


比如有一些人今生修持善法、修習空性,本來後世將轉生惡趣的業便在今生成熟,在投生為人尚有取捨善惡的自由時感受惡報的痛苦,了結一段惡性因果,以後便不會再受此一報。同時,因為此生受惡報時,內心懷著善意的發心,也就開啟了新的良性的因果。


如果新的因緣本身力量夠大,完全改變業的趨勢也不是不可能的。就像密勒日巴尊者最初造罪業,本來一定會墮入地獄,但他後來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堅強毅力和堅定決心,精進修持正法,不但沒有墮地獄,反而即身成就了佛果。


P76L1

當我們看見別人在災難中死亡、受苦,不要認為這一切都是無緣無故、偶然發生的,也不要想那是他們咎由自取。


有些人可能是佛菩薩,以死亡和苦難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示現無常、無我和慈悲。有些人通過積植德行、修持正法而改變了往昔的因果,重罪輕罰。有些人了結了某些因緣,將要去往別的刹土……


世間萬象如此複雜深奧。我們須保持謙卑,以及探究真理的熱情。

P76L7


三、共存


為什麼會有災難?

希望我們問這個問題,是出於對眾生共同命運的憂慮和對人類自身行為的反省,而不是想找一個責備的對象。


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好像從來就不缺少問題,天災人禍從未曾間斷過。翻開報紙,每一天都有災難、衝突、搶劫、淫亂、詐騙的消息,每一天都有人因此在死去、受苦,而我們總要等到災難近在咫尺,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P77L1

這正是癥結所在:我們只關心自己,以及周圍極其有限的空間裡的幾個人、幾件事。在這個小圈子以外發生的事情,不過是又一則新聞而已。有人遭受災難,經歷痛苦和死亡,又不是我們造成的,再說,我們又能做什麼呢?


相信自己與萬物是分離的,這樣一個錯覺強化了人心的冷漠,讓人不覺得自己應該對他人、社會和整個世界承擔什麼責任。


的確,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機械和只要花錢就能買到的服務。很多事情,以前可能需要一家老小齊上陣,甚至呼朋喚友一起來做,才能做好,現在只需打個電話給專業公司就行。這當然有其積極的一面,我們的生活更方便、獨立了,但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難得有機會在商業關係之外,與他人交往、交流。


現在的人不善於建立、發展友誼,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外,沒有多少朋友,而實際上,朋友之間相契相投、可以分擔憂愁、分享快樂的這種關係,對我們的人生來說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關係的基礎。


人們把擁有盡可能大的獨立性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標誌,有自己的車、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辦公室等等,盡可能地不需要別人。有人因此認為能否過得幸福快樂完全是自己的事,與其他人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東西就行了;至於其他人是否過得幸福,也與自己無關。


P78L2

另一方面,與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相比,現代社會裡人類的相互依存度實際上是更高了。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衣、食、住、行,每一樣都依賴他人的勞動。城市化意味著人口不斷密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越來越多地與其他人共用同一個狹小的空間,每個人的言行影響到自己,也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合作共存,不僅是出於良善的願望,更是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客觀上,大家比以前更加相互依賴、互為影響,在地球的這一邊,一小群人的活動所產生的後果,會比以前更快速、更明顯地影響到地球另一邊的人;而主觀上,大家以為自己很獨立,可以不需要別人,也不必替別人著想。


人人都希望過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到給其他人,不僅是現在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還包括以後要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以及與我們共用這個世界的動物,留出足夠的空間和可能性,去實現他們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處於強勢地位的人,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和方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一旦出現問題,也有更強的能力自保。因此他們更應該顧及其他人的利益。雖然情況變糟,所有人最終都會受到損害,但最先受到損害的是那些最無助的、處於弱勢的群體,而且這些人需要比別人更長的時間才能擺脫困境,從損害中恢復過來。


P79L2

環境問題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由於人們急功近利,無序、過度地開發、消耗資源,導致全球環境惡化。洪災、旱災、火山、地震、海嘯、冰層融化、氣候異常,這些代表災難的名詞輪流成為每日新聞的標題。全世界的人都受到影響,而邊遠、貧困的國家和地區往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一旦出現災害、災難,那裡的人們沒有多少資源和方法可以保護自己,只能聽天由命。


我們曾經認為天災人禍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但現在我們逐漸意識到兩者之間的界線其實並不是那麼明確。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不需要懂得深奧的佛理或成為所謂唯心主義者,也能知道人的心理活動會影響外在的物質世界。因為正常狀態下,人的思想會指導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的結果是改變其生存的外部環境。


災難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單純地由某一個原因造成的。自然因素當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災難爆發的一刹那,自然因素往往是主要的觸發因素,但壓倒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不是駱駝背負的所有重量。探究深層的原因,災難背後總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動所產生的關鍵性影響。


當然,社會學家們對各種社會活動及其與人、經濟和環境的關係,有專業深入的研究,他們絕對能比我這個外行更全面、準確地分析把握這些問題。我在這裡只是從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的角度,談一談我的觀察和體會。


P80L3

我發現,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身心的痛苦卻並沒有越來越少。由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的疾病的確比以前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層出不窮的「現代病」(文明病)、「富貴病」,像高血脂、痛風、肥胖症。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人們的精神壓力也普遍較大,失眠症、憂鬱症的發病率非常高。我們知道,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帶來心理上的痛苦,也是眾多生理疾病(如心血管類疾病、腫瘤等)的重要誘發因素。


我並不是說物質進步本身增加了人類的痛苦。如果大家都回到原始社會去鑽木取火,未見得就會更快樂。認為棄絕物質進步就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是短視的,也是捨本逐末,根本就沒抓住問題的根源。但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卻是陷入了另一個極端:認為只要物質豐富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再不會有痛苦。所以人們貪婪攫取、惡性競爭,盡可能多地佔有物質資源,以為這樣就能獲得幸福。

物質的確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但僅限於感官上的滿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而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卻在於他需要的不僅是感官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在這個時代裡,除了物質資源,人們還試圖通過擁有更多的智力資源來獲得幸福感。高學歷、高智商被視為人生成功的一項標誌。雖然無知不一定就會過得幸福,知道得多也不能保證過得幸福。事實上,很多人每天流覽大量資訊,收發無數郵件、簡訊,不停地接打電話,心裡還是焦躁不安,害怕錯過了什麼而被社會邊緣化。


P81L4

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透過消除貧窮和無知就可以解決;但很多情況下我們陷入苦難,更深刻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對精神世界的忽略。真正持久寧靜的快樂不是向外馳求得到的。


如果繼續忽略精神修持,我們的問題,無論是外在的戰爭、暴力、災難,還是內在的情感和心理危機,都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P81L7

P81LL6

四、自律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為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採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


我們能對他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這種能力與生俱來。看見另一個生命受苦,我們會本能地生起惻隱之心,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強烈的同情、憐憫並實施幫助的行動。


P82L2

比如地震發生後,很多人看見災區的照片會情不自禁地流淚,很多人自發地動起來進行援助,大家在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驚懼和傷痛,那也正是震區人的感受。大家發自內心地感覺到與震區人、與所有擁有愛心的人之間的那份緊密聯結。在那個時刻,不必是佛教徒,大家也能真切體會什麼是悲心。


當然也有人表現冷漠,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沒有惻隱之心,相信他們看到流血傷亡的情景,也會感到不安、不舒服,會下意識地閉上眼睛或把目光移開。


不忍心看見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就是惻隱之心。在此基礎上進而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們本具的能力,雖然我們有時候也表現得自私冷酷,但這種能力始終存在。


災難來臨的時候,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我想,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直接參與救死扶傷的援救行動,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在情感上分擔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感到被關注、被關愛、不孤單,沒有被遺棄。

為亡者念經超度也是這種分擔的表現,我們陪伴亡者走過中陰,分擔他們的恐懼和孤獨。


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受災會需要什麼,首先當然是物資;吃的、住的、用的,同樣重要的是,還需要關愛。

P83L2

被關愛不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從小到大,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愛才能生存、成長、健康地生活。對於別人的善意、關愛,我們似乎天生就能領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麼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個真誠的微笑,也會觸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到欣喜。所以,由己及人,我們要盡其所能去關心災區的人,持續關注他們的問題,分擔他們的痛苦。


從長遠來說,我們若真心替別人著想,首先須做到自律。


不僅在別人遭災的時候幫扶一把,而且更切實地在平日生活中時常檢討、克制那些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身心行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人與人、人與自然、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衝突,使大家享有一個更和諧的生存空間。


只有整體的生存環境和氛圍祥和了,人們才能有更平等的發展機會,過自己誠實的勞動去創造美好生活。這一點對於包括災區人在內的所有弱勢群體來說,尤為重要。


身體的行為主要由心決定,我們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的負面情緒和思想,外在行為自然會隨之改變。負面情緒是指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內心活動,如憤怒、仇恨、嫉妒、貪婪以及焦慮、抑鬱、恐懼等等。


我沒有用大家熟悉的「煩惱」一詞是因為:首先,煩惱涵蓋的範圍更廣,它包括未圓滿覺悟的眾生因無明而起的所有行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無論是「五毒」、「三毒」、還是其它煩惱,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它們看成是情緒、感受,而非心的本性。說「煩惱」,大家也許不自覺地就往本性上靠,覺得心本身是煩惱的;說「情緒」,不用提醒,大家也知道是表面的、波動的,只不過有些情緒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能量也很大,不容易克制。如果憤怒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就不可能有高興的時候,但事實不是這樣。我們不僅能高興,而且在生氣的時候還能知道自己在生氣,這說明意識與情緒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們是有可能有意識地去控制和調整負面情緒的。


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留心觀察自己身、語、意的活動,觀察負面情緒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的破壞性、欺騙性何在。即使像憤怒這樣狂暴的負面情緒,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也需要各種條件才能產生和壯大。如果我們能瞭解這些,就有辦法克制、削弱、化解憤怒的情緒。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顯現很多負面的東西,對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去做的事。然而大多數人對待負面情緒的態度都是聽之任之,反正遲早會過去,那就等它自己過去好了,何必那麼認真地對治。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認識到負面情緒的破壞性。它使我們失去對整體局面的判斷力而愚蠢地陷入憤怒、嫉妒或惶恐中。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和行動,很難照顧到自他的利益,甚至會使自己和他人處於危險的境地。


P85L1

負面情緒的一個特點是,如果你不對治它,下次它再出現時能量會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對治,它就會慢慢擠走其它的情緒,使你的情感世界成為它的天下,不論你遇到什麼情況,你都會習慣性地訴諸一兩種負面情緒。比如一個愛生氣的人,即使遇到本該高興的事,他也能找出讓人生氣的理由。我們往往會認為這種人本性如此,其實他只是每次在惱怒的情緒生起時,沒有認真加以對治。他的心本身並不是一顆憤怒的心。


負面情緒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安寧,有些是短暫的,有些更持久,而這種更持久的破壞往往也來自於我們自己對負面情緒的看法。比如,當我們身陷危險中,恐懼可能讓我們更加警覺、靈敏,做出一些在平常狀態下無法做到的事,這種恐懼對我們的身心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有時甚至能化險為夷;但是如果我們左思右想,抓住恐懼感不放,還不斷添加豐富的想像,心裡只會越來越害怕,最後完全被自己製造的恐怖情緒淹沒。仇恨、悲傷、焦慮等等也都是這樣。


人們常說凡事要想開一點。想開一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裡編故事誇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的無益的想像中。


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知道,情緒具有傳染性。當一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會受到影響,大家先是感到心裡不痛快,接著不知不覺中傳染上壞情緒,繼而又把壞情緒傳給別人。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共同形成一種慣常的氛圍,可以是家庭氛圍、工作氛圍,也可以是更廣泛的社會氛圍。


P86L1

比如你早上出門坐出計程車,下車時司機找零找給你一張假鈔,但你後來才發現,心情一下就變得很糟,到公司臉色還沒緩過來,跟你打招呼的同事就會想是不是你對他有意見,他心裡有氣,轉身就把氣出在正好進門的快遞員頭上,快遞員沒頭沒腦地被人訓斥,很不服氣,騎著摩托車在路上也就沒那麼禮貌了,轉彎時搶行一步,一輛轎車躲避不及撞上前面的車,兩位轎車司機開始互相指責……再說你收到假鈔,很自然的反應就是想辦法把它花出去,那位計程車司機也是從前面的乘客那裡收到的假鈔,他也是被騙了,他又接著騙你,你被騙了,轉過頭來又想著騙別人。你們平時都是和氣、誠實的好人,可是在壞情緒的傳染、影響下,卻侵犯性十足地生氣、遷怒、互不相讓、甚至騙人。如果大部分人都這樣,就會形成一個焦慮、不信任、自私、粗暴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裡生活,大概沒有人會感到幸福。


負面情緒具有欺騙性,它讓我們相信可以從中得到保護和滿足。很多時候,我們發怒是因為覺得這樣我們會更強大,可是你看辯論中,往往是理屈詞窮、眼看敗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開始攻擊謾駡。同樣的,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個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內涵的不夠豐厚。沒有什麼比貪婪更具欺騙性,我們總以為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是擁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沒得到。雖然正當合理的需求與過度奢求之間的區別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如果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得到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狀態,而不是這個東西、這種狀態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我們就該小心,不要被貪婪牽著鼻子走。比如我們要生存就必須吃東西,但是如果我們關注的是吃而不是吃飽,就很容易吃過頭。過度飲食的結果不是強壯身體,反而給身體帶來損害。

P87L5

對負面情緒進行仔細觀察,我們會慢慢發現,負面情緒的存在直接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沒有自律,無論是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還是建設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然而,自律不是壓抑情感,不是遵循強制的規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樣子給人看。自律的動機是考慮他人的感受,不希望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給他人帶來傷害,讓他人痛苦。作為佛教徒,我們遠離十惡業,守持居士戒、別解脫戒,都是出於這個目的:不傷害。

P87LL4


伍、慈悲

幸福感源自內心的安寧,而僅僅克制負面情緒尚不足以建立強大、平和的內心世界,我們還需要主動去培養正面、積極的心態和情感。


像前面講到地震過後,大家慷慨地向災區伸出援手,與災區的人們共渡難關。其實,大家克服的不僅是外在的自然災難,也是自己內心的消極面;建設的不僅是外在的家園,也是自己的精神家園


P88L3

有一位五歲的小朋友回到家不好意思地對爸爸說,她今天不夠堅強,在幼稚園哭了。爸爸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想到了災區的小朋友。這位父親後來說:女兒的善良讓我感到驕傲、幸福。


地震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但人類美好善良的情感卻能夠化解心中的苦難,僅僅是一念同情也是一股淨化人心的力量,讓我們的人格不斷成熟完善。


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關鍵是我們要知道怎樣去激發和培養這些會給自己和其他人帶來幸福感的品質。


佈施是突破自我侷限性的有效方法。有人把佈施比作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佈施中,受者、施者雙方都會獲得利益。受者免受匱乏之苦,施者也從中收穫了喜悅和自尊。佈施有很多種。像大家給災區捐款捐物就是財物佈施。這不是只在災難中才能去做的事,日常生活裡,我們照樣可以佈施,比如去資助貧窮的人和其他處境不利的人,幫助那些沒錢上學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受教育。


不要覺得非得有多大的財力才能去佈施,關鍵不在財物多少,而在發心是否真誠。佈施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所以它甚至都不必與所謂慈善行為掛鉤。你可以特意繞道去關照社區門口那家速食店的生意,也可以為了創造一個就業機會而請保姆來家裡幫忙。很多人都生活在匱乏之中,需要改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施捨。給別人一個自食其力的機會,從廣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佈施。


P89L5

我們不僅可以捐助財物,還可以貢獻時間和精力去説明有需要的人。我知道,很多人去災區做志願者,照顧傷患,協助溝通。災難過後,我們的社會仍然需要這種志願服務,幫助孤兒、殘疾人、孤寡老人、流浪者。這個世界的問題不僅是貧窮和饑餓,還有孤獨和冷漠。


佛教中有法佈施,就是為人講解佛法,讓人獲得利益。其實我們可以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法佈施。就思想而言,凡是符合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思想都可以納入佛教思想的範疇;就行為而言,凡是棄惡揚善的行為都是佛教宣導的行為。


所以,勸人行善,在別人困難的時候給予安慰、鼓勵,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使他們成為更有愛心和責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這些都是法佈施。


佈施讓我們學會放鬆,不再把一切都緊緊抓在手中,也不再只關注自己。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給予是會讓人感到豐足而不是感到貧乏的。


佈施的目的是學習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所以佈施的發心很重要。如果是為了做秀或者競爭,那麼佈施反而強化了對自我的執著,並且施者從中得到的快樂和自尊也會極其有限。


P90L3

我們一直以來都有很強烈的貧乏感,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夠令人滿意。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尤其是在大城市,人們或多或少都被一股莫名的焦慮、不滿困擾。


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不過我想一些看起來簡單的方法也許會有所幫助。比如學習欣賞自己生活中的亮點。情緒低落的時候想一想:其實自己還不是很慘,至少還有一個人關心我,還有一個地方可以棲身,還有一份工作,自己也不是一無是處,唱歌不錯,還會修電腦,也曾經做過好事,比如在公車上讓座……多想想自己的優點,心情會開朗些。


樂觀、知足是現代人很需要去培養的心態,否則,面對競爭的壓力、各種各樣的選擇和誘惑,生活很容易便會失去平衡並籠罩在焦慮的陰影中。調整心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去做。


有時,我們的悲慘處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實際情況遠沒那麼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學會忍辱。


忍辱指不畏艱難,能夠忍耐並有勇氣克服困難,同時對一切、即使對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P91L1

講到不畏艱難,人們總認為那主要與意志力有關。的確,有人僅憑堅強的毅力就可以挺過難關,但這不是我所說的忍辱。忍辱是因為了知事情的緣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處境,這與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氣也不是來自於意志力,它來自於內心的柔軟和開放。在生活的困難打擊下,努力不讓內心變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地震中有一個女孩子在廢墟下壓了十幾個小時,被救出來的那一刻,她對營救隊員說:「打擾你們了,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們。」很多人被女孩子的話深深打動,也有人說她只是漢語表達能力不好,情緒激動之下詞不達意。也許她真的漢語不夠好,用詞不夠準確,但是她要表達的意思是很明顯的:給大家添麻煩了,她感到很抱歉!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可愛的女孩沒有想自己是多麼不幸、無辜,她滿懷謙卑地向別人表達著心中的感激和善意。


因為忍辱,我們在困難中才不會輕易被負面情緒擊垮,而是保持判斷力,採取適當的、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進一步的傷害。忍辱也讓我們寬容、理性,與人融洽相處,建立友誼,所以,忍辱的另一層含義是容忍。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分歧和不同。這的確很難,因為人人都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


轉化內心是艱難的,無始以來形成的頑固習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我們要學會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難挫折,心中始終不忘我們的目標是有情眾生都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P92L1

願逝者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願通過我們的善心善行,為生者創造一片人間淨土!

玉樹地震以來,一些弟子向我表達心中的困惑:為什麼災難如此頻繁?為什麼在佛法興盛之地也會發生災難?佛法的加持力何在?為什麼修持佛法還是不能避免無常?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少。我沒有立刻給予解答,一來現在仍然是為地震死難者念經超度的共修法會期間,我希望大家都能專心為逝者念經回向,不受其它事情過多的干擾;其二,這些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而自去年底以來我便一直在病中,每天吃藥、治療,體力腦力均不濟。我想,災難頻發,我們的確應該從更深的層面去思考一些問題了,而不必急於給出簡單化的答案。所以,近一個月來,我斷斷續續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請身邊弟子記錄下來,最後整理成了這篇文章。


我並不認為文章對與災難相關的問題做出了較為全面的分析,那也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試圖去回答一些弟子提出的問題,以幫助他們澄清疑惑,而在解答的過程中,我有意地把大家觀察的焦點從表面的災難引向災難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希望這種嘗試能激發大家去思考,去提出更多更精闢的見解。


關於這篇文章,我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我發現弟子們提出的一些問題與他們對無常的理解不夠全面有關,所以文章便從無常講起,講到什麼是無常,如何看待無常。然而,光講無常只是停留在現象的表面,為什麼會有災難,還得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這樣,文章第二部分就自然講到因果。在這一部分,我著重講的是因果不虛的道理,而沒有一條條具體地列出災難形成的原因。那很不現實,除了佛陀,沒有人能做得到。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不用去思考災難的成因了。我只是想請大家注意:任何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都是極其複雜的,不可武斷、簡單化、孤立地分析問題。文章第三部分仍然在講因果,講到事物的相互關聯,人們短視的行為造成種種問題。第四、第五部分講的是為災區、為這個災難頻發的世界,我們能做些什麼,應該不僅是一時的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律和培養慈悲心。

佛教認為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要從根本上止息痛苦必須放下我執,建立空性的見解。在這篇文章中我沒有談到空性,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證悟空性還有待時日,而在證悟空性之前,仍然有很多事值得去做,比如自律、助人,比如培養基本的倫理道德,參與建設有利於眾生共存的祥和環境等等,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眾生的痛苦、增加眾生的快樂。


我們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細微之處取捨善惡因果,另一方面要精進不輟聞思佛法,努力建立空性的見解。證悟空性之後,痛苦自然止息,菩提心自然堅固。


讓我們把修持善法的功德回向眾生,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希阿榮博完成於藏曆鐵虎年三月二十二日

(西元2010年5月5日)


P92L2

附言:玉樹的簡短開示

2010414日清晨,青海玉樹發生強烈地震!


幾天來,面對不斷上升的傷亡數字,相信所有人的心都愈加悲痛。

災難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的無常和憂患,也讓我們更懂得出離心、慈悲的意義。

大災當前,我們要積極向災區人們伸出援手,盡己所能地幫助他們。喇榮五明佛學院在地震發生後迅速做出反應,捐款捐物並組織救援隊,學院主要的堪布、活佛和管家大都加入了救災第一線。到目前為止,已有近千人進入災區,在廢墟中找人救人,為遇難者念經超度,給饑寒交迫中的生還者送去食品、棉衣、棉被以及精神上的安慰。我身邊的很多人,我所知道的其他很多寺廟、道場,也都在第一時間向災區發出援助。

對那些在災難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正在遭受傷痛折磨的人,作為佛弟子,我們還要以佛教特有的方式,為他們修持善法,願憑藉善法的功德和三寶的加持,逝者能夠往生,生者早日脫離苦難。


P93L1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是十方諸佛無量悲心的化現,若在災難來臨時不退失對三寶的信心,至誠念誦觀音菩薩心咒,持誦觀音菩薩聖號,觀音菩薩一定會聞聲救度,為眾生拔除苦難,因為這是觀音菩薩往昔發下的殊勝大願。


我因疾病在身不能前往災區,雖然靠喇榮佛學院的師兄弟以及紮西持林的道友們幫忙,我也得以向災區同胞獻上了自己微薄的心意,但我仍然安不下心來,我想在後方為他們多做一些事情。所以,自地震日起四十九天內,我希望與大家共修觀音菩薩心咒「嗡瑪尼唄咪吽」和觀音聖號,這將有助於亡者早日離苦得樂,最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念誦觀音心咒之外,大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放生、供燈或行持其它善法,把功德回向給所有因災難感受痛苦的眾生。


發心參加這次共修的人可以通過網站報名報數,將每個人有限的功德最終融入共修的功德大海,幫助眾生,利益眾生。這樣的善行會讓我們短暫而無常的人身更有意義。


讓我們一起祈願所有眾生遠離苦難,祈願所有眾生都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趣入善法,願災難永遠不再降臨!

嗡 瑪尼 唄咪 吽

希阿榮博

2010416

# 58年前護衛法王抵達印度

唯一還活著的士兵 #TheLivingEscortofDalaiLama

印度東北角的阿薩姆邦總司令 秀金.秋汗將軍為了達賴喇嘛訪問找到58年前護衛法王越過山巔『阿薩姆來福步槍部隊』,如今唯一存活士兵 那仁達達司。那仁達達司已經快80歲了,穿上制服來到省會。


回憶起1959年三月的某一天清晨四點,另一處的長官帶著20名士兵抵達,叫他們準備好、帶上乾糧上路,因為達賴喇嘛來了!接到法王後,四人在前、四人在後,防衛任何人接近。他們24小時護衛法王,一直到隔天另一個部隊接手。


在省會見面時,法王問總司令:『你知道我跟阿薩姆來福步槍部隊的情誼嗎?你們保住我的生命。』總司令:『我知道,所以今天我帶來當年護衛您的一位士兵,您想見他嗎?』法王停頓的一會兒,激動的說:『要,我要見他。』


法王在台上一眼就見到那仁達達司,手指著他。那仁達・達司不敢相信58年前自己22歲時見過法王,而今日法王仍記得他,還說法王還是以前一樣,而自己卻這麼老了!


法王深深的抱著那仁達達司。全場沒有人知道『阿薩姆來福步槍部隊』曾經秘密的護衛過達賴喇嘛。一直到這一刻!


那仁達達司深覺自己是被祝福著的,當年所有的朋友都已經去世,唯一還活著的自己能夠再見到達賴喇嘛。越過不同山區都有不同部隊護送、保護法王。感謝你們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