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20180329

P78L2

酉三、顯示座上之量分三:

對於初學者來說,在座上修三摩地的時間應該如何拿捏呢?最初應該將時間縮短、次數增多,每一座間隔的時間不宜太長;假使初期座上修的時間過長,即使一時之間看似有些成果,但這麼做也容易造成身心上的負擔,日積月累下來,將會導致修學的成效大打折扣,甚至之後即便刻意提起心力,也無法達到滿意的結果,所以對此應該特別注意。

P78L8

一、《修次論》中的說法。

若爾,以念令心安住所緣,應住幾久、有無定量?雖未曾見《聲聞地》等諸大論中明白宣說座上之量,然於《修次下篇》中云:「應當以此次第,於一刻時,或半座時,或一座時,直至堪能而住。」此中所說座上之量,雖於成就止已修習觀時所說,然於初修止時亦同。

有人問:「透由正念讓心安住在所緣境上,應該安住多久?有沒有一定的時間呢?」宗大師回答:雖然在《聲聞地》等諸多論典中並未看到相關的說明,但在《修次下篇》中曾提到,應該依照次第,從最初的一刻時(二十四分鐘)漸次拉長時間,直到自己能力所及為止。

《修次下篇》中所提到的這些內容,雖然是在成辦止後、修學觀時所說,但也適用於修止的階段。

P79L4

二、初學者若於座上時間過長,則難斷除沉掉。

又此若能如前所說修習正念、正知之法,不時憶念所緣、不時觀察,縱時略長亦無過失,然初學者若時過久,多因忘念而生散亂,爾時其心任起沉掉,唯經長時方能了知,無法迅速明辨此二;或縱不忘正念,然仍易隨沉掉而轉,遂於生沉掉時,不能迅速明辨。此二者中,前者障礙生起具力正念,後者障礙生起具力正知,故難斷除沉掉。尤因忘失所緣,於散亂時生起沉掉而不自知,其過較於未忘所緣然起沉掉不能迅速明辨者為更甚,故心散亂、退失正念之對治法,如前所說修正念法最為重要。

若能按照之前的方式來修正念、正知,時而憶念所緣、時而觀察自心,縱使修學三摩地的時間稍長,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對初學者來說,假如時間過長,大多會因忘念而生散亂,造成專注力及觀察力減弱,以致當下無論生起沉沒或是掉舉,都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會知道,無法馬上發覺;就算沒有忘失正念,也容易被沉掉影響,導致在沉掉生起時無法立即覺察。如果因為忘念而生散亂,這會障礙生起具力的正念;縱使保持正念,但因沉掉生起時無法馬上察覺,仍會障礙生起具力的正知,如此就難以斷除沉掉。這兩者中,又以忘失所緣、心生散亂而導致生沉掉時仍不自知較為嚴重,所以要由修正念法加以對治,這很重要。

P80L6

三、要配合自心的能力等而修習。

若易散亂、忘念熾盛,正知力弱、不能迅速明辨沉掉,則其修時須短;若忘念少,並能迅速了知沉掉,則時略長亦無過失。由思此義,云「於一刻時」等,說時無有定量;總之應隨自心能力,故曰「直至堪能而住」。又若身心無有突發傷害,即應安住;若有,不應勉強而修,應先去除身體障礙再修。此是諸智者之主張,故應了知如此行持亦是座量所需要件。

在修三摩地時,如果內心容易散亂、忘念熾盛,或是正知的力量微弱、無法迅速察覺沉掉,這時就要將座上修的時間縮短;若忘念少,並能迅速發覺沉掉,則可將時間稍微延長。因此,在《修次下篇》中才會特別強調:「於一刻時,或半座時,或一座時。」表示座上修的時間沒有絕對,全看自己的情況來作調整,所以最後才說「直至堪能而住」。

假使修行期間身心沒有突發狀況,就應該按部就班地認真修學;萬一感到身心不適,就要暫緩修行的進度,先做治療,等到情況好轉再修,不要過於勉強自己。這些內涵都是過去祖師們所留下來的經驗,所以也是修行期間應該注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