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依師之理

親近善士

P186 L16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鄔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P187 L08

如果已經具足了弟子應有的條件,就可以觀察善知識是否具有前說的條件。已經確定了是具格善知識,那就應該從彼處獲得法義。至於要依止多少位善知識,善知識敦巴及桑樸瓦兩位有不同的做法。桑樸瓦尊者依止很多善知識。有一次桑樸瓦尊者從康地來時,途中有一位居士說法,桑樸瓦尊者就從這位居士座前聽聞教法,有徒眾說:「桑樸瓦尊者,您從居士聽聞教法,不會有損您的威儀嗎?」桑樸瓦尊者回答說:「你不要這樣說,我因此得到二利。」

但是相反地,善知識敦巴所依止的上師並不多,沒有超過五位。

博朵瓦和公巴仁勒喇嘛共同議論,善知識敦巴和桑樸瓦,哪一位的做法才是正確的呢?

最後,他們兩個的結論是,如果未修心,容易看到師長的過患,或無法生起強烈信心時,善知識敦巴的做法會比較安全。宗喀巴大師認為博朵瓦和公巴仁勒喇嘛共同認定的結論相當符合實際狀況,應該如是才對。根敦珠巴也有說到,如果我們無法做到觀功念恩,或信心不夠堅定,那麼上師的數量不應太多;如果我們能視一切眾生為自己的師長,所見的一切都是功德,不容易毀謗他人,具有強大信心,那麼可以依止較多的善知識。所以這兩種做法的差異,是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

P188 L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