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_20180208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36、37 、38 金剛乘、發願迴向

36密部肝心二次第 達精要已起勇進 一日四座無間斷 依師教修求加持

37示茲妙道善知識 如理熏修同行人 願持正法久住世 內外災息求加持

38願我生生遇明師 飽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滿 速疾證得金剛持

表解

P64L7

六、介紹「正念」分二:

一、說明正念體性的依據。

正念,如《集論》云:「何為正念?於1熟悉事,2心不忘失,3不散為業。」此說具有三種特點。

二、正念的特點分三:

一、境之特點。

於昔所未熟悉之境不生正念,故云「1於熟悉事」,此處即是現起昔所了知所緣境相。

二、執境之特點。

2心不忘失」,謂心不忘彼境,此處即不忘所緣境。不忘之理:非僅是由他問或自觀察,而能憶念上師所示所緣即此,是須令心安住所緣,持續憶念,無有少許散亂;若有散亂,當下即失正念。故心置於所緣境後,須生「已住所緣」之念,其後不復重新觀察,恆常無間守護彼心勢力,是修正念法中最關鍵處。

三、作用之特點。

能令其心安住所緣,「3不散餘處」。

《集論》中以三句話來說明正念必須具備三種特點:

一、「於熟悉事」,是指境的特點。正念的境必須是之前已熟悉的事物;如果先前完全不了解或不曾接觸過,就無法憶念。舉例來說:當有人詢問一件我們

曾經看過或聽過的事情時,我們便能回憶起那件事並回答對方;假使我們完全不了解那件事情的始末,當聽完對方的提問時,就只能回答:「我不知道。」可見想要憶念起某件事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先了解、熟悉那件事。在此若以佛身作為修學三摩地的所緣,那在最初應先將其特徵牢記於心,之後透由正念的力量在心中顯現其影像。

二、「心不忘失」,是指正念在對境時,當下所呈現的狀態牢記不忘。此處的「不忘」,不是指能夠回答出對方的提問,或是自己在思維後能回憶起:「之前上師為我介紹的所緣境就是……」而是讓心長時安住在所緣境上,避免散亂;一旦心生散亂而轉移了原本的目標,即便當下還能說出原先設定的所緣境為何,但由於心沒有安住在所緣境上,所以代表已經失去了正念,而這就是之前所提到的第二種過失---忘失教授。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就要懂得修學正念的方法:當心聚焦於所緣境後,要先生起「心已安住於所緣境上」的念頭,並在安住之後不要再繼續觀察所緣境,而是設法讓這種狀態延續下去,這是修學正念最關鍵的部分。

平常不論持守任何戒律,正念與正知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首先,透由學習而了解自己應該持守哪些戒律,以及守戒、犯戒的功過為何,進而反覆憶念,藉此生起正念;之後在對境時,以正知檢視三門的行為,一旦察覺自己即將犯下違反戒律的惡行,就要憶起:「我已受戒,不能做出這種行為,犯戒將會對我造成傷害……」並且設法制止,而不只是當下能說出那條戒的內涵、犯戒的過患為何而已,這與修學三摩地時必須運用正念、正知的道理完全相同。

三、「不散為業」是在說明正念的作用。正念能讓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會散亂。

P66LL5

七、用譬喻說明「正念」能讓心恆常安住在所緣境上。

調伏其心,令住所緣,以「調象喻」而作闡釋:譬如以諸堅固繩索,將一狂象繫於牢固大樹或柱子上,狂象若依馴象師所教導而作為善;若不如此,則以利鉤數數治罰而制伏彼。如是心如未調伏象,以正念索繫於前說所緣堅柱;倘若不能安住彼處,則以正知鐵鉤刺擊,漸次調伏。《中觀心論》云:「意象不正行,應以正念索,繫所緣堅柱,以慧鉤漸伏。」《修次中篇》亦云:「應以正念、正知繩索,將意狂象繫於所緣大樹。」

在此舉例說明「正念」能讓心長時安住在所緣境上:馴象師為了馴服狂象,會用幾條堅固的繩索將狂象綁在牢固的大樹或柱子上,此時狂象若能按照指示去做,當然是最好的;若不聽從命令,馴象師就會以鋒利的鐵鉤懲罰大象,將牠制伏。相同的,我們的心就像未被調伏的狂象,在對境時任意生起各種煩惱,完全不受控制,為了調伏內心這頭狂象,必須以正念的繩索將心綁在所緣境上;當發現心未安住時,就必須以正知的鐵鉤攻擊它,漸次將它調伏

《中觀心論》將正念比喻成繩索正知比喻成鐵鉤;《修次中篇》則將兩者都比喻成繩索,但是意思大致相同。

P67LL5

八、如果沒有堅固的定知,就會形成有過失的三摩地。

有說「由依正念修三摩地」,或說「正念如索,能令其心恆常繫於所緣」,故修正念即修三摩地時主要修持之法。又正念為具決定相之心,故修三摩地時,若無堅固定知行相,其心縱有澄淨明分,然無具力定知所現明分,故不能生具力正念,亦不能滅細分沉沒,故三摩地必有過失。

在相關的論著中時常提到「依著正念修三摩地」,或說「正念猶如繩索,能將心長時繫於所緣境上」,由此可知修學正念是修三摩地的關鍵

如同之前所說,正念是能牢記對境的一種認知,所以在修三摩地時,假使心無法有力地執持對境,縱使當下能夠呈現清晰的影像,但由於心提不起勁,以致無法生起有力的正念,也就不能滅除細分的沉沒,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花再長的時間修三摩地,其三摩地還是會有過失。

P68L7

九、想讓心在毫無分別的狀態下修奢摩他,也要生起念力。

縱不緣佛身等其餘所緣,唯修心無分別,亦必念云:「自心於境應無分別而

住。」其後令心無有散亂。「令心不散」亦與「不忘所緣之正念」同義故,此仍未出修習正念法外,故如此修,亦是修習能引具力定知之正念也。

有一些人在修三摩地時,不是緣著佛身或者之前提到的那些所緣,而是要自己什麼都別想,設法讓心不要動念,這種修法乍聽之下似乎沒有任何所緣,但過程中他們必定會提醒自己:「我什麼都別想。」並且儘量保持專注、不散亂,然而「我什麼都別想就是當下心的所緣。實際上,「設法讓心不要散亂」與「不忘所緣的正念」二者,除了描述的方式不同之外,內涵並無差異,由此可知上述的修法,其實就是在修正念,因此透由不斷地練習,也能生起有力的正念

P69L1