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_20190613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233LL1~P242LL3

P233LL1

戌三、依此開示顯現「補特伽羅」如幻之理分二:

亥一、顯示經中所說如幻之義。

亥二、依何方便顯現如幻之理。

亥一、顯示經中所說如幻之義分二:

乾一、無倒顯現如幻之理。

乾二、相似顯現如幻之理。

乾一、無倒顯現如幻之理分九:

一、一切法於勝義中如同幻化無相之理。

《三摩地王經》云:「猶如陽燄尋香城,及如幻化並如夢,修習行相體性空,應知一切法皆同。」

《佛母經》中亦云:從色直至一切種智,一切法皆如幻、如夢。

首先提到諸法如幻的依據。《三摩地王經》說:諸法的本質猶如陽燄、海市蜃樓、幻化、夢境,虛妄不實;《般若經》中也說:從色法至一切種智,一切法皆如幻、如夢。

P234LL4

二、兩種如幻理中,此處是指「現象如幻」之理。

彼中所說如幻之義有二:

一、勝義諦如幻。雖是存在,然破諦實。

二、現象如幻。體性雖空,然仍可見。此為後者。

所謂的「諸法如幻」有兩種解釋方式:

一、勝義諦如幻

雖然勝義諦是存在的,卻非諦實成立。

二、現象如幻

雖然諸法的體性是自性空,然而在我們心中

顯現時,卻呈現出有自性的這一幕,也就是原本無自性的諸法在心中呈現有自性的特點。在此所強調的如幻之理,是指現象如幻。

P235L4

三、此須具備「現象並非毫不存在,能顯現於名言心上」和「須有能現如所顯現而空的理智」二者。

此中須有二義:能現彼法如現而空。非如「兔角」與「石女兒」,雖能顯現,然全無有;或雖能現彼法,然不能現如所顯現而空,此於其心亦不能顯「現象如幻」之義。

若想看清現象如幻的內涵,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一、能現彼法。

此中的「現象」,並非如同「兔角」或「石女兒」只能顯現於心、實際上卻不存在,而是必須能顯現於名言心上存在的法。

二、如現而空

當我們心中顯現存在的一法時,也會同時現起此法是有自性的;如果無法認清心中所顯現的自性並不存在,也無法了知現象如幻的內涵。

P235LL2

四、是故,應知餘法如幻之理:

如幻化師所變幻化,雖其本質並無「象馬」,然現「象馬」實不可否;如是應知「補特伽羅」等諸法上,雖本無自體所成之自性,然現為有亦不可否。

古印度的魔術師在變魔術時,透由咒語和藥物的力量,讓現場的觀眾產生幻覺,而使他們將面前的石頭和樹枝看成大象和馬,並且信以為真。

譬喻中可以得知:

當魔術在進行時,雖然現場沒有真的大象和馬,但是觀眾確實看到了那些動物,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相同的,雖然「補特伽羅」等諸法沒有任何的自性,但對無明的眾生來說,心在顯現諸法的當下,的確會現起法有自性,這一點也是無法被推翻的。

除了幻化的喻之外,也可以用「電視中的人」來解釋諸法如幻的道理:當我們在看電視時,會被劇中演員的一舉一動所吸引,情緒也會隨著劇情而有高低起伏,甚至會將劇中的人物視為真人;然而經由理性分析,並在電視上去尋找真人是否存在時,就會發現其實電視中的人並非真人。以此為例,雖然現實中的真人看似真實,但如果在蘊體上去尋找,便會發現蘊體中的每個部位頭、手、腳等也都不是真人。由於電視中的人與現實中的人兩者從境上探索之後,都無法找尋到真人的蹤跡,以致過去有很多人因而主張:「既然如此,如同電視中的人不是真人,現實中的人應該也不是真人,那只不過是「錯亂知」的顯現罷了,實際上真人是不存在的。」雖然這種見解並不正確,但要仔細區分其中的差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P237L3

五、此空不是「斷空」,也不是「由心捏造為空」及「少空」等。

於心所現天及人等,即安立為「補特伽羅」;所現色、聲等義,則立為法。是故「補特伽羅」與「法」,雖無些許由自相所成之自性,然造業者等與見色、聞聲等一切緣起作用仍為合理。一切作用悉皆合理,故非「斷空」;諸法原本即如此空,心於此空了知為空,故非「由心捏造為空」;一切所知皆如此故,亦非「少空」,故修此空能成一切實執之對治也。又此甚深妙義,非不堪為任何心之對境,是以正見可作抉擇;修習真實義者亦能使其為境,故此亦非於修道時不可修持、不可了知、不可通達之空。

不論天人、人等「補特伽羅」,或是形色、聲音等法,萬法雖無些許自性,但是依舊能在其中安立造業者與受果者,或是眼見形色、耳聞聲音等一切緣起作用。

由於在無自性中仍能安立緣起作用,所以此處所說的空性並非推翻世俗法的「斷空」;諸法形成的當下,本質即自性空,眾生只不過是透由正理而了解諸法的究竟狀態,並非在諸法上刻意捏造出自性空的特質,所以不是「由心捏造為空」;

此外,一切所知皆自性空,所以自性空也不是只屬於少數法的「少空」。因此,修學此種空性便能對治執著諸法有自性的實執。

甚深空性的道理雖然深奧難解,但也並非完全無法成為心的對境,因為它是能以正見抉擇、了知的境;再者,修學真實義的行者也能透由思維正理,使其成為自心的對境,所以此處所說的空性也不是在修道時不可修持、不可了知、不可通達的空。

P238L7

六、陳述疑問:了知影像如現而空,就能了解自性空?

若生此念:「若知影像等法如現而空,即是通達彼等無有自性,則以凡夫之現前知亦能通達無有自性,故彼應成聖者;若不爾者,則彼如何能作無自性之喻耶?」

對於自宗在證成諸法無自性時所舉的幻化、影像等喻,有人提出質疑:「假使了解鏡中的影像並非真正的臉孔,便能通達鏡中的影像無有自性,或是明白電視中的人並非真人,就能通達彼無自性的話,那凡夫也能以現前知通達無自性而成為聖者,因為凡夫與聖者的差異,就在於能否以現前知通達空性;若是了解上述的譬喻仍舊無法通達無自性,那為何要在證成無自性時舉那些喻呢?」

P239L1

七、雖能了解影像並非臉孔,但心中仍有執影像為諦實的執著,所以還未通達影像的實性。

《四百論》云:「說見一法者,即見一切者;一法之空性,即一切空性。」此說觀見、通達一法之空性者,亦能通達諸餘法之空性。然知臉孔之影像中實無臉孔,於執影像是由自體所成之實執境全無損害;若未破除彼執之境,則定不能通達影像非由自性所成之空性故,僅以彼心無法通達影像之實性也。由此應知縱能了知幻化空無象馬、夢中所現空無實物,然仍未獲通達如幻、如夢之中觀見。

《四百論》說:只要能夠證得一法的空性,以相同的正理類推之後,也能證得其他法的空性。既然如此,假使證得鏡中的影像並非臉孔,就能通達影像的空性,理應也能以此了解其他法的空性才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在了知影像不是臉孔之後,對於執著影像是由自體所成的實執之境並沒有任何損害;如果沒

有破除實執的境,就無法通達影像非由自體所成的內涵,所以光是了解影像不是臉孔並無法通達影像的實性。由此便能得知,即使了解幻化空無象馬、夢中所現空無實物,也不表示已經獲得通達如幻、如夢的中觀正見。

P239LL2

八、雖是如此,但要以「影像」和「幻化象馬」等為譬喻的原因。

然取彼等為喻,是因較餘色、聲等法,彼等無有自性較易通達。若境諦實,則於心上不可顯現實相以外之相;由示彼二相違,便能成立彼等皆是體性所成之自性空。須先通達世所共許之虛妄喻為無自性,其後方能通達世所未許之虛妄法亦無自性,此二須有先後次第,故前非說通達一法之空性者,便能直接通達一切餘法之空性,是說心趣餘法有、無諦實之時,亦能通達彼之空性。

既然了解影像實非臉孔並無法證得影像的無自性,那為何要在證成諸法無自性時舉那些譬喻呢?

因為相較於形色、聲音等法,影像、幻化等虛妄喻上無自性的道理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即便了解那些喻中某些虛妄不實的內涵依舊無法證得無自性,但對於了解無自性而言的確是有顯著的幫助。

對此,若以更仔細的方式來解釋的話:假使境的本質是諦實的,它在心中所「顯現的相狀」就必須符合「實際的相狀」,也就是它在心中不可顯現與事實相違的相狀;如果境在心中顯現的相狀與實際的相狀無法吻合,境的本質就不該被安立為諦實,因為「境是諦實」與「境在心中顯現實相以外之相」兩者相違。這個道理在世人所共許的虛妄喻上比較容易理解:對於鏡中的影像,或是電視中的人,只要稍微分析之後,就能得知我們心中所顯現的相狀與事實不符,藉此便能了解這些例子是虛妄不實的。以此類推其他諸法,就能對於諸法無自性的道理有更深的體悟。這就是為何要以影像等虛妄法為譬喻,來證成其餘諸法也是無自性的原因。

由此可知,最初在趣入無自性的內涵時,必須先了解世人所共許的虛妄喻是無自性的,之後才能了解世人所不共許的虛妄法也無自性,這兩者間有其先後次第,所以之前《四百論》的文義,並不是說通達一法的空性就能同時通達一切法的空性,而是指在通達一法的空性之後,如果想要了解其他的法有、無自性時,

透由相同的正理,就能立刻通達那一法的空性。

P241L8

九、必須分辨「了知所現影像空無實物」和「通達影像非由自性所成」二者的差別。

了知夢即是夢,並於所現男女等相了知空無實物,此與《現觀莊嚴論》云:「夢中亦應觀,諸法如夢等。」說於夢中觀一切法如夢,二者之義亦不相同;又由修定之力,了知定中現瓶衣等皆非實物,此與通達瓶衣等法如幻、如夢皆無自性亦不相同,故應善加探究了義經論中說「通達諸法如幻、如夢」所說顯現如幻之不共理。不善於名言之孩童,執著鏡中影像為臉孔等;不熟悉幻化之觀眾,執著幻相為象馬等;不知夢即是夢,執著夢中所現高山、房舍等實有其事者皆同。又善於名言之老人、幻化師及了知夢即夢者,了知彼等所現之相皆非真實亦同。然此二者,皆未獲得實性正見。

此外,當清醒時知道自己剛才是在做夢,進而了解在夢中所見到的男女並非真正的男女,這與《現觀莊嚴論》中所提到的:即便是在夢中,也要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前後兩者的內涵也不相同。

前者只能了解世人所共許的虛妄,無法通達空性;

後者是指縱使是在夢中,也要了知諸法的空性。

相同的,於禪定中了解所顯現的瓶衣等物並非實物,也與通達瓶衣等物如幻如夢、實無自性大不相同,由此可知,如幻、如夢的內涵有深淺不同的差異,所以應該仔細探究、辨別了義經論當中所強調的「顯現諸法如幻、如夢」不共的道理。

年幼無知的孩童,會將鏡中的影像誤認為真正的臉孔;

不熟悉魔術表演的觀眾,會把「幻化的象馬」當成真的「象馬」;

不知道自己正在做夢的人,會執著夢中所見

到的高山、房舍等一切場景都是真實的,這些人都將原本虛妄的境執為真實。

至於有經驗的老人、魔術師、知道自己正在做夢的人,雖然了解自己所見到的那些對境虛妄不實,但因無法從中領悟更深細的內涵,所以還是未能獲得實性正見。

P242L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