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_0220 勝義性相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306L13~P309LL1

P306L13

二、通達如所有的聖無漏根本智如何獲得勝義諦。

又以彼智如何獲得之理:有眼翳者見虛空中毛髮飄落,無眼翳者則於彼處不見毛髮落相;如是為無明翳所危害者,見蘊體等有其自體,滅盡無明習氣者與有學聖者之無漏根本智,以見實性之理為主,如同無眼翳者,不見微細二相,由此所見自性即「勝義諦」。

第二個部分,「通達如所有的聖者,如何以無漏的根本智,獲得勝義諦的方式。」正文當中,又以彼智如何獲得之理:

聖者如何藉由內心當中的理智來獲得「勝義諦」呢?

有眼翳者見虛空中毛髮飄落;無眼翳者,則於彼處不見毛髮落相。如果我們的眼睛有眼翳的疾病的話,「見虛空中毛髮飄落」,縱使天空中(甚至我們的面前)沒有毛髮落下來,但是對於有眼翳的人而言,他會覺得他的面前毛髮是不斷的在飄落著;「無眼翳者則於彼處不見毛髮落相」。

相同的道理,如是為無明翳所損害者,有情被無明的眼翳所傷害著,因此在有情的心續當中,除了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之外,其餘的認知在緣著境的當下,都會顯現境是有自性的這一點。見蘊體等有其自體;滅盡無明之習氣者與有學聖者之無漏根本智,以見實性之理為主,對於佛而言,佛已經完全的滅除心中的無明、以及無明所留下來的習氣,而對於還未成佛的有學聖者來說,這些聖者心續當中的無漏根本智,「以見實性之理為主」,以見到真實性的方式,不見蘊體等世俗法,所以之前有談到「見蘊體等有其自體」,是被無明所損害的眾生,雖然能夠看到蘊體,但是他所看到的蘊體,對於佛或者是對於無漏的根本智來說,以見到真實性的角度來作探討的話,無漏的根本智是沒有辦法看見蘊體的,如同無眼翳者不見微細二相,由此所見自性即「勝義諦」。雖然無漏的根本智沒有辦法見到蘊體,但是無漏的根本智沒有辦法見到蘊體的這一點,就是見到蘊體之上的自性空,也就是見到蘊體之上的「勝義諦」。

P307L9

三、依據。

《入中論》云:「如眼翳力所遍計,見毛髮等顛倒性;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其論釋中亦云:「於蘊等法,諸佛世尊遠離無明習氣,如同無眼翳者不見毛髮,所見自性即是彼等之勝義諦。」

第三個部分,依據。

正文當中,《入中論》云:「如眼翳力所遍計,見毛髮等顛倒性;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前面的這幾句話,最主要是提到了譬喻,「此亦爾」是指藉由以上的譬喻來譬喻聖者心續當中,無漏的根本智是如何獲得「勝義諦」的內涵。其論釋中亦云:「諸佛世尊永離無明習氣,不見蘊等,如同無眼翳者不見毛髮,由此所見自性即彼等之勝義諦也。」這個地方最主要強調的是,佛世尊斷除了內心當中的「無明」以及「無明所留下來的習氣」,所以以現證空性的角度而言,在現證空性的當下,以現證空性的這種方式「不見蘊等」,雖然佛能夠了知的內涵,但是以了知空性的方式是沒有辦法見到蘊體的本質,「如同無眼翳者不見毛髮」,就如同沒有眼翳疾病的人,他是完全看不到有眼翳的人所看到毛髮飄落的影像;但實際上雖然無眼翳者沒有辦法見到毛髮,但是「沒有辦法見到毛髮」的這一點才是事實的真相。由此「所見自性即彼等之勝義諦也」,所以佛在現證空性的當下,以現證空性的角度雖然沒有辦法見到蘊等,但是不見蘊體的當下,才是見到蘊之上最究竟的本質。

P308L1

四、說明涅槃是勝義諦。

由此所見勝義,即一一法有二體性之勝義體性。又此有二:

諸法自性空之「性淨涅槃」。

遠離任一垢種之「滅諦涅槃」。

第四個部分,「說明涅槃是勝義諦」。

正文當中,此所見之勝義,即一一法有二體性之勝義體性,在之前我們有提到,聖者心續當中的理智、或者是無漏的根本智,能夠見到諸法之上的勝義。而所見的「勝義」,如同我們之前有提到,任何的一種法之上都有兩種的體性,而無漏智所見到的勝義,就是法之上的勝義體性。不管講「勝義的體性」或者是「勝義諦」,

「勝義諦」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兩種,亦即諸法自性空之「性淨涅槃」及離任一垢種之「滅諦涅槃」,

勝義諦」當中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諸法自性空的「空性」(又稱為性淨涅槃),

第二種「離任一垢種」,遠離任何一種煩惱污垢的種子,所形成的「滅諦涅槃」,這兩者都是「勝義諦」。

以「解脫道」來說,「解脫道」之上同時「有自性空」的內涵,也有「滅諦」的內涵。「解脫道」的本質是自性空的,因此「解脫道」的自性空,就是「解脫道」之上的空性。

而「解脫道」為什麼在它之上也有涅槃的內涵?為什麼也有滅諦的內涵?

因為在聖者的心續當中,生起「解脫道」的那一刻,他能夠斷除內心當中煩惱的所斷,所以斷除某一種煩惱的所斷之後,在「解脫道」之上就會形成「滅諦」的功德。

因此「解脫道」之上有兩種的涅槃:

一種是自性空的「性淨涅槃」,

另外一種是遠離某一種煩惱污垢種子的「滅諦涅槃」。

對於這兩者它的本質雖然都是「勝義諦」,但是福稱大師認為「解脫道」之上的「滅諦」,它的本質並非空性,它只是「勝義諦」;

但是蔣揚謝巴他卻認為說,「解脫道」之上的「滅諦」,它不僅是「勝義諦」、它也是空性。

但是在這個地方先不探討「滅諦」是否是空性?但是至少我們要了解到,「解脫道」之上有「滅諦」以及「自性空」這兩種法,這兩種法都是屬於「勝義諦」。

在之前我們有提到「勝義諦」當中,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諸法的自性空,也就是談到空性;

另外一類,是提到能夠滅除心續當中任何一種煩惱的「滅諦」功德。

相同的道理,佛的心續當中有「一切遍智」,「一切遍智」之上的法性,就是「一切遍智」之上的自性清淨涅槃。而在獲得「一切遍智」的那一剎那,「一切遍智」之上有斷除「煩惱障」以及「所知障」二障的「無住涅槃」的功德,這兩者都是屬於「勝義諦」。

P309L1

五、「涅槃是世俗諦」並非《六十正理論釋》的意趣。

故《六十正理論釋》云:「涅槃亦是世俗諦耶?如是。」又云:「是故涅槃為世俗諦,僅是假立。」此中之義,謂立涅槃勝義諦為有者,亦唯就世俗諦名言知前安立為有,非說此宗承許涅槃為世俗諦。此釋論中亦說三諦為世俗諦,涅槃為勝義諦;《入中論釋》亦云:餘三諦為世俗諦,滅諦為「勝義諦」;又有難云:「倘若於世俗中安立涅槃為有,則與說是勝義諦者相違。」答曰:「涅槃為勝義諦者,唯由世間名言而說。」

第五個部分,「涅槃是世俗諦,並不是《六十正理論釋》的意趣。」

正文當中,故《六十正理論釋》云:「涅槃亦是世俗諦耶?此者如是。」又云:「故涅槃為世俗諦者,僅是假立。」

有一類的論師他認為,在《六十正理論釋》當中有提到這兩段文,這兩段文文義上是指涅槃它的本質是「世俗諦」而非「勝義諦」。

但這兩段文,它所要表達的內涵是什麼內涵呢?

此中之義,謂立涅槃勝義諦為有者,亦唯就世俗諦名言知前安立為有,這兩段文並不是在說「涅槃是世俗諦」,而是如果要安立「涅槃為勝義諦」,或者是「涅槃、勝義諦是存在」的話,要如何的安立?「亦唯就世俗諦名言知前安立為有」,涅槃的本質雖然是「勝義諦」,但是涅槃是「勝義諦」的這一點,或是涅槃勝義諦是存在的這一點,如果要安立的話,還是必須藉由「世俗諦」當中的「名言知」才有辦法安立為存在的。此宗不許涅槃為世俗諦。所以在中觀應成派當中,並不承許涅槃是「世俗諦」,

為什麼不承許呢?

此釋論中亦說三諦為世俗諦,因為在《六十正理論釋》當中也有提到,四諦裡面「苦諦、集諦、道諦」是「世俗諦」,而「涅槃」提到的是「滅諦」。

涅槃為勝義諦;《入中論釋》亦云:餘三諦為世俗諦,滅諦則為勝義諦。又有難云:倘若於世俗中安立涅槃為有,則與說是勝義諦者相違。並且有人提出了以下的問難,「倘若於世俗中安立涅槃為有」,如果藉由世俗的名言量安立涅槃是存在的話,這一點與論典當中提到「涅槃為勝義諦」應該是相違的。但是對於他宗所提出來的問難,自宗作了以下的回答,答曰:「涅槃為勝義諦者唯由世間名言而說。」在論典當中提及「涅槃為勝義諦」的這一點,完全是藉由世間名言的力量而安立出來的。所以涅槃本身是「勝義諦」,但是涅槃為「勝義諦」的這一點,是必須要藉由世間名言的力量才有辦法安立。

P309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